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如何促进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难点

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2.“市场距离与最优吸引半径”“环境承载量”的概念、内含。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景观欣赏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到旅游地进行赏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才能达到不虚此行?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掌握了对景区旅游景观的一些欣赏方法和要求,那么,如何使旅游资源得到长期开发,实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问:我们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了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环境问题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过渡: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板书: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或景区饭店烟囱排放废气;旅客随便丢弃废物。

提问:这两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答:会产生环境污染。

板书:1.环境污染

讨论:旅游活动除了上述两种原因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外,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环境污染?分别产生哪些污染?

教师归纳小结: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也产生各类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如:旅游交通工具和旅馆、饭店排放的废气会污染大气;各种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会造成水污染;游客乱抛垃圾,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若景区环境受到污染,将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会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资料)

材料1 1955年以前,黄山森林覆盖率为75%,现为不到56%。黄山北海景区原号称“万松林”,而今成为“百松林”,年均砍伐木材500 m3,1979年砍伐1200 m3,这些林木被伐,均因旅游建筑用地、用材所致。北京香山饭店在香山

静宜园内选址建造,虽然大建筑师贝聿铭在设计时几易其稿,尽量保护名木古树,但最终还是砍掉百年古树179棵。

材料2 峨眉山是我国著名旅游景区,山上猴子受到保护后,繁殖过多,数量激增,这就加剧了争夺食物的“战争”,弱小猴子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导致旅游者经常受到猴子的袭击,影响峨眉山的旅游形象。非洲是野生动物丰富的大洲,很多到非洲旅游的游客喜欢购买一些有关野生动物的纪念品,这样,导致大量野生动物被猎杀。1973年,非洲每月至少有1000头大象被杀害,在肯尼亚每年有25000张斑马皮出口。

材料3 青海湖的鸟岛是青海重要的旅游资源,被青海省列为发展旅游的王牌之一。为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景区管理处在景观最奇特的保护区的核心区蛋岛旁边建设了敞开式的观景台,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鸟类孵化产卵,这种措施导致鸟岛的种群数量在近10年中下降了70%左右。

提问:上述三个材料,反映了旅游活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生答: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教师讲解: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景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造成生态结构失衡,环境功能减退。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量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茶室,与景区似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的特色很不协调。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

生答: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教师讲解:上述材料中出现的茶室,与当地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这种行为就是对景点背景环境的破坏。有的景点虽然不是修建茶室,但修建的索道、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同样会带来美的不协调,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游客在故宫大殿内吸烟漫画;游客在景点刻字留念漫画。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故宫大殿内禁止游客拍照?

生答:上述行为都会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

讨论:除了上述三种行为会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外,还有哪些行为也会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

教师归纳: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物古迹受到损坏。少数旅游者每到一处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更是对文化景点造成直接破坏。还有的旅游者在旅游欣赏过程中随便丢弃烟头,引起火灾。据统计,在近20年中,黄山分别在天都峰、浮溪、眉毛峰和大小洋湖等处发生过5次大的山林火灾,烧毁森林3000余亩,损失惨重,这些火灾多与旅游者用火不慎有关。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讨论:旅游活动会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哪些方面的冲击?

教师归纳讲解:旅游活动促使人流和物流增多,引起交通运输紧张;旅游活动中购物,会引起旅游地的物价抬高,生活物品的供应趋于紧张;每当旅游旺季到来,大批游客在旅游地出现,使旅游地拥挤不堪,占据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游客的行为习惯会对旅游地居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造成冲击;旅游活动是一种异地活动,这就为一些不道德的人提供了卖淫、嫖娼、偷窃、赌博、黑市交易便利的条件,因为旅游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到没有熟人的远离自己住地的地方,所以受到约束力小,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承转:旅游活动中的环境,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板书: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学生看书回答:第一要考虑旅游资源的质量条件,即是否具备比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第二要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教师讲解: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价,第一是资源的质量,它体现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只有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游人产生强烈的诱惑力。如北京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体现出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属“人无我有”,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体现出旅游资源的非凡性,属“人有我优”。第二是资源的集群状况,即旅游区的景点多少、分布疏密等状况。如北京旅游景点有故宫、颐和园、天坛、八达岭长城、香山红叶、圆明园、中华世纪坛、奥林匹克村等,且这些景点相距很近,

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好,吸引着海内外大批游客到此观光旅游。相反有些旅游资源虽然质量很好,但在一定范围内只是一个孤独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第三是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如果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甚至在质量上还略逊一筹,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下降。如前一时期各地都兴建“西游记宫”“水上世界”,形成一哄而上类同的景观,结果导致这些景点游客稀少,资源浪费。

提问:旅游地的游览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

生答: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旅游消费市场是指游客的来源地,主要是指经济发达地区。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1983年杭州市出租汽车司机对外地来杭的6125名游客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共抽样调查来杭旅游人数:6125人

上海市江苏省本省其他地区全国其他省、市、

区2424人2264人634人803人

占39.6% 占37% 占10.3% 占13.1%

根据上述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到杭州游客为什么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从上述材料看,到杭州旅游的人以上海、江苏为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这是因为上海、江苏离杭州近,且江苏、上海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进行外出旅游,而北京虽然经济发达,但离杭州较远,安徽离杭州较近,但经济又比较落后。因此,旅游地的旅游经济价值大小,有时并不一定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首先,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既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也有外出旅游的条件。

其次,旅游消费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长的生活消费活动,旅游目的地的远近,直接关系到旅游者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的费用和时间。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

附板图:

2AB=经济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

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说来,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

什么是旅游最优吸引半径呢?

附板图:

板书: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天柱山风光

设疑: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山上“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兼有雄、奇、灵、秀等美感特征。遗憾的是游人稀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交通不便。

点击课件:(展示案例)

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特异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张家界群山环抱,苍松密布,岩峰千仞,溪泉长流,山重水复,地貌奇特,一派天然风光。令中外游人瞩目。九寨沟和张家界在世界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但九寨沟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内,松南公路东侧的崇山峻岭之中,距成都公路距离438公里,没有铁路相通,乘汽车要两天才能到达。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部大庸市北郊,距长沙公路距离430公里,铁路距离732公里。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生答:张家界。因为张家界有铁路相通,交通的通达性比九寨沟优越。

教师讲解:现代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型喷气客机的普及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可能。一是加快了旅行速度,缩短了旅行时间;二是降低了旅行费用;三是提高了旅游活动中的舒适度。在构成旅游的“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行”往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吸引游客的决定性因素。如云南大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没有国际机场,外国游客较少,航空制约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

板书:4.地区接待力

指导学生看书,理解地区接待力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什么叫旅游环境承载量?

学生看书回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提问:环境承载量可以用什么来度量?

生答:容人量。

提问:什么叫容人量?

学生看书回答: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庐山旅游简图、黄山旅游简图。

讨论:根据两幅简图,分析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教师归纳:庐山在山上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敞的平台,建有小镇,镇上医院、宾馆、停车站,生活设施齐全,游览方便,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大;而黄山上无较为宽广的平地,生活设施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肩挑从山下运到山上,每逢旺季,众多游客涌到山上,食、宿不便,地区接待能力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小,这很容易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学生自学:旅游资源的保护一节内容。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知识对于你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单元总结:至此,我们共用5节课的时间共同探究了有关旅游活动的知识。请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找五位学生分别概括一下4.1~4.5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说明:关于旅游活动的知识很多,我们不可能在这5堂课内全部学完,书上所讲的内容是一些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些基础知识上继续学习、探究,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课堂反馈]

1.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②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乱扔垃圾造成的③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业④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危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环境问题包括污染和破坏,其中对景区景点造成的污染有的是由游客造成的,也有的是当地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旅游业过程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而破坏包括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污染会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本身产生危害,破坏则影响旅游业发展,但不能因为有污染和破坏,就不发展或限制旅游业发展,关键是如何协调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发展,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答案:D

2.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是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唯一标准②旅游资源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越近,开发利用价值越高③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受交通位置影响④旅游地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因素有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因此①③的叙述有误。

答案:B

3.有关旅游活动的规模与环境的承载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②如果旅游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③旅游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④旅游资源的规模与环境的承载量没有什么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旅游环境的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游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题目中③④叙述不正确。

答案:A

4.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其主要是针对( )

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环境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解析:目前,许多旅游区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污染,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绿色旅游”,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C

5.“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体现出旅游资源的( )

A.科学价值

B.经济价值

C.游览价值

D.社会价值

解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体现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评价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重要指标。

答案:C

6.万里长城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 )

A.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B.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

C.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D.能给人以情景交融的感受

解析:万里长城雄伟壮观,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非凡性,又因其历史悠久,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答案:B

[课后巩固]

1.下列四组旅游点中,最便于乘火车到达的是( )

A.九寨沟、张家界、滇池

B.白马寺、大雁塔、嘉峪关

C.九华山、灵隐寺、普陀山

D.井冈山、庐山、长江三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旅游点的交通通达性及我国铁路线、旅游点分布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A项中的九寨沟,C项中的普陀山、九华山,D项中的井冈山都没有铁路相通。而B项中的白马寺、大雁塔、嘉峪关都位于陇海—兰新铁路附近,最便于乘火车到达。

答案:B

2.旅游者在景点内乱刻乱画乱写会造成( )

A.环境污染

B.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C.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D.对文物古迹等的破坏

解析:乱刻乱画乱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等的破坏。

答案:D

3.安徽天柱山游人稀少,其主要是因为( )

A.游览价值不高

B.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

C.交通不便

D.地区接待能力较弱

解析:安徽天柱山风景秀丽,游览价值极高,离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又较近,但由于交通不便,致使游人稀少。

答案:C

4.读下图及相关材料,简单评价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材料歙县:皖南山区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以产歙砚、徽墨著名。有不少唐、宋、明各朝的古迹。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西南麓,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境内保存有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最有特色的是明清古民居群,现还保存着4000余幢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其中西递、宏村的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黄山: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绝”。明代徐霞客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九华山:竹林幽深,山色奇秀,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地图、材料齐全,地图反映出黄山景点的区位优势,附近景观和交通网络布局;材料反映黄山及其周围景区景点的游览价值。答题关键是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入手,逐一对照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①黄山具有非凡的秀美山景,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②黄山与九华山、歙县、黟县等旅游景点相距不远,具有较好的集群状况。

③黄山附近没有雷同的景点,有较好的地域组合。

④黄山与沪、宁、杭经济发达地区相距不远,有较短的市场距离。

⑤黄山及其附近景点所处交通位置优越,有较好的通达性。

5.云雾山为亚热带丘陵地区一佛教名山,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下图为其景区示意图,读后分析回答:

(1)景区管理处欲在A处填湖造地,修建一大型野味餐馆,突出山林地区的饮食特色。你对此的意见及理

由:。

(2)景区管理处欲在云峰主要景点上空即B、C两地建一索道,以方便游客。你对此的意见及理

由:。

(3)由于雾峰景区交通不便,又有D、E间一段危险山路,游人一直稀少。景点管理处规划了一条A、F间的盘山公路,为此需砍伐大批千年古树。你对此的意见及理由:。你对解决雾峰景区交通问题的更好建议

是:。

(4)旅游旺季云峰景区山路上游人络绎不绝,早已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从管理角度谈谈你的建

议:。

解析:开发旅游资源要注意保护景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主,同时要防止污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意社会和环境效益。

答案:(1)不可以。因为此餐馆以经营野味为主,这对保护野生动物不利,使野生动植物减少,破坏当地旅游资源,更有可能使一些国家保护的动植物遭到破坏(2)不可以。建索道有可能造成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同时旅游者为了观赏沿线景点而不愿乘坐缆车,导致投资效益降低(3)不可以。因为千年古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在A、F间修建索道,这样既保护古树,又方便游客(4)对游客进行限量,可以通过调节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数量,即旺季提高门票价格,淡季降低门票价格

6.材料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3月15日发出“全球旅游警告”后,有36个国家要求国民不要来华旅游,在北京的15个主要客源国中,有14个发出了“劝诫令”。北京市旅游局局长于长江曾痛心地告诉记者:“仅3月18日至5月9日期间,北京国际旅行社就退团6247个,人数共计1

7.1万,损失额1.71

亿美元。”“五一”期间,偌大的北京,仅有旅游团队19个,区区的155人。

数量庞大的旅游饭店业也举步维艰。据悉,北京三星级饭店5月1日至5

日客房出租率仅为7%,全市涉外饭店4月份的平均出租率为43.8%,接待海外旅游者总计减少19万人,减少外汇收入2亿美元。

预测7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北京旅游警告。复苏后的北京,客源市场将锁定亚洲近邻,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两个距离近、见效快的市场,近20个新的旅游产品也将向海外推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影响2003年春季北京旅游业的最主要因素是。

(2)材料中体现出旅游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3)复苏后的北京,客源市场主要锁定为日本和韩国,这是为什么?

解析:2003年春季由于非典疫情,造成全国旅游业不景气,从中也可以看出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复苏后的北京,将客源地锁定为日本和韩国,是考虑市场距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答案:(1)非典疫情传播(2)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3)根据市场距离对旅游业的影响,日本和韩国经济发达,国民收入高,且日本和韩国又距离中国最近,因此,首先锁定日、韩两国。

●板书设计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新加坡为例姓名:郭海燕学号:20120841 班级:12投资一班学院:金融学院【摘要】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新加坡现已成为国际游客到达的主要目的地。伴随旅游的兴盛,必然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经过一学期《世界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从东亚至西欧各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受益匪浅。其中对新加坡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以下就以新加坡为例,浅析以下新加坡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 新加坡主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有新加坡市、龟屿、圣淘沙岛等。新加坡市,位于新加坡岛南部,面积约98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该市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四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马来语,意思是“狮城”。该城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并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花坛草坪特多,环境十分卫生,因而有“美丽的花园城”和“卫生模范城”的美誉。市内有天福宫、星和园、裕华园、苏丹伊斯兰教堂、龙山寺、国家博物馆、范克利夫水族馆等旅游点。最值得一游的是新加坡动物园和植物园。新加坡动物园位于实里达蓄水池附近,该园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在较大空间里自由活动。园内有狮、虎、黑豹、大象、长颈鹿等130多种动物。新加坡植物园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园内有热带植物2~3万种,包括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以及其他许多品种的兰花。该园拥有植物种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园内藏有植物标本约50万种。 龟屿,位于新加坡市西南7公里处,由于从侧面看象是一只大海龟,因而得名。在“巨龟”的头部,有一座大伯公庙。关于此庙,传说有巨龟救人的生动故事。此庙附近还有一座马来达图公庙,据传是死于一个多世纪前的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坟墓。他被马来人崇敬为神明。 圣淘沙岛,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岛屿,是新加坡的主要游览区之一。旧名“绝后岛”。岛上有许多旅游点。建于1880年的西洛索堡保存有公元5世纪的古炮。海边有珊瑚馆,馆内水池中有种类繁多的珊瑚、海星、海绵等海生动物。圣淘沙艺术中心藏有中国画、西洋画及书法、雕塑等艺术品。岛上还有人工湖、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供游人开展各种运动和活动。 当然法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介绍,这些地理环境为旅游带来了契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选学)导学案.pdf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理解主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旅游业 1.特点:、、 2.发展国际旅游可增加,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国内旅游可,加快 ;促进和繁荣的经济发展;扩大,调整和优化,带动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是一样的吗?二者的关系如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受其制约,旅游业具有的特点。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旅游者的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之间距离过远会制约旅游动机的产生。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_________上,其次,看与其他景观是否构成_____________,再考虑同一区域内是否拥有_____________且更具___________的资源。

4.旅游地的及交通的_______性。 5.旅游地的能力及环境。 6.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体性旅游活动形式,近几年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陕西延安旅游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及文物保护。 2.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 (2)破坏动植物资源:盗挖偷猎;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3.对策: (1)对自然景观区应治理和,保护; (2)对于古典景观,应修复文物古迹、与旅游区相协调。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 合作探究:旅游业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读图3-3—1 “1978—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回答下列问题:(1).1978~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相应的旅游外汇收入有了什么变化?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以日本为例

安徽财经大学世界旅游地理期末作业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日本为例 姓名:张旭 班级:经济二班 学号:20122957 学院:经济学院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日本为例 姓名:张旭学号:20122957 班级:12级经济二班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在探究日本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日本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日本如何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从整体上说,日本的旅游在2011年的核危机之后受到重创,如何重振七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其地理优势逐步探讨。 【关键词】日本,旅游,地理环境,生态旅游 (一)日本地理环境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公里,东部濒临太平洋一侧有许多天然港湾,很利于建设大型港口。日本是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北湾山系的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征,也是日本旅游业最丰富的资源,该山海拔3776米,山体呈圆锥体形,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富士八峰。海陆位置: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纬度位置:日本大致处在23°N~46°N之间,国土南北狭长,大部分处在北温带。 地理特点: 1、根据1998年的最新测量,包括北方四岛(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在内,日本国土总面积377,85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东西宽300公里,南北长3,500公里。日本的国土习惯上自北向南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8个地区,不是行政上的划分。 2、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是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3、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如何促进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难点 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2.“市场距离与最优吸引半径”“环境承载量”的概念、内含。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景观欣赏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到旅游地进行赏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才能达到不虚此行?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掌握了对景区旅游景观的一些欣赏方法和要求,那么,如何使旅游资源得到长期开发,实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问:我们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了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环境问题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过渡: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板书: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或景区饭店烟囱排放废气;旅客随便丢弃废物。 提问:这两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答:会产生环境污染。 板书:1.环境污染 讨论:旅游活动除了上述两种原因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外,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环境污染?分别产生哪些污染? 教师归纳小结: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也产生各类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如:旅游交通工具和旅馆、饭店排放的废气会污染大气;各种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会造成水污染;游客乱抛垃圾,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若景区环境受到污染,将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会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资料) 材料1 1955年以前,黄山森林覆盖率为75%,现为不到56%。黄山北海景区原号称“万松林”,而今成为“百松林”,年均砍伐木材500 m3,1979年砍伐1200 m3,这些林木被伐,均因旅游建筑用地、用材所致。北京香山饭店在香山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雪财务1141 10号 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吸引人们参观游览的自然风光。我国辽阔的疆域,巨大的家纬度差异和背倚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呈网格状分布的地貌格局,以及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地理地域分异中的水平地带交错,加深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我国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地理基础。自然风光资源以名山奇峰、秀水胜景、天象气候、珍禽异兽、观赏植物为旅游业发展增光添彩。 山岳风光。我国多山,山岳风光是以其形体给旅游者以雄伟、高大、庄重、深邃、奥秘、秀丽、奇绝等丰富的美感。一般说,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候变化多端,可以进行消夏避暑、观光旅游、登山健身、科学考察等多种活动。根据美学形象和观赏效果,结合成因,山岳风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山岳风光,花岗岩坚硬耐蚀,三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 自然风光资源就使指那些具有美感十分普遍,常常形成许多别具风格的奇山怪石景象,例如海南崖县“南天一柱”,黄山“莲花峰”、“仙人指路”、九华山“观音峰”等。我国自北向南均有分布,著名的有黄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①喀斯特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天然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峰林、孤峰、石林、天生桥、地下河、溶洞等。我国有石灰岩面积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以喀斯特山水著称的云南、贵州、广西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这里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型纹的石海洞乡、广东肇庆七星岩等。同时南方喀斯特区几乎无山不洞,例如广西阳朔月亮山、贵州安顺的龙宫洞、柳州的万华洞等,北方如北京十渡、北岳恒山等。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华,串状起伏,形如梯田,凹处积水滋生出各种藻类,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色调,景象异常壮丽,以四川松潘境内的黄龙寺附近最为典型。 ②丹霞山风光。红色砂岩造型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称“丹霞地形”红色砂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风化侵蚀,也便于人工斧凿或雕刻,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广元摩崖石刻等。我国红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风景区除丹霞山外,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江西贵溪的龙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乐山等。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四周的山岳也是丹霞风光。 ③火山地貌风光。火山是一种地质活动的产物,火山地貌景观中火山锥、火口湖、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分为三节: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 --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前言 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意义上来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这里指的环境自然是自然环境。从旅游角度上,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若教育、管理之后,也会带来一些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是资源一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早期,旅游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那时旅游人数少、规模小。强度低,对旅游地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大自然自身的循环净化能力可将其消化,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往往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所以旅游业曾有过“无烟工业”的美誉。长期以来,人们也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注重它的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广泛的综合产业,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相关产业构成,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其对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阅读答案

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 胡龙成 ①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活动范围比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往来比较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不同,反映在人体上也有高矮、胖瘦、黑白等方面的差异,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进行,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没有彻底消失。 ②首先,从身材方面来看,存在北高南矮的现象。80年代统计资料指出,当时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上,南方的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下。产生高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活动和饮食。居住在北方草原和高原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少负重,出门大多骑马、乘车或步行,腿部长而直,食物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身材一般比较高大;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肩挑背驮,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竹排等,手臂发达,腿粗短,食物以大米等粮食为主,身材相对来说要矮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因素也不能忽视。北方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相对要慢一些,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成熟比较晚,同时他们祖先个子比较高,并代代遗传下来,南方人则刚了相反。 ③其次,从体型方面来看,存在北胖南瘦的现象。产生胖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气候条件。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是冬季,十分寒冷,加之白天时间短,风雪天气多,居民室外活动少,消耗的体力不多,有利于积累脂肪;南方气候温暖,生产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居民活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积累脂肪。其二是饮食结构。北方人的饮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使人容易发胖,而发胖又能更好的适应严寒的环境;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茶吃稀饭的习惯,体内不容易积累脂肪,显得精瘦,瘦俏的身体更有利于散热。 ④再次,从五官方面来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存在着差异。北方人的鼻梁直而长,鼻孔比较狭窄。例如黑、吉、辽等省的人鼻端平均宽度为38mm。这种鼻型可使北方冬天的干冷空气在吸入肺部之前,与鼻腔黏膜充分接触,既可以预热,又增加了湿度,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南方人鼻梁没有北方人直,软骨向上翘的比较多,鼻孔比北方人宽。例如粤、桂等省居民鼻梁的平均宽度为40mm,短而宽的鼻孔,有利于散热驱湿。南方人的嘴唇比较厚,上唇厚度在1cm 以上的居民达2/5以上,而愈往北,厚度逐渐变薄,在北方找一个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很困难。同时愈往南方,嘴唇越来越向前凸,有向外翻的趋势。这与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的,厚而向前凸的嘴唇,具有促进水汽蒸发,加快散热的作用。南方气候湿润,风沙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中国人口现状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要点精讲 一、旅游业 1.旅游定义:旅游业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 2.特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 3.作用 (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 (3)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 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 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 (2)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旧如旧”,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 相关链接 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

中国地形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1 中国地形 ——中国地形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2、运用案例,分析地形特征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互动解疑】 复习巩固:读下图,填写下列内容。 1、中国主要山脉(按走向填写) 2 、中国主要地形区(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探究一: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阅读教材P76,结合中国地形图,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小结: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活学活用: 1、简述该国的地形特征。(4分) 2、简述图示半岛的地形特征。(4分)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2 探究二:分析地形特征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1、我国地形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气温: 图中,拉萨气温为 , 武汉气温为 。两地纬度相当,造成 气温差异的原因是 。 (2)影响气流运动: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西南部,A 地是位于秦岭 以北的渭河平原,B 地是位于秦岭以南的 汉中盆地。两地气温降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原因是:秦岭冬季阻挡了 , 所以,B 地气温 (高、低)于A 地; 夏季阻挡了 ,所以,B 地降水 (多、少)于A 地。 (3)影响降水: 由图中可以看出,中国降水分布特点是: 。 其原因是:我国地势 , 向海洋倾斜,有利于 深入内地, 形成降水。 在我国东部的许多山地降水比平原多,如: A 地位于福建沿海降水量为 , B 地位于台湾东海岸降水量为 , 两地都位于沿海,造成降水差异的原因是 。 2、我国地形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1)制约河流流向 图中,长江、黄河等中国主要河流的 大致流向是 , 其原因是 。 (2)影响到河流的落差 河流水能资源的蕴藏常与降水、地形 有关。图中A 处水电站主要位于 阶梯交界处,B 处水电站主要位于 太 平 洋 A B 200 400 800 1600 1600 中国年降水量图 800 等降水量线 单位(mm ) 拉萨 武汉 秦 岭 A B 0℃ 10℃ 20℃ 等温线 单位() 10℃ 中国日平均气温图 水电站 B 中国部分水电站分布图

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打印

杨萍萍20111190 广告一班文传院 论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日本为例摘要:地理环境与旅游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地理环境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载体,没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旅游活动根本无法得以顺利的开展,旅游活动会进一步的影响地理环境,不合理科学的旅游活动开展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科学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地理环境的未定和永续利用。日本的地理环境与其旅游胜地的繁荣发展很好地说明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正文: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推动环境保护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自然地理环境日益得到改善。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对植物的影响: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容易引起森林火灾;任意砍伐和攀折林木;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另外,还会因空气和光线的堵塞等使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损害,步行游者和汽车旅游交通对植物也有负面影响。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是水质污染;使水体加剧富营养;游船和戏水设施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大气和动物的不利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旅游活动具有独特的吸引作用。地形是中小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最为活跃的自然因素,其分布状况直接决定了生物的自然分布,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气象气候作为旅游资源对游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是否适宜人类旅游活动;二是各种气象现象对游客的特殊吸引作用;风景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唯一有生命的自然要素,因而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自然风景素材。 同时,地理环境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地形条件不仅严重影响着旅游地的风景特色,而且直接决定了旅游地可进入性的强弱、游人活动的方式与规模;水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有二点,一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制约游人。二是作为水上旅游交通条件影响旅游活动;气象气候条件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一)疆域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

旅游地理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旅游地理的名词解释及 问答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旅游景观:是指存在与旅游区内的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地域综合体。 3.中国园林:指在一定的地区内通过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改造地形、种植花木,建造房屋以及利用动物、气象等条件,创造出空间与时间相结合、无生机与有生机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既可游可赏、消除人体身心疲劳,又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所在。 4.旅游资源:是作为旅游活动的课题而存在的,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核心要素。 5.旅游流:旅游者群体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连续空间位移称之为旅游流。 6.旅游路线: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旅游经营者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凭借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遵循一定原则,将若干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合理地贯穿起来,专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而设计地游览线路。 7.旅游地:就是旅游者停留并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地域综合体。它是以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为核心,以综合性的旅游设施为凭借,以可进入性为前提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服务地域组合。 8.古园林:是由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景要素组成,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人为造景园地,也是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9.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沉积岩,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10.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或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旅游规模。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的最大极限值。 11.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未来的设想和策划。旅游规划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尽可能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与利用一切旅游资源以及环境、交通、接待服务设施、人力和资金等社会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地和旅游产品,从而达到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13.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而且它因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具有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力量。 14.旅游资源评价:即是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利用价值。 15.旅游动机:旅游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活动目标、能维持个体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旅游目标的力量就是旅游动机。 16.丹霞地貌:泛指红色砂砾岩经过风化、剥蚀形成的赤壁、方山、奇峰、岩洞、巨石等地貌景观的总称。 17.雨淞:是过冷却的雨滴或毛毛雨落在物体上很快冻结起来而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 18.可持续旅游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他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19.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1.简述旅游与宗教的关系。答:首先,这一关系体现在宗教旅游资源上,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上的宗教圣地和宗教人物活动场所,无一不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其次,这一关系体现在宗教旅游审美上,一些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宗教美学理论,这对今天的旅游者进行正确的甚至高品位的宗教旅游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旅游容量进行调节的措施有哪些答: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扩大现有旅游设施的规模;(2)利用价格杠杠或限制门票数量来影响客流强度和流向;(3)旅游设施结构优化调整;(4)通过大众传媒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