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

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

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

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

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

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

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

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

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

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教学环节

教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导入出示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能否获得真理;怎样获得真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教学实践的含义问题:我们的认识来自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你对实践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实践的概念

明确概念,深化学习概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问题是:那么请同学们举出有关实践的例子

学生举例

深化理解实践的含义

深化认识实践的含义

问题: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

基因组序列图

6、小行星撞击地球

问题:上面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

学生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的特征

问题: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

出来吗)

学生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

自主学习,探讨深化

综合整理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上述三个特性的?

学生总结合作、讨论分析(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

自主探究实践的三个特征

客观物质性

教师指明探究思路

1、实践的构成要素

2、实践受哪些因素制约

3、这些因素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主观能动性

问题: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

社会历史性

问题:单个人的活动叫做实践吗?

实践活动能够脱离社会吗?

人们的实践活动受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探究各类问题,分组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实践特点

教师总结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

深化补充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那么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

从抽象到具体总结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

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实践的作用

材料: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

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过渡到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与否的唯一

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探究,畅谈自己的看法

由具体引入思考

总结:军事上的需要

●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问题:1、从兵法的诞生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考2、你能够举出脱离实践的例子吗?学生举例:纸上谈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合作、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深化认识实践的特点

教师解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与否的唯一标准

思考: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问题:那个正确、是怎么证实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深化认识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问题:我们为什要实践,我们不断的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目

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完成教师问题

引导分析总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

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

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答案D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

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

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答案

C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B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B课后反思

高+考≌试﹥题═库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5的认识 第1课时》教案

1 1~5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读、写及顺序 教材第14页至第16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1、第2、第4、第5题。 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3.利用“农家小院”图,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难点:1~5的书写。 教具学具 1. “农家小院”的电脑课件或挂图,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2.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各一张,计数器每人一个,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数数吗?请你数一数。(同桌互数,从1~10) 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 ●●●●●●●●●●●●●●● 二探究新知 1.创设动画情境。 老师将“农家小院”图制成电脑课件、投影或挂图:农家小院里,一位老奶奶站在房门前,旁边一只可爱的小狗跟着老奶奶;房顶上有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你们数一数有几只小鸟;再数一数老奶奶身旁有几个大南瓜;小院中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展开笑脸,几只蝴蝶飞来飞去;还有几只鸭子和小鸡。 2.数数。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画,画中有哪些人和物,分别有多少?

然后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交流。 最后集体交流。 老师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3.认、读数字1~5。 在集体交流时,当学生说“1位老奶奶、1只小狗”时,就将1位老奶奶、1只小狗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说明:像这样,1位老奶奶、1只小狗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在小狗图下面贴上数字“1”,同时让学生找出数字“1”的卡片,摆放在桌子上。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座房子等。 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移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看着这5个数字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什么。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集体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各数的记忆,并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老师指着“1”问:这个数是几?它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来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学生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可让一名学生到前边演示。 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可以摆出你最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动手摆,老师巡视。 集体交流,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用了几根小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的数序。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后板书:“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上1颗珠子,然后老师让学生再拨上1颗,看看是几颗。“1添上1是几?”学生拨完后回答,老师动态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板书“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1颗、再拨1颗,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清楚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学生将“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老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然后老师再提问。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学习1、2的写法。 先展示1、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仔细观察。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 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 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 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 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 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 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 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 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 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的数学教案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内容仅供参考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含答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 知识点一:实践及其特点 1.(2010浙江衢州一中期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学生学习化 B.教师授课 .农民种田 D.经济体制改革 2.(2010黑龙江哈三中学段考试)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 3.(201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2010年3月在北京召开两会,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GDP增长为8%。这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D.决定作用 4.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2010浙江衢州一中期末)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 6.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ADE By HINA”(中国创造)取代“ADE IN 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对物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7.(2010福建厦门理工学院附中阶段性测试)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强调

数字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教案 藁城市岗上小学卢晓敏 教案背景: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过数的认识,只是对数的写法还不太熟练,所以教学过程会很轻松的完成,学生也会有很浓的学习兴趣,有较高的积极性。 教学课题:1-5的认识 教材分析:先通过图片认识1-5的个数,让学生数一数,因为有幼儿园的基础,学起来较为简单,再能过计数器认识1-5,出示数字卡片认1-5的形状,练习写工整,培养学生认真 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利用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利用精美图片和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计数器和小棒直观展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利用课件展示精美图片。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 说出图中的人或物。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4.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课件展示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1~5这5张数字卡片,念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来卖菜” 5.根据1~5各数的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6.做“做一做”。 课件展示:小花、苹果、圆形纸片,学生数一数 7、逐次感知1~5的数序。 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教师拨了几颗珠,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计数器练习 8、教学数的写法 ①课件展示1-5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②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1-5。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面图形精品教案 (15)

认识平面图形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设计者:授课时间:1 本课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文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 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对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 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 (2)对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文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破空。 教学难点: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难点: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实验研究法 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生:学具、图形卡片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教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图片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课件出示) 你们想自己拼一拼这些图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互动 (1)引导探究长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图形拼一拼。3)说一说: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结: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你能用几个正方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出示要求: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 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把你用正方开拼成的图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利用几个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呢? 学习提示: 1)想一想:你准备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需要几个三角形。联系生活,利用 生活中的平面图 形的拼组激发学 生的兴趣,让学 生感知到原有的 平面图形通过拼 组可以变成漂亮 的图形,以此激 发学生也想要拼 一拼的欲望,为 新知的学习奠定 情感需求,变“要 我学”为“我要 学” 教师引导学生学 习长方形的拼 组,在学习过程 中给予学生学习 方法的指导,让 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掌握一些数 学探究的方法, 为后面的自主探 究奠定基础。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先动脑想 一想,再动手拼 一拼,然后动口 说一说。 学生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完整)小学数学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2、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八年级 第15课 认识非典 教案讲课讲稿

八年级《认识“非典”》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非典主要是靠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的。 2、了解非典的病症。 (二)能力目标 1、了解预防非典的安全常识。 2、掌握预防非典的基本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要有预防非典的安全意识。 2、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非典的相关常识。 三、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非典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境演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非典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非典,导入新课

2002年11月,中国第一例非典病例于广东佛山出现。2002年底,非典开始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传播流行,并相继导致部分医疗系统人员受到感染,甚至死亡,有关致命传染病的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广东传播。2003年春节长假后期,广东进入SARS病发高峰期,关于非典型肺炎传染并死人的惊人消息也开始在广东大范围传播。 2003年2月8日到10日,随着传统新闻媒体受体制所限保持沉默、政府权威部门声音的缺失,关于非典的传言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迅速扩散并越来越耸人听闻,终于演变为一场绝大多数家庭都卷入了的大规模抢购风潮。 2003年4月,各省市相继出现“非典”病例,非典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势万分危急。4月17日,中央终于做出果断决策,全民动员抗击“非典”。4月20日之后,全国形势开始明朗,抗击“非典”取得最终胜利。 (二)走近非典,识其真面目 活动一:医生教你识非典 (每位学生都是小医生,搜集有关非典的知识,分组进行展示。) 1、常识普及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医生分别负责介绍非典病的病理、症状和传播方式。 2、交流总结,教师强调 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非典的主要特点。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15的认识教案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磁扣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彩笔,并摆在桌子上。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练习,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支粉笔,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粉笔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4.5筐苹果能用数字几表示?3把香蕉能用数字几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1-5不仅能表示单个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一堆物体的数量。 三、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的顺序 1、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彩笔,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 五、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1、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根彩笔。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 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 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 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 1头大象指1个手指, 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 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 认识数字(1-5),区分数字(1-5),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 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数字1-5教案吧。设计背景 1本次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利用直 观的教具,幼儿就能很快的准确描述(1-5)各数,知道数字符号代表 的意义。 2根据数字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数字。 3设计一棵果树,树上有许多苹果,每个苹果都是一个数字(1-5)然后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口令涂上颜色!例如:给标1的苹果图上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5)。 2区分数字(1-5)。 3知道数字符号代表的相应意义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1-5) 难点:理解数字符号代表的相应意义 活动准备 1装有5个数字卡片的箱子 2彩色笔若干

3幼儿的操作材料包:橡皮泥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一手指谣。 二认读5以内数字。 1 教师:说说数字像什么依次举出五个数字,让幼儿说出每个数 字像什么? 问题:12345的形状各像什么? 2 根据幼儿的描述选择变成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数字(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挂东西) 3从数字箱抽卡片,读数字 教师:请小朋友抽出一张卡片,然后大声读出卡片上的数字,这 项练习,幼儿轮流从箱子里摸出数字卡片,并读给大家听。正确的小 朋友掌声鼓励,错误的小朋友再给他(她)一次机会。大家帮助他说 正确,反复进行。 4涂色:(出示大树的图) 教师:让幼儿把树上的数字1涂成红色、数字2涂成绿色、345也用同样的方法,多次进行。 三找找数字1和5。 教师介绍材料操作内容: 问题(1)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小鱼、太阳、数字等) (2)找找看,图中有哪些数字宝宝?(1、2、3、4、5)幼儿找出所有数字大声认读数字。 四理解数字代表的相应意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活实例、生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初步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培养自己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重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 三、学习难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六、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改造的活动。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幼儿园大班数学《1到5的认识》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大班数学《1到5的认识》教案模板范文.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动手练习,书写工整数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 1~5基数含义的理解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各数的写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活动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师问: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些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二、新课学习 (一)情境激趣,初步认读。 1.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2.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说说1~5这5个数的形状像什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 3.师问: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可以摆出你喜欢的图形!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可以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来表示。 4.老师拿出3个苹果,师说:不用出声,在心里说老师拿出了几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用不同方式表示的学生上台展示。 (二)感知数的顺序。 出示(3、4、1、2、5)这些数,这样排队好看吗? 请小朋友们拿出数字卡片给他们排出队伍。指名上台摆。 问:你怎么想到这样摆呢?这些数为什么要这样“挨着”?“3”为什么不挨着“1”而要挨着“2”?(“1”过了就是“2”。)你能不能用小圆片摆一摆,解释“1”过了就是“2”的意思。(生操作1个圆片添一个是2个圆片) 谁来说一说2是怎样得到的?(同样方法完成其他各数) (三)教学数的写法。 阅读课本第16页。 说这些数字像什么? 师板书每个数字的起笔、走笔及落笔。 学生跟着书空。 学生在书本上拟摹。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几个数字朋友?请用你最喜欢的那个数字朋友说一句话。 四、课堂练习 练习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圈中是什么动物? (2)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就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几。 写数时,要认真、工整,教师巡视,发现好的应该及时鼓励。 五、作业布置 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 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

一年级1到5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1到5的认识教案 【篇一: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5的认识】 《1~5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展示野生动物园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场景,体会数量的关系。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1)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课件展示5 板书:1、2、3、4、5(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4.体观察图中的物体数量,再次体会1——5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观察“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说出相应物体的数量。 【篇二: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章p14~16《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操作,学生学会用数字1~5来表示数量为1~5的物体,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1~5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5的书写。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老奶奶家看看她家后院都有哪些小动物吧。(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1-5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第14~16页,练习二中的第1~4题。主题图创设的是老师带小朋友们参观野生动物园的情景。通过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然后,再将抽象出的各个数物化为相应的小棒根数,并摆成学生经验中的几何图形。通过这种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并会认、会读这5个数。接着编排1~5的顺序与书写。练习二的第1~4题是对5以内各数基数含义与顺序的练习。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1~5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 2.能正确认、读、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感受“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仔细倾听、主动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1~5的基数含义;正确书写1~5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5各数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小棒、小动物图片、点子图、计数器、日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从情境中抽象出数 1.录音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儿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放录音)。 一二三四五,上山看老虎。 老虎没看到,看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请你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儿歌好听吗?你能说说儿歌中说到了哪些数?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5。 2.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野生动物园吗?野生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 (2)请大家看画面。仔细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课件显示:天空中红日高高升起,飘来4朵白云,飞来4只小鸟;草地上有1头大象,2棵大树,2头犀牛慢步走来,3只羚羊和3只长颈鹿在草地上散步,5朵小花悄然开放,一位老师带着4位小朋友来到了野生动物园。 (3)让学生试着回答。 (4)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进行有序观察——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5)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数。 学生交流汇报内容: 1位老师、1头大象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棵树、2头犀牛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3只羚羊、3只长颈鹿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4朵白云、 4只小鸟、4个小朋友都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5朵小花、5个人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和建立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 (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 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 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 1.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 2.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1 2 3 4 5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完美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郭林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能力 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2.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教学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二个难点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该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认识暂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甚至长时间不能被实践所检验,能否说这个认识不科学。另外,学习实践标准也不仅限于懂得认识如何被检验证明的问题,而是要使学生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破除思想束缚,不断打破陈腐的、过时的框框、条条,更新认识,树立新的思想,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教学提纲]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最新11-20各数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获得初步的数感.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一.主题图引入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熟悉的学具和水果卡片来和我们做游戏了。 这幅图中有什么?试着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 图中学具的数量有的超过了10了,是哪一种?它们各是多少个?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比10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数。(板书课 题:11~20各数的认识)

2.初步感知 老师:请你想一想,这些学具卡片放置散乱,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同桌互相讨论) 今天我们就通过数小棒来研究11~20各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11~20各数的数法和读法 (1)教学11 请你拿出小棒,数出10根,捆成一捆。 捆成一捆,10个“一”就变成了一个“十”。好,请将 这一捆小棒放在桌子上,看黑板,老师在一捆小棒旁,又 放了一根小棒,这时是多少呢? 老师: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读“十”,1 根小棒是1个“一”,合起来就是11,读作:十一。 刚刚我们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 (2)老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的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 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 (3)教学20

《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学前班数学上册《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不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建立初步的数感,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渗透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1—5的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5”的认识(板书) 师: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我们也去看看动物园里都来了谁!(出示情景图)仔细看一看,在心里想一想,不要出声,都有哪些动物?每只动物有几只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我发现了。。。。(学生边说,教师边把相应的图挂出来) 如:一头大象(把一头大象的图挂出来) 师:还有什么也是数量为1的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说身边的,也可以说图上的) 用相同方法讲授1—5,请学生读一读。 二,数序(拔计数器及点子图) 1,拔计数器 师:老师手上拿来数学工具是:计数器。我们一起来拔一拔,先拔一颗珠,表示数量为1,再添上一颗珠,那么现在是几?(2)怎么得来的2呢?(由一个添上一个得来的)如果我们再添一个呢?为几?(3)再添一个呢?(直到5为止)哦!每增加一个珠子,那么就会有一个新的数产生! 2,点子图(整体感知1—5的顺序) (1)出示点子图,要求学生给它们排排队 [1]读一读,顺读,逆读,点着读。(因为之前学生有基础,此时应该关注那些学习上会有些困难的学生,可以提高其积极性) [2]游戏:快速抢答,找邻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