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摘要: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为生命潜能开发,把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达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让学生个性、人性得到凸现和张扬,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六大解放语文教学生命活力

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为生命潜能开发,把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六大解放”[1]思想唤起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把语文教学变成一泓活水。

一、解放头脑,让学生悟一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分强调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单方面的作用和绝对权威,久而久之,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2]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解放头脑,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悟其义,悟其理,悟其情,悟其境。这样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学习,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1、比较揣摩悟其义所谓比较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这是直接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与“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才”字内涵的精彩教学片段:

师:这两个“才”字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中的“才”字是表示时间长的意思。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邱少云连一动都不动,突出他惊人的毅力。

生:第二句中的“才”字是表示时间短的意思。像毒牙一样的“391”高地20分钟就攻了下来,突出了邱少云的精神给战友们巨大的鼓舞力量。

师:对啊,同一个“才”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却不同,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突出了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你们看,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富有表现力啊。

生:老师,我发现当“才”字表示时间长时,是在时间词的后面;当“才”字表示时间短时是在时间词的前面。

师:(极度惊喜)哎呀,你真不简单,你已发现了语言中的规律,太好了!同学们,都要像她这样去学习,去发现![3]

从这一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比较揣摩,不仅真正理解了“才”字的意思,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无穷魅力的同时,还感受到邱少云这个伟大战士思想伟大、行为伟大、意志坚强,惊人毅力,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光辉形象深深的烙在每个学生的记忆深处。

2、熟读精思悟其理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4]这句话道出熟读可达到的境界。在熟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教学《西门豹》一课,学生在熟读课文时,教师抓课后习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中的“巧妙”在何处?课文又是怎样写出“巧妙”的?学生围绕这一研读问题,以充足的时间研读、品悟,梳理出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方法有六:①借口“新娘不漂亮”救下了新娘;②借口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把巫婆投入漳河,惩治了巫婆;③借口让官绅头子去催巫婆,把官绅头子投入漳河;④借严惩巫婆和官绅头子,警告了其他官绅;⑤借此教育老百姓破除迷信;⑥借此还发动群众兴修水利,获得了好收成。这样,教师就用一个高度集中的研读问题,在学生熟读的催化下,通过认真思考,学生真正理解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巧”在哪里,“妙”在何方。

3、反复诵读悟其情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文质兼美文章,是学生获得健康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万里长城》一课,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课题“万里长城”,学生全情投入,当学生诵读出气势时,老师不失时机亲切地问:“为什么这样读呢?”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认真品味词句,有所感悟,纷纷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

——长城气魄雄伟;

——长城建筑的年代久远;

——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通过语音抑扬顿挫,通过语音抑扬顿挫,通过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出意、形、情、味、神。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升华情感。

4、浮想联翩悟其境意境的营造是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的,优秀的文章往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读出意境是朗读的高品位境界。要读出文章的意境,必须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完成这一步工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逐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领悟情景。”[5]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意境成为学生胸中之境,心中之情,口中之言。教师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学生先轻轻地朗读,再闭上眼睛去想象文字中的画面,让文中所描绘的境象进入大脑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草塘的美景,把自己用脑画的画面用简笔画绘下来。一位同学画面上描绘了翠绿的蒲草和芦苇,清澈得能看到倒映蓝天、白云的小河,还添上了在河边嬉戏逮鱼的孩子,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更有生机和乐趣。

“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内涵,品味语言文字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悟”的过程是情感的升华,是精粹的沉淀。“悟”的过程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精神枷锁,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

二、解放双手,让学生做一做

所谓“心灵手巧”就是手巧,心也变得灵活聪明起来。可是,要使孩子聪明,动手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1、引导做一做。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做一做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学生在动手中自己获得新知,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捞铁牛》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圆口瓶、石子、木尺、棉线、铁片。

实验过程:

①将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放入盛有大半槽水的水槽中;

②在圆口瓶的瓶口架上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着一块铁片;

③将圆口瓶里的石子逐一取出。

实验现象:圆口瓶带着铁片不断上升。

实验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器具各相当于怀丙和尚捞铁牛时的哪些器具?学生通过类比,自然而然地明白怀丙和尚所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怀丙和尚真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2、放手做一做。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有利于解决知识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如《赵州桥》一文有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那么是什么支着这么长的桥面呢?”假若教师大讲特讲拱形桥洞的张力,学生将是似懂非懂。老师让学生玩搭纸桥的游戏,学生兴致勃勃地玩起来,用橡皮泥作桥墩,用白纸作桥面,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纸桥脱颖而出。教师选出三座代表作,①白纸未对折平放桥墩上的宽阔平坦大桥;②白纸对折后平放桥墩上的小桥;③将白纸握成拱形嵌入桥墩之间的拱桥。然后叫学生将橡皮擦当“车”开到桥上去,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宽阔平坦的大桥坍塌,“车”坠入河中;小桥腰折,“车”动弹不得;拱桥巍然屹立,“车”安危无恙。通过玩一玩,比一比,学生明白拱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样学生即使不明白力学原理,也能从实践中获得直观印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画画,多说说,多做做,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解放眼睛,让学生看一看。

现代视觉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我们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大约80%来自于视觉,视觉中枢可以说是外界信息输入我们大脑的主要通道。[6]可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去获得“第一资料”的重要性。

1、认真观察实物儿童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好奇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句话:“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些贝壳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颜色不一”、“形状多样”、“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等词的意思呢?老师把贝壳标本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观赏,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啧啧的惊叹声。学生看一看,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不但理解了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描写的贝壳产生了感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尽情欣赏画面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觉思维的。”[7]因此,课堂上老师有意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CAI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CAI是通过音像、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当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由自主融入其中。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播放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之中,亲眼目睹浩瀚的大海,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壳,翱翔在椰林、海面上的海鸟。学生仿佛来到海底世界,亲眼目睹了海底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以及那些见也没见过的,甚至听也没听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在观察这一生动画面时,一个个睁大眼睛,被西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尤其是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加深了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眼睛是心灵之窗,教师要开启学生的这扇窗户,让这扇小窗去摄下有形有态的物,有情有感的人,有滋有味的生活……

四、解放嘴巴,让学生议一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同学争论。

1、畅所欲言,鼓励创见小学语文课堂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教学《称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假如你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妙的方法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想出了一个个锦囊妙计。

——就地取材,用泥沙代替石头,挑泥沙比搬石头方便。

——与其挑泥沙不如引水进舱,那更省力。

——让士兵或官员上船,人上下船动作轻快,省时省力。

学生们想出的方法确实比曹冲的办法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契机,议论“不设防”,学生智慧一定会绽放灿烂之花。

2、广开言路,允许异见小学生显著心理特征之一是从众随流。人云亦云,会不由自主地认同他人而否定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矫正学生的这种心态,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应广开言路,善待“异说”。

教学《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课文的题目应该改一改,猎人并不是大森林的主人,而是大森林的破坏者。”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处惊不乱,采用了全新的、灵活的、开放的辩论形式,引导学生辩论。让学生有辩论中去探讨,去发现。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个队,将持“主人”观点的定为正方队,将持“破坏者”观点的定为反方队,要求正反两方从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找到各自的观点依据,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正方队同学在反方队同学的凌厉的攻势下败了下阵来。反方队观点如下:

——猎人捕杀山鸡,这种行为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猎人在大森从中使用猎枪,在林中空地上燃起篝火,不但烧死地上的苔藓,而且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猎人捕杀山鸡的枪声,打破林中的寂静,影响影生动物休息。

——猎人挥刀砍倒枞树枝,这是乱砍滥伐的行为。

——猎人的行为,都是为自身利益,破坏生态环境。

在这场小小的辩论会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无拘无束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里,大家享受言论自由;在这里,每一个人

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感受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学生展示了生命活力。

广开言路,允许异见,并不等同于“大鸣大放”。教师正确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五、解放空间,让学生动一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智力因子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思维最具灵活性。如果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呈割裂状态,使语文学习成为枯燥抽象的符号记忆,必然导致过重的学习负担。因此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沟通,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1、搜集资料“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8]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的素质之一,“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9]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就是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文件、图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以及英法联军掠夺珍宝、毁灭罪证的史料。学生可以到报刊上剪裁,或者到网络上下载。通过查阅的资料,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领略这座“园中之园”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了解清政府软弱无能,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

2、亲身实践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翻地、浇水、施肥、喷药、除草、割稻,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以及劳动人民勤劳纯朴的品质。学习《春蚕》一课,可以指导学生饲养春蚕,观察春蚕的生长过程,学生不仅了解春蚕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还目睹“春蚕到死丝方尽”、“作茧自缚”的情景。

语文天生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课本以外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六、解放时间,让学生读一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等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多读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多读”,要从阅读“小课堂”走向阅读“大课堂”。

1、重视“阅读小课堂”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摒弃理性的分析,将课内宝贵时间归还于“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阅读教学返朴归真。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中,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在读中积淀语感,给语文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2、倡导“阅读大课堂”的读心理学家指出:人在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让孩子多读些书,多积累一点,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0]要想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将学生从题海里解放出来,把应受学生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纸质书”(纸介质的书报杂志),这样《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安徒生童话》、《哈利波特》、《红岩》……古今中外的名著均进入儿童的阅读圈。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要与时俱进,开创大语文大阅读的新天地,引导学生读“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通过点击网上音频和视频,使阅读材料由原来单一的文字语言符号拓展为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读“电子书”扩大了阅读范围,降低了阅读难度,提高了阅读效率。

解放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11]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2]让优秀文化如同空气般滋养学生,如同阳光般照耀孩子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都充满丰富的语言。

“六大解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起来对待,在学习中让学生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而且让学生的个性、人性得到凸现和弘扬。解放我们的学生吧,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摘要: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为生命潜能开发,把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达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让学生个性、人性得到凸现和张扬,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六大解放语文教学生命活力 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为生命潜能开发,把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六大解放”[1]思想唤起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把语文教学变成一泓活水。 一、解放头脑,让学生悟一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分强调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单方面的作用和绝对权威,久而久之,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2]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解放头脑,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悟其义,悟其理,悟其情,悟其境。这样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学习,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1、比较揣摩悟其义所谓比较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这是直接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与“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才”字内涵的精彩教学片段: 师:这两个“才”字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中的“才”字是表示时间长的意思。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邱少云连一动都不动,突出他惊人的毅力。 生:第二句中的“才”字是表示时间短的意思。像毒牙一样的“391”高地20分钟就攻了下来,突出了邱少云的精神给战友们巨大的鼓舞力量。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16382265.html,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作者:乐晶晶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11期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提出了“六大解放”“生活教 育”“乡村教育”“创造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六大解放”便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指解放幼儿的脑、手、眼、嘴、空间和时间,尽管“六大解放”思想是针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但是对于现如今的学前教育依旧有着很大的启示。因此,本文将简要阐述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并提出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实践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学前教育;应用实践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一直都在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如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儿童教育最好从其出生时就开始;德国幼儿园创始人福禄培尔认为:幼儿期是整个人类发展自然和神圣的起点,幼儿园的任务便是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能力,促使其正确地了解人和自然,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在素质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传统仅仅重视对幼儿知识传授的学前教育已经逐步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孩子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注重解放孩子的手、脑、口、眼、时间和空间,凸出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孩子们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概述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即是解放儿童头脑、解放儿童眼睛、解放儿童嘴、解放儿童双手、解放儿童空间和解放儿童时间,充分发挥幼儿多种器官的协调作用,培养幼儿丰富的个性、灵活的头脑和创造的欲望。“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是在陶行知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吸收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与王阳明儿童教育哲学思想、根据当时我国教育的病态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新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和个性化素质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有着实践性、整体性、变化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显著特点, “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形成于教育实践,历经长期的发展与实践验证,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着很强的延展性特点,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一)解放大脑,培养创造能力

陶行知教育理论

连山区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考试《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_________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 、。 3.1927 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______________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同教育的新路,还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了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 4.民主的教育是、民治、的教育。 5. 和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 6.1925 年底,陶行知先生在南开学校演讲《学做一个人》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要素。 7.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并强调_______。 8.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是:、、 、。 9.我们可以说,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为基础。 10.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这一至理名言可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12.“”是陶公精神的来源,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 13. 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14.“墨辩”分知识为知、知、知。 15.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是、、 。 二、判断 1.“研究性学习”的明显特征是教与学。() 2.陶行知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 4.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哲学方面也很有研究。() 5.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有助于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

教育即解放

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这篇著名的报告之中。它同时提出并确定了一个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今天,重温这段文字,仍然是颇有教益的。 《学会生存》提出的“教育即解放”的口号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之中又有了新的发挥:“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真正的教育一定坚持价值引导而同时拒斥灌输,这除了在教育过程之中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主建构外,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对诸如终极价值、绝对真理之类的东西保持审慎的态度,留下一个开放的价值空间。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并让他们明了这些价值系统和在他们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人的自由与尊严的教育。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尊重多元化的社会,在教育中必然是拒斥灌输的,因为灌输试图封闭人们的思想,将一元化的东西定于一尊。灌输事实上反映着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表现为对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任何意义上的灌输都有漠视学生需要和尊严的共同特点。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教育固然不是万能的,但谁又能否认良好的教育不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站在改造国民性、重塑民魂的高度,审慎地规划我们的教育行为,解放被禁锢的心智,舒展被束缚的个性,使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使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让人们的笑脸生动起来,让我们的社会丰富起来。 教育的力量 关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加尔布雷思在他所著《好社会》一书中说得再好不过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及其拓展意义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及其拓展意义 涂怀京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陶行知提出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可以获得“学习的基本自由”,意味着配了一把“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金钥匙。 1.解放头脑,发展思维、记忆等能力。陶行知把解放头脑形象地比喻为“天”,指出大脑“是思想之物质基础”,要“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使学生的“特殊才能得以发展而不致枯萎”,增强其思维能力和“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放双手,发展操作、实践等能力。各种感官中,唯独手这个“触觉的器官是处在主动的地位”。“被动的力,比不上自动的力;头脑的力,比不上手脑并用的力”。因此陶行知主张将双手和头脑的血脉联通起来,“使人人都有脑筋变化过的手”。 3.解放眼睛,发展观察、注意等能力。陶行知说,两只眼睛,便是天文镜。然而,由于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遮掩和制约,事实和真理往往不是直观、显明的,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却笃定不移,难度也不会因此而削减。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能看”,“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揭真相,明至理。 4.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等能力。为了使学生“能谈”,就必须“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陶行知告诫人们,“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并注意指导他们提问的技巧。“说话的能力是生成的”,需要解放嘴和其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感官,各个器官都有练习了,学生也就能写、能认、能读了,表达就会愈趋流利、顺畅了。 5.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把学生“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这是陶行知关于解放空间的阐述。他坚信,空间放大了,才能各学所需,各尽所能,“使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明确提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要进行“六大解放”。其关于儿童的“六大解放”独创而深入的探讨则(应删除)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而(增加)这些建议在今天看来仍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一)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不仅仅是儿童,青年、成人也是被这种种“裹头布”(加引号)束缚着,这严重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唯独解放头脑,创造力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当其冲(成语不对,应改为:首先应当做的就是)的是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要像中国(加:封建社会下的)女子勇敢的撕下“裹脚布”一样,将这层层“裹头布”从儿童头脑中撕下来。同样地(改为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要想突围而出,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也必先把“裹头布”解开。(无关联,缺少过渡语)陶行知借用三明主义中的话,为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他认为“思想贯通,便等于解放头脑”,而人只有发生(原话?)思想,思想贯通,以后才生信仰,才生力量。因此解放头脑是发展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唯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战胜敌人(敌人是谁),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陶行知一贯重视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用句号)在他看来“手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提到自从有了可以自由活动的手后,人类才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能够从事更高的创造活动,这使得人类进步便(删)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假如把双手束缚起来,人类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我们要在头脑的指挥下用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武器打仗,使用仪器从事发明(仪器怎么发明,改为测绘?)。而中国对于小孩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就必须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以与朋友太太交谈孩子把金表拆坏一事为例,说明如何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他还以爱迪生的母亲关心爱迪生成长的故事为例,说明长辈们不要轻易否定了儿童的创造力。主张我们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学习,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双手,这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十认为传统的封建(重复?)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他提出不要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 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要看世界》一诗中,他还写道:“我是一个大孩,我要看看世界,和大家一同来改造世界。”儿童只有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才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并产生探索真理的动机,进而发生创造活动。 (四)解放小孩子的嘴 陶行知以他曾经写过的这样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禽兽不如人,只在每事问。”以及“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例(红色为加),来说明“问”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他进一步强调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因此要允许小孩问问题,解放小孩子的嘴。陶行知批判地指出中国(加人?)一般习惯是不许小孩多说话,大人说得话孩子只要照做就可以鼓(?),这使儿童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削弱了儿童的创造力。在陶行知看来,大人要使“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得自由”,不仅要准许他们问,而且要鼓励他们问,这才能充分发挥他

陶行知 的主要观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它不只是教材的改编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它是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在新生课程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实施、操作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主张知行统一、人文和科技协调,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勇敢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主动放弃“权威”和中心地位,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彻底从封闭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中,本人认真研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同时还学习了当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专著。在读书活动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感觉到了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觉很深,对本人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有很大帮助。 陶行知在强调生活既教育理论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并认为,教育过程与教学方法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他站在实践唯物论的立场上,提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是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的作用就须要把儿童从“大彻大悟中形成信仰而生出力量来。”提出“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灌入式,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常常被无形地扼杀,这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是僵化而落后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解放儿童,为此,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 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创造力突围而出,使思想解放; 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能干,有亲自动手的机会。解放双手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说。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要鼓励他们“每事问”,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儿童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要把学生从鸟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扩大眼界,发展内在的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儿童的课表排满,不逼迫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占据了儿童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既有时间,也不知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了。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模板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能不能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概括性的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一、放儿童的头脑许多人认为头脑长在学生身上,他想什么当然是他的自由。然而,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位美国的母亲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是太阳、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对簿公堂,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二、放儿童的双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小皇帝”是对中国的孩子很形象的描述。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成绩很好,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教学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对于1克,500克等重量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这样的教学相信比老师讲十遍更有用。又如在推导“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再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1985年,我国年仅16岁的少年张今以一系列惊人的发明获青少年发明一等奖。张今的创造性就是得益于他的父母自幼为他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幼年时期,父母注意为他购置发展感官、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在众多的玩具中,张今更偏爱可以任意拆拼的玩具和建构材料。他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有效教学

陶行知“六大解放”与有效教学 江苏东台市廉贻小学杨兰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在撰文、演说中陈述自己“六大解放”的思想理念: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赶考。 课堂是让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温情怀抱,平等、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有效教学应该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正体现这“六大解放”的思想。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学会主动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目前,师生问答式仍然是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教者课前精心设计提问,学生顺着老师的问题绞尽脑汁。教师琐碎的提问,裹住了学生的头脑,学生看似思维,其实在围着老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思维。怎样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真正思维的课堂呢?让问于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六年级教材《负荆请罪》,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问:读题后有什么问题吗?爱问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七嘴八舌,主动参与,一下子就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结果怎样?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是他们

想知道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老师接着说:答案藏在课文中,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迫不及待投入到读书中。学生读课文后,老师顺势引导:你读懂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学生再一次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去。课文学完,老师又说:试着提几个自己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问大家。教者就这样一步一步给学生留有问的时间,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让学生在问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获取知识,让学生在问中学会思维,从而解放自己的大脑,这样的教学,就应该是有效教学。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训练实实在在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许多课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双手放得端端正正,从头到尾除了除了举手,手不再有其它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双手无形中被老师束缚起来了,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六年级教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我们见识过许多爱国志士,肖邦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你?划出来,选择一两处多读几遍,在句子或词语旁写写感动的原因。课堂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学生笔间流淌的是自己的情感。课堂上写的训练就是解放学生双手的一种体现。 课堂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教者执教一年级教材《春笋》时设计了“春笋作业小超市”:(1)抄写自己刚会写的生字;(2)练习读一读课文,争取比刚才还要好;(3)看看图说说图的意思;(4)几个人一组,演一演文中的小春笋。逛超市多自由,想买什么就拿什么,逛作业超市,合适做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论——“解放大脑”之我见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论 ——“解放大脑”之我见 石浦中心幼儿园于发源 【摘要】所谓“解放大脑”陶行知先生在自己的撰文“六大解放”中多次提到,即“解放幼儿的大脑,使他们能想”。如今各方教育理论泛滥,好的教育理论自然被拿到现实中加以运用。陶先生自然是位大教育家,其教育理念也理所当然被广泛传播。然而当理论撞上实践,并非都能够完美吻合,下面就针对“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大脑”谈一谈我的一点点看法。 一、“解放大脑”给幼儿教育带来的优势 顾名思义,解放大脑是说幼儿的思维局限性很强,容易被教师牵引。因此此番用意被理解为教师要开阔幼儿视野,让幼儿能够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培养幼儿爱思考、独立思考、会思考的人,从小打下一个独立思考、爱思考、会思考的基础。 有些笔者寓意,课堂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有华丽的布景和暖色的灯光,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这场舞台的演员。而教师并非独特,并非可以独揽整个舞台,教师不应该是整个舞台的主演。真正的的主角应该是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当配角。努力将主角衬托的更加美好。 此番寓意固然是很出彩,道出了一个教师应有的本质,说出了无数教育家想要表达的心声。因此寓意在“解放大脑”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将机会交给学生。创建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

考、爱上思考。最好可以像一只刹不住的犀牛,将教育的瓶颈撞的粉碎,把教育意义的真正魅力体现出来。 案例:《纸张大力士》 有一天我即将准备上一节科学领域的课《纸张大力士》。由于这节课我之前有观摩过其他老师上过,因此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已经基本上知道这节课所能达到的效果。 小朋友们一如继往坐在小椅子上听我讲述活动的要求。即,将纸张通过卷折等方式站立,并且在站立的纸上把积木堆上去。并且尽量堆积的更多,堆的最多的小朋友即是今天的冠军。 由于之前我听过的那位老师,在幼儿操作之前展示了一遍该如何让纸张站立,并且强调不要把积木掉在桌子上发出声音。导致整场活动虽然很安静,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有的小朋友为避免积木掉落在桌上发出声音,只放了很少的积木在上面。有些幼儿甚至全部模仿教师的步骤。 而在我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只是提出了简单的要求,就是要纸张站立并且比谁的积木搭的更多。最后其效果和放置积木的数量竟然是那位老师班里小朋友的三倍。甚至有些小朋友想到了我很多稀奇古怪我摆放方法,虽然放的并不是最多的,但是从外形上更加美观。 因此,解放幼儿的大脑,就应该少点约束,让环境足够的宽松,让稀奇古怪的事情更多一点,让不可思议的事情更多一点。就像孩子画画一样,并不能说人头一定要是圆的,身子一定是方的,小孩子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而我绝不会强加自己的定势给他。更不会说方脑

陶行知知识竞赛题

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知识竞赛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陶行知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 ,原名叫(文睿)。在(1946) 年病逝,毛泽东的题词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评价陶行知为(万世师表)。 2、陶行知提出着名的“六大解放”是(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3、陶行知先生于(1927 )年创办了晓庄师范,指导晓庄师范的理论是(生活教育),其校训是(教学做合一)。 4、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了(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5、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活动)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6、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还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先后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8、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推行(平民)教育,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9、陶行知首创(小先生)制,来帮助学生学习。 10、1930年陶行知受迫害,封闭了晓庄师范。在(日本)避难,次年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申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陶行知曾说过,小孩子必定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这足以说明他的观点是(A ) A、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行动与只是同等重要,同时发生 2、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为中心的是(C ) A、教 B、学 C、做 3、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这体现了(A ) A、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C、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4、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更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的是(D ) 5、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 5、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的学说是( B) A、社会教育 B、生活教育 C、品德教育 6、“每天四问”指的是(A ) A、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 B、能力,品德,智力,发现有没有进步 C、身体,学问,能力,品德有没有进步 D、工作,道德,智力,发现有没有进步 7、生活教育运动12周年纪念日上陶行知提出的口号是(A ) A、学术即力量,组织即力量,行动即力量 B、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

试评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的理论

试评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的理论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陶行知先生一生始终关注学前教育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陶行知十分注重学前教育,他深刻地指出了当时国内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强调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在师资培养方面,他还领导实行了“艺友制师范教育”。在陶行知先生众多幼儿教育理论中,我想重点来谈谈解放儿童创造力这一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而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任务。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坏境的影响,教育虽然不能创造什么,却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特别是旧中国的孩子,在苦海中成长,不但经济困难,而且受着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便更加需要强调发挥孩子潜在的创造力。为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到儿童的队伍里去,要真情实意地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加入到儿童生活中去,便可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可以从这六个方面进行: 首先,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其次,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列举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的事例来说明动手的重要性,主张我们的护育员或先生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让孩子们有动手的机会。 第三,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传统的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解放小孩子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五,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空间解放了,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开拓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第六,解放儿童的时间。学校不应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不能“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然而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强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儿童会否真的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答案是肯定的。陶行知的这一思想已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对环境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从学会与父母、同伴、老师交往,到认识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熟悉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到掌握使用各种工具,儿童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造。儿童的创造潜力从一出生就开始萌芽。众所周知,半岁的婴儿就能自己抱着奶瓶吃奶;一岁的婴儿尽管不会说话,却能做出手势或发出信号,让大人帮他拿起他够不着的玩具;一岁以后就慢慢学会使用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对于婴儿也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再者,游戏是儿童

幼儿园教育探索:在幼儿园中实施“六大解放”

幼儿园教育探索:在幼儿园中实施“六大解放” 在幼儿园中实施“六大解放”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他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发现儿童,了解儿童,相信儿童,认识到儿童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否则,即使有创造力,也会枯萎而得不到发展。因此,他提出“六大解放”思想。(解放脑、手、嘴、眼、时间、空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呢? 我认为幼儿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较多得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重视活动与实践的结合 儿童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如:上“蚕”的科学活动时,先带幼儿养蚕,让幼儿采集桑叶,亲自喂养观察蚕头眠、二眠、三眠、四眠,最后“上山”结茧、成蛾、出茧、交配、产子的全过程。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清洁桑叶,剪桑叶,换桑叶等劳动,不仅系统地观察了蚕的生长过程,而且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有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活动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活动时不少幼儿能叙述蚕的生长过程,对老师讲蚕丝可以织成丝绸,丝绸是我国的特产,丝绸的色彩光亮、轻软,穿在身上舒适、流滑等知识也容易理解。

重视幼儿外出参观 经常组织幼儿去园外认识社会:观察警察叔叔如何指挥交通,使街道秩序井然,车辆畅通无阻;观察气象站的叔叔如何观测气象变化;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捡落叶、采标本,认识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中增长才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当季节变化时,大自然以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在每一个季节都向孩子们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雪、雾、风、雨……孩子们用它们做游戏——打雪仗、捉迷藏、放风筝、玩泥巴……感受、体验和发现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其乐无穷,受益无限。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了解、记录、报告、预测和感受天气的变化,不仅能发现孩子们对环境和天气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发展儿童对科学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重视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根据幼儿的认识规律,教给幼儿观察一件物品、一张图片和一种动植物的方法,并通过阶段性的培养和较多时间的训练,让幼儿逐步掌握。如: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通过观察和探索,幼儿感受到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植物,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种植和护理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和他们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而且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的热情,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以及对劳动的热爱。 再如: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他们如同关爱自己一样关爱动物。幼儿通过与小动物的实际接触,通过对他们的观察、饲养和照料,以及进

解放思想 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解放思想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高新小学吴学红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或也”,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给老师的经典的角色定位。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这个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角色定位是否还恰当呢?是否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学生真不好管。”“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这样的话语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口头禅。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按照一是考试,大收集整理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新时期里树立新的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转变教师角色模式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是一个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人们常说教书是“良心活”,确

实如此。你对学生多尽一点力,也许学生就多学一点知识。多找学生谈一次心,也许学生就少一次违纪。可是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冲击。在这样的状况下,还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最初的理想呢?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只问付出,不问收获呢?以前,教师以追求金钱、物质享受为耻,以追求“园丁”“蜡烛”“春蚕”的奉献精神为荣。所以教师是清贫的,清苦的。然而现在,有一些教师却为了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而收受学生的礼品,在课堂教学中不认真,却在课外办补习班为了得到期末的教学成果奖而歧视差生,甚至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因此,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就是塑造教师新的角色的关键。考试大网站整理。 其次用平等和爱来教育学生。说爱学生是最美好的师德,是因为一名教师事业上的成就,源于一个“爱”字,爱专业、爱岗位、爱学生,而其中爱学生又是支撑一名教师精神大厦的原动力。因为有了这份爱,荒芜的土地上才会生长出一片片美丽的园林;有了这份爱,校园里才会传播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了这份爱,教师们才会无怨无悔地把青春播种在讲台上,让丰实的桃李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芳香;有了这份爱,学生们才会在心头竖起一座座永恒的丰碑。教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在是道德的唯一榜样,那么,教师以什么来和学生相处呢?凭借什么来塑造教师的角色呢?那就用爱吧。教师对学生的爱,即“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

陶行知试题

连山区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考试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_________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 、。 3.1927 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______________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同教育的新路,还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了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 4.民主的教育是、民治、的教育。 5. 和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 6.1925 年底,陶行知先生在南开学校演讲《学做一个人》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要素。 7.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并强调_______。 8.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是:、、 、。 9.我们可以说,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为基础。 10.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这一至理名言可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12.“”是陶公精神的来源,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 13. 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14.“墨辩”分知识为知、知、知。 15.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是、、 。 二、判断 1.“研究性学习”的明显特征是教与学。() 2.陶行知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 4.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哲学方面也很有研究。()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试解读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 引言:创造力,自由带来的芬芳! 曾经有谁说过: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是的,自由像是玫瑰的芬芳,淡到只有你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她沁人的芬芳!而创造力就是这段香气,这样的香气能让生命的智慧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是的,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解放儿童创造力了。为什么是解放,而不是挖掘?为什么是儿童,而不是人类?这样的疑问我相信只有追溯到那旧中国旧社会才能说清楚吧!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他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五大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头脑,简单的来说就是思维的创造力,陶行知把解放头脑放在第一位也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了。旧中国就像是一个大熔炉,不管你出生时的脑袋是方的还是圆的,在你生命结束之际你会发现,别人的脑袋是什么样你的脑袋就是什么样。这也只是个具体的比喻,试看那时及那时以前的大部分的孩子,何来创造力可言?孩子的创造力早已被封建迷信、成见所束缚。知识之岛再大,没有了创造力,他也就是一个荒岛,毫无生机的荒岛罢了。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的教育身上,这就是那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做的一个梦,陶行知的开辟幼稚园新大陆的思想、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呐喊等等。今天我们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还忍心给他们套上枷锁吗?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劳动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活动,现在的我们似乎在扼杀它的积极性,孩子们需要劳动,需要动手,他们天生喜欢摆弄他们的双手。陶行知说如果我们把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大脑的活动,那我们费尽全力去解放头脑又有什么意义呢?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那他们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这是林格伦告诉我们的,对此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为了孩子的创造力不被抹杀掉,我们是不是应该收起我们的教鞭或是戒尺呢?家长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你们所谓的疼爱和保护呢?让孩子自己去挖掘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艰辛,那样他们可能会更加幸福! 解放孩子的嘴 相信好奇心永远是创造力的根源,好奇的目光能够看到这世界他想看到的东西。而孩子的好奇心就在于他的那张嘴了,孩子喜欢问个不停,喜欢看新鲜的东西,而此时的我们就会骄傲的摆正自己的姿态,以一个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和回答他们的问题,殊不知我们错了,你的回答正确与否不论,你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同样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给他们我们所能给的答案,如果解决不了,那就请谦虚点的告诉他们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寻求答案,因为我们也无法解答!因此陶行知也说,小孩子只有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曾经看过一个幼儿园的视频,有一段就展现了孩子是如何的期盼着他们每周一次的课外活动的。开头我也讲到了自由跟创造力的关系,是的,孩子们都是自由的,他们讨厌像鸟一样被关在笼子里。自然像是智慧的音符,身在其中你会有种愉悦的幸福感,那便是自由。以前写过关于学问和游历关系的文章,有句话说:游历对于人生的作用不下于读书,甚至犹有过之。是的,书本的知识是死的,而游历到的世界才是活的。我们知道读书是好的,但在孩子幼儿的时候就把读死书的观念植根于他们的思想里,那以后我们的活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要完全做到这样的回归自然我相信也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之早日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