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技术讲义

摄影技术讲义

摄影技术讲义
摄影技术讲义

第一讲绪论INTRODUCTION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摄影技术》(Photography)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摄影创作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与任务:(1)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本的摄影技术和技巧。(2)增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摄影造型艺术规律,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3)培养专业摄影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提高拍摄水平。

3.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部分的内容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造型艺术规律,课外实践创作部分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拍摄创作,完成课外拍摄作业和摄影作品集。

4.教学方法:课堂教授基础理论知识,课堂操作练习与课外拍摄作业相结合,课堂集体讲评与网络个别点评相结合,课堂研讨与答疑相结合。

5.课时与学分:总课时为36学时,2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课时)

6.采用教材:《摄影技艺教程》颜志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

7.考核方式:平时作业,理论部分笔试满分50分,实践部分完成摄影作品20张,满分50分。

二.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构造

1.反光镜(reflective mirror)、对焦屏(focus screen)、五棱镜取景器(pentaprism viewfinder)。

优点:取景无视差;可以更换镜头;能使用滤镜等附件;具有灵活使用光圈与快门的主动权。

缺点:在曝光过程中,反光板上升,无法看到画面;反光板的上下运动是机身振动的主要来源。

2.凤凰DC303部件名称

机身:记数窗(顺加式,自动复位)、卷片扳手(winding handle)、快门开放按钮(机械式释放)、快门速度刻度盘(shutter speed dial)(B门、1~1/2000”)、快门速度指标、胶片感光度调节环(film speed dial)、X触点(闪光灯同步1/125”以下)、附件插座(accessory shoe)、倒片手柄(backwinding handle)、倒片旋钮、握把、自拍扳手(机械式、约10秒延迟(time release))、取景框(finder frame)(平视、五棱镜取景器)、聚焦屏(磨砂玻璃、裂像、微棱镜)、倒片按钮、倒片轴、暗盒室、快门帘幕(机械控制纵走式钢片快门)、输片齿轮(sprocket)、承片筒、后盖、电池盒盖、三脚架螺孔、镜头拆卸按钮、镜头定位记号(P/K结合座)

镜头:光圈调节环(aperture adjusting ring)、对焦环(focus ring)、景深环,镜头盖(lens cap)。

附件(Camera accessory):UV(ultraviolet)镜。

3.尼康D60部件名称

顶部:电源开关(power switch)、快门释放按钮(shutter-release button)、曝光补偿按钮/光圈按钮/闪光补偿按钮(exposure compensation button/aperture button/flash compensation button)、动态按钮/重设按钮(active D-Lighting button/two-button reset button)、焦平面标记(focal plane mark)、模式拨盘(mode dial)、热靴(accessory shoe)

正面:红外线接收器(infrared receiver)、自动对焦辅助照明灯/自拍指示灯/防红眼指示灯(AF-assist illuminator/self-timer lamp/red-eye reduction lamp)、内置闪光灯(built-in flash)

背面:橡胶目镜罩(viewfinder eyepiece cup)、取景器目镜(viewfinder eyepiece)、眼感应(eye sensor)、屈光度调节控制器(diopter control)、AE-L/AF-L按钮/保护按钮(protect button)、指令拨盘(command dial)、多重选择器(multi selector)、删除按钮(delete button)、存储卡存取指示灯(memory card access lamp)、显示屏(monitor)、放大播放按钮/信息显示(快速设定显示)按钮/重设按钮(playback zoom button/Info button/two-button reset button)、缩略图(缩小播放)按钮/帮助按钮(thumbnail button/help button)、菜单按钮(MENU button)、播放按钮(playback button)

下部:电池盒盖锁闩(batter-chamber cover latch)、电池盒盖(batter-chamber cover)、三脚架插孔(tripod socket)

左侧:闪光灯模式按钮/闪光补偿按钮(flash mode button/flash compensation button)、接口盖(connector cover)、视频接口(video-in connector)、重设开关(camera reset switch)、USB接口(connector)、自拍按钮/功能按钮(self-timer button/Fn button)、镜头释放按钮(lens release button)右侧:存储卡槽盖(memory card slot cover)、电源连接器盖(power connector cover)

镜头:手动对焦环(focus ring)、变焦环(zoom ring)、焦距(distance scale)、焦距标记、自动/手动对焦转换按钮(focus mode switch)、安装标记(lens mount index)、CPU触点(contact)

注:王斌华:教育会堂C201室,67701040,公共邮箱:photosisu@https://www.doczj.com/doc/079212696.html,,密码:jc2010 杨老师:办公室1-220,67701294,负责照相机、三脚架、闪光灯管理

第二讲照相机CAMERA

一.照相机的分类

1.根据取景方式分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SLR(Single-lens Reflex)、双镜头反光照相机TLR (Twin-lens Reflex)、旁轴取景照相机(paraxial)、机背取景照相机、液晶屏取景照相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电子取景器相机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

2.根据成像画幅分为:35mm相机、中画幅相机、大画幅相机(large-size camera)。

3.根据胶片名称分为:110相机、135相机、120相机、先进摄影系统相机APS (Advanced Photo System)、即影相机(Instant Camera)等。

5.按自动化程度分为:全机械手动照相机、自动曝光照相机AE(Auto Exposue)、自动调焦照相机AF(Auto Focus)、傻瓜照相机、袖珍照相机。

6.根据感光方式分为:传统相机、数码相机DC (Digital Camera)。

7.根据数码相机的档次分为:非专业型(家用机、卡片机、长焦机)、准专业型(prosumer)(professional +consumer)、专业型(单反型、后背型)。

根据数码相机的结构分为:轻便型、功能型、单反型、后背型。

根据数码相机的用途分为:消费级(consumer)数码相机、专业级(professional)数码相机。

(1)家用数码相机(普通消费类数码相机):是最低端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没有华丽的外观设计,没有很高的配置和过多的功能,以低价为卖点,拍摄时对其主要拍摄参数基本没有什么控制权。

(2)卡片数码相机(口袋机):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外观设计和做工非常出色,配置也不低,最大变焦都在10倍以内。对画面的曝光可以有基本控制,能够完成一些摄影创作。产品不断多样化、小型化、时尚化,外型上,有信用卡式的,有透明外壳的,有笔筒式的;结构上,有镜头可旋转的,有单镜头反光式的,有傻瓜相机式的。功能也不断多样化,不再局限在传统相机的“拍摄”功能上,能录音、能播放MP3音乐、能拍摄录像、能接驳手机传输图像。

(3)长焦数码相机:变焦倍数在10倍以上的数码相机,适合对远距离拍摄有需求的用户。长焦端对焦较慢,手持时候的抖动,画面质量不佳,重量与体积大。

(4)准专业数码相机(高端消费类数码相机,类单反数码相机):此类消费数码相机有着专业数码相机(数码单反)的操控功能,具有丰富的手动功能,但镜头不能像单反相机一样更换,所以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准专业数码相机都配有闪光灯热靴,支持外接闪光灯。

(5)入门级数码单反,可以满足普通摄影爱好者的需要,它是专业数码相机的简化版,要么缺失某些功能,不缺失的功能又达不到专业相机那么高的指标。

(6)中端数码单反相机,这类相机可以满足大多数摄影场合的要求,性价比也相当高。

(7)高端(旗舰级)数码单反相机,在性能和功能方面都很强悍,主要特征是拥有比2/3英寸大得多的大尺寸CCD或者CMOS影像传感器,有些甚至达到了全尺寸(36mm×24mm)面积。

(8)数码后背又称数码机背,由图像传感器和数字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与普通数码相机相比,数码后背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镜头及快门等结构,只有加附于其他传统相机机身上才能拍摄使用的装置。与单反数码相机和便携式数码相机相比,加用数码后背的相机体积大,灵活性相对较差,价格高,但像素水平往往非常高,图像传感器的面积也非常大,成像效果惊人,这类产品主要运用在要求苛刻的商业摄影及广告摄影方面。

8.数码单反相机的优势:(1)图像传感器的优势;(2)丰富的镜头选择;(3)迅捷的响应速度;(4)卓越的手控能力;(5)丰富的附件。

二.数码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数码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光学镜头将要拍摄的画面聚焦到影像传感器上,影像传感器进行光电(photoelectric)转换,将投射而来的景物影像转化成电流信号,模数转换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将信号存储、呈现或输出。

数码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是由镜头、光圈、快门、内置闪光灯、影像传感器、模拟信号数码转化器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储存媒体、显示部分、输出模块、电源等组成的。

1.影像传感器(Image Sensor)

(1)光电耦合元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它将影像的光信号转变为影像的电信号。CCD的结构: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CCD的发展:SUPER CCD、SuperCCD II、SuperCCD HR(High Resolution)为第四代、第五代SuperCCD、第六代SuperCCD、第七代SuperCCD、第八代SuperCCD、SONY 4color CCD、多层感色CCD——X3技术。

(2)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主要优点有:一是生产成本低,能适应闪光连拍,在相同分辨率下,CMOS价格比CCD便宜。二是电源消耗量比

CCD低,非常省电。三是与周边电路的整合性高,可以与影像处理电路同处于一个芯片上,使体积大幅缩小。缺点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CMOS容易出现杂点。

(3)CCD/CMOS的尺寸:就是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用对角线长度表示。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成像效果越好。越专业的数码相机,CCD/CMOS 尺寸越大。这样即使像素相同,单反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的感光面积也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因此每个像素点也就能表现出更加细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围,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

(4)像素(Pixel) (picture element)

数码相机的像素有两种表示法:阵列表示法即横纵像素的乘积、总量表示法。对于一部数码照相机而言,有总像素、可读像素、有效像素(Effective Pixels)、记录像素、输出像素、插值像素(interpolation)、最高像素(Maximum Pixels)与最低像素(Minimum Pixels)等不同种表示方法。

(5)噪点与坏点

数码相机的噪点(Noise)也称为信噪、噪声、噪音,表现在数码影像上是影像上有杂点。原因:①数码相机本身元器件的性能、线路设计以及采用的降噪音技术。②与拍摄时采用的感光度有关。

③当曝光不足时,噪音会增大。④当采用1秒以上的长时间曝光时,噪音也会最大。⑤与拍摄现场的温度也有关,温度高,噪音会大些。⑥用JPEG格式对图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⑦模糊过滤(Unsharp Mask)造成的图像噪音。

降噪(noise reduction)功能。在记录图像之前就会利用数字处理方法来消除图像噪音,但在保存完毕以前就需要花费一点额外的时间。

坏点(dead pixel),就是CCD上不发光或者始终发光的点。

2.模数转换器ADC(Analog Digital Converter):它把感光元件捕获生成的模拟电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的器件。

3.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是数码相机实现测光、运算、曝光、闪光控制、拍摄逻辑控制以及图像的压缩处理等操作的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数码相机通过MPU(Microprocessor Unit)实现对各个操作的统一协调和控制。MPU通过对CCD感光强弱程度的分析,调节光圈和快门,又通过机械或电子控制调节曝光。对CCD(或CMOS)蓄积下的电荷信息进行处理,用于完成数码图像的压缩、显示、存储。

4.储存媒体:数码相机的储存媒体有内置固定式与外置移动式两类。

(1)内置固定式,即缓存(Buffer)缓冲存储器,是一种随机访问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储存容量较小,是数字影像的临时仓库。

(2)外置移动式。外置移动式储存媒体主要有闪存卡、磁盘、光盘等。

CF 卡(Compact Flash Card) ,“袖珍闪存卡”、“小型闪存卡”。CF 卡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重量轻、体积小、速度快、造价低。

SM 卡(Smart Media Card)俗称“聪明卡”、“聪慧卡”,又称SSFDC (Solid State Folppy Disk Card),意为“固态软盘卡”。它是最薄的一种闪存卡,容量较小,通用性、耐用性等方面不及CF卡。

记忆棒(Memory Stick)又称记忆条,是长条状的闪存卡,外观比CF卡更轻巧,通用性差。

MMC卡(MultiMedia Card),多媒体卡,是一种多功能储存卡。

SD卡(Secure Digital),兼容MMC卡,。SD卡容量大,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安全,可有效地防止盗版,成为当前数码相机的主流存储媒体。

xD卡(eXtreme Digital Picture Card),功耗低、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

微型硬盘(Microdrive),读写速度很快,造价较低。但是它发热量高、耗电大,又非常脆弱。

光盘Mini CD-R、Mini CD-RW,它的优点是在大多数计算机上都可以读取、便宜、容量大,但是使用这种存储器的相机体积都很大。除此之外,还有PC 卡、1.44MB 软盘等存储媒体。

(3)数码相机伴侣:大容量的便携式的数码照片存储器,并且在存储的过程中无需电脑支持,可以直接与数码相机接驳,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基本功能有:转存存储卡上的数据、集成多合一读卡器、作为大容量移动硬盘、充当影视播放设备。

三.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较

1.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有以下几个不同点:(1)成像原理不同;(2)拍摄效果不同;(3)拍摄速度不同;(4)存储介质不同;(5)输入输出方式不同。

2.数码摄影的优点:(1)直接显示;(2)直接储存;(3)直接处理;(4)直接印放;(5)直接传送;(6)易于保存;(7)易于检索;(8)易于编辑;(9)绿色环保。

3.数码摄影的不足:(1)设备昂贵;(2)故障率高;(3)存储介质不稳定;(4)控制更复杂;(5)拍摄随意性高;(6)影像质量欠佳;(7)时滞明显;(8)失去传统摄影的魅力。

第三讲使用与维护OPERATING & MAINTAINING

一.传统相机的操作程序:检验照相机、装胶卷、取景调焦、卷片上弦、确定曝光、按快门二.数码照相机的初次操作

1.清点包装中的物品。2.阅读使用说明书。3.电池充电。4.安装电池。5.安装镜头。清洁影像传感器(clean image sensor)。6.选择语言和设定时钟,通用协调时UTC (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7.插入存储卡(memory card)。8.格式化存储卡(format memory card)。9.调节屈光度(diopter)。10.启动数码照相机拍摄。

三.数码照相机的日常操作

1.拍摄前的物质准备:存储媒体准备、电池准备、数码相机准备(安装电池和存储卡、试拍、清洁数码相机以及准备必要的附件,如闪光灯、三脚架、滤镜、近摄附件、快门线、遮光罩等。

2.拍摄基本设置及控制:操作模式选择、感光度设定、质量模式选择、色彩控制、驱动模式选择、曝光控制、取景及聚焦,大部分设置及控制功能都是通过液晶显示屏进行菜单操作。

(1)液晶显示屏:及时浏览图片和进行菜单操作。眼感应控制:当曝光测光处于打开状态时,脸靠近取景器取景时,取景器下方的眼感应便会启动,LCD屏幕即自动关闭,停止显示信息。

(2)互动菜单

拍摄前的参数设置、拍摄后的数码照片的处理及数码照相机的基本参数设置。D60配备2.5寸LCD显示屏,可以为数字可变程序(digital vari-program)和PSAM曝光模式设置3种不同的格式:经典(classic)、图形(graphic)以及背景(wallpaper)格式。D60还可感应水平或垂直的机身位置,自动切换LCD显示屏上的显示模式,以垂直格式显示信息。显示拍摄信息。以多种方式自定义相机的设定和功能,选择简易(simple)、完整(full)和我的菜单(my menu)3种选项。快速设定显示。

(3)操作模式选择

专业数码相机是拍摄优先,非专业数码相机一般有模式转盘或模式开关,拍摄前必须将模式转盘首先置于拍摄档,或置于标有具体曝光模式的档位。

(4)影像质量模式选择

对影像质量的选择包括对拍摄记录影像的分辨率、压缩比和清晰度等的选择。影像品质如:最佳、较佳、佳;分辨率以像素计;清晰度:清晰、标准、柔和。数码相机的储存格式主要有压缩格式JPEG(Joint Photograhic Experts Group)、无损压缩格式RAW、非失真的压缩格式Tiff (Tagged Image File Format)、多重解像度的图像格式Flash Pix、图像交换格式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tmat)等。

尼康D60影像品质(image quality):Raw(NEF格式)、JPEG精细(Fine)、JPEG标准(Norm)(默认)、JPEG基本(Basic)、NEF+JPEG基本(RAW+BASIC)。

尼康D60影像尺寸(image size):在拍摄菜单或快速设定菜单中,选择影像尺寸调整设置。

影像品质(压缩量)和尺寸一起决定每张照片占用存储卡的空间大小。

润饰菜单(retouch menu)的小图片(small picture)选项可创建现有照片的小型拷贝,640×480(适于电视回放)、320×240(适于网页展示)、160×120(适于电子邮件)。

常见的影像尺寸与宽高比AR(Aspect Ratio):4:3、5:4、3:2。

(6)拍摄模式(release mode)选择:单张拍摄(single frame)、连续拍摄(continuous shooting)、自拍ST(Self Timer)、遥控拍摄RC(Remote Control)、间隔定时拍摄(intermittent exposure)、包围式拍摄(bracket exposure)、多重曝光拍摄(multiple exposure)、全景拍摄(panorama)等类型。

3.拍摄及确认

(1)拍摄的基本要领

正确持握:手持相机拍摄时,背带必须挂在脖子上,或在手上绕几圈,身体重心要稳,双脚前后相隔半步叉开站稳,右手握住手柄,左手支撑镜头,双臂夹紧(竖取景为单臂夹紧),保持肘部向内,眼眉骨紧贴相机取景框,轻轻按下快门钮。当下蹲、坐地、卧地拍摄时,尽量设法使用手肘、膝盖等支撑稳定相机。拍摄时,预先按下快门释放钮一半,待最佳拍摄时机一出现,即把快门释放钮全部按下,并压住一会儿。

稳固持握:对一般摄影者来说,能够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是镜头焦距的倒数,当使用1/30秒以下的慢速快门拍摄,需控制呼吸,屏气凝神,避免震动照相机,以防结像模糊不清。

(2)防抖技术

①数码相机的防抖功能。镜头防抖:就是在镜头中设置专门的防抖补偿镜组,根据相机的抖动方向和程度,补偿镜组相应调整位置和角度,使光路保持稳定。感光器件防抖:是在感知相机抖动后,改变成像器件的位置或角度来保持成像的稳定。电子防抖:在数码照相机上采用强制提高CCD 感光参数同时加快快门并针对CCD上取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缘图像进行补偿的防抖。

②三脚架(Tripod)。③单脚架(Monopod)。④豆袋。⑤快门线。⑥自拍。⑦遥控装置。

(2)拍摄效果确认

用数码相机拍摄时,必须及时预览拍摄效果,确保拍摄的成功,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弥补与处理。

影像查看:在个人设定菜单中07影像查看(image review)选项,开启(默认)后,照片在拍摄后将自动在显示屏中显示。显示的时间长度可在个人设定菜单15自动关闭延迟(auto off times)中设定。自动影像旋转(auto image rotation),又称定向感应功能,数码相机能够自动判断当前是水平或垂直构图,并在存储图像文件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4.影像管理与处理

(1)播放及控制

尼康D60的播放(Playback)选择有全画面或单帧显示(Single Frame Play)、缩略图(4或9幅)或多帧显示(Multi-Frame Play)、变焦播放或放大(Zoom)、幻灯片(Slide Show)、色阶图显示或直方图(histogram)、高光位显示。播放文件夹(playback folder)。竖直旋转(rotate tall)。

(2)删除及保护

①影像删除(Delete, Erase):单帧删除(Single Frame Erase)、多帧删除(Multi-Frame Erase)和全部删除(All Frame Erase)。

②影像保护(Protect):删除影像非常容易,为避免误删,可对影像设定保护功能。

(3)打印设置

为照片创建DPOF (Digital Printer Order Format)打印指令(Print Order)后,就可以将存储卡插入打印机卡槽、或直接连接到打印机上打印了(打印机必须支持DPOF标准)。

(4)命名及管理

数码照片的文件和文件夹命名必须符合DCF(Digital Camera Image File Format)规定,文件夹最多用8个字符表示,文件用8+3规则命名。

①文件夹(folders):由3位数编号和5位名称组成(如100NCD60)。

②文件名称:名称形式为DSC_nnnn.xxx,其中nnnn为0001~9999的四个数字,由相机按升序自动分配,xxx为扩展名,NEF、JPG、AVI(短片)、NDF(除尘参考数据文件)。在润饰菜单中小图片创建的小拷贝,文件名以SSC开头,润饰菜单中其他选项记录的影像,文件名以CSC开头,短片文件以ASC开头,在II(AdobeRGB)设置下记录的影像名称以下划线开头_DSC。

③文件编号次序(file no. sequence):选择相机命名文件的方式。

④影像注释(image comment):提前制作一个注释,并在拍摄新照片时添加到照片上。注释可以在Capture NX或View NX中查看。最多36个字符,在照片信息中,只能显示15个字符。

5.影像输出

(1)接口相连传输:①与计算机相连,②与电视机相连,③与打印机相连。

(2)读卡器读取;(3)终端设备卡槽读出;(4)存储卡接口传送;(5)驱动器直接读出。

四.数码相机的维护

1.正确使用

要严格按相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谨慎装卸所有可移动部件,切勿触摸快门帘幕。机械相机:操作各部件时用力要适度,不可硬扳。上快门时一定要上足,否则照相机很可能卡住。在装卸胶卷时,千万不能触压快门帘幕,以防钢片变形,导致快门无法正常工作。每次使用完毕后,应盖上镜头盖,使快门处于释放松弛状态,把光圈开至最大或最小,调焦于“∞”处,关闭相机电源开关。

2.保持清洁:镜头清洁工具有:吹气球(Blowers)、镜头刷(Brushes)、擦镜纸(Cleaning tissue;lens paper)、镜头布(Cleaning Cloth)。

3.保护镜头

(1)滤镜(Filter):建议使用尼康滤镜NC或L37C保护镜头。

(2)遮光罩(Lens Hood):①在逆光、侧光或闪光灯摄影时,避免眩光,避免雾霭。②在顺光和侧光摄影时,可以避免周围的散射光进入镜头。③在灯光摄影或夜间摄影时,可以避免周围的干扰光进入镜头。④可以防止对镜头的意外损伤,也可以避免手指误触镜头表面。

4.三防三避一远离:(1)防潮,(2)防水,(3)防灰尘,(4)避震,(5)避免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使用,(6)避免曝晒,(7)远离磁场和电场。

5.妥善保管

实习用相机属于学校财产,必须根据登记的编号使用,不得随意调换,应该妥善保管,如相机遗失或损坏由相关同学负责。

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售后服务中心地点:上海南京西路338号天安中心大厦26楼,电话:63720566,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至下午18:30

第四讲镜头与聚焦LENS & FOCUSING 针孔照相机(pinhole camera)由三个部分组成:1.一个不透光的盒;2.在盒的一面挖一个针孔,让光线通过针孔进入盒内(投向对面的感光胶片上);3.在对着针孔的那一面,放置一张感光胶片。但针孔照相机有一定的局限性:1.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不是极其清晰;2.通过针孔进入照相机的光线是小量的,因此要求很长很长的曝光时间。这些问题用镜头时就可以解决:1.镜头能使光线汇聚,在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2.镜头能纳入较大量的光线,能很快完成地曝光。

一.镜头

1.基本构造:镜头的光学结构采用透镜片组表示,片指透镜的片数,组指透镜的组合情况。现代相机镜头都采用多片凸、凹透镜组成,减弱像差,提高结像质量。

2.镜头镀膜(lens coating):为了提高镜头的透光率和影像的质量,在现代镜头制造工艺上都要对镜头进行镀膜。多层镀膜MC(Multi Coating)可大大提高镜头的透光率,镜片表面的直接反光很弱。单层镀膜的镜头,其镜片表面的反光较弱。不镀膜的镜头,其镜片的透光率比较低。

3.镜头作用:(1)汇聚光线(基本作用),(2)调节像距,即调焦、聚焦(调焦环),(3)控制光通量(光圈环),(4)控制影像范围,即视角(镜头焦距),(5)控制影像景深。

4.镜头的焦距(focal length):镜头的焦点距离基本上是从镜头的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

(1)焦距与视角(angle of view)成反比:焦距长,视角小;焦距短,视角大。

(2)焦距与影像大小成正比:焦距长,影像大;焦距短,影像小。

(3)焦距与景深成反比: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5.镜头的分类

(1)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分为:短焦距镜头(short-focus lens);中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long-focus lens)。

(2)根据135相机镜头视角分为:鱼眼镜头(fish-eye lens)(16mm以下,180度左右);超广角镜头(super wide-angle lens)(22mm,90度左右);广角镜头(wide-angle lens)(30mm,70度左右);标准镜头(standard lens)(50mm,43度左右);远摄镜头(telephoto lens)(窄角镜头,200mm,12度左右);超远摄镜头(super telephoto lens)(超窄角镜头,300mm,8度以下)。

(3)根据镜头焦距固定与否分为:定焦镜头(prime lens, fixed-focus lens);变焦镜头(zoom lens)。变焦镜头可分为广角变焦镜头(变焦范围在20mm~35mm左右);标准变焦镜头(35mm~70mm);远摄变焦镜头(望远变焦镜头,80mm~200mm)

光学变焦(optical zoom)是通过改变变焦镜头中的各镜片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镜头的焦距。一是摄影者能通过变换镜头焦距对被摄体进行取舍,对画面进行剪裁。二是变焦距镜头通过在照相机快门开启的瞬间变焦,拍摄“爆炸效果”。但变焦镜头由于结构复杂,成像质量难以达到较高水准。

数码变焦(digital zoom),其实质是在镜头原视角的基础上,在CCD影像信号范围内截取一部分影像加以插值放大,达到用更长焦距镜头拍摄的效果。数字变焦都无法替代光学变焦功能。

(4)根据镜头的功能分为:微距镜头(macro lens)(像物比1-12倍)、柔焦镜头(soft-focus lens)、肖像镜头(85-135mm)、防抖镜头:尼康VR减震镜头,柯尼卡美能达AS (Anti-Shake)防抖镜头,佳能EF系列IS(Image Stabilizer) 防抖镜头,适马OS(Optical Stabilizer) 防抖镜头。

微距镜头的放大率(Magnificatlon),即像物比至少达到1:1,即镜头可将实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胶片上。微距功能,微距拍摄,实际是镜头的近摄能力。通常在数码相机上用一朵小花表示。

6.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镜头焦距长度接近于胶片画面对角线的长度。35mm胶片的对角线为43 mm,标准镜头的焦距为50 mm。尼康D60的曝光区域是23.6*15.8mm,35mm相机的画角大约是D60相机的1.5倍,因此使用18-55mm的镜头,其画角相当于35mm 胶片相机的27-82.5mm 镜头焦距范围。特点:①视场角比较适中(40-50度),接近人的正常视觉。②透视效果接近正常的视觉规律,画面比较平稳、朴实。③有着中等景深,主体周围的很大区域均可很好地聚焦。④光学性能好,不易失真,成像质量相对较高。标准镜头主观性、情绪性不强,拍摄着重于纪实性的人、物、景。

(2)广角镜头:①视场角比较广(60-90度),可以拍到更宽广的画面,有利于近距离摄取较广阔的景物。②能增强空间的透视感,远近感很强,充分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③景深很大,有利于把纵深度大的被摄体都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④影像畸变像差较大。适合在比较狭窄的场地拍摄, 或是拍摄室外大建筑物或室内装潢等,另外利用广角镜头远近感、变形感强的特点,可以夸张和强调主题。在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中,利用景深大的特点,能拍到既清晰而又明快的影像。

(3)远摄镜头:①视场角比较狭窄(30度以下),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并且不易干扰被摄对象,能拍到生动自然的形态和神情。②能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前后景

物在画面上紧凑,压缩前后空间感,画面没有明显的远近纵深感。③景深比较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使主体与背景分离。④影像畸变像差小。体育摄影和人像摄影中利用望远镜头可以切割局部,增强画面张力,利用景深短的特点, 使主体和背景更好地分离,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4)鱼眼镜头:①视角范围大(220度-230度),能在近距离摄取范围很开阔的景物。②强调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的对比,造成非常强烈的透视效果。③景深相当大,有利于表现照片的长景深效果。④影像变形厉害,透视汇聚感强烈,但严重的桶形失真有时也能使画面别有一番情趣。

7.实习相机的镜头

(1)尼康的尼柯尔镜头

AF - 自动对焦(Auto focus)。AF-S - 低噪音引擎镜头(Auto focus-Silent)使用超音波马达SWM (Silent Wave Motor)。DX - 专门为尼康DSLR生产的镜头,成像圈仅覆盖APS-C尺寸的传感器。

G - 是光圈调节可在相机机身实行的镜头。ED - 超低色散镜头(Extra-low Dispersion glass)用特殊玻璃减少在长焦距使用时所产生光的色散,而降低分散光的波长。

AI -自动索引(Automatic Indexing)。AI-S - 是AI的修订版。AI-P具有内置CPU的手动对焦镜头。ASP - Aspherical lens elements(非球面镜头组件)。CRC - Close Range Correction(近摄校正)。D - 距离/尺寸信息(Distance/Dimension)。DC - 散焦控制(Defocus Control)。IF - 内置对焦(Internal Focus)。M/A - 全时手自动。Micro - 微距镜头。PC -透视控制(Perspective Control)。RF -后部对焦(Rear Focusing)。VR -防震技术(Vibration Reduction)。

(2)凤凰镜头:凤凰50mm/F1.7(PK、MD接口),光学系统:5组6片,视场角:46度。

二.取景

1.传统相机的取景指示方式:磨砂玻璃式、光学直看式、框架直看式

取景指示的视差(parallax):由于取景视点与胶片成像视点不一致,双镜头反光相机的磨砂玻璃取景、框架直看式取景、单镜头的光学直看式取景都存在视差问题。

2.数码相机的取景指示方式:TTL单反式取景、数码单反实时取景(live view)、光学直看式取景、LCD取景、EVF电子取景。

三.聚焦

1.手动聚焦

(1)磨砂玻璃式(Ground Glass)。优点:整个取景视场都能用来检验聚焦,缺点:临界焦点很不鲜明。磨砂玻璃式适于拍摄大场面时的聚焦。

(2)裂像式(Split-Image Rangefinder)。优点:聚焦准确性的精确度高,缺点:在光线较暗或相机镜头口径较小时,无法指示聚焦效果。使用时要选择景物明显垂直线或水平线部位作为聚焦对象。

(3)微棱镜式(Microprism)。优点:微棱镜调焦屏对没有明显轮廓线条标志的被摄物,聚焦效果好,缺点:临界焦点欠鲜明。微棱镜式适于平面物体的聚焦。

(4)距离刻度式。优点:能在低照度情况下对焦,缺点:精确度不高。

2.自动聚焦(autofocus)

单点对焦就是相机根据视场中心的物体进行对焦,大多数这种相机都有对焦锁定功能。

多点对焦方式在取景器中设置了多个可选择的对焦点,从中选定一个就可以进行对焦拍摄。

眼控对焦通过人的视线走向来控制任一点自动聚焦的开关。

脸部识别对焦可以自动识别取景范围内的人物面部进行对焦,根据面部在画面中位置自动调整焦距和亮度,从而获得最佳人像照片效果。

尼康D60AF系统:使用B 型明亮取景清晰磨砂对焦屏对焦,Mark V自动对焦TTL 相位侦测,侦测范围-1至+19 EV,尼康Multi-CAM 530 自动对焦模块带AF对焦辅助照明灯。

选择对焦模式(focus mode)。AF(A):自动伺服(Auto-servo AF)自动对焦(默认),AF (S):单次伺服自动对焦(Single-servo AF),AF(C):连拍伺服自动对焦(Continuous-servo AF),MF:手动对焦(Manual Focus)。

AF区域模式(area mode)。单区域(single point)AF,动态区域AF(dynamic area),最近主体优先动态区域AF(closest subject)。

对焦锁定:用于在对焦后改变构图,使最终构图中不在对焦点上的对象也可被对焦。半按快门释放按钮(单次伺服AF)或按下AE-L/AF-L按钮,即可锁定对焦。

手动对焦:a. 拍摄对象于背景之间对比差异很少或几乎没有;b. 主体由规则的几何图样组成;

c. 背景物看起来大于主体;

d.对焦区域内包含距离相机不同远近的物体;

e. 对焦区域内包含有亮度差异很大的区域;

f. 拍摄对象包含很多细节性景物或其他细小或缺少亮度变化的拍摄对象。

3.聚焦技巧

焦点要对准的地方,就是人最想看的地方,就是物体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物体最主要的部位。

第五讲光圈与快门APERTURE & SHUTTER 一.光圈(Aperture)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通过重叠片式机构可调的控光机构,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

1.有效口径

镜头的口径(lens thread)称为有效口径(actual aperture),是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FA(full aperture)。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一般写为:F2或1:2。大口径的主要优点有:(1)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手持相机用现场光拍摄;(2)便于摄取小景深、虚实结合的效果。(3)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变焦镜头的口径。常标有两级有效口径数字,如焦距35~70mm的变焦镜头,标示的有效口径为2.8~4。18-55mm镜头的口径为:1:3.5-5.6。定焦镜头的口径很多是F2、F1.4、F1.2甚至达到F1.0。

2.相对口径

相对口径(relative aperture)称为光圈,光圈大小用光圈系数(f系数)表示,它是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每一只镜头有许多相对口径。如1、1.4、2、2.8、4、5.6、8、11、16、22、32等。光圈直径与光圈系数成反比,而与到达胶片上的照度成正比。光圈系数的数值越大,光圈直径越小,胶片上的照度就越低。对同一焦距的镜头来说,f系数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孔越大,进光量越多;数字越大,表示光孔越小,进光量越少。相邻两档光圈系数的比值大约相等,约为1.4。即f值变化一档,光圈圆孔的面积相应的变化约一倍,通光量约差一倍,胶片上的照度变化约一倍。

3.光圈的作用

(1)控制光通量(light flux)。(2)控制焦点清晰区(area of sharp image),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3)影响成像质量。最大光圈会出现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球面相差,最小光圈会产生光学衍射(diffraction)现象,降低镜头的解像力。最佳光圈才能充分地发挥出镜头的最佳解像力。

二.景深(depth of field)

“景”就是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纵深范围,景深就是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即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景深越大,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纵深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小。主体景物前的清晰范围称为前景深,前景深的清晰范围是有限的。主体景物后的清晰范围称为后景深,后景深的清晰范围有时是有限的,有时是无限的。通常后景深会大于前景深,前后景深合在一起称为全景深,简称景深。

景物聚焦点在胶片上产生的结像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光点,它实质上是一种极小的圆圈。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大光点圆圈叫作模糊圈(blur circle),构成影像的光点圆圈只要小于模糊圈,就能产生清晰的影像。

焦深(depth of focus):指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焦平面)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焦深与景深关系:含义不同:景深是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纵长距离;焦深是影像的焦平面可允许移动的距离。当摄距减小时,景深减小,焦深增大;当摄距增大时,景深增大,焦深减小。当景物的成像比例增大时,景深减小,焦深增大;当景物的成像比例减小时,景深增大,焦深减小。减小光圈时,景深和焦深都增大;增大光圈时,景深和焦深都减小。当降低对影像的清晰度要求时,景深和焦深都增大;当提高对影像的清晰度要求时,景深和焦深都减小。焦深在很大程度上与相机的制造有关;景深在很大程度上与被摄体的再现有关。

1.控制景深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焦距与景深成反比,摄距与景深成正比。

(1).当拍摄距离与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当光圈与拍摄距离不变时,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当光圈与镜头焦距不变时,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

2.计算景深

相机上的景深表的位置一般在镜头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一个指示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示景深的近界限。

3.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小景深效果能使环境虚糊、主体清楚,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小景深适合于拍摄人像特写、花卉、昆虫等题材。取得最小景深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摄距和使用长焦距镜头。

大景深能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较为清晰地再现,景深越大。大景深比较适合拍摄风光、建筑等题材。欲取得最大景深的方法是使用最小光圈,使用短焦距镜头,增大摄距,超焦距聚焦。

4.超焦点距离(hyper focal distance)又称超焦距,它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通常用于获

取最大景深的拍摄。超焦距是指镜头聚焦到无穷远时,从镜头至景深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当聚焦在超焦距上,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距至无穷远。例如135相机50mm镜头,将焦距调整至无穷远处,f11光圈的景深范围时7.62米—∞,同样用f11光圈,将“∞”标志设定在后景深f11的位置上,焦点距离就在7.62米处,这时景深范围是3.8米—∞。

三.快门(Shutter)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照相机内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阀门,控制了感光片的有效曝光时间。快门根据位置分为:焦平面FP(focal plane)快门、镜间快门(interlens shutter)。根据开启形式分为:帘幕快门、叶片快门(blade shutter)。根据调速方式分为:机械快门、电子快门、程序快门。常用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般都采用焦平面快门。

1.快门速度标记

相机上快门速度标记的常见顺序为: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等。数字均为分母,数字越大,快门开关的时间越短。其中B(Bulb)是供长时间曝光的手动装置,当超过1秒曝光时间时,就要用到B门了,按下快门按钮,快门开启,放开按钮,快门闭合。它们之间是倍数关系,在摄影中,快门速度必须与光圈适当地组合,才能使感光片获得准确的曝光。光圈的大小决定光线进入照相机数量的多少,快门则决定光线在照相机内停留时间的长短。

数码相机大多都使用电子机械式快门,即机械和CCD/CMOS电子快门相结合,让CCD在机械快门打开的同时,受到电子快门的瞬间控制,用电子时间电路使CCD只通电“一个指定的时间长短”,尼康D60采用电子控制纵走式焦平快门,可在30至1/4,000秒范围内以1/3 EV定级递增,并有B门和遥控B门。

2.快门的作用

控制曝光时间长短,即镜头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控制曝光的时机,凝固精彩瞬间。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视觉感,影响动态物体的成像清晰度。

3.运动物体的拍摄

(1)用高速快门凝固运动。

(2)用低速快门创造动感(较慢)。

(3)用低速快门创造动感(很慢)。

(4)用低速快门创造动感(更慢)。

(5)用低速快门创造动感(追随)。

3.按快门

数码相机一般采用两段式快门释放按钮,操作时不能一下子将快门按到底,应先按一半快门,感觉到阻力时停止,此时数码照相机将会测光、对焦、校准白色平衡等。当快门释放按钮保持在此位置时,对焦将被锁定。若要拍摄,就将快门完全按到底,不要马上松手,以免造成影像模糊。如果过于猛力地按下快门,而又马上松开手指,照相机可能还未完成以上这些程序,造成拍出的数码照片模糊,或者根本没有拍下照片。一般的数码照相机都设有快门释放提示声,如“喀嚓”。

4.拍摄延迟

(1)对焦时间。对焦时间是指采用自动对焦的相机,自动对焦所需时间。这个时间耽搁无论是传统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存在,所以并不能算是数码相机特有的。

(2)快门时滞(shutter lag)。数码相机按下快门按钮后,快门并不是立即开启,从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到开始曝光中间的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按动快门到能够实际拍摄的时间就是快门时滞。传统相机因机械运动需要时间,也有快门时滞,通常说大约是0.05秒,传统相机上可以忽略的快门时滞。相对传统相机来说,数码相机不仅有着机械运动需要的时间,更多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摸拟信号),电信号再转换成数据的过程。尽管光电转换的时间很短,但数据处理速度受相机所采用的中央处理器速度的影响。如果使用液晶屏取景,则时滞就会更大,因为影像通过镜头、CCD及软件处理之后反映在液晶取景屏上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快门时滞是影响数码相机时滞的一个主要因素。尼康D60瞬间快门约0.19 秒快速启动,降低快门时滞的影响对每一个摄影机会作出迅捷反应。而消费级数码相机采用液晶屏取景,一般会有1秒左右的时滞。数码相机的拍摄延迟时间越短越好,否则,对于抓取动态被摄体的精彩瞬间是十分不利的。使用数码相机抓拍动态瞬间时,按快门按钮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要有预见性,要求在最佳瞬间即将出现但尚未出现时就按下快门按钮。

(3)存储时间。是指拍摄一张照片后,数码相机向存储卡传输数据的时间,这也是数码相机所特有的现象。传统相机这种延迟的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数码相机在拍摄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对于不同的数码相机,高性能的比低性能的拍摄延迟会短些。对同一数码相机,采用高像素比采用低像素拍摄的延迟会长些。因此拍摄一幅画面后,要稍待片刻(从几分之一秒到几秒钟)才能拍摄第二幅画面。

第六讲测光与曝光METERING & EXPOSURE 一.曝光的重要性

摄影曝光(exposure)是指当调好光圈与快门速度、按下相机快门时,光线(也就是影像)透过镜头,投射到传感器(CCD/CMOS)或胶片上,使传感器或胶片感光的过程。

1.曝光对影调的影响

曝光适度(correct exposure)的影像,明暗变化大而多,有最黑和最白两极影调,影像层次丰富。曝光过度(overexposure)的影像,最白和白灰影调出现并级现象,影调层次减少,景物高光部分(highlight area)的影纹不清,最黑级消失。曝光不足(underexposure)的影像,最黑和黑灰影调出现并级现象,影调层次减少景物低光部分将会漆黑一团,最白级消失。

2.曝光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

(1)曝光量。曝光量太多,使高光部分的细节(highlight detail)消失。曝光量太少,景物暗影中的细节全部丧失。(2)光圈大小。光圈大小直接影像景深大小。(3)快门速度。手持相机拍摄时,防止相机抖动带来的影像全面虚糊;动体摄影中,快门速度越快,动体影像越清晰,反之越虚糊。

3.曝光对影像色彩的影响

在彩色摄影中,准确的色彩再现(color reproduction)需要以准确的曝光为前提,曝光不准确(incorrect exposure),即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都会导致影像的偏色。

二.曝光控制

1.感光材料的感光度(sensitivity)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胶片、影像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高的对光线的敏感度高,只需要较小的曝光量就能准确曝光。数码相机的感光度沿用了胶片感光度的标准,使用ISO。

(1)胶片的感光度

胶片的感光度也称胶片速度,简称片速(film speed)。1980年开始实行国际标准感光度,它以美国使用的ASA制和德国的DIN制为基础,符号为ISO,写法是ISO100/21°。美国标准协会ASA (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制表示的数值相同,它们差几倍,表示感光度差几倍。中国国家标准GB(Guo Biao)制和德国工业标准DIN(Deutsche Industrie Normen)制表示的数值相同,它们每相差3,表示感光度相差一倍。

感光度ISO数值越大, 胶卷对光线的感光灵敏度也越大,这样就适合在不同的光线下进行感光。ISO感光度相差一倍,曝光量也相应增减一倍。普通胶卷分为高速片、中速片和低速片。胶卷的影像质量通常与感光度是成反比的。高速胶片对光线的灵敏度高,需要的曝光量少,能够在弱光下拍摄,或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拍摄高速运动物体,特别适合拍摄体育运动、舞台表演、新闻事件等。但高速胶片相对颗粒性比较粗糙,层次不丰富,色彩饱和度低,缺乏细节质感,像质较差。低速胶片需要曝光时间长,适合在强光下拍摄,影像特别细腻清晰,色彩饱和度高,层次丰富,适合拍摄人像、静物、广告类题材,有时也可以利用慢速快门来表现动感效果。

(2)数码相机的相当感光度(equivalent sensitivity)

同一个影像传感器感受光线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但数码相机允许对感光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当数码相机改变感光度拍摄时,实际并没改变影像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性能,只是对影像传感器产生的信号在模/数转换前进行放大。感光度的调整最终会对数码照片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出现颗粒度增大、画面色彩不明快、层次下降、噪点增多等影像质量下降的问题。

2.光线的强弱

(3)室内灯光摄影曝光量参考表

如果光源强度不变,它照射到物体上的照度随着照射距离的增大而递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曝光组合

(1)互易律(reciprocity law),又称倒易律,是指光照度(光圈控制)和曝光时间(快门速度控制)可以按正比互易而曝光量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胶片要想获得正确的曝光,

必须在改变光圈的同时改变快门速度。然而当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时,这种互易律就会失效。通常曝光时间长于1秒或短于1/1000秒,虽然到达胶片的光线数量相同,但却达不到所要求的曝光效果,往往会出现曝光不足,这就是互易律失效(reciprocity failure)。

(2)曝光量EV(Exposure Value)。对ISO100用EV0表示t1,f1的曝光量。以EV0为基准,曝光量每减少一档,EV值就增加1;曝光量每增加一档,EV值就减少1。EV值经常用于表示相机的测光能力,即自动曝光所能适用的亮度范围。

(3)曝光组合,即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光圈和快门是调整和控制曝光量的装置,正确的曝光是通过光圈与快门的恰当配合来实现的,它们是倍增或是倍减的关系。

二.测光Metering

1.测光表EM(light meter, exposure meter)

(1) 入射式测光表(incident light meter)

入射式测光表测量的是直接来自光源照射在物体上的照度,称为照度测光表。入射式测光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它测量的是入射光线照度的平均值,不受被摄物体反射率的影响,只需一次便可迅速地测出照度。但它的缺点是必须每次拍摄都要接近被摄体,应用场合受到限制。

(2) 反射式测光表(reflected light meter)

反射式所测量的是物体上反射出来的亮度,称为亮度测光表。现代相机机内测光表(built-in light measuring device)基本属于反射式测光,它测量的是被摄对象的反射光亮度,它的原理是以18%中灰色调(middle gray)再现测光亮度,它总是把被摄对象看作中灰色调,并提供再现中灰色调的曝光数据。因此用测得的光值拍摄黑色或白色的物体,都会拍成灰色,造成曝光上的失误。

2.测光形式:(1) 外测光(external metering)。(2) TTL (Through The Lens)测光(light measuring),即通过镜头测光,属于内测光。(3) TTL-OTF(Through The Lens-Off The Film)测光是通过镜头测量胶片反射光,也属于内测光,它是实时测光。(4) TTF(Through The Finder)测光即通过取景器测光。

3.测光模式(metering mode):(1) 平均测光(Average metering),(2) 偏重中央测光又称中央重点测光(Center-weighted averaging metering),(3) 部分测光(Partial metering)和点测光(Spot metering),(4) 多区域测光(Multi-zone evaluative metering),尼康D60矩阵测光(Matrix metering)。

4.测光方法:(1) 相机同位测光法,即机位法。(2) 近距离测光法,即近测法。(3)灰卡法。(4) 代测法。(5) 亮部法是亮部优先测光。(6) 暗部法是暗部优先测光。

四.曝光模式

1.手动曝光(Manual Exposure)M模式

2.自动曝光(Auto Exposure)AE模式:(1) 程序式曝光(Programmed AE)即全自动曝光。(2) 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模式(Shutter Priority AE)即快门速度手动,光圈自动。(3) 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模式(Aperture Priority AE)即光圈手动,快门速度自动。(4) 景深优先式自动曝光(Depth-of-field AE),是优先考虑景深的自动曝光模式。

3.场景曝光模式

数字可变程序(digital vari-programs)有:

(1)自动模式(即取即拍)(AUTO),又叫“傻瓜模式”。(2)闪光灯关闭(AUTO(flash off))。(3)人像模式(Portrait Mode。(4)风景模式(Landscape Mode)。(5)儿童模式(Child Mode)。(6)运动模式(Sports Mode)。(7)近摄模式(Close-up Mode)。(8)夜景人像模式(Night Portrait Mode)。

数码相机上其他常见的场景曝光模式有:(1)追随模式(Panning Mode)。(2)低速快门模式(Slow Shutter Mode)。(3)夜景风光模式(Night Landscape Mode)。(4)室内聚会模式(Party Indoor Mode)。(5)日落模式(Sunset Mode)。(6)文本模式(Text Mode)。(7)逆光模式(Backlight Mode)。(8)翻拍模式(Copy Mode)。(9)焰火模式(Fireworks Show Mode)。(10)沙滩/雪景模式(Beach/Snow Mode)。

五.曝光技巧

1.自动曝光锁定AEL (AE Lock)又称测光锁定,是数码相机将测光值锁定、记忆的功能,主要用于主体不处与画面中央,或画面中央景物的反光率非常高或非常低,并采用点测光、局部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的自动曝光模式进行拍摄。

2.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ensation)

(1)不同反射率物体的曝光补偿:白加黑减。(2)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曝光补偿

3.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也称为梯级曝光(stepped exposure)、括弧曝光,即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若干不同的曝光量拍摄,可大大提高曝光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4.手动与自动曝光的选择

5.技术性曝光与艺术性曝光

第七讲摄影用光(一)LIGHTING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用光来作画的,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光是摄影的灵魂和支柱,光线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一、照明被摄物体;二、进行艺术造型:摄影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被摄物体进行刻画,如:形体感,光线勾勒出物体的形状、体积、轮廓、数量以及该物体与其他物体间的关系;空间感,光线描绘出物体的空间位置、画面的纵深度和环境气氛;质地感,光线描绘了物体所表现的结构、纹理和质地;层次感,光线的介入使被摄物体的形态更为丰满,画面上的明暗配置、影调的对比、黑白灰的交替变化、基调的确定、色彩的变化等,无一不使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艺术感,光线的造型使摄影艺术作品的画面充满了无穷的魅力。(P306)一.光度

光度是光源(luminaire)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强度(intensity of light)是指光源本身的明暗程度。照度(illumination)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经过一段距离到达物体,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的数量,它和光源的强度成正比,和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亮度(brightness)是指物体经光源照射后,反射的光线所呈现出来的明暗程度,它与强度、照度成正比,它也受物体表面色泽的影响。光度与曝光直接相关,照明强度的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彩色照片的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二.光位

光位就是指光源相对于相机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光位下就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

1.顺光:顺着照相机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顺光的光线照在被摄体的正面,也称正面光(front light)。从正面方向均匀地照射在被摄体上,主体对比度降低,失去原有明暗层次,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因此顺光还称为平光(plain light)。

优点:物体受光面均衡,能全面表现物体的全貌。拍摄时测光和曝光控制相对比较容易。

缺点: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贫乏,对主体的描写也趋于平淡,影调较平淡单调,层次感弱,缺乏起伏明暗的视觉节奏效果。

应用:顺光给人以明亮、开朗的感觉。顺光常用以突出表现少女柔嫩洁白的面部皮肤,对一些面部皮肤粗糙的妇女,或脸部有缺陷的人,也宜使用顺光。在灯光人像中,顺光常作为辅光。

2.侧光(side light):从被摄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被摄对象受到光线照射处,形成明亮部分,未被光线照射处,构成阴影部分,使被摄物体具有不同的明暗对比,能很好低显示物体的层次和立体感。

(1) 正侧光是指从正侧方直接射向被摄物体的光线,光线与照相机镜头主轴成90度角的侧射光线,因此正侧光也称为90度侧光。

优点:用正侧光照射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能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

缺点: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用正侧光拍摄正面人像,会因脸部一半受光一半形成投影,将人物面部拍成半明半暗的“阴阳脸”,十分难看。

应用:如果正侧光运用得当,则能够表现出人物冷峻、刚强、神秘或冷漠的艺术效果,它往往被用来塑造硬汉、强壮者或冷漠怪异的形象。因此它是一种人像摄影中富于戏剧性效果的主光位置。

(2) 前侧光是指光源在被摄对象的左侧或右侧,与照相机成45度夹角的照明光。因此前侧光也称为45度侧光。画面上形成以亮面为主、暗面为辅的效果。

优点: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立体感。画面明暗配置和反差鲜明清晰,物体层次丰富,对于表现被摄体的纹理、质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光线。由于空气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是较为常用和比较理想的光位。

缺点:在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明暗在画面造型中所占比例。

应用:前侧光是拍摄人像的基本用光,它常被用于主光。用它拍摄人像,既有利于勾勒塑造人物的形象,又可获得柔和细腻的效果,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用它拍摄建筑物,有很强的立体感,既能清楚低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又有丰富的影调变化,效果明朗;用它拍摄花卉、静物等均能很好低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立体感;用它拍摄风景能获得和谐的色调和良好的透视效果;拍摄沙滩、碑刻等能显示细部的质感。

(3) 后侧光是指光源在被摄对象的左后侧或右后侧,与照相机成135度夹角,它又称为侧逆光。

优点:后侧光可在被摄体一方的边缘产生较多的亮区,产生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被摄体上使主体与背景分离,增强立体感、空间感。

缺点:以后侧光为主光时,被摄景物的正面往往缺少有效的照明,拍摄时需要追加补光。

应用:画面中阴影面积较大,因而往往形成暗调效果,这是拍摄剪影、半剪影作品的理想光线。

3.逆光(counter light):逆光是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也称背光(back light)。

被摄体对着照相机的部分处于暗部,被摄体只显出明亮的轮廓,大面积则处在阴影中,或被摄体完全呈黑暗影调被明亮的背景所衬托,形成剪影(silhouette)。

优点:逆光有利于区分由近及远的多层景物,形成远亮近暗的大气透视效果,表现出空间深度。它还有利于勾画物体的轮廓线条和表现物体的数量,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使画面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能给被摄体轮廓镶上一条夺目动人的金边,拍出充满戏剧性效果的光影感觉。

缺点:逆光照明的最大特点是明暗对比十分强烈,曝光很难控制。

应用:逆光人像摄影、逆光风光摄影、剪影。

4.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脚光)

顶光(top/overhead light)的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上方,如夏季正午的阳光几乎垂直于地面照射,阳光特别强烈,亮暗反差极大,景物的投影特别短,且阴影浓重,给人以不协调的生硬感。用顶光不适合拍摄人像,但用顶光拍摄建筑物,如琉璃瓦屋顶的宫殿、寺庙,或金色的穹顶、宝塔等,可显得更为耀眼亮丽。

俯射光是比较常见的,一般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

平射光跟顺光一样,不是很理想的光线。所形成的阴影也有点呆板生硬,不如俯射光来的自然。

仰射光(脚光(foot light))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形成自下往上的投影,产生非正常的造型效果,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常用于丑化人物。

三.光的种类

1.自然光:包括日光(daylight)、月光和星光,日光角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被摄体表面的质感描写、阴影的均衡、影调和色调。

2.现有光(available light):包括家用灯光、壁炉火光、烛光、舞台灯光、霓虹灯光或照入室内的日光。现有光照明的特点:(1)富有真实感和情调,(2)摄影者使用起来方便自如,(3)被摄对象容易自然放松。

3.人工光(artificial light):连续发光的白炽灯,分为泛光灯和聚光灯。瞬间发光的电子闪光灯。

四.光质

1.硬光(hard light)。这类光线的特点是光亮度强,有明确的方向性。正午没有被云彩遮挡的太阳和室内闪光灯、集光灯、碘钨灯、镜面泡等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属硬光。硬光的造型特点是照明鲜明有力,投影浓重,光影对比强烈,对表现质感、勾勒轮廓有明显的作用。硬光对于深化被摄对象的刚毅性格、刻画老年人的肌肤质感,以及突出某一局部的特征或强调轮廓的边线等,都有显著的效果。

2.软光(soft light)。这类光线的特点是照度柔和、阴影较浅,投影虚松。在自然环境中,当太阳被薄云所遮,或在茫茫暮霭中的斜阳发出的光都属软光。在室内用人工光照明时,采用反射闪光、奶白灯泡、磨砂灯泡等,也都属软光。运用软光进行造型,被摄物体的明暗过度不生硬,立体感较真实,善于揭示物体的外形、形状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质感和细节。它能将少女、儿童表现得更加柔美。

3.直射光(direct light)。直射光一般是指没有云彩或其它物体遮挡的太阳光,或是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的人工光,如聚光灯、摄影灯、闪光灯等。直射光强烈耀眼,在直射光照明下的被摄体,受光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光比较大,亮部清晰,阴影浓重清晰,画面反差强烈,立体感强。

4.散射光(broad light)。散射光是一种不会产生明显投影的柔和的光线,如雾天、阴天或被云彩遮挡太阳时的光线便属于散射光线,使用人工光时通过柔光纸透射、反光板或从墙壁、天花板或其他反射光的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也属于散射光线。散射光比较柔和,反差小,能造成浅色、模糊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影调相对比较柔和,能细腻和自然地再现出它的原貌。

五.光型

1.主光(key light)。2.辅光(filler)。3.轮廓光(edge/outline/rim light)。4.背景光。5.修饰光,如眼神光(catchlights,eye light)。6.模拟光。

六.光比

光比是被摄对象各部分照明强弱的比例,即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的差别。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现刚毅的效果,如拍摄老年人;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现柔和的效果,如拍摄儿童。

七.光色

光色指光的颜色,通常我们用色温来描述光的色调。色温是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是光源颜色的一种度量,用绝对温标K(开尔文)来表示。

第八讲摄影用光(二)LIGHTING 一.用好自然光

1.日光的种类

美国摄影家A·法宁格将白天的自然光分成三种类型:(1) “白色的”白昼光,即“标准的白昼光”。(2) 蓝色白昼光。(3) 红色白昼光。

2.一天中光线的变化

(1) 拂晓:天空放射出夺目的桔红色,此时可以拍摄太阳升起。

(2) 黎明:太阳升起后的几分钟照射的光仍然显出微微的红色。

(3) 晨曦的光线:薄雾濛濛的清晨,被摄体形成一种令人愉快的暖色调。

(4) 清晨:可拍摄树林间的晨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的一系列光柱。

(5) 晴朗的早晨:光线明亮,而且颜色变成金黄,物体投射出长长的影子,受光面与阴影面反差大,光线强度小,较柔和,从而可以拍摄出高反差和色彩饱和的照片。

(6)上午的光线:由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较低,光线产生一种生动的、具有强烈方向性的侧光,突出了由亮光和深影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质感。

(7)正午的光线:生硬而强烈,景物照度明暗反差大,层次缺少,透视效果差,物体造型缺乏立体感。

(8)中午露天阴影是蓝色的:它们不是直接被阳光照亮,而是被从天空反射的光照亮的。

(9) 下午的光线:3、4点钟可用45度侧光拍摄,4点以后可产生生动的侧光和逆光。

(10 落日的光线:落日给天空带来丰富壮观的影调,还可以拍摄逆光照片,近乎于剪影。

(11) 黄昏的光线:此时的天空呈深蓝色,街上华灯初上,景色十分优美。

3.不同天气情况下的光线

(1) 透过薄云的阳光:一天中最佳的拍摄时间是上午10点以前,下午2点以后。此时光线产生一种生动的具有强烈方向性的侧光,亮度变化小,造型效果好,光影移动慢,色温适中,这时正是摄影的黄金时间,此时拍摄景物清晰,影调明朗,层次丰富,有利于景物在造型上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如果此时天空有薄云的话,拍摄效果还会更好些。透过薄云照射的阳光犹如一面巨大的漫射柔光镜,它能使照片的阴暗部位之间起到渐变作用。

(2) 朦胧的阳光:透过树林间晨雾的阳光很朦胧,可用逆光拍摄。

(3) 薄雾天气:它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梦幻般的感觉,被摄物的层次、亮光和阴影都被涅没了。远雾可以柔和风景照片的背景部分,但同时又能使照片的前景部位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从而使前景部位的被摄物同背景明显地分开。

(4) 云雾:运用逆光拍摄,可突出近浓远淡的大气透视效果。

(5) 阴沉多云的天气:这种天气拍摄出的照片缺乏阴影和反差,光线效果也不好,而且景深一般很浅,被摄物显得非常平淡。如果要靠强光和阴影来烘托拍摄效果,千万不要在阴沉多云的情况下拍摄。

(6) 阴天:室外的光线是非常柔和的散射光,用这种光线拍摄人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 雨天:散射光照明缺乏阴影和反差,照片显得平淡,需挑选色彩鲜艳的景物作点缀。

(8) 强烈的阳光:在直射的阳光下摄影,会使照片的画面显得十分刺眼,使阴影部位和强光部位产生如同聚光灯照明那样的明显界限,照片反差很大,色调范围显得很窄,阴影部位和强光部位没有什么其他色调。在强光下摄影,应选择合适的背景,晴朗的蓝天能为任何被摄体造成美丽的背景,低角度往往会拍出不同寻常的照片。此外,还可以尝试低视点、高视点或者倾斜相机拍摄。

二.利用现场光

现场光是创造性摄影的最佳基础,由于较为暗弱的现场光线,较一般光线更为生动,更能增加摄影图像的效果。人们通常所谓的“现场光摄影”,首先指的是室内摄影。

1.光线要求

(1) 窗户透进的光:因为这种光造型能力强,又有很好的投影。

(2) 窗户大:方向朝南、光线充足的房间是第一选择,拍摄时容易把房里光线搞得暗些。

(3) 北窗的光线:它很稳定,只要天气不变,这种光在白天的变化很小,质量保持不变。

(4) 漫射光:在室内使用北面窗户进来的光线拍摄人像,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2.影响现场光的因素

(1) 光线的强弱:从窗户到被摄者的距离,决定着面部照明的类型。

(2) 拍摄距离和角度:调整距离能够解决照明不均匀的问题,离窗越远,影调越平淡。

(3) 墙壁反射:浅色墙壁的小房间比起大而暗的房间反射的光线多一些。

(4) 多窗照明:交叉照明会造成各种有趣的光效变化。

(5) 辅助光:利用窗户光拍摄人像也可以用灯光作辅助光。

(6) 反光板:用它把从窗户来的自然光引到需要的地方。

(7) 反射光的色温:窗外景物的色彩会影响发射光的色彩,从而引起偏色。

3.现场光拍摄技术

(1) 镜头的口径:高速镜头(指大口径镜头)占有肯定的优势。

(2) 胶片感光度:快速胶片是现场光摄影成功的首要条件。

(3) 胶片色温平衡性:以取得精确的色彩还原。

(4) 曝光量:根据光线的总亮度迅速决定一个基本曝光时间,宁多勿少。

(5) 测光:对强光部分或中间色调部分测光,使阴影部分成为黑色。

(6) 稳定性:最好使用三脚架或就近找一个合适的依托物,防止相机抖动。

(7) 抓住主体:不必担心作品中出现纯黑的部分,没有细节的阴影部分更有真实感。

(8) 追求真实感:不必使用闪光灯来改进暗弱的照光条件,正是照明不足才有真实感。

(9) 事先构思:细心观察和理解要比技巧显得重要。

三.使用人工光

1.光源种类

连续发光的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分为泛光灯(flood light)和聚光灯(spot light)两种。闪光灯是瞬间发光的照明设备。泛光灯和聚光灯是强力白炽电灯,它们使用方便,可观看光效,比家用电灯的光更强,黄光很少。

聚光灯可以投射出高度定向性光束。它可产生很亮的高光区和线条鲜明,影调深暗的阴影区。泛光灯发射的光束较宽,经它照射产生的高光区的亮度略弱,阴影区的清晰度稍低,影调也不太暗。用反光伞可以获得比泛光灯发出的更为柔和,且方向性更弱的光。

2.基本布光过程:放置主灯、添加辅助灯(auxiliary lamp)、添加背景灯,这是摄影室布光的三步曲。

3.软调人像布光

4.伦勃朗式用光Rembrandt

5.蝶形布光法

6.侧面人像用光

7.高反差人像用光

四.阴影的控制与利用

1.控制阴影:(1) 移动主光。(2) 调整被摄体到背景的距离。(3) 调节背景的照明。(4) 把投影遮挡起来。(5) 把硬光光源改为软光光源。(6)降低被摄体的整个照度。

2.利用阴影:

(1) 阴影意识。学会事先意识到被摄对象上的阴影及其效果。

(2) 光线的性质决定阴影的性质。直射光(包括直射阳光、闪光灯或钨丝灯直接射出的光)则产生硬性的、边缘明显的明影,它与被摄主体上的亮部形成强烈的对比。

(3) 拍摄时机。清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

(4) 选择利用。注意选取那些简洁的、具有鲜明而整齐的形状的阴影作为拍摄主体,那将是最生动的、明晰而有趣味的画面。

(5) 构图要素。阴影可以作为均衡画面或增强透视结构的要素。

(6) 掩盖杂乱的背景。阴影有助于隐没所有会分散注意力的细节

(7) 阴影自身的价值。在明亮的阳光下拍摄的肖像,人物皮肤的纹理和头发的质感可能显得并不美丽,然而,被摄对象转入阴影区域,并相应地调整曝光量,可以增加有魅力的色调。

五.质感的表现

1.无光泽的粗糙表面结构的照明:运用倾斜的定向硬光,直射到凹凸的表面上。

2.有光泽的平滑表面结构照明:最好运用散射光,同时再加一前侧光。

3.镜面类表面结构的照明:选用柔和的散射光,或让光线照射到这些物体上,使镜面部分发亮,从视觉上突出镜面的特征。

4.玻璃制品的照明:采用侧逆光最为合适,再用黑色或照度很低的浅色背景。

六.巧用反光板

1.白色反光板。2.银色反光板。3.金色反光板。4.黑色反光板。

第九讲摄影构图(一)COMPOSITION 一.构图的概念

1.构图的内涵

构图是立形和立意的高度统一,构图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2.构图的目的

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舍弃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集中地、突出地表现主题及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最大可能阐明拍摄者的构思。

3.构图的过程

摄影的构图过程就是摄影的取景过程,人们常把取景和构图联系起来,称为取景构图。摄影是减法的艺术,通过构图截取空间,通过快门截取时间,剔除无关的景物,避免主次不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合乎情理的画面。绘画是加法的艺术,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的形色塑造过程。

4.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摄影和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是留住美丽,而绘画是加工美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借鉴,相互影响,互相冲突,又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摄影起源于用光绘画,“绘画派”是第一个出现的摄影艺术流派,绘画的理论、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造型形式因素等加快了摄影术作为独立艺术的形成。

摄影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绘画的影响,但它并没有被绘画所同化,而是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摄影逐步脱离了绘画的影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摄影与绘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摄影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变革和繁荣,银盐摄影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产生。印象派之后,绘画和摄影的关系日益紧密。

当代摄影家仍注重从绘画理论和绘画艺术语言中汲取营养,将其视为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摄影艺术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摄影与绘画以既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

二.创作与构图

1.主题的形成

主题就是照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意在摄先”是说先立意,后立形。意就是主题,在摄影创作进行构图过程之前,先要寻找创作动机(立意的动机、造型的动机)。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确立后,开始艺术构思。

2、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先构思,后构图。作品的构思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构图的过程正是构思发展和深化主题的过程。构图能够更全面地、更有力地表现作者思想意图。

3.照片的标题

照片的标题是摄影主题思想的文字反映。但好照片不能靠文字达意,不用标题说话,而靠人、物、景和整个画面的结构去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从标题的作用来分,主要有:(1) 点明内容、帮助理解;(2) 升华主题、加深立意;(3) 引申意境、使人联想;(4) 深寓哲理、发人深思;(5) 表明观点、阐明立场。

从标题的形式来分,主要有几种类型:(1) 叙述式标题;(2) 评论式标题;(3) 口语化标题;(4)音乐化标题;(5)诗意化标题;(6)比喻象征式标题。

三.构图的原则

1.主题(theme)鲜明。一幅好的照片要有一个主题,一幅好的照片可以讲出一个故事,可以交流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感情。在任何情况下,一张好的照片里所表现的人或事物不应该仅只对你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一幅好的照片要有一个带普遍性意义的主题。

2.主体(subject)突出。一幅好的照片要有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主角,通常在一幅好的照片中总有一个主要对象以表现主题,即整个画面的中心事物只能有一个。这个中心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件东西,也可以是一组人或一组事物。一幅好的照片总是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能够表现主题最重要的事物上面。

3.简洁明了。一幅好的照片要简洁明了,它只摄取那些对表现主题至关重要的东西,而排除或压缩其他对主题起分散作用的东西,照片上最后包含的景物对表现主题都应是必不可少的。为使作品简洁明了,需要去掉对表现主题起削弱作用的景物,但它决不意味着将背景中的所有东西都删掉,那些对于我们了解主题的思想内容有帮助的景物是绝对不该删掉的。

四.画面的组成部分

一幅完整的画面一般是由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组成。

1.主体。主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对象,是立意和立形的中心,是画面的内容中心和形式中心。构图首先要确定主体。主体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会影响人们的感觉。

2.陪体。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它的处理有几个要求:(1)必须要有典型性;(2)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3)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

(4)陪体的大小、位置都应以对主体起陪衬、烘托作用为原则。

陪体的处理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陪体的间接处理,可以扩大画面的生活容量,做到像外见意,画外有画,画幅有限,画意无限。

3.前景(foreground, front scene)。前景指处于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最靠近镜头位置的人或物。它的主要作用有:

(1) 渲染气氛、交代时间、地点特征,描写时代、季节、地方色彩和环境特点等。

(2) 有助于表现空间感和透视感,前景的存在可以强化近大远小、近浓远淡的透视效果。

(3) 揭示画面主题,加强画面概括力。

(4) 前景加强画面的地位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要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

(5) 运用前景的对比、比喻、比拟,能引起观众联想,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深化画面主题。

(6) 前景还有装饰画面的作用。

(7) 前景可以均衡画面的布局。

(8) 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9) 突出主体。合适的前景能将视线迅速引导到画面的趣味中心,更快地指向主体。

(10) 丰富画面色彩。前景的色彩能增强影像上的色调变化,增强艺术感染力。

4.背景(background)。位于主体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为背景。背景在内容上可以点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和时代特征,使整个画面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形式上以空间、色调、线条等来衬托主体,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背景具有以下作用:

(1) 突出主体。利用背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背景简洁或使背景与主体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实现。

(2) 均衡画面。利用背景的图案作为构图元素与画面主体相呼应,可求得画面的均衡。

(3) 美化画面。利用背景上优美的图案,可以获得装饰效果美。

(4) 丰富主体内涵。利用背景揭示并丰富主体内涵,深化主题思想,表达意境和气氛。

五.构图的方法

1.直接突出主体。

(1) 接近主体拍摄,使主要被摄对象的尺寸比例显得比周围相关景物的大些。。

(2) 排除干扰因素,画面上只留主体影像。

(3) 让主体占满画面,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体身上。

2.通过布局突出主体。

由黄金分割法简化演变而来的三分法(Rule of Thirds)构图原则,将拍摄主体放在画面水平或垂直方向的三分之一位置。从三分法还衍生出井字形构图法,垂直线与水平线形成四个交叉点,也称趣味中心。当希望某个景物或人物能引起观众注意时,将画面最重要的部分安置在这些重点,自然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

3.利用框架突出主体。

当拍摄主体在画面上只占很小的地方时,给主要拍摄对象搭上框架,使之成为注意的中心,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窗框、门框、栅栏、图案形孔洞都是常见的框架。

4.利用线条强化主体。

主体不在显眼位置,可选择能引导视线的前景线条,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导到主体影像上。公路、铁轨、路旁林荫草木、溪流、台阶、栏杆、有序排列的建筑物等均可给观者视线以导向作用。

5.利用对比突出主体。

(1) 虚实对比:虚化背景衬托主体。

(2) 明暗对比:通过采光突出主体。

(3) 色彩对比:通过颜色突出主体。

(4) 动静对比:通过运动突出主体。

(5) 其他对比:形状对比、质感对比、概念对比、褒贬对比、繁简对比、疏密对比等。

6.二次构图

D60支持图像剪辑,以增强构图效果。润饰菜单中的裁切(trim)功能,可随意拉近远景主体,或将主体置中,以突出主体。

第十讲摄影构图(二)COMPOSITION 一.构图的要素

1.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的形状传递不同的感觉。圆形使人感到灵活、光滑;方形使人感到规矩、端庄;三角形使人感到尖锐、多变;平放的三角形代表稳定;倒立的三角形则代表危险。正方形、菱形与圆形没有方向性,长方形和一些不规则物体具有方向性。

2.线条。人与物体形态的轮廓,物体面与面之间的相交,物体上色彩、明暗的明显差异都形成一定的线条组合。(1)水平线结构。给人以广阔、平衡、伸延、舒展、静谧、安宁、娴雅的感觉。(2)垂直线结构。给人以庄严、宏伟、高大、向上、坚实和刚强的感觉。(3)斜线结构。给人以运动和变化不定的感觉。(4)曲线结构。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觉。(5)三角形结构。正三角形结构给人沉稳、庄严的感受,倒三角形结构给人动荡不安的感受。

3.明暗。物体的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实际上都是通过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的。光线明暗在画面构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光线的明暗表示时间、环境。(2) 利用光线的明暗效果突出被摄主体。(3) 利用光线的明暗效果创造不同的气氛。(4) 增强画面立体感是光线在画面构图中最主要的作用。

4.色彩。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或联想,可把颜色分为冷色性和暖色性两大类。蓝色使人联想天空和海洋,象征崇高和深远;绿色使人联想田野和生机勃勃地春天,象征生命与和平;红色使人联想血与火,象征革命、暴力或危险;黄色使人联想丰收的金秋,象征富有、高贵与欢快;白色使人联想白云,象征纯洁。

5.质感。质感是指被摄体材料和表面结构的性质在照片上再现的真实感。物体的表面结构分为四大类:(1) 无光泽的粗糙表面;(2) 有光泽的平滑表面;(3) 表面非常光滑并有强烈闪光的镜面结构;(4) 本身结构透明的物体。

6.立体感。立体与平面的转换:(1) 在画面中展现物体的三个面;(2) 通过画面中一定的线条组合表达事物的立体形态;(3) 在画面中展现物体的三个阴暗面;(4) 通过物体的背景、深度和投影来显示物体的立体感。

二.构图的形式

1.井字形构图。整幅画面显得既庄重,又不拘谨,而且主体形象格外醒目。

2.正三角形构图。给人以坚强、镇静的感觉。

3.倒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具有明快、敞露的感觉。

4.斜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形式能充分显示生动活泼的趋势。

5.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

6.水平式构图。给人一种平静、舒坦的感觉,用于表现自然风光辽阔、浩瀚。

7.垂直式构图。能将被摄景物表现得巍峨高大和富有气势。

8.斜线式构图。能使画面产生动感,其动感的程度与角度有关,角度越大,动感越强烈。

9.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是画面中最长的斜线,因此其势态对视觉的影响也最强烈。

10.交叉线构图。景物呈交叉线结构,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11.十字形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影调或色彩的变化呈正交十字形。

12.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

10.曲线式构图。曲线是线条中最美的形式,用曲线式构图可以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11.对称式构图。把画面的结构分为左右或上下重复同样的图案,增强了韵律与感染力。

15.椭圆形构图。椭圆形构图容易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

12.中心式构图。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央,成为视觉中心,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

17.向心式构图。主体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现朝中心集中,能将视线强烈引向主体,并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8.放射式构图。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向四周扩散放射。这种构图方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尔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

三.拍摄点的选择

1.拍摄距离(shooting range)

拍摄距离指拍摄点到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它对构图的影响是:影响被摄体在画面中的面积;影响画面的透视效果;影响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的大小;影响物体的立体形态。拍摄距离变化带来景别变化: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取其势、全取其整、中取其情、近取其神。

(1) 远景(long shot):从远距离拍摄的一种画面,远景拍摄的景物范围最大,广阔深远,能显示广大的空间和多层次景物。擅长表现景物的气势和规模,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或某种气氛,强调

景物的整体效果或景物的位置关系,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远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拍摄远景要注意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抓住画面中的大线条、大色块、和景物的大轮廓等因素来调整画面的整体结构。拍摄时要注意化繁为简,寻找具有概括力的形象。远景可分为:极远景XLS (eXtreme Long Shot)、大远景BLS(Big Long Shot)、中远景MLS(Medium Long Shot)、远景LS (Long Shot)、半远景SLS(Semi Long Shot)。

(2) 全景FS(Full Shot):一般用来表现被摄体的全貌(如全身人像)及周围环境。与远景相比,全景有了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或结构中心的主体。但具体细节仍不能细致地表现。拍摄全景时,要注意表现主体富有特征的形态和轮廓线条,注意表现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同时也还要注意空间感的表达。

(3) 中景MS(Medium Shot):表现被摄景物的大部分,如人物膝盖以上的大半身人像,或物体大部分的画面。它适宜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或关系,能表现具体细节,以情节取胜。拍摄中景要注意抓住被摄体最有表现力,最吸引观众的部分,拍摄人物时主要表现人物的动作姿态和神情,拍摄物体时要表现出被摄体的典型线条、层次和特征。

(4) 近景CS(Close Shot):适宜表现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它比中景更能突出表现具体情节或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等,能够交代具体的细节并作细腻的描写。人物往往成为画面的中心,而背景、环境则占较小部位。在拍摄近景画面时,要注意局部特征和形、质的美感,要特别注意光线的处理,使人物的神情、物体的质感更好地表现出来。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的景别称为中近景CMS (Close Medium Shot)。

(5) 特写(close-up):拍摄被摄景物的某一局部,强调它具体的细节,它可以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的表情或景物的细部。拍摄特写镜头一定要抓住被摄物体上最能表现内在本质的地方或部分,特写可分为:最大特写XCU(eXtreme Close-Up)、大特写BCU(Big Close-Up)、中特写MCU(Medium Close-Up)、近特写TCU(Tight Close-Up)、特写CU(Close-Up)、半特写SCU(Semi Close-Up)。

景别既可以通过拍摄距离加以调整,又可以通过变焦加以改变,但两种改变所得到的景别画面在透视关系和景深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改变拍摄距离(即前后移动拍摄点),不仅会带来画面范围上的变化,还会改变被摄景物的透视关系。当你向前移动拍摄点时,会使比较靠近照相机镜头的被摄体影像夸大,使远离照相机镜头的被摄体影像缩小,从而强调前后景物的透视关系。而在原来的位置上改变镜头影像的焦距拍摄,只能改变拍摄范围即画幅取景范围的大小,并不改变前后景物的透视关系。因此拍摄时绝不能将变焦作为代步工具。

2.拍摄方向(shooting angle)

拍摄方向不同,被摄主体的形象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背景的对象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1) 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主体的正面形象,使被摄物产生正式、工整、庄重、威严以及对称的感觉,适合表现较严肃的题材,但画面透视关系不明显,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感。

(2) 斜侧面拍摄:能表现被摄对象正面和侧面两个面的特征,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既能充分表现被摄体的呼应关系,又能突出主体,分清主次。

(3) 正侧面拍摄:这种方向可以突出物体的正侧面特点,并强调物体的动作线条和方向。正侧面拍摄常用于人物拍摄,是拍摄人物剪影的最佳方向。正侧面一般不宜拍摄建筑物。

(4) 后侧面拍摄:可以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特征,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方位正好相反,立体感较强,用于表现人物的背部特征,或以人物后侧面作为前景来展示环境和背景特征。

(5) 背面拍摄:画面背景中的景物是主体视线所注视的,因此画面能够把主体和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表现出来,使观众对画面产生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主体比较含蓄。

3.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不同,画面结构和表现效果也不一样,被摄主体、陪体、环境的画面表现形式都会发生变化,物体在画面中的展示程度以及地平线在画面中位置的高低都将有很大的差异。拍摄高度的选择对于被摄体的表现力和空间在画面上的表达,有决定性影响。

(1) 平拍(eye-level shot):镜头光轴呈水平状态。这种拍摄高度比较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能产生正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照片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2) 仰拍(tilting up shot):镜头光轴向上呈仰角拍摄。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形容被摄体的庄重,夸张跳跃动体的向上腾越,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气概。

(3) 俯拍(tilting down shot):镜头光轴向下呈俯角拍摄。有助于强调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交代景物人物之间的位置和关系,展现大地的线条,产生丰富的层次和深远的空间感,表现体积和立体感。

第十一讲摄影构图(三)COMPOSITION 一.画幅的选择

横幅:是采用率最高的构图方式,强调的是水平因素,适宜表现宽广开阔、或以水平线条为要素所构成的景物,有助于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能增添画面的安静、平衡、松弛的感觉,竖幅强调的是垂直因素,它有助于强化景物的高大与向上运动,能增添画面的活力与吸引力。垂直构图的照片能够表达出紧迫感及张力。垂直构图也是最容易将主体填满照片的方法。

决定采用横幅画面或是竖幅画面,一般根据下列情况决定:(1) 主线的情况。(2) 主要事物之间的联系。(3) 视觉的动向。(4) 景物的分布。(5) 画面的情调。

二.画面的稳定

画面稳定的基本含义是指画面上景物的水平线要水平、垂直线要垂直。唯有稳定的画面才能给人以安全、宁静的感觉。地平线代表地面的平正稳定,如何安排好地平线的位置非常有讲究。(1) 地平线往往是景物特别是建筑物的重要参照。(2) 平拍时避免一条地平线会把天地一分为二。(3) 近景中若有人物时,避免产生头顶地平线或肩扛地平线的画面。

要改善画面效果,要根据所突出的景物重点内容,来安排地平线在画面上的位置。

(1) 要重点突出天空,可仰拍使地平线下降;

(2) 要突出地面、海面的内容,则采用俯拍使地平线上升;

(3) 如果地平线本身很美,则尽量将其放在画面的上下三分之一处;

(4) 如果要得到景物和倒影一起组成的对称式构图,可以将地平线放在画面的二分之一处;

(5) 如果希望淡化地平线,则尽量使它向画面上下边缘靠,甚至移出画面。

三.画面的空白

画面的空白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1.具有突出主体的作用。

2.可以使画面生动活泼。

3.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4.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5.能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动势。

6.能够符合人们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

7.画面空白所占比例不同,可使画面的意义产生变化。

四.画面的均衡

均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体居中,上下或左右对称,称为对称式均衡(绝对均衡),另一种形式——非对称均衡(相对均衡),它不是指数量、重量上的相等或形体上的对称,而是运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和生活中的经验,形成画面中力度和价值的均衡。

非均衡画面:边角式构图、面壁式构图、残缺式构图、错误式构图,非均衡构图突出奇,是开放式构图,着重向画面外部的冲击力。

在处理画面的均衡时,要注意:

1.各种构图要素对均衡的影响。(1) 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影响。同样形状的物体,大的比小的重,位置低的较位置高的重,离中心远的较离中心近的重。另外规则物体比非规则物体重。

(2) 色彩与明暗的影响。对形状、大小、位置都相同的物体的感觉是,暖色调的比冷色调的重,暗色调的比亮色调的重。但明亮的物体比灰暗的物体要突出,也显得要大些,冷色调也比暖色调突出。

(3) 质感、线条的影响。画面中质感粗糙的物体较质感细腻的要重,线条粗、密的比线条细、疏的重,轮廓实的物体比虚的物体要重。

2.空白对均衡的影响;3.趣味中心对均衡的影响;4.主体的运动对均衡的影响;5.要符合客观情况;6.视觉中的右瞥现象。

五.画面的统一

画面的统一指所有景物与主题的统一、各种造型因素之间的统一、各种构图表现手法之间的统一。取得画面统一的基本方法:

1.相似的形状或相似方向的重复或延续;

2.背景的统一;

3.画面中各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呼应关系;

4.利用流畅的线条把各自独立的凌乱的物体连接或封闭起来,使它们趋于统一;

5.色调的连贯或单一性。

摄影技术课程报告

摄影技术感悟与心得体会 对于摄影,其实我以前很陌生,但一直都很喜欢,我知道摄影可以把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留作永恒的记忆,这使我对摄影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以前对摄影的了解很少,觉得仅仅就是简单的拍照而已,以为只要一按下快门,可以拍出一张不错的相片,也就是摄影的全部内容了,没想到学过之后才发现,从中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的经验、技巧和动作要领。 刚开始上课时,老师就向我们展示了她所用过的胶片机和数码相机,给我们介绍数码机和胶片机的区别,并向我们较详细介绍了现在生活中大多数人用到的数码相机,比如它的组成部分和相关作用。 以下,就以我在课上了解的部分知识为基础,表达我对“摄影技术”这门课的感悟,和对摄影技术本身的体会。 首先我来谈光圈,光圈指的是一组制作在镜头里面可以活动的叶片,借由控制光圈的大小,就可以控制光线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相机内部光量的多寡。一般在拍照的过程中,拍者通常都是借由调整光圈与快门的大小组合,来完成一张相片的曝光。光圈数值,就是我们一般在相机镜头上看到的光圈值,其中号码越小的光圈(例如f1.4)的进光量会越大,相对的光圈号码越大(例如说f22)的进光量反而越小。所以一般我们在说大光圈时,就是指号数较小的光圈值。 而在每一组邻近光圈值之间,都有一格(或称为“一级”)的光量差异。例如f1.4 与f2这两组光圈就差了一格。每一格光圈的进光

量都是以倍数增长,例如f4的进光量是f5.6的一倍,f2.8又是f4的一倍,这样倒算回去,f2.8的进光量就是f5.6的四倍了。 说到光圈,就不能不提到快门。快门,就是相机允许光线进入的时间。快门速度单位是“秒”。专业135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能达到1/16000秒。平时常见的快门速度有: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等。相邻两级的快门速度的曝光量相差一倍,常说相差一级。如1/60秒比1/125秒的曝光量多一倍,即1/60秒比1/125秒速度慢一级或称低一级,因而1/60秒的曝光量是1/125秒曝光量的2倍。 接下来我再谈谈景深。景深指的是当拍者对焦完成之后,在底片上呈像完全清楚的距离范围。景深的大小与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以及摄影的距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镜头焦距越长(比如说长镜头)、光圈越大、摄影距离越近,景深就会越浅;而镜头焦距越短(例如广角镜头)、光圈越小、摄影距离越远,景深也就会跟着变深。每一支焦距、光圈大小不同的镜头,它的景深变化都会不一样。一般在大部分手动的镜头上常会刻有景深表供拍者来判断,而自动对焦的镜头则大多使用简化的景深表。一般生活中我们并不参看景深表,但景深应作为拍出一张好照片的重要参考因素。 下面再谈谈实际拍摄中的知识要点。 一张照片的清晰与否,常常是被人用来检讨拍摄成果的重要参考点,很多人都认为一张"成功"的照片,都必须要有清楚的画面。而想拍出清晰的照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工作总结范文】摄影课程小结2篇

摄影课程小结2篇 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基于这个时代发展变化考虑,我对它的理解仅限于用数码相机的创作,但当上了第一节课之后我明白,这才是对摄影及创作的回归,对原始和基础的探求。相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社会在进步,但是这种传统机械式相机还是有无可替代的功用,也远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要想在以后运用起数码相机此类衍生品游刃有余,学习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有一句话说“美来自内心”讲得很有道理,看到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展示的一组组风光旖旎的照片,我觉得在具备专业知识的背后,更是用心在创作,快门之下的灵机闪现,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创作的欲望,照片不仅是简单的风景静物写实,而且是一个人思维想法最惟妙惟肖地传达。 可光靠老师介绍,自己操作是另一回事。装胶卷、调焦距、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我慢慢实践和摸索,渐渐懂得了如何运用相机来拍照。我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先在大礼堂取景,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拍摄,“2.8光圈,快门速度 1/250s,拍摄时间……”我详细记录每次拍照的数据。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指导,完成作业后,又利用剩下的胶卷搞“自由创作”情景剧,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摄影知识。 几百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恰恰定格某一刻,是件“说来容易做不容易”的事。拍照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到底自己学好并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如同囊中取物,召之即来,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渗透想法和表现创意的一门学问、一种美学。“学以致用”,我相信,通过本学期对《摄影技术》的学习,是创作的一个起步,今后要不断运用这门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此,特别感谢老师在本学期给予我的指导! 摄影课程小结(2):

摄影技巧之初学入门篇-轻松掌握单反入门技巧

除了平时的拍照以外,更多的人想拍出与众不同,更有意境的照片效果。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摄影知识之后,我们想拍出出色的照片将不会被相机自动设置的参数所局限,相机将真正的成为我们要表达的情感记录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高端消费级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加入了全手动功能,单反也日益的普及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的网友不愿意只满足于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全自动操作【AUTO】 全自动模式下,相机会根据所处的光亮环境,自动来设置相机各种参数来获得最佳的曝光度和效果,这点对于刚接触数码相机的用户来说非常有用。相机用户只需要把对焦点(或多对焦点的其中一点)对准被摄物体,半按下快门按钮,当听到合焦声(一般为清脆的嘀嘀声)或者在取景器上看见合焦提示成功后,完全按下快门键即可完成拍摄。 图为:采用全自动模式拍摄 采用全自动拍摄模式时在昏暗情况下有可能相机会自动弹起闪光灯来进行补光。因为成像的好坏是由相机通过计算来得到的。我们就不过多的进行说明了。此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光亮充足下的拍摄需求。 程序自动曝光【P】 相机采用自动设置快门和光圈的参数,称为程序自动曝光。自动曝光在全自动曝光的基础上来进行操作,相机使用者可以自己限定ISO值、白平衡、测光模式等等参数,当我们想在昏暗环境下拍摄低ISO值来保证画面质量,但对摄影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P档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拍摄自由。但这仅仅是往中端摄影爱好者过度的一个阶段,想要拍出独具匠心、自己所想要的影像。我们还得继续往深处钻研

采用程序自动曝光模式拍摄 相信看完以上两档入门级拍摄讲解以后,各位完全可以总结为两条:全自动操作模式只需要我们把对焦点对在被摄物体上即可(有些机型甚至连这步都省了)。程序自动曝光模式则需要我们把规定的参数(如:ISO感光度、白平衡、测光模式、驱动模式等等)设置成想要的数值,光圈、快门方面则完全由相机自身来控制。 它们的区别在于,当使用全自动模式是,相机会自动设置对焦模式、驱动模式、内置闪光灯、感光度等等,当使用程序时,相机只自动设置光圈和快门数值,其它参数消费者可以自行更改。 光圈优先【A】 当我们对以上两种模式,或者说是对程序自动曝光【P】了解差不多了,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往更加专业的拍摄方向发展了。 光圈优先是大多数影友们用的最多的一种拍摄模式。首先,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的就是景深的深浅,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景深越浅,背景虚化越严重;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22),景深越深,背景越清晰。请看我们下面的对比图效果。

摄影摄像基础知识

一、摄影 摄影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摄制人员。摄制人员是一部电影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电影——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都是通过摄影人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的。他与导演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摄影人员,职责就是在导演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影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二是用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使景物形态通过透镜在感光片上曝光,构成潜影; 其次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得到明暗程度与景物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象,即底片; 最后,使另一感光片通过底片曝光,再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转感光片拍摄的,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摄像 摄像有两种含义: 一指摄像人员。摄像人员是一部电视教材造型艺术的体现者。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像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另外,指用电视摄像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 三、录像 录像有两种含义:指使用录像机的人员。 将电视摄像机摄取的景物影像用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的过程。 四、曝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过程。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与曝光时间,即:曝光量= 照度×时间。照度可用光圈大小来调节,曝光时间可用遮光器(铱烀庞)速度来控制。电影摄影机中的胶片是恒速连续运转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时也配合使用装在机身内部的俗称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开角度大小调节曝光量。 1.曝光点 电影底片上获得中级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点,也是曝光组合选择的基准点。在电影生产

摄影课程小结

数码摄影基础及应用 课程小结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

对摄影的认识 摄影,一门艺术,是用相机记录瞬间美跟感动的过程。 摄影,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但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回忆,但是能够能够记录的更好更美,是不容易的,首先需要好的相机及其使用操作原理,还有对美的认识,知道什么东西能拍出美得效果,还有就是多次实践。说的再好没有实践,是不行的! 相机的结构:1. 一个不透明的盒子。 2. 在盒子的一面开一个允许光线通过的针孔。 3.将一张照片放在针孔相对的另一面。 再复杂精密的相机也是这个原理。 摄影:实的记录了瞬间,但是人们为了使这些照片,更美,更好,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图片处理软件。我们至少需要学会用这些软件使自己的照片更美,更好!

摄影实践 拍摄实践,由于自己没有相机,没能有更多的实践,但是不能拍出好的效果,没有能够值得欣赏的作品,我很遗憾,抛去主观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再好好努力。 相机中的镜头,在相机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拍摄风景、纪实可以用广角镜头;而中长焦镜头则是拍摄人像的强项;长焦跟超长焦,对于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记者和喜欢野生鸟女的摄影发烧友来说,则是必须品。 F值:f越小,孔径越大,镜头传送的光线 量越多.一个镜头可以比另一只接纳更多的光 线,就说它“比较快”如:f/1;f/1.4等等 焦距跟景深的关系: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快门速度:快门速度越小,光线量越少,成正比关系。 ISO值:即感光度。一般情况下,感光度是跟光圈一起相协调的。在 拍摄运动场面时用高感光度,拍摄广告、景物 时用低感光度。

基础摄影入门技巧大全

基础摄影入门技巧大全 背景很重要 当你拍摄照片时,一定会有一个主体。但是主体却很少处于孤独状态,同时也会有背景等着你去解决。从你的取景器中,你会首先发现你的主体,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按下快门按钮,而是同时注意你的背景。 对于背景你需要二选一:1、把他作为你作品中的一部分,给你作品增加看点;2、摒弃掉他,将他排除在你取景框之外。假设你正在和一个朋友谈话,你不想让别人的声音来使得自己分心,对吗?那么为什么要让背景给你的主体分心呢? 这个家伙是我在公交车上遇到的,非常有趣,在进行一些谈话后(说了太多,他喝醉了,整个巴士的人都在看)我告诉他,我将给他拍摄一个肖像。我一边准备拍摄一边在想如何从照片中能看出大家都在关注着他,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到左边的家伙,但是他改变了坐姿,后背靠在了椅背上,进一步增加我了的主体,所以我很开心的把他也加入到了我的画面。 光线很重要 你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注意到了你的模特或者其他要拍摄的物体?恩,这很好,但是如果这接触到了摄影,那么就必然会使用到光,所以,你要训练你使用光线的能力。 你有没有注意到屋内光线忽然变化是因为有人打开了灯?有没有注意到同一个风景拍出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阴天或者黎明?当你看到模特脸上强硬的光线是否是在正午直射的太阳下? 这些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但是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注意周围的光线。这张照片是我去银行的路上,当时是阴天,虽然我并不是在银行拍的这张照片,但是我知道会发生什么。光线柔和,漂亮的云层反射,只是抬起头,拍下这张照片。

用心拍摄 你知道你的器材,你知道你的器材拥有什么样的光圈与焦距,什么时候该调节ISO,你知道如何将他们正确的分配。当你看到你的照片,你应该感觉到你在哪里没有做到最好。 摄影并不只是拍出他的外在,更重要的是拍出他的内容,用心拍出属于自己的感觉。 好的照片 某些好的照片来源于运气,甚至你没有注意到它。你最好的作品也许是明天的那一张,但你的旧作一样可能会像黄金一样发光。 随身携带相机 有多少次的情况是,本来还挺希望把相机放入包里,但最终因为带着太多东西,而最终放弃?甚至是因为数码单反相机本身过于沉重而不这样做呢? 这是可以理解的,非要人在哪单反久一定要在身边?谁愿意到处背着那么沉重的东西到处游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更加理解到,照片是不会等你的,因为我经历过太多“早知道这样我就背着我相机过来”这样的状况。 作为一个摄影师让自己口袋里有相机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我有一台便携的卡片机,并且每天都随身携带。这使我找到更多拍摄的乐趣,并开始寻找新的摄影乐趣,用摄影记录下更多的生活。 打破常规 想象一下,有一辆很漂亮的面包车开在路上,舒缓的声音代表了车的性能很好,AC,GPS和窗户,小孩子在后座上笑着。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突然车子转弯的时候,恼人的事故发生了,车子撞到墙上了。 一切发生的那么的突然,没有人预料得到事故的到来。车上有一句标志语写着:你无法预料它来了。现在这并不只是面包车的商业广告语,也是人们脑中的安全标志语。

摄影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

教学课件内容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二.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三.摄影的未来 (二)摄影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的种类 二.胶卷 三.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 四.曝光及其控制 五.景深及其制约因素 六.摄影构图及用光 七.景别 八.摄影作品分析 九.影片分析

(一)关于摄影 一.认识摄影 (一)跨入摄影这道门槛之前先了解几个问题 1.摄影到底是什么? 2.你对摄影的了解有多少? 3.你知道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么? 4.摄影是艺术么? 5.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摄影艺术?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一张合格的照片呢? (二)在你按下快门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 1. 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 我怎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视线吸引过来?

3. 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以上就是你在拍摄和研究每幅照片时都应考虑的三项基本原则。 (三)好照片的标准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一幅好照片要有个能引人注意的主体 3.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4.关于影像的清晰度 摄影的原词(photography)源自于希腊语,“photo”意为“光”、“光电”,“graphy”为“描绘”之意。可见摄影原意为“用光线来描绘”。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并为其命名时,其初衷应该是将其定义为艺术的。也正因如此,达盖尔等这批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摄影师们,为了摄影的艺术地位而做出了很多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也因而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画意摄影等历史上最早的摄影流派。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的作用而对客观实在所进行的视觉表达。所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在不同的摄影师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 艾梅特?戈温:摄影乃是一种处理人人皆知但却无人关注的事物的工具。我的照片旨在表现你视而不见的东西。

摄影课程小结2篇拍摄心得1000字

摄影课程小结2篇拍摄心得1000字 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基于这个时代发展变化考虑,我对它的理 解仅限于用数码相机的创作,但当上了第一节课之后我明白,这才是对摄影及创作的回归,对原始和基础的探求。相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社会在进步,但是这种传统机械式相机还是有无可替代的功用,也远未退出 __舞台。要想在以后运用起数码相机此类衍生品 游刃有余,学习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有一句话说“美内心”讲得很有道理,看到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展示的一组组风光旖旎的照片,我觉得在具备专业知识的背后,更是用心在创作,快门之下的灵机闪现,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创作的欲望,照片不仅是简单的风景静物写实,而且是一个人思维想法最惟妙惟肖地传达。 可光靠老师介绍,自己操作是另一回事。装胶卷、调焦距、选择 快门速度和光圈……我慢慢和摸索,渐渐懂得了如何运用相机来拍照。我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先在大礼堂取景,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拍摄,“2.8光圈,快门速度1/250s,拍摄时间……”我详细记录每次拍照的数据。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指导,完成作业后,又利用剩下的胶卷搞“自由创作”——情景剧,在的氛围中巩固了摄影。

几百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恰恰定格某一刻,是件“说来容易做不容易”的事。拍照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到底自己学好并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如同囊中取物,召之即来,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渗透想法和表现创意的一门学问、一种美学。“学以致用”,我相信,通过本学期对《摄影》的学习,是创作的一个起步,今后要不断运用这门知识,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此,特别感谢老师在本学期给予我的指导! 摄影课程小结(2): 我拍摄的时候,做到了平、稳、清。不过 __照相机,只能用手机,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吧。 老师讲的挺好的,就是有些专业词汇不明白啊,但也懂得了一些东西,什么拍摄速度啊,和光线什么的。只可惜时间太短了,老师本来要给看相片的但是没有。 我这有两张照片试着说一下。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

(精)心得体会:上摄影课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最新)

(精)心得体会:上摄影课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最新) 上摄影课的心得体会(1) 全省高速路政系统20xx年摄影培训班就要开班了,此次培训班主要面向全省高速路政职工,邀请了著名的摄影大师刘加子老师前来授课,而且会前往实地采风。这可是难得的提高摄影技术的机会,我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立即报名参加了本次摄影培训班。 对于摄影,我其实既陌生又熟悉,很小的时候就喜爱摄影,总认为照相机能把美好的事物原封不动的保留在照片上,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了手机之后,在遇到令人美好又感动的瞬间,我总会用手机抓拍下来,虽然一直是一名“手机业余摄影爱好者”,但是却从来没有用单反这类专业设备拍过照片,一直是个遗憾,培训班开班前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让自己的摄影技术更上一个台阶。 为期两天的摄影课程分为理论授课与实地采风摄影,由刘加子老师全程指导。在理论课上,刘老师既为我们展示了他本人的部分国家级参赛获奖作品,又教学我们摄影的取景、构图、光线、意境等摄影技巧,边听边记,慢慢的笔记本上全是刘老师多年摄影经验的结晶,实在是令人受益匪浅。 终于到了实景拍摄,我们分别来到了上饶高速路政支队梨园治超站、五大队、六大队,领略了我们路政人深入扎实的党建工作、矫健的军姿、清廉的作风、文明的执法服务、严明的纪律以及法治路政的建设过程,在看到如此优秀

的路政队伍时,我迫不及待的用刚刚学到的摄影技巧,按下快门,记下一个又一个动容的镜头。 经过两天紧张又充实的摄影培训课,我感悟颇深。一是聆听老师讲课之后明白原来摄影是如此博大精深,必须不断钻研、不断实践,方能出好作品;二是领略了我们江西路政人“护路兴赣、执法为民,守道护路、尚法保畅”的决心,今后,我也会用更多的镜头对准我们江西路政人,把他们高大伟岸的形象展示给世人;三是我的摄影技术还需要不断提高,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看过同行的学员们的作品后,我的摄影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也希望在本次课程后,能取其精华,将来能拍出更好的作品。 上摄影课的心得体会(2) 上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的专业课,迎来的是摄影课程。 关于摄影我还是挺有兴趣的,倒不是说专业的学习和拍摄,我就是喜欢在生活中抓互美好的瞬间,用相机也好,用手机也好,拍下来,记录到我的生活相册里,等着以后慢慢欣赏。这次,学校给了我一个正式学习摄影的机会,我当然很高兴,把家里的相机拿过来了,为了更好的学习摄影的技术。 虽然摄影课程才两周,太短太短,这也许是学校的安排,只是让我们初步了解摄影的意义,以便以后在设计中有更好的灵感。摄影 通过两周的基础及构图与用光的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我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处理画面(事物)的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摄影入门的所有基础知识

摄影入门的所有基础知识 第一课: 数码相机光圈、快门解释及应用光圈: 光圈的大小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参数。说得直白一些,光圈的大小将决定光线穿过镜头的强弱。因此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到,光圈越大其透过镜头投影到数码相机CCD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那么它的大小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拍摄出的数码照片的成像质量。比如在快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光圈越大则相片越亮,假如光圈过大的话,则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无论对于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光圈都使用字母“f”来表示,而光圈中心孔径的大小则用相应的数值来表示,即“f+数值”。在使用中,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光圈的数值越小,代表光圈的孔径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则进光量越少。所以,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加大光圈”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将光孔加大的意思。比如从f5.6调大一级到f4、或更大一级的f2.8等。 光圈从关闭到打开的差异,以及使用不同光圈数值所对光圈大小产生的影响。从图左上至右下分别是光圈处于关闭、f11、f8及f4不同状态下的光圈大小。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光圈越大,投影到数码相机CCD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的道理。 快门: 快门的速度也是拍摄照片时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参数。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快门说成是让相机保持当前设定光圈大小的控制时间。对于快门速度的表示方法,也是使用相应的数字来进行设定,比如1/4秒、1/60秒等。它们分别表示让当前设定的光圈孔径大小保持1/30秒、1/60秒的时间。因此,大家也从中不难看出,使用不同的快门参数来保持单位光圈孔径的时间长短,也同样可以控制拍摄时的进光量,即曝光度。而上面提到的1/30秒便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此时它们通过单位光圈孔径的光量也是成两倍的关系,那么反过来1/30秒则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通过单位光圈孔径的光量则将会缩减一半。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快门速度的调节来实现不同的效果,比如看起来流动的“车河”或凝固的水滴等,它们便分别是使用慢速快门和高(快)速快门来实现的。当然,在使用时还要注意快门与光圈的合理配合,这点我们以后将要向大家重点介绍的。 下面讲一下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达到照片最佳的曝光效果.首先,这要取决于我们的创作思路。比如我们打算抓拍动作较快的瞬间,那么第一个要保证的因素便是快门,比如1/125秒的快门速度便基本可以抓拍到行人的步行动作,而不会使人物变虚。在确定了快门的速度后,再根据当前的光线和想要达到的景深效果来选择光圈的大小。事实上,通过不同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其所达到的曝光量是相同的,只是它们所适合的拍摄环境及拍摄出的效果不同而以。比如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1/125秒快门和f11的光圈,其获得曝光量与快门和光圈分别为1/250秒、f8是相同的。 景深,在上面一段中我们提到了“景深”的概念,在拍摄中合理地利用景深的效果可以为我们拍摄的照片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更加突出你所要拍摄的对象。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成影像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而这部分画面应该具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此外,景深还有两个重要的效应:

2021年摄影学习总结

2021年摄影学习总结 2021年摄影学习总结 对于我来说,专项学习是一种完善知识体系和丰富创意库的途径。了解未知的乐趣和学习新技巧的挑战总是会让我收获颇丰。 在下半年的专项学习中,主要围绕兴趣点展开。我自学了摄影基础、健身基础、动效设计等。而 深入的学习也让我理解这些都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东西,从兴趣和技能间横亘着一种叫做“经验”的东西,是靠“知识”无法代替的。这也是下一年的展望——在B站、花瓣、ZCOOL等个人主页上添加自己的作品。 书回正题,我将会把我的摄影专项学习,其中的学习过程、学习的课程资源以及反思记录于此,作为总结。 01 学习思路 本段将介绍我怎么通过自学进行专项学习的。 年初在和浙图的一位客户老师讨论一个课程平台页面设计的时候,我写着笔记,老师提到可以参考某些公开课平台的设计风格。然后我在调研的时候,莫名就看上了一些课程... 我觉得这个自学过程中最会让人放弃的地方可能不在于学习的过程,而在于信息的过滤和收集。面对各种课程和学习资源,有一些人,会迷失在“知识”的陷阱中,无所适从;还有一些人,会在各种课程营销手段影响下,遭受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开始前,最好是给自己列一个方向清单,了解相关专项的知识体系,粗略的制定针对学习方向,在前期就建立筛选网,过滤信息。下面分享下在摄影的专项学习中,自己的方向思路,以及这个思路下的学习资料。 1-1 摄影基础篇 1、公开课:《新闻摄影(2021秋).梁君健》 这门课是我在知乎(《摄影相关课程资源和教材简介》)找摄影入门资源的时候发现的。 主要让自己系统地巩固和补漏了一些摄影基础知识。这门课对新手很友好,学院派的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很细致认真。学完这个课,摄影的器材选择,以及各种基本的概念和技法就了解地差不多了。 2、《CS 178 - Digital Photography (Spring 2021).Stanford》 这也是上面那位知乎作者那边翻到的,斯坦福的一个数码摄影课程的讲义。可当参考文档看,资料里有Flash小程序帮助理解景深、自动对焦等原理。 1-2 摄影后期篇 B站上也有一些UP搬运了相关教程,我会定期收集一部分放入收藏夹。 从中摘些感觉不错的教程。 1、《简单摄影后期课.刘涛》 2、《数码摄影后期高手之路.刘涛》 3、《商业人像精修.刘杨》 1-3 摄影欣赏篇

摄影技术与赏析作业

《摄影技术与赏析》学习报告 姓名:张月 学号:2011302590036 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孙和利,唐晓昱

一、针对自己的专业,谈谈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我是大一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二方向的学生。在大一下刚开始选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姐极力推荐我选这门课,说这门课不仅有意思,而且对我们这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但选课困难呀,想选上这样抢手的课还真是不容易。正好看暑假学校也有这门课,于是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 对于我来说,我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我的专业还是挺有用的。看了下大二的课表,我们专业在大二上会有一门课叫《航空与航天摄影》,也是孙和利老师的课。我们二方向是摄影测量方向,主要培养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影像获取、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影像解译、分析以及计算机视觉和电子技术应用开发能力,掌握从影像中恢复重建三维空间信息和识别影像上目标属性的方法,以及摄影测量与遥感制图和近景摄影测量产品开发应用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们要对摄影技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这门选修课,我对单反相机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取景操作才能得到一张可以称的上好的照片。之后又经过几次实习加强了我对摄影技术的了解,为我大二的那门专业必修课打下了基础,减少了我以后学习专业课的困难,增进了我学习的兴趣。 二、叙述摄影技术过程 1.同一架照相机而言,焦距相同,则物距大,摄影比例尺小,影像小;对两架相机而言,物距相同,则焦距长,摄影比例尺大,摄得影像大。 2.焦距长,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 3.大口径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手持相机用现场光拍摄和使用较短的快门速度,也便于摄取小景深、虚实结合的效果。 4.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要使拍摄后的效果保持一致,需遵循下列两条规则:(1)曝光时间越长,相应的 k增加,曝光时间越短,相应的 k减少; (2)曝光时间变化一倍,k 变化一档。 5.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深度大的被摄体都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视角大,有利于近距离摄取较广阔的景物范围,在室内拍摄中尤为见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收缩比例强烈,带来画面透视感较强;影像畸变差较大,尤其在画面边缘部分,近距离拍摄时应注意影像变形失真的问题。* 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且不易干扰被摄对象;能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比例缩小,时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紧凑,压缩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影像畸变差较小,这在人像摄影中尤为见长。 6.最小景深可使使背景模糊,主体清晰。方法:k减少或a减小或 f增加;最大景深可使所有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再现。 7.曝光多,影像黑,即密度大;曝光少,影像淡,即密度小;不曝光,感光材料

摄影入门基础知识介绍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正而八经的写些单反的扫盲给最近一大群朋友开始玩摄影,二是实在现在入门教材有些太扯淡,便用我的思维来介绍一下摄影。同时每一部分都有些我认为能帮助的练习提示,大家轻拍。 作为一个扫盲课程,大概所会提到的内容如下: 1.光圈,快门,ISO,白平衡(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全手动模式) 2.点测光,区域测光,逆光补偿 3.半按快门的故事,对焦模式的选择 4.什么是APS画幅,镜头基本常识,如何看Histogram(直方图),如何分析EXIF 5*.入门构图技巧 本文中的所有练习,请忽略画面色彩,建议使用黑白色彩模式拍摄。 一、无论如何,在上手照相机前,还是从最基本的开始——光圈,快门,ISO,白平衡 无论怎么简化或者通俗的去讲,作为记录光影的技术,都无法避免去讲到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曝光铁三角——ISO,光圈,快门。 那么先从ISO开始讲: ISO通俗理解就是感光度,或者更简单来说就是对光的敏感度,也就是说ISO越高,只需要越短时间就能正确曝光。听起来很逆天,嗯,不过相应的代价也很明显。(Photos from https://www.doczj.com/doc/079212696.html,)

ISO 80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1600 ISO 3200 很明显的在ISO80的时候画面很平缓,而到ISO3200的时候已经充满噪点了。 我的建议是,在不影响到快门速度的情况下,尽量稳定在ISO100~200,如果超过ISO1600还得不到理想的快门速度,那么请尝试使用三脚架。 光圈: 光圈并不难理解,不过光圈影响的除了光量之外,还有景深。

f/2.8 (大光圈) f/22 (小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能够做到背景很模糊) 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能够使背景也比较清楚) 一个很简单但是很重要的运用便是:风景照小光圈深景深,人像静物大光圈浅景深。

摄影学习心得体会

摄影学习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摄影学习心得体会 我从很久以前就喜欢摄影,原因很简单,因为相机可以记录事实,定格时间,把美与感动凝固在画面里。也因此我很早就买了数码单反相机,胡乱地拍摄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没有认真的学习过,所以一直徘徊在摄影的门外停止不前。直到有朋友向我介绍**的摄影班,才有机会与**结缘。从20**年参加版里的**学员培训班开始,就陆续参加班里的活动,完成规定作业,进行各种练习,拍摄了很多照片。这两天整理这段时间的照片,从中清楚地发现了自己成长的脉络,一时间感慨无限。 通过审视自己拍摄的一张张照片,总结自己学习、外拍的经历,感觉收获颇多,这也是自己迈向摄影人的第一步。学习的路是坎坷的,有时会有怠惰,但老师一直督促着我们不断前行,同学们互相帮助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摄影是减法,但对摄影知识的学习却永无止境,只增不减。摄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涉及数学、美术、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从未接触过摄影的学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想在短时间内掌握要下很大的气力。在学习的同时钻研摄影技术,进行课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熟练掌握摄影技术,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要拍摄的主题,也只有掌握了摄影技术才能谈得上对其取舍,对拍摄内容加减,才能进行自己想要的创作。 随着摄影学习的深入,我逐渐从设备、技术,向摄影思想转变。“摄影是对美的追求。”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要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摄影过程中找到美,这是作为摄影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学着用几何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撇开他们的一般属性,把我们的世界打造成一个二次元世界,用点、线、面,明暗、色调来重新组合画面,像一个画家一样,将我们看到的事物一一重塑,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也就是老师同学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摄影眼,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但摄影绝不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感受,是摄影者自己对生活、人性的感悟与理解。单纯追求光影、色彩和线条的构成,也只是得到形式上的美,照片没有内涵是经不住品鉴的。而好的作品能够传达作者的感情,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只有形式、内容和作者的感受完美结合,并为观赏者所体会时,才能成为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所以我们在锻炼自己的摄影眼的同时,也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完成拍摄,这就是今天我对摄影的理解。 在为自己的成长欣喜之余,我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随着摄影知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抓起相机无从下手,因为要思考的东西太多,而往往当你犹豫的时候,画面就错过了。这是一个瓶颈,我相信随着我摄影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我终将克服这个问题。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段学习时间里的个人收获。 收获一:在**的学习中收获最多的还是摄影知识。《纽摄》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摄影书,照相机的说明书也成为身边常备的小册子,在反复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按下快门。看着自己从前稚嫩的照片和今天初见构思的图片,我确信自己在成长,然而接触越多,感觉自己会的越少,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虽然我们很快就要结束摄影学习了,但绝不能放松对摄影知识的学习。 收获二: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认识了一批热爱摄影的良师益友。是**带领我走进了摄影的殿堂,成为一个尚不合格的摄影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

摄影——理论基础知识

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的联席会议上,法国政府授命巴黎天文馆长阿拉贡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技术的详细经过,在摄影史上,都认为这一天是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日。 第一策略:摄影知识 一、摄影的历史 1、摄影技术的变迁:达盖尔版(1839-1850)→卡罗版(1841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术”的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湿版(1851-1890,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干版(现代摄影雏形:19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马多克思,发明了干版摄影。) 2、相机的变迁:伸缩木箱照相机(1839)→柯达1号(1888)→4又1/2单反相机→莱卡I型(1925)→35CM单反相机(1949)→傻瓜相机(20世纪70年代)→拍立得(Polaroid)(1948)→数码相机(1995)。 3、第一幅照片:1826年用8小时曝光。感光材料:银版的发展,1839年它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至3分钟。 4、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达盖尔的伸缩木箱摄影机。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需要坐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 美国柯达公司于1934年推出了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5、几次重大变革与相关人物:1931年,美国电器工程师埃杰顿(称为“闪光灯之父”)发明了电子闪光灯。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1936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1945年,瑞典人哈斯布莱德设计了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设“哈斯布莱德奖”――摄影界的“诺贝尔奖”。1959年,佛克特兰德发明了变焦镜头。1965年,瑞典摄影家莱纳尔特·尼尔逊将电子显微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进行显微摄影,《生命的奇迹》。198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MA VICA)。 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由詹姆士-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丝带三次拍摄成像的。呈现的是花格图案的丝带。 第一张数码照片(195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研制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将照相机的照片直接传输至计算机内。 1880年美国人G.伊斯曼(George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并于1888年制造成功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二、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由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最先提出。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新闻摄影

摄影入门基础知识浅谈

摄影入门基础知识浅谈 首先声明:本文仅给初学摄影的朋友一个基础性的交流,既没有高级教材那样完整,也可能存在某些技术上的缺陷。因此,本文仅供初学者参考。已有摄影基础的朋友,请就不要把您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我这篇拙文上了。另外,本文已在《夕阳红》上分六期进行了连载,所以,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第一讲我们摄影为了拍些什么? 当我们拿起相机,或打开手机的拍摄功能时,我们到底要拍些什么呢?大家会说,我们要拍眼前看到的景色或人物。 但是,摄影这个过程和目的远非这样简单,如果单纯地只拍摄“到此一游”的照片或仅仅是为了记录下我们原来所未见过的风景,这样拍摄出的照片就缺少一些让人激动的内容。也带有一种任务观念,将很少能拍摄出产生视觉冲击力的效果的照片,结果拍摄出来的照片无非只是一些场景的记录。因此,在拍摄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这次拍摄能够掌握点新的什么技巧,能够发现点新的什么视角?只有当我们用大脑和眼睛满怀热情的去发现那些大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自然界里的美好事物时,我们才会有真正拍摄的兴趣。 很多人都比较缺乏摄影技术方面的技能。我们通过眼睛可以看到很多图像,但怎样把它们记录在相机里呢?不少人购买一架新相机以后,很少会把相机的说明书认真、仔细、完整地看上一遍。往往只在掌握的自动拍摄以后,就带上相机出发了。也朋友会说,我用是卡片机没有那么多

的功能。其实不然,假如你能把一架卡片机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环境都用足了,你也会拍出好照片的。 说到这里,为方便以后的交流,按照网络上大家认可的习惯,我们把大家常用的相机大致分一下类。(1)有拍摄功能的手机,就称为手机。(2)便携式薄型活超薄型小型数码相机,一般都可以放在衣服的口袋里的,称之为卡片机,见图1。(3)不可更换镜头,有较全面的手动控制功能,光学变焦在6倍以上,我们称之为长焦机,见图2。(4)可更换镜头、取景方式采用单镜头反光方式取得物像进行观察拍摄的相机,称为单反机,见图3。对于更专业的导轨式摄影机、后背式胶片机等,这里不作讨论。 上面说了,摄影的过程应该一个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记录这些发现的过程。在这个摄影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许多思考而使我们周围杂乱的事物变的有序。我们必须做出决定,要突出强调我们发现的事物的哪个方面,而忽略其它的次要因素。我们会希望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现某个主题,以表达我们自己是如何被它感动的。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做出冷静的决定:取景器里应该包括那些东西,以及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应该舍弃什么内容,这个思考过程称为“构图”,请大家注意“构图”这个名词,在以后的照片评论中将会经常出现这个名词。然后看看自己手里的相机的性能,在自己使用的摄影设备上作出一些技术性的考虑:使用什么白平衡模式、如何曝光。如果是单反机使用什么镜头、如何用光等等。 摄影的过程应该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和有计划的。摄影创作的任务就是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