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

.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

.2 TD-SCDMA系统概述

.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

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

2. 载波带宽: 1.6MHz

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

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

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

6. 调制方式: QPSK

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

8. 子帧: 5ms

9. 时隙数: 7

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 多媒体业务

* 短消息

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

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

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

频谱利用率: 25Erl./MHz

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

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

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

13. 基站覆盖范围:

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

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

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

技术,经

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15.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

* 支持与GSM/MAP、CDMA/IS-41核心网的连接

* 支持与GSM系统间的切换及漫游

* 具有与WCDMA(FDD 或TDD)相同的高层信令及网络结构

* 支持核心网向全IP方向发展

3.2.2 TD-SCDMA主要技术特点及优势

根据ITM-2000的技术规范,为满足IT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

本要求

我们在TD-SCDMA系统中使用了许多国际上最新的先进技术,达到最大的系

统容量、最高的频谱利用率、最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最好的性能价格比,以适应以

后发展的非对称数据业务、宽带多媒体和话音业务的需要。从而使TD-SCDMA

系统与其它3G标准相比较,无论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2.2.1 TD-SCDMA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

归纳起来,TD-SCDMA系统的先进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智能天线是由一个天线阵、一组相关射频收发信机和先进的基带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所组成。采用波束成形技术,为每一条码道提供一个天线波

束。其优点:

* 提高接收灵敏度

* 降低系统内部的干扰

* 增加系统容量

* 降低发射功率

* 克服多径干扰

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

将一个时隙中传输的多个用户信号与多径信号一起处理,精确地解调出各个用户信号,较好地解决了码间干扰和用户干扰问题。TD-SCDMA综合使用联合检测和智能天线技术,以达到系统性能最佳。

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

TD-SCDMA系统可以获得移动台用户的位置信息,准确地将移动台切换到新的小区,实现无缝切换功能,避免了软切换中宏分集所占用的大量无线资源及频繁的切换,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和效率。

同步CDMA(Synchronous CDMA)

同步CDMA要求上行信道信号必须同步,网络控制移动台动态调整发往基站的发射时间,使上行信号到达时间保持同步,保证上行信道不相关,降低码间干扰。从而提高了系统容量,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

低码片速率(Low Chiprate)

* 采用1.28MHz码片速率,是UTRA/TDD码片速率的1/3,有利于和

UTRA/TDD系统兼容。

* 硬件容易实现,降低成本。

* 单个载波占用1.6MHz带宽,带宽窄便于灵活安排。利用以后将要空置

出的第二代频谱开展第三代业务,能够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

* 在5MHz频带内可安排三个载波,用DCA方式保证各个邻近小区可提

供不同的非对称业务。

多时隙TD-SCDMA (Many Timelots TD-SCDMA)

按照上、下行链路所要传输的数据量和干扰最小的原则,动态按需分配时隙,便于传输不对称业务,有效利用信道资源。

可变扩频系数TD-SCDMA (Spread spectrum of variable coefficient) TD-SCDMA系统遵循IMT2000 RTT 中CDMA的规范,采用直接扩频CDMA,根据传输信号速率的变化,扩频系数可以为1、2、4、8和16。

自适应功率调整(Adaptable Power Control)

TD-SCDMA系统的上、下行链路采用了功能完善的功率调整(开环和闭环)技术,能有效地将干扰信号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显著地提高系统容量。由于在TDD模式中上、下行链路工作在同一频点,使开环功率

控制具有较好的性能和效果,也为智能天线技术带来了方便。

3.2.2.2 TD-SCDMA系统与FDD相比较的主要优势

由于TD-SCDMA系统使用了以上诸多的国际先进技术,使其性能优势全

方位的得以体现。概括地讲,主要有:

完全遵循IMT2000 RTT中CDMA TDD模式的标准

提供3G系统所要求的8Kbps~2Mbps的各种业务

频谱利用率高,是GSM的10倍以上

采用TDD模式,不需要成对频率就能组网,频点配置灵活,可以

使用各种不同的频带

非常适合于支持对称与非对称数据及IP业务,可灵活配置上、下

行时隙切换点,

系统容量大,是FDD的2倍以上

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小区间以及小区内干扰小,

适合于在大、中城市的市中心(覆盖半径3~5K m)和郊区使用

(覆盖半径与FDD相同),尤其适合于大、中城市及人口密集地区

传输IP等不对称业务

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达250K m /h

既符合与IP核心网最终构成全IP的3G网络,也适合于当前从GSM

向3G系统平滑过渡的演进方案

经济性能好,基站设备费用(按每个用户计算)比GSM低20~

50%,比其它3G FDD的基站低20~30%。

一个用户,多码传输

信道动态分配

具有最大的容量体积比,一个仅占1/3标准机架的TD-SCDMA基

站设备提供的容量,相当于两个标准机架的GSM 基站设备的容量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方便用户业务升级

低功耗 ,同等距离下最小的发射功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组网灵活,按照用户实际需要和容量大小,可以提供各种类型基

* 单扇区,单载波基站:即最简单的基站,支持1.6MHz的单载波,提供一个全向或扇区覆盖。

* 单扇区,3载波基站:支持3个1.6MHz载波,用5MHz带宽提供全向或单扇区覆盖。

* 3扇区,3载波基站:这是最大容量的基站,使用3个120。的扇区天线,在每个扇区提供3个1.6MHz载波,占用5MHz带宽,可供上万个手持机使用。

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

* 支持与GSM/MAP、CDMA/IS-41核心网的连接

* 支持与GSM系统间的切换及漫游

* 具有与WCDMA(FDD 或TDD)相同的高层信令及网络结构* 支持核心网向全IP方向发展

.3 TD-SCDMA系统结构

作为一个完整第三代移动通信IMT-2000的标准由主要两个部分构成(见图3.1):核心网络(CN)和无线接入网(RAN)。从最近的发展趁势和研究情况表明,3G的核心网络最终将是IP网。有关IP核心网标准的最后确定可能在2002年。所以目前主要考虑IMT-2000 RTT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无线接入网(RAN 或RNS-Radio Network Subsystems)。它由无线网络管理控制器(RNC)、无线基站子系统(Node B)和用户终端(UE)所构成。在无线接入网中主要有Iu系列标准接口和Un 系列标准接口。

由于IP技术的快速发展,Iu 系列标准接口的定义将在2001年底左右确定。因此,当前主要讨论空间接口Uu 。

图 3?1 3GPP UTRA 网络结构

3.3.1 TD-SCDMA的空间接口Uu

TD-SCDMA空间接口的基本结构和3GPP提出的结构完全相同(详细见图

3.2)。它是一个标准的三层结构,由物理层、链路层和无线资源控制层所组成。

在TD-SCDMA系统中,此Uu接口的第二和第三层是3GPP和CWTS融合后的标准,它既能支持3GPP的FDD和TDD系统,也能支持TD-SCDMA系统。

图3.2 TD-SCDMA空间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2 TD-SCDMA的帧结构

帧结构是决定物理层很多参数和程序的基础。TD-SCDMA的物理信道为4层结构:

超帧、无线帧、子帧和时隙,如图3 .3所示。一个超帧长720ms,由72个无线帧组成,每个无线帧长10ms(TD-SCDMA和W-CDMA TDD都是以10ms作为一个无线帧)。对于TD-SCDMA系统,由于采用了智能天线而对其帧结构必须进行优化调整,为了随时(每5ms)掌握用户的位置,进一步将每个无线帧分为两个5ms的子帧,从而缩短了每一次上下行周期的时间,尽快地完成对用户的定位(而W-CDMA TDD 为了与FDD系统兼容,将每个无线帧分成15个相同的时隙,与FDD相同)。从图中看出,将每一个子帧再细分为7个业务时隙(TSo~TS6)和一个隔离时隙(包括下行导引时隙DwPTS、上行导引时隙UpPTS和保护时隙GP)。切换点(Switching Point)是上、下行时隙之间的分界点,通过切换点的变动可以调整上下行时隙的数量比例,以适应传输各种业务(对称与不对称)的需要。其中TS0必须是下行时隙。它与隔离时隙之间有一个切换点,为规定切换点。而TS1在一般情况下是上行时隙。随着TD-SCDMA 与W-CDMA TDD之间干扰分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时隙在遇到干扰时有可能停止发射,而由下一个时隙(即TS2)承担数据发射。时隙TS2~TS6

既可以是上行时隙,也可以是下行时隙,根据所传输的业务(对称与不对称)种类来决定。

中间由一个可变动的切换点将上、下行时隙隔开。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全部用来传输对称的话音业务,则要占用一个业务时隙传输信令信息。还应该注意,当多小区共址时需要保证相同的收发切换点,即各个小区业务的对称性必须一致。关于TD-SCDMA帧结构中的主时隙和DwPTS、UpPTS、GP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保护时间,详细参见图3.3。

对于TD-SCDMA,由于采用智能天线进行波束赋型的需要,在每一个子帧里都设有专门用于上行同步的UpPTS和用于小区搜索的DwPTS。关于UpPTS和DwPTS的结构见图3.3。其中DwPTS包括32chip的GP和64chip的SYNC。而SYNC 是一个正交码组序列,共有32种,分配给不同的小区,用于下行同步和小区搜索。当邻近小区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用户终端在一个小区交汇区域移动状态下开机的条件下,本系统的DwPTS设计能保证用户终端在很短时间(3秒)内完成小区搜索并完成初始接入。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此相功能。UpPTS包括

32chip的GP和128chip的SYNC1,其中SYNC1是一个正交码组序列,共有256种,按一定算法随机分配给不同用户。它是用户终端(小区)的导引(Pilot)信号,主要用作随机接入,用于在随机访问程序中向NodeB发送物理信道的同步信息。使用独立的UpPTS的原因是用户终端在随机接入时,并未达到上行同步,发射功率是用开环控制的。如果此接入信号和正在工作的码道混在一起,势必对工作中的码道带来较大干扰,基站也较难识别此接入请求。保护时隙(GP)用于区分上、下行时隙,使距离较远的终端能实现上行同步。在TD-SCDMA系统中,该保护时隙的宽度保证了小区的最大半径可能达到10km以上。

TD-SCDMA不仅在帧结构方面,而且在时隙(TS)里的脉冲结构(burst

structrure)方面

也有其特点。详细如图3.3所示。W-CDMA TDD有两种类型脉冲结构,分别用于上、下行链路。而TD-SCDMA只有一种脉冲结构类型,包括数据信息块1、数据信息块2、SS符号、TFCI符号、TPC符号、训练序列(midamble)和保护周期(GP)。该脉冲结构有两个数据符号区,共704码片长。数据区中每个比特用QPSK调制,扩频系数为1至16。脉冲结构中的训练序列较长,传输的信息数据符号较少,但可靠性较高。

训练序列(midamble) 供多用户检测(联合检测或干扰抵销)时信道估值使用,是用来区分相同小区里在相同时隙内的不同用户。在同一小区的同一时隙内的用户具有相同的基本midamble码序列,不同用户的midamble序列的区别只是基本训练序列的时间移位。

在TD-SCDMA(见图3.3)和W-CDMA TDD中的TFC1(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和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在原理上与FDD相同,TFC1用于指示传输的格式,TPC用于功率控制。而SS(Synchronization Shift)是TD-SCDMA系统中所独有的,用于实现上行同步,该控制信息在每个子帧(5ms)发射一次。

.3 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3.4.1多址技术

TD-SCDMA系统综合使用了CDMA、TDMA和FDMA三种多址方式,能够充分地提高系统容量。随着智能天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还可以使用SDMA(空分多址)技术。关于TD-SCDMA多址技术的原理如图3.6表示,其三维空间分别为CDMA code、Frequency和Time。图中表示出一个典型窄带TDD信道(即目前TD-SCDMA)的结构,它由7个时隙(5个下行时隙DL和2个上行时隙UL,中间为DL/UL 分离时隙)、16个CDMA码片(即扩频系数16)和3个载波(每载波带宽为1.6MHz)所组成。

从图中可以看出,TD-SCDMA的基本信元RU(A Basic Resource Unit)是

由时隙TS、频率、channelisation code和扩频系数16来定义的。图3.7 表示RUs 在Time和CDMAcode二维域里的映射图。

图3.6 TD-SCDMA多址方式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7 TD-SCDMA的RUs映射图

3.4.2 同步CDMA

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总是同步的。所谓同步CDMA是指上行同步,即要求来自不同距离的不同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每帧)能同步的到达基站。众所周知,移动通信系统是工作在存在严重干扰、多径传播和具有多普勒效应的实际环境中,要实现理想的同步是很困难的。但是CDMA是一个自干扰受限系统,让每个上行信号的主径达到同步,对改善系统性能、提高容量、降低码道间的干扰、简化基站接收机的设计(特别是对TDD系统)都有明显的好处。在UTRA TDD系统中提出了提前发射(TA)的指标要求。我们在TD-SCDMA系统中是通过帧结构的设计(参见图 3.3),和一个开环/闭环的同步控制来实现CDMA 上行同步的。

* 上行同步的建立

在用户终端随机接入时,用户终端从接收到的DwPTS,可以获得基站要求的UpPTS的到达时刻(图3.3)。但是,用户终端并不知道与基站的距离,因而也不能准确的知道应当在什么时刻发射UpPTS。故在随机接入时,只能用开环控制的方法,根据所接收到的DwPTS的信号强度来估计距离,从而获得估计的发射提前量(Δt=2d/C,式中,d为估计的距离,C为光速)。

从图3.3中可见,在UpPTS中,只有要求随机接入的信号,一般干扰比较小。当基站获得此信号后,将首先确定其到达时刻和所要求同步的时刻之差(SS),确定所接收到的功率电平和所需电平之差(PC),以及此信号的到达方向,并将此同步和功率控制信号在下一个下行帧的FACH中传送至此终端(闭环控制)。然后,终端将根据此控制信号,在指定的RACH中实现上行同步并完成接入。

* 上行同步的保持

由于用户终端是移动的,它和基站的距离也是变化的。故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基站将不间断地检测其上行帧中中间码(Midamble)的到达时刻,并对终端的发射时刻进行闭环控制,以保证可靠的同步。

* 同步精度的要求

在TD-SCDMA系统中,同步调整的步长是码片宽度的1/8,即大约100ns。在实际系统中所要求和可能达到的精度则将随基带信号处理的能力和检测的能力来确定,一般可能在1/8至1个码片的宽度。因为同步检测和控制是每个子帧

(5ms)一次,在此时间内用户终端最多移动十余厘米,因而,同步精度并不限制和影响高速移动。

上行同步能够保证CDMA码道正交,从而降低码道间的干扰、增加系统容量和简化硬件设备,提高系统性能价格比。

3.4.3 智能天线

近年来,智能天线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因为在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由于复杂的地形、建筑物结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大量用户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共信道干扰,使通信质量受到影响。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多址(SDMA)技术,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区分开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信道资源。在无线基站使用的智能天线由一个天线阵和基于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所组成,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并自动测量出用户方向,将天线波束指向用户,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从而大大降低系统内的干扰,提高信噪比,扩大系统容量,降低发射功率电平并提高接收灵敏度。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的成本。

* 智能天线的主要功能

1· 提高了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

基站所接收到的信号将如式(1) 所示,为来自各天线单元和收信机所接收到的信号之和。如果采用最大功率合成算法,在不计多径传播条件下,则总的接收信号将增加101gN dB,其中N为天线单元的数量。存在多径时(如图3.8所示),此接收灵敏度的改善将依多径传播条件及上行波束赋形算法而变化,其结果也在101gN dB上下。

2· 提高了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发射功率

同样,发射天线阵在进行波束赋形后,该用户终端所接收到的等效发射功率可能增加201gN dB。其中,101gN dB是N个发射机的效果,与波束成形算法无关,另外部分将和接收灵敏度的改善类似,随传播条件和下行波束赋形算法而变。

3. 降低了系统的干扰

如图3.8所示,基站的接收方向图形是有方向性的,在接收方向以外的干扰有强的抑制。如果使用上述最大功率合成算法,则可能将干扰降低101gN dB。

4· 增加了CDMA系统的容量

众所周知,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其容量的限制主要来自本系统的干扰。也就是说,降低干扰对CDMA系统极为重要,降低干扰就可以大大增加CDMA系统的容量。在CDMA系统中使用了智能天线后,就提供了将所有扩频码所提供的资源全部利用的可能性,导致至少将CDMA系统容量增加一倍以上的可能性。

5· 改进了小区的覆盖[3]

对使用普通天线的无线基站,其小区的覆盖完全由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形确定。当然,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形是可能根据需要而设计的。但在现场安装后,除非更换天线,其辐射方向图形是不可能改变和很难调整的。但智能天线阵的辐射图形则完全可以用软件控制,在网络覆盖需要调整或由于新的建筑物等原因使原覆盖改变等情况下,均可能非常简单地通过软件来优化。

6· 降低了无线基站的成本

在所有无线基站设备的成本中,最昂贵的部分是高功率放大器(HPA)。特别是在CDMA系统中要求使用高线性的HPA,更是其主要部分的成本。如上述,智能天线使等效发射功率增加,在同等覆盖要求下,每只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可能降低201gN dB。这样,在智能天线系统中,使用N只低功率的放大器来代替单只高功率HPA,可大大降低成本。此外,还带来降低对电源的要求和增加可靠性等好处。

* 使用智能天线所出现的新问题

智能天线技术给无线通信,特别是CDMA系统的性能提高和成本下降带来巨大的好处。但是,将智能天线使用于CDMA系统中时,必将考虑产生的一些问题,并在标准和产品设计上解决这些问题。

1· 全向波束和赋形波束 ( 图3.16)

上述智能天线的功能主要是由自适应的发射和接收波束赋形来实现的。而

且,接收和发射波束赋形是依据基站天线几何结构、系统的要求和所接收到的用户信号。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对每个用户的上行信号均采用赋形波束,提高系统性能是非常直接的。但在用户没有发射,仅处于接收状态下,又是在基站的覆盖区域内移动时(空闲状态),基站是不可能知道该用户所处的方位,只能使用全向波束进行发射(如系统中的Pilot、同步、广播、寻呼等物理信道)。如图3.16所示的一个全向覆盖的基站,其不同码道的发射波束是不同的。即基站必须能提供全向和定向的赋形波束。这样一来,对全向信道来说,将要求高得多的发射功率(最大可能为比专用信道高101gN dB),这是系统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

2· 共享下行信道及不连续发射

在提供IP型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均设计了多用户共享的上下行信道并在基站和用户终端使用不连续发射技术。在使用智能天线的基站中,由于用户移动,基站不可能知道用户的位置,故一般只能采用全向下行波束。同时,也可以增加一次接入过程,对每个用户进行定向发射。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均可能使用。

3· 智能天线的校准

在使用智能天线时,必须具有对智能天线进行实时自动校准的技术。在前述智能天线原理介绍中,我们在TDD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时是根据电磁场理论中的互易原理,直接利用上行波束赋形系数来进行下行波束赋形(式(4))。但对实际无线基站(图3.8),每一条通路的无线收发信机不可能是全同的,而且,其性能将随时间、工作电平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变化。如果不进行实时自动校准,则下行波束赋形将受严重影响。不仅得不到智能天线的优势,甚至完全不能通信。对智能天线校准的详细说明,请参见[4]。

4· 帧结构及有关物理层技术

使用智能天线并不对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层技术提出特别的要求。而且,基本的物理层技术,如调制解调、扩频、信道编码、交织、纠错、数据复接等,必然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使用了智能天线,可以将物理层设计得效率更高。例如在TD-SCDMA系统中,使用了同步CDMA技术,简化了接收机;在物理层时隙设计中使用了特定的上下行Pilot时隙,减少了小区搜索及随机接入时的干扰等等,都使智能天线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5· 智能天线和其它抗干扰技术的结合

目前,在智能天线算法的复杂性和实时实现的可能性之间必须进行折中。并且,单独采用智能天线还不能解决时延超过一个码片宽度的多径干扰,也无法

克服高速移动多普勒效应造成的信道恶化。在多径严重的高速移动环境下,必须将智能天线和其它抗干扰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合使用,才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包括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干扰抵消及Rake接收等。目前,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或干扰抵消的结合已有实用的算法(详见[5]),而和Rake接收机的结合算法还在研究中。

6· 波束赋形的速度问题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用户终端的移动性,移动通信是一个时变的信道,智能天线是由接收信号来对上下行波束赋形,故要求TDD的周期不能太长。例如当用户终端的移动速度达到100km/h时,其多普勒频移接近200Hz,用户终端在10ms内的位置变化达到28cm,在2GHz频段已超过一个波长,对下行波束赋形将带来巨大的误差。故希望将TDD周期至少缩短一半,使收发之间的间隔控制在2-3ms内,以保证智能天线的正常工作。如果要求此系统的终端能以更高的速度移动,则TDD上下行转换周期还要进一步缩短。

7· 设备复杂性的考虑

显然,智能天线的性能将随着天线阵元数目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天线阵元的数量,又将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此复杂性主要是在基带数字信号处理的量将成几何级数递增。现在,CDMA系统在向宽带方向发展,码片速率已经很高,基带处理的复杂性已对微电子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限制了天线元的数量不可能太多。按目前的水平,天线元的数量在6至16之间。

* TD-SCDMA系统使用的智能天线

1. 系统组成

在TD-SCDMA系统中的智能天线是用8个完全相同的天线元素均匀地放在一个半为

R的园上(该园的直径应为d=1.2~1.3),组成环形天线阵列,并且与安装在天线阵下面的放大器单元和馈线电缆所组成(见图3.17)。这种天线阵列对于干扰消除特别有效。每两个天线元之间的距离是载波波长的一半。由于每个天线元在空间处于不同的位置,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是不同的。这样,在不降低信噪比的同时可以产生很多个独立有方向的高增益的波束。不同的波束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保证了所有链路上的最大增益。利用自适应的波束成形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各种能够用数学公式表示的算法都能够得到实现。

在TDD模式下,上、下行链路工作在同一频带,基站收发信机可以根据上行链路得到的信号估值信息来实现下行波束的赋形。在TD-SCDMA系统中由于无线子帧的长度是5ms,所以容许的下行对上行的最大反应时间为5ms。根据无线帧中上行和下行的信道分配,这个反应时间可以更短。随着移动台速度的增加,上行链路的信道特性与下行链路的信道特性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这个偏差很小。

图3.17 TD-SCDMA天线子系统原理方框图

2. 关于环形天线阵的技术特性及其种类

1〕环形天线阵的智能天线应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特性:

(1) 极化:垂直或水平极化,与天线元的极化相同;

(2) 阻抗:每个天线元的阻抗不因为组成环形阵而发生明显变化,即天

线元间互耦的影响可以忽略(即小于-20dB);

(3) 接收增益:在最大功率合成时,该天线阵的最大增益可以到达

G max=GY+10logN (dB)

其中,G max为可能最大增益,GY为天线元增益,N为天线元数目。

4. (4) 发射增益:在每个天线元的发射增益相等,且用最大功率合成时,

天线最大发射

增益可以到达: G max=GY+20logN (dB) (包括各天线元馈电的功率之和)

(5) 仰角方向图:在仰角方向,环形天线阵的辐射图形与每个天线元相同。

(6) 方位角方向图:由基带控制,可同时产生多个波束。对环形振子阵,多

个波束可以在360度方位角内指向。对微带环形阵,为到达最佳效果,多波束最好限制在所设计的扇区内。

(7) 零点隔离:为消除干扰,在波束赋型时可以在干扰源方向设置零点。在

实际中,该零点处的电平比最大功率方向小很多,以到达设计指标。

(8) 工作频段:100MHz~4GHz。

2〕环形振子天线阵的结构

构成环形振子天线阵的振子是N(N>2)个完全相同的直柱,支撑天线阵的是一个

园形平面。各天线元振子等间隔地排列成一个圆形天线阵,其间距L≤λ/2(λ为工作频

带最高频率电磁波波长),以免产生光栅波瓣;环形天线阵中的天线元可以是一个短振子

(其长度为1/4至1个波长),也可以是一个纵向排列的振子阵。不管用什么方式实现,

该天线元的辐射特性不变。在方位角方向是各向同性;在仰角方向是指向振子天线元的

横向,天线增益越高,该方向的波束越窄。

在TD-SCDMA智能天线系统中实际使用的是8振子环形天线阵,8个天线元成

园形排列。每个振子的增益为8dB,输入阻抗为50欧姆,振子间距L为75mm,工作

于1.8MHz~2GHz。其仰角方向图形的3dB带宽约为20度。当工作在智能天线情况下,

在方位角方向的360度,可以合成各种所需的赋形波束。在最大功率合成时,

该天线的

最大增益可达到17dB(对接收)或26dB(对发射)。考虑到消除干扰和设定零点时,在零

点方向的辐射电平可比最大辐射方向低(隔离)40dB。

图 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结构示意图

3.5 TD-SCDMA系统的主要设备及技术指标

系统主要性能要求

.4 主要特性

.4.2 系统特性

作为Phase I 的现场试验系统(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主要设备组成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格 0.1 TD-SCDMA系统主要组成

项目特性备注

NSS网络交换系统

MSC GSM系统MSC

SGSN

GGSN

容量根据已有GSM SMC所提供的容

A接口GSM A接口

HLR GSM HLR

OMC操作维护单元

鉴权中心GSM AUC

Gb接口GPRS数据接口

BSC+具有GPRS功能的GSM BSC

容量可支持150个TD-SCDMA载波

Abis接口修订后的Abis

Gb接口GPRS数据接口

TRAU具有EFR话音编译码器

A接口GSM A接口

O&M_R BSS操作维护单元

LMT现场监测维护

BTS TD_SCDMA基站收发信机

载波数1/2/3

每载波时隙数7

每时隙码道数16

BCCH及PCH2码道(公用一个时隙)

Abis接口修订后的Abis

LMT BTS现场监测维护

Un接口TD-SCDMA空间接口

UE用户终端

Un接口TD-SCDMA空间接口

SIM卡GSM SIM卡

Class E 手持机第二阶段

Class B 车载台具有多媒体人机界面

至数据终端接口待定

在此系统中,将使用GSM及GPRS的网络以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使用第四章中所描述的物理层技术。此系统将具有如下所示主要特性(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表格 0.2 系统主要特性

特性说明备注

智能天线在BTS采用8单元智能天线阵

多用户检查和智能天线结合使用

同步CDMA上行同步精度1/2码片速率

硬切换采用GSM的越区切换方式

BTS之间的同步使用GPS,精度:5s

话音编码GSM EFR,13kbps

不对称业务支持1:1至1:5的上下行对称和不

对称业务

系统容量全部设计的频率、时隙和码道均

能够同时工作

话音(EFR)每载波最大提供48对话音(不编

码)或24对话音(R=1/2卷积编码)

数据

.4.3 射频特性

TD-SCDMA Phase I 系统主要射频特性要求序号项目基站终端备注1工作频率范围

(MHz)

2010-20252010-2025

3最大发射功率

(dBm)30/每天线

输出

21/30

4每码道最大发射

功率(dBm)

1421SF=16

5功率控制范围_

开环(dB)

+/-9dB

6功率控制范围_

闭环(dB)

2dB/步1dB/步

7邻近射频信道泄

漏(dBc)

4033

8次邻近射频信道

泄漏(dBc)

5043

9接收机噪声系数5dB7dB

10接收机动态范围

(dBm)

-110至-80-105至-40

11本振频率稳准度0.05ppm0.1ppm锁定于参考

12接收机阻塞特性

13发信机带外泄漏

特性

14

15

.4.3.1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天线子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所示。

天线子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No项目要求备注1.1工作频带2010-2025MHz

1.2天线单元增益8dBi

1.3全向天线阵增益17dBi

26dBi

1.4天线波束赋形最大增

1.5SWIPA最大线性输出

30dBm

功率

1.6SWIPA接收噪声系数 4.5dB

1.7SWIPA放大器增益30dB

1.8发射线性:IM3>40dBc Tx电平为

30dBm 1.9接收线性:IM3>45dBc Rx电平为

-50dBm 1.10馈线损耗<20dB

1.11供电-48VDC, +/-20%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 .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 .2 TD-SCDMA系统概述 .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 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 2. 载波带宽: 1.6MHz 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 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 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 6. 调制方式: QPSK 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 8. 子帧: 5ms 9. 时隙数: 7 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 多媒体业务 * 短消息 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 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 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 频谱利用率: 25Erl./MHz 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 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 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 13. 基站覆盖范围: 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 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 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 技术,经 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新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申报论证报告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申报论证报告 2008年3月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开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等多个高职专业,为了进一步满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铁路运输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我们对开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下面具体报告如下: 一、开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理由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1、3G(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通信人才短缺,3G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薪行业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全球最大的3G移动市场,但是,3G 相关的人才却严重失调。专业从事3G应用软件开发从业人员不足千人,据工信部预测,仅2010年,中国3G人才市场缺口就在100万以上,其中3G软件工程师缺口就在50万左右。 3G人才短缺现状,使得3G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薪行业,基于3G软件开发人员变得格外抢手。人力资源专家表示,3G软件开发是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根据前程无忧网发布的薪资报告,具有10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年薪在30万元左右。即使是初级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平均月薪也在5000元左右,中高级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月薪平均已超过万元,而且随着3G应用的进

一步深入发展,3G软件研发人才的薪水还会进一步水涨船高! 2、3G行业迅猛发展,使3G专业产业投资前景广泛。 未来几年,中国的3G移动增值业务市场将达到10万亿的规模,未来将保持50%的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因此,移动业务增值市场将迫切需要大量移动增值软件工程师,但这类人群在目前的市场上非常少见,保守估计,随着3G工程大规模的建设和应用步伐的加快,移动增值业务软件工程师人才市场缺口将达到每年20-50万人。 随着3G业务的全面的应用,移动通信方面的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开发,比如平台开发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手机WAP网站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等。 3、利用当前3G系统的发展机遇,提高我国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我国高铁战略的发展服务。 从2007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完成铺轨开始,我国已经先后投入巨资开始兴建郑西高速铁路、京石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广深高速铁路以及南宁到广州的高速铁路等等一大批高速铁路,由此可见,我国铁路运输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与此同时,高铁的移动通信技术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在我国高铁中需要大批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我们要依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有哪几种体制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有哪几种网络制式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3rd-generation),特指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提供高速数据业务。3G诞生于2000年5月,它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统一制定的结果,其中包含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 和WiMAX四种不同的制式标准,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要是国内应用的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制式。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这三种制式标准的含义和应用。 WCDMA是一种由3GPP具体制定的、基于GSM MAP核心网,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而来,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与现在市场上通常提供的技术相比,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bps。W-CDMA 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窄带CDMA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目前,WCDMA

牌照被划分给中国联通。 CDMA2000,即为CDMA2000 1×EV,是一种3G移动通信标准。分两个阶段:CDMA2000 1×EV-DO(Data Only),采用话音分离的信道传输数据,和CDMA2000 1×EV-DV(Date and Voice),即数据信道于话音信道合一。CDMA2000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後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 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 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 TD-SCDMA是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的简称,是ITU批准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两个主要3G标准(CDMA2000)或(WCDMA)它的起步较晚。TD-SCDMA 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SDR)等技术融于其中。采用时分双工,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此外,TD-SCDMA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优点,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TD-SCDMA还具有TDMA 的优点,可以灵活设置上行和下行时隙的比例而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速率的比例,特别适合因特网业务中上行数据少而下行数据多的场合。但是这种上行下行转换点的可变性给同频组网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WCDMA(宽带码分多址)是一个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来的,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与现在市场上通常提供的技术相比,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 99/ Release 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窄带CDMA 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 WCDMA由ETSI NTT DoCoMo作为无线介面为他们的3G网路FOMA开发。后来NTTDocomo提交给ITU一个详细规范作为一个象IMT-2000一样作为一个候选的国际3G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 最终接受W-CDMA作为IMT-2000家族3G标准的一部分。后来WCDMA被选作UMTS的无线介面,作为继承GSM 的3G技术或者方案。误解尽管名字跟CDMA很相近,但是WCDMA跟CDMA关系不大。多大多小要看不同人的立足点。在行动电话领域,术语CDMA 可以代指码分多址扩频复用技术,也可以指美国高通(Qualcomm)开发的包括 IS-95/CDMA1X和CDMA2000(IS-2000)的CDMA标准族。 WCDMA已成为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4G技术

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1)接入方式和多址方案 (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其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OFDM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对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可实现低成本的单波段接收机。OFDM的主要缺点是功率效率不高。 (2)调制与编码技术 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新的调制技术,如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以及单载波自适应均衡技术等调制方式,以保证频谱利用率和延长用户终端电池的寿命。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更高级的信道编码方案(如Turbo码、级连码和LDPC等)、自动重发请求(ARQ)技术和分集接收技术等,从而在低Eb/N0条件下保证系统足够的性能。 (3)高性能的接收机 4G移动通信系统对接收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Shannon定理给出了在带宽为BW的信道中实现容量为C的可靠传输所需要的最小SNR。按照Shannon定理,可以计算出,对于3G 系统如果信道带宽为5MHz,数据速率为2Mb/s,所需的SNR为l.2dB;而对于4G系统,要在5MHz的带宽上传输20Mb/s的数据,则所需要的SNR为12dB。可见对于4G系统,由于速率很高,对接收机的性能要求也要高得多。 (4)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消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5)MIMO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它采用的是分立式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 定义 “3G”(英语 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 (2G),第三代手机(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 3G[1]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2]是第三代通信网络,目前国内支持国际电联确定三个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中国电信的CDMA2000,中国联通的WCDMA,中国移动的TD-SCDMA,GSM设备采用的是时分多址,而CDMA使用码分扩频技术,先进功率和话音激活至少可提供大于3倍GSM网络容量,业界将CDMA技术作为3G的主流技术,国际电联确定三个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CDMA2000,WCDMA,TD-SCDMA。原中国联通的CDMA现在卖给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已经将CDMA升级到3G网络,3G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 其实,3G并不是2009年诞生的,早在2007年国外就已经产生3G了,而中国也于2008年成功开发出中国3G,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一说2.8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不可能像网上说的每秒2G,当然,下一部电影也不可能瞬间完成。 注:G3不是代表3G,而是“Guide3”的缩写,Guide有两层意思,动词代表引领、影响、支配等意思,名词代表引领者、向导的意思。综合起来的大意是引领另外两家友商进入3G时代。“3”代表着3G时代下的移动+宽带+固网+手机电视+……融合,更大胆的猜想是暗喻中国移动将超越现有3G概念,在TD-LTE 时代提供适合上述融合业务应用的网络支撑、终端、服务等等,引领人们进入真正的3G生活。因此G3是个很庞杂的概念,除非中国移动出尔反尔要推“G3”自有品牌的手机,否则结果就只有一个——战略性品牌,将涵盖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等品牌业务。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所谓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与固定物体之间的通信比较起来,具有一系列的特点,主要是:(1)移动性。就是要保持物体在移动状态中的通信,因而它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的结合。(2)电波传播条件复杂。因移动体可能在各种环境中运动,电磁波在传播时会产生反射、折射、绕射、多卜勒效应等现象,产生多径干扰、信号传播延迟和展宽等效应。(3)噪声和干扰严重。在城市环境中的汽车火花噪声、各种工业噪声,移动用户之间的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等。(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它是一个多用户通信系统和网络,必须使用户之间互不干扰,能协调一致地工作。此外,移动通信系统还应与市话网、卫星通信网、数据网等互连,整个网络结构是很复杂的。(5)要求频带利用率高、设备性能好。 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1) 空间系统; (2) 地面系统:①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②关口站、基站。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智能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范围。 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3G;无绳系统,如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蓝牙和DECT数据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广播系统,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移动通信的种类繁多。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场合不同可以分为(1)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为只有一个基站,天线高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覆盖半径为30~km,发射机功率可高达200W。用户数约为几十至几百,可以是车载台,也可是以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也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移动台及市话用户通信,基站与市站有线网连接。(2)蜂房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大范围的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交换中心相互联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标主要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其主流制式有三种: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FDD/TDD、以美国高通为代表提出的cdma2000和以中国大唐为代表提出的TD-SCDMA。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3GIMT-2000WCDMA-FDD/TDDcdma2000TD-SCDMA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建设已经指日可待,3G也已经从专家口中的一个术语,变为社会大众口中的一个常用词。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等}是采用FDMA制式的模拟蜂窝系统,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满足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采用TDMA制式的欧洲GSM/DCS1800,北美IS-54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国IS-95等)则是数字蜂窝系统。虽然其容量和功能与第一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主要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9.6kb/s),远不能满足新业务和高传输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联(ITU-R)于1985年提出的,当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当时预期该系统在2000年使用,并工作在2000MHZ 频段,故于1996年正式改名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一、IMT-2000的技术要求和提供的业务 1、IMT-2000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1)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①室内环境至少2Mbit/s; ②室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it/s; ③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it/s。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连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移动通信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必须有足够的频率,不仅能提供话音、低速率数据等业务,而且具有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能力。 2、IMT-2000提供的业务 根据ITU的建议,IMT-2000提供的业务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话音业务:上下行链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t/s,属电路交换,对称型业务。 (2)简单消息:是对应于短信息SMS的业务,它的数据速率为14kbit/s,属于分组交换。 (3)交换数据:属于电路交换业务,上下行数据速率都是64kbit/s。 (4)非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中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it/s、上行为64kbit/s。 (5)高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2000kbit/s,上行为128kbit/s。 (6)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该业务为电路交换,是一种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应用于高保真音响,可视会议,双向图像传输等。 3G的目标是支持尽可能广泛的业务,理论上,3G可为移动的终端提供384kbit/s或更高的速率,为静止的终端提供2.048Mbit/s的速率。这种宽带容量能够提供现在2G网络不能实现的新型业务。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现在无法想像的业务。 二、IMT-2000系统的组成 IMT-2000系统构成如图所示,它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简介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10302 专业名称移动通信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原理、设备、工程等专业知识,具备移动基站工程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业务管理与服务、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维护等能力,从事移动基站勘察与设计、移动基站维护、无线网络室内分布设计、无线网络优化、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移动业务支撑与管理、移动终端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通信行业企业,在移动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业务支撑与终端维护等岗位群,从事移动基站勘察与设计、移动基站维护、无线网络室内分布设计、无线网络优化、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移动业务支撑与管理、移动终端维修、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维护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3.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4.具备基站系统设备开通与调测、运行与维护能力; 5.具备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优化能力; 6.具备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7.具备移动通信业务营销与服务能力;

8.具备移动终端维修、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 9.具备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维护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现代通信技术及应用、光传输技术与设备、基站建设与维护、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室内覆盖工程、电信业务应用与营销、移动终端维修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移动通信原理、基站建设与维护、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无线网络优化、移动终端维修等实训。 在移动通信类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电信机务员(三级、四级)通信网络管理员(三级)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四级)移动通信助理工程师无线网络优化助理工程师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通信运营服务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第三代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并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亦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最选进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可见,第三代移动通信十分重视个人在通信系统中的自主因素,突出了个人在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地位,所以又叫未来个人通信系统。众所周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通信标准的无序性所产生的百花齐放局面,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移动通信前期局部性的高速发展,但也较强地制约了移动通信后期全球性的进一步开拓,即包括不同频带利用在内的多种通信标准并存局面,使得“全球通”漫游业务很难真正实现,同时现有带宽也无法满足信息内容和数据类型日益增长的需要。第二代移动通信所投入的巨额软硬件资源和已经占有的宠大市场份额决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只能与第二代移动通信在系统方面兼容地平滑过渡,同时也就使得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显得复杂多变,难以确定。伴随芬兰赫尔辛基国际电联(ITU)大会帷幕的徐徐落下,在由中国所制订的TD-SCDMA、美国所制订的CDMA2000和欧洲所制订的WCDMA所组成的最后三个提案中,几经周折后,最终将确定一个提案或几个提案兼容来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正式国际标准(IMT-2000)。其中,中国的TD-SCDMA方案完全满足国际电联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在所有提交的标准提案中,是唯一采用智能天线技术,也是频谱利用率最高的提案,可以缩短运营商从第二代移动通信过渡到第三代系统的时间,在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标准一旦被采用,将会改变我国以往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经济方面可减少、甚至取消昂贵的国外专利提成费,为祖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市场方面则会彻底改变过去只有运营市场没有产品市场的畸形布局,从而使我国获得与国际同步发展移动通信的平等地位。TD-SCDMA技术方案是我国首次向国际电联提出的中国建议,是一种基于CDMA,结合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高质量语音压缩编码等先进技术的优秀方案。TD-SCDMA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SMAP同步接入信令,在运用CDMA技术后可减少许多干扰,并使用了智能天线技术。另一大特点就是在蜂窝系统应用时的越区切换采用了指定切换的方法,每个基站都具有对移动台的定位功能,从而得知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准确位置,做到随时认定同步基站。TD-SCDMA技术的提出,对于中国能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起到了关键作用。显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会以宽带CDMA系统为主,所谓CDMA,即码分多址技术。移动通信的特点要求采用多址技术,多址技术实际上就是指基站周围的移动台以何种方式抢占信道进入基站和从基站接收信号的技术,移动台只有占领了某一信道,才有可能完成移动通信。目前已经实用的多址技术有应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中的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窄带码分多址(CDMA)三种。FDMA是不同的移动台占用不同的频率。TDMA是不同的移动台占用同一频率,但占用的时间不同。CDMA是不同的移动台占用同一频率,但各带有不同的随机码序,以示区分布进行扩频,因此同一频率所能服务的移动台数量是由随机码的数量来决定的。多址技术的性能比较见表1所示。宽带CDMA不仅具有CDMA所拥有的一切优点,而且运行带宽要宽得多,抗干扰能力也很强,传递信号功能更趋完善,能实现无线系统大容量和高密度地覆盖漫游,也更容易管理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宽带CDMA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用户的多种需要,满足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传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最后敲定,其终端设备也已初见端倪,浮出水面。爱立信公司最近推出的R320双频手机具有内置Modem、红外接口、可进行图形Internet浏览、游戏、语音拨号及短信息服务。诺基亚公司推出的7100系列手机则可支持GSM网上的9.6kb/s 数字通信和CDMA网上的14.4kb/s的数字通信,也具备了游戏、语音拨号和短信息功能(图1);另一款由诺基亚最新推出的媒体移动电话MP(Media Phone),则可以提供简单的Web浏览。而Alcatel公司不仅为无线IP提供了WAP网点,还推出了“口袋大小”的Internet移动电话One Touch Pocket。该话机尺寸仅有116mm×59mm×15mm,可提供全屏幕显示,采用锂电池,通话时间可达3小时,待机时间为80小时,用户使用该手机,可从中心局存储、管理和恢复E-mail、语音邮件和传真信息,用户还可利用“文本-语音”新技术从该手机中收听E-mail话音邮件,完成转送传真到任何一部传真机上的工作。最近,摩托罗拉公司又推出了具有未来移动通信意义上的手机芯片,该芯片可以安装在任何手机上,可使安装了该芯片的手机在全球任何地方通信。总之,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不管是从功能方面、还是从外观方面都将为用户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完整word版)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5G 是面向未来的通信发展需求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兴起的主要驱动力为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来人机交互和数据共享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交互下,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高效舒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通信容量大,速率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比第四代移动通信有了更好的改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Massive MIMO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是指基站端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天线数超过十根甚至上百根,并且在同一时频资源内服务多个用户的多天线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将传统的时域、频域、码域三维扩展为了时域、频域、码域、空域四维,新增维度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提供了更强的定向能力和赋形能力如图1,大规模MIMO的空间分辨率与现有MIMO相比显著增强,能深度挖掘空间维度资源,使得网络中的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利用大规模MIMO提供的空间自由度与基站同时进行通信,从而在不需要增加基站密度和带宽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频谱效率。大规模MIMO可将波束集中在很窄的范围内,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大幅降低发射功率,从而提高功率效率,减少用户间干扰,显著提高频谱效率。 当基站侧天线数远大于用户天线数时,各个用户的信道将趋于正交,小区内同道干扰及加性噪声趋于消失,系统性能仅受限于邻区导频的复用,这使得系统的很多性能都只与大尺度相关,与小尺度无关。大规模MIMO的无线传输技术将有可能使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 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量级。 图1. 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方向图

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 5G的无线接入技术目前还有的观点关注多载波调制,如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_ lter _bank based multicarrier),其天然的非正交性和不需要先前的分布式发射机同步。一种新的调制方式,被称为通用滤波后的多载波(UMFC)被提出。开始是OFDM信号,通过滤相邻子载波组,以减少时间/频率同步造成的旁瓣水平和载波间干扰。要解决OFDMA正交的时间窗口的缺点,即需要较大的保护带CP,使用多载波滤波器组就可以允许大的传输时延和任意高的频率补偿。日益发展的软件无线电,FFT块的大小,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可根据信道条件改变。因此,OFDMA允许一些参数可调,可以很好地适应5G的要求。 3. 射束分割多址技术(BDMA) 有限的频谱资源对于移动和无线技术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把有限的频率和时间分配给不同用户。由于这个情况,要实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然而,现在使用的所有多址技术中,通信系统容量依赖于时间和频率。如何发展多址接入系统,提高有限频率的系统容量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发明的BDMA技术,根据MS的位置分配天线波束,实现多址接入,从而显著增加系统的容量。按此观点,MS和基站在视距(LOS)的状态,因此他们明确知道彼此的位置。在此条件下,他们能够将波束直接传送到彼此的位置以通信,而不受移动台在小区边缘的干扰。 为了在5G中适应BDMA,就要发展相位阵列天线,智能天线要能够调整波束。调整波束天线通过收集从基站和MS到达角(AOA)信息设置无线配置。自适应天线阵列的使用,是提高能力的一个可能性。 4. 全频段技术 5G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以智能化、宽带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未来网络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主要在热点密集地区和室内,而当前网络数据的流量如果在少数人使用状态下不存在延迟、低网速等问题,但一旦放开使用用户数量,网络延迟和网络速度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所依赖的移动通信网络将会处于堵塞状态,很难发挥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优势。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所研究的超密集组网,可以针对高度使用移动数据的地区提升流量容量1000倍,很好的解决了网络数据使用密集地区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容量问题。该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数据流量方面提升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其拓扑结构也更加复杂,各网络之间的信号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同一个区域的无线网络过多,就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扰,影响网络的传输。因此,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适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强大的通信能力,融合语音、视频和数据,向人们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移动通信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速率从最低要求固定2Mb/s,低速384Kb/秒,高速114Kb/s发展到WCDM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的理论值14.2Mb/s和CDMA2000单载频EV-DV的3.09Mb/s,大大增强了3G的无线传输能力,扩展了应用范围。它的核心网络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两个分离的网络发展到基于IP的多媒体的统一网络,3GPP称之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3GPP2称之为IP多媒体域(MMD)。其业务平台也从一个"竖井"结构转向一个开放的分布结构,大大增强了业务建立能力,减少了业务开发时间和成本。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了一个协调、开放和统一的"家族"概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接入层包括多种无线传输技术,如WCDMA、TD-SCDMA、CDMA2000等,以及对应的无线接入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它们构成了无线接入网络,负责无线传输、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能与无线局域网进行有效地互通,提供统一用户认

证、统一的业务和应用,以及不同接入网络间的漫游和移动能力。 传输层包括了从原有分组交换网络和电路交换网络演进的结构,如电路交换的MSC、分组交换的GPRS,和控制与承载分离结构中的承载部分,如支持IP多媒体的媒体网关和多媒体资源处理器等。本层主要完成基于语音的或基于数据的通信流的交换,不同形式的媒体转换和传输。 控制层是由以IMS为核心的所有控制部分所组成。IMS独立于接入技术,是3G"家族"公用的。IMS基于IP技术,支持语音、视频、文字、数据等业务以及这些业务的组合,支持IPv6和QoS,支持开放的业务接口。该层还包括如MSC服务器,信令网关等设备。 应用业务层由用户数据,业务能力抽象功能,智能业务功能和各类应用服务器所组成。它向运营商、业务和内容提供商及其第三方业务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接口和业务环境,用某些独立于下面的网络和设备的方式提供应用、业务和内容。

移动通信G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 2004-3-14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 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CDMA20001x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3x与CDMA20001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但目前大唐电信公司还没有基于这一标准的可供商用的产品推出。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专业名称移动通信技术 专业代码590302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就业面向 1.初始岗位群 (1)移动通信工程施工岗位; (2)移动通信工程勘测岗位; (3)移动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岗位; (4)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岗位。 2.发展岗位群 (1)移动通信工程督导岗位; (2)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与维护岗位; (3)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经理岗位; (4)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师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电子技术,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网络,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移动通信工程施工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等方面知识的、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根据通信行业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基层岗位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2.能力结构 3.专业素质 专业能力 基本能力 专 业 素 质

职业证书 建议参加由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认证,根据实际的就业岗位,选定一种或几种。如线务员、移动通信电信机务员、通信工程师(初级)、电信业务员、营业员、话务员等。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 专业建设应面向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方案,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能够反映当前通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和现行岗位资格的要求。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充实。 图1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参考图。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以移动网络与设备基础、移动通信工程等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本专业建设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虑,从纵向看,在专业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专业可考虑1~2个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培养链路;从横向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开发。 图中间箭头覆盖的部分为该专业基本的课程内容,两侧箭头所指的内容为各学校可拓展的特色课程。图中所示主干课程仅供各学校参考,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各学校可根据情况进行拓展。专业拓展课程可由各院校根据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灵活设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反映各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不具备全面开展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条件的院校和专业,建议从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始逐步引入项目制、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