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虚词的作用

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虚词的作用

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虚词的作用
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虚词的作用

重叠的类型有四种:音节重叠、语素重叠、词的重叠、短语的重叠。

音节的重叠构成的是叠音词(单纯词),语素的重叠就是构词重叠,而词的重叠和短语的重叠称为构形重叠

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的分别

构形重叠构成的不是一个新的词,而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构词重叠可以分出原式和重叠式如“清清楚楚”、“大大方方”、“干干净净”等,它的原式是“清楚”、“大方”、“干净”。而“大大咧咧”、“慢慢吞吞”、“唧唧我我”则不能说成“大咧”、“慢吞”、“唧我”他们是由语素重叠而形成的属于构词重叠。

叠音词和语素重叠的辨别:他们都有AA这两种重叠形式,不能单用一个音节的是叠音单纯词,能单用的则是重叠式的合成词。如“猩猩”、“姥姥”、潺潺等说成“猩”、“姥”、潺就没有意义了。而哥哥、姐姐、爸爸、妈妈、星星等单说成哥、姐、爸、妈、星还有意义。

词的重叠和短语的重叠的区别:词的重叠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大大方方、认认真真、端端正正”等他们的原式是“明白、清楚、大方、认真、端正”他们的原式是词,所以称为词的重叠;而“前前后后、瓶瓶罐罐、左左右右”原式是“前后、瓶罐、左右”还可分为前和后、左和右,原式是一个短语,所以是短语的重叠。

重叠的语法意义:叠音词和构词重叠是为了构成一个新词,他是没有语法意义的。构形重叠的语法意义分为以下几类:1动词的重叠,表示持续动作的行为的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动量小,时量短,或尝试、轻松:想想看,打扫打扫,散散步。2形容词的重叠,部分形容词重叠做壮语,如慢慢说,呆呆地看着;有些性质性的形容词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如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有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重叠表示强调,如雪白雪白、漆黑漆黑;由两个相反或相近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联合构成的AABB式,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这是句法结构中的固定格式,有些词还兼表繁多的意思,如前前后后、来来往往。3量词的重叠表示逐一、每一、繁多的意思,如个个都要来,代代相传、歌声阵阵。

虚词的作用:

1影响句子的合法性

例:只有张三没有来——有张三没有来

张三比李四还不老实——张三比李四不老实

张三比李四更不老实——张三比李四不老实

2影响句子的语义解释

例:张三被抢走了一百来万——张三抢走了一百来万

他请的人来了——他请人来了

他才五岁——他五岁了

不要去广场和超市等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广场和超市人多的地方

3帮助实词表达某种语气

例:1小王叫寝室给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是助词,强调口语色彩)

2 别说小王,连处长都不知道这件事(“连”作为助词,表示强调的语气)

4语气词都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他是会回来的,你不要急(“的”语气词,与“是”连用,表示强调的语气)

——他会回来,你不要急

他已经搬走了。(表陈述,同时又表示已成事实)

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表示疑问的语气)

你今天会去参加聚会的吧?(表疑问)让他去吧,没关系的。(表商量)

5帮助表示实词与实词之间的某种语义关系或语法关系

1同学们、老师们、孩子们、老人们(们,用在实词的后面,表示群体)

2他五岁才上幼儿园——他五岁就上幼儿园。(前者表示上学晚了,后者表示上学太早了)

3连词多可表示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转折、递进、连接等关系。如:他本来想去参加这次聚会,但是他没有钱。(表转折)才10点他说去吃饭,便真的去了(表连接)他连这道题都不会做,更不用说做奥数题了(表递进)

6改变实词的表述功能

这太棒了——这太棒(前者可以成立,后者不行)

这真棒了——这真棒(前后两者都成立)

7帮助实词表示某种语法特征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壮语、补语”的标志,“的”字可以组成“的”

字短语,还可以表示列举不尽,如冰箱里有鱼啊、肉啊、水果啊什么的。“所”字也可构成所字短语。动态助词“了、着、过”表示“完成、进行、过去”。

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虚词的作用

重叠的类型有四种:音节重叠、语素重叠、词的重叠、短语的重叠。 音节的重叠构成的是叠音词(单纯词),语素的重叠就是构词重叠,而词的重叠和短语的重叠称为构形重叠 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的分别 构形重叠构成的不是一个新的词,而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构词重叠可以分出原式和重叠式如“清清楚楚”、“大大方方”、“干干净净”等,它的原式是“清楚”、“大方”、“干净”。而“大大咧咧”、“慢慢吞吞”、“唧唧我我”则不能说成“大咧”、“慢吞”、“唧我”他们是由语素重叠而形成的属于构词重叠。 叠音词和语素重叠的辨别:他们都有AA这两种重叠形式,不能单用一个音节的是叠音单纯词,能单用的则是重叠式的合成词。如“猩猩”、“姥姥”、潺潺等说成“猩”、“姥”、潺就没有意义了。而哥哥、姐姐、爸爸、妈妈、星星等单说成哥、姐、爸、妈、星还有意义。 词的重叠和短语的重叠的区别:词的重叠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大大方方、认认真真、端端正正”等他们的原式是“明白、清楚、大方、认真、端正”他们的原式是词,所以称为词的重叠;而“前前后后、瓶瓶罐罐、左左右右”原式是“前后、瓶罐、左右”还可分为前和后、左和右,原式是一个短语,所以是短语的重叠。 重叠的语法意义:叠音词和构词重叠是为了构成一个新词,他是没有语法意义的。构形重叠的语法意义分为以下几类:1动词的重叠,表示持续动作的行为的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动量小,时量短,或尝试、轻松:想想看,打扫打扫,散散步。2形容词的重叠,部分形容词重叠做壮语,如慢慢说,呆呆地看着;有些性质性的形容词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如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有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重叠表示强调,如雪白雪白、漆黑漆黑;由两个相反或相近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联合构成的AABB式,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这是句法结构中的固定格式,有些词还兼表繁多的意思,如前前后后、来来往往。3量词的重叠表示逐一、每一、繁多的意思,如个个都要来,代代相传、歌声阵阵。 虚词的作用: 1影响句子的合法性 例:只有张三没有来——有张三没有来 张三比李四还不老实——张三比李四不老实 张三比李四更不老实——张三比李四不老实 2影响句子的语义解释 例:张三被抢走了一百来万——张三抢走了一百来万 他请的人来了——他请人来了 他才五岁——他五岁了 不要去广场和超市等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广场和超市人多的地方 3帮助实词表达某种语气 例:1小王叫寝室给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是助词,强调口语色彩) 2 别说小王,连处长都不知道这件事(“连”作为助词,表示强调的语气)

虚词其的用法_ 练习题.1

其练习题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ī)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 他们) ⑨大概 三、 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作定语。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表并列) 2.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表承接) 3.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表假设:如果) 4.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如果) 5.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承接) 6.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表转折,标因果) 7.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 8.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表转折) 9.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表修饰) 10.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表承接) 11.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 1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 表并列) 1.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疑问代词“什么”) 2.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3.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4. 今仆不幸,……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如的宾语) 5.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哪”) 6.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副词“怎么”) 7.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疑问代词“什么”)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2.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3.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气助词,表商量语气)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介词,于) 作词尾,“……的样子”“……地”) 1. 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2.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词,是) 3.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连词,于是) 4.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副词,表承接,不译) 5.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副词,竟) 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代词,你的)

动词重叠形式的意义

内容摘要:动词重叠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语法形式,无论动词重叠的范围还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向都是语法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动词动词重叠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动词重叠的形式 1、A——AA式 尝尝玩玩问问想想走走看看听听坐坐谈谈 2、A一A式 ^ 写一写歇一歇看一看听一听坐一坐想一想 玩一玩搁一搁评一评劝一劝找一找转一转 3、A了A式 看了看坐了坐歇了歇揉了揉想了想算了算 找了找转了转提了提谈了谈笑了笑指了指 4、A了一A式、A了几A式 摆了一摆摸了一摸侃了一侃说了一说挑了一挑 哼了两哼拜了两拜摆了两摆 5、A他一A式、A了几A式 笑他一笑试他一试赌他一赌等他一等 ) 6、A不A式

看不看赌不赌试不试留不留走不走抄不抄 7、A着A着式 说着说着想着想着数着数着看着看着听着听着 8、A来A去式 数来数去说来说去想来想去看来看去转来转去 9、ABAB式 打听打听解释解释唠叨唠叨照顾照顾准备准备 交待交待整理整理讨论讨论比划比划指点指点 10、AAB式 ) 帮帮忙点点头散散步洗洗澡下下棋打打球 算算帐看看报过过瘾拉拉票诉诉苦窜窜门 11、A一AB式 赶一赶面记一记帐通一通风浇一浇水干一干活 12、A了AB式 下了下棋点了点头挤了挤眼咬了咬牙撇了撇嘴 摇了摇头理了理发浇了浇水散了散步算了算帐 13、AABB式 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比比画画躲躲藏藏摇摇摆摆 拉拉扯扯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进进出出哼哼唧唧嘀嘀咕咕 ¥ 以上所列举的13种形式中, 1到8属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 9到13中有双音节单纯动词的重叠形式,如嘀嘀咕咕、吆吆喝喝、唠唠叨叨等;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作者:————————————————————————————————日期:

二、解释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⑦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答案] 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来”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⑦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⑤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答案] ①通“呵”,“喝问”②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③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④疑问副词,“为什么”⑤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3.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答案] ①介词,相当于“于”“对”,表示对象 ②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 ③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④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比”,表示比较 ⑤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恒晋文之事》)( )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 [答案] ①副词,表承接,“才” ②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 ④副词,表判断,相当于“就是”“原来是”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论现代汉语中体词的重叠

论现代汉语中体词的重叠 摘要:现代汉语中广泛存在着词语的重叠现象,体词重叠主要有“AA”式、“A1A1A2A2”式、“AABB”式和“ABAB”式四种基本形式,体词重叠之后有时可以充当与原来语法功能不同的句法成分,有时可以表示程度、范围、物量或动量的变化或者某些特定的句法意义。 关键词:体词;重叠;形式;语法功能;语意作用 词语重叠是汉语语法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汉语词语的重叠形式多样,不同类别的词语的不同重叠形式,同一类别同一重叠形式的词语在句中出现的不同位置都会影响重叠词的语法功能和句法作用。本文着重从体词重叠的形式、重叠后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及使用规则、所表示语意的变化三个方面分别对体词的重叠现象进行分析。 一、体词重叠的形式 (一)“AA”式或“AA儿”式或“一AA”式 单音节体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为“AA”式。如单音节名词的重叠,“人人、字字”;如果是多音节词,只选用其中的一个语素进行重叠,如“学校、商店”可重叠为“校校、店店”。单音节数词的重叠,仅有“一一、万万”;单音节量词的重叠,如时间量词重叠:“天天、夜夜、月月、年年”;又如物量词的重叠:“个个、只只、片片、阵阵、句句、点点”,“纸条条儿、冰块块儿”;集体量词重叠:“一对对,一双双、一串串、一堆一堆、一批一批、一群一群”。动量词重叠:“次次、回回、趟趟、顿顿、步步”。代词重叠:“谁谁、某某”,有时候代伺还可以重叠为“AAA”式:“谁谁谁、某某某”。 (二)“A1A1A2A2 ”式 这种形式在单音节体词的重叠中也很常见,一些本身不能重叠的单音节体词可以通过重叠式的合用,构成称这种形式,被广泛使用。如单音节时间量词重叠的合用:“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分分秒秒、世世代代”;单音节名词重叠式的合用:“风风雨雨、风风火火、家家户户、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瓶瓶罐罐、形形色色、枝枝叶叶、花花草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数词的重叠式合用:“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代词的重叠式合用:“卿卿我我”。 (三)“ AABB ”式 单音节方位词不能重叠,用对举方式构成的双音节方位词可以以“ AABB ”式重叠,如“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而“家家户户”等是“AA”重叠式的合用,因为“家户”不成词。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李姣+北京师范大学)

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 李姣①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提要本文旨在研究学术界颇有争议的名词重叠这一语言现象,并对之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阐释与分析。通过辩证地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现代汉语中的语言实例,确定了将名词重叠的形式、表义功能、诱因、基式与重叠式的语法功能比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重点,并进行详实的论述,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文章的结尾,本文提出了名词重叠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地位这一崭新的问题,以待后来者在这个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名词重叠表义功能诱因语法功能 一、重叠的类型 (一)重叠的概念 按照世界上语言的形态类型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因此,一般认为汉语没有词形变化,需要借助一些构词手段或构形手段来产生新词,或使旧词产生新的语法意义,从而增加新的相应的语法功能。重叠就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布隆姆菲尔德(Bloomfield)(1933)在其代表作《语言论》(《Language》)中提到:“重叠可以将它看作一种变化,也可以看作一种语缀,在于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它采取它所附着的形式,或者这形式的一个部分。仅仅重复一个语素,不是必然构成重叠。只有一个重复(或部分重叠)经常联系一种语法功能的时候,它才是重叠②。” (二)名词重叠的形式 具有重叠能力的名词不多,根据初步归纳,名词的重叠形式可总结为以下四种: 1.表亲属称谓的名词 例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妹妹、哥哥、姥姥、舅舅、婶婶、姑姑、伯伯、爹爹、姨姨、叔叔、爷爷、奶奶等。 ①李姣,女,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本文由本科毕业论文修改而成,在此特别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于秒老师。 ②布隆姆菲尔德(Bloomfield)(1933)《语言论》,(《Language》)[1] 第105-106页

关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资料收集

关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资料收集 著作中形容词重叠研究 1.曾雅琴《<封锁>中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及语法功能研究》,《文学教育(中)》,2013年06 期 2.陈思思; 黄宇一《<缀网劳蛛>中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语文学刊》,2012年04期 3.陈曦《<白鹿原>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崔雪梅《<型世言>重叠形容词考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高小红《<醒世姻缘传>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罗润锋《王朔作品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7.潘伟斌基于《<儒林外史>浅析江淮方言的语言特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年11期 8.潘晓《<红楼梦>形容词重叠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9.孙君翘《<红楼梦>重叠形容词研究》, 《青年文学家》,2009年09期 10.王红梅《形容词、动词AABB重叠式构成的语义条件——以“三言”、“二拍”为例》,《学 术交流》,2003年07期 11.王震《《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4 期 12.王震《<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王震试析《<骆驼祥子>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5期 14.吴彦君《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形容词重叠》,《群文天地》,2012年11期 15.杨倩《<儿女英雄传>形容词重叠形式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6.尹钟宏; 龚韶《《围城》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7.尹钟宏《<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8.张菊红《<红楼梦>重叠词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9.张莹论《鲁迅<小说形容词重叠式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03期 20.周小英; 尹钟宏《试论《倪焕之》的形容词重叠》,《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方言中关于形容词重叠的研究 1.阿衣古丽·马木提《汉语—维吾尔语词语重叠的对比研究——以《子夜》汉维文本的对 比为例》,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才娟《黑龙江方言形容词重叠探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04期 3.曾海清《挽救和保护城市濒危方言——以新余城市方言形容词重叠式为例》,《安徽文学 (下半月)》,2010年08期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探析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探析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陈素玲学号:04101204 指导老师:杨丽忠 摘要:动词重叠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语法形式,无论动词重叠的范围还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向都是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动词重叠的形式和语义条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分析,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析了动词重叠式的各种语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动词动词重叠语法形式语法意义 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动词重叠的研究起步比较早,至今涉及和专门论述它的论著和论文数以百计,可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0年代起一些学者在介绍动词重叠的同时开始涉及到重叠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6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70年代末以来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门探讨动词重叠的文章,专家们就动词重叠的范围、意义、语用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90年代末以来对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AABB式的关注,以及近来结合方言的研究都使动词重叠研究的脚步更加沉稳有力,使动词重叠的语法规律更趋明朗。 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研究,黎锦熙最早指出: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王力先生认为重叠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概括为“短时貌”。他把“短时”解释为“说话人所想象的时间”,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吕叔湘承认动词重叠式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这同王力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俞敏较早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属于“量”的范畴,朱德熙进一步将“量”分为动量和时量,认为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邢福义则提出“短暂性摆动”的见解。朱景松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强调“量”的心理因素,使“轻量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还有“稍微一下”(丁声树)、“少量”(范方莲)、“轻微体”(张静)、“量或尝试”(王还)、“加强、减弱、加繁动作”(何融)、“不定量”(李人鉴)、“强度体”(龙果夫)等看法。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动词重叠

建国以来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研究_李丽婷

61 2011年第4期总第106期 No.4. 2011Sum 106 文学艺术 建国以来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研究 李丽婷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本文针对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梳理了建国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评价各家观点,旨在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脉络,进一步推进这一课题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动词重叠;结构形式;语法意义;述评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1)04-0061-02 收稿日期:2011-06-07 作者简介:李丽婷(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 由于判断标准不同、对重叠式语法性质认识不统一等原因,学界围绕AA、ABAB、AABB、A一A、A了A、A了一A等形式展开了讨论。 相较于仍存疑的其他形式,AA式和ABAB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在现今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十六本现代汉语语法高等教育用书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都采取了这种观点,所以本文只讨论AA式和ABAB式。 在动词重叠研究中,关于语法意义的研究最为广泛,成果最为丰富,分歧也最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何融(1962)提出动词重叠的三种作用:加强动作、减弱动作、加繁动作。这种说法覆盖面有限,不能合理解释以下例句。 (1)他伸伸舌头说,“真危险”。 (2)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都要钱。 “伸伸舌头”“剃剃头”既非加强动作、减弱动作,也非加繁动作,何融的观点无法解释这类语料。 2.王还(1963)指出如果动词重叠是以“一次完整动作作为一个单位”的话,可将其语法意义分为两类: 一类表一个动作需要反复多次来表达一种愿望或说明一个道理,钱乃荣(2000)同样持此观点。另一类表常发生的动作有轻松悠闲意味。刘月华(1984)、赵新(1993)也提出相似观点。 但是,反复、轻松不能很好地解释以下例句。(3)她流着眼泪,点点头。 (4)我怒不可遏,看看墙上的钟,已是夜里两点。 “点点头”“看看”,既不表动作反复,也不表轻松悠闲,可见王还的观点并非最恰当的。 3.李人鉴(1964)认为其表示“不定量”,即动量的不定,但是“不定量”这个说法太过笼统,没有明确地说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而且在解释以下例句的时候会遇到困难。 (5)没生过孩子,哪知道生孩子的苦,赶明儿让他生生,他就知道了! (6)他说他不怕死,你让他死死看。 “生生”、“死死”这些动作属于尚未发生的动作,但是它和“调查调查”、“看看”这类动作不同,它不能重复和持续,这就和李人鉴的观点有所出入。 4.范方莲(1964)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分析得出:V(一)V表“少量”。但是无法解释以下现象。 (7)孩儿他爹,你快想想办法啊!(8)你应该孝敬孝敬老人! 以上例句中的“想想”、“孝敬孝敬”都不能用“少量”解释。 5.动词重叠表尝试意义。吕叔湘(1944/1990)曾把动词重叠称为“尝试相”。赵元任(1979)首次明确指出动词重叠是动词的尝试态。朱德熙(1982)进一步指出表动量小的重叠可以表尝试。但是学界关于“尝试义”的争议很大,李人鉴(1964)最早提出所谓“尝试义”是由句子本身或“看”“试试”所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动词重叠本身的意义。朱景松(1998)、邵敬敏(2000)、杨平(2003)、李珊(2003)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动词重叠不具尝试义。本文认为“尝试义”是由语境所赋予的,而非源于动词重叠本身。只有一部分动词重叠有尝试意味,而表示已然动作的重叠很难说它们仍然含尝试义,如果尝试义是其语法意义,那么所有的动词重叠都应该能够用尝试来解释,但事实上,尝试义适用范围有限。 6.朱德熙(1982)提出动词重叠表时量短、动量小,能够表达委婉语气。这一观点是学界比较通行的一个说法,体现了语法学家对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一般看法。刘月华(1984)在此基础上,提出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说,指出:①表已然动作的重叠具有描写功能;②表未然动作的重叠具有缓和语气功能;③表惯常、反复动作的重叠具有轻松、随便的表达功能。李珊(1993)进一步提出了“结合说”。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说法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很难解释一些表持续意义的例句。例如: (9)你想想钱包到底丢哪了。(10)你太累了,今天得睡睡。 7.毛修敬(1985)一反旧窠提出“情态说”,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情态,是一个动程,这个动程体现着量”。这种说法站在新角度重新解读了重叠的意义,但是并未对 “量”意义进行说明,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8.李宇明(1996)认为动词重叠具有调整动量的作用。李宇明(1998)进一步指出“轻微”“尝试”“惯常”等意义都是由“次少时短”或多量派生出来的。“调量说”在“量”的层面上对其意义的说明很具启发性,它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动词重叠表多量,这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的问题。 9.朱景松(1998)提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有三条,分别是:①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②表过程的延续;③强化动作、行为、变化主体的能动性;其中第三点为最基本意义。朱景松的说法具有创见性,大胆质疑传统认识,提出动词重叠能够表动作延续,认为强化主体能动性才是动词重叠的根本意义。但减弱和延续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如果在一些情况下把动词重叠式解释为减量,在另一些情况下又解释为过程延续,那么就很难说这两个解释是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朱景松没能很好地协调这两者的对立。 10.陈立民(2005)则认为动词重叠是表事件主体在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让其结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①动词重叠属事件范畴,而非动作范畴;②表事件持续的具体时间量;③表事件有终点;④表事件可控。这一观点将句子的影响纳入到研究中,这是以往没有涉及的新颖视角。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以往研究

浅谈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浅谈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班级:08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XX 内容摘要:动词重叠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语法形式,无论动词重叠的范围还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向都是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动词重叠的形式和语义条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析了动词重叠式的各种语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动词、动词重叠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一、动词重叠的形式 关于动词重叠的形式,包括AA式,如:尝尝,玩玩,问问,想想,走走,看看,听听,坐坐,谈谈。A-A式,如:写一写,歇一歇,看一看,听一听,坐一坐,想一想,玩一玩,搁一搁,评一评,劝一劝,找一找,转一转。A了A式,如:看了看,坐了坐,歇了歇,揉了揉,想了想,算了算,找了找,转了转,提了提,谈了谈,笑了笑,指了指。A了-A式,如:摆了一摆,摸了一摸,侃了一侃,说了一说,挑了一挑,哼了两哼,拜了两拜,摆了两摆。还包括A着A着、AAB、AABB式。这主要是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不同、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和汉语本身的原因所致。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形式中,有的属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有的有双音节单纯动词的重叠形式,如嘀嘀咕咕、吆吆喝喝、唠唠叨叨等;有合成词的重叠式,如摇摇晃晃、指指点点、研究研究、拉拢拉拢、粉饰粉饰、洗洗澡、散散步等;还有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加合形式,如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进进出出等。 二、谈谈重叠与重复 说到动词的重叠,首先要区分重叠和重复。重叠是一种词汇的形态变化,通过形态变化来使这个词的语义稍作改变;而重复则属于一种语言运用的技巧,是一种辞格,用这种形式来增加整个句子的语气,增强表达感染力。如“看看”“听听”“想想”等是单音节动词重叠,但是如“哭,哭,哭!除了哭你还能干什么?”“玩儿,玩儿,玩儿!就知道玩儿!”这些句子中的“哭,哭,哭”和“玩儿,玩儿,玩儿”就属于重复。 三、动词重叠的形式分析 动词重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AA式:听听、看看、笑笑、想想。 2.ABAB式: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解释解释 3.A一A式: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聊一聊。 4.A了A式:洗了洗、等了等、想了想、笑了笑。 5.A了一A式:听了一听、想了一想、看了一看 6.AAB式:说说话、听听歌、散散步。 7.AB了AB式:研究了研究、了解了了解、打扫了打扫。 8.AABB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 四、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义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其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重叠动词都有它相应的基式,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在语句中把基式变为重叠式。因此,重叠式和基式所表达的语义是有所不同的。“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量的,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前者叫做时量,后者叫做动量。”现在就从时量和动量

第一章汉语印尼语形容词重叠的比较

第一章 第一章 汉语印尼语形容词重叠的比较 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相关概念 表示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等的状态的词叫形容词。1 例如: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的:大、高、红、整齐、美丽 等;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的:好、冷、对、正确等;表示动作或行为等的状态的:快、紧张、认真等。重叠手段赋予形容词“高于一般程度”的形状量即较高的程度等级,“轻微程度”是特定语用环境下的随附意味。2 形容词重叠后,都有表示程度加深和加强描写的作用,所以不再按受程度副词的修饰。3例如:非常长(不能说:非常长长的)、十分暖和(不能说:十分暖暖和和的)、特别糊涂(不能说:特别糊里糊涂的)。 二、印尼语形容词重叠相关概念 1李德津·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M]·北京:话语教学出版社,1998 :49 页 2陈光著·现代汉语量级范畴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9页 3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33页 2

Alwi (2003:171)认为 “形容词是用于说明名词的某种特殊性质的一类词。” 根据语义形容词可分成两大类: (一)表示程度的形容词: 1. 表示性质的形容词。例如:bersih干净 2. 表示尺寸的形容词。例如:panjang长 3. 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例如:merah红色、hitam黑色 4. 表示时间的形容词。例如:lama慢、cepat快 5. 表示距离的形容词。例如:dekat近 6. 表示心态的形容词。例如:bahagia 高兴 7. 表示感觉的形容词。例如:penglihatan视力(terang光、suram 无神);pendengaran听觉(bising吵闹、jelas清楚);penciuman 嗅觉(harum香);perabaan摸(kasar粗糙、halus 细、lembut温柔);pencitarasaan味道 (asam酸味、manis 甜味、pahit苦味) (二)不表示程度的形容词, 例如:lonjong椭圆的, bulat圆的 Chaer (2007:182)说明“重叠是词基本形式整体或词的某一部分重复叠加,有些词的音节重叠会发生变化。” 形容词重叠是形容词基本形式整体或形容词的某一部分重复叠加,有些形容词的音节重叠会发生变化。 3

文讨论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主要表义功能是'调量',使基式所表达

原载《世界汉语教学》,1996(1):10-19.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李宇明 内容提要重叠是近现代汉语及现代汉语方言的普遍现象,也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最常见的现象。重叠有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之分,本文讨论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主要表义功能是“调量”,使基式所表达的物量、数量、动量、度量向加大或减小两个维度上发生变化。文章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汉语的词语重叠现象,刻画了由词语重叠所表达的语义-语法范畴及引申发展出的若干次范畴,并力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类型学意义的系统。 ABSTRACT Reduplication is the prevail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 and its regional dialects, and is also common in the Asian-Pacific languages of Sino-Tibetian, Malayo-Polynesian and Southern-Asian language familes. Redupli- 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Morpheme Reduplication, Word Reduplication and Clause Redupli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Word Reduplication.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Word Reduplication is the adjustment of what is being referred to by the word in terms of size, quantity, frequency, degree and time-dur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word reduplication in Chines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exploring th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category of Word Reduplication,which,in turn,could form a system of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1 词语重叠与“量”范畴 1.1 词语重叠 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最常见的现象。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由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语言表现和重叠的作用等,异常繁丰复杂,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大约可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三类: a)非词重叠 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猩、乎”)或一个语素(如“哥、妈”),重叠后构成一个词(“猩猩、哥哥、妈妈”)或一个构词成分(“乎乎”)。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领域的重叠。 b)词语重叠 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如: (1)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2)通红──通红通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