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答案整理

中特答案整理

《中特》导论及第一章作业答案

问答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密切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论体系必将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制度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材料题

1、中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出这一科学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简述当代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

-1、答:一是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

2、答:一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二是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三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四是当代中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辨析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已经突破了改革的瓶颈,各项制度已经建立和成熟。

答:不正确。一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处于迎接世界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这就要求中国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改革不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全面改革适应新的形势。二是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向多年的烟瘴痼疾开刀,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三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改革成就日益凸显,唤起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更大期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加强改革的顶层设

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问答题:为什么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

答案(大纲):

经济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经济形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指导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发展工作的大逻辑。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引领新常态的主动选择

新常态出现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趋势性变化:(1)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消费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中高端产品需求日益增长;(2)从投资和产业需求看,传统产业尤其是普通钢铁、水泥、石化、机械、光伏、汽车、造船等产能过剩,房地产业出现泡沫化和区域间的两极分化趋势,部分行业出现高库存、低周转率和普遍亏损。(3)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面临较大挑战,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隐形风险逐步显露,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中国制造虽然仍具有国际竞争力,但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少,单纯进行价格竞争使得一些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4)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原有的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从更新发展理念出发,调整发展重点,创新发展路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协调推动传统行业的更新和新兴产业的崛起,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结构主要指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城乡间、区域间的竞争互补关系等。转方式就需要宏观上主动作为,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要注重三个转变:(1)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壮大第三产业,保障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2)注重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对经济

的拉动作用,把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并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同部署。新常态下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二、材料题:阅读材料后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谈谈体会

答案(大纲):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两只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和互害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少干预不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主要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科学组织、计划统筹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格局。

三、辨析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政府不干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

答案(大纲):不正确。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了辩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推进。尽管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市场也会由于自身的固有缺陷而出现经济垄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周期性的经济

危机等市场失灵的现象,容易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引发贫富差距过大。因此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一个理想的治理体系既有有效的市场,又有有为的政府。如果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还经常扮演“救火队员”,“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积弊”是实现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大障碍。因此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通过优化治理体系,释放制度红利,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第三讲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5)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和理论指导。

2、辨析: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此观点正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新十六字方针对原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更新和发展。

早在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由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就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政治报告的形式,正式确认和确立了这一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反复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进程。”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新十六字方针,作为中国新时期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是对原十六字方针的更新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事业的现实与未来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立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严格执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公正司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保障。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全民守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要坚持吧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3.材料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参考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们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分)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人民民主是全面的民主。(3分)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3分)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2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2分)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问答题: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文化具有娱乐、教化、塑造、认同、更新与先导、积累与传承等功能。

孔子认为文化和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司马光:“学为化源”;倡读经史诗。读经(哲学)可以懂行宇宙人生真理,读史(史书)可以人事变迁大势,读诗(文学)可以体验人生悲欢离合。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

2、材料题: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用祖先的优秀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重塑中国人的灵魂;文化身份的证明,“我是中国人”,人的最终身份是文化身份;提升我们的品位,品位决定素质,品位决定高低,品位决定可持续,文化决定人的魅力。

◆向祖先求智慧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技术,而是超越知识、技术之上的规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问道、求道----“以道御术”

◆修正自己,构建和谐,享受幸福人生

3、辨析题: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

答:本命题正确。任何国家和社会,在意识形体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者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必然要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上,要走出“多元化”的误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搞多元化呢?

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

其次,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第五讲

1、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应把握好的环节:1、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创新社会治理材料

问题: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维护和改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治理主体的一主多元;社会治理的过程性;社会治理的协调性;社会治理的互动性。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绝不是对现行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基本制度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2、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请谈谈当前如何推进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之路。创新社会治理应把握好的环节: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3、强化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建设;

4、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5、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6、加强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

三、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有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发展是关键。这是全面客观分析我国发展现状得出的科学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刚刚跨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1年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在世界114位(2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排序),只及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8多,还有1.2亿多人口需要国家扶持才能脱贫。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3∶1,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83倍、1.92倍。发展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定的激励差距,才能激发生产要素的生产潜能。

从长期和宏观角度看发展,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促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改革开放后,广大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若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它就如同玩牌——四个人玩牌,两个一直赢钱,其他两个人一直输钱,最终的结果是:没有钱的人不能再玩下去——牌局结束、经济停滞。社会领域中道理也差不多,“如果赢者通吃,输者几乎没得吃┄┄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社会公平这一基本问题。”“如果你把成功者的收入过多地配置给其他人,则会打击他们力争上游、取得成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底层的人觉得自己被忽略了,那么社会将会出现分裂、动荡,社会凝聚力也将丧失”。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是既要重视经济领域发展问题,也要重视社会领域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者不可偏废;二是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认识它们的内在发展规律,处理好二者的协同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第六章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一是构建以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聿体的牛态安全格局。以青藏高原牛态屏障、黄士高原一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海洋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在陆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加强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实现海洋资源的节约、集约和课持续利用。

二、材料题:

问题1: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制度建设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环节。

其次,制度建设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的标准,也提供了约束、规范和监督的力量。

最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整体推进的有力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制度建设,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阶段。

2:如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依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生态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的现象是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要从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入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好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树立山水林田湖是

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把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盼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在统一部署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

第三,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绕不过去的坎,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整体思路,提出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10个方面的重大制度。通过这10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通过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3、怎样认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第一、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气主要污染源逐渐从原来的燃煤、工业转变为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等方面,细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显著上升,大气污染呈现出传统煤烟型污染与光化学烟雾污染、灰霾污染等共存的复合型特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加快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努力留

住美丽蓝天。为此,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采取技术改造等措施控制、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优化煤炭使用方式,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煤炭生产、使用、转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倡导低碳、环保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二要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实行以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为核心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

三要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四要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中,水污染的威胁尤为突出,不仅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也正在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加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先导作用和刚性约束。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解决水资源问题。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明晰水权,形成水权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调控用水行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第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展,近四亿人的生存遇到沙化的严重威胁。土壤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治理水土流失,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保护优先,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加强综合治理,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向土壤污染宣战,改善土壤质量,要求充分考虑土壤环境承载力,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研发推广适

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装备。严格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

第七讲

一、问答题: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大纲):

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布局是:“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此,要做到:

1、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关系:自觉动力与刚性制约。

思想建党是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中共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思想建设中,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要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搞好制度配套衔接。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共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好特有优势。

2、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培养选拔当合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

要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3、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持不懈地抓。如反“四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反腐败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要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4、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纪律和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党的生命线。在所有纪律和规矩中,政治纪律和规矩处于第一位。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是要坚持和做到“五个必须”。

二、材料题:阅读材料后谈谈体会

答案(大纲):

中央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就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对于深化党的建设进程、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党中央还部署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等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措施。

上述举措实施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干部、党员的作风明显好转。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巩固和扩大成果。

三、辨析题: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二者不可偏废

答案(大纲):正确。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关系是自觉动力与刚性制约的关系,两者各有其作用:思想建党是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中共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思想建设中,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要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搞好制度配套衔接。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即把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共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好特有优势,形成了很好的传统。

第八讲

辨析题: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

答案:正确。1、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它的主要表现是:(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国际金融在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3)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4)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贫国越穷,富国越富。3、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每个国家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看发展中国家应当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发展自己。

二、简答题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答案: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三、材料分析题

(1)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什么?

(2)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原则是什么?

(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2)“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3)“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十八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充满信心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95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这个庄严而光荣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一切同中国人民友好相处,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国人民和朋友,致以衷心的谢意!

95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我代表党中央,向这次受到表彰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

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