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备课资料

商业的产生并不重要

教科书从什么是商品,怎样产生交换,专门从事“交换的人”说起,因此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这些知识对高考实无必要。那么,夏商时期形成商业重要吗?我认为也不重要。夏朝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很多说法只是学者的推测。根据河南二里头的考古发现,学者也仅仅能想象出“宫殿”的规模。夏朝有城市吗?谁也说不清。殷商时期有城市,安阳的考古可以证明,也可以推测商业得到发展,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得而知,因为文字记载太少,至今甲骨文能够识别的,并被大家认可的也不足2000个字。那么,商业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有更多的材料证明。

西周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但是,青铜器都是为贵族使用制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体现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是禁止买卖的。西周时的武士是贵族的“士”,打仗的士兵是平民,也就是农民,奴隶是不被信任的,只能作为贵族的家奴,不能用于参战。所谓“工商食官”是指当时的手工业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所谓“百工”不可理解为自由手工业者已经有了很多工种。这一时期商业受生产力的制约,规模有限。

夏商周三代的商业只有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有应试价值,那就是商代的殷已经开创了政治型城市之先河,后来古代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大都如此。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商业随之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越国的范蠡;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等等。流通的币种很多,且数量大,反映出商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但赋税徭役太重,不可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后,承接了战国以来商品交换活跃的势头。东汉总的来说商业发展水平受到田庄经济的制约,发展变慢。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特点有:

第一,商人阶层形成。公元前516年,齐景公请教晏婴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民不迁,

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就能够维持统治。可见,从事商业的人数及其社会价值得到政治家的认可。

第二,商品从以土特产品为主发展到以手工业品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市场上主要是各地的土特产品。《荀子·王制篇》描述了战国时期流通的商品:“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结、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西汉以来,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是国内市场的商品。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的流通量也逐渐增大,但《史记·货殖列传》有所谓:“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说法,说明长途贩运仍以质轻价贵、便于转运、赢利较大的奢侈品为主,粮食等农产品由于贩运成本高,不是商人经营的主要品种。这也说明全国性的市场尚未形成。

第三,商业区域突破了中国大地。“丝绸之路”的形成是重要表现,但输出量不可估计过高。因为有的书上说,中国的丝织品运到欧洲市场,价格与黄金与黄金差不多,只有上层贵族享用,可见数量有限。与同时期欧洲商人的远途贸易相比,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并不发达。

第四,城市仍然首先是政治中心。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两汉,因政治中心而发展成商业中心的例子太多了。但由于政治因素远不如工商业稳定,常常有巨大的波动及变化,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的兴衰变化也非常大,繁华的大都市转眼化为废墟的,屡见不鲜。

第五,重农抑商开始成为政策。在农业社会中,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是很正常的,重农无可厚非。而把商业当成“末业”加以抑制就不是普遍的,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就没有这个政策。抑商的含义包括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准商人做官,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抑制农民经商。因为田赋是国家的主要税种,整个官僚队伍的薪俸到汉代仍以粮食为主。官僚的薪俸从一斗到二千石,田赋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官僚的薪俸。收田赋的依据是编户制度。假如放任农民经商,就会造成编户遗失,影响国家税收。以后的朝代在重农方面没有变化,抑商政策大都承袭了抑制农民经商的内容,但对商业的干预及其商人的地位则有很大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商业不是重点

曹操在《蒿里行》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狗叫,商业谈何发展?三国的稳定时期又太短,商业的恢复需要生产的支持和政治的稳定。三国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北魏开凿龙门石窟,历时二十多年,用工八十多万人,耗费极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与社会生产争夺劳动力,也使商业失去了赖发展的资本。商业遭受到破坏是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

总之,这个时期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唐宋是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时期

唐朝政治开明,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手工业繁荣,交通畅达,加上币制改革,为商业繁荣提

供了基础。两税法中的户税按钱计算,促使农民的生产和市场发生联系,有利于的商业的发展。唐朝的商税也有所减轻,抑商政策也不像前代那样。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是一枝独秀,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处于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状态,经济水平远远比不上中国。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更加宽松,自耕农增加,佃户的依附性减弱,表现为契约性的租佃关系,

手工业的束缚亦有松动。加上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环境稳定,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能保持较长久的和睦,实行了一定程度上租税的货币化,如王安石变法实行“以钱代役”,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过去大为提高,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北宋时期科举制和书院制的发达,促成了印刷业(活字版发明)的兴旺,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多,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局面。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商业税收占国家收入的很大份额,这是以往没有的现象。南宋不仅有繁华的都市,自大中小城市到市镇、草市,联结起来逐渐构成了网络型的市场结构。如南宋临安所辖的杭县就有15个市镇。商贾往来辐射,贸易十倍于北宋。制瓷业的发达使瓷器成为

外销的主要商品。2009打捞出水“南海二号”的两宋瓷器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唐宋是商业繁荣的时代,总体表现如下。

第一,商品种类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为主。如铁器、食盐、茶叶、棉花、布匹、粮食、日用百货等。一般认为,判断商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资料和生活日常用品在商品构成中所占的比例。上述商品构成的变化趋势,反映出古代中国市场内涵与外延的同

步发展,是商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二,城市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变。“坊市分设制度”在唐后期已经松动,到北宋时期

则完全崩溃。临街设店,店铺固定成为发展趋势,夜市的出现成为必然。店铺的种类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找到很多。两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纯商业”或“纯专业”的城镇,如北

宋时期的“四大名镇”。宋代的乡村集市有了较为广泛的发展。集市都有固定的日期。城市无疑一直是古代中国商业繁荣发展的主要载体,而唐宋以来农村集市又是商业发展的另一个

重要内容。

第三,对外贸易由唐朝的“水陆并进”到南宋时期以海路为主。唐朝时长安是国际性大

都市,亚欧商人从陆路到唐进行贸易,广州虽然是对外贸易港口,但经济中心还在北方。唐中后期,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加上北方气候变化,陆上贸易逐渐减少。两宋鼓励贸易,加之造船

业和罗盘针的使用,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出口路线。

第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时出现的“飞钱”,还不是真正的纸币,但又具备一定纸币功能。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五,金融服务机构的出现。唐代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

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第六,民族贸易发展。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榷场的设置常因各政权间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两宋时民族关系相对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榷场贸易在宋与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关系中占重要地位。

在横向比较中需注意,唐宋的商业水平和发展程度都是同时期欧洲无法比拟的,但是,欧

洲城市独立性的特点已逐渐显现出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切不可只从城市规模比较,更应看到

中西的不同之处。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

元朝虽然统一,但人口剧减,汉人等级低下,工匠被作为奴隶,蒙古人、色目人控制了贸易。后来元朝开凿漕运、畅通运河,促进了大都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也为明清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重视农业,对农民的控制很严,出远门要到官府开“路引”。但对手工工匠的控制有所缓解。大量经济作物引进中国,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还减轻了元朝时期繁重的商税。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都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明朝和清前中期,白银大量流向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分析这个现象,至今学术界仍存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的白银流向中国,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大中小城市遍及全国各地,中国已经具备了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条件。另一种观点也承认白银流向中国的事实,但认为这些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被挥霍一空。中国的城市虽然比欧洲发达,但消费型更显著。岳麓版高中教科书倾向于前一种观点。王加范教授的《中国历史通论》对后一种观点有详细的论证。以笔者的粗浅分析,当时世界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出生,但未长大成人,在工业革命之前,其生产力也未显示出更大的创造力。而当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顶峰,手工业产品的精美无可匹敌。因此在世界贸易中,中国商品的竞争优势明显,白银是中国流通的货币,因此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一个老年人与幼小的孩子较量,后者不是前者的对手。但老人将走向衰败,孩子则日渐成熟。另外中国的政治环境也不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私有财产不受保护就是明显的例证。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这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

第二个问题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朝的海禁并非是一贯政策。倭患导致海禁,海禁又使倭患猖獗。倭患平息后开禁,但仍禁止与日本贸易。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有所区别。有论者说,闭关锁国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阻挡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这种观点实在牵强。闭关锁国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正在此时。

明清国内商业的繁荣也是事实,发展的特殊原因如下:

第一,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经济与市场的联系密不可分,商业不仅是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纽带,而且起着联系原料生产者与再加工生产品的中介

作用,也就是说商品进入市场更多是为了生产的需要。

第二,明清时期的市镇与传统市镇有很大区别。传统型市镇仅为满足农民一般商品的购销。明清时属于集散型商业镇与生产型专业市镇增多。这样新型的市镇以江南居多。

第三,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一“商帮”。明清时代先后活跃的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他们在全国商界举足轻重,积聚了大量资本。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存在时间最长,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的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商帮一般都与官府有联系。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备课资料 商业的产生并不重要 教科书从什么是商品,怎样产生交换,专门从事“交换的人”说起,因此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这些知识对高考实无必要。那么,夏商时期形成商业重要吗?我认为也不重要。夏朝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很多说法只是学者的推测。根据河南二里头的考古发现,学者也仅仅能想象出“宫殿”的规模。夏朝有城市吗?谁也说不清。殷商时期有城市,安阳的考古可以证明,也可以推测商业得到发展,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得而知,因为文字记载太少,至今甲骨文能够识别的,并被大家认可的也不足2000个字。那么,商业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有更多的材料证明。 西周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但是,青铜器都是为贵族使用制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体现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是禁止买卖的。西周时的武士是贵族的“士”,打仗的士兵是平民,也就是农民,奴隶是不被信任的,只能作为贵族的家奴,不能用于参战。所谓“工商食官”是指当时的手工业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所谓“百工”不可理解为自由手工业者已经有了很多工种。这一时期商业受生产力的制约,规模有限。 夏商周三代的商业只有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有应试价值,那就是商代的殷已经开创了政治型城市之先河,后来古代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大都如此。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商业随之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越国的范蠡;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等等。流通的币种很多,且数量大,反映出商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但赋税徭役太重,不可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后,承接了战国以来商品交换活跃的势头。东汉总的来说商业发展水平受到田庄经济的制约,发展变慢。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特点有: 第一,商人阶层形成。公元前516年,齐景公请教晏婴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民不迁, 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就能够维持统治。可见,从事商业的人数及其社会价值得到政治家的认可。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第四讲商业的发展 (一)课标及考纲 1、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考纲: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帮 (二)知识结构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崛起 秦汉以前商业 唐代商业 商业的发展唐宋元商品经济发展与初步繁荣北宋商业 元代商业 徽商 明清的商帮 晋商 (三)重难点解析 1、考点精要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2、考点升华 角度1 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角度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曲折。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朝贡贸易。 (4)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知识拓展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岳麓: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观点:“商人”的叫法,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朝遗民地位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从事商品买卖。) 4.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 [百度百科: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网上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靠谁吃饭就要被谁桎梏。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5.春秋战国时期: 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人民) 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岳麓)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6.秦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统一局面的形成。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⑵市的发展:①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是严格分开(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②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③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

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课后练习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2.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3.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扬州的草市很繁华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 A.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出现商业交换 B.甲骨文卜辞的资料记载有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 C.西周时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 D.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8.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9.唐代的一位波斯商人到中国长安做生意,这位商人可以( ) A.到“草市”购买中国特产 B.逛夜市欣赏长安城的夜景 C.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产 D.在每条街道都能听到叫卖声 10.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此诗说明宋代的草市( ) A.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B.买卖有严格的地域限制 C.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D.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11.客舍、邸店、车坊等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商业运输的发展 C.旅途盗劫盛行D.官吏参与兴办 12.《续资治通鉴》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下列对此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四川地区 B.“交子”是用塑胶制作出来的货币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商业的发展》评测练习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张倩云 一、选择题 1、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张生非常勤奋,每天经营所开店铺到深夜 B.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官府监管的夜市 3、(201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4、(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当时扬州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6、(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7、 (2015年镇江模拟卷)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 D.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8、 (2015年南通模拟卷)《梦粱录》中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

(完整版)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的起源与什么时期呢?由此导入课文。 一、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课程要求。 【课件展示】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表现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下面从原因、特点及其重要表现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4.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实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难点分析】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 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 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 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 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 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 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 结果; 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 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新课设计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