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2.小组探讨、分析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3.列表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说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及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旧知回顾,提问。

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略。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呢?

二、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3.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说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

4.分析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的原因及从这些错误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师: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是什么会议?

PPT出示问题:

(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师播放:影音资料:中共八大的召开。

生1: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生3: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做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带学生进入当时历史情境,并从视频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党中央又制定了经济建设的总路线。

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师:总路线中的“多快好省”四个方面中哪些方面容易被人们忽视?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总路线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学习,出现左倾错误做铺垫。

生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易使人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而忽略了

“好”和“省”。

生2:这条总路线具有正确性,也有片面性。

正确性:指明了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片面性:片面强调“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展示材料:(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认识总路线的片面性。

师: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1958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PPT出示问题3:

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说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材料,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出示材料:多炼钢铁多流汗,超过定额翻两番。滚滚钢水心中燃,一心要把英国赶!为使钢铁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锅炉,用土法炼钢。到年底,产量指标完成,但300万吨钢无法使用。

生:这体现了高指标、瞎指挥。

师出示:大跃进时期壁画,大跃进时期报纸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纪录相夸耀。

生:这体现了浮夸风。

师出示:人民公社图片及材料。加入人民公社后,人们敞开肚皮享受着不花钱的饭菜,有人说:“真是进了共产主义了。”

饭后上工,社员在地里拿着工具懒洋洋的什么都不干,邻居大婶还说:“别那么卖力了,反正干多干少晚上食堂吃的都一样。”

生:这体现了共产风。

师:人民公社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跃进”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

4.阅读教材,说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哪些反革命集团,他们的结局怎样?

5.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归纳总结“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及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PPT出示问题:

阅读教材、材料,分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

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解。

原因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原因2:个人崇拜现象滋长,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错误。

原因3: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毛泽东的错误,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原因4: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被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者篡夺了,据此毛泽东提出的所谓“四个存在”理论——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

“修正”的含义是“修改、重新审查”。修正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之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

PPT出示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文化大革命”动乱的表现,结果如何。

生1: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织中央文革小组,他们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生2:各地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师:什么是红卫兵?

红卫兵指的是以保卫毛主席,保卫红色江山为己任的青年学生。是文化大革命中冲击原政权机构的重要力量,对文化大革命在全国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生3: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

制受到践踏。

师出示:批判彭德怀、红卫兵批斗大学校长、大字报满天飞、各地纷纷召开所谓“批判刘少奇大会”图片。

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

从这些图片中可看出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PPT出示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面对全国动乱,老一辈革命家的反抗有哪些典型事例?

生:二月抗争。

师: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反对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具体事件有“大闹京西宾馆”、“大闹怀仁堂”,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特别是2月的“大闹怀仁堂”影响最大,故称“二月抗争”(江青等反革命分子称之为“二月逆流”)。

二月抗争的实质:老革命家对“文革”的抵制。

PPT出示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哪些反革命集团,他们的结局怎样?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培养概括,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生: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师:注意:四人帮与中央文革小组的四个人不同。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

党内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的重新定性: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PPT出示问题:

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归纳总结“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及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师播放视频:“文革”失控的局势。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危害:

政治: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造成巨大损失。

文教: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经验教训:

(1)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要反对个人崇拜。

知识拓展: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犯过哪些错误并纠正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年,大革命时期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年,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内右倾和左倾错;

建国之后,大跃进左的错误;

——1976年文化大革命。

过渡:在社会主义十年探索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也取得了一些建设成就。都有哪些呢?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2.小组探讨、分析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3.列表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说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及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旧知回顾,提问。 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略。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呢? 二、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3.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说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 4.分析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的原因及从这些错误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师: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是什么会议? PPT出示问题: (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师播放:影音资料:中共八大的召开。 生1: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生3: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做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带学生进入当时历史情境,并从视频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党中央又制定了经济建设的总路线。 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师:总路线中的“多快好省”四个方面中哪些方面容易被人们忽视?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总路线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学习,出现左倾错误做铺垫。 生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易使人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而忽略了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贡献。 2.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3.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严重失误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年我们伟大祖国成立68周年了。几经风雨,几番沉浮,中国共产党把一个破败凋敝的中国改造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循着60多年的历史长河逆流而上,一幅幅绮丽的风景随之跃入我们的眼帘。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1956年至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的别样风景。据你所知,这段探索历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不是,为什么不是?把你了解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你说的对,但是不太全面,本节课,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这段探索历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就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材料一: “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对总路线做了如下解释:“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 讨论: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甘人后、急切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同时,总路线在执行过程中,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 材料二: 1958年6月22日,毛泽东在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两年超过英国》报告的批语中指出:“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民为年产1070万吨钢奋斗,从此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那时的炼钢指标是:1957年535万吨,1958年1070万吨,1959年3000万吨,1962年9000万吨。 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出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还提出赶超英国的口号,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高指标、瞎指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第2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张健涛 【课程标准】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版必修II第11课,主要讲述1949-1956年过渡时期和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的建设,以及文革1966——1976年十年文革的经济状况,有成功也有失败,这都为新时期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破方法】:以屏幕展示情景和问题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教科书的有关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来理解探索的成就和曲折;设计孙少安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家国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辩论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见解历史。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第四单元教案

第三、第四单元共15课时 第十课、“冷战”与“热战”(2课时) 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冷战”政策的表现难点“冷战”政策的实质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导学设计意图由二战导入,学生自主看书,小组讨论与教师分析结合来学习新课,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一、复习导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课题。二、设计问题:归纳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的学习你认为战争应具备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总结:以上是我们认识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战争,然而还有一种战争,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它是一种特殊的阵营对抗形式,这种对抗形式亘古未有,那是什么样的战争呢? 三、进行新课: “冷战”与“热战” (一)、“冷战”政策: 1、背景: (1)美苏矛盾的初步体现(雅尔塔会议)分析课题“冷战”概念理解分析举例说明“热战”理解自由回答交流分析补充详解有“冷战”就有“热战”谁能解释一下?补充、明确概念启发引导启发分析,适当补充雅尔塔美苏矛盾初显(2)战后美国的形势: 2、表现 (1)序幕:“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年 (3)发展:(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49年军事政治集团 3、冷战的结束:1991年 (二)局部“热战”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2018新教材)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做了哪些工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主席台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展示总路线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3.史料展示: 材料: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①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②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③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1: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提示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史料展示: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6.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人民群众和很多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 (一)“文革”的开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材料二: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经验也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这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一样,领导全国人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第二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国知识分子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向科学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情况,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目标导学: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探索失误带来启示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其主要涉及了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昭示过去启迪未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2)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难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学指引:本节书要求掌握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问题。学生首先要清楚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和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打下基础;1956-1966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曲折发展的十年,有成就也有失误;1966-1976年是动乱的十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影响。从中理 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年) 1.社会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和工作。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与并举。 3.一五计划(1953-1957):(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和进行改造(2)开展概况:到_____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都________________完成。 (3)意义: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对农业走道路;手工业组织;工商业掀起高潮。(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评价:意义: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局限:改造后期,存在、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 1.成功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的召开:对国内主要形势和作了正确判断。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2.失误 (1)表现:1958年“”运动和运动。 (2)严重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

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 敬爱的党组织: 过多天的党课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上党课的一些感想,一些总结。 上党课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回望,对现在中国的思考,并且还是对中国未来的展望。通过对党的历史的了解,我深刻感到中国***的伟大,中国能有今天这样飞速发展的局面,没有***的正确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从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党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制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人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中国***,才能真正代表他们利益,才能真正挽救中国。新中国的建立,**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从此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中国***是一个成熟的党,又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她在历史的选择中诞生,在大革命中初显身手,在愈挫愈勇中走向成熟,在除旧迎新中稳定政权,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壮大发展,在与邪恶力量的决战中迎接胜利,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再创辉煌。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离不开中国***的正确领导。中国***用联系,发展,矛盾的眼光看问题,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以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且由工人阶级中具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而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党的八大中,***同志也指出:***员“必须站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努力创造无愧于***员称号的业绩。”他说:“我们每一个***员,大都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承担一定的任务,这些看来平凡的工作和任务,都是同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整个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经常的是反映在本职工作上。我们说***员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周围的群众作出表率,努力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作出显著成绩,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带动和鼓舞力量,影响和激励广大群众,共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前展。”“广大***员要充分认识自己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为一个***员在职业工作中应表现出来的表率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观念,努力掌握一流的职业技能,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提升服务意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最大可能

主题三 曲折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

主题三曲折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 (时间:15分钟,分值:26.5分) 选择题(共15小题,共26.5分) 1.(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10,1分)与“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公私合营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9河南,10,1分)在这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随后新中国(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C.制定了“863”计划 D.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 3.(2019广东,14,3分)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4.(2019江西,6,2分)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钢为纲”

反映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5.(2019安徽,7,2分)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6.(2019吉林,5,1分)歌谣“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7.(2019北京,19,1.5分)右图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功勋奖章,获得这枚奖章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8.(2019福建,18,2分)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是我国第一颗( ) A.原子弹 B.导弹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改变课堂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用行动去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下面,本人就课改以来在这方面的尝试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为师生互动做好良好的铺垫。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在了解、掌握“对手”的情况之下,才能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接手一个新班时,必须全面的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姓名、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家庭背景等等。可以从多渠道去了解,任教过的老师、学生档案、家长和自己的观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做好了这一步,可以使以后的教学工作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生的互动大下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努力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选取开放、多样湖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师生互动的关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 教学设计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6课。本课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和建设成就。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中国共产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走了弯路。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 二.学生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对历史作出一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文字资料、列表整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经济规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多长辈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左”的错误。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本课讲述了从1956 年至1966 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探索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这些错误,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提醒,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教训和借鉴。

(完整版)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说课稿

教材内容分析 《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这一课在部编教材中独树一帜,它将原有的两个知识进行了整合,不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而且在一些敏感独特的政治词汇的教学使用中,加大了理解难度。但是它在本册中得地位非常特殊,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老师下大功夫,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知。本节课我用一课时把新课授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1、通过毛泽东诗词作为引入,导入本课的学习。 2、以板书内容为纲要,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认知。 3、通过图表分析各个时期影响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历史事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成就,将大跃进和文革作为阻滞经济发展的案例进行处理,以柱状图作为线索,贯穿全课,突出经济变化。 4、结合图片和史料,分析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影响和结果,结合当时的国情,引导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达到论从史出,以史明鉴的目的。 5、了解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对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树立典型,起到模范的作用。 6、由老师进行总结。 7、习题巩固 4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大体上有三个部分的知识板块,每一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这种贴近学生的教材整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的讲解不是很全面(关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以钢为纲等内容的介绍),学生对于想相关史实不太理解,这就要求在上课时多运用例子、图片来讲解这段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作业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P137时空定位 子目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如图中的题词,是我党对下列哪一领域提出的工作方针() A.艺术 B.学术 C.技术 D.经济 答案 A 2.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一届政协 D.一届人大 答案 B 3.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 C.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4.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确立的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阶级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 D 5.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 D.“大跃进”时期 答案 D 6.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该方针作出的背景是()

A.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确定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答案 C 子目二“文化大革命” 7.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D 8.下列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 D 子目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9.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④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历史教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No

中考复习——世界现代史(二) 编写:黄尧审核:许丽丹时间:2012.03 班级:姓名: 复习任务 完成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相关内容的复习 一、课堂自主复习 自主复习指导:(阅读《复习指导》P76-P78,尝试整理知识点,并做好细化笔记。) (一)、“冷战”与“热战” (“冷战”实施的原因、序幕、表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瓦解的标志)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 (三)、苏联与东欧的艰难探索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匈牙利改革的内容。苏东改革提供的经验教训。东欧剧变的原因。) (四)、欧洲的联合 (欧洲联合的原因、欧盟成立的过程。日本崛起的表现、原因。欧盟和日本崛起产生的影响、共因以及对中国的借鉴。) (五)、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启示。) (六)、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核心、特点、影响和启示) (七)、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 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影响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它还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