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指个人身份信息在国家政府内体系中的归属和管理方式,其

主要作用是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居住情况,并保证公民权利的行使。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研究。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

1. 戶籍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贯彻的定居制,规定人民应归属于其乡邑、城镇或部落组织,建立家

族册籍管理制度,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信息。此为我国户籍制度起源。自汉代起,户籍管理逐渐成为国家制度之一。到了唐代,户籍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户籍册科被设立,负责官制宗族、迁徙、统计等各项工作。

2. 新中国的户籍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户籍制度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政府对于户口和饭票的分配政策,借用富人在房间的回头率来调控和管理。户籍制度的实施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3. 市民化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得到改革。继1984年建立户口口簿制

度之后,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城市市民化户籍制度。

此举的目的是将城市居住人口的经济、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待遇,与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这一制度改革针对的是户籍制度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裂现象,使得城市居民获取社会公共福利进一步便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 新时代的人口制度改革

“十三五” 时期,国家开始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向基于居民权益原则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推进。

以改革后的"居住证”制度为例,其本质是一种全国居住证明。相较于过去的户

籍系统,新制度取消了传统户籍管理的户口迁移和挂靠、调整人口统计、注销社平码等权限。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资本和居民权益为视角,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和安全管理、多样化社会服务、优化居位条件等拓宽共识上的可行性。

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

户籍制度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强制性选项,从当前结构

开展推动进步的主要任务。实践中,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人口流动的合理化和全民公共服务的普惠化。

不过,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首先,较之前来说,新制

度下的居民权益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共享存在一定的信息障碍。其次,户籍制度改革会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局面带来挑战,必须解决数据管制、安全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改革的可行性。

最后,实践中,户籍制度改革还需包括对整个法律体系进行重构和加强,以确

保制度本身的良性运转和企业的门客运营方向。这不仅对法律解释和执行产生了新要求,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各方要素之间的协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关乎个人的人权利益,还涉及到国家的社会

基础和公共治理。其中,新制度环境下的多样化、市场化、社会化要点对制度的个性化需求和法律体系的重建都产生了新的要求,我们期望通过对各类需求的平衡和对法律体系的重塑,户籍制度的改革顺利地向多元民主社会转型。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指个人身份信息在国家政府内体系中的归属和管理方式,其 主要作用是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居住情况,并保证公民权利的行使。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研究。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 1. 戶籍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贯彻的定居制,规定人民应归属于其乡邑、城镇或部落组织,建立家 族册籍管理制度,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信息。此为我国户籍制度起源。自汉代起,户籍管理逐渐成为国家制度之一。到了唐代,户籍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户籍册科被设立,负责官制宗族、迁徙、统计等各项工作。 2. 新中国的户籍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户籍制度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政府对于户口和饭票的分配政策,借用富人在房间的回头率来调控和管理。户籍制度的实施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3. 市民化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得到改革。继1984年建立户口口簿制 度之后,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城市市民化户籍制度。 此举的目的是将城市居住人口的经济、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待遇,与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这一制度改革针对的是户籍制度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裂现象,使得城市居民获取社会公共福利进一步便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 新时代的人口制度改革 “十三五” 时期,国家开始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向基于居民权益原则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推进。 以改革后的"居住证”制度为例,其本质是一种全国居住证明。相较于过去的户 籍系统,新制度取消了传统户籍管理的户口迁移和挂靠、调整人口统计、注销社平码等权限。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资本和居民权益为视角,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和安全管理、多样化社会服务、优化居位条件等拓宽共识上的可行性。 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 户籍制度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强制性选项,从当前结构 开展推动进步的主要任务。实践中,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人口流动的合理化和全民公共服务的普惠化。 不过,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首先,较之前来说,新制 度下的居民权益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共享存在一定的信息障碍。其次,户籍制度改革会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局面带来挑战,必须解决数据管制、安全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改革的可行性。 最后,实践中,户籍制度改革还需包括对整个法律体系进行重构和加强,以确 保制度本身的良性运转和企业的门客运营方向。这不仅对法律解释和执行产生了新要求,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各方要素之间的协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关乎个人的人权利益,还涉及到国家的社会 基础和公共治理。其中,新制度环境下的多样化、市场化、社会化要点对制度的个性化需求和法律体系的重建都产生了新的要求,我们期望通过对各类需求的平衡和对法律体系的重塑,户籍制度的改革顺利地向多元民主社会转型。

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 篇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历程 户籍制度是以人为对象,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人口管理等内容。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户籍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根据政府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的松紧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是人口自由迁徙的阶段。这一时期对户籍的管理相对宽松,人口自由迁移比较容易,人口迁移大多是基于需要而非基于利益。这一时期户籍制度设计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即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附带着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对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没有提出任何限制,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是人口迁移控制阶段。这一时期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公民的居住和迁徙受到限制。

1958年我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开始由自由迁徙转向迁移流动控制转变。该条例明确规定,公民都应当依照条例的规定履行以户为单位的户口登记制度。该条例还对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登记以及法律责任等户籍管理事项均作了详细规定,将户籍管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该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是人口迁移流动限制逐步放宽的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户籍限制逐步放开,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开始发生转变。这一时期户籍制度改革重大的事件是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颁布,文件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统计为非农业人口。这给了部分人以“迁徙自由”,农民由此获得了在城市合法生存的权利。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与原有户籍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农民进入城市的门坎降低,户籍制度的模式多样化以及户籍制度壁垒构成与类别的多样化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追根溯源,我国的户籍政策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出台户籍政策是在1958年。说起1958年,人们就会想起那个时代的“大跃进”,而户籍政策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时候诞生的。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保证计划经济的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40多年中,户籍制度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强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生产力强制调节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户籍制度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改革。直至2l世纪初,在一定程度上,户籍制度改革已有实效,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基本内容 回顾五十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发生、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强化和改革三个阶段。 (一) 户籍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195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国际国内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与控制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针对城市人口集中、较易管理的特点,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新中国逐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涉及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已有《指示》、《通知》阻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但总体来看,制度本身体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精神,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因而,1949--1957年期间,成为公民完全能够自由迁徙的时期。1954年,全国人口自由迁出、迁人为2200万人,1955年为2500万人,1956年为3000万人。这些人口迁移既包括东部沿海农民自由前往边疆地区垦荒和农民自由进城就业,也包括国家有计划组织沿海工厂企业内迁而要求的职工随迁。 (二) 户籍制度的强化阶段(1958--1980年) 这一时期既是户籍制度发展期,也是户籍制度管理的严格控制期。其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户籍管理的特点是:一方面,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另一方面,压缩城市人口,包括精减职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大量城市人口迁往农村等。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了控制人口迁移,特别是向大中城市迁移的特殊功能。以户口性质对国民实行分类管理,农业户El与非农业户口;附加了以此为据分配生活资料的功能;强化了二元社会结构,加大了人们在实际社会地位、权利享受与实现等方面的差距;通过修订宪法,取消公民的自由迁徙权,一再强调严格控制农村人El 进入城镇,使城乡壁垒凝固化,“戒备森严”的户籍制度在这一时期“集大成”。其中,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

户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户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背景概述 户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大陆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目的是管理人口的流动和实现社会管理的精准化。然而,由于户籍 制度的刚性和不可跨越性,导致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和难以适应 当今复杂的社会现实。因此,近年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成为了当 下中国政府努力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情况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问题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改革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户籍制度日益暴露出许多难 以适应当下现实的问题。目前,我国户籍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 1.不公平性。它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本地 人与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巨大差异,使得许多人在就业、教育等方面 受到不平等待遇。 2.行政难度大。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规定,许多人口管理工作变 得复杂,行政费用过高,浪费了政府的宝贵资源。

3.违法性。当前,我国许多外来人口在没有合法户口的情况下居 住和工作,这拓宽了“非法居留”等漏洞,滋生了黑市交易等社会病态。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着手改革户籍制度,以期实现城乡平等、公 民平等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等目标。 改革措施和成效 据了解,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包括: 1.“落户难”破解。政府取消社保缴纳年限或降低门槛等方式, 拓宽了人才来往和外来人口的落户渠道。 2.普查修正。政府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人口统计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清除了大量“僵尸户”和“虚假户籍”。 3.双向流动。鼓励城市人口向农村和山区流动,增加农村地区的 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些政策带来的成效也逐渐显现出来: 1.许多大城市的落户门槛得到了降低,拓宽了市民的选聘范围。 例如,北京和上海已经取消了有社保限制,而深圳则开始面向全国招聘。 2.经过多年的努力,户籍数据得以清理,处理了大量冗余的数据,精简了居民信息,优化了统计数字。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及改革历程的浅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制度,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殊”历史下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于此项制度。中国的这种特殊制度在建国初期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间人员的流动频繁,该制度愈来愈受到广泛的争议与指责。2005年底,国家开始着手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截止2009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在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历程中,重庆、广东也开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的路在何方?现今国家也还没有统一的方案,至此,改革之果到底为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一、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 中国的户籍制度自奴隶社会就有之,据《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一》记载,周朝就有官吏负责人的出生病死和人员的社会流动事务以及领土的行政划分,以执行不同的税收和征兵制度。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随着王朝的更替,相应的户籍制度也在发生变迁以适合当时国家的各种需要。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梳理,我们在此以改革开放的开始为分水岭。 1、改革开放之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前的自由迁徙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着重户籍的登记管理职能,这时的户籍管理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人口居住地点与基本信息的登记上面,并不涉及公民的自由迁徙与利益权利的分配等问题;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着重户籍在限定人口自由流动方面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人口的乡城流动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与规制;1978年至今的半开放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的利益格局形成,因此现阶段着重在相关的利益分配方面,其最突出的表现将涉及诸如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福利权益与户口相联系。 今天中国所施行的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所颁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的户籍制度源于明清时期,历经近五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居民身份证明制度。然而,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户籍制度现存的一 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户口迁移、居住证制度等。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户 籍制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亟需改革。 因此,研究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公正、公平:户籍制度对于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获得具有决定性意义,改革有效地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2. 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一体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建立合理完善的户籍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 3. 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改革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打破户籍制度的现有桎梏,给流动人口提供更多便利,也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投资和劳动力。 4. 政府管理:户籍制度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将有利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 现行户籍制度的概述和历史演变:介绍我国户籍制度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回顾户籍制度的历史发展,分析其演变过程。 2. 若干个案例分析: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户籍问题作为案例,分析问题的出现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打破瓶颈限制的策略。 3. 国际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我国户籍制度与其他国家户籍制度的异同,找到有效改进现行户籍制度的思路。 4. 改革方案和对策:通过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和对策,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户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户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1. 概述 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口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统计人口数量、管理流动人口和提供社会保障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公平和 正义的追求不断增加,户籍制度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政 府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当前户籍 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层面对于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 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参考和建议。 2. 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难以满足流动人口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 当前的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并不能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因为他们必须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才能享有相关权益。这种现象不 仅造成了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公平,也制约了人 才流动和社会发展。 2.2 人口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当前的户籍制度只能记录人口的户籍信息,无法准确反映人口实 际状况。比如,人口流动造成的重名、翻译、拼写错误等信息不统一 等问题,都会影响人口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户籍制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户籍制度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然而,当前的户籍制度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 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3. 户籍制度改革的多层面探讨 3.1 政策层面 政策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和 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整合,为流动人 口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2 技术层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口管理也应该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和处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使人口管理工作 更加高效、准确和便捷。 3.3 社会层面 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需 要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倡导全 民参与,形成社会共识。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一、背景与现状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清朝,经历了几次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类似于苏联的户口注册制度,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城乡流动人口的增多,户籍制度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分为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两种,城镇户籍可以享受到许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籍则相对较为落后,许多基本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此外,中国的户籍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婚姻自由、新生儿落户、出生证明等方面的限制。 二、问题与挑战 1. 农村户籍的不公平待遇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户籍的人们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例如,在升学、就业、医疗等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很难得到城镇户籍的公民权利。 2. 城镇户籍的限制 虽然城镇户籍享受着更多的福利和服务,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限制,例如贷款、购房、参与公开招聘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3. 生育政策的限制 中国的生育政策向来比较严格,这也影响了很多家庭的生育决策。此外,新生儿的落户也是一个问题,由于需要符合很多条件,许多家 庭的孩子无法在城镇落户,给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4. 婚姻自由的限制 中国的户籍制度还存在婚姻自由的限制。例如,有些地方规定女 方必须要有城镇户籍才能嫁到城市里,这也影响了一些人的婚姻选择。 三、改革方向 当前,关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下是 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 1. 统一的户籍系统 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比较分散,不同地区的户籍信息也存在不 一致。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户籍系统将是一个改革方向。 2. 扩大城镇户籍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城镇户籍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也是一个改革方向。 3. 放宽生育政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新生儿的落户政策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以缩小城乡差距。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指对我国目前实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人口流动和就业均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主要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两个部分,农村户籍多数为农民和农村居民,城市户籍多数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之间存在严重的差距和不平等。城市户籍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籍则面临着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限制。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加剧了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流动壁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为了解决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国首次提出户籍改革的思想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我国进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推出了“以城市为 中心,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催生了大量 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务工,形成了今天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我国认识到户籍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同时也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通过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户籍 制度改革文件和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实施的《户口 登记条例》和2014年实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两 个文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革,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首先,我国逐渐放宽了城市户籍的条件,允许农民工和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户籍。目前,我国允许持有合法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申请城市户籍。这一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市就业需求矛盾的冲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其次,我国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我国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的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我国逐渐消除了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距,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我国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通过建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农民工和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我国实施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户口制度改革的进程要加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发展机制,为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1.秦始皇的户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 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征税管理。此后,历代 政权都继承了这一制度。 2.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581年-907年):隋唐时期,户口迁 移制度逐渐完善,实行了“三纲六目”户籍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统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对人口的控制。 3.宋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960年-1912年):宋代多次进行 户籍调查和修订,对户籍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明清两代又加强了户籍 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户口迁移限制和人口普查,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户 籍的分级管理。 4.民国时期的户籍制度(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 了民国政府,出现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尝试,如《户籍法》和《行政院户 籍条例》。但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权更迭,这些并未得以全面实施。 在方向上,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当前户籍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 结构”和户籍歧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给农村人 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障碍。因此,方向之一是放宽 户籍迁移限制,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民的平等权利。 3.完善多级管理体制:目前,户籍管理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但由于 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公安部门在户籍管理上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方向

之一是建立多级管理体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提高户籍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总之,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未来的方向应当致力于消除户籍差异,建立健全的个人身份认定制度,并加强多级管理体制,以适应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需要。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一、引言 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贿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新发展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计和改革。本大事记昌在梳理和记录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二、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历程 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该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基本内容和要求,为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修订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此次修订加强了对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方面的规定,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3.1978年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4.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再次修订。2001年3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修订。此次修订删除了有关处罚和限制的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户口登记和迁移的条件,加强了对户口登记和管理服务的要求。 5.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同时,要求各地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6.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废止。 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废止决定。随着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废上,有关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也相应失效。各地公安机关开始逐步完善户口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三、现代户籍管理制度特点 7.信息化管理:现代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人口信息库、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等措施提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一个国家想要管理好自己的人口必然需要一种体制,而这种体制便是“户籍制度”,从时间上来看,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户籍制度的影子,经历千年而不衰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户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何为户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封建王朝对管辖区域内人口 的一个统计、记录与管理,不同时期户籍的管理又有着不同的体现,可以简单理解为阶级划分、特征划分。 户籍制度是朝廷管理人口的重要依据,比如国家征收税赋、增发徭役、补充军队等都需要用到他,汉代萧何入主咸阳宫第一

时间不是去寻找金银财宝而是去寻找天下人口户籍,可见其意义有多么重大。 1.先秦时期的户籍制度 如开篇所言,我国的户籍制度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周二朝,其存在的目的性也很简单直接,商朝主要是为了扩充军队的数量,进而以军事实力扩充疆域。 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实施的土地制度皆为井田制,而井田制度的执行便建立在人口的基础上,户籍制度若是不存在井田制也将无法推行。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为了发展的需要对人口的管理更为严格,秦国商鞅变法后更是根据需要将户籍制度作为“相互监督”的依据(连坐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原大地,人口的增加也使得秦朝的户籍制度不断改变与完善,登记流程和人口划分更加的详细化、规范化。 秦朝时期天下实施郡县制度,郡县之下又设立了乡、亭、里等,早期的秦朝一共有36郡县,后期随着疆域的扩大又增加到了48个郡县,这无疑增加了管理天下的难度。 为此秦始皇以郡县、乡、亭、里等由大到小的流程管理天下百姓,同时郡县、乡、亭、里等行政单元对各自区域人口的管理,上级行政单元可管理下层行政单元,同级别的行政单元户籍管理相互独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户籍皆不统一且所记载的内容也比较粗浅,总体涉及人口数、性别、财产等,但完善后的秦朝户籍制度内容则更加细化。

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和改革

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和改革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在建国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在身份证明、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建设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户籍制度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以致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户籍制度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主要对城市户口进行管理,规定了对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以及变动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办法。1955年6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启示》但是当时进行户籍管理只是一个登记的手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全国的人口及其变动情况,为国家的经济计划提供准确的数据。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的出台就是为了限制所谓的“农村盲流”进城,该条例和1957年底制定的临时工招聘规定,以及1959年初制定的户口登记制度一起,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正式形成。这时,这一制度的目的就不仅仅限于统计数字,更多地是针对“大跃进”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而出台的一个限制人口流动的规定,在城乡之间搭建了一道人为的迁徙壁垒。

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引发了商品粮供应全面紧张,因此国家开始全面压缩城市人口。为配合这一行动,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得这个制度具有了真正的操作依据。196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进一步划分了城市之间人口迁移的界限。 但是城乡之间的迁徙壁垒并没有随着粮食商品供应的充裕而逐渐弱化,相反却在不断的加强。1975年通过的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1977年,为规范户口迁移制度,公安部发布了一个户口迁移规定。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使城乡间城市人口迁移的限制达到了顶峰。从此农民被牢牢地限制在土地上,还被严格限制户口迁移和“农转非”指标,农民进城的路子被人为地堵死。于是,城里人和农村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城市人与农村人的“二元结构”。 80年代后,中国的户籍制度在迁移方面的限制稍稍放松了一些。国务院于1984年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许自筹资金、自立口粮,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农民及其家属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公安部门准许落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粮食部门提供议价粮油供应,地方政府为他们建房、买房、租房提供方便。这是中国自1958年实行限制自发性人口迁移政策以来对户口迁移政策所进行的最重大调整,但仍然附加了一定的限制条件,一是只允许有条件的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20XX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改革发展历程?xx带您一起回眸。 日前,中国户籍制度提速,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的脚步。随着中国户籍制度在全国推广速度加快,居住证制度也将有着落。12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公布了《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 放宽城镇租赁性质的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条件。租赁性质的合法稳定住所是指在当地房管部门办理租赁登记备案的房屋。除昆明市主城区外,实际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租赁性质的合法稳定住所且办理合法手续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申请在租赁性质合法稳定住所落户;申请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落户时,应当征得房屋产权人同意。 《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研究制定我省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出台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社会身份)等事项的管制办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1955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等级制度的指示》的发布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户口登记的统计时间为每年一次。 “农”与“非农”二元格局确立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64年8月《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出台,集中体现了该时期户口迁移的两个“严加限制”基本精神,即: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 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小城镇户籍逐步放开 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的高投入使对农业剥夺实现以农养工成为必然。为限制农村人口在城乡比较利益诱致下向城市迁移,制定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对城市资源的社会屏蔽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并逐渐放开,从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户口一体化方向发展。户籍制度所附加的福利功能,使建立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依然顽固地制约着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中城乡分治的历史合理性早已丧失,但长期城乡分治所形成的社会利益集团却依然对城市资源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 关键词:户籍制度重化工战略二元户籍制度城乡户口一体化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工业化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霍夫曼定律”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与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相关。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越大。霍夫曼总结出的是工业增长的自然结果,重工业比重提高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非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苏联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实践,使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的外援主要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资金补充不足,对此只能靠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则成为主要方式。降低工资主要通过降低工人的生活资料费用,为了降低工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和生活成本,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格政策。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保证农民将生产资源有效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要求有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以切断生产要素的外流渠道,并可以直接贯彻国家的发展计划,于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农村人民公社。 对农民的剥夺是进行工业积累的主要渠道,采取的剥夺方式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对农民的组织形式是采取人民公社制度,直接对集体进行剥夺,从而避免了与农民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城乡关系紧张和工农阶级对立而激化矛盾。 为了防止农民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进城务工,扩大低价粮食的受益者;同时也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保证有足够的被剥夺者,政府建立了户籍管理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行约束。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此确立了把城乡人口隔离的户籍管理体制,城乡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开始凝固化。农业生产者既不能随便变更居住地,也不能自行改变职业。除此之外,还设置了第二道屏障:建立一系列福利体制,并与户籍制度相连接,保证城市生活的低成本并排斥外来人口分享。城市住房、医疗、教育和其他生活基础设施都含有排他性的补贴,外来人口被排斥在这种福利待遇之外。制度

户籍制度变迁

户籍制度变迁 户籍制度是指国家统一对公民居住地进行登记管理的制度,旨在做到人口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变化,户籍制度也随之不断变迁。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封建社会中,户籍制度起源于统治者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每个家庭都被要求在官方进行注册登记,旨在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和素质,以便于征收赋税、征兵和管理人民。 到了近代,随着农业经济的落后,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和迁徙日益增多。然而,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移。在清朝,人口迁徙需要经过官方批准,迁移地和原籍地还需要进行繁琐的手续,使得人们很难得到自由流动的机会。 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这一时期,户籍制度成为国家控制人口和分配资源的重要手段。人们只能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工作和生活,迁徙需要经过繁杂的手续,原籍地和迁移地都需要同意。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流动,还导致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呈现出猛增的趋势,使户籍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口流动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放宽了户籍制度限制。首先是1984年开始实施的城市户口制度改革,取消了户籍的地域性质,允许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然后是1990年开始实施的农

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再次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农村户口制度改革,将农民户口由居住地转变为实际居住地,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和权益。最后是2014年开始实施的城镇化改革,推动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 尽管我国户籍制度已经有了巨大的变迁,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公平和不平衡。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很多农民工依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享受到应有的权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 作者:尹珊珊王丽英焦红静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 尹珊珊王丽英焦红静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我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历史,但仍未摆脱历史的羁绊。严格控制人口自由迁徙 的“二元制”户籍制度,与现行的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通过国外户籍制 度的对比与借鉴,户籍改革迫在眉睫,社会也展现出改革的动力。实现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移 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但具体方式方法还需探索。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自由迁徙 中图分类号:C9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772(2015)30-0217-02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FX020)。课题组成员:王丽英、焦红静、尹珊珊、郭艳芬、曹琳、刘春华。 作者简介:1. 尹珊珊(1982-),女,汉,河北廊坊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讲师。研究 方向:宪法,行政法;2. 王丽英(1970-),女,汉,河北唐山人,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3. 焦红静(1971-),女,汉,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 一、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历程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户籍制度 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已深深契刻在国家制度中,可谓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现在社会“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模式的雏形,在当时称为“六乡六遂制”,把国民 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类,即现在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公元前685 年,春秋初期齐国 政治家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分业而居;不得随意迁徙;“恒业不变”,家族继承。不得改变 职业;“口系于户,籍著于地”,形成了现代户口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公元前359 年商鞅变法,进一步落实和强化了管仲的户籍管理思想,开创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严格控制、规范 人口迁徙,每年详细统计人口等一系列至今仍然在沿用的户籍管理方式。随后二千多年的封建 历朝历代帝国都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不仅有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专制,更有利于国家经济 科技的快速发展。 (二)当代户籍制度的发展阶段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二元结构”仍然延续,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 两者界限分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一些调整,总的来说,大体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 1. 自由迁徙时期(1949 年—1957 年)

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变革的历史演绎与未来建言

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变革的历史演绎与未来建言 作者:王阳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2年第2期 文 \ 王阳 \ Wang Yang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导读: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同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劳动力就业 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联系在一起,成为维系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的制度推手,具有明显的历 史局限性。突破这种局限,更系统、全面地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央政府有必要作出整体、统筹的安排。比如,在财政上对户籍改革城市予以帮助,提高地方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 的资金比例;对外来人口入籍入户较多的、人口增长压力较大的城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关键词:户籍制度;城镇化;改革;模式;户籍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 提升,而地域转换和户籍转换就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表现。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 记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确立和管理法制化的开始,也为二元化社 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改革历程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户籍制度是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对公民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确认和登记的行政管理制度, 包括人口的登记制度和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制定和形成了一套以户为单位, 以人为对象的户口管理制度,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户口统计、常住人口管理和暂住人口 管理等内容。尽管我国户籍制度管理包含诸多内容,但掌握和控制住户与人口所在地区之间的 迁移是最主要的内容。 由于户籍制度实际上是围绕人口登记和管理的社会管理制度,所以“户籍”就自然具有两 种基本功能,即公民身份证明和为行政管理提供人口资料。户籍制度的上述功能是任何国家户 籍管理都具有的,只是在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受到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而形 成了一些特殊功能,比如“附属”功能和限制功能。前者指附属于户籍制度之上的、门类繁多 的社会福利制度;后者指限制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功能。总之,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是管理上的 身份证明,更是与经济地位和社会福利待遇等相联系的社会身份的证明。 (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 从我国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的松紧程度上看,户籍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 阶段: 1、第一阶段:人口自由迁徙时期(1949-1957年)1951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对城市户口进行管理。1953年,国务院发布了《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 查登记的指示》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在农村建立了简单的农村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以为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提供 准确的人口数据。1956年,全国户籍管理工作和人口资料的统计汇总业务统一移交到公安机关。至此,新中国初步确立了“户警一体”的户籍管理形式,城乡的户口管理工作和组织机构得到 了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