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刘杰】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一、“英雄时代”的结束

欲知今日西方哲学的特质,就应知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和变迁。19世纪往往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的时代”,因为正是在这个世纪,自然科学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社会科学真正诞生,并且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推动了整个工商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哲学史的角度看,19世纪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氛围激发了哲学家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的激情,结果是各种“体系哲学”的出现。我们熟知的黑格尔、谢林、费希特、叔本华、海克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格主义、幸福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最近,美国著名哲学家N·雷切尔(Rescher)在其《哲学推论》(Philosophical Reasoning)一书中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下

面我们对他的观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在雷切尔看来,“体系哲学”和“反体系哲学”之间的博弈构成了最近百年哲学的图卷。他认为,体系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其研究范围(或主题)的无所不包,而是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

一个单一的、铁板一块的组织原则来构建。这种哲学风格还一直影响到20世纪初的哲学家,如G·E·摩尔的直觉主义、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战后欧美的思想氛围是否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家告别了体系哲学,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现象学和诠释学兴起。这些新的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告别了哲学的思辨,把目光放在自然科学、文化研究、语言和逻辑、日常生活背景上。诚如雷切尔所说:“他们把世界的事实性安排(如科学或日常生活所反映出的一样)看成是

最终的和自足的,而不要求——甚或承认——进一步的哲学性奠基或证明。”[1](P260)换句话说,各种反体系哲学相信“事实本身”,把“单一原则”看成不必要的虚构,看成哲学思想的“伤害原则”。这在“拒斥形而上学”和“现象学悬置”等口号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但雷切尔也指出,哲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大约在1920年至1950年间,在整个否定主义的思想氛围下,还是出现了复兴体系哲学的迹象。人们仍渴望对传统哲学所关注的真理和价值问题进行新的哲学解释。东方哲学、希腊古典哲学、天主教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纷纷吸引了人们,应用伦理学也在此时兴起。似乎“复兴体系哲学”的幽灵还徘徊在西方哲学界,“渴望深刻”的意识挥之不去。

然而,简单地复兴传统体系哲学却遭遇了文化发展的新问题,使得这场体系哲学的复兴运动胎死腹中。那么,影响体系哲学复兴的因素是什么呢?雷切尔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识

社会”的来临。“知识社会”这个概念并无新意,但人们对它对哲学的意义却反思不够。它意味着以下几点:

1.知识的爆炸:大量新的科学分支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思想框架,哲学不得不对此做出反应。以物理学为例,1911年物理学包括20个研究领域,而到了1970年则达到了210个研究领域。这个数目目前仍在增加。其他科学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2.形式科学(数学、逻辑学、计算科学)中系统的多样性:形式科学不再是单一的整体,各系统间不再兼容。

3.复杂性现象弥漫开来:随着新物理学的兴起,我们的宇宙图景发生了根本改变,如亚原子物理学中“物质”的非物质化,量子物理学中因果性的复杂化,宇宙起源的新理论,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兴起,生理心理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等。

4.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得到确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知识的局限,如哥德尔证明了数学系统不能包括整个算术,塔尔斯基证明我们的语言不能包括整个真理,我们的粒子加速器不能把粒子加速到光速,我们的冷却设备不能获得绝对零度。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一种新的哲学观的诞生:用一个简单的、单一模式是不能解释这个复杂世界的。

这样,西方的哲学风格再次发生变化。雷切尔认为,这一变

化可用“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这个词进行刻画。特殊主义风格的哲学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对特殊的小问题不再用普遍的理论和宏大的思辨结构来解释,而是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

2.关注话语分析,注意语言学的微观细节,分析语词、语句、具体论证和推理的各个细节。

3.不再关注传统哲学的“大问题”,哲学的问题变得具体而微观。

4.注意技术,使用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分析技艺。

5.“贩卖可能性”,即使用思想试验的方法,优先考虑假设性的例子和场景,不关注真实世界,而关注虚拟实在。

可以说,“技术性”、“琐碎”和“虚拟性”是这种哲学风格的最突出特征。例如,用语言使用的真值条件来分析哲学概念,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模型来解释人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用社会政策和规范来解释人的循规行为等。这种风格的哲学成为英美50至70年代哲学的主流,在英国以J·奥斯丁为代表,而N·古德曼则是美国的著名人物。这时哲学家手中的工具就是语义学、模态逻辑、计算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与此同时,所谓“应用哲学”应运而生,它们关注的同样是一些“小问题”,如经济正义、社会福利、生态问题、流产、人口政策、动物权利、女性主义哲学、文学的哲学、国家防卫和战争伦理等。但雷切尔注意到,特殊主义哲学的零碎化、一致性和深度的

缺失,以及它的技术至上主义倾向和对微观问题的关注,自70年代末以来遭致学界的普遍不满和攻击。新一代哲学家渴望恢复“莱布尼兹主义”和“黑格尔主义”,即重新建立综合的、系统的和纲领性的哲学。整体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并未淹没在“后现代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体系哲学”的孤岛依旧时隐时现,尽管已处“弱势”。

不过,雷切尔的睿智却在于发现了“新体系化”的秘密。他说,经过特殊主义洗礼后的系统化,已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体系哲学,这场运动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诚如前面所说,旧式体系哲学过于简单,整个体系依赖于几个单一的核心原则。而今天已进入复杂化时代,因此新的体系哲学的口号应该是:复杂时代的复杂体系。具体说来,最近30年的体系化复兴运动试图把对细节和技术的追求与对系统化的大图

景的追求结合起来。因而它的另一个口号就是:“有意义的细节,同样有意义的整合”[2](P268)。

然而,口号归口号,面对如此的复杂性任何个人显然都无法完成这种系统化。这成为任何个体的一种“宿命”。因而构造体系就不应是单个人的任务,而是通过建立流派或学派的方式形成“非聚合性合作”,从而完成体系的建构。雷切尔确信,我们确实可以建立复杂的体系,但这项活动却不再由单个人来完成,而是通过非聚合性的和非计划的合作方式,集体地和多边地来完成。历史上的那些哲学体系都是“天才人物”个

人的、有意识的、有明确目标的杰作,而今天的复杂体系将是非个人的、无意识的、无目标的。由于我们大家都深受“标准哲学史教科书”和哲学史研究专著的影响,我们已习惯于把哲学史当成“大哲学家”的历史,从而也习惯于仅在天才大师

的著作中去寻求创造性成果。然而,今天的情况不同了,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那些散漫的、非聚合的哲学流派或运动,而不是历史上那些耀眼的、重要的哲学明星。哲学界的专业化和分工已经非常细,从而带来每个人在微观细节方面表现得非常卓越,哲学家成为卓越的“细节工作者”(Detail Worker)。一方面是因注重细节而来的分工,另一方面则是在这种分工之上自发形成了一种非人为协调的、纲领性的统一。正如市场经济存在一支看不见的“手”一样,今日体系哲学的形成中

也存在着一支看不见的“手”。“体系”和“自发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不仅如此,今天的哲学教育和学习模式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由一个人写的教材和学习手册,现在让位于文选集,以满足学生了解哲学的多重化和微观细节,同时又给他们一个整体印象。复印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它们深刻地改变了哲学教育。

雷切尔感叹道,曾几何时,哲学的舞台是供少数几个伟人表演的场所,如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们。但今天那个“英雄的时代”(或“天才的时代”)已成昨日黄花。重要的、有影响的哲

学著作是由那些不太有名的学者完成的,精英让位于平庸的人,学院派哲学家只能对极少数人产生影响。有人嘲讽地说,即使是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只不过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条鱼

而已,尽管是一条较大的鱼。这些大鱼也不能决定汪洋大海的性质和范围。例如,目前在美国有大约11000名哲学家,有大约150种专业哲学杂志。一个哲学家发表的文章如有2%—3%的同行关注,他就非常幸运了。哲学专业本身的细微

分工和大量小哲学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可能去思考所有的哲学问题,即使是一个特别有影响的哲学家也不会得到大家一致的优先关注,也不会有某一次具体的哲学讨论或一本著作成为大家都关注的对象。某一个主题,某一种思想,某一种趋势之所以凸显出来,并不是由于某个哲学家的影响,而是由于一大批无名的哲学家共同非聚合努力的结果。哲学的创新不是某个引领者的功劳,而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伟大人物的支配地位已让位于众多的小人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大众教育的结果,正是文化思想的普及才拓宽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基础。哲学在英美国家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和专利,当代的哲学史也不再是一部精英的传记,而是由一些统计数据构成。雷切尔断言,美国哲学真的告别了“上流社会的传统”。以往的哲学史都是“英雄”或“天才”史,只需要关注少数伟大哲学家及其著作就可以了。但如果写一部现代哲学史,单个哲学家都要变成一个大背景的陪

衬,最多只是众多关注同样问题的哲学家集体的代表,而不再是决定性的人物。雷切尔这样预言道:“在未来的史学中,单个人的角色就是一个脚注,用来说明散漫的和多样的思想的总趋势和倾向,而历史的主体部分则是由这些趋势和倾向构成。”[1](P272)

雷切尔总结道,最近30年来,体系哲学、系统化、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再次成为西方哲学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同于古典传统的地方就在于,“大哲学家”、“天才哲学家”独自沿着一个纲领、一个方向构造哲学体系成为不可能。今天的许多哲学体系更像一个个“蚁丘”,而不是一个个“金字塔”。因为金字塔是按照一个事先确定好的方向或蓝图建造的,而蚁丘是无数无目的、无计划的蚂蚁共同出于自然本能修造的。大大小小的“蚂蚁”(即“细节哲学工作者”)通过无纲领计划的、非聚合性的、无组织的合作完成了一个大而复杂的“蚁丘”(即“哲学体系”)。在任何一个哲学研究领域,都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其问题均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要想完全地掌握它们都超出了任何一个人的能力。因此,系统化不是在个人的层面,而是在集体的层面。而这个集体表现为各个思想流派或运动的无计划的、无组织的、非聚合性的合作团队中。雷切尔把这形象地比喻为,不存在按一个工程师的设计建造完成的高速公路,只存在由许多人共同踏出的条条小径。这些小径呈网状分布,彼此相互依赖。

以上雷切尔的刻画,对仍旧喜好“体系哲学”的人而言是一种

警示,对热衷于宏大纲领的哲学家是一种“善意的劝诫”,对

急于“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家无疑还是一种“提醒”。

二、一种定义,两种哲学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哲学,不存在惟一的一种哲学理解。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兴趣的不同,关于哲学的定义差别也是很大的。但是,就西方人眼中延续到现在为止大概有一个定义,被大多数人认为可以接受。这个定义就是最早苏格拉底在《申辩篇》当中提到的。当然他并没有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只是用那样一句话刻画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为哲学这项工作争辩,为一种理性的事业辩护。他的原话是“一种未加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我们过下去的”。这显然不是一种哲学定义,但它似乎较准确地把怀疑主义的哲学精神表达了出来。苏格拉底不像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哲学理论,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破坏”。西方哲学史上的破坏

型哲学家和建设型哲学家的区别一直就非常明显,二者的哲学地位也很不一样。审查(Examine)作为一项工作,一种追求,一种事业,这听起来就很怪。这不是法官的案件审查,也不是执政官的政策审查,也不是商人的合同审查。它是所谓的“理性的审查”。他说他每天都在审查我们过的这种生活

是否值得我们继续过下去,似乎目标不那么具体,操作性很差,太宏观了,以至于听起来就很激进,就具有罪恶,就是

一种无用功。但他如果被后人当成一个哲学家,那么哲学家的工作就注定了其大而无当的性质。所以,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就认为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提出“大框架”(Large Frameworks)[2](P2069)。因此后来很多人很喜欢把苏格拉底的这种说法当成一种哲学的定义。一般而言,哲学就是批判地审查我们的一切常识、传统、习俗、习惯,即我们的一切日常信念所赖以存在的那些最根本的预设和假定。

首先,哲学归为一种“批判地审查”活动。那么什么是“批判”呢?西方人用“批判”二字的时候,讲的就是理性地分析和逻辑论证。“批判地审查”就是现在常说的“批判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理性本身就是知识的来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提供自明的知识,而无需外在经验的帮助。所以,“批判地”就和“实践地”不同,它更多地依赖概念的分析和反驳。

其次,审查什么呢?哲学并不是对生活中的样样事情都要来一番审查、考察、审视、追问、反思和分析。哲学的审查具有“后生活”的特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首先活着,过着平凡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琐碎的生活,他们慢慢形成各自很多常识性的观念,形成他们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哲学道理,它们是一些生活的常识和驳杂的文化信念。我们生活的每天都需要很多这样的常识性观念才能进行下去,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参与政治活动,这些观念都在发生作用。问题在于,这些琐碎的观念具有整体性吗?它

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互相依赖?它们真的像看上去的那

样杂乱无章吗?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恰好在这些琐碎和杂

乱中发现了总体性。他们要审查的就是这个总体性。哲学家们看到日常信念总是依赖一些大家并没有能力说清楚的预

设和前提,一些最根本的原则。比如,我们人人都相信,在我们(自身)之外有一个世界独立地存在着,我们通过常识就知道,我们不用学哲学就知道这个世界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之外,你可能并不自觉地相信这个世界是存在的。而你的其他一些信念都是以这个信念为根据。又比如,我们相信人活着应该不犯罪,我们相信人活着应该勇敢,很多人都相信这些。那么这些信念都基于我们的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的根本预设我们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但哲学却不同,它要理性地去审视(追问)这些根本的预设。我们各种的信念都基于少数几个预设的前提和条件。这其实就是假定了信念和信念之间彼此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性。

再者,为什么不经过理性审查的生活就不值得我们过呢?这就是哲学家的孤傲了!这是哲学家独特的心理需要呢?还是哲学家认为人就应该如此?实际上,未经审查的生活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所以孔子才讲我们应该每日三省吾身。只是孔子每日要求审查的范围很有限,就是忠、诚和修习。孔子也没有讲如果不审查就不值得过。孔子比较宽容,他只要求君子审查,小人可以不审查。而苏格拉底要求人人审查,不

分君子小人。不经审查的小人生活也不值得过,更何况君子的生活了。这个要求太高,一般人难以达到。苏格拉底要想建立一个人人为君子的社会,而孔子要求的是君子小人共处的社会。所以,孔子不是平民教育家,但苏格拉底是,他要教化所有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孔子的思想更贴近自由主义者,而苏格拉底更贴近浪漫主义者。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苏格拉底主义者,你肯定就是一个革命者,而非改良主义者。革命者当然可怕,因为他们要动摇我们的传统和礼俗,所以必诛之!他们总是夸大人人拥有的理性,总是夸大哲学的作用。

上面讲了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定义”,这个定义被后人广泛地接受下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扎下了根。

从西方哲学传统讲,被我们人类理性审查的根本预设或原则大概有五种,这五种作为我们各种复杂信念依赖出发的前提假设。第一种是与“我们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有关。它关涉知识论和怀疑主义。怀疑主义的可贵之处就是为知识的可能敞开了一个空间,尽管我们迄今为止还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知”。怀疑主义的各种冲击深化了我们对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从而使各种教条主义的弊端现形。第二个哲学研究的领域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有关。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人真的是被一种超自我的必然力量所决定的吗?人的自由意志纯粹是一种形而上的假定吗?必然的力量也只

是某种类似的形而上的假定吗?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有过

复杂的争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都有多种形态。关键的问题在于:意志自由论者认为选择是可能的,而决定论者则认为选择是不可能的。第三大预设与我们假设物质和心灵二分相关。这也是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最近,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提出了一种看法,他认为神经科学已接近解决这个问

题了,所以心—物问题将不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成为了一个科学问题。精神其实就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属性而已。

[2](P2073-2075)第四个预设与上帝是否存在有关。上帝是否存在?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上帝的存在,从古至今有各种各样的论证。最近有很多所谓的“科学论证”,最著名的就是“智慧设计”论,再一个是用黑洞理论来论证,还有一个用宇宙大爆炸说来论证。第五个大的预设与道德标准问题有关。审查这五方面的内容就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由上可知,尽管我们有无数的信念和观点,但从西方哲学看来,它们都可归结为这五大方面,它们都基于这五种基本原则和预设。而哲学就是要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所遵循的那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审查。而这种审查的目的是什么呢?当时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审查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增加我们的自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知就是美德。只有人才在黑暗中有一个自觉。这与

佛教的精神基本一致。佛教讲一个“悟”字,悟就是awaken,即醒过来。那就是佛,当大家都昏睡的时候,你能觉悟。佛就是觉悟者。这与希腊人讲的自我认识是一个道理。所以说,哲学不在于那些理论学术,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但是,正是因为哲学的这一特点,它不诉诸本能,不诉诸“神秘的力量”,而诉诸理性去审查。这给哲学带来很大的危险。因为哲学捍卫一种理性自由的精神,它不为习惯、传统所容忍。我们的传统、习俗、宗教的最大好处是它给我们带来最大的确定性和安全感以及行动的动力。但哲学恰好相反,哲学就是要破坏这一确定性和安全感,这在人心里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使人对哲学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种人特别具有冒险精神,因此,他把哲学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力量,一种使命,所以这种人最不需要确定性和安全感。因而哲学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部分人的需要。他们以冒险精神向祖先立下的规矩进行挑战,敢于质问我们的权威。这种人最适合做哲学家。

另一种人不喜欢哲学,他们不喜欢的原因在于哲学使他们丧失了确定性和安全感。这种人又可细分成三类。一类不喜欢一味地审视下去,他们不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认为人更应该停留在本能上,本能告诉我们的就是对的。第二类不喜欢哲学的人主要是不喜欢被别人一味地审视下去。他不喜欢别人分析他,宁愿停留在无知上。第三类不喜欢哲学的人

认为,过分的理性沉思会使行动迟缓,哲学式的过度地审视或不行动,会使社会变得不良。若一个社会完全缺乏哲学思考,就会变得极坏,但如果这个社会哲学太多,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极坏。因为过度地审视、理性地批判,会使人们变得敏感、脆弱和不安,从而加剧社会的病态和动荡。

以上是从定义来分析西方哲学。但如果从宏观的方法上来分析,西方哲学则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被称为修辞学论理的活动,一种是逻辑推论的活动。通常我们说,逻辑是理性思维的工具,但事实上理性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在逻辑之外还有一种不成熟的理性方式或者说是有缺陷的方式,但是它同样也是一种理性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修辞学的论理。修辞学也是为了论理的,但是它的方式跟逻辑推理不一样,因此哲学家在利用理性的时候就把哲学大概分成了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修辞学论理的哲学,另外一种叫逻辑论证的哲学。

逻辑论证的哲学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描述的,一种是修正的。所谓描述的哲学就是要为我们确信不移的各种信念提供辩护。例如,你相信人活着是有意义的。你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这个结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者你的老师传授给你的,他们说“活着比死了要好”,活着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否则活着做什么呢?但如果你是研究哲学的,你就会问,活着比死了要好的理由是什么?你能给出一个令所有自杀者都

接受的理由来吗?你说活着比死要好,人们就会问为什么?你至少要给他们一个能令人信服的理由。你想活着多好啊,我可以找各种美好的食物,我还可以看到2008年我们国家举行奥运会,死了就看不到了。你可以为自己找各种理由。但是,哲学的理由不是这么简单的结构。哲学家会认为,活着不是为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各种快乐,不是为了满足感官欲望的刺激。他要证明给我们大家看,让我们驳斥不倒他的理由。尽管从感情上讲我们不喜欢他的论证和结论,但我一时没有办法反驳倒他,所以就只好接受。

第二种逻辑论证的哲学叫做修正的哲学。它是向我们确定不移的信念提出挑战。它说明哲学还有一个否定的功能。你不是相信活着比死了好吗?有许多人和你相反,我就要证明死了比活着好。柏拉图就论证了死比活好。当然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你要提出一个强有力的反驳他的理由和论证来才行。

当今英美国家搞分析哲学的人,非常重视所谓论证。一篇论文的好坏主要看这篇文章的论证做得如何。比如你的一个观点要成立,至少前提要成立,论证要符合逻辑规则,才能保证你的结论成立。但实际上,哲学的论证远比这复杂得多。哲学实际上是一个论证与反论证的关系,哲学家不断地提出正面的论证,同时,他又要驳斥不同的观点。为什么逻辑论证在哲学当中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哲学所要回答

的那些根本性的问题,是不可能在我们特殊经验范围之内找到答案的。所以说,哲学具有先验的特点,它提出的问题,原则上不可能在经验范围内找到答案、得到解决。有一些人很喜欢举出例子来说明哲学的本性,但举例并不能说明问题的意义本身,因为哲学的问题超出了经验的范围。哲学的命题是全称判断,尽管哲学研究不是逻辑研究,但如果哲学要取得结果的话,哲学就必须是通过不断论证的方式与反论证的方式获得。因此,学习哲学也就是学习各种论证。换句话说,哲学经常被看做抽象的先验科学。哲学家绝对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在经验之中进行概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通过论证我们就可以获得清晰的证明,清晰的证明推理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哲学家们的论证。哲学家既然在经验中找不到论证的方法、辩护的方法,那就只能从理性范围去寻找。

但修辞学论理的方式正好与逻辑论证的方式相反。我们知道,修辞学论理同样是一种理性活动,但这种方式不是给出一个完整的证明。修辞学就是用令人喜好的方式向人介绍各种有争议的观点,从而说服他们。亚里士多德说修辞学是一个不完整的逻辑,修辞学靠的不是证明,主要是靠调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喜好。因为每一个人的喜好不同,因此说服一个人接受各种观点的主要方式就是满足他的喜好。修辞学不靠证明,而靠说服。修辞学就是关于说服和书写的艺术。故亚里士多

德认为,它是不完善的论证,是一种省略了的三段论。在哲学中,我们使用修辞学这个说服工具。说服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可以说,它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我们,改变我们的情感。因此,它具有煽情的作用。有些哲学家很善于使用此方法,如尼采和叔本华。他们用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来形容女性。他们运用修辞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修辞学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说服他们。他们的语言极具煽动性,思想可能没有真理成分,从逻辑上讲不通。但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别人可能被说服,转而同意他的观点,这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许多哲学家都是这样的人,他的观点从逻辑上根本就讲不通,但是大家都乐意读他们的书,因为在大家读他们的书的时候,感觉有意思,实际上就是被说服了,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接受了他。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故意使用修辞学的方法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修辞技术具有一种唤醒的、激发的、煽动的功能。煽动性的哲学语言充满了大量的贬低和赞美的形容词,通过这些形容词达到煽动你同意他观点的目的。很多读过尼采、叔本华哲学著作的人,都会赞美他们的高明。其实这只是哲学家的一种论理方式而已。因此,逻辑论证的哲学研究主要依赖于逻辑推理和论证以支持它们的主张,而修辞论理的哲学研究则主要依赖于说服人心的煽动性语言技巧。前者寻求通过推论性推理获得读者的赞同,而后者则是通过煽动性的语言寻求你的价值和评价上

的认可。所以,我们多数人喜欢读一些叛逆性的哲学著作,而不愿意读非叛逆性的作品。如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读起来就很沉闷,也没有多少东西能唤起你读书的激情。但你一旦读尼采的书,你就会有超人的感觉。这其实是哲学家的一种手段。像尼采这种哲人,他就属于典型的煽动性的人。而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人就属于推论和论证型的哲学家。古典的像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就是论证型的。而色诺芬、赫拉克利特、毕拉哥拉斯等人则喜好修辞手段。目前,很多人喜欢读海德格尔的后期作品,他的作品犹如诗歌,尽管很多人读不懂,但还是对他很崇拜,被他所迷恋。又比如,有些人喜欢德里达的作品,道理同样如此。当代法国哲学把哲学的修辞技巧发展到了极端,而现代英美哲学家则更强调分析论证这种方法。

就当代中国哲学家而言,一般来说,这两方面都不是最好的,尤其是逻辑论证的技艺偏弱。这应该是我们努力学习的一个思想技术。

三、哲学家与哲学史家

研究哲学的人有两种,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一种是哲学家,另外一种是哲学史家,他们都是研究哲学的人。大家知道,研究哲学的人就像研究文学的人一样,他必须读一些经典作品。但读原典不一定意味着你是研究哲学史的。做哲学研究的人和做哲学史研究的人都要读原典,但他们对待原典的方

式和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哲学家实际上试图考察历史当中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立场、理论观点,追求普遍有效的结论。但哲学史家追求的却是特殊性,他的目的是再现历史,是复原历史上每个哲学家的思想原貌,因此他追求的是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所以说历史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正好相反。

从史的角度能够研究哲学吗?这历来是有争论的。这涉及哲学史研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一般人认为,研究哲学最好学点哲学史,因为如果你不知道那些哲学问题的历史,怎么能做好哲学研究呢?但许多著名哲学家却不这样认为。比如,最著名的反对以学哲学史来研究哲学的人就是康德。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前言中指出,一个试图通过研究哲学史来研究哲学的人,就好像只是一个不育的活人模型而已,即你看起来像一个活人,但却不生育。康德的意思就是,研究哲学史只会使我们获得“临摹的智慧”,那最多是一种“仿效”而非一种“原创”。

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哲学史来研究哲学呢?因为研究哲学

史采取的是一种“历史具象”的思维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现在来研究“政治独裁”这个课题。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

研究进路就截然不同。历史学家会说:什么是政治独裁?请看《秦始皇传》吧。因为你看后就知道什么是政治独裁了。不需要概念分析,没有必要构建各种关于政治独裁的理论,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2015.06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 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 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 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 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 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 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 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 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 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 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怀特)欧洲大陆是刺猬的国度,而英语世界则是狐狸的国度。 从地理上对两大阵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尔纳普都是欧洲大陆的“儿子”,但却不是“大陆哲学家”。实用主义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则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刘杰】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一、“英雄时代”的结束 欲知今日西方哲学的特质,就应知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和变迁。19世纪往往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的时代”,因为正是在这个世纪,自然科学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社会科学真正诞生,并且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推动了整个工商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哲学史的角度看,19世纪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氛围激发了哲学家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的激情,结果是各种“体系哲学”的出现。我们熟知的黑格尔、谢林、费希特、叔本华、海克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格主义、幸福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最近,美国著名哲学家N·雷切尔(Rescher)在其《哲学推论》(Philosophical Reasoning)一书中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下 面我们对他的观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在雷切尔看来,“体系哲学”和“反体系哲学”之间的博弈构成了最近百年哲学的图卷。他认为,体系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其研究范围(或主题)的无所不包,而是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 一个单一的、铁板一块的组织原则来构建。这种哲学风格还一直影响到20世纪初的哲学家,如G·E·摩尔的直觉主义、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战后欧美的思想氛围是否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家告别了体系哲学,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现象学和诠释学兴起。这些新的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告别了哲学的思辨,把目光放在自然科学、文化研究、语言和逻辑、日常生活背景上。诚如雷切尔所说:“他们把世界的事实性安排(如科学或日常生活所反映出的一样)看成是 最终的和自足的,而不要求——甚或承认——进一步的哲学性奠基或证明。”[1](P260)换句话说,各种反体系哲学相信“事实本身”,把“单一原则”看成不必要的虚构,看成哲学思想的“伤害原则”。这在“拒斥形而上学”和“现象学悬置”等口号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但雷切尔也指出,哲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大约在1920年至1950年间,在整个否定主义的思想氛围下,还是出现了复兴体系哲学的迹象。人们仍渴望对传统哲学所关注的真理和价值问题进行新的哲学解释。东方哲学、希腊古典哲学、天主教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纷纷吸引了人们,应用伦理学也在此时兴起。似乎“复兴体系哲学”的幽灵还徘徊在西方哲学界,“渴望深刻”的意识挥之不去。 然而,简单地复兴传统体系哲学却遭遇了文化发展的新问题,使得这场体系哲学的复兴运动胎死腹中。那么,影响体系哲学复兴的因素是什么呢?雷切尔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识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乐趣,学会了许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技巧等。总之,受益匪浅! 记得起初老师讲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是迷惑的,同时内心也是好奇的。老师说哲学词源学解释是Philosophy,爱智慧的意思,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这显然和我以前的理解是大相庭径的。 老师又问中国人爱智慧吗? 这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同学的回答都是一致并且肯定的,但是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当时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想从古至今,中国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怎么会不爱智慧呢?于是大家便纷纷列举爱智慧的人物,像老子,孔子,诸葛亮等。实际我在心里比较佩服书里描写的诸葛亮,他是那么的绝顶聪明,举世无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精通各种兵法等。但老师却说他那不是爱智慧,最多算是个匠工,这我就纳闷了。难道就连诸葛亮也不爱智慧,没智慧?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有所恍悟,哲学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从此便更喜欢哲学这门课了。 哲学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与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哲学的三大起源民族是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哲学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是对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与宗教处

于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哲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基于有限的经验世界,导向无限的超验世界。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哲学有他的分支学科,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等。 本体论即关于“being” 的理论,又译为“存在论”、“是论”、“有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方知梦也,不知其梦也”,觉得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美妙了。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见解有何不同?知识需要确定性吗?或者,如果某物并非被确定无疑,它是否可知?知识实际上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必须仅满足于见解?如果知识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获得它?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逻辑学是一门有效推理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了这门学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研究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才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真是假没有关系,与论证所采用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其中“白马非马”令我印象深刻,即这是一个概念大小的问题,白马特指白色毛的马,而马是一个物种的宽泛概念,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有种涣然冰释的感觉。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道德责任或义务这类的东西在束缚我们?也就是说,有些事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有些道德观点要比其他道德观点“好”吗?还是说,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一样正确,或者,都一样不正确?价值观是绝对的吗?或者,价值观是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非

最新现代西方哲学考试要点.优选

P51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理论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把只是当做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只是是依靠理性思维获得的,这样理性就被认为是万能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支配者。人的直觉和本能却被忽略、甚至被完全否定了。 尼采认为这意味着苏格拉底侧地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着,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想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们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概念。 你才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任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他把酒神同日神当做艺术的象征,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他认为狄俄尼索斯精神比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P196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在詹姆士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做了一个与整体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 五个特征: 1、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史无法证明的。就各个个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总是连成一气;但就各人之间说,他们的意识是不相通的。你的思想只属于你,我的思想只属于我。詹姆士据此反对那种把思想、意识当做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的观点,这无疑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各个个人的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都是对存在的反应,从而存在共同之处,是可以相通的。 2、思想永远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

西方哲学知识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2世纪) 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2)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4)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5)信仰:理性主义 2、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1)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4)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5)唯心教学: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6)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8)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1)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3)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6)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8)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 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世纪) 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1)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 (2)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

《当代西方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之沧林丹编著 第一章反理性主义 第四节与理性告别 P60 现代理性除了盗用国家权力以外,是纯粹的抽象和清谈。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齐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与物质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但现实社会却存在反对多样化的强有力传统,主张必须用道德法则和物理规律对多样化进行限制。 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相反是经常地“利用乏味的口号、空洞的原理来兜售一种有条理、有意义的世界观,但却不能激发起人类自由,只能是孕育奴隶制度”。因为自由是不能以任何理性主义的教条为基础的;更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只能通过辩论、投票和无约束的实践,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啊,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生命哲学 第二节后现代的生命观和身体论 P77 关于身体受精神奴役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家法律对囚犯往往是以惨不忍睹的酷刑和极端残暴的处决,诸如肢解、车裂、火烧、绞刑、砍头、四马分尸等形式。这些对身体的毁灭形式既过分地暴露人类精神的专横、暴虐、报复心以及用刑罚取乐的残忍,也证明人类意识的肤浅和无知,没有认识到被惩罚和处决的身体的无辜,以至法国思想家马布利曾为身体大声疾呼,鸣冤叫屈,他说:人类犯罪,“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我一定打击的是诡计多端的灵魂而非朴实直白的肉体”。因为肉体只做它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灵魂才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贪欲和灾难。 第三章新老实用主义 第一节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P94 他(詹姆士)说,事物是人造的,世界是可塑的,真理也都是人为的。“我们的是非、惩罚、词汇、形式、成语、信仰,全都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十二章宗教哲学 第一节宗教哲学的缘起 P410 早在19世纪,黑格尔就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宗教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正是在那里他系统地阐明了宗教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令人恐惧不安的短暂性和相对性问题,宗教试图确立永恒性和绝对性的概念,以抚慰人类痛不欲生的心情。针对宇宙的神秘性和人类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宗教提出创世说。针对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宗教试图借助一种万能的力量和深邃的思想以消除一切矛盾,让人类获得永恒的和谐与宁静。针对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情感、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等,宗教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容纳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

一、古代哲学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二、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三、近代哲学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 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四、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 五、现代西方哲学 斯宾塞:《综合哲学》、《社会静态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 尼采:《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权力意志》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导论》 马赫:《感觉的分析》、《认识的谬误》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杜威:《哲学的改造》、《人性和行为》、《经验和自然》 狄尔泰:《精神哲学导言》、《哲学的本质》、《自然哲学》 柏格森:《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 罗素:《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概念》、《笛卡儿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论真理的本质》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列维·斯特劳斯:《热带闲愁》、《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原始思维》 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列宁和哲学》、《政治和历史》 拉康:《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超越现实的原则》、《文集》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文本的快乐》 福柯:《癫狂与非理性》、《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则与惩罚》 德里达:《写作与差异》、《播散》、《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诺齐克:《无政府、国际与乌托邦》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缺,06, 1998 现代西方哲学 1、简述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基本观点 2、嘉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观点 3、试析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4、福科关于“认识型”的结构主义学说 5、尼采关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及其意义 1999 现代西方哲学六选五 1、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2、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此在)的思想 3、克尔凯郭尔所讲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4、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5、关于罗素“模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6、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2000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及其问题。 二、分析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形式”的学说。 三、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罗蒂对于“基础主义”的批判。 五、萨特关于“意识”的学说。 六、分析柏格森关于“绵延”的思想 2001年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外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唯意志主义 3、詹姆士讲的纯粹经验 4、摹状词 5、加谬的“荒谬” 6、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问题论述 7选4, 20分 1、穆勒关于个人和权利的关系的观点 2、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路与叔本华思想的关系 3、试析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所包含的不同方法论倾向 4、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关系 5、试析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及它与康德的时间观的关系 6、简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7、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观

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

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 □ 王德峰 内容提要 在当代人类状况所提供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领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于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关键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传统的扬弃,而当代哲学诸重要学派的核心论题正是知识的存在论性质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开启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论域,因此,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当代人类思想努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当代哲学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 作者王德峰,男,1956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教授。(上海 200433) 一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当代哲学与近代哲学之间的区别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近代哲学的框架内解释马克思学说这一历来的做法,已成为一个不应再被忽视的问题。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马克思完成了一场哲学上的变革,但是对这场变革的解释本身往往正是对变革的遮蔽。当然,这种情况也符合解释学原理:一切对于思想文本的解释都依存于时代的生存条件本身所形成的境域。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入认识,同样需要现实历史进程提供出使之成为可能的境域。 现在,这种境域业已形成。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之后,西方思想界普遍意识到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抽象理性主义传统与当代文明的根本病症之间的本质关联。这就从根本上激发了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本身的批判。正是这种批判成了现今西方主要哲学派别的灵感之源。我 们可以列举当代西方重要的思想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从自己与哲学传统的批判性关系处入手来阐发自己的新见解。 西方哲学传统正在经受深刻的反省。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已经终结,它终结于当今科学。其实,不仅是当今科学,而且是当今世界的日常生活原则,都意味着传统的知识论路向上的哲学之完成。当哲学如此这般地完成自身之后,近代意义上的“真理事业”便随之消失。我们应当为之感到遗憾还是庆幸?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分歧很大,关涉对当今世界的基本评判,关涉对于“真理”、“人类历史”、以及“社会进步”等的基本认识。这些根本问题在当代哲学的重要作品中都作为未曾得到过真正解决的问题而重新被追问,这便意味着传统哲学正在其根基处经受着考问。特别是,一旦谈及真理,是否就必定会陷入所谓已经过时了的“宏大叙事”、 “解放话语”?但是,倘若弃绝一切有 9 2004年第3期N o.3,2004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4年5月 May,2004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