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鹰《筏子》细读

袁鹰《筏子》细读

袁鹰《筏子》细读
袁鹰《筏子》细读

袁鹰《筏子》细读

导读:本文是关于袁鹰《筏子》细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国安

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

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文革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

读一篇散文,必须把这个作者放回到那个时代,把这篇文章放回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潮中去考察。其实从1958年文艺界反右总结开始,强调文学创作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两个结合”是解决这一篇散文主旨的一把钥匙。

黄河滚滚

这是冲口而出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革命的斗志。用短促的语句表现内心的激动、兴奋与昂扬的意志。袁鹰在1982年写的《散文求索小记》中提到,在1958年,

他也热烈地、真心诚意地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59年、1960年也曾非常坚决地、满腔热忱地捍卫过“三面红旗”。

在那个时代,他说“黄河滚滚”时候的热烈、热情与热望,是真诚的。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下面,革命的浪漫主义来了。这句话以后,马上在散文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散文、诗,它们都讲究一个节奏。散文和诗的不同是,散文更加讲究节奏,诗更加讲究韵味、声韵。散文无韵,于是在节奏的讲究上,比诗更为着意。句号句断以后,下面一个极其长的长句子,把“黄河滚滚”铺延开来。而运用的方式是一贯的散文的手法——欲扬先抑。“即使”,这个虚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字。他借着“黄河滚滚”,这样一个响亮的短语之后,一下子,接过声来,如果把“即使”换成两个平声字,这两个句子就散掉了。

即使这儿只是上游

立马把“黄河滚滚”的气势“拉了下来”,没有让昂扬的斗志直冲云霄,而是摁住了往下拉了过来。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常常是把大的往小里说,把小的往大里说。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这里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矛盾的表述去反衬“黄河滚滚”,在反衬的时候,把这一句话的气势拉了下来,但又没有一直拉到底。

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这一段用了“黄河滚滚”、“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惊心悸”,把景、情全部交融在一起。这里的节奏,好像一开门,看到“滚滚黄河”,吓了一跳,赶紧把门关上,“即使

这儿只是上游”。慢慢地,罅开一条缝,“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慢慢地把门再推大,“但它那万马奔腾”,推得更大了,但还没有推到底。接着一下子推到底,“浊浪排空的气概”,定睛一瞧,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这个第一段,以中等强度切入,以中等强度收束,中间有一次低沉,有一次昂扬,节奏非常明快。

第二段,作者宕开一笔,这一笔宕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果说第一段节奏无比明快,意志非常昂扬,那么这一段,作者改换笔调,用非常宁静的欣赏的旁观者的样子来叙述眼前这个景。而在这个叙述中间,仍然有无可抑制的内心的激动。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

“河边”是这一段与前一段的关联。散文在结构上的“不散”,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畅通处、系联处就在于“河边”。而写这个大水车的时候,不同于前面直面去写黄河,因为这是一个“配角”。“缓缓地转动着”,“着”把原来奔跑的欢快的笔调一下子舒缓下来了,延长了缓缓转动的节奏,把节奏拉得平稳下来,拉得慢下来。第一段虽然有“即使”,但还没有把那很迅捷很奔涌很快的节奏拉下来,所以“即使”还没有把原来的节奏拉到舒缓的样子。

接着有一个细节描写,一个白描,非常棒。

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

始终还是扣住“黄河滚滚”来写的。“滔滔激流”、“黄水”、“吞下”,没有说“喝下”,气势还在,但节奏慢了,内心的气还是很粗壮的。

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

后面这两句,把本来那个气很壮的声腔,温柔一下,用了两个很散的句子,而且中间还加了逗号,跌宕开来。“倾注进木槽”,这个“进”实际上是慢慢变细的节奏。“流到”,平缓了,节奏和缓起来了。这个“进”字,你看上去它是多余的,但如果改成倾注“到”木槽,这个“到”就太响了,太粗壮了。“进”,比较细腻,“j”这个音开口小,是一个细音,不是一个洪音。然后,“流到渠道里去”,到这儿为止,从奔腾的黄河到缓缓转动的大水车,作者已经静静地站到了黄河边,已经能够静下心来,去看这个黄河了。

下面,为了进一步舒缓刚才受到惊吓的情绪,再来一处:

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看上去前面两句是废话,但这两句废话恰恰是为后面的“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做了“桥梁”,把兰州黄河这个背景点出来了,而且指出这是“特有的”,它的“特有”是什么呢,这个水车很高很大,两层楼那么高,这个句子说得很长,絮絮叨叨,但恰恰这个絮絮叨叨的句子却给了蓄势的力量。然后他再扬上去一笔“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几处写到黄河,所用的指称都不相同:“黄河滚滚”、“河边”、“大河”。而这恰恰是作者在有意识地避免散文中语词堆砌的感觉,诗化散文在字句锤炼上极其强调。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造力,独特的文学色彩。我们对所有作品,尽量不要用好坏更不能用对错去评价,而要作审美的估价。袁鹰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他在《散文求索小记》中

说,“我常想,任何散文,同其他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带着他所产生的时代的声色光影”。应该说,袁鹰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自己独立的构想。袁鹰17岁的时候,以一篇《师母》踏上文坛,此后,始终与时代沉浮,始终把自己那颗滚烫的心交给他所认同的那个时代。当然,时代有好有坏,作品有高有下。我们只有把能看到的作品放回到那个时代中,才能够真正去估价它的美学意义。

《筏子》就带着1960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给全国人民鼓劲的色彩,所以,他描写的黄河和我们现在单纯去描写雄壮的黄河的声色是不同的。这里的黄河,就像一个昂扬的民族,因此他说,即便是水车,黄河边的也和太湖边的不同,那么高,高到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到这儿,整个文章告一段落,节奏到此算一停顿。下面另起头。但另起头的时候,也不是“换了一条路”,而是语断意联。

第三段第一句话:“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一下子你明白了,黄河滚滚,远眺;大水车,河岸;目光,由远而近,人到了河边,望向河心,望向河心的这个动作,和远眺黄河的这个动作,是一样的激动人心,是一样的节奏欢快,是一样的斗志昂扬。像突然感受到了一股磁力,你看,用的全是极其雄壮的词,“突然一股强磁力”,好像不可避免,好像无法回避,好像不得不往那儿看。“岸上人的眼光”既指作者,又指他人,所有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这是第一次出现羊皮筏子,作者竟然用了这样一个词

——“什么东西”。当然这是欲扬先抑的一个普通手法,同时又表明这个东西离得太远,看不清楚。第二次出现筏子,说得更加有意思——“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原来,袁鹰不是看不清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它正在汹涌激流里鼓浪前进。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我们?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这段在辞色上写得太棒了。文学就是要强调声色。“声”指的是声韵,声音好听,文章读出来好听,节奏明快,声音和谐。“色”就是看上去好看。“从岸上远远望去”,正是因为远远望去,所以“汹涌激流”、“鼓浪”这些很沉重的词就被削减了力度,这个辞色就柔和起来了,所以才有“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浮”、“小”、“轻”,就可以和“汹涌激流”、“鼓浪”合在一起了。这就是作者在意境上开始转换了,散文的意境极为重要,这里就是意境的转换,写得很专注,这个专注在哪儿呢,就是它被吸引住了,因为吸引住了,所以定睛去看。哪怕是远远地看,作者的感受也非常准确非常真切,“那么小,那么轻”,整齐的两个句子之后一个收束的句子“浮在水面上”。“收束”以后转过来,加深一步去说,“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五个词“下埋伏”,为的就是后一句,把这个东西所处情境的危险告诉你。“好像”,你不要觉得是真的。“只要”,很肯定,这个条件一出现,马上就这样。很多吗?不,“一个”。很大吗?不,“小”。还不对,是“小小”。是波浪吗?不是,“浪头”,

比波浪要小。这五个词都是往绝境逢生处说,往最狠的地方说,又向最危险的地方说。作者的语言就像纸头一层一层地剥开了,剥开以后是什么?“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这一句话在用力上和前一句话的方向恰恰相反。“全部”还不够表明内心的恐惧。是“整个儿”!“整个儿”,后面加个“儿”,让你放心一点,但让你放心一点不表明让你真的安全,又用了一个很狠的词,“吞噬”,像老虎吞绵羊一样。一下子,全部,瞬间,没有了。所以这一段的跌宕起伏,在文字中间我们能够看得出作者非常精心地去构建心理曲线。文字是作者外显的语言,文字背后的情绪节奏,是内在的心理曲线。

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是第一眼,很惊诧的那一眼,这个很惊诧的一眼,惊诧的是什么呢,惊诧的是被吸引住了这样一个神情,所以这个“啊”是“吸引住了”的关联。这一段的“啊”,它“接住”的是前一段的“吸引住了”。然后是“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这个句子很啰唆,却把你那颗激动的心安抚下来。

人在激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凝望,他下面要写那个筏子。“那上面还有人哩”这句话是转折,整个情绪的转折。这个“人”否定了前面的“东西”、“什么”、“它”。整个文章脉络由很多“毛细血管”构成,这些“毛细血管”彼此通联,就是上乘的散文了。所以这里一个“人”系联着上一段的“什么东西”、“什么”、“它”。到此为止,他再也不能说“什么东西”、“什么”、“它”了,因为有了“人”。还不止一个,接下来的省略号很有意思。在我看来,

这个省略号省略的是情感,写出了作者完全被震撼了的情感,这个“啊”和省略号根本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情感,在于神情。这个“啊”还包含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是什么?停下来,从头再数。刚才数错了,竟然有这么多人?作者被吓一跳,数得忘掉了,从头再来,“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感叹号!前面还有六个逗号,太棒了!这六个逗号实际上是六种感情,是一步一步把作者内心的激动、内心的惊诧、内心的震撼推向高潮。这个高潮在哪里?就是一共六个人,感叹号。如果在“六个人”后面再加个“哩”,这个句子就气势皆无了!这是整个文章开始向高潮攀升的句子。到这儿,文章的节奏没有停下来,而是采用了温柔的霸道的写法。

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六个人”,说得很轻松,“就如”,没有说“就像”,如果“就像”的话,就说得很重了,“就如”,轻轻松松。但是又很霸道,“湍急的黄河上”,强调“湍急的”,同时,又来温柔一瞥:“贴着水面漂浮”,这一句话,是要把整个文章向高潮处推进的停顿。然后高潮出现: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这是整个文章的文眼,文心,高潮所在。核心词就是“黄河上”、“羊皮筏子”,而且扣牢前面描写兰州水车的一个词,“特有”。这个羊皮筏子,是远古时代就已有的生活在黄河边的人们渡黄河的特殊器具,到了这里,这篇文章到了巅蜂。文章到了巅峰之后往往有两种走向:一种,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备受震撼的画面,

而这样写往往是很危险的,非好手大家不能。另一种,到了巅峰以后,慢慢回落,回到起笔处,散文最多的格局是这样的。

作者接着说:“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至此,整个文章开始回落。“羊皮筏子”是接着上一段说的关联性的词,段之间的这种关联与节奏的调整密切相关,开始回落不是一落千丈,不是一泻而下,而是慢慢回落。

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这又是跌宕开去的一笔,从羊皮筏子宕下来,到“轻骑”回上去,宕下来的是“风平浪静”、“小艇”,宕下来的是“想象里的形象”。前面这几段节奏都非常的紧,在整个文章宕开又回上去之后,他必然要着力去写这个羊皮筏子了。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

说这个话,他是说这个体积大还是说这个体积小呢?显然说的是小。“总共能有多大呢?”轻轻地一问,把刚才一句话要说它小的意思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了,又不是直接陈述,而是用了一个轻轻的问句,举重若轻。读散文要注意句式的变化,这里的问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句,不要你回答,却要你理解。有了这个叙述,下面再去说一共六个人,就有背景了。“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却有”和“总共能有多大”系联起来,作者是要告诉你这个羊皮筏子的体积是很小的。在一共六个人的叙述的背景中间,他用“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却有”三个句子,一步一步地强调它的小,而他用的却是与表达“小”相对的那些

个词,比如把这个数字说得那么大,“十只到十二只”,还问:“有多大呢?”加了一个“却有”把前面两个向反面用词的句子一下子“掀了过去”:真的是小。到这儿,还不算小,还要写它的小,怎么写?侧面写:“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而且”、“还”、“两只”、“满满”,这样四个词,从侧面把羊皮筏子的体积的小写得完完全全了。这一个小,是能看到的!

下面就写能想到的了,“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这就是他想到的。这一段在整个文章中间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这句话,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时的笔调,一下子就能回到四五十年前。接着后面再来了一段想象:

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晴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这就是袁鹰写文章时极其重视的由“情”到“理”的一个过程。在诗化散文那个年代,袁鹰写作的一个基本理路是什么呢?物,情,理,描绘一个物,抒发一种感情,要讲一个道理。而讲道理之前,他用感情铺垫了一下。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

接着开始说道理了,“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还好,袁鹰在那个“战天斗地”的时代还有一些顾忌,不要莽撞,要小心,因为那个时

候还没有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候。

“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这就是开始由物到情、到理的过程了,而恰恰这一段是文章比较糟糕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批评这个文章的地方,然而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却把这一处弄得非常突出。

这一段描写是由情到理的抒发,袁鹰自己也在《散文求索小记》中说:“往往这时候我的文章就犹如一团枯草,一杯白水,虽想做些抒发,却常常失之于空疏,不能达到挥洒自如,能放能收,有心略施藻饰,又不免显得雕琢堆砌,不能做到淳朴自然,天衣无缝。”袁鹰自己反思的这一段话用来评价这最后两段文字再恰当不过了。

接下去就是六十年代杨朔散文的模式,“羊皮筏上的艄公”,“更值得景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这一段写得真是棒极了!我每次读到这儿的时候总是在想象,作者袁鹰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的神情。我不知道他内心究竟作何感想,袁鹰自己也曾在《秋水·小跋》说过:“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散文中,最受人喜爱,为人传诵的,总是那些至情之作,肺腑之言。作者是在用自己袒露着的赤诚的心,奉献给读者。他也就在千万不相识的读者中听到心灵的回响,找到了知音。”因此,我相信他是真

诚的。接着作者说“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是典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十来年间一个经常唱响的主题。其实,这三段,在我看来,与整个文章是格格不入的。

好在,袁鹰是一个以散文家自省的人,这篇文章还没有“写破”了,最后这一段不可不看。“你看……”,“你看”接着的是“黄河滚滚”,接着的是“吸引住了”,接着的是“啊,再定睛瞧一瞧吧”,整个文章用“你看”去收束再好不过。

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这是典型的诗的语言。其实,袁鹰这一篇文章可谓诗化的散文的先导,因为杨朔诗化散文的风格是在1963年至1965年才确立起来。借用1935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的导言“散文实际上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作一小结,这《筏子》就是那一粒沙、那半瓣花,《筏子》显示的是那一个时代,但《筏子》还在往前漂行,它所孕育着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变化,是不会停止的。

袁鹰《筏子》细读

袁鹰《筏子》细读 导读:本文是关于袁鹰《筏子》细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国安 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

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文革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 读一篇散文,必须把这个作者放回到那个时代,把这篇文章放回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潮中去考察。其实从1958年文艺界反右总结开始,强调文学创作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两个结合”是解决这一篇散文主旨的一把钥匙。 黄河滚滚 这是冲口而出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革命的斗志。用短促的语句表现内心的激动、兴奋与昂扬的意志。袁鹰在1982年写的《散文求索小记》中提到,在1958年,

《不一样的卡梅拉》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不一样的卡梅拉》阅读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 1、卡门、卡梅利多和伙伴们因为玩什么游戏而被狐狸抓去?(A) A.牧羊人数绵羊 B.老鹰捉小鸡 2、谁的屁股被狐狸咬了?(A)A.贝里奥 B.卡门 3、小狐狸们抓小鸡是为了给谁庆祝生日?(B ) A.狐狸爸爸 B.狐狸妈妈 4、小狐狸佐拉的木马叫(A )。A.卡罗 B.卡门 5、小狐狸佐拉是一只(A )。A.母狐狸 B.公狐狸 6、在狐狸洞里,卡门和伙伴们听到了(A)的叫声。 A.怪物科尼 B.小公鸡们 7、狐狸佐拉掉进洞里,被(A )救了上来。 A.卡门和朋友 B.狐狸爸爸 8、卡门用( A )假扮怪物吓跑了狐狸们,救出了哥哥卡梅利多和朋友们。 A.蔬菜 B.大树 9、卡梅拉与哥伦布乘坐的船叫什么名字?(B ) A、玛丽亚号B圣母玛丽亚号C圣母玛雅号 10、皮迪克的家乡在哪里?(A)A、北美洲B南美洲C非洲 11、什么人喜欢用皮迪克尾巴上的毛做头饰?(C ) A 印度人B印尼人C印第安人 12、卡梅利多是什么颜色的?(B)A、红色B粉色C橘黄色 13、卡梅利多在沙滩上捡到的是什么?(C) A、贝壳 B、螃蟹C海星 14、卡梅利多去天文学家谁的家里观测星星?( B ) A哥白尼B伽利略C爱因斯坦 15、长牙的小鸡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C) A粉色塞勒斯特B绿色塞勒斯C绿色塞勒斯特 16、卡梅拉得到的星星来自于哪个星球?(C )A火星B水星C金星 17、孵化一只小鸡一般需要多长时间?(B) A两个多星期B三个多星期C四个多星期 18、卡梅利多的妹妹是谁孵化出来的?(A) A鸬鹚佩罗B卡梅拉C小羊贝里奥 19、卡门孵化出来之前被什么动物偷走了?( A) A、刺猬B黄鼠狼C鸭子 20、卡门是一只什么颜色的小鸡?(A)A黄色B绿色C粉色 21、什么植物带领卡梅利多他们找到太阳?(C)

鸟巢的建筑阅读答案

篇一:鸟巢的建筑阅读答案 篇二:鸟巢的建筑阅读答案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③分——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语文课本上的《》《》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顺序(事物的、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三读”:(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

《葡萄成熟了》讲课教案

《葡萄成熟了》

精品资料 《葡萄成熟了》 ◆作者简介: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小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煤厂当学徒。 1938年流亡汉口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工作。1940年赴延安,在陕北文工团工作,后入陕北公学学习,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5年任《群众日报》记者组组长。1949年随军到新疆后任新华社西北分社采访部主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 1955年发表了《吐鲁番情歌》等诗作,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笔调深挚优美,风格清新明丽,富含民歌风味,备受文坛瞩目。1957年调中国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生活,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自选集《生活的赞歌》等,取材开阔,诗风热情豪放。 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是一部宏伟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格调高昂,语言洗炼,富于地方特色。长诗分为3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未完成)。1965年调上海作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他还出版了与袁鹰合著的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以及《闻捷诗选》。 ◆代表作: 闻捷以擅长描绘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尤其是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而著称于世,他的爱情诗以其崭新的艺术风貌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念而被誉为“新情歌”,这些诗作善于捕捉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的情景、场面,以精巧的构思和热烈的气氛创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画面活泼,个性鲜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深入细腻。风格清新秀丽、含蓄幽默,语言简洁明朗,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吐鲁番情歌》为抒情组诗,1955年3月初载于《人民文学》,组诗包括五首诗:《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种瓜姑娘》,后收入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天山牧歌》时,增加了《金色的麦田》和《告诉我》两首。组诗以表现新疆吐鲁番地区青年男女具有时代特点的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祖国经济建设和青年人高昂的劳动热情为背景,选取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典型场景,展示新的人物、新的精神面貌,生动地表达了青年一代的爱情与理想,是闻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在此时此地,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富有战斗性的诗歌,是雄壮的进行曲,而不是诗人们个人的伤感与无病呻吟。为什么闻捷的爱情诗却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肯定呢? 就其内容而论: 第一、诗人笔下的人物是草原上的劳动者,如“小伙子”和“姑娘”都是在田园里长大的,在这儿,“小伙子”和“姑娘”的爱情是建立于共同劳动生活的基础上的,所以这种情感是最自然、最真挚、最健康、最纯洁的;这种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1 1、大家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2、全体师生、老师、同学们一起植树。3、语文对我很感兴趣。4、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5、老师听到了动听的歌声和身影。6、之所以他的学习好,是因为他自豪了。7、读了《金色的鱼钩》一文,被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8、《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9、马路上许多飞快的汽车向前奔跑。10、李明特别喜欢踢足球和羽毛球。11、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不对的意见。12、虽然他学习刻苦,所以每次考试成绩特别好。13、奶奶经常讲给我过去的往事。14、最近以来,我们学校许多好人好事。15、读了《白杨》这篇课文,让我深受教育。16、你回到村里,急躁的等着妈妈。17、虽然成绩好,你也不能自满呀。18、王丹同学改进了学习目的。19、这里的风景真动听。20、爱迪生是世界上文明著名的科学家。 参考答案1 1、大家千方百计地帮助他。2、全体师生一起植树。3、我对语文很感兴趣。4、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5、老师听到了动听的歌声。6、之所以他的学习好,是因为他用功了。7、读了《金色的鱼钩》一文,我被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8、《白杨》的作者是袁鹰。9、马路上许多汽车飞快地向前行驶。10、李明特别喜欢踢足球和打羽毛球。11、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不对的。12、因为他学习刻苦,所以每次考试成绩特别好。13、奶奶经常讲给我过去的事。14、最近以来,我们学校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15、《白杨》这篇课文让我深受教育。16、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着妈妈。17、尽管成绩好,你也不能自满呀。18、王丹同学改进了学习方法。19、这里的风景真美丽。20、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修改病句2 1、我家有一只美丽、可爱的大公鸡。2、我买的衣服大概八十元左右。3、我去上学去。4、我们追不上兔子它们。5、爸爸很生气,被我批评了一顿。6、我过了一个非常快乐、愉快的儿童节。7、同学们非常快乐,也很高兴。8、校长第一个首先发言。9、我买了一些零食在院子里吃零食。10、火车长的像龙一样长。11、校长他对我说了关于学好数学的话。12、周围很寂静,只有我和爸爸的谈笑声。13、植物的发芽、长叶、结果、开花离不开太阳。14、通过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15、《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16、小明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17、暑假快到了,一学期的学习结束了。18、不亲身体验,怎能获得真是的感受不是很清楚吗?19、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20、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参考答案2 1、我家有一只美丽的大公鸡。2、我买的衣服大概八十元。3、我去上学。4、我们追不上兔子。5、爸爸很生气,把我批评了一顿。6、我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儿童节。7、同学们非常快乐。8、校长第一个发言。9、我买了一些零食在院子里吃。10、火车长的像龙一样。11、校长对我说了关于学好数学的话。12、周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凡尔赛宫》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凡尔赛宫》 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 2、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建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指名说出法国有名的建筑。 认识一下这些建筑。 (屏幕投影出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的图片)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同学们,今天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讲解《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老师出示介绍凡尔赛宫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后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划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3、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凡尔赛宫。 (1)导游:介绍第一、二段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它座落在……建于路易十四年代,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看!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宫更美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问: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刚才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宫内,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介绍第3段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这里的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已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 我们必须讲卫生的好习惯。 武汉的夏天是全国最热的城市之一。 他在外语学院工作,会说三四国英语。 我的身体和学习成绩比去年提高了许多。 公园里的花很美丽极了。 妈妈把家里布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 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解。 九岁的杨氏之子是课文《杨氏之子》的重要事件听了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操场的上空飘扬着五颜六色的五星红旗。

我每天晚上收听广播和电视。 我断定她大概是李芳的妹妹。 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大扫除开始了,男女老少都参家,男的女的干重活,老的少的干轻活。天气很热,气候达39度。 大家排着对,争先恐后地进入会场。 加倍努力地学习,争当“三好学生”。 我们打败了一次又一次敌人的进功。 小丽和小兰是好朋友,她经常帮助她复习功课。 除夕之夜,月光泻在地上,大地好像上了一层银。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夜晚的威尼斯,另有一番兴趣. 泰国的大象是世界上没有的. 非洲是一个色彩班斓的季节. 小艇是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三绝”。 爱美大概也许是人的天性吧。 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全校师生都参加了开学典礼。老班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无论刻苦学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乌云和大雨从天空倾泻下来。 她对答如流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缺点有了很大的进步。努力,终于获得了“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

张老师今天可能一定会找我的。 这种花花绿绿的红伞真漂亮。 我是多么十分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西安的古迹很多,有大雁塔、钟楼、电视塔等等。 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记录和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 他因为是文艺爱好者,所以是体育爱好者。 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们提高了认识。 今年我班订了几种杂志,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会》和《现代少年报》等。 “六一”那天,江城万名儿童参观了空军跳伞表演。 夏季的公园里,悠扬的音乐伴着优美的舞姿,在晚风中回荡。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阅读题

《不一样的卡梅拉》试题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卡梅拉是() A.一只小鸡 B.一只鸭 C.一个小朋友 2、卡梅拉最喜欢听()讲大海的故事。 A.妈妈 B.鸬鹚佩罗 C.爸爸 3、卡梅拉与哥伦布乘坐的船叫什么名字() A.玛丽亚号 B.圣母玛雅号 C.圣母玛丽亚号 4、什么人喜欢用皮迪克尾巴上的毛做头饰() A. 印度人 B.印尼人 C.印第安人 5、皮迪克是什么颜色的() A.粉色 B.红色 C.白色 6、卡梅利多是什么颜色的() A.粉色 B.红色 C.橘黄色 7、卡梅利多在沙滩上捡到的是什么() A.贝壳 B.螃蟹 C.海星 8、卡梅利多去天文学家谁的家里观测星星()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9、长牙的小鸡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A.绿色塞勒斯特 B.绿色塞勒斯 C.粉色塞勒斯特 10、卡梅拉得到的星星来自于哪个星球() A.火星 B.水星 C.金星 11、孵化一只小鸡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A.两个多星期 B.三个多星期 C.四个多星期 12、卡梅利多的妹妹是谁孵化出来的() A.鸬鹚佩罗 B.卡梅拉 C.小羊贝里奥 13、卡门孵化出来之前被什么动物偷走了() A.刺猬 B.黄鼠狼 C.鸭子 14、卡门是一只什么颜色的小鸡() A.绿色 B.黄色 C.粉色 15、什么植物带领卡梅利多他们找到太阳() A.太阳花 B.菊花 C.向日葵 16、卡梅利多在哪里找到了“太阳”() A.科尔贝大磨坊 B.可贝尔大农场 C.科尔贝大农场 17、谁发明了热气球() A.莱特兄弟 B.蒙特哥菲尔兄弟 C.格菲尔兄弟 18、谁喜欢阴雨绵绵的天气() A.小羊贝里奥 B.小鸡卡梅利多 C.小鸭科尔贝 19、是谁钓到了小黑猫() A.小胖墩 B.小刺头 C. 小六子 20、他们给小黑猫取名叫什么()

国际大奖小说书目及百年百部

国际大奖小说书目 《爱的故事》 《桥下一家人》 《狗来了》 《夏日历险》 《神秘的公寓》 《呐喊红宝石》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外公是棵樱桃树》 《一百条裙子》 《蒂莉阿姨的魔法箱》 《时代广场的蟋蟀》 《喜乐与我》 《最后一块拼图》 《幸福来临时》 《威斯汀游戏》 《钢琴小精灵》 《菲斯的秘密》 《乌鸦人阿凡思》 《海蒂的天空》 《偷莎士比亚的贼》 《企鹅的故事》 《马提与祖父》 《动物大逃亡》 《帅狗杜明尼克》 《傻狗温迪克》 《魔术师的小象》 《小巫婆求仙记》 《塔克的郊外》 《苦涩的巧克力》 《女水手日记》 《浪漫鼠德佩罗》 《苹果树上的外婆》 《橡树上的逃亡(第一部、第二部)》《风之王》 《小河男孩》 《电话里的童话》 《蓝色的海豚岛》 《农场疑案》 《人间有晴天》 《扑克游戏》 《山居岁月》 《贝丝丫头》 《黑珍珠》 《黑黛拉街的鲜事》 《屋顶上的小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追踪真相》 《兔子坡》 《魔镜》 《金龟虫在黄昏飞起》 《爱丽莎的眼睛》 《绿拇指男孩》 《梦幻飞翔岛》 《宠物猫咪鲁·杰克逊》 《洋葱头历险记》 《天使雕像》 《魔法灰姑娘》 《五毛钱的愿望》 《波普先生的企鹅》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叶圣陶《稻草人》 冰心《寄小读者》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严文井《“下次开船”港》 金近《狐狸打猎人的故事》 黄庆云《奇异的红星》 管桦《小英雄雨来》 金江《乌鸦兄弟》 子敏《小太阳》 洪汛涛《神笔马良》 柯岩《帽子的秘密》 邱勋《微山湖上》 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 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 张之路《第三军团》 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 沈石溪《狼王梦》 周锐《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 曹文轩《草房子》 秦文君《男生贾里》 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冰波《窗下的树皮小屋》 常新港《独船》 彭学军《你是我的妹》 陈伯吹《一只想飞的猫》 郭风《孙悟空在我们村里》 任溶溶《给巨人的书》 任大星《三个铜板豆腐》 郑文光《飞向人马座》 任大霖《蟋蟀》 葛翠琳《野葡萄》 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 刘厚明《黑箭》 韩辉光《校园喜剧》 樊发稼《春雨的悄悄话》 刘先平《大熊猫传奇》 张秋生《小巴掌童话》 吴然《天使的花房》 金曾豪《苍狼》

夜雨诗意阅读试题及答案

夜雨诗意①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②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③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④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不认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⑤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有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及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截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⑥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11.第①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5分)提示:文题为“夜雨诗意”,这个意念是由“富有的雅士”的荒墅所引发的,它令作者思考关于诗意的事,便有了下文。参考答案:“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12.第④段“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一句中“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5分)提示:根据全文内容理解标题中“诗意”(美学)的含义,再结合④、⑤两段的内容用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来。参考答案: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13.文章第⑤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6分)提示:第⑤段中的“松快愉悦的美”与“悲剧美”即为答案的两个要点。参考答案: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美;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14.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6分)提示:第⑤段中的引用理论,“品味苦涩的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均能揭示答案。参考答案: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

《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伞抚绍疆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了课文,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凡尔赛宫的阅读答案

凡尔赛宫的阅读答案 内容简介: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部,17世纪由路易十四下令修建。宫殿西面是一座风格独特德法兰西式大花园,风景秀丽,其中轴线长达3公里,大小道路都是笔直的,被称为“跑马者的花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凡尔赛宫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凡尔赛宫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五百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作为宫殿建筑,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有什么相似之处? 2.在建筑、陈设、装潢等方面,两座宫殿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故宫突出封建帝王的皇权地位;凡尔赛宫讲究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3)“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列数字,加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摹状貌,使凡赛尔宫更形象、具体。 相关推荐: 济南的秋天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的阅读答案 老海棠树的阅读答案 孝心无价的阅读答案 做客阅读答案 中国石拱桥的阅读答案

袁鹰简介

袁鹰简介 个人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袁鹰生于江苏省淮安市,中共党员。在杭州和上海读完中学和大学,历任上海《世界晨报》记者、编辑、编辑室主任,《上海联合晚报》副刊主编,上海广肇女中、华模中学教师,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秘书、文教组组长,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高级编辑。袁鹰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书记处书记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全委。 袁鹰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年)散文卷》等选集。生平介绍 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 年开始发表作品。 年高中毕业前与同学创办义务夜校,招收失学贫苦儿童。 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 年至年,担任中学教师、报纸记者和编辑。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年参加革命工作。 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教育系。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

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

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 导读:一、作品原文 《白杨》 作者:袁鹰 人物:父亲与子女 时间:五十年代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二、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凡尔赛宫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凡尔赛宫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五百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作为宫殿建筑,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有什么相似之处? 2.在建筑、陈设、装潢等方面,两座宫殿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至少指出两种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故宫突出封建帝王的皇权地位;凡尔赛宫讲究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3)“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列数字,加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摹状貌,使凡赛尔宫更形象、具体。

五年级下册作者简介(一、二)

五年级下册作者简介(一、二单元) 第一课 中文名:舒庆春 别名:老舍、字舍予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正红旗)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9年2月3 日 逝世日 期: 1966年8月24日 职业:作家 主要成 就: 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 品: 《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 须沟》 第三课 第五课 中文名:杨万里国籍:南宋民族:汉职业:诗人 主要成 就: 创作抒发爱国情思诗作4200余首。

出生日 期: 1127年 逝世日 期: 1206年 代表作品: 《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等 3.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中文名: 辛弃疾 别名: 稼轩居士,辛幼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出生日期: 公元1140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1207年10月3日 职业: 豪放派词作家 主要成就: 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代表作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第六课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中文名: 林海音 别名: 林含英,英子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日本大阪 出生日期: 191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 2001年12月1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 《城南旧事》 原籍: 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完整版)汉字专题课堂实录.docx

《汉字专题》教学实录 【教学目】 1.通,了解字的特点和功能,感受字的魅力,培养祖国言文字的感情。 2.通游活,激学字的情,享受学字的趣。运用字正字。 3.通探究,理解字的文化价和价立范用字的意。 教学: : 同学好! 生:老好! :今天我行《字》的学,下面我开始上。 在中国的文化典和社会生活里,有中国字、中国画、中国、中国根、中国人、中国心??而 今,又一个称将在世界广流并永久入奥林匹克史,就是:中国印! 下面同学看屏幕,屏幕上出的是——(〖 PPT 奥运会会徽〗) 生:(七嘴八舌)2008 奥运会会徽 :,是2008 奥运会会徽,同学一起来解个印的主体部分—— 生 1:像个人在跑步,他又开双臂,在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生 2: 像“文”。 生 3:像“北京”的“京”。 :同学的解都很好。北京2008 奥运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上部大底色的 白色“京”字形,占整个会徽的3/5 。“京”字形状酷似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 久的文化。整个“京”字形一个向前奔跑,迎接利的运人形。 “京”字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 ”字,其下是奥运五志。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 年以及奥运五,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 文化完美合。 是一个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开放的、充 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 :可是前些日子我看到下面些料, 作一个文老我有些想法,也想同学一起 来看看——(〖PPT 〗)了些料,你想什么? PPT:1、上海复旦大学最近一次的言文字大,得次比第一名的是留学生。(《文》 2005 年 6 月 26 日道) 2、参加 2005 年广高考的 1 万考生在文言文翻、10 万考生在造句上都得了零分。 3、一个中学生在一篇600 字的作文中,使用了如“ 死了”、“心里死了”、“功死 了”等 72 个“死”字句。生 4:外国人比中国人中文学得好。中国人感到情。 生 5:太学了。 生 6:,要你不容易! :正如同学所言,料 1、个果一定程度上表明,留学生的教学(即外教学)是有成效、有量的, 同,反出我大学生的言素、人文素很成!一切是中学的文教学有极大的关系。 料 2 真的明我的学生学得不怎么!而料 3 既反映出中学生繁重、学生活,也反映了中学生“ 言血” 象! 了几料,你心情如何? 生:(插)不爽。 :有人跟我,些只是例外,我从小学字,用,哪会有么差!我儿有

七年级语文下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一)《三棵枸杞豆》 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划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画儿说:“这画的是我一生中的三个理想,下面的‘○’是我一生的成绩。第四个理想还没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要捉住它!”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2.三叔画的三幅画代表了三叔一生中哪三个理想?(2分) 3.文中把太阳比作“一个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2分) 4.请你写出对三叔说的“是呵,……所以才这么亮”一段话的理解。(3分)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联系选段中三叔说的话,写出你的感悟。(不超过100字)(3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二)《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