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av_质量控制技术解析c

aav_质量控制技术解析c

aav_质量控制技术解析c
aav_质量控制技术解析c

质量控制技术解析

第一节质量控制概述

一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质量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是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找出波动的规律,把正常波动控制在最低限度,消除系统性原因造成的异常波动。把实际测得的质量特性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差异或异常现象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工序处于控制状态,这一过程就叫做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

(1)选择控制对象;

(2)选择需要监测的质量特性值;

(3)确定规格标准,详细说明质量特性;

(4)选定能准确测量该特性值得监测仪表,或自制测试手段;(5)进行实际测试并做好数据记录;

(6)分析实际与规格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7)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当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后,仍然要对过程进行监测,将过程保持在新的控制水准上。一旦出现新的影响因子,还需要测量数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因此这7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封闭式流程,称为“反馈环”。这点和6Sigma质量突破模式的MAIC有共通之处。

在上述7个步骤中,最关键有两点:

(1)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2)质量控制技术的选用。

二质量控制系统设计

在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对需要控制的过程、质量检测点、检测人员、测量类型和数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决策,这些决策完成后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系统。

1.过程分析

一切质量管理工作都必须从过程本身开始。在进行质量控制前,必须分析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过程。一个大的过程可能包括许多小的过程,通过采用流程图分析方法对这些过程进行描述和分解,以确定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2.质量检测点确定

在确定需要控制的每一个过程后,就要找到每一个过程中需要测量或测试的关键点。一个过程的检测点可能很多,但每一项检测都会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所以要在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进行检验。典型的检测点包括:

(1)生产前的外购原材料或服务检验。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通过检验保证原材料或服务的质量。当然,如果供应商具有质量认证证书,此检验可以免除。另外,在JIT(准时化生产)中,不提倡对外购件进行检验,认为这个过程不增加价值,是“浪费”。

(2)生产过程中产品检验:典型的生产中检验是在不可逆的

操作过程之前或高附加值操作之前。因为这些操作一旦进行,将严重影响质量并造成较大的损失。例如在陶瓷烧结前,需要检验。因为一旦被烧结,不合格品只能废弃或作为残次品处理。再如产品在电镀或油漆前也需要检验,以避免缺陷被掩盖。这些操作的检验可由操作者本人对产品进行检验。生产中的检验还能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若检验结果表明质量波动较大,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3)生产后的产成品检验。为了在交付顾客前修正产品的缺陷,需要在产品入库或发送前进行检验。

3.检验方法

接下来,要确定在每一个质量控制点应采用什么类型的检验方法。检验方法分为:计数检验和计量检验。计数检验是对缺陷数、不合格率等离散变量进行检验;计量检验是对长度、高度、重量、强度等连续变量的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还要考虑使用何种类型控制图问题:离散变量用计数控制图,连续变量采用计量控制图。

4.检验样本大小

确定检验数量有两种方式:全检和抽样检验。确定检验数量的指导原则是比较不合格频造成的损失和检验成本相比较。假设有一批500个单位产品,产品不合格率为2%,每个不合格品造成的维修费、赔偿费等成本为100元,则如果不对这批产品进行检验的话,总损失为100*10=1000元。若这批产品的检验费低于

1000元,可应该对其进行全检。当然,除了成本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就需要进行100%检验。而对破坏性检验则采用抽样检验。

5.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的确定可采用操作工人和专职检验人员相结合的原则。在6Sigma管理中,通常由操作工人完成大部分检验任务。

三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两大类:抽样检验和过程质量控制。

抽样检验通常发生在生产前对原材料的检验或生产后对成品的检验,根据随机样本的质量检验结果决定是否接受该批原材料或产品。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随机样本进行检验,以判断该过程是否在预定标准内生产。抽样检验用于采购或验收,而过程质量控制应用于各种形式的生产过程。

第二节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自1924年,休哈特提出控制图以来,经过近80世纪的发展,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质量管理中,在实践中也不断地产生了许多种新的方法。如直方图、相关图、排列图、控制图和因果图等“QC七种工具”以及关联图、系统图等“新QC七种工具”。应用这些方法可以从经常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与产品有关的各种数据,并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进而画出各种图表,找出质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对质量的控制。石川謦曾经说过,企业内95%的质量问题可通过企业

全体人员应用这些工具得到解决。无论是ISO9000还是近年来非常风行的6Sigma质量管理理论都非常强调这些基于统计学的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因此,要真正提高产品质量,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必须掌握质量控制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一直方图

(一)直方图用途

直方图法是把数据的离散状态分布用竖条在图表上标出,以帮助人们根据显示出的图样变化,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出现问题的区域,从中得知数据平均水平偏差并判断总体质量分布情况。

(二)直方图画法

下面通过例子介绍直方图如何绘制。

[例5-1] 生产某种滚珠,要求直径x为15.0±1.0mm,试用直方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

1.收集数据

在5M1E(人、机、法、测量和生产环境)充分固定并加以标准化的情况下,从该生产过程收集n个数据。N应不小于50,最好在100以上。本例测得50个滚珠的直径如下表。其中Li为第i行数据最大值,Si为第i行数据最小值。

表5-1 50个滚珠样本直径

2.找出数据中最大值L 、最小值S 和极差R

L=MaxLi=15.9,S=MinSi=14.2,R=S-L=1.7

(5.1)

区间[S ,L]称为数据的散布范围。

3.确定数据的大致分组数k

分组数可以按照经验公式k=1+3.322lgn 确定。本例取k=6。

4.确定分组组距h

3.067.1===k R h (5.2)

5.计算各组上下限

首先确定第一组下限值,应注意使最小值S 包含在第一组中,

且使数据观测值不落在上、下限上。故第一组下限值取为:

05.1415.02.142

=-=-h S 然后依次加入组距h ,便可得各组上下限值。第一组的上限值

为第二组的下限值,第二组的下限值加上h 为第二组的上限值,

其余类推。各组上下限值见表5-2。

表5-2 频数分布表

6.计算各组中心值b i 、频数

f i 和频率p i

b i =(第i 组下限值+第i 组上限值)/2,频数f i 就是n 个数据

落入第i 组的数据个数,而频数

p i =f i /n (见表14-3)。

7.绘制直方图

以频数(或频率)为纵坐标,数据观测值为横坐标,以组距

为底边,数据观测值落入各组的频数

f i (或频率p i )为高,画出一系列矩

形,这样就得到图形为频数(或频率)直方图,简称为直方图,

见图5-1。

(三)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

图5-1频数(频率)直方图

从直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形态,便于判断过程是否出于控制状态,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直方图从分布类型上来说,可以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正常型是指整体形状左右对称的图形,此时过程处于稳定(统计控制状态)。如图5-2a。如果是异常型,就要分析原因,加以处理。常见的异常型主要有六种:

1.双峰型(图5-2b):直方图出现两个峰。主要原因是观测值来自两个总体,两个分布的数据混合在一起造成的,此时数据应加以分层。

2.锯齿型(图5-2c):直方图呈现凹凸不平现象。这是由于作直方图时数据分组太多,测量仪器误差过大或观测数据不准确等造成的。此时应重新收集和整理数据。

3.陡壁型(图5-2d):直方图像峭壁一样向一边倾斜。主要原因是进行全数检查,使用了剔除了不合格品的产品数据作直方图。

4.偏态型:(图5-2e):直方图的顶峰偏向左侧或右侧。当公差下限受到限制(如单侧形位公差)或某种加工习惯(如孔加工往往偏小)容易造成偏左;当公差上限受到限制或轴外圆加工时,直方图呈现偏右形态。

5.平台型(图5-2f):直方图顶峰不明显,呈平顶型。主要原因是多个总体和分布混合在一起,或者生产过程中某种缓慢的倾向在起作用(如工具磨损、操作者疲劳等)。

6.孤岛型(图5-2g ):在直方图旁边有一个独立的“小岛”

出现。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原材料发生变化

或突然变换不熟练的工人。

二 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用于反映过程

处于正常状态时,即人员、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测量和环

境(5M1E )充分标准化并处于稳定状态时,所表现出的保证产品

质量的能力。过程能力指数也称为工序能力指数或工艺能力指

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过程能力越

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过程能力越低,则产

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可用6σ(即μ±3σ)

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即过程能力=6σ。

过程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

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规格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

a )正常型

b )双峰型

c )锯齿型

d )正常型

e )偏态型

f )平台型

g )孤岛型 图5-2 直方图形状

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

(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

它是技术规格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过程能力指数=技术规格要求/过程能力 (5.3)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过程能力指数记为Cp 。当分

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过程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过程的质

量水平按Cp 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Cp>1.67,特级,能力过高;

1.67≥Cp>1.33,一级,能力充分;1.33≥Cp>1.0,二级,能力

尚可;1.0≥Cp>0.67, 三级,能力不足;0.67>Cp ,四级,能力

严重不足。

(一) 过程能力计算方法

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可分为四种情形:

(1)过程无偏情形

设样本的质量特性值X~ N (μ,σ2)。又设X 的规格要求为

(T l ,T u ),则规格中心值T m =(T u +T l )/2,T=T u -T l 为公差。当u=T m

时,过程无偏,此时过程能力指数按下式计算:

σ6T

C p = (5.4)

(2)过程有偏情形

当μ≠T m 时,则称此过程有偏。此时,计算修正后的过程能

力指数:

p pk C k C )1(-= (5.5)

2T T k m

-=μ (5.6)

k 称为偏移系数。

(3)只有单侧上规则限T u 时,X

σ3)(u T u C u p -= (5.7)

(4)只有单侧上规则限T l 时,X>T l 产品合格情形

σ3)(l

p T u l C -= (5.8)

(二) 过程能力指数与过程不合格品率p 之间的关系

1. Cp 与p 的关系

)]3(1[2p C p Φ-=

(5.9) 2. Cpk 与p 的关系

)]1(3[)]3(1[2k C C p p p +Φ-Φ--=

(5.10) 3. Cp(u)与p 的关系

))](3(1[2u C p p Φ-=

(5.11) 4. Cp(l)与p 的关系

))](3(1[2l C p p Φ-=

(5.12) 以上四式中,Φ值可根据正态分布函数表查出。例如,Φ

(4.17)=0.999985。

[例5-2] 已知某零件加工标准为148±2(mm ),对100个样

本计算出均值为148mm ,标准差为0.48(mm ),求过程能力指数

和过程不合格品率。 由于样本均值m T x ==148(mm ),过程无偏。根据式5.4,过程

能力指数为:

48

.06466?===S T T C p σ=1.39 过程不合格品率为:

]999985.01[2)]39.13(1[2)]3(1[2-=?Φ-=Φ-=p C p =3×10-5

三 控制图

控制图是对生产过程中产

品质量状况进行实时控制的统

计工具,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

的方法。人们对控制图的评价

是:“质量管理始于控制图,亦

终于控制图”。控制图主要用于分析判断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及

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查明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实际

精度,为评定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我国也制定了有关控制图的国

家标准——GB4091.1。

控制图的基本样式如图5-3所示。横坐标为样本序号,纵坐

标为产品质量特性,图上三条平行线分别为:实线CL ——中心

线,虚线UCL ——上控制界限线,虚线LCL ——下控制界限线。

在生产过程中,定时抽取样本,把测得的数据点一一描在控制图

中。如果数据点落在两条控制界限之间,且排列无缺陷,则表明

生产过程正常,过程出于控制状态,否则表明生产条件发生异常,

需要对过程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使生产过程恢复正常。

(一)控制图的设计原理

样本序号 图5-3 控制图

1.正态性假设:控制图假定质量特性值在生产过程中的波动

服从正态分布。

2.3σ准则:若质量特性值X 服从正态分布N (μ,σ2),根

据正态分布概率性质,有

%73.99}33{=+<<-σμσμX P (5.13)

也即(μ-3σ,μ+3σ)是X 的实际取值范围。据此原理,

若对X 设计控制图,则中心线CL=μ,上下控制界限分别为UCL=

μ-3σ,LCL=μ+3σ。

3.小概率原理:小概率原理是指小概率的事件一般不会发生。

由3σ准则可知,数据点落在控制界限以外的概率只有0.27%。

因此,生产过程正常情况下,质量特性值是不会超过控制界限的,

如果超出,则认为生产过程发生异常变化。

(二)控制图的基本种类

按产品质量的特性分类,控制图可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

值控制图

1.计量值控制图:用于产品质量特性为计量值情形,如长度、

重量、时间、强度等连续变量。常用的计量值控制图有:均值——极差控制图(R x -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R x -~图)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S R x -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S

x -图)。

2.计数值控制图:用于产品质量特性为不合格品数、不合格

品率、缺陷数等离散变量。常用的计数值控制图有:不合格品率

控制图(P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 n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缺陷数控制图(c图)。

按控制图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

1.分析用控制图

分析用控制图用于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处于控制状态且满足质量要求,则把分析用控制图装化为控制用控制图;若经分析后,生产过程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则应查找原因并加以消除。

2.控制用控制图

控制用控制图由分析控制图转化而来,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连续监控。生产过程中,按照确定的抽样间隔和样本大小抽取样本,在控制图上描点,判断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三)控制图的判别规则

1.分析用控制图

若控制图上数据点同时满足下表的规则,则认为生产过程处于控制状态。

表5-3 分析用控制图判别规则

2.控制用控制图

控制用控制中的数据点同时满足下面规则,则认为生产过程

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规则1:每一个数据点均落在控制界限内;

规则2:控制界限内数据点排列无异常情况(参见分析用控制

图规则2)。

(四)控制图的制作与判别

下面以均值——极差控制图为例说明控制图的制作与分析方

法。其余种类控制图的做法和应用可参见文献8。均值——极差控制图是x 图(均值控制图)和R 图(极差控制图)联合使用的

一种控制图,前者用于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

受控状态,后者用于判断生产过程的标准差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

要求的受控状态。

例5-3 某厂生产一种零件,长度要求为49.50±0.10(mm ),

生产过程质量要求为过程能力指数不小于1,为对该过程实施连

续控制,试设计均值——极差控制图。

1.收集数据并加以分组

本例每隔2小时,从生产过程中抽取5个零件,测量长度值,

形成一组大小为5的样本,一共收集25组样本。

2.计算每组的样本均值x 和极差R

∑=n

i i x n x 1,min max x x R -=

k i ,...,2,1= (5.14) 计算结果如表5-4所示。

表5-4 某零件长度各组均值和极差

3.计算总均值和极差平均

∑==k

i i x k x 11=49.5068,∑==k i i R k R 11=0.800 (5.15)

4.计算控制界限

x 图的控制界限计算

R A x UCL 2+==49.5068+0.577×0.800=49.5530

x CL ==49.5068 (5.16)

R A x LCL 2-==49.5068-0.577×0.800=49.4606

R 图的控制界限计算

R D UCL 4==2.115×0.0800=0.1692

R CL ==0.0800 (5.17)

R D LCL 3=<0

以上两式中,A 2、D 4、D 3均可从相关控制图系数表中查出:当n=5,

A 2=0.577,D 3<0,D 4=2.115。

6. 制作控制图

根据各样本的均值和极差在控制图上描点。如图5-4所示

7. 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利用表5-4的规则进行判断,可知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8.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在本例中,零件长度规格限为双侧且样本总均值不等于规格中心值,应该根据有偏情形计算过程能力指数。σ根据极差法估计得出:)(2n d R =σ,式中d 2(n )根据相关控制图系数表查出,n =5

时d 2(n )=2.326。则:

97.0326

.2/08.0620.0)(/662=?===n d R T T C p σ 修正系数2/20.050.595068.492-=-=T T k m

μ=0.068

90.097.0)068.01()1(=?-=-=p pk C k C

根据题意,由于过程质量要求为过程能力不小于1,显然该过程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不能将分析用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应采取措施,提高加工精度。

UCL=49.5530

CL=49.5068

LCL=49.4606

UCL=0.1692

CL=0.080

x 图

R 图

图5-4 零件长度的均值——极差控制图

9.计算过程平均不合格品率p

根据式(5.10),过程不合格品率为:

=0.43%。

Φ

+

Φ

-

-

=

-

C

p

C

=k

-

Φ

-

71

.2(

)

.3(

)

11

2

3(

1[

)]

)]

3[

1(

p

p

(五)控制图几种常见的图形及原因分析

在使用控制图时,除了根据表5-3的判断规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正确判断以外,下面所列出的几种观察和分析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1)数据点出现上、下循环移动的情形

对于x图,其原因可能是季节性的环境影响或操作人员的轮换;

对于R图,其原因可能是维修计划安排上的问题或操作人员的疲劳。

(2)数据点出现朝单一方向变化的趋势

对于x图,其原因可能是工具磨损,设备未按期进行检验;

对于R图,原材料的均匀性(变好或变坏);

(3)连续若干点集中出现在某些不同的数值上

对于x图,其原因可能是工具磨损,设备未按期进行检验;

对于R图,原因同上。

(4)太多的数据点接近中心线

若连续13点以上落在中心线±σ的带型区域内,此为小概率事件,该情况也应判为异常。出现的原因是:控制图使用太久没

有加以修改而失去了控制作用,或者数据不真实。

四“QC七种工具”中的其他工具

(一)排列图

意大利经济学家Vilfredo Pareto1897年提出: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80/20法则)。排列图(又称柏拉图、Pareto 图)是基于帕累托原理,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确定那些相对少数但重要的问题,以使人们把精力集中于这些问题的改进上。在任何过程中大部分缺陷也通常是由相对少数的问题引起的。对于过程质量控制,排列图常用于不合格品数或缺陷数的分类分析。在6Sigma中,也用于对项目的主要问题如顾客抱怨等进行分类。

[例5-4] 对曲轴加工进行抽样检验,得出不合格品共160个,造成不合格的因素中,1、蓄油孔扣环占50%;2、动平衡超差占29%;3、开档大占10%;4、法兰销孔大占6%;小头直径大占5%。画出排列图(图5-5),柱图为不合格数分类统计量,折线图为累积比例。可以看出前两种因素占79%,应作为关键急需解决因素。

图5-5 曲轴不合格品排列图

(二)因果图

内部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措施

试验室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一)试验室检测质量保证制度1、检测人员 (1)检测人员必须具备检测人员的各项要求,凭检测合格证在指定岗位上进行检测工作。 (2)检测人员要按照料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工作,工作要精益求精,对检测数据负责。 (3)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故障或因外界干扰测试中途停止时,测试人员将详细情况记录专用本上,并口头告知技术负责人,采取必要措施或重做。 2、检定设备 (1)检定设备可按照设备仪器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2)检定设备要有设备使用卡片,对设备运转及技术参数做详细记载,并规定详细的操作规程。 (3)检定设备有故障或过期未校定校准,不得投入检测工作。(4)对进口设备经培训确实掌握技术,方可操作使用。(5)保持设备运行完好率,试验室环境符合检测工作的要求。3、读取数据与记录数据 (1)读取数据与记录数据必须按有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与步骤进行。(2)记录数据应如实准确地填写在检测记录中。 (3 )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确认检测结果有问题,专业资料

应立即报告有关人员,并及时分析其原因,必要时重检。 4、试验室管理 (1)试验室内设备、安全、卫生等应由各试验室内专人管理。(2)凡有机器运转和通电设备,人员不得离开(对有自控保险装置除外)。(3)凡对试验室养护箱(室)等有温度、湿度规定要求的均要严格控制,并有专人负责每天记录。 (4)检测报告是判定原材料、关成品、成品质量的主要技术依据,要严格履行审核手续。 (5)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必须本人签字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6)检测报告应进行认真审核,无误后签字存档。 (二)力学室工作制度 (1)每日上班应对本室的仪器设备、工具箱、水、电等检查一遍,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 (2)试验人员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性能完全了解,包括配套的仪器及配件如何正确使用,试验机、万能机应尽可能在基量程的20~80%范围内操作。 (3)试验人员在试验前应熟悉每项试验的操作程序,避免在试验过程中查阅操作规程。 (4 )在操作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如发现仪器异常,应立即关专业资料 机,切断电源,并查明原因。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公司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经营运作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 第二章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二条保证公司经营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自觉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 第三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受托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持续、安全、稳健发展。 第四条确保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财务和其他信息真实、准确、完准、及时。 第三章公司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五条健全性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覆盖公司所有人员,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互相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互相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 第六条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必须讲究效率和效果,所有的控制制度必须得到贯彻执行。公司内部涉及基金管理工作的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

第七条独立性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指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应保持相对独立、基金资产、自有资产、其他资产的运作应当分离。各岗位由专人负责,接受部门领导监督。 第八条相互制约原则: 公司内部控制的相互制约指公司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当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从申请到执行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相互监督和核查。 第九条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指公司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投资、研究、交易影响范围广的关键点位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而对普通点有一定的监控措施就可以,不必投入过多。 第四章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控。 第十条控制环境 公司管理层应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风险管理理念,努力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一个浓厚的内控文化氛围,保证全体员工及时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使风险意识贯穿到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又互相监督制衡。 第十一条风险评估

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指导原则编号: 【Z】

一、概述 (1) 二、基本原则 (1) (一)尊重中医药传统和特色 (1) (二)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控 (2) (三)根据中药材特点开展研究 (2) 三、主要内容 (3) (一)基原的确定 (3) (二)产地的选择 (4) (三)种植与养殖 (5) 1、重视种子种苗的质量 (5) 2、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5) 3、种植养殖过程的研究 (6) (四)采收与产地加工 (7) 1、中药材采收 (7) 2、中药材产地加工 (8) (五)包装与贮藏 (8) 1、规范中药材包装及标签 (9) 2、研究贮藏条件及复检期 (9) (六)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9) 1、性状 (10) 2、鉴别 (10) 3、检查 (11) 4、浸出物 (12) 5、含量测定 (12) 6、指纹图谱/特征图谱 (12) 四、参考文献 (13) 五、附录 (14) 六、著者 (18)

一、概述 中药材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具有生物多样性。中药材生产链较长,其质量受遗传、生长环境、种植养殖过程、采收加工和包装贮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质量波动范围较大,需要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中药材是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的源头,其质量是保证中药制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因素。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控的科学理念,针对基原、产地、种植养殖过程、采收和产地加工、包装贮藏及质量标准制定等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质控点,制定本技术指导原则。目的是加强中药材源头质量控制,建立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管理体系,规范中药材生产,确保中药材安全和质量稳定,以满足制剂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需要。 本指导原则主要为中药新药用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已上市中药、天然药物等可参照。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中医药传统和特色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尊重中医药传

浅析质量控制技术

质量控制技术解析 第一节质量控制概述 一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质量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是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找出波动的规律,把正常波动控制在最低限度,消除系统性原因造成的异常波动。把实际测得的质量特性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差异或异常现象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工序处于控制状态,这一过程就叫做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 (1)选择控制对象; (2)选择需要监测的质量特性值; (3)确定规格标准,详细说明质量特性; (4)选定能准确测量该特性值得监测仪表,或自制测试手段; (5)进行实际测试并做好数据记录; (6)分析实际与规格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7)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当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后,仍然要对过程进行监测,将过程保持在新的控制水准上。一旦出现新的影响因子,还需要测量数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因此这7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封闭式流程,称为“反馈环”。这点和6Sigma质量突破模式的MA IC有共通之处。 在上述7个步骤中,最关键有两点: (1)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2)质量控制技术的选用。 二质量控制系统设计

在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对需要控制的过程、质量检测点、检测人员、测量类型和数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决策,这些决策完成后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系统。 1.过程分析 一切质量管理工作都必须从过程本身开始。在进行质量控制前,必须分析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过程。一个大的过程可能包括许多小的过程,通过采用流程图分析方法对这些过程进行描述和分解,以确定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 2.质量检测点确定 在确定需要控制的每一个过程后,就要找到每一个过程中需要测量或测试的关键点。一个过程的检测点可能很多,但每一项检测都会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所以要在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进行检验。典型的检测点包括:(1)生产前的外购原材料或服务检验。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通过检验保证原材料或服务的质量。当然,如果供应商具有质量认证证书,此检验可以免除。另外,在JIT(准时化生产)中,不提倡对外购件进行检验,认为这个过程不增加价值,是“浪费”。 (2)生产过程中产品检验:典型的生产中检验是在不可逆的操作过程之前或高附加值操作之前。因为这些操作一旦进行,将严重影响质量并造成较大的损失。例如在瓷烧结前,需要检验。因为一旦被烧结,不合格品只能废弃或作为残次品处理。再如产品在电镀或油漆前也需要检验,以避免缺陷被掩盖。这些操作的检验可由操作者本人对产品进行检验。生产中的检验还能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若检验结果表明质量波动较大,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3)生产后的产成品检验。为了在交付顾客前修正产品的缺陷,需要在产品入库或发送前进行检验。 3.检验方法 接下来,要确定在每一个质量控制点应采用什么类型的检验方法。检验方法分为:计数检验和计量检验。计数检验是对缺陷数、不合格率等离散变量进行检验;计量检验是对长度、高度、重量、强度等连续变量的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

内部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措施第页.doc

内部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措施1第3页 (5)试验室内部会议,或者检测组内形成的意见决定,不得随意向外透露。检测数据除受检单位外,非经正式渠道,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部门泄露。 (6)为保护受检单位的权益,对受检单位提供检测用的技术资料和设计文件,试验室负责保密,仅供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人员检测时使用,其他任何人不得使用或复制。检测验收后,检测人员一般也不得复制。 (7)试验室一切工作人员均应遵守保密制度,如因不执行而造成不良后果时,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必要的处分。 (十四)安全制度 (1)试验室副主任负责本部安全工作,由一名安全员协助,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了解事故隐患,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2)安全员应经常对各检测室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指出,并有权责令停止检测工作。 (3)节假日必须进行安全检查,认为安全合格后,方可封门。 (4)各检测室的检测人员必须对本岗位的安全负责,对水电开头负责管理。 (5)各检测室(组)库房、档案室等除工作人员外,其他

人员非经允许不得进入。 (6)对化学药品,应按规定保管。 (7)对各检测室(组)的水源、电源、电器线路等不得随意更 动。严禁私用电炉、烘箱。 (8)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对事故责任者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防火、安全有贡献者给予奖励。 (十五)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1)人员培训、考核是定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以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2)采用分散、集中、自学与讲课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集中学习,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试验规范、规程、标准进行学习,对新颁布的试验规范、规程及时组织学习。 (4)除定期参加上下级组织的试验操作培训外,本室人员每年举办一次试验项目操作培训,由试验工程师现场讲课操作展现,互相提高试验操作水平,培养新生力量。 (5)对近期现行规范、规程组织全室人员及时学习和讨论,并及时贯彻实施,对新标准、新规范、规程做到试验人员个个熟悉。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11T17:24:27.8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作者:范勇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数量庞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城市道路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排水工程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分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数量庞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城市道路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排水工程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市政道路排水工程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受到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确保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和使用年限符合设计要求。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1导言 施工道路排水工程是城市排水管网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经常会出现雨污混流、检查井处污水横流、排水管道位置路面塌陷、污水检查井处恶臭难闻、道路检查井跳车井盖松动缺失等质量问题。现在我们以道路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为导向,分析施工质量问题原因,加大市政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施工过程中科学运用,克服各种质量通病,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2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雨污混流现象原因有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未深刻领会设计意图、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口竣工后未封堵等;管检查井处污水横流原因主要有使用劣质管材变形、管道回填材料质量不达标压实过程损坏管材、检查井施工不到位等造成管道堵塞排水不畅而漫出路面;排水管道位置路面塌陷原因有管口接头处理不当、回填材料质量不达标、压实不到位造成回填土沉降;污水检查井处恶臭难闻原因有污水检查井及管口连接未密封;道路检查井跳车井盖松动缺失原因有检查井发生变形、检查井下沉、井盖不符合质量要求、井周回填质量不到位等。 3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3.1图纸会审 开工前施工单位组织熟悉设计文件,核对排水工程管材型号规格、坡度、检查井结构、过街横管与市政管线交叉位置高程、槽底软弱地基处理方案,以及与施工区域的相关地质和水文资料。同时对照设计文件查勘新建道路周边既有埋地管线、已建道路排水管网、农排和自然水系情况,尤其是勾头雨污水井高程及排水管道通畅情况、雨水直排口现场情况。将发现的问题汇总上报监理单位,积极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会议,充分领会设计意图。 3.2材料检验及管理 选购信誉优良企业生产的管材、砖、水泥等材料,必须附带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等资料。材料进场后核对各类材料材质、规格和型号,再进行外观检查,管材不得有破损、裂纹、蜂窝露筋等,然后根据规范标准取样送检,试验合格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注意成品保护,发现材料损坏及时更换。 3.3测量放线 运用BIM技术对新建道路市政管线及检查井进行建模,并做好排水工程相应调整。放线前电脑软件计算道路中线、各个井位坐标、井底及连接管管底高程。施工全过程采用全站仪现场放坐标,水准仪控制高程。首先进行中线测量,在现场测设出起点、终点、路口、渐变点等路线控制点,并设置控制中心桩(用木桩固定,桩顶钉中心钉设定),中线桩点定好坐标和高程,准确放出各个井位及开挖基槽标高,同时方便复核。测量放线关注检查井井底高程;排水管坡度、爬梯井室之间相对位置关系、井盖在路面上的位置。 3.4沟槽开挖 过街横管要与主管道同步施工。沟槽开挖前根据有关部门提供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探挖勘察,确认管线位置做好警示标记。做好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措施:沟槽外两侧筑小土堆以防地表水进入沟槽;为了保证排水通畅,基槽内开挖先下游后上游,槽内两侧人工挖设排水沟,让积水自行流走;当地下水丰富或排水不畅时在检查井位置设集水井用抽水机抽水,保证干槽施工。管道地基承载力fka≥100Kpa,检查井地基承载力fka≥12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处理。 3.5管材安装 下管前仔细检查管基中心线、边线、井基等尺寸和高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排管自下游向上游,用人工调整管节的标高和轴线,使管子平顺相接,做好两管接口施工质量。特别注意在砼管安装时因挤压而造成管内接口处必有3cm左右砂浆凸出接缝,每安一根管要及时抹平,否则流水不通畅,造成杂物堆积和管道堵塞。管道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不能使管头露出井壁过长或缩进井壁。雨季施工应采取防止管材上浮的措施,若管道安装完毕后发生管材上浮时应进行管内底高程的复测和外观检测,如发生位移、漂浮、拔口等现象应及时返工处理。 3.6检查井 预制井应在施工准备时联合预制厂家根据设计文件对检查井进行深化设计,确定每个井包含的井室、井圈和井筒调节块等预制节段种类数量;现场精确安装预制井节注意垂直度及密封性:H≤5m时构件安装垂直度允许偏差<5mm;构件接口处10~15㎜厚1:2水泥砂浆要饱满,内侧原浆勾平缝。预制装配式钢筋砼检查井与管道接口接触面依据管材不同分别处置,砼管应“凿毛”处理,当采用钢管、塑料管、玻璃钢夹砂管等其它管材时,应采用“中介层法”处理。 砖砌井材料必须使用标砖,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天然河砂。砂浆采用1:3水泥砂浆,灰缝保持1cm,砖含水量为10~15%,每天砌筑高度不超过2m。井底、井面的标高要准确,井身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砖砌井壁必须灰缝饱满、平整,抹灰应平顺密实,不得有空鼓、裂缝等现象。 爬梯设置要符合设计要求,尽量设置在无管道接入的井室方向,自井盖至井室底连续设置,流水面以下应设置脚窝。踏步安装,应随砌随安,调整好踏步夹角,平整度,外露长度,砂浆抹面后7天养护期内不得踩踏步。 检查井设在道路范围内的,井盖高程与设计路面相平。检查井井盖采用具有多防功能的地下设施检查井双层井盖,设置在道路范围内

谈技术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谈技术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技术管理是掌握施工专业基础知识,施工技术,施工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造价控制,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与组织协调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为生产质量合格产品提供保障。而质量对企业来说就是生命!一个企业没有了质量,没有了诚信,就没有了市场,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那么将近上千名员工又将何去何从,将近千百个家庭的生活又将如何维持?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质量负责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广西电建所提倡的“零缺陷,求完美”正是向客户提出的质量保证。在技术管理活动中切实有效的推动质量控制,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根本。下面我们就技术管理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和质量检验计划,提高现场施工进度和质量是各位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但事实上,由于一方面大多数技术人员是新进场的大学生,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对质量标准和规范完全没有概念。另一方面许多老技术和施工人员墨守陈规,喜欢用经验办事,对一些新规范,新标准不熟悉。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技术方案和质量检验计划,实际上只是将过去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方案改改编写日期而已。这无疑对我们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带来严重的后果。人是实施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主体,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质量意识,企业才能谈技术创新和质量提高。广西电建在近年来加大了人员技能培训的投入,说明公司总部高层看到了人的“质量”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这还依然不够,我们看到项目部对组织人员技能培训显得有心而力不足,项目工地工作繁忙,技术人员加班一天忙到晚,根本没有额外的时间进行“充电”,而项目部组织一次次的专题会和讨论会,效果不明显。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开几个会,发几个文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如何时时刻刻让施工技术人员有动力去自发的学习和钻研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例如设立季度技术员技能考核制度,按考核成绩设定施工技术人员季度的岗薪,给技术员增加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学习的压力,同时项目部开展更多的质量征文,评选月度质量标兵等活动,树立模范,营造“人人管质量,事事求质量”的氛围。人的“质量”提高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 有了再好的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要想实施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事。实际上国家法律、行业规范、公司总部和项目部制定的措施对质量控制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但在施工现场执行起来却效果甚微,这是为什么?是质量规范还不够明确,不够符合现场吗?举个例子,今年的汶川地震后有名记者发现一栋已有10年历史的四层老楼除了有些较大的裂纹外,还依然不倒,而距离仅200米远才建1年的五层新楼却已经被夷为平地。难道过去的质量规范比现在的质量规

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常识

《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常识》教学菜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中质量的控制方法; 3、使学生知道数控加工中精度、误差的控制方法; 4、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控加工中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方法,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时安排】 一学期,每周2节课。 【教学模式】 质量与设备及制造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产品质量并不会因为采用先进的设备与先进的制造技术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操作人员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鉴于课程理论性、抽象性、综合性均比较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科学、先进、合理。要以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技能为目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少而精的原则,力求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密切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以讲授、分析为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研读使学生开阔眼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丰富第二课堂,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 第一周 1、知道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的概念 2、了解工艺系统误差 3、掌握分析研究加工误差的方法 4、了解数控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 第二周 1、掌握原理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2、了解数控机床静态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3、了解刀具误差和夹具误差对数控加工精度的影响 4、了解工艺系统动态误差的概念 5、知道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和误差复映的现象 第三周 1、了解工艺系统受热变形的概念以及主要的热变形现象 2、知道热平衡的概念 3、了解切削加工中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4、了解磨削加工中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5、掌握影响工件表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工艺因素

(完整word版)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我所执业质量水平,加强执业质量内部控制,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业务承接与保持 积极开拓,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树立优良的执业形象是全所执业人员的重要奋斗目标。把好项目的入口关是提高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 1、承接业务,应充分了解委托目的,客户基本情况,考虑自身的经验、对委托事项的熟悉程度和独立性,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正直与诚实,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及是否有利益冲突,是否有足够的能够胜任的人力资源并能按时完成委托等因素,初步评估风险后确定是否承接。事务所的全体人员都应积极承揽业务,但承接业务必需由部门负责人以上人员批准、统一委派。 2、各项业务均应由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任何人不得以个人或其他单位名义承接业务。 3、应按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由所长授权部门负责人代表本所签订。重要的项目由部门负责人报所长签字。 所有项目的业务约定书由办公室分别不同类别按顺序编号。在签定约定书时,重要的项目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与客户协商确定收费数额和收费方式,并负责按规定,及时将费用收取到帐。不得在未签订约定书之前进入企业进行具体的测试程序。不得为承揽业务而降低收费标准。

业务约定书原件由办公室集中归档,复印件存业务档案。 4、业务承接应对事务所的独立性进行评估,项目经理及以上人员的直系亲属委托事项,应报办公室备案,但相关人员不能参与该项目的执行。 事务所每年都应该取得全体人员对独立性的书面承诺。 5、业务承接应评估事务所自身的胜任能力,如,执业经验、专业胜任、人力资源配套、客户的时间要求、专家委派(聘请)等。 6、业务承接应对客户需求的背景进行了解,主要了解企事业成长的背景、在行业内部及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有无重大控制论事项、以往接受审计的情况(关注与前任审计师的关系)、本次审计的特定目的、有无特殊要求等。 7、执业人员、复核和监查人员应注意收集执业过程中客户存在的重大事项,对在本期或以前业务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重大事项的客户,应评估对保持客户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发现可能无法保持关系的客户,应以书面报告形式报主任会计师处理。 8、办公室建立事务所的客户档案,连续记载审计结论的类型、社会公众及媒体的企业的不利评价及报道、特定问题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审前调查与执行的重大差异等。事务所不应与缺乏诚信的客户发生关系。 9、对执业、复核、监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可能影响事务所事项的客户,应评估是否维持合约的可能,如不能维持需要解除业务约定书的,应通过内部程序,向业务执行部门负责人书面提出,部门负责人与相关复核人员协商评估后,报报主任会计师批准。 10、业务承接的过程,应详细记载于工作底稿。

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机关,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查找、梳理、评估xx业务工作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xx业务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及机制。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市本级xx业务中政策法规管理、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计业务管理、机关决策运转及信息系统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内部控制活动。 第四条xx工作内部控制目标: (一)合法性。各项政策与规定制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各项xx业务活动遵循法定程序与工作纪律。 (二)安全性。各项xx工作在预定流程中运行,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最大限度保障资

金和干部安全。 (三)效率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履行xx职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四)效益性。科学配臵xx资源,提高xx资金的有效性,实现支出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条内部控制主要因素: (一)内部环境。包括管理结构、机构设臵及职权分配、内部监督检查、干部队伍建设、机关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分析工作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四)信息沟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委内以及我委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应用。 (五)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并督促改进。 第六条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各项xx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科室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任何决策或业务均应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

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岗位责任制,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项目主任工程师是技术负责人,项目各部门按公司质量手册负有各自的质量职能。在质量责任制的基础上,签订质量保证书,明确岗位的质量职能、责任及权限,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活动,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全面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 树立全员质量意识,贯彻“谁管生产,谁管质量;谁施工,谁负责质量;谁操作,谁保证质量”的原则。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一、组织、工期保证措施 1、强化计划管理,项目部应按本各项计划组织施工,并定期检查各计划的实施情况,保证该工程优质、高效、低耗完成。 2、组织流水施工,该工程工期短,劳动力需求量大,涉及到的工种多,必须妥善安排,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力出入场的频率。做到科学管理。 3、强化材料管理,加强对材料进场管理,到厂材料及时确保不影响工期, 4、项目部要加强同业主、设计紧密配合,集中统一领导各专业班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全面负责,从组织上保证总进度的实现。 5、项目部定期召开生产协调会,针对施工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的方法,为各流水段施工做好物资设备保障。有必要的并且汇报领导协商解决 6、实行长计划短安排,加强调度职能,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实现按期完成竣工的目标 7、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抢晴天,战雨天,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工期要求 8、合理储备劳动力资源,做到召自即来,来之能干 9、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合理调整人力及其材料到场。 10施工进行前由项目部根据工程量及实际施工情况,细化各流水施工段,对关键工序及特殊工序要进行划分,组织突击队进行该部位施工,要抓住重点,推进全面工程的施工进度 11各个施工班组强化质量意识,所承担的施工任务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不得影响下一道工序施工,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奖罚制度。 二、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1、本工程在开工前要认真组织图纸会审,项目部的全体技术人员,必须明确设计要求,并做好安装与土建的协调工作。 2、全面贯彻建筑法、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做到质量管理不留死角 3、工程施工前,公司主任工程师主持召集有关部门,对本工程进行质量策划主要内容有:确定和配备适宜的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施工设备,工艺装备、明确过程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要求,规定验收标准。明确质量记录的要求和方法。

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本单位所有工程项目的建筑质量,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符合有关规范和要求,最大限度的节约建设资金和发挥投资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工程。 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条为了加强本单位基本建设的宏观管理,科学合理的安排工程项目,本单位就具体工程项目成立管理处,管理处负责对该制度进行具体实施。 第四条管理处职责: (一)根据生产、工作、生活的需要,研究决定基本建设项目及投资; (二)研究决定管理处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临时提出的急需建设的单项工程; (四)研究决定工程设计的重大变更; (五)管理处领导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项目情况汇报,研究决定工程项目方面的重大问题,如有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的时间、内容、地点、参加人,由管理处请示分局领导决定,办公室负责会议的通知,记录并及时编写会议纪要,管理处方面记录由管理处同志负责记录并整理; (六)管理处会议由主任主持召开,主任外出由工程部负责人主持召开。 第五条管理处下设工程部、计划投资部,是项目的执行部门,负责项目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工作。 第六条工程部职责: (一)贯彻落实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规范及技术标准; (二)收集相关资料,为领导组决策工程项目、投资、预决算、重大设计变更提供尽量详细必要的依据; (三)提出工程项目立项的建议,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设计、预算、工程质量监理、验收、决算等管理工作。

(四)参加工程项目的招议标工作,凡单位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招议标; 工程项目的招议标由单位负责领导提出申请,由管理处负责组织。 招议标参加人员: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监察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其他参加人员由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决定。所有工程项目招议标后,必须签订合同书,合同书必须遵守国家合同法,所有参加人员都必须签名。 (五)工程完工后,组织工程验收; (六)工程验收后,及时审查施工方决算和施工资料,确保工程资料(尤其是保证资料)的齐全完整,并及时入档保存。 (七)加强对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和协调,加强对本单位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考核和培训,确保工程的质量、进度及款项拨付。 (八)及时召开有关方面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程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交流管理经验,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 第三章项目立项及审核管理 第七条管理程序 项目申报部门根据单位需求、技术需求向单位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经单位负责人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后,由生产股组织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任务书》。生产股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任务书》要求,进行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可行性评审 分管领导及管理处主任组织实施项目的协调和评审相关工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初审,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及上级领导汇报,审核通过后,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编制《项目立项评审报告》。 2、立项的批准 生产股将《项目可行性研究任务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立项评审报告》送交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审查,交由上级领导及相关单位批准。 3、立项结束 生产股将立项文档归档备案。

公路和桥梁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毛胡俊

公路和桥梁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毛胡俊 发表时间:2019-04-29T13:53:06.8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毛胡俊[导读] 降低施工、维护成本等,所以一定要积极分析工程质量监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科青海大通 8101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加强,公路桥梁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做好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既能够确保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也能够降低公路桥梁维护管理的难度,对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本文针对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 展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方法;控制对策 引言:由于公路桥梁施工过程较复杂、涉及范围较广,所以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如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工程资源的浪费,降低施工、维护成本等,所以一定要积极分析工程质量监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1 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使得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建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高速公路不仅能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并且还能够推动区域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桥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速公路桥梁对于施工建设具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其本身是一项复杂并且系统的工程,同时在其实际的施工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强对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在施工中各种质量问题的发展,影响到整个高速公路工程后期的使用性能以及整体质量。 2 公路桥梁施工中质量管理的弊端2.1 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由于公路桥梁建设十分复杂,且工程庞大,相应的施工材料也是种类繁多体量巨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无法做到对施工材料的全面检查,如若只是部分抽查则无法保证建筑材料的整体质量。而要做到全面检查又是困难重重,面对这样的情况,施工单位也只是主抓建设进度,质检人员也只是尽量对各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远不能满足,庞大的质检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个别施工单位为了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使用各种方法以次充好,选择低劣的建筑施工材料,严重影响了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偷工减料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公路桥梁在后期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危害了行车安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2 监管原因 公路桥梁工程的监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公路桥梁建造的知识,还需要接受完整的管理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监管经验和管理方法。但是,目前我国公路桥梁质量监管体系中,许多监管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业务能力较低、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公路桥梁建设过程复杂,往往需要同时开展多项施工工序,为了防止遗漏和失误,施工企业一定要健全质量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很多路桥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而是依靠管理人员自身经验监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 2.3 桥梁裂缝 桥梁裂缝是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又或者是处理得不是很好,都有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桥梁裂缝的主要原因为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没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将会直接引发大量的水化热,而这些热量得不到很好的散发,将会在混凝土中聚集,通过热胀冷缩反应,最终导致裂缝的形成。除此之外,如果预应力在腹板内部较为集中,那在实际的混凝土浇筑时,极易引发混凝土振捣不到位,这样将会导致桥梁路面出现各种程度的孔洞,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最终导致高速公路桥梁路面出现裂缝。 3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对策分析3.1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因此一个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质量管理的人才保障。因此要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重点技能培训和质量安全管理教育,将最新的质量安全管理技能及时的教会给工作人员并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配备一定的检测仪器,以便于在今后的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警醒质量检测,确保施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也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充实人才队伍,扩大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其能够胜任其复杂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同样的施工人员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要进行施工人员的强化培训,使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不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公路桥梁的一线施工过程保质保量完成。可见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培训也同样重要。 3.2 加强监督管理 (1)创新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企业要从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同时要在具体的管理和控制中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机制。(2)施工方要建立自身的质量检测部门,并实时监督和检查其工作流程及规定,这样施工企业从上到下才能足够重视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质量管理部门要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的前、中、后期分别对于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质量隐患发生的几率。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处理。(3)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工作效率更高。计算机能够实现全天候监控,这将大幅度提高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3.3 科学完善工程管理程序为了提高管理效果,需要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程序,在综合考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化管理模式,确保能够提高工程资源利用率,在工程桥梁当中,需要完善工程的各项管理体制,并且了解施工现场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工程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强。 3.4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计划1.doc

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方案1 试验室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一)试验室检测质量保证制度 1、检测人员 (1)检测人员必须具备检测人员的各项要求,凭检测合格证在指定岗位上进行检测工作。 (2)检测人员要按照料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工作,工作要精益求精,对检测数据负责。 (3)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故障或因外界干扰测试中途停止时,测试人员将详细情况记录专用本上,并口头告知技术负责人,采取必要措施或重做。 2、检定设备 (1)检定设备可按照设备仪器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2)检定设备要有设备使用卡片,对设备运转及技术参数做详细记载,并规定详细的操作规程。 (3)检定设备有故障或过期未校定校准,不得投入检测工作。 (4)对进口设备经培训确实掌握技术,方可操作使用。 (5)保持设备运行完好率,试验室环境符合检测工作的要

求。 3、读取数据与记录数据 (1)读取数据与记录数据必须按有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与步骤进行。 (2)记录数据应如实准确地填写在检测记录中。 (3)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确认检测结果有问题, 应立即报告有关人员,并及时分析其原因,必要时重检。 4、试验室管理 (1)试验室内设备、安全、卫生等应由各试验室内专人管理。 (2)凡有机器运转和通电设备,人员不得离开(对有自控保险装置除外)。 (3)凡对试验室养护箱(室)等有温度、湿度规定要求的均要严格控制,并有专人负责每天记录。 (4)检测报告是判定原材料、关成品、成品质量的主要技术依据,要严格履行审核手续。 (5)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必须本人签字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6)检测报告应进行认真审核,无误后签字存档。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21;修回日期:2012-05-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1067);2011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任永昌(1969-),男,教授,博士,从事信息处理二软件工程二软件项目管理等研究三 软件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 任永昌,彭一霞,常革新 (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一要: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是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有效地实施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是提高软件质量二降低质量成本的重要手段三首先,研究质量控制模型,包括产品二过程和资源三大控制要素,用PDCA 循环表示的质量控制模型结构,并对四个过程八个阶段分别论述;其次,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基础二手段二目的三层体系结构;然后,研究质量控制图,包括质量控制图结构,确定控制中心线二控制上线二控制下线的数学公式推导,阐明确定失控点的7条规则;最后,研究质量控制框架,包括控制框架结构和控制框架特点三结果表明,质量控制相关技术,为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是实现软件质量控制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三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模型;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1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673-629X (2012)10-0143-04 Relevant Techniques Research of Softwar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REN Yong -chang ,PENG Xia ,CHANG Ge -x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China ) Abstract :Software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important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software life cycl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roving software quality ,reducing the cost of quality.First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including products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of three control elements ,with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structure that the PDCA cycle expresses ,and elaborates separately to four process eight stages.Secondly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basis ,means and purpose of three -tier architecture.Then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chart ,including quality control chart structure ,to determine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of control center line ,upper control line ,lower control line ,to clarify the 7rules of the points out of control.Finally ,research the quality control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control framework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 framework.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quality control relevant techniques ,provid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quality control ,is th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oftware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control model ;quality control chart ;quality control frame-work 0一引一言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是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是软件项目顺利实施并成功完成的可靠保证三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实现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软件管理二改善软件开发过程二提高软件质量,已成为软件行业面临的巨大难题三通过软件质量控制,提高软件产品的生产可靠性二降低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1]三 高质量的软件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三质量和 成本,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质量控制也能降低项目成本[2]三DonaldReifer 给出软件质 量控制的定义:软件质量控制是一系列验证活动,在一系列的控制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监测点上,评估开发出来的阶段性产品是否符合技术规范[3]三 质量控制是软件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文中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三 1一质量控制模型 全面质量控制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过程三由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 )提出构想,经过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 )的深化和发展,总结出管理学的通用模型,称戴明环,在很多资料上也称为PDCA 循环三 第22卷一第10期2012年10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计算机技术与发展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Vol.22一No.10 Oct.一2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