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李秀英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老师曾说:“汉字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多个名族的智慧,集中了亿万人民的世代创造,历经千百年锤炼而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育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识字教学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听说读写运用。识字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了语文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真正体现教学目标全面性。现在谈谈这些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类识字法。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几种,都有一定造字规律。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生字的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找结构相同的字归类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学;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学;可以是形近字归类学;还可以按偏旁相同归类等识字法。如在教学“橡、槐、棕、柳、梧、桐、桂”字时,先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树木的儿歌,让学生把有带“木”字旁的字圈一圈。再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共同点是都有“木”

字旁,同桌或小组讨论除了共同点“木”字旁,还有什么新发现?请再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形声字”。我让个别孩子来说说从哪里判断形声字?学生回答说:“我从字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让学生分析判断形声字的特点。学生又接着回答:“我从字一部分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听了对孩子们说:“判断形声字不仅仅看它的读音,还要看它的形旁表义。”说完后,我觉得学生还对形声字了解不够,于是我补充了形声字的特点这一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形声字的特点以及构字规律: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它有三种构字规律:1、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如“木”字作形旁可以组成“木”字相关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教学的“橡、槐”等字。2、同一个声旁与不同形旁相结合,构成许多声音相同、相近而又意义不同的字。如:“冈”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钢、刚、纲”等字。3、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多样。如:左形又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方式。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刚才带“木”旁的字是什么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生自主探究今天学的这些“木”字旁的字是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即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这样的探究归类识字既对学生放手识字学习提高识记效果帮助大,又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练习中扩大识记范围,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汉字归类识字法,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识字负担,识记生字深刻。

二、创设情境识字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状态。即使一节课完成了13—14个生字的识记任务,教师分析得面面俱到,

机械地灌输要识的字,识字过程脱离语境,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因此,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带学生入情境识字。

1、编字谜识字法:如教学“晶”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编字谜识记汉字:“三日晶,亮晶晶,天上星星亮晶晶”。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培养学生揣摩汉字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动作演示识字法。

如教学“肩、臂、胸、腹、肠”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字都有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字,学生都说是“月”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字跟身体器官有关,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应,于是我问学生这些字各代表我们身体器官的哪个部位,请你们用动作把字演示出来,这时候学生都投入到演示中去,有的拍肩膀;有的拍手臂;有的摸摸胸膛,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演示动作中识字,在动作中感受字的形体,不但认清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采用动作演示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法

1、借助媒体看图识字法

如听了八一小学熊曼丽老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识字6》教学时,我觉得识字教学的又一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片、图画、简笔画等媒介引导学生入情景识字。如让学生认识繁星、蒲扇、小丁

丁这三个词时,教师课前制作好有关三个词构成的情境图,给字配上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声音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识字欲望。让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活起来,教师让学生边欣赏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夜晚?看着图上天空中许多小星星,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把蒲扇在给小丁丁扇凉,多美的夏夜啊!就这样的情境图创设了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个性张扬。这样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有趣。整个识字教学充满了音乐和旋律,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识字境界。

2、借助媒体讲故事识字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识字6》时,我们还可运用借助媒介讲故事识字法,如在让学生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时,教师设计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的美丽动人画面,再问学生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认识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教师把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故事结束后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教师教学生读这两个词,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创设媒介情境讲故事识字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法既培养学生在讲故事中识记汉字,又培养小学生听故事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法简单、枯燥、机械。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总之,教师要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把真正的枯燥识字变得绘声绘色,让美丽动感的画面吸引学生,还要让画面与识字有机联系。这样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对字的理解、记忆,提高了识字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信息技术还要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总之,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关键词】课堂环境组织教学自主性合作交流学科整合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教学改革,既涉及到教师思想观点层面的变革,又涉及操作技术层面的变革。前者主要是更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而后者则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与创新。从总体上来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那么,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心态开放、自由、不受压抑,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突破和飞跃、奔放想象力的形成、整体智慧品质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让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的创造力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环节等进行组织、选择、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水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如运用比喻法、模拟演示、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也给予特别的关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从教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把自己放在了“主角”的位置上,这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讲“插入图片和艺术字”一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特殊效果的文字图片,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文字图片与我们常用的文字图片相比哪个好,好在哪里?然后教师向学生点拨:word为我们提供了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工具栏和菜单,利用这个工具栏和菜单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正确领会语文课程的定义 正确领会语文课程的定义,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至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信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语文课程的追求。 二、更新观念、努力创新 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 1 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 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

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 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三、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各种事业的发展。而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着各自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特长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地、主动地发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 2 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近日,川大培养偏才、怪才的措施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正是对人自身正确认识的一种有益尝试。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如孔子教学生,就很讲究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大思想家、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领袖。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创新灵性是宝贵财富。如: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笔者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时,笔者就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

当笔者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笔者不禁为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2 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3 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桌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1.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2.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 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 3.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 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 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 分反映。 4.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 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 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 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 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1.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 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 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 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 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 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最新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 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 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 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 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 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 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 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 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 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 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 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 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 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 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 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 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 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 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 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 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 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 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 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 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 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 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 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 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思想指导行动。 新课程需要新思想。 新思想才能产生新行为。 一、十一年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从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年。十余年的新课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概念已经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一线教师的认识明显地经历了四个关键词的演进过程:‘预设→生成→预设和生成→预设为了生成’。显然,这种课程概念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灌输‘现成知识’的‘预设论’ 新课程改革的教训: 程少堂先生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基于亲身体验,“试图用辩证的眼光,对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训概括为: 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毫无启发性和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满堂放”就是满堂放课件,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装点“门面”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翻版式”的多媒体教学;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满堂夸”即满堂表扬。有的校长和教师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值不值得表扬。 “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虚假地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虚假地渗透”:有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尽管有些教师这样做得还很卖力,但效果却既空洞又无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但美术教学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身为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社会与家长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把音体美称为副科、小三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做画画的美术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在这个大气候影响下,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 2.设备设施:部分学校已具备专用美术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但个别边远学校的教学配套设备还不齐全,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美术教师没办法在美术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图书馆美术书籍资源较匮乏,学校一般没有订阅美术类杂志。 3.制约美术课堂实施的重要因素——材料工具 美术学科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运”“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的学习材料涉及不能收费等问题。学生使用的材料均为自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不足是制约美术教学的最大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