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竞赛,醛和酮,亲核加成

高中化学竞赛,醛和酮,亲核加成

高中化学竞赛,醛和酮,亲核加成
高中化学竞赛,醛和酮,亲核加成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

醛和酮

醛和酮都是分子中含有羰基(C=O双键)的化合物,羰基与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与两个烃基相连的称为酮。

1.醛、酮的分类:

2.醛、酮的命名: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例如:

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例如:

3.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要了解醛、酮的性质先了解羰基的结构。

C=O与C=C相似,C=O双键中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π电子云的分布偏向氧原子,故羰基是极化的,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即。

从羰基碳的正电性分析,反应活性:HCHO>RCHO>>RCOAr>ArCOAr。

形成氢键的能力:RCOOH>ROH>RCOR、(H)。

4.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中的羰基由于π键的极化,使得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氧原子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氧负离子,它较带正电荷的碳原子要稳定得多,因此反应中心是羰基中带正电荷的碳。所以羰基易与亲核试剂进行加成反应,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此外,受羰基的影响,与羰基直接相连的α-C原子上的氢原子(α-H)较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和α-H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

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如下:

4.1亲核加成反应

(1)与含碳亲核试剂的亲核加成,含碳亲核试剂有:炔化物、金属有机化合物、HCN等。

a.与炔化物加成:

b.与金属有机化合物亲核加成:

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如:

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例如;

当RMgX无β-H,RMgX与空间位阻大的酮反应时,

当RMgX有β-H,RMgX与空间位阻大的酮反应时,

c.RLi的亲核性强,酮的空间阻碍大,也可生成3级醇。

d.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难反应。

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例如:

总结:含碳亲核试剂的亲核性:RC≡CNa>RLi>RMgX>HCN。(2)与含氧/硫亲核试剂的亲核加成

a.与H2O反应:

b.与醇的加成反应:

反应机理:

也可以在分子内形成缩醛: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酮也可以与高活性试剂原甲酸三乙酯(CH(OC2H5)3)反应:

醛、酮与醇的加成反应可用来保护羰基,如:

要完成上述反应必须要先把醛基保护起来后再氧化:

c.与RSH(硫醇)亲核加成:

RSH(硫醇)比相应的醇活泼:RS-H(硫醇)>RO-H。

d.与饱和NaHSO3的加成反应: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NaHSO3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分离提纯醛、酮。

此反应还可用于制备羟基腈,是避免使用挥发性的剧毒物HCN而合成羟基腈的好方法。如:

(3)与含氮亲核试剂的亲核加成:含氮亲核试剂(G-NH2)对醛、酮的亲核加成是先加成,再消除H2O,从而生成C=N-G的C=N键。

含氮亲核试剂有氨、羟胺、肼、苯肼等。

a.与NH3反应:

醛、酮与芳胺反应生成的亚胺较稳定,但在有机合成上无重要意义。

b.与RNH2及ArNH2的亲核加成:

c.与肼的衍生物的亲核加成:

d.与H2NOH的亲核加成及Beckmann(贝克曼)重排:

如乙醛肟(wò)的熔点为47℃,环己酮肟的熔点为90℃。

上述反应的特点:反应现象明显,常用来分离、提纯和鉴别醛、酮。2,4-二硝基苯肼与醛、酮加成反应的现象非常明显,故常用来检验羰基,称为羰基试剂。

Beckmann(贝克曼)重排:肟(wò)中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重排为亚酰胺。

反应历程:

e.与R2NH亲核加成,生成烯胺:

烯胺的作用是通过共振在醛/酮羰基的α-C产生碳负离子:

(4)与魏悌希(Wittig)试剂的加成反应:魏悌希(Wittig)试剂为磷的内鎓盐,音译为叶立德(Ylide),是德国化学家魏悌希在1945年发现的。磷叶立德(魏悌希试剂)通常由三苯基磷与1级或2级卤代物反应得磷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

Wittig反应为:。

Wittig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其反应特点是:

1°可用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

2°醛、酮分子中的C=C、C≡C对反应无影响,分子中的COOH对反应也无影响。

3°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

例如:

魏悌希发现的此反应对有机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由此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43岁发现,82岁获奖)。

4.2还原反应:利用不同的条件,可将醛、酮还原成醇、烃或胺。

4.2.1还原成醇:。

a.催化加氢:

如要保留C=C双键而只还原羰基,则应选用金属氢化物为还原剂。

b.用还原剂还原:

(1)LiAlH4还原:

LiAlH4是强还原剂,但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键都可被其还原;LiAlH4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LiAlH4 + 4H2O→LiOH +Al(OH)3+ 4H2↑),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 中使用。

(2)NaBH4还原:

NaBH4还原的特点:

1°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它基团。

2°反应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3)异丙醇铝—异丙醇还原(麦尔外因-庞道夫(MeerWein-Ponndorf)还原法)

反应的专一性高,只还原羰基。其逆反应称为奥彭欧尔(Oppenauer)氧化反应。

(4)B2H6还原:

从上述反应机理可以看出,BH3中的Hδ-加成到羰基碳(Cδ+)上,BH3有三个Hδ-,这样重复加成两次,形成(RCH2O)3B。(RCH2O)3B然后在H+作用下,形成RCH2OH。

(5)酮的双分子还原,合成频哪醇:

4.2.2还原为烃:。

(1)吉尔聂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

此反应是吉尔聂尔和沃尔夫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故此而得名。

1946年,黄鸣龙改进了这个方法。他将无水肼改用为水合肼;碱用NaOH;用高沸点的缩乙二醇为溶剂一起加热。加热完成后,先蒸去水和过量的肼,再升温分解腙(zōng)。生成N2。例如:

此反应可简写为:

(2)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酸性还原:

此法适用于还原芳香酮,是间接在芳环上引入直链烃基的方法。

4.3氧化反应:醛基具有强还原性,醛易被氧化,弱的氧化剂即可将醛氧化为羧酸。

(1)土伦试剂是弱氧化剂,只氧化醛,不氧化酮和C=C。故可用来区别醛和酮。酮难被氧化,使用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氧化酮,则发生碳链的断裂而生成复杂的氧化产物。只有个别实例,如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义。

(2)Baeyer-Villeger(拜尔-维利格)氧化,R、COOOH氧化酮,酮被过氧酸氧化则生成酯:

反应机理:

基团迁移能力:大基团容纳电子能力强,容易携带电子迁移:

Baeyer-Villeger氧化相当于在大基团R2与羰基碳之间插入一个O原子形成酯。(3)羰基α-H与SeO2反应,生成邻二酮:

(4)硝酸(HNO3)氧化:

4.4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没有α-H的醛在浓碱(OH-)的作用下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醇和酸。

反应机理:醛首先和OH-发生亲核加成得到氧负离子,然后碳上的氢带着一对电子以氢负离子(H-)形成羧酸,H-再转移到另一分子醛的羰基碳原子上形成醇。

交叉康尼查罗反应: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在强的浓碱催化下加热,甲醛被氧化,另一种醛被还原:

这类反应称为交错康尼查罗反应,是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4.5醛、酮α-H的反应,醛、酮分子中由于羰基的影响,α-H变得活泼,具有酸性,所以带有α-H 的醛、酮具有如下的性质:

4.5.1互变异构:在溶液中有α-H的醛、酮是以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平衡而存在的。

在酸或碱存在下,酮式通过互变异构生成α-碳负离子的反应更容易发生。

简单脂肪醛在平衡体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极少。酮或二酮的平衡体系中,烯醇式能被其它基团稳定化,烯醇式含量会增多。

烯醇式中存在着C=C双键,可用溴滴定其含量。

4.5.2醛、酮α-H的卤代反应

(1)卤代反应:醛、酮的α-H易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特别是在碱溶液中,反应能很顺利地进行。例如:

(2)卤仿反应: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碱溶液中与卤素单质反应,则生成卤仿。

反应机理:

OH—进攻甲基酮的α-H形成碳负离子,后进攻X2生成一卤代甲基酮,生成的一卤代甲基酮的α-H酸性更强,更易被OH—夺走,所以会继续反应生成二卤代甲基酮,且其反应速率比生成一卤代甲基酮的速率要快,直至生成三卤代甲基酮(CH3COCX3)。最后三卤代甲基酮的羰基碳被OH—亲核进攻,离去-CX3得到羧酸。

若X2为Cl2,则得到CHCl3(氯仿)液体;若X2为Br2,则得到CHBr3(溴仿)液体;若X2为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碘仿反应)。碘仿为浅黄色晶体,现象明显,故常用来鉴定上述反应范围的化合物。

碘仿反应的范围:具有结构的醛、酮和具有结构的醇(NaOX是氧化剂,先将α-甲基醇氧化为α-甲基酮)。如:CH3CH2OH+2I2+KOH→H COOH+CHI3↓+KI+H2O。(3)羟醛缩合反应:有α-H的醛在稀碱(10% 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羟基醛,故称为羟醛缩合反应。要注意羟醛缩合反应与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碱催化下的羟醛缩合反应原理:

交叉羟醛缩合反应:若用两种不同的有α-H的醛进行羟醛缩合,则可能发生交错缩合,最少生成四种产物。例如:

若选用一种无α-H的醛和一种α-H的醛进行交错羟醛缩合,则有合成价值。如:

酮的α-H的缩合困难,一般较难进行。

酮与醛的交错缩合可用于合成。例如:

二酮化合物可进行分子内羟酮缩合,是目前合成环状化合物的一种方法。例如:

5.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以丙酮加HCN为例:

实验证明:中性环境时,3~4小时内只有一半原料起反应。加一滴KOH到反应体系中,两分钟内反应即完成。加大量酸到反应体系中去,放置几个星期也不反应。

原因:HCN的电离度很小,中性条件下氰酸根的浓度很小,故反应速率慢。加入碱OH-则中和了H+,CN—的浓度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加入H+后抑制了HCN的电离,CN—的浓度大大减小,故反应很难进行。

各类亲核试剂对各类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的平衡常数Kc值各不相同。通常将Kc值在104以下的反应看作是可逆反应。HCN与醛、酮加成的Kc值在10-3~103之间,是一种可逆反应,且易测定,故以HCN为试剂来研究各种因素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1)空间因素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2)电子效应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a.诱导效应:当羰基连有吸电子基时,使羰基碳上的正电性增加,有利于亲核加成的进行,吸电子基越多,反应就越快。

b.共轭效应:羰基上连有与其形成共轭体系的基团时,由于共轭作用可使羰基稳定化,因而亲核加成速率减慢。如C6H5COCH3加HCN的平衡常数Kc=0.77。

(3)试剂的亲核性对亲核加成的影响:试剂的亲核性愈强,反应愈快。例如:

CH3CHO + H2O(较弱的亲核试剂)反应的Kc≈1

CH3CHO + HCN(中等强度的亲核试剂)反应的Kc>104

6.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羰基具有平面结构,Nu—可从任何一面进攻羰基碳原子,但向两面进攻的几率是否相等?下面我们从反应物结构和试剂体积大小来进行讨论。

(1)对手性脂肪酮的加成:

当R=R′时,加成产物为同一物。

当R≠R′时,加成产物为外消旋体(Nu—从羰基两面进攻的几率相等)。

当羰基与手性碳原子相连时,Nu—从两面进攻的几率就不一定相等,加成后引入第二个手性碳原子,生成的两个非对映体的量也不一定相等。Nu—的进攻方向主要取决于α-手性碳原子上各原子(原子团)体积的相对大小。即其加成方向有一定的规律。加成方向遵守克拉姆(Cram)规则。

Cram规则:设α-手性碳原子上所连的三个基团,分别用L、M、S代表其大、中、小,则加成时Nu—主要从最小基团S一侧进攻最为有利,生成的产物为主要产物。

例如:

(2)脂环酮的加成:脂环酮的羰基嵌在环内,环上所连基团的空间位阻的大小,明显地影响着Nu—的进攻方向。

醛和酮 亲核加成反应附加答案

醛和酮 亲核加成反应 一、基本要求 1.掌握醛酮的命名、结构、性质;醛酮的鉴别反应;不饱和醛酮的性质 2.熟悉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其反应活性规律;醛酮的制备 二、知识要点 (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二)醛酮的结构: 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所以要了解醛酮必须先了解羰基的结构。 C=O 双键中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π电子云的分布偏向氧原子,故羰基是极化的,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 (三)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中的羰基由于π键的极化,使得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氧原子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氧负离子,它较带正电荷的碳原子要稳定得多,因此反应中心是羰基中带正电荷的碳。所以羰基易与亲核试剂进行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 此外,受羰基的影响,与羰基直接相连的α-碳原子上的氢原子(α-H )较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和α-H 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 1.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醛,酮亲核加成反应的影响因素:羰基碳上正电性的多少有关,羰基碳上所连的烃基结构有关,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大小有关。 (1)与含碳的亲核试剂的加成 ○ 1氰氢酸: ○2 炔化物 C O C O H C H O 121.8116.5。。sp 2 杂化键 键近平面三角形结构πσC C R O H H ( )δδ 酸和亲电试剂进攻富电子的氧碱和亲核试剂进攻缺电子的碳 涉及醛的反应 氧化反应( ) αH 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卤代反应C O C OH + HCN CN 羟基睛 α

○3 有机金属化合物: (2)与含氮的亲核试剂的加成 ○ 11o 胺 ○ 2 2o 胺 ○ 3氨的多种衍生物: (3)与含硫的亲核试剂的加成-------亚硫酸氢钠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 反应范围: 醛、甲基酮、八元环以下的脂环酮。 反应的应用:鉴别化合物,分离和提纯醛、酮。 (4)与含氧的亲核试剂的加成 ○1水 ○ 2醇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有机合成中用来保护羰基。 2.α-H 的反应(羟醛缩合、交叉缩合、卤仿反应) 醛、酮分子中由于羰基的影响,α-H 变得活泼,具有酸性,所以带有α-H 的醛、酮具有如下的性质: (1)羟醛缩合 有α-H 的醛在稀碱(10%NaOH )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羟基醛 ,故称为羟醛缩合反应。 (2)交叉缩合 C O δδ+ R MgX δδC OMgX R H 2O R C OH +HOMgX 无水乙醚C O NaO-S-OH C OH SO 3Na C ONa SO 3H +O 醇钠 强酸强酸盐 白( )R C H ( R' )R C OH H O ( R' ) O +R'' R''OH R C O H O ( R' ) R''OH R''R'' HCl HCl 无水干+H 2O 半缩醛 酮不稳定 一般不能分离出来缩醛 酮 ,双醚结构。 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可分离出来。酸性条件下易水解 ( ) ( )NH 2-OH NH 2-NH 2NH 2-NH NH 2-NH-C-NH 2O NH 2-NH O 2N NO 2羟氨 肼苯肼二硝基苯肼氨基脲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