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072071297.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康彦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9 Z-103-2-02 特定结构无机多孔晶体的设计

与合成于吉红(吉林大学),

庞文琴(吉林大学),

李激扬(吉林大学),

李乙(吉林大学),

徐如人(吉林大学)

教育部

10 Z-103-2-03 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

其不对称催化有机反应研究冯小明(四川大学),

刘小华(四川大学),

林丽丽(四川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4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王海芳(北京大学),

丰伟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5 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环境友好功

能材料构建及其构效关系张俐娜(武汉大学),

杜予民(武汉大学),

蔡杰(武汉大学),

陈凌云(武汉大学),

周金平(武汉大学)

湖北省

13 Z-103-2-06 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

征邹汉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

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

叶明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

吴仁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

14 Z-103-2-07 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及其构效关

系研究毛宗万(中山大学),

计亮年(中山大学),

巢晖(中山大学),

刘建忠(中山大学),

鲁统部(中山大学)

广东省

15 Z-104-2-01 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

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

研究所),

张小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

研究所),

曹军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

研究所),

李顺诚(香港理工大学),

刘晓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6 Z-104-2-02 中亚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环境效

应肖文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研究所),

孙继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研究所),

高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7 Z-104-2-03 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

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

响庄国顺(复旦大学),

郭志刚(复旦大学),

黄侃(复旦大学),

孙业乐(复旦大学),

王瑛(复旦大学)

上海市

18 Z-104-2-04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

王绍武(北京大学),

邵雪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

郑景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

杨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

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9 Z-105-2-01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

调控机理林鸿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高继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任仲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宋献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金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

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年轻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的

机制研究王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

杨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

周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

蔡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

李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

云南省

21 Z-105-2-03 脊椎动物免疫的起源与演化研

究徐安龙(中山大学),

黄盛丰(中山大学),

元少春(中山大学),

陈尚武(中山大学),

禹艳红(中山大学)

教育部

22 Z-105-2-04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

机制宋纯鹏(河南大学),

张骁(河南大学),

苗雨晨(河南大学),

江静(河南大学),

安国勇(河南大学)

河南省

23 Z-105-2-05 纳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发现及

应用阎锡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

梁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

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

化学研究所),

顾宁(东南大学),

杨东玲(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

北京市

24 Z-105-2-06 凹耳蛙声通讯行为与听觉基础

研究沈钧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

徐智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

余祖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5 Z-106-2-01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

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

用研究果德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

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叶敏(北京大学),

吴婉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

研究所),

关树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

国家中医药管理

研究所),

刘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

研究所)

26 Z-106-2-02 TGF-β/Smad信号通路维持组

织稳态的生理功能和机制杨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滕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王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兰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孙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市

27 Z-106-2-03 小檗碱纠正高血脂的分子机理,

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蒋建东(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

生物技术研究所),

宋丹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

生物技术研究所),

魏敬(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

一医院),

孔维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

生物技术研究所),

潘淮宁(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

一医院)

卫生部

28 Z-107-2-01 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及性

能优化

陆建华(清华大学),

朱文武(微软亚洲研究院),

张黔(微软亚洲研究院),

殷柳国(清华大学),

陶晓明(清华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9 Z-107-2-02 控制系统实时故障检测、分离与

估计理论和方法周东华(清华大学),

叶昊(清华大学),

钟麦英(清华大学),

方崇智(清华大学),

王桂增(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30 Z-107-2-03 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理论与方法梅宏(北京大学),

黄罡(北京大学),

张路(北京大学),

张伟(北京大学)

教育部

31 Z-107-2-04 若干新型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

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禹思敏(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32 Z-107-2-05 神经生物信息模式识别与时空

分析胡德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科学技术大学),

王正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科学技术大学),

周宗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科学技术大学),

徐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科学技术大学),

刘亚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

科学技术大学)

总装备部

33 Z-108-2-01 氧化锌薄膜微结构与性能调控

中的若干基础问题潘峰(清华大学),

曾飞(清华大学),

宋成(清华大学),

杨玉超(清华大学),

刘雪敬(清华大学)

教育部

34 Z-108-2-02 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

能材料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

35 Z-108-2-03 新型磁热效应材料的发现和相

关科学问题研究沈保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胡凤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孙继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西祥(香港科技大学),

吴光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

36 Z-109-2-01 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

确塑性成形规律杨合(西北工业大学),

詹梅(西北工业大学),

郭良刚(西北工业大学),

李宏伟(西北工业大学),

孙志超(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37 Z-109-2-02 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

理理论和方法丁汉(华中科技大学),

朱向阳(上海交通大学),

尹周平(华中科技大学),

朱利民(上海交通大学),

王煜(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部

38 Z-109-2-03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

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

唐桂华(西安交通大学),

赵天寿(香港科技大学),

闵春华(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39 Z-110-2-01 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

的物理力学研究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海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田忠(上海大学),

郭宇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立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部

40 Z-110-2-02 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

学行为的基础研究沈亚鹏(西安交通大学),

陈常青(西安交通大学),

田晓耕(西安交通大学),

王子昆(西安交通大学),

王旭(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41 Z-110-2-03 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

应用

王礼立(宁波大学),

任辉启(总参工程兵科研三

所),

虞吉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风华(宁波大学),

吴祥云(总参工程兵科研三

所)

宁波市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072071297.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202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1999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5号发布根据2003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2020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1号第三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三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应当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第四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条国家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和荣誉性,将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有所长、研有所专、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评审和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相关办法制定和评审活动的组织工作。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应当实施绩效管理。 第七条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监督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设置 第八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下列中国公民: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候选人基本情况姓名李立浧 从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受教育情 况 1961.09-1968.09,清华大学,大学本科学习 提名者广东省 提名意见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他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为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的突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并开展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为交流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13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多条重大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研究开发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至广东输电工程中应用。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

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20项,获得201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投身电力事业已经超过50年,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至今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李立浧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攻克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等世界级难题,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推动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持续突破创新,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引进吸收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创造了我国和世界电力建设的许多个第一:参加和组织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 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500kV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组织世界上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李立浧为推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的工程应用,促进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 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李立浧是第1完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 子计算研究 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 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 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 立体化学控制与 催化反应研究 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康彦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9 Z-103-2-02 特定结构无机多 孔晶体的设计与 合成于吉红(吉林大学), 庞文琴(吉林大学), 李激扬(吉林大学), 李乙(吉林大学), 徐如人(吉林大学) 教育部 10 Z-103-2-03 含氮手性催化剂 的设计合成及其 不对称催化有机冯小明(四川大学), 刘小华(四川大学), 林丽丽(四川大学) 教育部

反应研究 11 Z-103-2-04 纳米材料的安全 性研究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王海芳(北京大学), 丰伟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5 基于天然高分子 的环境友好功能 材料构建及其构 效关系张俐娜(武汉大学), 杜予民(武汉大学), 蔡杰(武汉大学), 陈凌云(武汉大学), 周金平(武汉大学) 湖北省 13 Z-103-2-06 复杂生物样品的 高效分离与表征邹汉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叶明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吴仁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 14 Z-103-2-07 金属酶的化学模 拟及其构效关系 研究毛宗万(中山大学), 计亮年(中山大学), 巢晖(中山大学), 刘建忠(中山大学), 广东省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全文)1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全文) (全文分为几个文档,可在店铺中按标题找到)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三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应当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注重原创性、实用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第四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条国家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和荣誉性,将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有所长、研

有所专、敢于超越、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评审和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相关办法制定和评审活动的组织工作。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应当实施绩效管理。 第七条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监督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有关规定【模板】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有关规定 一、资助结构与资助政策调整和规定 自2014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对基金资助结构和资助政策做了部分调整和规定(详细内容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指南》)。 (一)取消部分项目类型。 取消的项目类型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和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二)合并与调整部分项目类型。 1. 不再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允许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申请面上项目。 2. 原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合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3. 原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更名为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4.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不再实行部门推荐申请方式,改为申请人通过依托单位直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申请年限和经费。 (三)上两年(本次指2012年和2013年)连续申请面上项目未获得资助(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的申请人,当年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但不限制其他类别项目的申请)。

(四)上年度获得面上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当年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同类型项目。 (五)避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复资助。 1.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提交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复印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2.同一年度内,已经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 张宏福:西北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杨经绥:南京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李献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化学、中科院院士 提名意见: [张宏福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如何运行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的水由于其显著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效应,是探索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该项目选择中国东部的深源壳幔样品,围绕典型矿物含水性开展了系统化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经十余年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为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其含量明显高于下覆岩石圈地幔,这极大改变了干态下地壳的传统认识,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水含量的垂向差异造成壳幔界面附近流变强度

的变化,影响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对深俯冲榴辉岩的研究发现了石榴石具有极高水含量及其高度不均一的分布特征,意味着大陆板块深俯冲过程中石榴石和绿辉石都能将大量水携至地球内部,同时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能力非常有限。该项目关于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水性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特色性和原创性的工作,是国际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这些成果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东部的深部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这是基于我国地质的实际背景、解决了我国东部大陆壳幔作用过程中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经绥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水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夏群科教授等人根据国际上相关研究进展和中国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名义上无水矿物为对象,围绕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深源样品,系统开展了以“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为主题的综合研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1)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高水含量确定了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而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特征为认识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参考;2)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水含量明显高于下伏岩石圈地幔。下地壳含水性的发现

2014年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正文模版

报告正文: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 1. 简历 按以下格式填写: 姓名 所在单位及职称 格式:机构名,院系,职称 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 受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 格式:开始年月-结束年月,机构名,院系,学历 例如:1991/09 – 1995/06,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博士 研究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格式:开始年月-结束年月,大学,院系,职称 例如:1991/09 – 1995/06,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 2. 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2)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3)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3. 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3)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正在承担或参加科研项目的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4)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4. 经费申请说明 购置单项经费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等,须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 项目名称:子宫内膜癌发病分子机制 提名单位:中华医学会 提名奖励及等级: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建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薛凤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万小平(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孔北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晓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提名意见: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已高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该课题组由五家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对子宫内膜癌经典途径(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途径)之外的激素相关发病机制、子宫内膜癌肿瘤微环境发病机制、基因特征谱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改变了传统子宫内膜癌发病雌激素作用机制的观点,明确了肿瘤微环境失衡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丰富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学说。定制子宫内膜癌基因芯片,研究子宫内膜基因特征谱,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内分泌治疗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该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本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年度一等奖,特此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已高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关于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一般认为雌激素通过雌激素核受体途径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但这种机制无法解释雌激素受体阴性患者和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的绝经后患者的发病。流行病研究还发现子宫内膜癌与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密切相关,但分子机制不明。针对以上问题,在国家自然基金等资助下,从细胞、组织、动物及临床多个层面,对子宫内膜癌经典途径(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途径)之外的激素相关发病机制、肿瘤微环境、基因特征谱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初步临床转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刘东生, 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东生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2年至今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是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王永志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2003 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王永志与他的同事们使中华民族圆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 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从缺 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吴孟超,1922年生,福建闽清人。肝胆外科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至1986年底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发表论文、著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部

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Z-101-2-01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中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汤家豪香港特别行政区 2.Z-102-2-01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于渌中国科学院 3.Z-102-2-02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武向平中国科学院 4.Z-103-2-01石杉碱的化学与药理研究唐希灿、白东鲁、朱大元、嵇汝运、刘嘉森专家推荐 5.Z-103-2-02碳-碳重键新的合成方法学研究沈延昌、忻元康、郑建华、岑文表、黄耀曾上海市 6.Z-103-2-03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规则唐敖庆、李前树教育部 7.Z-104-2-01辽西中生代华夏鸟类群和孔子鸟类群及鸟类的早期演化侯连海、周忠和、金帆、张江永、顾玉才中国科学院 8.Z-104-2-02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刘东生、汪品先、刘嘉麒、孙湘君、安芷生中国科学院 9.Z-104-2-03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研究赵文津、徐中信、熊嘉育、陈乐寿、蒋忠惕国土资源部 10.Z-105-2-01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颜济、杨俊良、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四川省 11.Z-105-2-02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郑光美、张正旺、张雁云、宋杰、刘彦教育部 12.Z-106-2-01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陈赛娟、张亭栋、陈竺、陈国强、王振义卫生部 13.Z-106-2-02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的克隆和遗传疾病家系的收集夏家辉、唐北沙、夏昆、潘乾、戴和平湖南省 14.Z-106-2-03尿激酶原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朱德煦、刘建宁、华子春、孙自勇、陈于红教育部 15.Z-108-2-01低维结构的量子特性及计算设计研究朱嘉麟、顾秉林、段文晖、倪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清单

16 3 61475034 王春雷 东 南 大 学 内部界面缺陷-杂质型 双发射量子点及其温 度传感应用技术 F05020 5 面 上 项 目 83 2015-01-0 1 2018-12-3 1 2014年东南大学资助项目清单 查询日期:2014-08-18 金额:万元 序号项目批准号负责人 依 托 单 位 项目名称 申请代 码1 项 目 类 别 批准金 额 开始日期结题日期 1 11401094 黄性芳东 南 大 学 任意模糊的复杂数据 重建与跳跃检测方法 研究 A01110 2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2 2015-01-0 1 2017-12-3 1 2 11402052 吴邵庆东 南 大 学 基于谱随机有限元模 型的随机动载荷识别 方法研究 A02020 4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5 2015-01-0 1 2017-12-3 1 3 11402053 孟积兴东 南 大 学 玻璃材料超高静水压 压密过程的力学机理 研究 A02031 7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6 2015-01-0 1 2017-12-3 1 4 11404056 陈乾东 南 大 学 过渡金属/二硫化钼薄 膜异质结构的生长机 制与电、磁性质的理论 研究 A04020 4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25 2015-01-0 1 2017-12-3 1

项目 5 11422222 李志勇东 南 大 学 血管生物力学A0205 优 秀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00 2015-01-0 1 2017-12-3 1 6 11471072 陈金兵东 南 大 学 负阶孤立子方程及其 有限带解 A01090 2 面 上 项 目 60 2015-01-0 1 2018-12-3 1 7 11471073 关秀翠东 南 大 学 一类极大加和逆优化 问题的研究 A01120 2 面 上 项 目 68 2015-01-0 1 2018-12-3 1 8 11471074 李铁香东 南 大 学 基于电磁场传播的特 征值问题的计算及应 用研究 A01170 5 面 上 项 目 65 2015-01-0 1 2018-12-3 1 9 11472078 蒋书运东 南 大 学 大尺寸端面磨削主轴 转子动力学研究 A02020 6 面 上 项 目 86 2015-01-0 1 2018-12-3 1 10 11472079 糜长稳东 南 大 学 一种面向非共格性界 面的分级式多尺度力 学模型及应用 A02031 面 上 项 目 75 2015-01-0 1 2018-12-3 1 11 11472080 陈坚东 南 大 学 微纳尺度类金刚石碳 膜动态力学性质及机 理研究 A02031 面 上 项 目 86 2015-01-0 1 2018-12-3 1 12 11472081 杨福俊东 南 大 学 三维电子散斑干涉全 场高精度应变同步测 试系统研制 A02031 6 面 上 项 目 120 2015-01-0 1 2018-12-3 1 13 11474049 薛鹏东 南 大 学 全光量子信息处理器 的实验研究 A04040 8 面 上 项 目 95 2015-01-0 1 2018-12-3 1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四、应用情况 (不超过2页。应就本项目技术应用的对象(如应用的单位、产品、工艺、工程、服务等)及规模情况进行概述) 本项目建立了高效的生物毒素主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为粮油及其深加工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与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充分合作,集成毒素检测去除和预防技术,直接转化应用6家,辐射应用300余家。 实现了原料采收储存加工过程中产毒菌和毒素的有效控制: (1)针对粮油加工中毒素控制,明确关键控制环节,设计并形成了1套较为完善、先进的适合于花生粕和花生油等加工过程中主动干预调控技术体系,并在国家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龙大粮油有限公司实现食用油中生物毒素的消减防控技术、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很好改善我国粮食的经济效益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三年新增产值325844.30万元,新增利润17579.34万元。 (2)针对我国小麦原料,建立由菌到毒素全方位的检测筛查和防控技术,设计并形成了1套较为完善、先进的适合于我国优势传统食品加工过程中主动干预调控技术体系,并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实现粮油中生物毒素的消减防控技术、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该技术应用于年产15万吨的生产线产业化示范,实现了面粉加工链条中镰刀菌毒素控制,及时解决并显著降低面粉做生物毒素污染隐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增产值14882万元,新增利润432万元。 (3)研发的纳米荧光检测试剂和设备、分子印迹生物传感检测装置和检测信号输出自动化等技术应用于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形成OTA等真菌毒素检测试剂条和试剂盒及相关检测设备等产品。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产品上市后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三年,共销售试剂盒、试剂条、快速检测设备38352件(台),总销售额达到3233.7万元,利税526.8万元。 实现了加工过程毒素现场检测和评价控制: (1)研发的基于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检测免疫层析技术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1.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具有的间接映射规律,阐释了端电压的动、静态分量解耦机制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明了基于存档和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五步骤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模型结构和阶次优化,大幅提高了模型的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可靠性等属性。 2.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静态电势/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建立了融合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的OCV在线辨识和SOC估计方法。针对OCV-SOC映射关系的差异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 映射参数重构方法。提出了将动力电池SOC和动态极化电压作为状态量、将输出电压作为观测量的SOC估计模型,增强闭环校正精度,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体系。发明了多时间尺度动力电池SOC、容量、内阻的多状态量协同估计和精度自适应标定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 3.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首次提出分别以能量最大利用、安全应用为目标约束的动力电池组系统SOC分段高精度估计准则。揭示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建立了以SOC、容量、温度等为自变量、以偏差为因变量的近似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和适用性。 该项目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表论文SCI检索49篇、ESI高被引21篇。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最高单篇他引504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电动汽车领域仅有的3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件。完成人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任IEEE电气化交通大会ITEC2014和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2016大会主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得到Shixue Dou、欧阳明高、Stefan Pischinger院士等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华为、北汽新能源、郑州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指标同比优势明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认为“……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参数辨识与状态在线估计综合优化方法,动力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