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宗科进士辑考

明代宗科进士辑考

明代宗科进士辑考

陈长文

【期刊名称】《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6)003

【摘要】明代宗室进士登科,始于天启二年(1622).天启、崇祯两朝共有13名进士.他们是天启二年壬戌科的晋藩朱慎(鉴),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的宁藩朱统鉓,崇祯七年甲戌科的宁藩朱统銍和蜀藩朱奉(金伊),崇祯十年丁丑科的宁藩朱统鐼和代藩朱充(鲰),崇祯十三年庚辰科的宁藩朱统鉟和周藩朱在(卶)、朱朝(圭),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的代藩朱廷壻、朱鼎(泸)和宁藩朱议汴、朱统(銄).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陈长文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2

【相关文献】

1.金天会间进士辑考小结 [J], 沈仁国

2.唐代进士科的发展对进士文化的影响 [J], 朱炳宇

3.唐代进士科的发展对进士文化的影响 [J], 朱炳宇

4.钱大昕《元进士考》中至正甲午科进士续考 [J], 沈仁国

5.进士题名碑上的爱国进步进士

——以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题名碑为例 [J], 张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集部书目后记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集部书目》后记 李古寅 (一) 河南省图书馆是全国建馆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庋藏有较丰富的古籍文献,但长期以来,古籍文献的数量、质量底子很不清楚。我馆于1984年下半年组织人力开始清点核查古籍书,清点结果:史部63999册、子部50000余册、集部52820册、经部30000余册、丛书50000余册、河南古藉地方文献5000余册、古籍善本书23000册、大藏经7458册、加上成捆堆放的书,连同近几年新购置的古籍书共约计50万册。1986年秋和1989年夏搬家打捆清点都同这个数字吻合。这样,我们便初步摸清了我馆古籍数量的家底。 我馆50万册古籍藏书只有11万册书有书目(油印书本式分类目录),馆务会研究决定古籍部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和开展业务基础工作——编书目上,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当时就是在保证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集中主要力量搞集部书的整理和分编。集部在古籍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书数量大,内容丰富,地方文献多,学术价值高,情况亦复杂。在本馆人力不是的情况下,决定聘请几位离退休中学教师帮忙,加上本馆的同志,五、六人的著录组便成立起来了。工作伊始,首先修改了分类表,制定了著录条例,从此开始了集部书的整理和集部书目的编制工作。 1985年完成审核旧卡片和著录新卡片的工作。1986年一1987年上半年审核

新片,给书号、写书标、抄初稿,完成集部书本式目录初稿。1987年下半年一1988年,终审初稿,完成集部书目二稿,并刻印集部书目六套片子,读者目录,公务目录各三套,按分类、书名、著者组织,完善了古籍书目的体系,这是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书目编目史上所没有的。1989年,在搬家的间隙中,组织人力根据书名、著者卡片式目录编制书名、著者索引,附在分类书目的后面。1990年一1993年,对书目稿作进一步修改、加工、提高,并开始联系出版、印刷、校对清样,今年年底可望成书。至此,河南省图书馆的古挤集部书目,既有分类目录,也有书名和著者目录,既有读者目录,也有公务目录,既有卡片式目录,也有书本式目录,可为读者提供各种检索途径,并可在更大范围内交流。 (二) 我馆古籍集部书目的编制历时九载,几经周折,三易其稿,才得完成定稿,我们在审核初稿和修改书稿过程中,发现并纠正了一些错误,现总结如下,以便将来再编书目时参考。 1、集部书名项著录时一个普遍错误是“诗文集”问题,也就是著录者自己随便拟定书名。例如,清别集初稿书名著录为“饴山诗文集32卷”,查该书无此书名,且把分卷合为总卷,均误,根据古籍著录规则:一部书分为各集,而不具有总书名和总卷数,著录时依次分别著录出书名和卷数。”(见郑如斯、廖延唐《图书馆古籍编目》36页,并见本馆古籍书著录条例)据此,书名项应根据卷端书名为准,分卷著录为:“饴山诗集20卷文集12卷。”同样,清别集“亭林诗文集”,应改著录为“亭林文集6卷余集1卷诗集5卷”;“变雅堂诗文集”,应改著录为“变雅堂诗集10卷文集3卷”,明别集“怀麓堂诗文集”应改著录为“怀麓堂诗稿20卷文稿30卷”等等。这种分成各集,著录时应依次分别著录

程颢程颐故事

程颢,字佰湾,号明道。程颐,字公叔,号伊川。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现其墓和其父程响墓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境内。 两程故里 两程故里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距洛阳70公里左右,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 两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达700余年,这都和两程有着直接的联系。能使儒家的学说在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说明两程确有旷世奇才。一种学说之所以能长期独尊于百家之上,不仅仅是靠统治者的青睐与强力推行,如果它本身不具备征服人们思想的精神力量,没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价值,肯定不可能长期延续下去。 在学风上,两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当然,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其消极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坎坷人生两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两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程颐年龄相差只有一岁。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程颐生于公元1033年。程颢自幼聪颖,幼年习诵儒家经典,10岁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小官。由于程颢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绩,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当时,宋神宗鉴于内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为,有时也召见程颢,但听了他的进言之后,以为不切实用,不感兴趣。这样,程颢知趣地请求退出朝廷,外补做官,遂为京西路提典刑狱,做了一个和知县职位相等的司法官。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他回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听政。这时,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权,程颢也同时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如此“名声在外”的程颐,26岁时竟然考进士未中,如此挫折想必对

资中进士举人名录

资中进士举人名录 科举时代,资中文星璀灿,出了状元2名,进士216名,举人224名,贡生102名,秀才1000多人,这些人都是文化名城的文化精英,光耀了资中人的“门庭‘。对于状元,谁都知道是宋朝的赵逵和清朝的骆成骧,而哪些人是进士、举人、贡生?知之者便微乎其微了。为此,笔者从《四川通志》、《资州直隶州志、资佼中县续修资州志》等史籍中多所查寻,列名于后,若有读者家中尚有族谱,可与之对照,或许你家早就是文风舒卷的书香门第了,这种家世连“先前阔”过的阿Q先生都是会肃然起敬的! 资州进士名录 (不含资阳、仁寿、井研、内江四个属县) 宋朝186名 谢颐素邓永世谢尧辅陈尧钱规范亦颜谢汝弼 刘澄钱恬黎璺几姚腾尧何嗣老何彦立罗敏功 王南中范弁姚宗尧何如石扬三锡陈伯牛谢启 范怀侯锋张乐何懿目骥钱骧杨植 何师中何如霆勾声范安节何俱张行谢天奎 贾天英唐之问谢敦何灿濯行王宠光贾敦夫 何慈冯褒何迪张周钦萧卞谢时举杨仁 毕豫张汝弼何元亮赵仁揆谢三俊张康成黄清问 钱俦刘丙杨辉张刚陈颐何三才郑昂 张忠黄邦直牟丙冯获谢二连赵逵雍有容 魏宪张忠民刘令孙赵伯聪李占张元龙赵迪 王洗黄常杨充史尧仁张安问李石赵雄 张穆支自中黄依仁魏誉仲赵希济钱仁勾龙复 勾龙京王庠王翔钱大寿李浩何辉黄太 赵洵黄寅震李忻范晓裴仲虎张释王化鹏 何蕃王天麟王铎赵希斋王用中赵希混黄震龙 张方赵思栅谢涛蹇许刘成道贡元僎董纯 黄震赵介胄赵思敬杨墀王昌辰黄宸何应隆 郑伏一张瑾张受传何观光赵炎震王如意魏林 裴远扬张莘之李仲熊邓震发钱张俊王国华 赵子信谢弼张开发张光远赵希懿赵炎谢用之 王之支铿勾良传张良能张应赵谢景福赵已果 赵兴种陈元端何士龙邓菱李荣五贾仲坤谢南子 勾龙西张应有濯能牟午南张子成王大海何福祖 王震荣赵田义刘鸿谢起南何大雷谢东之赵兴隽 勾龙赵孟燧王心亭李寅杰赵与王时用袁森 郭孝祥黄午黄骥子 明朝18人 陈铿田琼李芳向敬吴王祥宋有文 邓本端饶裕张万钟邓明张元电邓继曾何宗哲

明代宗臣的个人简介

明代宗臣的个人简介 宗臣,明代文学家,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宗臣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介绍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生平 嘉靖四年(1525)闰十二月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性耿介,不附权贵。嘉靖三十年(1551)调考功。因年少气盛,对虽“阉宦敛迹,而严嵩父子济恶”的腐败朝政深为不满,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解考功职,谢病返回兴化。旋即“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宗臣便赴京复职,以谢厚望。旋移吏部文选司,进稽勋员外郎。这时朝政的腐败更为严重;“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权势日张,以至于“诸宗藩请恤乞封,挟取贿赂。”因而“南北给事御史交章论贪污大臣,皆首嵩。”面对朝政的日益腐败,奸党们的恣意横行,他从不畏于权势,而予针锋相对。所以,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其《宗子相先生诗集序》盛赞其“有刚正不阿之节。”“方先生为稽勋员外郎,为严嵩所恶。” 嘉靖三十四年(1555)春,当他得知被严嵩排挤出京的“后七子”之一梁有誉病逝的消息后,与王世贞、吴国伦“相与为位,哭泣燕邸中。”同年十月,杨继盛遭受迫害,含冤而死、宗臣不顾风险,敢冒生死,当场解衣覆尸,为之收殓,慰籍忠魂。此一震惊朝野的大冤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