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以正定古城为例

摘要:正定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正定县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认真做好古城的建设与地域特色保护;第二,认真解决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第三,理顺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第四,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保护古建筑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正定古城建筑遗产古城旅游遗产保护

引言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正定古城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打造了古色古香的正定古城风貌,突出了旅游形象,本文就是以正定古城发展为例,探讨如何处理好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正定古城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

正定县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随着滨河新区项目的启动,正定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呈现一片大好之势。将会打造成为“古新辉映、城河交融”的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和滹太新区。

1.正定旅游资源概况

正定拥有的观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三国名将赵子龙的故里、拍摄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影视基地荣国府、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千年巨型辰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力的观光资源。它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临济寺是临济祖庭,在国内外佛教界名声显赫,影响巨大。著名佛教理论家方立天教授曾经高度赞赏临济寺的历史作用,他说“正定在佛教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一个是隆兴寺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临济寺的思想内涵”。“临济祖庭”使正定的佛教旅游资源在国内上升一个很高的层次,临济宗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还有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天宁寺、开元寺等,这些古寺庙中的古建筑造型奇特,别具一格,隆兴寺九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开元寺须弥塔与钟楼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该塔精巧华丽,壮观秀逸。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济寺澄灵塔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的,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众多寺塔殿阁,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巍巍壮观,绚丽多彩,见证着正定千年沧桑。

2.古城开发成功的经验

1.必须打造出古香古色的正定古城风貌

丽江发展模式中,通过对古城风貌的打造,使得丽江从一座“死城”变成“活城”。正定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按照正定历史文化街的模式包装古城正定,使县城内体现一个“古”字。

2.坚持保护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以上几座古城开发中所共同遵守的原则。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利用遗产的同时保护好遗产,使资源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

3.突出正定古城旅游形象

江南六镇开发模式中,六镇紧紧问绕着其核心卖点“江南水乡古镇”的形象,展开了古城建设;西递、宏村的开发其形象口号也是深入人心。正定古城开发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发展模式。

4.坚持政府主导

平遥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坚持了政府主导。因此正定开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鼓励古城旅游开发。

5.要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西递、宏村就是充分利用了其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优势,大打世界遗产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定也有寺庙是世界遗产,应该大力推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 加强旅游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突出旅游主题。无论是意大利丽晖谷,还是法国枫丹白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旅游主题,有主题才能有精髓,才是吸引游客的金子招牌,正定就缺少能够吸引游客的主题,在这方面,需要像国外借鉴。

3.正定古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保护问题,具体表现在:

3.1重视旅游经济发展,轻视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屈从于旅游发展需要。将旅游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向文化遗产要效益,文化遗产保护与实际现状尚存差别,打文化牌的主要目的成为了另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与旅游收入难成比例。文化遗产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明显不足。尽人皆知的原因是由于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没有直观性,同时,还因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投入资金大,投资时间长,短期难以见到效益的特点,而地方一任领导在短短的任期内很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短期难以见效益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来,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欠账越来越多。这就造成利用文化遗产做旅游经济文章的较多,对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投入的少,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没有合理的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只能成为“守摊子,看房子”部门。

3.2文化遗产保护高标准严要求,文物保护体制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高,难以同文化遗产保护高要求步调一致。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方面,正定县同其他地区相比明显滞后,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就国家而言,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文物、建筑、规划、旅游乃至宗教等多部门管理,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出现协调合作难等诸多问题。在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中,真正懂得保护管理的人为数不多,严重制约着对旅游资源做出科学、及时的保护决策,人才和资金匮乏是困扰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

3.3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有着“与生俱来”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建设就意味着有破坏。主要体现在:一是文物部门作为“弱势单位”在规划建设前期审批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言权,难以参与其中进行事前监督;二是建设单位不注重地域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设,文物保护与管理部门没有监管的权力。

3.4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短视行为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对可持续发展模糊的看法和短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一是只看重文化遗产的眼前利益,不关心具体的保护、发掘和长远发展。没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没有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二是只看重古城设施建设,忽略文化资源开发。没有从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正定县佛教文化的发掘停留在“建庙,塑金身”的初级阶段。三是只注重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不关心资源保护人才的培养。这些短视行为背离了风景名胜资源、旅游经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障碍。

三、保护建筑遗产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

多年的实践表明,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特色文化的风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风景区,反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靠在旅游过程中不断的见识、不断的获取知识得到满足的,因此,在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上,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1、认真做好古城的建设与地域特色保护

宗教古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定县的佛教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在寺庙建筑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透过建筑可以了解佛教僧众的修持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另外,正定古城的寺庙建筑与当地民居建筑交错散落。几百年历史的延续,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和动乱的年代,还是在当今的和平时期,僧人与居民和睦相处,相互尊重,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佛教文化特色,同时更具有自己独有的地域特点。最能直观反映一个历史时期人们世界观、建筑美学、宗教文化、人文习俗等方面内涵。因此,在文物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保护工作上应多下工夫,要保护好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古寺庙建筑和古民居建筑,能够恢复的,必须加以恢复,新建和恢复的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应把握好地域特色。彻底杜绝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问题。

2、认真解决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

佛教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部分。物质的遗产包括佛教建筑、雕刻、塑像、经卷、崖刻、碑刻、宗教法器等等,非物质的包括宗教音乐、绘画、佛经唱诵等等。历史上,佛教文化和哲学都曾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挖掘整理文化底蕴上应多做工作。在展示佛文化上,充分利用佛文化中向善的因素和宗教哲学中向善的共性,感化人的心灵。利用佛教传世文物向广大游客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承的历史渊源。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展示民族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在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其社会教育、文化服务等作用,通过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宣传当地历史文化,增加民众收入等方面取得成效,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积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

3、理顺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

佛教是人间佛教,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佛教同时又是外来宗教,千百年来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繁衍发展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其完全符合人类朴素的“原生”价值观,

因此,正定古城发展自己的旅游特色就必须切实保护好佛教文化,首先是合理利用佛教文化与文物,利用佛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文物的直观性、真实性,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宣传佛教文化中的积极有益因素,使游客在观赏、领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通过文物资源,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使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与旅游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其次是做好佛教僧众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佛教僧众文物保护意识,做到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宗教的建设和发展相互依存,共同进步,为繁荣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古建筑作为一种凝集了人类智慧和历史文明的资源,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古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是古建筑成为旅游资源的前提性和可能性。正定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如正定隆兴寺有九处奇特景观,素有“大佛寺九绝”之称。分别是双龙照壁、摩尼殿、倒座观音、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千手千眼观音、龙藏寺碑、康熙乾隆碑亭。这些建筑物都各有特色。另外还有开元寺的须弥塔与钟楼、广汇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等几处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具艺术魅力,但是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4.1注重古建筑的历史性

对古建筑的建造年代、建造者、建造的背景,以及发生在古建筑里的故事和传奇,都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古建筑的艺术性是外在而直观的,可以直接被游客用视线感受,而古建筑所凝集的历史文化则必须由古建筑旅游开发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4.2古建筑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

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进行一些有地方特色并且能吸引游客参与到其中去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走走看看就结束了。比如可以参加一些寺庙举办的祭拜、祷告、讲经诵佛等活动。

4.3尽量减少古建筑的拆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村都在进行建设,在城市的扩张中,必须把古建筑的保护放在首位,不能因开发而把古建筑进行拆迁,在非要拆除的情况下,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异地迁建”,目前国内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江西景德镇的明园、清园民居这样可以产生新的价值。

4.4禁止用现代方式来装饰环境

我们不仅要保护民族建筑本身的结构,更要注重保护建筑周围的环境,没有了周围环境的衬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也会降低,无法让人们真正领路其价值,同时,这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也是必须要做的。

4.5古建筑保护必须注意防火

由于古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而大量古建筑被单位和居民不合理占用,因此存在火灾危险,这一点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注意。

四、结论

正定古城的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不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工作空间还很大,而且越到后来工作越有难度。旅游业尽管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整体上尚处于开发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经济量与文化遗产的品牌还不适应,还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发现,有待于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适时机地去发掘、整理、开发、利用。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但是归根结底,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没有永久性保护,便没有可持续利用。我们的目标在于取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造福人类,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1]马博琴.对正定佛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D].江西南昌:南昌大学出版社,2006.

[2]赵西平.旅游市场营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6-18.

[3]山西平遥古城-中国的世界遗产[D].山西:山西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彩玲. 对发展平遥古城旅游产业的思考[D].山西:山西大学出版社.2006.

[5]冯卫红.平遥古城旅游企业竞合关系研究[D].山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张峥嵘. 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N].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25(12).

[7]张谨.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地的旅游需求特征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9-60.

[8]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1):31-34.

[9]许春晓.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地的需求特征研究[J].热带地理,2003,(1):67—70.

[10]刘昌雪,汪德根.城市居民双休日休闲旅游行为特征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O05,(5):35-37.

[11]彭顺生.广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7,(1):53—57.

[12]热娜.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3]吴必虎.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57—763.

[14]龚旭,赵学文,李晓轩,刘细文.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思考[J].科研管理,2004,(4):1—6.

[15]王辉.谈谈科学基金绩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02,(1):47—49.

[16]王任三,郑永和,刘云,陈奎.关于我国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若干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2007(6):47—49.

[17]李若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资助项目评估研究[J] 管理学报,2007,(1):9—19.

[18]史晓敏,彭杰,官建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产出绩效比较[J].科技与管理,2004(1):128—130.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浅析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浅析 摘要:文物是最宝贵的财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方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利用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战略。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相互协调;旅游开发利用 一、引言 文章针对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文物保护问题,提出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方案,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文物保护与旅游 开发完全可以齐头并进。 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2.1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急需调和的矛盾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历史时期、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 产不仅极为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物、文化遗迹,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风 范,也因此而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陕西的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北京的故 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庙、湖南的岳阳楼、江 西南昌黄鹤楼等,无一不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就广西而言,目前已发现不可 移动文物点10000余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造像、岩画、近现 代纪念建筑、代表性建筑以及少数民族文物等,其中兴安县灵渠、宁明县花山岩画、桂林石刻、靖江王府、靖江王陵、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容县真武阁、恭城瑶 族自治县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灵川县江头村及爱莲家祠、凭祥市友 谊关、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永济桥、鼓楼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热点。正因为 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所具有的深沉历史积淀,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及其个性和唯一 性,吸引着广大的游客群体,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依 托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活动日渐兴旺,以文物为主体的景点、景区旅游、开发、 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 不言而喻,旅游开发使大批文物的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文物景点、景区的 知名度,增强了群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也拓宽了文物保护资金的

正定古城导游词范文介绍

正定古城导游词范文介绍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正定古城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正定古城导游词1 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曾用过的中山、恒山、常山的名字,但正定却没有山。 “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三座桥、古府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三座孔桥,但都是旱桥。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但是由于历史王朝的变迁,风雨吹打,不少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但从现有的国家保护文物4处、省级保护文物7处、县级保护文物10余处,来看正定乃然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游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点。在名胜古迹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光胤亲自敕封扩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鸣刹之首”。寺中的“倒坐观音”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转轮藏”被物理学家称为牛顿定律运作的典范,还有中国最古最大的藏经橱。 隋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著名古碑刻之一,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还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的铜铸立佛。以及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运用典型的宋代营造手法建筑。正定周边还有四座名塔,广惠寺的华塔是金钢塔与花塔的巧妙结合。天宁寺的凌霄塔是我国木制阁塔之首。开元寺的唐代钟楼与古塔相对应的营造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与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19-11-29T14:11:45.49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卷21期作者:赵旋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它们具有非常可观的文化价值。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情况,能够展示出当时的政治、人文、经济状况,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内古建筑破损的程度也在日 益增加,有些甚至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大面积的消失,有些因为人为的因素致使破坏或损毁,当前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文章从当前保护、利用工作现状着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发展利用;探究 一、古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其利用的价值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从建造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活、社会、宗教(包括祭祀)活动等,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从古建筑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不仅如此,古建筑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是各民族、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其他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欣赏古人艺术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思维领域。古建筑不仅有单纯建筑的功能,还承载历史的信息。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该如何在不损失、浪费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持续地开发、利用并且合理而有效地发挥其最佳价值,是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重要课题。因该问题的忽视而造成的损失数不胜数。无论是将古建筑作为市场(就像大中寺、开化寺、泰山庙),还是将古建筑变为工厂(就像城隍庙、黄庙等);无论是化为民居,还是学校,都没有将古建筑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甚至造成了古建筑的损坏或毁灭,导致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跟着消失。种种现象表明对古建筑开发的不合理性。 二、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 2.1保护和利用意识薄弱 首先,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政府对古建筑的利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计划和方案,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尚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古建筑发展利用的空间和价值,对于历史遗产缺乏责任心,缺少保护好和利用好它们的使命感。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不够,未能将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这一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也没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如今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计划少之又少。对于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来说,管理的范围和手中的权力有限,有些地方的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虽提出了想法,但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财政补助的不足,文化部门很难独立做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古建筑的损坏速度也在逐年提升,甚至有毁灭的迹象出现。 2.2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制度不完善 社会群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也非常低下,由于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和足够的宣传力度,乱刻乱画的现象在各个地区的古建筑上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古建筑存在的意义认识非常浅显,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追究其责任,只是罚款了事,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损坏古建筑的行为不以为意。如果古建筑的破坏行为缺乏法律的追究,相关的处罚缺乏足够的威慑力,那么古建筑的乱刻乱画现象将难以得到遏制,长此以往古建筑的保存状况堪忧。另一方面,古建筑乱刻乱画现象的遏止,不仅需要法律来保障、相应的处罚来威慑,也需要管理和保护人员的看护及社会群众的自觉。 当一些古建筑被破坏之后,多数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翻修或直接拆除的方式,没有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个人或单位的头上,这样就会导致相关人员对古建筑保护不重视、不严管的情况发生。有些古建筑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例如,古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玉石等都是不法分子的觊觎之物,他们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坏古建筑,再进行材料倒卖,这些原材料倒卖的价值不菲。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和保护,未形成相应的保护责任制度,这种偷盗古建筑的原材料将愈演愈烈,加剧古建筑的破坏。有些古建筑所处的地区生态条件恶劣,由于没有相关的责任制度,也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看管和保护,往往会造成古建筑破损却无处追责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在此影响之下一些古建筑的本来面貌发生了人为的改变,逐渐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取代古建筑的趋势。例如,丽江古城经过多次翻修已经有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大量原生态的传统古建筑被改造、改建,原本蕴藏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文化、工艺信息随着古建筑本身的改变而消失殆尽,但鲜有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对此负责。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和发展利用探究 3.1提升保护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政府要提升其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要充分的重视起此项工作,并进行大力的推广及宣传。例如,在各大文化景点、景区及古建筑的门前摆放大屏幕,播放文物保护的宣传片,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文物保护的推广工作,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开发利用是古建筑保护之后又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古建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从而带动地方的经济增长,在彰显自身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各个地方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兴建朝代、文化类型及特点打造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景区,突显出自身的独特性与价值,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新颖的旅游方式与独特的旅游文化,在带给游客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让其感受到古代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气息。在有重大意义古建筑开发的过程中,要开发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文物建筑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样才能实现既保护文物又获得商业价值的最终目的。 3.2完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严惩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促使相关单位和个人重视保护、慎重开发,制定相应的计划、规划,最大程度减少不保护、乱开发的现象发生。例如,对于破坏古建筑或进行二次改造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严重的作出降级或撤职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一直以来,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随意触摸、乱攀爬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应的专门法律,严惩这些不良的且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逆损伤的行为,而不仅仅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开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到目前中国已有48处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中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就目前来说,一些文化遗产是及其脆弱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我国一些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当前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及原因保护与开发开发转变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并于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自1987年至2015年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8。名列第二,仅在意大利之后。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纵观中国所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们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特色,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如此丰富,如何对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最大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促使人民去了解我们身边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

浅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浅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历史时期、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极为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物、文化遗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风范。而我们启东,地处江尾海头。虽然历史短暂,地面文物、文物古迹不不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北抗大九分校;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四三清殿、秦潭挡潮墙、郁寿丰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四进士府、慕仙楼、集庆庵、古井、彭氏宗祠古树、魁星楼古树、城隍庙古树,曹家镇天主教堂、寿丰桥,汇龙镇中天塔、汇龙石兽石刻群、启东巨鲸骨、启东设县碑记、启东烈士纪念碑、海星桥、启东县首届人民政府旧址、沈轶公故居、启东第一个中共支部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启东大队等。 文物是文化遗留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它们是人们认识历史的物质的信息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很多事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共同体。文物遗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体现着我们国家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特性,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的增长,文物

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文化古迹所具有的深沉历史积淀,所产生的独特韵味及其个性和唯一性,吸引着广大的游客群体,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依托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活动日渐兴旺,以文物为主体的景点、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旅游开发使大批文物的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文物景点、景区的知名度,增强了群众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也拓宽了文物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 保护文物就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且延续文物的历史信息及全部的价值。使得经过修复保护的文物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它们的使命。而对文物进行旅游的开发与应用,无疑是实现保护、传承的双赢战略。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文物事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因此文物保护要坚决贯彻《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其着眼点是文物的保护、抢救。其职责主要是依法将文物、文化遗迹保护好,管理好,并创造有利于社会效益实现的环境和条件,并争取使之存在“合理利用”的条件,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以正定古城为例 2003

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以正定古城为例 摘要:正定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正定县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认真做好古城的建设与地域特色保护;第二,认真解决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第三,理顺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的关系;第四,古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保护古建筑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正定古城建筑遗产古城旅游遗产保护 引言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似乎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导致了人类的过度活动,有可能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加之,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在遗产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尽管世界各遗产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探讨,自主创新。正定古城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打造了古色古香的正定古城风貌,突出了旅游形象,本文就是以正定古城发展为例,探讨如何处理好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正定古城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 正定县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随着滨河新区项目的启动,正定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呈现一片大好之势。将会打造成为“古新辉映、城河交融”的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和滹太新区。 1.正定旅游资源概况 正定拥有的观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三国名将赵子龙的故里、拍摄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影视基地荣国府、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千年巨型辰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力的观光资源。它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临济寺是临济祖庭,在国内外佛教界名声显赫,影响巨大。著名佛教理论家方立天教授曾经高度赞赏临济寺的历史作用,他说“正定在佛教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一个是隆兴寺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临济寺的思想内涵”。“临济祖庭”使正定的佛教旅游资源在国内上升一个很高的层次,临济宗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还有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天宁寺、开元寺等,这些古寺庙中的古建筑造型奇特,别具一格,隆兴寺九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开元寺须弥塔与钟楼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该塔精巧华丽,壮观秀逸。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济寺澄灵塔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的,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众多寺塔殿阁,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巍巍壮观,绚丽多彩,见证着正定千年沧桑。 2.古城开发成功的经验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

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 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旅游学院国旅2班吴琼莉(20093558)众所周知, 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自然和文化遗产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有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 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 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 其二, 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 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 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 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 世界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部分。文化遗产包括:(1)文物,即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或结构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 即从历史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 即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自然遗产包括: (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成为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性质和自然地理,以及科学明确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世界遗产都是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存在。保护好世界遗产, 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 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产业。世界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保护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需, 也是现在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需。 二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世界遗产保护的目标为: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永久地流传下去。因为它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不仅属于当代, 更属于子孙后代,其次,要保证在任何遗产利用方式下, 相关的国家和全民利益不致受损。遗产事业是大环境事业的一部分,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如果因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 让遗产严重受损或发生严重蜕变, 将被列入濒危遗产, 这还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我国有许多世界遗产,带动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如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等。但是, 20 多年旅游业的发展, 得力于世界遗产,也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或不当开发,出现短视,盲目追求

新时代背景下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引言 (1)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概述 (2)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2)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 三、敦煌莫高窟现有文化保护措施 (2) (一)莫高窟概况 (2) (二)莫高窟文化保护具体措施 (4) 四、基于莫高窟分析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一)快速增长的游客考验文物保护 (5) (二)传统博物馆限制了展示效果 (5) (三)资源利用率较低 (6) (四)专业人才不足 (6) 五、新时代文物保护背景下促进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 (6) (一)提升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 (6) (二)改变陈列馆运营模式 (7) (三)利用辐射周边的景区资源 (7) (四)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7) 六、结论 (8) 参考文献 (8) Abstract (9) 后记 (10)

新时代背景下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以莫高窟为例 学生姓名:张文帆指导教师:郭星 内容摘要:在我国国内,作为精神财富存在的文物,还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属于物质财富。近些年国内各地区越来越重视文物旅游开发,开发文物的旅游资源可以帮助当地将财政收入增加,但是也在挑战着文物保护。目前,我国知名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已经得到了非常有效地旅游开发,作为旅游胜地驰名中外,但是也正是因此敦煌莫高窟面临着非常突出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矛盾。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选择莫高窟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分析入手探讨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文物旅游开发现状,从提升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改变陈列馆运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完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以此为我国各地旅游部门有效地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莫高窟 一、引言 作为民族精神财富存在的文物,不仅是宝贵的国家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民族信念的动力与基石。在我国国内,很多地区都有着颇多的文物古迹,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尤为丰富,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开发文化旅游,将境内的文物资源利用起来。但是在开发文物旅游资源时,必然要思考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果开发不当,很可能会对文物资源造成破坏,但是如果为了保护文物而选择放弃旅游开发,实际上也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可见,旅游保护与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我国知名的文物遗产,在国内的考古界和艺术界有着非常超然的地位,在国内外的佛教石窟壁画文物中都属于数一数二的。作为具有巨大价值的文物,莫高窟的维护与保存一直都备受关注,且随着莫高窟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莫高窟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与最初发现莫高窟时相比较,它现如今的壁画变化非常大,可见莫高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游客参观、旅游开发的影响,探讨莫高窟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选择以莫高窟为例,研究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2020年最新导游词:石家庄正定古城

2020年最新导游词石家庄正定古城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正定古城参观游览。我是此次正定古城的导游员小赵,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正定古城。 “东门里面大佛寺,东门外面接官厅,南门里面阳和楼,南门外面麦饭亭,西门里面石鸡叫,西门外面万人坑,北门里面韩信洞,北门外面出石青。”这是哪?这就是古城正定。正定县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正定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有“京南第一古刹”之称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与唐代建筑华塔、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改革开放以来,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我们今天要去的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

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正定古城景区,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随我下车。 大家抬头看,这里就是正定古城墙了。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岁月剥蚀,西、北城门已无往日风采,东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整体掩盖在国防工事下面。此前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各50米的城墙,是正定县政府号召百姓捐献旧城砖,并投资399万元人民币于2001年修复完成。大家可以在城墙脚下拍拍照片,留作纪念。 好的朋友们,咱们接着往里走,说到正定古城,大家知道它以什么而著名吗?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刚才提到的“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那九桥不流呢?有哪位知道吗?“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作者:陆建松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擅自改变文物单位的管理体制,将原本由政府实施保护与管理的文物单位转移到旅游企业开发经营。有的以“合署办公”的形式将文物单位纳入旅游企业,有的直接将文物单位并入旅游公司,有的将文物单位的门票划入旅游企业,有的干脆将文物单位作为资产对国内外进行招标和租赁经营,有的甚至欲将文物单位作为普通资产上市。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即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资源作为普通资产纳入到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尤其在文博界、社科界、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旅游、国资部门中, 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代表的一派普遍称好。他们认为,只有将文物单位纳入旅游企业,将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经营,才能促使文物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转化,才能实现文物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只要规划合理,合同规范严格,不会影响文物保护,只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更大益处。 以社科、文化和文博界为代表的一派则持坚决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单位的文物管理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旅游企业,甚至将文物作为一般实物资产租赁、承包和上市,是严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是违背文物工作规律的行为,将对文物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性结果。因为一旦文物单位被纳入旅游企业,就会把文物的所有权、管理权、处置权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会因不当开发或过度使用对文物及其环境氛围造成破坏。因此,绝不能急功近利,以损害或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取地方 经济局部的、暂时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这场争论一直在继续。2001年7月,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文物)行政部门下达了《关于禁止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的通知》。2001年10月,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建设部、环保局和林业局等八大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专赴陕西就此问题进行调研,各方未达成统一意见。2001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国际会议也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也未能形成共识。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文物单位被纳入到旅游企业的现象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01年四川宜宾兴文石海景区、福建金湖风景区、湖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城、安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老街等一批重点文物点被纷纷出让和租赁,时间长的达50年之久。有识之士忧虑地感叹:文物保护陷入了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两派观点之所以差距大且始终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利益取向不同,未能顾及事物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对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言,着眼点是经济利益,为了谋求地方利益和经济利益,自然倾向于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经营。毕竟一个兵马俑博物馆一年一个亿的门票收入远远超过若干个中等企业的收入,且投入少见效快。对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单位而言,着眼点是文物的保护,其基本职责是有效地保护好文物,而且“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做法直接冲击着整个文物事业的基础,如文物单位的公益和非赢利性质、文物工作的宗旨、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文物工作的管理体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处置权等。 因此,要克服目前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休止争论局面,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合理、公正的评判标准。只有在具备这样一个标准的前提下,才能评判事物的是非曲直,才能探求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如何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机制。这个评判标准应该包括 法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一、依法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正定古城

石家庄正定古城 石家庄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 古城简介 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 “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 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吹雨打,尤其是经历十年文革动乱,不少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但从现有的国家保护文物9处、省级保护文物6处、县级保护文物10余处来看,正定仍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游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点。在名胜古迹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敕封扩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寺中的“倒坐观音”壁塑,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转轮藏”被物理学家称为牛顿定律运作的典范,还有中国最古最大的藏经橱。 隋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体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的实例,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还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的铜铸立佛;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运用典型的宋代营造手法建筑。正定周边还有四座名塔,广惠寺的华塔是金钢塔与花塔的巧妙结合。天宁寺的凌霄塔是我国木制阁塔之首。开元寺的唐代钟楼与古塔左右对称的营造手法,是我国佛教寺院建筑格局由以佛塔为中心向以佛殿为中心过渡的唯一实例。临济寺的澄灵塔是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的衣钵塔,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和纽带。 坐落在正定城内的荣国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的描述,并严格遵照中国《大清会典》设计、修建的,是我国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群,也是中央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汪光耀 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本文说明了徽州传统建 筑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徽派传统建筑;中国建筑艺术;保护对策 [Abstract]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miracle of the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blems that exists.Then the author recommends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Measure 皖南古徽州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世界所瞩目,享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因此,为切实保护好徽派古建筑,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尤为重要。 1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1.1保护形势,局面严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受利益驱动,全市范围内盗卖古建筑和古建筑构件时有发生。一些人打着“易地保护”的幌子,不择手段购买国有祠堂和私有建筑,然后堂而皇之重建起来,以为奇货可居。有的将古建筑迁建到旅游景区,作为生财之道。皖南有部分民宅、祠堂因无人居住或无人看管,构件多有被盗。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房子也时有发生砖雕、石雕构件被盗的事件。还有一些群众文物意识不强,图一点小利,被一些文物贩子所利用,私自出卖古建筑构件。此外,近年来,整幢购买古建筑的现象频频发生。 1.2量大面广,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