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相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背诵二三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讨,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掌握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烛之武智士、勇士、辩士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古今汉语的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2难点:把握现代汉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2学法:阅读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凭三寸之舌的功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有关舌头功力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年迈老弱的烛之武是如何退秦晋之师的?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重点字、古今异议字、通假字:共、说、贰、函、辞、鄙、东道主、行李、厌、敝、知(古今汉语的区别) ○3关键句子的句意,理清文章脉络(翻译文章的方法和遵守的原则)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劝烛退师)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智说秦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晋退军) e(晋文公)亦去之。 3重点研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特点 ○1说辞的角度 ○2抓住矛盾,化解同盟 4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文字精准、凝练 情节曲折,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5作业布置 背诵最后二三段;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时间:20分钟) 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时间:20分钟) 二、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链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法(学法介绍见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实践。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学法介绍] 文言文学法介绍: 一是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至少要做到读三遍,短的可以更多遍数,长的可以分几部分完成三遍的要求。(这点老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进行一些小比赛,看谁读得快。)二是抬注释:将课文下边有利于自己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搬到课文中相应的位置去。某些字词句不能理解的用笔标注出来,查字典或者课堂上提出来解决。(这点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书本来进行落实)三是试翻译:在读,在抬注释的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在捕捉意会句子的意思了,试翻译就是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对文句含义进行梳理,有疑问的进行标注。(这点可以在疏通文意部分的处理中,以学生翻译来进行提升,具体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个起来翻译一句,也可以大家一起翻译,老师则可以见机行事,把重点字词给学生讲解归纳一下。) 这三点操作的时候(操作时机建议在安排预习的时候,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操作,以方便老师指导),不要硬性规定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交叉使用。但是在检查的时候(检查时机建议放在疏通文意的时候),完全可以先检查熟读程度,再检查课本上抬注释的痕迹,再让学生自主翻译。 这方法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作用却不容小觑。关键在于老师的检查督促,也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进度。一般完成这块,就可以直接处理本课的相关字词句的练习。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检查学生熟读情况: 几个小组各推荐一位同学,全文诵读所需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对熟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大力表扬,条件许可的话可进行适当的小物质奖励,以激发更多同学的读的兴趣。 顺便正字音。 三、简介背景 从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引出对秦晋历史关系的简介,从而引出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 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 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 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 下) 导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

烛之武退秦师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借助注解、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军、封、以为、行李、夫人等词语意义和用法。 2、诵读人物对话,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声吻,体会烛之武说秦伯的外交辞令艺术性。初步感知《左传》语言简省、叙事之工巧。 教学重难点: 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写作技法 教学方法: 诵读、对话、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交本研读、ppt、导学案 一、导入: 之前,我们有课前3分钟推荐阅读。今天,由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左传》(1、我国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B722一B464,18万字。2、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文宗史圣、百代文学之宗、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3、这是怎样一本书?且看名家评点:贺循、经学通论、梁启超评点ppt)——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邃道,走近《左传》,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感受2000多年前人物说话的声吻,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文本: 过渡: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先读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读这个标题,你最关心什么问题?(人物、事件及结果: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徹退。问题预设: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怎么退?背景如何?)字眼:“退”

(二)诵读课文,研习文本 1、个别朗读(2生):正音、断句。 2、齐读第1节: 思考: (1)烛之武在什么背景之下去游说秦伯退师? 秦晋围郑(两个大国围攻郑国:危如累卵——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和晋有过节,秦因是晋盟军出兵)军:名作动。两个大国分别屯扎两地,给烛退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插入:秦晋围郑示意图(ppt) 背诵第一节。 3、分角色朗读: 诵读对话,体会声吻。 过渡:国家存亡之际,郑大夫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这就有了郑国君臣的一番对话。 下面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烛之武和郑伯,来进行君臣对话。 请扮演者分别谈谈感受。(揣摩说话的时心情、囗吻、说话语气、声调、人物性格) (烛之武)()辞曰 郑公()曰 师生评点。 小结:《左传》写人、述言:十分俭省,惜墨如金。虽跨越千年,只言片语,人物心情,说话语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思考:文章为什么不直写烛之武接受使命而是先辞(推辞)后许(答应)? 烛之武先辞后许,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近况,他是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批评了郑文公的过错,他是一个不能用人的国君,三是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可谓一石三鸟。 一、二段写国难当头,重兵压境之下,佚之狐知人善举,郑文公知错纳谏,烛之武深明大义。 过渡:在郑文公自我批评之后,烛之武“许之”,终于接受了使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学文稿

《烛之武退秦师》学 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所记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 二、学习重点 1.积累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

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可用五个字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读:朗读,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读流畅,并对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可根据本主要人物和事,依据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是什么?(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 《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字音 1.秦军氾南:氾 2.佚之狐:佚 3.夜缒而出:缒 4.君之薄也: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共其乏困:共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夫晋:夫 9. 阙秦:阙 10.秦伯说:…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文言实词和“若、之、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领会和学习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说理的艺术。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三、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