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003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

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

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

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

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

5、摹印: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

7、秦印的特点: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

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

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

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12、缪篆印多用于私印,官印不用。是摹印篆的发展,为了适应印面文字的布局的需要,把文字的线条加以曲折地延伸,以填满印面,又有迂回婉转之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王莽时期定名为缪篆。

13、新莽官印: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5字或6字。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14、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5、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6、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钮制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还有两面印、套印。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7、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新意,钮有龟、骆驼、鼻钮。

18、曹魏私颇有艺术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的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有套印和六面印。钮有龟、瓦、辟邪钮。

19、刘宋官印,文字凿款,篆体多不合六书。

20、南齐官印加大,用朱文。

21、隋唐官印均5.6厘米见方。用朱文印。

22、五代梁官印,朱文,印面较大。

23、北宋官印,印文曲折布满,印背有年款,朱文,印面较大。

24、北宋私印,朱文,印面较小。

25、南宋官印,印文;印面较大,5厘米以上,朱文。

26、元代官印有两种,一是汉篆书,二是八思巴文,背都用汉文刻年款。边框较宽,印文线条方折。

27、印宗秦汉:秦,是指先秦,代表战国古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大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28、南齐朱文官印开始放大,影响到隋唐,导致了官印与私印的分离,篆法衰微,隋唐官印的文字婉转尚的自然之趣,到宋以后,官印渐趋僵化,失去了艺术价值。

29、秦代印章多用于封泥,所以印面不能大,都用阴文。南北朝绢与纸的普遍使用,使印章脱离了封泥,印纯用阳文且印面放大,以显耀目。

30、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由于实用文字总是向简化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印篆渗进了隶楷,随意变改笔画,这是必然现象。所以南北朝篆法衰微。

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

古代玺印的制作,一般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艺术性只是一种副产品,只有少数的私印中的图画印才是观赏的。以下是玺印的11种用途:

1、官印是一种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是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

2、用于赠送兄弟民族,这是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凭信。

3、用于赠送邻国,这是中外友好的凭信。

4、用于封泥。古运货物,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捺上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做封泥。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

5、用于殉葬。官私印都有,有许多官印是专为殉葬而刻的,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有的刻生前官职的;有的刻官名加姓名,有的官名前加“故”字,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只刻祝辞。6、用于制造器物记名。

7、用于器物名称图记。

8、用于金币、纸币。

9、用于佩戴消除不祥。

10、用于烙马。

11、用于烙木。

简答题:古代的玺印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工艺境界?

答客观上: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特别是古代的篆字,人们乐于欣赏,战国的文字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秦汉文字虽有了改革,趋于方正,但在印中经过加工处理艺术性更大。主观上:篆玺的人具有高度的文字处理水平,凿铸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

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

简答题:

1、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

答:1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2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

3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

4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印章用上书画以后,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发展?

答:斋馆印兴起,唐代李泌开斋馆印的先河。词名印的发展。词句印来自古代的吉语印。字号印兴起,唐宋时期文人喜用表字别写刻印。在形式上有葫芦炉鼎八角等,宋元又有花押印。3汉代印章与明代的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

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

第一节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

1、由古代的印章发展为篆刻艺术,以元代大德年间为历史的转折点。

2、吾丘衍和赵孟俯是篆刻艺术理论的奠基人。

3、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是我国第一个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

4、《学古编》的产生具有哪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答-1古代的玺印的不断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集古印与印谱的刊行,书画家对于印章的使用提供了鉴赏的条件。

2印泥的使用,使印章进入了书画。3文人的摹印,探索了印章创作的实践。

5、《学古编三十五举》前十七举,除第十三外,说的是如何写好篆书,从第十八举起,讲篆刻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摹印的基础。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金石学、文学、史学、美学等范畴,是一篇印学理论

的基础性纲领。当然吾丘衍的理论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他没有看到古代的玺印。吾丘衍的印学理论虽有缺点,但仍是难能可贵的。明清以来的篆刻家都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创造前进。吾丘衍对于篆印的宗旨有二,一是要确立汉印的优秀传统,正确地写摹印篆,二是批判了唐篆的曲屈盘回。

6 赵孟俯的《印史序》与回朱文印

到了赵孟俯才第一次以篆刻艺术为目的,摹辑了《印史》这本谱,他的印史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篇序可以看作是篆刻史上第一篇篆刻艺术的宣言,提出了以汉魏的质朴为典型,向流俗挑战。

他首先批判了唐宋元士大夫的印章,以新奇相矜之风,深感于这种印风竟达到了异于流俗,树立汉魏印意的典型质朴,这篇序是篆刻史的开端,可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等量齐观。

赵孟俯一面提供汉魏质朴的印风,一面却至力于圆朱文印,他篆的圆朱文印用玉箸篆,流利有神。确立了圆朱文印的典型。

7 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冕开始用花药石刻印,他刻的印是汉印传统,水平很高。

王冕用石刻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为文人刻印开拓了以石质为印材的新路,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他检验了用花药石不篆刻艺术表现的可塑性,开辟了无限的前景,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以后的文人篆刻以石材为表现对象的石上之趣奠定了物质基础。

9 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俯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的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不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

1篆刻创作的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

2 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从1522到1572年为第一时期。

3 明代的篆刻的兴起需要一些条件:篆刻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易于受刀的石材的供应,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刻,对印章有一下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

4 文彭所在的时代,一方面篆刻艺术还在萌芽状态,但是书画家要求在自己的作品上加盖印章,就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得到了条件。

5 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1针对宋元明初那种芜杂靡弱的印风,予以拔乱反正,补步纳入以汉印为规范的轨道。

2推广了以石质为篆刻艺术创作的材料,便于文人创作。

3 以私人传授的形式,培养后进五十多年,逐步在文人阶层普及篆刻。启导了流派的形成。

6 文人篆刻的开拓时期:以《集古印谱》的问世为标志,从1572年到1597年。

7 《集古印谱》由武陵人顾从德派罗常玉精选古印一百五十余方历数年之功用原印钤出,于1752年问世,准确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

8 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有两种趋向,一是更新派,二是复古派。

9 何震,字主臣,号雪渔,与文彭为师友关系。他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创造出多种新的式样,各体无不备,风格各不同,刀笔中寓有韵味,刚健挺拔,锋芒毕露,可以铁笔的运行中想见当时的激情,并且由姓名印逐渐发展为词句印。

10 何震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开拓了明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启发了人们的继承创新;2古代印章以姓名印为主,现代篆刻艺术以词句印为主,何震是一位积极的开拓者,3他为了抒情,锋芒毕露,后为评

为猛利,导致了后来篆刻在刀法上表现情趣,边款首创用单刀法,启迪了刀法的研究。4他在游历中为大将军刻印取得了报酬,开篆刻艺术的商品意识,为文人打破了清高的旧观念。5流派的形成,为篆刻艺术在文人群中普及起到了作用。

11 明代更新派的另一位人物是苏宣。字尔宣,号泗水。在万历年间,人称文彭、何震、苏宣为鼎足而三。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程邃、邓石如很有影响。

12 明代篆刻艺术的另一个派别是复古派。代表人物有程远、金光先、甘蜴。复古派当时的思想动态的特征上表现为:研究古与俗的关系问题,研究摹形和摹神。

13程远,字彦明,江苏无锡人。有《古今印则》于世。即是印的规范准则,对于纠正当时的摹拟的毛病起到了作用。

14 金光先,字一甫,安徽休宁人。他长于摹汉印,他针对当时的摹印提出了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的观点。有《复古印选》

15 甘蜴,字旭,号寅东,南京人。精于篆刻,用铜、玉摹刻,经七年时间,刻成《集古印正》,并附《印章集说》说明篆源,印制、印法、印材等各方面知识。

16 明代的篆刻艺术,到了这个阶段,已逐渐地推到高潮,由何震为代表的积极开拓者是一股主流力量。更新是一种驱古为今的探索,复古是一种以古涵今的探索,他们虽取径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已把普及与提高互相结合进来,推动互进。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与篆刻艺术的内部规律的。

17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以朱简的《印品》为标志,直到明灭亡。

18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休宁人。

1)《印品》作者手摹周秦到元明玺印,加以评说,涉及到玺印的考证、篆法、章法的研究,辩别印章的真假,印作的优劣,并对当时名家的败作,进行批评。

2)《印品》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继承传统、进行创新。

3)反映了篆刻艺术的审美趋向。有趣有法。

4)提出了品评篆刻的标准。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有笔无刀,妙品。有刀无笔,能品。刀笔之外别有情趣,逸品。他把刀法放在第一位。

5)对篆刻的技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从使刀、使笔、章法阐述。

他的印品被陈继儒称为周秦以后的一部散易,他的篆刻批评也被评为六书董狐。

19 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因得铜印而得名。

(二)所擅者七则:归纳老手的篆刻家,他们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刀笔气味,绝少古笔,绝少古怪的古趣。他们使刀,一刀便中非常坚挺,气势一笔千钓,而又划然爽目,分寸之间,自有一泻千里之势,有画龙点睛之妙,字字转顾,笔笔转股,有情有味,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

(三)合于法者有伶俐、明净、娇艳、松称。

(四)以厚重合于法者三则:整齐、浓重,端庄。

(五)善于变化形成自己的面貌。

(六)死肥单促苟

(七)俗眼所好者三则

(八)世俗不敢议者三则

(九)无大悖而不敢为者三则

(十)总论提出五个方面的修养虚心:广缆:篆文:刀法:养机。

《印母》中形式到内容具有如下的特点:

每一个说论述的条目,都用一个字为标题,具有一字穷理的作用。他所揭示的概念,借助形象的比喻,启发人去想象感受审美的观点。

他把篆刻的创作始终纳入一个情字。强调神情。

他把篆刻家分为大家、老手、伶俐着、厚重者。

提出了格调和许多条目的审美观,实际上揭示篆刻作品的艺术境界,而要创造这种艺术境界,归根结底是人的修养问题。

二、篆刻家的修养

从事篆刻艺术,必须要由各个方面文学艺术美学的修养,这是在篆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实践中逐步得到的认识。

沈野的《印谈》是一篇随笔式的散文,归纳他的内容,分析如下:

一、以诗论印:印中有诗,以诗的创作规律来谈篆刻创作,把诗律比喻印,以诗的语言比喻印章的用字。用诗歌的形式评论印章。

二、以书画论印。

三、以禅理论印。

篆刻的技法与理论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在明代万历年间,篆刻的技法与理论已经相当完备。

甘(日易)的《印章集说》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既收集了别人的经验成果,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观念。

二、条理分明循序渐进,每个条目都有解释,简单明了,基本上完备了技法的提要。

三、反映了当时已经确立的篆法、字法、章法和刀法为技法的四个要素,也反映了当时因印坛边款还没有研究注意。

徐上达的《印法参同》全书共分42卷,除了谈一些古代的印章的知识以外,还充分的论述了篆刻技法,分别由章法、字法、笔法和刀法四个方面。

1、辩要于精微。撮要类是对篆刻艺术的总的要求。谈章法、势态、情意、字法、笔法。

2、阐理与辩证在阐明事理的过程中,常常运用辩证的观点,所以论述虽简,却比较周全。方与圆疏与密主与客巧与拙奇与正肥与瘦工与写我与笔有法与无法

3、由技进乎道在文中既有篆刻的技法,但每一种技法往往具有具体的叙述,也有抽象的理论。他强调艺与道的统一,要深究细微,以达到精。

篆刻史论与批评

一、印史论有《印章要论》,1写朝代印史的概貌;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进行分别。3第一次划分出古代印章与现代篆刻的区别。4先秦印重字法,晋后印重章法。

二、文字论

1关于序字即是刻印章所使用的字体的顺序。

2关于说文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嘞查票瞟。

3关于其他文字,研究其他各类文字,灵活选用到篆刻当中。

三、批评对当代的篆刻家进行批评,朱简开风气之先。

明代的篆刻理论是先进的,如果那篆刻的创作与之比较,却显得后者是相形见绰,根不上理论的要求。主要原因有:理论对创作知道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慢渗透的,因而有些人误以为这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形成了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倾向。其次是搞好理论工作是艰苦的,它不像刻印那样便当轻松,因而放弃了搞理论。第三搞理论工作,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第五节文字与印章的不同流向

一、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不同的流向。

1、文字的演变是沿着使用的途径发展的,简单地说,它是由篆书~隶属、再到楷书行草,到目前的简化字。这种由繁到简是为了书写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2、印章中的用字是由实用沿着艺术的途径而发展的。具体地说,战国时代的古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摹印篆专门用于印章。汉代发展成为缪篆,魏私印有《正始石经》,汉印体制一直流传到六朝。元朝明朝文人发展的篆刻艺术,印章中使用的文字除了古玺文字以外,广泛吸取其他文字。

这两条流向泾渭分明,前者是使用系列,后者是艺术系列。它说明了:一、篆刻印章的用字,不适用于以实用文字演变的规律,而只能以篆书为主体。篆刻是欣赏的艺术,要求文字形式的多样化,篆书的可塑性最大,他可方可圆,可长可短,可伸可缩,极为灵活,他是篆刻的丰富的材料。二、篆刻印章中用字,不适用于以实用文字的统一、规范的标准来检定它的正确与否。

二、我国印章发展有两条流向。一是古代玺印类,二是汉印类。官印沿着放大的趋向发展,篆刻的兴起,它继承了古代印章的传统,加以发展。成为一条篆刻艺术的流向。

篆刻艺术的发展,是原来的印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古代印章中的篆书,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篆书。篆刻综合利用,还汲取的各种书体。

2、古代的印章以人名官名为主体,篆刻以词句为主体。

3、古代的印章以铜玉为印材,篆刻用石材,表现石趣。

4、古代的印章原始完整的,由于风化而破损,现在印章讲究的是追求残损。

5、由于词句印的发展,篆刻家往往通过创作来抒发情形。

这些变化,说明了继承不是单纯的复古,艺术是创造的。

明代在整个印学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他继承了汉代的印章艺术成分,开拓了文人篆刻艺术。它确立了篆刻艺术是古文字在石材上表现得形式,并加以普及,开创了印章流派。明代的篆刻家可以说是我国文人篆刻的开拓者,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的篆刻理论,不但总结了古代印章的体制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把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引进篆刻艺术。明代的篆刻家和收藏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印治了大量的印谱,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七章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深入

清代的篆刻艺术三名大的基础上,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不但在艺术形式上超越钱袋,而且在艺术内涵上更为深入。清代的篆刻艺术发展与深入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篆刻艺术的萌芽(复苏)时期,二篆刻艺术的普及(全盛)时期,三篆刻艺术的鼎盛(高潮)时期。

第一节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

在清代的印坛上,最有影响的篆刻家程邃。他的篆刻的创作比较成功,在清初的印坛上树立了一面旗帜,10清代篆刻艺术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他的篆刻对后来的邓石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程邃,字穆青安徽歙县人。

沈世和,字石民,江苏常熟人。

丁元公,安原躬,浙江嘉兴人。

林皋,字鹤田,福建莆田人。

吴先声,字实存,湖北江陵人。

许容,字实夫,江苏如皋人。

《印人传》的诞生

周亮工,字元亮。《赖古堂别集印人传》,简称《印人传》。这本书的特点是:一、勾画了印坛的侧影,把当时所见所闻所感说了记述;二、加入了印人的群像,有的写他们的学术成就,有的写他们的遭遇,有的写与他们的交往,多方面多角度地记述了印人的情况;三、对印人作不同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发表了许多印学上的见解。这部《印人传》是研究易学的重要文献。从另一个角度来谈,周亮工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对当时的篆刻家做了大量的联络工作,对当时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播篆刻在日本

清初始,由浙江的两位和尚传篆刻到日本。他们是独立和心越。

第二节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

篆刻艺术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规律以外,还与外部的一些条件关系密切,如社会的安宁、商业的发展、书画艺术的繁荣、地域文化的源渊、故在文物的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等等。

一、书画艺术促进了篆刻。书画的用印与鉴赏的用印,促进了篆刻的发展。

二、丁敬和浙派

丁敬,字敬身,号砚林。浙江钱塘人。

丁敬对于篆刻艺术的观察理解和探索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在深度上

(一)他辩证地看待六朝唐宋的印学历史,吸取其妙处。

(二)它对于汉代的印章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汲取众人的优点加以创造,只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刀法。

(三)他明确地将〈说文〉跟篆刻区别开来

二在广度上

(一)他的篆刻式样多,几乎把过去所有的式样都进行了探索。

(二)他的篆刻中的文字,常从金石考证中得来,有的还采取佛经。

(三)他还注重研究书法绘画,把词句用在边款上。

西冷四家:丁敬、黄易、蒋仁奚冈

六家:加上二陈陈豫钟陈鸿寿

八家,加赵之琛钱松。

黄易,字大易,号小松。刻印重创作感情。

蒋仁,字阶平,号山堂,强调神韵意兴。

奚冈,字纯章,号蒙泉外史。他的边款书体多样。

陈豫钟,字俊仪号秋堂。书法求印法。

陈洪寿,字子恭,号曼生,喜以剥蚀为意趣,从神理中表现雄健。

赵之琛,字次闲,号献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钱松,本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铁庐。

浙派篆刻艺术的特点:

一、刀法是浙派篆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以短刀切涩进显示刀趣。浙派的刀法开创了刀

笔合一的新时代。

二、篆刻用字具有独创性。篆书趋于简化,这种简化又与刀法结合起来,胜于汉印的篆书。

三、浙派的边款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诗文并茂,刀笔共茂,特别是以论印为内容,长篇挥洒,呈微观之妙。

丁敬的思离群的创作思想一直是浙派的指导思想,即是创作,它的艺术思想所蕴含的创造力是浙派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徽派

汪肇〈氵隆〉、巴慰祖、胡唐传程邃之学,称为徽派。

云间派

上海奉贤云间派。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他们的作品别有构思,追求创新,可创新都没有成功。

邓石如派

邓石如,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

刚健与阿娜,实际上方与圆的统一,是美学上的和谐美。

铁勾锁,三字作为邓石如篆刻的方法论,概括得比较全面,

铁是指刀法,铁笔就是以刀代笔,要使刀法刚健,避免纤弱的毛病。钩,即笔法,字要圆转遒劲,避免板滞断硬的毛病。锁是指章法,字与字的配合要紧凑,浑如一体,避免松散的毛病。

吴熙载,号让之,别号方竹丈人。他虽学邓石如,有自己的创造,刀法圆转熟练,气象骏迈。吴咨,字圣俞,号哂予,师法邓石如,多有创意,常以金文作古玺印,有古致。

别树一帜的徐三庚

徐三庚,字辛彀,学逐家而成自已面目,他的成功主要从篆法上找突破口,借取文学上的夸张的手法,把篆书的结体,紧俞紧,松俞松,显示出虚实对比,呈现飘动的气势。

他的篆刻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

说了晚清,篆刻艺术以高度成书,名家辈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硕。赵之谦,字益甫,他对篆刻艺术的贡献,归纳如下:

1、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强调虚实关系,字与字的对比,结构,都十分讲究虚实。刚柔相济,字形基本上是方的,但大方当中有小圆。转折处外方内圆,甚至有些直笔画也带有弧形。藏露互用,刀与笔紧密结合。

2、开拓了印章文字的名广阔的前景。的文字的取材上广泛使用各种字体。

3、大的人地探索了边栏的艺术。有些白文印的边栏并不靠边,而是有意地留出四边红底,类似边栏,有的印章用多重直线相隔。朱文印的边栏形式多样,除了一般的破残以外,又得使用弯曲,有的似有似无。

4、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

5、把刀法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赵之谦的篆刻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很大。使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博学的重要,使后来的人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印外求印的重要,他影响在日本也很大。

黄士陵,字牧甫,他的印从光洁中求古朴,各种文字集于一印,和谐统一,他善于疏密穿插,

错综参伍,灵巧变化,他的篆刻总的特点,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狂怪之失,他的刀法取于汉印,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有朱文印却用单刀,后期的篆刻开创自己特有的一派,人称黟山派。

吴昌硕,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曾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影响,他在理论上提出:诗文书画有真意,贵在深造求其通。这个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大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理论的宝库,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在中国篆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吴昌硕的诗书画对于篆刻艺术的影响:

1诗融于印印中有诗诗中有印

2画融于印大起大落,善于留白。

3书融于印,他的篆书极具个性,印中的字,饶有于笔。总之诗书画印融于一炉,难分难舍,才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1他的印风格是雄健的,而又

是委媚的。雄即粗壮。在篆字的处理上,处理得左高右低,在章法布局上处理得有高有低,造成了雄的气势。以回锋的圆转来表现妩媚之趣。

2拙而朴,以封泥之趣来造拙,要求于刀也是拙。

3不惜用刻凿、刮、钉、敲、击、磨等法造成残碑断简之状。

4古而今,他学古与一般人不同,学古直到虞唐,他的篆刻却有崭新的时代感。

5变而正把求古作为手段,创新才是他的目的。

吴昌硕的篆刻在近代的中国是一个新的硕果。对日本的篆刻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胡钅矍,字菊邻,晚号翠亭长。晚清四大家:吴熙载、赵之谦、胡钅矍、吴昌硕。

胡钅矍的粗白印受赵之谦的影响,但他倾全力于汉玉印,匠心独运,突出了自己的面目,一是浑朴,二是妍雅。

第四节清代的主要印论

一、印论的一般概况

这一时期的印论从务实的基础上趋向于具体而微。

清初秦爨公《印指》

陈〈练〉《印说》

董洵《多野斋印说》

冯承辉《印学管见》

姚晏《再续三十五举》

汪维堂《摹印秘论》

黄子高《续三十五举》

浙派印人对汉印的审美观点有:尔雅、浑朴、严整、强屈、隶意。

在创作中得到经验体会是清代印论的一个特色。

二、简明的篆刻指导书

陈克恕,择明清篆刻家的印论与技法相结合,合成一书《篆刻针度》,对推动篆刻艺术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

陈克恕,字体行,号目耕。《篆刻针度》一书成于乾隆五十一年,本书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是为初学而设的。在理论上选取了元代吾丘衍的三十五举,明代周公瑾甘易徐上达朱简清代袁三俊等的有关印论,便于阅读,实用方面采用了明清印家的经验,参以已意,比较全面。

全书分八卷。卷一考篆、审名、辩印、论材;卷二分式、制度、定见;卷三参考、摹古、撮要;卷四章法、字法;卷五笔法、刀法;卷六总论、用印法;卷七杂记、制印色、收藏;卷八选石。

本书的优点:理论选择精要。在论述各种技法中,章法选取了各家之长,论字法、刀法等均精讲甚微。

本书的缺点:局限于作者本人的所见,未加考究。书中的引文多不加出处,姓名有误。但作为指导用书,虽有缺点,功劳亦是很大。

篆刻批评家魏锡曾

魏锡曾,字稼孙,他的论印诗二十四首,颇为珍贵,广泛地评论各个流派。这些评论,虽然是一家之言,却很有深度,道人所未道。其中当然有些局限,或个人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带有偏见,用诗的形式评价,僻典较多,语言冷奥,不能使人一看就懂,总的说来,是一份珍贵的资料,他的评论打破了印坛沉闷的气氛,触动了印人的思考,对篆刻艺术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五节玺印、封泥考证的成就

玺印的考证不是为了篆刻艺术,但是从事篆刻艺术必须知道不同时期的玺印。

朱简在《印经》中说三代无印;清代程瑶《看篆楼印谱》把战国古玺称为“私钅木”,张廷济称之为“古文印”,陈介祺首列古玺。宋书升对古玺文字的识别费尽心机。

第六节清代的印谱

比较著名的印谱有

《赖古堂印谱》周亮工嘱子周在浚、周在延编辑,收明末清初篆刻家的创作,是研究这一时期篆刻家的重要资料。

《十钟山印举》陈介祺辑/共辑印10284方。

《飞鸿堂印谱》汪启淑辑。四十卷,集乾隆年间篆刻家的作品4000多方。

第七节西泠印社

印社于1913年宣布成立。因地临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大搜存保护文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印社的社址是经过不断的建设的。现为省级保护单位。

清代的篆刻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明代的篆刻总体上着

1重于笔法,到了清初,重点向刀法上转移,浙派的刀法体现了刀笔合一的突破,边款到了这一个阶段就更丰富多彩了。

2清代的篆刻流派超过了明代,浙派成为庞大的体系。

3篆刻创作到了晚清,吴昌硕全面总结了明清两代的成果,为后人继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4篆刻理论在形式上转向短小散文,简洁而切实际,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别开生面。5古印的出土,考证工作的兴起,印谱的大量出版,印人传的续写,大大地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并将篆刻艺术传到了日本。扩大了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

6西泠印社的成立,标志着篆刻艺术开始向群体发展。

第八章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的繁荣

民国时期印坛两条路:遵大路觅新径;起异军举新旗。

1、沿黄牧甫之路,师承黄牧甫,取其神,不肖其形,各人面目各有不同,将古玺艺术发扬

于当代。

李尹桑,江苏吴县人。现代岭南印苑三大名家之一。《李尹桑印存》

邓万岁,字季雨,号尔雅。广东东莞人。对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文字源流》

罗叔重,名瑛,字保泰,广东人。长于核桃上治印。

冯康候,名强,号糖斋,广东人。

陈语山,名汉谱,广东新会人。

乔曾劬,字大壮,四川华阳人。

巴社:乔曾劬、曾绍杰、高月秋、谢梅奴组建。

2、吴昌硕之路

吴昌硕1918年篆刻的创作的总结归纳为20字: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为篆刻最难过到的所在。

徐新周,江苏吴县人。师吴昌硕。

赵石,字古泥。江苏常熟人。为虞山一派。

陈师曾,号槐堂。著有《摹印浅说》

李苦李,名桢,字筱湖,号苦李。

陈年,字半丁。浙江绍兴人。

钱瘦铁,字叔涯。

沙孟海,原名文若,号石荒,浙江鄞县人。有《印学概论》

王个移,名贤,字启之。

邓散木,原名铁,字钝生,著有《篆刻学》

3浙派之路

王福厂,原名寿祺,号维季,浙江杭州人。著有《说文部首检异》《糜研斋印存》

唐醉石,字李候,

韩登安,原名竟,一字仲铮。《明清印篆选录》

4赵时钢之路

赵时木冈,浙江鄞县人。具弟子有陈巨来、方介堪、陶寿伯、叶路渊、张鲁庵、沙孟海、方节庵。

方介堪,名岩,浙江永嘉人。《古玉印汇》

陈巨来,浙江平湖人。《安持精舍印话》《安持精舍印存》圆朱文印为其时第一。

陶寿伯,名知奋,江苏无锡人。

张鲁庵,名咀英,浙江慈溪人。

叶路渊,名丰,字露园,江苏吴县人。

5多师与无师之路。

王大[火斤],字冠山,号冰铁,江苏吴县人。《王冰铁印存》

丁尚庚,字二仲,江苏南通人,《宾园藏印》二册

经亨颐,字子渊,号石禅。浙江上虞人。《七松堂集爨联》

易大厂,字季复,号大厂,广东鹤山人。是一位全才。

杨仲子,音乐学院的院长,工篆刻。

简琴斋,名经纶,广东番禺人。

童大年,原名皓,字醒庵,上海崇明人。《童子雕篆》

李叔同,一生坎坷,师范教师、乐石社、南社、剧团、和尚。

谈月色,广东顺德人。

马一浮,原名福田,浙江绍兴人。

寿石工,名玺,以字行,《蝶芜斋》印谱。

闻一多,名骅,号一多。

宁斧成,号老斧,宁二,辽宁沈阳人。

卢鼎公,名燮坤,广东东莞人。

马万里,原名瑞图,字万里,

张大千,名援,字大千。

起异军举大旗的齐白石,名璜,字白石,湖南湘潭人。其印有方无圆,略显单调。

民国时代的篆刻艺术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由于古代玺印的不断出土,篆刻的形式取古玺式已渐多,以大篆文字入印的水平也超过了清代。

2由于甲骨文的出土,开始以甲骨文入印。

3由于许多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加入,使篆刻的队伍在素质上不断的提高,

4师承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老师不再从形式上临摹,而是追求精神上沈汲取。

5篆刻创作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开辟了现代篆刻艺术的新境。

第二节篆刻理论趋向于学科化

沙孟海的《印学概论》,是较好的篆刻理论趋向学科化的代表。这本书的优点:把印学科学地分为两个时期,宋元以前的印章为创制时期,宋元以后的为印章的游艺时期。评论篆刻流派具有鲜明的作者观点。三是初步理顺了印史条理。

黄质[宾虹]《古印概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古印的源渊一篆刻艺术的关系。

邓散木《篆刻学》

孔云白《篆刻入门》

第三节玺印封泥考证的继续

罗福颐《古玺印概论》

徐文镜《古籀汇编》

封泥即有学术价值,亦有篆刻艺术价值,高古雄浑。貌古而神虚。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

罗福颐《古玺文字征》《汉印文字征》《印章概述》

第四节民国时期的主要印谱

第五节印人传记的继续

汪启叔续写《续印人传》,杭州叶为铭增编《广印人传》共收1800余人。

1915年乐石社出《乐石社社友小传》

1921年容庚、容肇祖《东莞印人传》

1934年张俊勋《闽中印人传》

第六节印社的发展

乐石社

杭州师范学校学生丘志贞发起,李叔同参与,1914年成立。存三年。

濠上印学社成立于1918年,于广东清水濠盛鹏运家中豪上草堂。1920年因社友北上南迁而

停止。

冰社易大厂。

龙渊印社,浙江的爱国印社。

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时代赋予篆刻艺术以一路新的创作思想,爱国成为一大主题。

二、涵盖古今,两方面总结明清篆刻艺术成果,厚积宏发,各种文物的出土,丰富了篆刻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三、篆刻创作走向群体。印社的成立,素质的提高是空前的。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003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 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 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 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 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 5、摹印: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 7、秦印的特点: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 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 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印人 明代: 1、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 文彭 2、文人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 何震 苏宣 程远 金光先 甘暘 3、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 朱简 汪关 归昌世 李流芳 梁@ 顾听 戴本孝 万寿祺 黄枢 江皜 清代: 1、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 胡正言 黄经 程邃 沈世和 丁元公 林皋 吴先声 许容 周亮工 独立 心越 2、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 高凤翰 沈凤 高翔 潘西凤 汪士慎 朱耷 郑板桥 浙派: 丁敬 黄易 蒋仁 奚冈 陈豫钟 陈鸿寿 赵之琛 钱松 徽派: 程邃 巴慰祖 胡唐 汪肇漋 云间派: 王睿章 王玉如 鞠履厚 邓石如派: 邓石如 吴熙载 吴咨 别具一格的徐三庚3、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 赵之谦 黄牧甫(黟山派) 吴昌硕 胡钁 民国时期: 黄牧甫之路: 李尹桑 邓万岁 罗叔重 冯康侯 陈语山 乔大壮 吴昌硕之路: 徐新周 赵石 陈师曾 李苦李 陈年 钱瘦铁 沙孟海 王个簃 邓散木 浙派之路: 王福厂 韩登安 唐醉石 赵时棡之路: 陈巨来 方介堪 陶寿伯 叶潞渊 张鲁庵 沙孟海 方节庵 多师或无师之路: 王大(火斤) 丁尚庚 经亨颐 易大厂 杨仲子 简琴斋 童大年 李叔同 谈月色 马一浮

寿石工 闻一多 宁斧成 卢鼎公 马万里 张大千 金维坚 齐白石 印作 永兴郡印-南齐官印广纳戍印-隋官印元从都押衙记-五代梁官印新浦县新铸印-北宋官印建炎宿州州院朱记-南宋官印州南渡税场记-南宋官印太尉之印(八思巴文)-元官印帖木儿不花记-元私印零陵太守章-晋代石印日庚都萃车马-战国时烙马玺端居室-唐-李泌 布衣道士-吾丘衍 赵氏子昂-赵孟頫(圆朱文印)松雪斋-赵孟頫(圆朱文印)王元章-王冕 文王子孙-王冕 会稽外史-王冕 方外司马-王冕 会稽佳山水-王冕 竹斋图书-王冕 文彭之印-文彭 文寿承氏-文彭 听鹂深处-何震 泽物为务-何震 兰雪堂-何震 登之小雅-何震 俞安期印-何震 无功氏-何震 啸民-苏宣 张灝印章-苏宣 深得酒仙三味-苏宣 懒拙生-程远 承清馆-程远 铁研斋-程远 湖山长-程远 半日村-朱简 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汪关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程邃 蟫@阁-程邃 随庵、三余堂-丁元公 杏花春雨江南-林皋 晴窗一日几回看-林皋 案有黄庭尊有酒-林皋 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吴先声 月落江横数峰天远-许容 一@鸠外雨-许容 若邪溪上人家-许容 廓然-许容纸窗竹屋灯火青荧-周亮工遗世独立-独立放情物外-心越冰木-心越左军将司马-高凤翰仁者寿-沈凤意思萧散-高翔宽柔和惠则众相爱-高翔先忧事者后乐事-高翔巢林-汪士慎七峰草堂-汪士慎黄竹园-朱耷龙泓馆印-丁敬砚林亦石-丁敬徐观海印-丁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丁敬相人氏-丁敬一不为少-黄易三摩-蒋仁磨兜坚室-蒋仁南宫第一-陈鸿寿声仲父-陈鸿寿补逻迦室-赵之琛一日之迹-邓石如石户之农-邓石如家在环峰漕水-邓石如两地青@-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生气远出-吴熙载安雅-吴熙载画梅乞米-吴熙载砚山-吴熙载岑仲陶父秘笈之印-吴熙载则古昔斋-吴熙载人在蓬莱第一峰-吴熙载白云深处是吾庐-吴熙载子宽-徐三庚黄建芫印-徐三庚耐寒庐主-徐三庚新安西岩-徐三庚江澄印信-徐三庚圆鉴斋-徐三庚益甫手段-赵之谦虚寿花馆-赵之谦二金蝶堂-赵之谦餐经养年-赵之谦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赵之谦祗雅楼印-黄牧甫家在扬州二十四桥-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黄牧甫美意延年-黄牧甫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黄牧甫吴俊之印-吴昌硕海日楼-吴昌硕染于苍-吴昌硕爱己之钩-吴昌硕

中国篆刻大字典 大字典

中国篆刻大字典大字典 大字典大字典 我有一本大字典 字典大的像 社会书那么大 共1767页 拼音、部首查字法 几千个字 我只会认 七八百字 这本大字典的作用很大 字不懂 义不会 我都会找我的好朋友— 大字典 词义)解释 拼音)组词 样样俱全 我爱我的好朋友— 大字典 大字典相关内容:Bird,bird,flyandfly bird,bird,flyandfly,flyinthetree,flyinthenest,flyinthesky,fly,fly,ha ppyb

ird.鸟儿飞呀飞,飞到树上,飞到巢里,飞到空中,?飞呀飞呀, 快乐的鸟儿。... “冰红茶” “冰红茶”我家有一只毛皮光滑,洁白如玉的小兔子,它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耳朵下镶了两只红宝石似的眼睛,三瓣嘴上小巧的鼻子总在不停的动。一条短小的尾巴妥帖的缀在身后。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可好玩了。 请给我一缕阳光你喜欢花吗,你想买一盆花吗,我就是一朵花,我叫“牵牛”花。我是一株牵牛花,我被一位老奶奶放在一个车上,推到花市,我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老奶奶要把我卖了。 我爱家乡的竹一怀恋故乡,就不得不想起房前屋后的竹林了。从奶奶这辈到我们这一代,不知历经多少年,多少沧桑,而竹却像虔诚的守望者,陪伴着我们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竹是“看”着我长大的,就像爷爷奶奶一样看我,爱我那样,所以我经常亲切的管它... 蚕 ,月,日蚕宝宝长大了别人送给我的蚕宝宝长大了。现在它长得又白又胖,每个大约有筷子那么粗,和牙签一般长。本来我以为蚕宝宝的头上长了个黑点,现在才知道那是蚕宝宝的嘴。 水你们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的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就枯竭了。然后画面上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了一滴泪水。 黄瓜黄瓜平时,我最喜欢的蔬菜就是黄瓜。在课堂上,我了解了一点黄瓜的小常识。原来,黄瓜的出产地在印度。你肯定会 奇怪,为什么它会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呢,这是因为,有一个印度商人带着黄瓜来到了中国新疆。于是,黄瓜就流传到了中国了。

【独家首发】“巾帼印人”——当代女性篆刻家20强

【独家首发】“巾帼印人”——当代女性篆刻家20强 (马青原篆刻:余是作印人) “巾帼印人”——当代女性篆刻精英20家 (北京)骆芃芃(浙江)吴莹(山西)阴凤华(浙江)沈颖丽(山东)程少彦(浙江)林如(黑龙江)芦海娇(内蒙古)顾景云(重庆)孙小平(重庆)杨瑾宁(湖北)张尤(浙江)胡朝霞(山东)袁朝霞(河南)陈春芳(上海)顾琴(江苏)蒋雪莲(江苏)方淩波(北京)马青原(山东)李莉(安徽)张林(排序不分先后)巾帼印人·骆芃芃骆芃芃,1958年生,籍贯浙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代表。2009年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2011年获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文联推荐的“德艺双馨”·中国文明艺术家称号。2014年荣获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

全国篆刻艺术展以及国际性书法篆刻展等。先后举办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天翰云章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和由新闻出版署、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曾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举办展览、讲学和艺术交流。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台湾鸿禧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编著、主编及编辑有《篆刻艺术教程》、《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作品集》、《青草芃芃——骆芃芃文论集》、《骆芃芃篆刻书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等书籍一百七十余部,并有“篆刻艺术展示方式的审美取向与当代转型”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骆芃芃篆刻人类非物质化遗产骆芃芃篆刻仁者乐山 骆芃芃篆刻巾帼印人·吴莹吴莹,女,1958年生,浙江杭州人。篆刻师从茅大容、余正,书法师从骆恒光,由传统入手循序渐进。印学秦汉,以西泠八家、王福庵、韩登安诸先辈为楷模,尤擅工稳一路。1988年加人中国书协,1991年加入西泠印社,作品多次参加各大书法篆刻展并获奖。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莹篆刻“痛饮读离骚”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因此行书也是许多书法家都喜欢的书法字体,那么这一书法字体与我们的古诗词的融合,会创作出什么惊人的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传世作品并不多,

[钢笔古诗书法作品欣赏]钢笔书法作品欣赏楷书

[钢笔古诗书法作品欣赏]钢笔书法作品欣赏楷书 钢笔书法搭配上中国的诗歌文化,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美呢?下面是为你的钢笔古诗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节、基本姿势 一、坐法 钢笔书写的姿势,通常采用坐姿,其方法要求头正、身直、脚平、挺胸,两肘平放,视线一尺,左手按纸,右手书写,力求自然。 二、执笔法 通俗的钢笔书写执笔法为“三指虎口法”。即以大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的前端,从左右两面夹住笔杆;以中指第一关节的侧面,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笔杆尾端靠在虎口上。无名指与小指虽不能触及笔杆,但须紧抵中指。五个手指均向手心微微弯曲,做到指实、掌虚,切忌紧握拳头。 三、指法 合理运用指法,能写出各种不同粗细的笔画。

指法是以手指动作为主,手腕动作为辅来完成一个笔画或一个字书写过程的方法。即指钢笔在书写过程中,手指动作的具体表现。当书写前的执笔角度大约为45度时,五个手指的弯曲程度应保持适中。书写时,手指当随笔画不时地向前后、左右做伸缩运动,以此来改变笔尖的角度和笔画的粗细等,从而求得字的"灵气"。要掌握正确的指法,须在书写中尽可能以手指运动来减少手腕的动作。 第二节钢笔字的学习方法 学习钢笔字,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方法,二是毅力。练习钢笔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要从楷书入手 楷书体现了汉字的结构和运笔的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楷书的书写技能,才能由慢到快,由熟生巧,为写好行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挑选一本好字帖

怎样选择字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自己所喜爱的,这样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收效自然好;二是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这样练起来随心应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临帖的方法 临帖的最好方法是读帖——摩帖——临帖——背帖。 读帖是为摩帖和临帖做准备,着重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组合比例,笔画布局,运笔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书写打好基础。正如黄庭坚在《书论》里所言:观之入神,则下笔如人意。 摩帖就是用比较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印着写。这样练习,可以初步掌握点画的写法,控制字型的大小,逐步改变自己不良的书写习惯。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帖照写。这样,可以全面掌握字的正确的写法--笔画轻重快慢缓急,结构工整平稳,点画承起呼应。一可以培养自己对字的观察力,看出点画与点画、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和微妙变化;二可以体会这个字在形态、神韵方面的特点,使书写流畅,错落有致。临帖的关键在于"用心对照",就是看一看自己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字,在点画的起势、长短、收放、间距等方面有什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 篆刻解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

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

篆刻入门

沙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 编写教师:张清军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

《中国篆刻史》——名词解释、问答汇总(无答案)

《中国篆刻史》——名词解释、问答汇总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简答: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 2、简答:印章的“美”的因素?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 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 4、解释:摹印 5、简答:秦印的特点? 6、简答:汉代的印制? 。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

8、简答:西汉私印的特点? 9、解释:缪篆 10、简答:新莽官印的特点? 11、简答:东汉官印的特点? 12、简答:东汉私印的特点? 13、简答:曹魏印的特点? 14、谈谈朱简的论断:“印眆于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 15、解释:印宗秦汉 16、简答: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 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 1、简答:古代玺印的用途?

2、解释:封泥 3、简答:古代玺印达到很高工艺境界的原因? 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 1、简答: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 2、简答:印章用上书画之后,印章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3、简答:汉代印章与明代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 1、解释:《学古编〃三十五举》 2、简答:《学古编》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3、简答:《学古编》的主要内容及审美观点? 4、解释:《印史序》 5、简答:《印史序》的主要内容及审美观点? 6、简答: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7、简答:篆刻艺术的发轫? 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1、简答:谈谈明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2、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必要条件?

3、简答: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作用? 4、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开拓时期的两种趋向? 5、解释:《集古印谱》 6、简答:何震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贡献? 7、解释:《印品》 8、简答:《印品》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 9、简答:朱简记述篆刻流派资料的特点? 10、简答:印谱的作用? 11、解释:《印说》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简介 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 术。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 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 私人用印统称“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 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 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 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 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 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 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 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艺术概述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 因为中国文字具有 这些特点,才使得 篆刻这门以文字书 写形式为表现内容 的传统艺术,有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 用,一般以大篆、小 篆和汉篆(即缪篆) 为主。宋元之后,用 字范围渐有拓宽, 隶书、楷书,甚至行 楷等,有时也被引 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儿童书法:中国篆刻

儿童书法: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 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明清 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 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能够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篆刻艺术的发展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 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 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 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 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 (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 方 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 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 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 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 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 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秦代《宜野乡印》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相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汉代《□官泉丞》(官印) 汉代《孙谦印信》(私印) 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容,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 玺印,这就是所谓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汉代《夷吾》(鸟虫书印) 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所以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_钢笔书法作品欣赏楷书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_钢笔书法作品欣 赏楷书 楷书,在书法史上产生的最迟,而生命力最强,自魏晋到现在久传不衰,是人们公认的,社会上通行的实用书体。下面带给大家的是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希望你们喜欢。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欣赏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1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2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3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4 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5楷书的用笔特点毫端之有轻重,犹用笔之有肥瘦,无论肥瘦,都贵于中锋,能运中锋,则虽肥实劲,虽瘦亦腴,钟繇、颜真卿的小楷,用笔丰腴,看似肥而实劲,看似浊而实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温润清雅之气,惟王羲之的小楷粗不为重,细不为轻,肥瘦适中,修短合度,有冲和静逸,萧洒绝尘之态,为世人所重。故小楷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质浊,质浊则点画臃肿,龌龊,钝慢而多肉,肥浊而无骨,致有墨猪之诮,也不欲太瘦,太瘦则形枯,形枯则用笔单薄,平扁,干枯而露骨,瘦硬而无肉,致有枯骨之谓。 小楷用笔,无论肥瘦,都应以骨力为尚,未正骨骼,先尚态度,不知中锋,辄讲肥瘠,这是一种舍本图末的方法。唐太宗《指意》中

有一段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夫书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和则无态度耳;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毫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所谓心即指笔心,亦犹字之筋骨,副毫之在两旁,亦犹字之肌肤,肉须裹筋,骨须藏肉,用笔方能圆润,能圆润则肥瘦皆宜,骨肉相称。 小楷用笔,贵有轻重曲直的变化,若“上下齐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状如算子,这种没有起伏的用笔,势必就会导致板刻生硬的弊病。包世臣《历下笔谈》中说: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楷书点画的挺拔是富有一种弹性的力,它通过一种曲线美的形态表现出来,犹如一个运动员的形体美一样,试观“永字八法“中有哪一笔是平直相似的,即使是十分挺拔的垂露、悬针亦富有刚柔曲直粗细的变化,故作小楷当使其用笔,曲而有直致,直而有曲致,寓刚健于婀娜之间,含挺拔于姿态之内,自然能达到刚柔互济的效果。 看过“钢笔书法楷书作品图片”的人还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形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利、证明个 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 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 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 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 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 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 并创造至今。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 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 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 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 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

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 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 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 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 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 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 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 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 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 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 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 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 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 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 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篆刻文化

简意刻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 --中国篆刻艺术探究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经过千百年长期的发展,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符号和象征。篆刻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它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精神气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它和书法艺术一样是世界上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 一、开展篆刻艺术活动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几年来,我校乘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东风,积极响应新课标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营建墨香校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篆刻艺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特

开展了这次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感悟了解篆刻艺术,更希望我们的篆刻艺术能发扬光大。 二、开展篆刻艺术活动蕴含的教育理念 篆刻教学是以传授中国传统的篆刻为内容,学习其表达形式及笔墨意境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染力。让学生接触篆刻,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篆刻这一独特的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了解其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有魅力,从而热爱、继承发展中华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篆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课堂中开展教学,遇到的是学生篆刻学习的基础薄弱,教学资源准备不足等客观问题。因此,在实施篆刻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多样化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广篆刻艺术活动具体的工作举措 (一)课前准备,与同行交流备课 教师课下准备工具,参考图书、多媒体等资料,了解掌握篆刻的基础知识,并与有经验的篆刻老师学习,创作几方印章。

《中国篆刻史》——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

《中国篆刻史》——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 答:战国时期印章都叫“玺”,写成“钅木”等。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 答: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 答:白文: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5、简答:秦印的特点? 答:①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②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③与战国玺相比,秦印易认。战国玺印字形不一,参差不齐;秦印渐趋方整。 ④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⑤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⑥根据现有资料,还未见朱文印。 6、简答:汉代的印制? 答: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订出等级体系,如名称上规定: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御史、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等级规定。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 答:西汉官印多数是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形制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8、简答:西汉私印的特点? 答:西汉私印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10、简答:新莽官印的特点? 答: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五字或六字。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1、简答:东汉官印的特点? 答: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2、简答:东汉私印的特点? 答: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钮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还有两面印、套印。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3、简答:曹魏印的特点? 答: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意趣。钮有龟钮、驼钮、鼻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