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课件案例

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

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遂来诊。

分析:

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

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辛凉解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

参考答案:

1、春温

2、病因为伏寒化温(温热病邪)。病机是邪自内发,内陷心营,神机失运。

3、治法为清心凉营开窍。

4、处方用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药用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竹叶、麦冬、黄连、板蓝根等。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

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

℃,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1、病名:暑温

2、病因:暑热病邪

3、病机:暑热犯于心营,神机失运,肝风欲动

4、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息风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4600/mm3,中性70%,淋巴30%。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湿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病邪;病机为湿热郁遏气分,阻滞中焦,湿重于热。

3、治则治法:芳化宣中、淡渗利湿。

4、处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

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川朴、通草、白豆蔻、法半夏、陈皮、炒枳壳、茯苓、大豆卷、滑石等

病案讨论

鄂××,女,19岁,1976年10月23日住院。住院病历号:14359

病史:患者7天前曾有微畏寒发热,疲乏无力。3天前因劳累觉口干苦,遂饮冷水,当晚即有寒战高热,体温39.6℃。转来本院以高热待查收入住院治疗。住院一周,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请中医治疗。

症状:初起寒热,舌苔白腻,脉弦数,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舌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检查:体温呈弛张型,在39~40.0℃,脉搏95/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65~284单位。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1、病名:伏暑

2、病因病机:病因为暑邪夹湿;病机为暑湿郁遏气分,内逼营分,气营两燔。

3、治法:气营两清,兼化湿浊。

4、处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加减。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中性83%,淋巴17%。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病名。秋燥

病因:燥热病邪,,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温病课件案例

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 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 象浮数。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 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遂来诊。 分析: 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 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 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 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 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辛凉解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 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 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 参考答案: 1、春温 2、病因为伏寒化温(温热病邪)。病机是邪自内发,内陷心营,神机失运。 3、治法为清心凉营开窍。 4、处方用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药用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竹叶、麦冬、黄连、板蓝根等。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 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 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 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1、病名:暑温

温病学病例分析题复习过程

病例1 张某,男性,48岁,工人。病史:患者于1976年2月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饭粒及胃液,诊其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略数,。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较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数。2月21日发现神志不清,不语,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晚偏高,舌质降,苔少,脉弦细数。 证型:风温,热入营分 病机:主要为热郁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热郁营分,则身热夜甚,舌红降。营阴受损,则咽干不甚渴,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燥扰,谵语。治法:透热转气 方药: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病例2 赵某,女性,12岁,学生。于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由急诊入院。病史:患者于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效果不显,今晨各症加甚,呕吐频频,下午由其父送来急诊。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oC,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80mmHg,神志尚清,肌肤可见红色斑点,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西医诊断为“流脑”。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型:春温,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病机:邪热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口渴。灼热营阴,热扰心神,则心烦躁扰,谵语。营热损伤血络,溢于肌肤,则斑疹隐隐。热毒充斥,则头痛如劈,脉洪数则为热盛之象。 治法:气血两清,凉肝熄风 方剂:加减玉女煎加羚羊角,钩藤 病例3 刘某,男性,11岁。于1979年7月2日下午,因高热两天,神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 病史:(由家属代诉)患儿于6月30日中午放学回家,为雨所淋,全身湿透。回家后觉周身不适,继则发热,微恶寒,头痛,恶心欲吐,卷怠。第二天到卫生站就医(用药不详)。当晚见发热增高,身热灼手,其父即请医生出诊。当时体温40.5oC,面赤,汗出较多,烦躁不安,呼吸声粗,口渴但不欲饮,曾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大便一次色黄褐,质稍烂,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乃于退热剂及四环素治疗未效。7月2日中午仍高热不退,并出现抽搐一次,神昏谵语,即送院就医。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2oC(腋下),汗多,神志不清,颈稍硬,两目时有上视,四肢抽动较频,面色红赤,唇红,舌质红绛,苔薄黄腻,呼吸声粗,喉间痰鸣,肢端稍冷,脉象弦数。 证型:暑温,气营两燔 病机:邪热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口渴。火热上炎则头痛剧烈。热灼营阴,

2005年1月温病学自考试题

2005年1月温病学自考试题 2005年1月(全国)温病学自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8分) 1.《温疫论》 2.温毒 3.卫气同病 4.寒热往来 5.湿胜阳微 6.昏愦 7.伏暑 8.燥热病邪 9.新感温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王孟英编著的《温热经纬》一书,以《内经》,、中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陈平伯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是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编。 2.温病学是研究温病规律及其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3.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的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两大类。 4.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第一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主气属卫,,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5.温病过程中的神志异常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神志昏蒙, ② ,③昏愦不语,④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下述内容除去哪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 A.以发热为主症 B.都具有传染性 C.易化燥伤阴 D.热象偏重 2.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是指。 A.暑性酷烈,极易损伤阳气 B.暑为火热之气,传变迅速 C.暑温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炽 D.暑温病每易挟湿为患 3.正不胜邪,火毒内闭。可见。 A.斑疹初露,隐约可见 B.斑疹透发后热不退,或甫出即隐 C.斑疹密布,颜色紫红 D.斑黑隐隐,四旁色赤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阳明热盛的症状? A.壮热 B.烦渴喜冷饮 C.汗多 D.脘痞身重 5.春温热郁胆腑治宜。 A.黄岑汤加豆豉、玄参方 B.小柴胡汤

温病学病案

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 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 拟定治法,列出方药。(方名、药物剂量) 分析: (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 (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三、xx,女,12岁,学生,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高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效不显。今晨诸症加重,频繁呕吐,下午由其父送来就诊。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 ①本病例病发于2月11号,初春之时,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②起病之初即有发热、微恶风寒的表证,又有心烦口渴等里热证,属表里同病的证候,即可排除风温,而应为新感引发之春温。 ③现症见:高热、面色红赤、头痛如裂,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苔黄腻,脉洪数等气分热炽盛的证候,又有肌肤发斑烦躁不安等营血热盛,扰及心神,灼伤血络的证候。患者颈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且有动风之势)。 治法:气营(血)两清佐以息风。 方药:以化斑汤加减。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玄参20克,水牛角15克(研末,冲服),白粳米20克,大青叶10克,双钩15克,麦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

六、病案分析题 99.患者男,32岁。8月22日因“发热伴脘痞腹胀4天”为主诉就诊。五天前外出途中淋雨,次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就诊时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烦闷,泛恶欲吐,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辨证分析:患者暑天外出途中淋雨,暑热与雨湿交蒸,感受暑湿之邪而患暑湿。初起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为暑湿郁表。湿渐化热,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故继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为湿渐化热,遏伏中焦之候;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也为湿热并重之象。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剂:王氏连朴饮 100.患者女,15岁,4月3日因“发热5天”为主诉来诊。患者6天前出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自服“感冒灵”后出汗,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热入气分,邪热犯胃 辨证分析:本例发于春末夏初之际,初起为风温病邪侵犯肌表,故出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等卫分症状。邪热传入气分,胃津受灼,故有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等表现。 治法:清热生津 方剂:白虎汤 252.丁xx,女性,4岁,1992年3月21日入院。 主诉:(其母代诉)发热,咳嗽3天,伴喘促一天。 病史:患孩发热3天,初起微热,咳嗽鼻塞,在当地就诊,诊为“上感”,曾服西药,效果欠佳。第三天发热较甚,体温39℃,咳嗽加剧,呼吸喘促,痰粘难以咯出,汗多,口渴欲饮,不能安睡,呕吐3次,为胃内容物,腹泻3次,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微干,脉滑数。(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风温 辨证:邪在气分,肺胃热盛,肠热下利。 分析:本病发于春季,且初起邪袭肺卫表证,符合风温发病特点。第3天便见邪传气分,肺胃热盛,肺气失宣,邪热煎液为痰,又伤胃津,故见高热,咳喘,痰粘难以咯出,汗多,渴欲饮水;肺胃热盛,上扰心神,故不能安睡;风热扰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呕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故下利,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微黄干,脉滑数均是邪入气分,里热伤津之象。 治法:肺胃两清,佐以清肠止利,化痰止咳 方药: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加减。 处方:

中医温病学说

一、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 概念:温病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温病发生发展总是趋势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是其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病急,传变快;二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是易化燥伤阴;四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发展概况、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二)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五大特点学术思想: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不同的病的厉气也不同,又指出使人的病气亦能使动物得病,而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对病气的感受性不同,说明厉气致病既可人畜共患,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叶天士《温热论》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吴瑭《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了不少温病方剂,便于临床运用和推广。 三、温病的分类 其分类在于执简驭繁,有利于指导辨证与治疗,及学习与研究。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依据是否兼夹湿邪,可将温病大体分为纯热无湿的温热类和有热有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

春温: 病例一: 某男,45岁,2001年3月就诊,起病精神差,纳食不香,不久即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次日清晨到某医院就诊,用解表之剂,服后汗出较多,热度稍退,但过后复热,诸证加重,出现壮热,烦渴喜冷饮头痛,肌肤发斑,衄血,舌绛苔黄,脉数。 诊断:春温 辨证:气血两燔 治疗:清热凉血化斑 方药:化斑汤加减 病例二: 张XX,女,50岁,2月7日就诊. 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九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来院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气促,苔薄黄,舌红绛.T39.8℃,脉搏98次/分,白细胞21000/㎜3.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大出血点。 诊断:春温 辨证:热入心包,伏热内闭 治法:清心凉营开窍 方药:清宫汤加安宫牛黄丸

风温: 病例一: 病者:李×,男,20岁,学生。初诊时间11月3日。 病史摘要:患者两天前打球后,汗出湿衣,冷风一吹,即觉一阵寒意当时未加注意。当晚起咳嗽,喷嚏流涕。第二天早起头痛,周身不适,微微恶风。即往卫生所测体温38℃,诊为“感冒”,服“A.P.C"后热退,头稍减。但当晚起各症加重,来诊时体温复升至39℃,干咳少痰,咽红咽痛,头痛,怕风,口干渴,二便尚可,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 诊断:风温。 辨证:邪袭肺卫。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达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 连翘12g薄荷6g(后下) 淡竹叶12g桔梗10g、荆芥6g( 后下)、防风10g 、芦根30g、鱼腥草30g 、甘草3g。上、下午各一剂分服。 二诊:1990年11月6日 二天后证见好转,体温降至37.5℃,仍咳嗽不止,痰黄难咯。拟宣肺疏风,化痰止咳。 鱼腥草30g瓜萎壳15g桔梗10g杏仁10g芦根15g 枇杷叶12g连翘12g 牛蒡子12g甘草3g 再进三剂而愈。

泽漆汤案例

泽漆汤案例】前言: 《金匮》泽漆汤方,自古多不作注解,历代医家往往认为紫参乃紫菀之误,即使医王孙思邈也作此看法,至良方无人能识。直到倪师寻得紫参真品,埋没千年的仲景良方,终于得见天日。 一、案例一:‖泽漆汤治咳喘(小青龙汤、十枣汤、射干麻黄汤、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麻黄加术汤合五苓散治湿疹 ●2-3-2009,初诊。 H.C. 男性,38岁。自小有哮喘,鼻过敏和皮肤痒疹的问题。因感冒三周未愈来诊,鼻流清涕,咳白稀痰,入夜或气温下降,则咳嗽加剧;每至清晨四、五点必咳醒,醒后总有一口黄痰。喉咙作痒,因咳甚而痛,口不渴,四肢不冷。平时皮肤很痒,这三周咳剧,反而不痒。问其无汗而恶寒。舌苔白厚而腻,脉浮紧带弦意。 病在太阳表寒,内有寒饮。处方【小青龙汤加苍术、茯苓、生南星】三日份。 ●2-6-09,二诊。 2-4及2-5两日,可能因食物不洁,共腹泻十五次;咳更甚,夜晚发作哮喘,清晨四点咳醒,即不能再卧睡。(等同误下,水饮内陷) 查无表证,处方一剂【十枣汤】晨空腹服十二粒(此人高大)拉尽后,继服【射干麻黄汤加炮附】 ●2-14-09,三诊。 白天已不咳,前三天睡眠改善。但第四天后,一到晚上十一点开始痒而咳,躺下则咳甚,清晨五点咳醒,不能睡,早上第一口黄痰余皆白痰(水饮又回头)。 查脉不浮,四肢不冷。处方【泽漆汤加细辛、五味子】(红大戟5g、汉唐紫参10g、白前15g、桂枝15g、黄芩10g、生半夏30g、党参10g、生姜10片、炙甘草10g;细辛10g、五味子5g)三日份。 ●2-17-09,四诊。 诸症善,微咳白痰,偷喝冰饮则咳多。因出差,改以科学中药粉剂:【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加炮附】十日份,以除旧日痰饮。

1《温病条辩》学习心得

《温病条辩》学习心得 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

温病心得体会

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 08中西医36 谢海旋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之证。通下法,具有、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等证。其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适用于胃肠或之证。,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入于。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

课件案例分析

案例1 ?杨先生夫妇都是研究生毕业的医生,杨先生31岁,太太30岁,杨先生每月收入15000元,太太8500元。有一个可爱的宝宝男孩2岁,目前的开销还不大,有父母带养在内地每月大概1000元;家庭的每月基本生活开销维持在7000元左右,有一套90平米的房子,房屋贷款上每月2700元,还有17年,房屋物业管理费每月250元。算下来,每个月还能有的结余16500元。年终,杨先生和太太还可以拿到总共100000元的奖金。 ?虽然收入还行,但由于工作繁忙,这个家庭平常对理财方面并不在行,总觉得金融投资风险不可控。余钱方面,有15万元的定期存款和5万元的活期存款,都老老实实放在银行,没有炒股也没有买过基金或债券。 ?杨先生的家庭是属于什么时期: 家庭成长期 家庭与事业形成期 家庭与事业成长期 事业成长期 ?你认为杨先生的风险偏好类型是: 中庸型 进取型 激进型 保守性 ?你认为下列目标中,杨先生家庭最重要的目标是: 买房 父母赡养 退休计划 儿子学费 ?杨先生想在10年内换一套复式楼160平米的新房以便跟内地父母一起同住。现在160平米左右的复式楼房大约为每平米20000元,房价每年增长9%,10年后,杨先生的目标住房的价格将会是多少? 7575563.8 7844342.7 3438260.1 344826401 ?如果首付30%,贷款70%,按揭20年,贷款利率为6.81%,10年后杨先生将每月末要为新房子定额还款多少钱? 39869.4 40510.7 40282.1 39651.1 ?杨先生想用每年的奖金作投资用以10年后为新房子付首付,那么杨先生的奖金的必要投资收益率是多少? 14.5% 17.3% 18.0%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

春温: 病例一: 某男,45岁,2001年3月就诊,起病精神差,纳食不香,不久即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次日清晨到某医院就诊,用解表之剂,服后汗出较多,热度稍退,但过后复热,诸证加重,出现壮热,烦渴喜冷饮头痛,肌肤发斑,衄血,舌绛苔黄,脉数。 诊断:春温 辨证:气血两燔 治疗:清热凉血化斑 方药:化斑汤加减 病例二: 张XX,女,50岁,2月7日就诊. 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九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来院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气促,苔薄黄,舌红绛.℃,脉搏98次/分,白细胞21000/㎜3.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大出血点。 诊断:春温 辨证:热入心包,伏热内闭 治法:清心凉营开窍 方药:清宫汤加安宫牛黄丸

风温: 病例一: 病者:李×,男,20岁,学生。初诊时间11月3日。 病史摘要:患者两天前打球后,汗出湿衣,冷风一吹,即觉一阵寒意当时未加注意。当晚起咳嗽,喷嚏流涕。第二天早起头痛,周身不适,微微恶风。即往卫生所测体温38℃,诊为“感冒”,服“"后热退,头稍减。但当晚起各症加重,来诊时体温复升至39℃,干咳少痰,咽红咽痛,头痛,怕风,口干渴,二便尚可,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 诊断:风温。 辨证:邪袭肺卫。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达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 连翘12g 薄荷6g(后下) 淡竹叶12g 桔梗10g、荆芥6g( 后下)、防风10g 、芦根30g 、鱼腥草30g 、甘草3g。上、下午各一剂分服。 二诊:1990年11月6日 二天后证见好转,体温降至℃,仍咳嗽不止,痰黄难咯。拟宣肺疏风,化痰止咳。 鱼腥草30g 瓜萎壳15g 桔梗10g 杏仁10g 芦根15g 枇杷叶12g 连翘12g 牛蒡子12g 甘草3g 再进三剂而愈。

病例分析题库 温病学病例分析题

病例分析题库温病学病例分析题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温病学病例分析题”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doczj.com/doc/0713102556.html,的支持! 病例1 张某,男性,48岁,工人。病史:患者于1976年2月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饭粒及胃液,诊其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略数,。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较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数。2月21日发现神志不清,不语,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晚偏高,舌质降,苔少,脉弦细数。 证型:风温,热入营分 病机:主要为热郁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热郁营分,则身热夜甚,舌红降。营阴受损,则咽干不甚渴,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燥扰,谵语。治法:透热转气 1 方药: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病例2 赵某,女性,12岁,学生。于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由急诊入院。病史:患者于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效果不显,今晨各症加甚,呕吐频频,下午由其父送来急诊。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oC,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80mmHg,神志尚清,肌肤可见红色斑点,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西医诊断为

“流脑”。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型:春温,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病机:邪热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口渴。灼热营阴,热扰心神,则心烦躁扰,谵语。营热损伤血络,溢于肌肤,则斑疹隐隐。热毒充斥,则头痛如劈,脉洪数则为热盛之象。 治法:气血两清,凉肝熄风 方剂:加减玉女煎加羚羊角,钩藤 2 病例3 刘某,男性,11岁。于1979年7月2日下午,因高热两天,神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 病史:(由家属代诉)患儿于6月30日中午放学回家,为雨所淋,全身湿透。回家后觉周身不适,继则发热,微恶寒,头痛,恶心欲吐,卷怠。第二天到卫生站就医(用药不详)。当晚见发热增高,身热灼手,其父即请医生出诊。当时体温 40.5oC,面赤,汗出较多,烦躁不安,呼吸声粗,口渴但不欲饮,曾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大便一次色黄褐,质稍烂,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乃于退热剂及四环素治疗未效。7月2日中午仍高热不退,并出现抽搐一次,神昏谵语,即送院就医。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2oC(腋下),汗多,神志不清,颈稍硬,两目时有上视,四肢抽动较频,面色红赤,唇红,舌质红绛,苔薄黄腻,呼吸声粗,喉间痰鸣,肢端稍冷,脉象弦数。 证型:暑温,气营两燔

温病学心得体会

温病学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 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 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 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 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 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 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

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 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 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 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 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 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 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 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

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 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 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宏观泛指。 2、对比前后版本的教材,“具体诊断-证型论治”以及“诊断-证型论治”的思维模式哪一个更好更适合临床,两者是否有矛盾? 3、温病学在现代传染病中的运用是否是温病学现代发

温病案例选

三焦的证候和病机 (一)邪在上焦 案例:黄某某,男,35岁,工人。 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血化验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0.87。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连翘9g 鲜芦根30g 板蓝根30g 桃仁9g 冬瓜仁15g 生薏仁15g 丹皮9g 仙鹤草9g。 3剂,1天1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细胞5.6×109/L,治宜原方加减。 桑叶9g 杏仁9g 桔梗4.5g 生薏仁15g 黄芩9g 连翘9g 冬瓜仁12g 新会皮6g。连服3剂,临床症状皆除。 此证病位在上焦肺,并表现为卫气同病。但根据发病经过介绍及中医四诊所见,属邪袭肺卫为主兼入里化热趋势,还是属于肺热壅盛为主而兼有表邪未尽解,是辨证的关键和难点。本案例病人虽然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咯吐铁锈色痰涎,中医四诊见口渴、舌红,但发热并见恶寒、苔薄白、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昭示其病机以表热为主,而治疗过程及结果也进一步反证其属于邪袭肺卫兼有入里化热趋势。 (二)邪在中焦 王希和医案 刘某,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体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白细胞200×106/L,蛋白实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强张其口,舌红,苔黄欠润,身热灼手,大汗出,颈项强直,腹壁、提睾反射均消失,克氏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膝反射增强。 辨证:为暑温邪热入于阳明。 治法:急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 处方:石膏25g 知母15g 甘草10g 粳米30g 连翘30g 银花30g 板蓝根20g 滑石30g 急煎两剂,一昼夜服完。24小时后体温下降至37.6℃,神志清醒,脉仍小数。改用竹叶石膏汤以清余热。服药两天痊愈,且无任何后遗症。此例未用任何西药。 案例解析:此案例虽已有“神昏”表现,但“舌红”、“苔黄”则显示其邪热当是在气分层次。进一步分析三焦脏腑部位,“身热灼手”、“大汗出”、“脉大而数”,阳明经证之“四大”已居其三;只是“口渴”情况因为病人神昏而不详,但从其具有“面红唇赤”、“苔黄欠润”等相类表现来看,亦当有明显“口渴”。根据以上分析,该病例当属于阳明经热之中焦证,其“神昏”当是胃经气分热盛扰袭心包而致,而非以“邪闭心包”的上焦证为主。“邪闭心包证”当在神昏同时伴“舌绛”、“肢厥”等表现。 (三)邪在下焦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就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得,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得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得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就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得作用。 温病就是由温邪引起得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得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就是在在伤寒得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得较完善得对温病得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得病因病机得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得体系,也可以说,温病就是在伤寒得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得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得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得更多得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得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得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得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古人在对温病学得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得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得实质就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得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得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得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瞧,三焦辨证须纵向

瞧。借用《温热经纬》得比喻,即就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得各个阶段得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得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与辨证论治得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得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得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得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与中利水得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得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得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得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得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