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纳光舜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兴盛于汉晋之际。

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供奉神像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佛教“以像设教”影响的结果。唐释法淋《辩证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象,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据有关记载:道教造像的创始者为南朝道士陆修静、宋文明,内容为三清、真人、仙宫、玉女等。<隋书·经籍志》也说:北魏太武帝召道士寇谦之“于代都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像而供养焉。”这是正史中关于道教造像的最早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造像受佛教影响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身后有背光,双手合十等,有时道教神像和佛像还同设一处,如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所造佛、道像就是如此,若不是衣着有别,着实让人难以分辨。这个时期,道教造像保存下来的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北齐隆化元年(公元576年)“王洛子造像”,以及现已流落国外的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老君石雕像为其代表。如老君石雕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手倚几,右手握羽扇,头戴道冠,“面如古月”,美髯垂胸,道貌岸然;头后有圆形头光,两侧各立一着道服抱笏的待者,造型及排列都是佛教造像的模式。南北朝时,道教已有开凿石窟的,如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即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共有神像100余躯。

隋代,统治者对道教造像实行保护政策,据《隋书》载:隋文帝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下诏说:“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敢有毁坏,盗偷佛及天尊像……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因此,隋代道教造像,成果颇丰,总数达万余躯。今存四川青城山天师洞石雕张陵天师像,绵阳西山观石雕老君、天尊、男女供养人像,均为隋代道教造像的代表作。如张天师像,庞目广额,朱顶绿睛,威严肃穆,凝视远方,艺术处理非常成功。但隋朝道教造像在造型上仍较多模拟佛教,缺乏独创性,当时的一些道教造像,如果没有道冠、美髯、羽扇等饰物,是很难与佛像区别的。这个时期,道教还有一些铜铸小型神像,也是仿照佛教鎏金铜像式样

制作,通常是天尊坐(或立)于四足方形座上,背有莲花瓣形举身光,要不是服饰有别,其与流行于南北朝的小型鎏金铜佛像是一模一样的。

唐代,皇室尊崇道教,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文宗、武宗均支持建道观,造神像,道教神像的塑造、雕琢,盛极一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珍品。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的玉雕老君像,北京白云观的玉雕玄元皇帝老君像,四川青城山石雕三皇像等,都很有特色。如陕西省博物馆所藏老君像,造于唐天宝年间,原存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像高1.93米,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相貌丰颐温厚,仪态肃穆恢宏,技法精当洗练。有唐一代,道教造像开始寻找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走出宫观祭坛,着意于石窟和摩崖造像,创作出许多精品,尤以四川绵阳、剑阁、安岳道教造像最为突出。如绵阳玉女泉石壁的道教石刻,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较好,为全国罕见。主龛中镌刻的老君坐莲台像;老君束发,足穿道靴,身着道袍,面露笑容,神态自若,艺术家对创作对象的把握和表现十分准确。又如,安岳黄桷玄妙观前一块巨石,共刻了50余龛、1000多尊神像,其开刻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花了19年时间才竣工,是盛唐时期道教造像佳作:主龛中的三清真人像,庄严肃穆,古朴持重;其余武士像,头戴铁盔,身披金甲,下著战袍,腰间束带,抱剑持叉,威风凛凛;还有吹笛、歌舞的乐伎和各种姿态的飞天,也都气韵生动,优美动人。

此外,在一些唐代佛教盛地亦有道教造像,如龙门石窟,曾有人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在双窑外壁“敬造天尊一铺”,在珍珠泉以上接近山顶处,有“三皇洞”,安放着三皇石雕像。

五代十国时期,雕塑和铸造道教神像亦不少,据史书载,仅道士王昶(闽人)在三清台铸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神像,就用去黄金数千斤,耗资巨万。可惜由于人为和自然的毁损,我们今天已无法亲睹这些神像的面貌了。

宋朝是道教造像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道教宫观的建造与神像制作,盛极一时。天下名山,包括“洞天福地”,大都建造了宫观,塑有神像。据文献记载,仅由皇室修建的宫观,就有上清太平宫、玉清昭应宫、天庆观、太极观等十余处。宋代泥塑彩绘道教神像,最优秀的莫过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内有塑像45尊。主像圣母坐于殿中木制神龛内的凤头椅上,凤冠霞帔,神态端庄,一派皇后的尊严与富贵气象。龛外两侧分别42个侍从,其中33个宫廷侍女的塑造最为精彩:他们有的执扫,有的掌印,还有的拿着脂粉和面巾,造形生动、自然,充分表现了不同年龄、身材侍女的姿态、

面貌、神情,透过神像,仿佛可推测出她们的身世、家境、阅历及地位。如有一侍女,手握绣巾,头略低而微斜,比例适中,胖瘦得当,美而多姿,活泼多情,在娇柔中故作羞态,女性感强。此外,福建泉州北郊清原山巨型石刻老君坐像,系整块天然岩石雕琢而成,高5.1米,厚7.2米,宽7.3米,老君盘腿曲膝而坐,右手倚几,左手抚膝,两眼远眺,双耳垂肩,长髯飞动,雕琢技法高妙,准确地将太上老君那种慈祥安乐,高风绝尘,洞达深渺表现了出来,是不可多得的道教雕塑艺术品。

同时,道教石窟和摩崖造像,已自成体系,成就显著,又以四川大足更为系统和完整。大足石刻闻名中外,堪称中国石刻艺术宝库,其中主要造像有三清、三皇、玉皇、炳灵、东岳、紫微、斗姆等,集中分布在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舒成岩、北山等处。如南山玉皇观三清龛、圣母龛、玄武龛中的圆雕、半圆雕、浮雕神像达233躯,多为宋代所造,是现存道教石窟中造像最多的。这些雕像,刀法强硬有力,线条干净简练,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金元时期,全真派在北方兴起,建造宫观,雕塑神像更加系统。在刘元、阿尼哥(尼泊尔人)等一大批雕塑艺术家的努力下,创制了不少道教造像精品,如山西太原龙山石窟元代所塑三清、张天师、三皇、玄真子、披云子和北七真石像,雕工圆熟,衣着庄重,形貌古朴,且大都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道教雕塑史的珍贵资料。又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神龛后屏背面吕洞宾及弟子壁塑,整体结构、造形均有独到之处,尤其是衣带处理,塑出了飞动感,有飘飘欲仙的气氛。此外,山西晋城县玉皇庙西配殿彩塑二十八星宿神,执司不同,性格各异:有的温文典雅,有的潇洒庄重,有的情绪激昂,艺术大师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时期,道教造像今存实物最多,分布亦最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以泥塑、铜铸、铁铸和木雕等为主,较为突出的有陕西蓝田水陆庵明代十二神王和道教故事壁塑;山西汾阳太符观明代泥塑玉女像;北京白云观灵官殿明代木雕灵官像;四川梓潼文昌宫明代铁铸像;湖北武当山金殿明代铜铸真武大帝像;四川安岳毗卢洞清代玉皇龛等。这些神像,造型简练明快,圆浑生动,如四川梓潼文昌宫十尊铁铸像,最大的文昌像高近5米、重约30吨,其余神像高均约2米,重约5吨,这些神像,面形丰满,体态匀称,彩饰金身,工艺精湛。

道教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有重要的鉴赏意义和借鉴作用,值得我们珍视。

(本文原载《中国道教》 1998年第2期,第50~51页)

粤绣与潮绣

粤绣(广东刺绣)历史悠久,主要分为广州刺绣与潮州刺绣两大派系。广州刺绣简称广绣,主要包括广州、佛山、顺德、南海等市县(区)的刺绣。潮州刺绣简称潮绣,主要包括以潮州市为中心的整个潮汕地区的刺绣。 1.粤绣最早的文字记载 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代“永贞元年(805),南海(今广州)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表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又载:卢眉娘在宫中绣制“飞仙盖”,唐顺宗曾嘉奖其工,谓之“神姑”。到元和年间(806—820)唐宪宗嘉其聪慧而又奇巧,赐金凤环,束其腕。后来由于她不习惯宫中生活,唐宪宗“放归南海”。另据传,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奉献给杨贵妃的绣品比别地的更精良,因而加官三品。说明唐代广东刺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 2.粤绣的界定 “粤”是广东的简称。粤绣指的是广东的刺绣。粤绣包括:以广州市为中心和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和以潮州市为主暨汕头、潮安、澄海等地的潮绣。可是,历史上众说纷纭,广东个别织绣界人士向来将广绣当成粤绣的代表,造成已出版的个别工艺美术史论也沿用此说。1982年4月,广东省工艺美术工业总公司在顺德大良举行“粤绣精品评选会”。当时,全省共有7个刺绣厂、研究所选送48件精品展评。会议上对粤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有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陈雨田、金景山二位教授,广东省工艺美术总公司和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领导、专家,潮州市刺绣研究所的杨坚平、章雪、李幼珍,潮绣厂的林智成、徐壮辉、陈烈波等。会议讨论的焦点是谁代表粤绣参加申报全国金杯奖。 笔者在会上提交《广东金银线绣浅论》论文,将广东刺绣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予以分析,并以在中国刺绣艺术中最有地方特色的金银线绣(各地甚少见)的技艺为例,将广绣与潮绣作比较,阐明其同出一辙,有雷同又有差异。现将其概括、归纳、比较如下: ①品种用项:广绣———官服、日用品、戏服为主,贡品较多。潮绣———寺院、庙宇、戏台陈设品,戏服为主,贡品较少。 ②艺术风格:广绣———(近看)以雅致取胜。潮绣———(远观)以浑厚见长。 ③工艺技法:(无论是薄垫或垫高,都是粤绣的特色)广绣———以平金绣法,适当薄垫。潮绣———工种及使用原材料、辅料比广绣多,以垫高立体为主。 ④色彩:(瑰丽的色彩,是粤绣另一个特色)广绣———色彩稍为淡雅,变化较为细腻。潮绣———色彩较为浓烈,装饰性较强。 ⑤龙凤纹样:广绣———瘦一点。潮绣———壮一点。 笔者对广绣与潮绣的艺术风格、刺绣技艺、品类纹样等加以概话阐述,指出广东刺绣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但由于社会地理文化的诸多因素,广东的粤绣自然分成广绣和潮绣两个不同艺术体系,也正如广东木雕分成广州木雕和潮州木雕,广东彩瓷分成广彩和潮彩一样。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最终确认粤绣包括广绣与潮绣。自此以后,形成定论。会上也顺利评选出潮绣《九龙屏》、《吹箫引凤》,广绣《晨曦》、《百鸟朝凤》(顺德厂),线绣《黎家乐》(南海厂)代表粤绣申报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立真言、写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孙恒星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但在这里不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表现手法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冲破理性的束缚——超现实主义艺术 信仰梦境、幻想、潜意识的无穷威力: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一流派承自于达达艺术而产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就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 达达主义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的小胡子: 启发了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领域 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加上了小胡子。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无视约束的品性。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其思想。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两种风格的超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达利、马格利特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米罗):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布雷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安德烈布雷东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柯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 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基里柯的幻觉艺术和超现实 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他出生于希腊。他运用多视点非传统式的构图,梦魇般的投影光线及不确定的色调,构成一种单纯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画面,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宁静气氛,引起人们极大的幻觉,画中强调内在情绪与抒情性。 基里诃的画布上,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予人一种恐怖不安的诡异气氛。这种象征性的幻觉艺术,后来被称为“形而上绘画”,并被公认为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20世纪绘画艺术的先驱。

潮绣何以为潮

潮绣何以为潮 [摘要]潮绣是广东潮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但潮绣的“潮”字因何而来,本文将通过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潮绣具有浓厚的潮汕特色、潮绣的代表人物多为潮人、海外潮人是促进潮绣工艺走向世界的大功臣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潮绣何以为潮”。 [关键词]潮绣;潮绣发展;潮绣特色;代表人物;海外潮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技艺精湛,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潮绣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潮绣是粤绣两大流派之一。它源于粤绣,因具有自身特色,而被称为潮绣。 一、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 潮汕地区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土地上,根植在这片沃土的潮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的主要流派。 (一)潮绣的起源 粤绣包括了广绣、潮绣二大流派,也即泛指广东区域内之刺绣。潮绣作为粤绣其中之一,发源并流行于现在的潮汕地区。大约在唐代,潮绣就在潮汕地区出现了。早在唐代,潮州已盛产刺绣材料如“蕉葛”、“麻布”,“蚕亦五收”,所以刺绣工艺随之应运而生。据《潮州志》记载,韩愈被贬到潮州后,提倡妇女外出要“以丝巾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后人称之为“韩公帕”。[1]由此可见,唐代潮州已有简单的剌绣工艺。 (二)潮绣的发展 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 [2] 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这是中国最早对潮绣的文字记载,充分证明了潮绣应用于潮汕地区的日常生活。 迟至明代,潮绣此时在潮汕地区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正如当时民谣所说的:“东门晒渔网(织渔网),西门摆花规(刺绣),南门削竹箸(竹艺),北门挲脚腿(即用手掌在大腿上推压成制鞋的鞋索,指制鞋业)。”时至今天,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在清朝乾隆年间,潮汕地区已广设绣庄、绣坊,潮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当时潮汕地区的女子普遍都会刺绣。据乾隆年间所修《潮州府志》载:“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府城潮州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 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 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旳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 字的树。没有月光旳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 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 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 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 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 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 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 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 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 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 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 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1、社会历史背景 ?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3、禅宗思想 禅宗的重要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的是人不能为知识、理性所俘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盏灯经常被重重的阴霾所笼罩。中国人想把这种迷雾去掉,让光明重现,照亮我们的心灵,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按照禅宗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网中之鱼,人是受束缚的。 ?二、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所体现的形式美 ?1、简 一些学者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手段,笔墨技巧、构图章法,甚至具体到每一笔,

超现实主义综述

超现实主义思潮综述 摘要:本文用客观的语言,论述了脱胎于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影响的哲学背景,并简要谈论了其成立的过程及艺术的纲领。通过对其代表人物达利、米罗画作的分析浅论了超现实主义抽象和具象两种不同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潜意识象征性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的一项运动与流派,它脱胎于瑞士的达达主义,由达达主义在法国同象征主义相结合后逐渐演变而成。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者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同时致力于突破合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与过去画家描写梦境有显著不同,这在于他们能重现梦境,并将逻辑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并列,由此传达出梦境特有的感性气氛。 一、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达达说起 1914年8月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百多年来形成的“美的艺术”体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尽管博物馆继续开放,展览会照常举办,但欧洲稳定、统一的艺术体系已经开始瓦解。许多艺术家在战争中身心遭到重创。在这段时期内艺术家继续从事传统的艺术活动似乎不合时宜,更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那个时代需要另一种艺术--一种全新的批判性艺术--达达主义产生了。 “达达”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象征意义。达达主义者将他的攻击目标指向所有以前的艺术运动和形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实验性艺术。他们对既有的体制、道德和一切美学等传统价值观念一律加以破坏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抨击伪善没落的旧世界,与其说是一场艺术运动还不如说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反抗,从本质上看他代表了对艺术的否定--但它否定一切时最终不得不否定自己,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不破不立,在对旧事物摧枯拉朽的无情涤荡后,新事物的兴起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学说广为流传--一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命哲学,二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尤其以后者的影响最为广泛。他把人的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他认为梦总是指向人的心灵深处,梦境体现了人的潜意识和本能的欲望,是潜意识完美的再现,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这些潜意识却受到现实规范的种种抑制,人们长期忽略了它。弗洛伊德反对一味压抑潜意识,主张寻找合理渠道来发泄,而艺术创作给潜意识超越现实规范理性和道德提供了最佳途径。因为梦和艺术是相通的。 三、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1924年,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布列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

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从文体的角度说的,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相对而言。 特点是:语言凝练、常用象征、充满想象、篇幅较短、分行排列、具有抒情性(抒情诗,即使是叙事诗也讲究抒情。) 语言特点:高度凝练,押韵,朗朗上口,常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古诗要求更为严格,比如讲究平仄、对仗等。 艺术特色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中文名: 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 雄浑、旷达、豪放等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 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先总后分等 修辞手法: 对偶 比喻 拟人等 写作技巧: 赋比兴、衬托、对比等 目录 基本信息 1、表达方式: 2、结构形式: 3、修辞手法: 4、写作技巧: 5、艺术风格 表现手法 详细解释 展开 基本信息 1、表达方式: 2、结构形式: 3、修辞手法: 4、写作技巧: 5、艺术风格 表现手法 详细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 朱自清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画,是“以文字作画”,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范本,甚至被称为“是梦娜丽莎微笑似”的美文。该篇散文文笔优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宛如一幅逼真的山水名画。语言充满音乐美和绘画美,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要成功翻译这篇散文,译者必须要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即“换一种文字作画”。 而幸运的是朱先生的译文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则再现原文内容和形式方面达到了“化境”,既保留了散文的形式,又很好的把握了作者了细腻的感情,从而使译文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钱钟书先生评价译文没有因“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感觉读起来在读原汁原味的写景状物的英语散文。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译文是怎么达到化境效果的。 首先,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想借游览荷塘来排解自己苦闷的心情,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给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下面看一下译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纯深译文: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 now at night, it looks mo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 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 幽僻,寂寞,阴森森,淡淡等词语都营造一种孤寂的气氛,而译文中peaceful and secluded,solitary,grayish veil ,很好传达了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符合整篇文章的基调。 其次,《荷塘月色》的绘画美和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大量叠 音词、平行结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体现出 来。朱先生的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㈠叠词的运用,《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美文,大量叠音词 的使用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该文的一大语特色。比如:曲曲折 折的荷塘,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峭楞楞的黑影。在翻译时 朱先生采取了多种方法翻译这些叠音词,尽量保留了这些叠音词 带给读者的美感。 ⑴头韵法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the leafage,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摘要: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一生历经坎坷,性格孤僻倔强。他常借书、画、诗来宣泄内心世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使他的作品脱尽巢臼,达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耷艺术绘画风格艺术价值 一、朱耷的身世及人生经历 人的身世个性因素可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方向。笔墨随心性,一位绘画艺术家一生的作品尽管有多种体貌,但其笔墨个性是少变的。“金枝玉叶老遗民”—朱耷离奇的身世、孤傲的个性是造就其书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朱聋,号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籍,明太祖十六子宁献王朱权十世孙。朱耷19岁时明朝灭亡,突遭巨变,他只好弃家避乱山中。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云烟,这残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然而一切都不是他所能改变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痛苦日益吞噬着他的心灵,唯有装傻扮哑,才能躲过事端,才能有所解脱。他将佯狂背后隐藏着的生命激情燃烧于笔墨指端。也唯有将胸中的愤懑宣泄于纸笔之间才能有所解脱,这便是朱耷最难熬也是他创作绘画风格形成的最佳时期。 很多人因处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在朱耷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他不改变、不圆滑、不屈服,执着地生活在认定的世界里。他在题黄公望山水的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马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于宋山河。”表现出他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他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活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他更加沉默,多年形成的偏激个性使他肆意地在纸上挥洒一切,此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日趋成熟,画风怪异不屈。 二、朱耷的绘画风格—墨点无多泪点多,一峰还写宋山河 他的绘画,既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山水画远法五代董源、巨然,宋米芾,元黄公望、倪瓒诸家,近取明董其昌,画面意境荒寂,多取荒寒萧疏之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给人以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之感,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 1.写生册—鸭 朱耷的绘画,非常有质感和立体感。“奇”也是八大山人绘画重要的艺术特色。朱耷晚年的作品,笔墨更是简化到夸张、扭曲变形的地步,趋向于符号的象征性。如台北艺珍堂所藏《写生册—鸭》,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画面笔触松动,水墨交加,恣肆淋漓,鸭的形态经符号化后失去了真实的自然特征,眼形呈圆弧状,眸子点于一边,冷眼相向,眼神中透露出隐约玩世的意味,隐喻了画家玩世不恭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是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且相似之处颇多。达达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只存在了短短七年,而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从1924年正式诞生起,形式上从未消亡,至今仍然颇有生命力,不少现代主义流派均受其影响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达达主义流派和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寿命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并非偶然。 一、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异曲同工 超现实主义是始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思潮,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超现实主义正式以一个流派出现之前,文艺界中出现了达达主义短暂的昙花一现。其所包含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却与超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多有超现实主义就是直接来源于达达主义的说法,也有说达达主义本身就是整个广义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不管如何界定,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同途殊归 (1)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对达达主义者来说,虚无主义成为了其行为原则,为虚无而虚无。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不管帕斯卡尔说这句话是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何种目的,也许他想表达的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但是断章取义地看,这句话充满了对历史、对世界、对他人的无视。 (2)超现实主义者的虚无主义态度则不同,不再是为虚无而虚无。 虽然本身为一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但在这场反叛中,超现实主义者们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更是涉及到了对人类本身意义的探寻之类的哲学问题,即是说在认识到原有的无意义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对新意义的探索。他们也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革命显然要破坏,而破坏之后还有重建。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3)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像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愤世嫉俗在最初阶段,即欧洲备受战火煎熬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救世主一般的热烈追捧。每天都有人无奈地被毁灭,也许连墓碑都不能留下。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发现达达主义者的作品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歇斯底里的无奈感。这在特定时期很能满足人们的胃口,但伴随着战争结束,人类的疯狂行为也暂告一段落,随之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思想以取代已经被摧毁的旧信念。这样“破坏一切”的行为准则开始慢慢失去市场。达达主义本身的“破坏”也开始破坏到无法破坏,为破坏而破坏。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达达主义成功地摧毁了理性主义,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的品味,不负责任地拒绝告知接下来该如何。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 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 4、 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111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222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绚烂多姿的荷兰17世纪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风格 17世纪前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往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新的文化气息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义,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巴洛克艺术影响。挣脱了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一)哈尔斯 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作品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如《弹曼陀林的小丑》、《吉普赛女郎》,团体肖像画《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晚年作品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流露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如《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 吉普赛女郎 (二)伦勃朗 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一生经历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的生

活化。他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他描绘的老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其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夜巡》(1642年原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后期《带天使的圣家族》、《入浴的妇人》、N幅自画像,铜版画《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三)荷兰小画派 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特鲍赫,《音乐课》、《年轻姑娘给一位妇人读信》;霍赫,《在地窖门前》、《一个荷兰家庭的庭园》;梅蒂绥,《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维米尔,其作品与“小画派”其他画家有所区别,不以情节引人入胜,也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最主要的风景画描绘其故乡的《德尔夫特风景》、《小巷》。他大部分作品表现了舒适、安闲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倒牛奶的女仆》、《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头巾的少女》。 (四)荷兰风景画 17世纪荷兰形成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 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威廉.考尔夫等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美术特点 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或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社会现实,试图站在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马丁?杜?伽尔(1881—1958)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蒂博和丰塔南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了第一次大战期间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和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从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小说采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现实主义兼容并蓄的开放性。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出现了革命倾向,作品中的劳动人民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 小人物,而成了敢于跟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强者”。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叨世纪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撷取题材的政治性上更进了一步。许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写的事件刚刚结束甚或还未结束时就写了出来。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摘要: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他以极其简练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人格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王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新风貌,对后世绘画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寄情精简奇特 朝的愤懑之情和对明朝的怀念,寄寓了自己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他的绘画达到了“笔简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用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8岁能写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9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时在奉新山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者。 由于八大山人是明皇室的后裔,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的高压,使得他只能潜心于艺术,并通过笔墨来表达他愤懑和郁结不平之气,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朱耷的山水画原宗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之法。明之后则山水气象为之一变,意境枯索荒寂,绝非董其昌的秀逸平和,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强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画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判断。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类常形,而是“超以象外”的高度加工提炼的丘壑形象。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询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敛,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总体可概括如下: 一、缘物抒情——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怀柔政策作用下,一部分转而跟清政府妥协,象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恽、王鉴、王原祁)即是如此,而一部分却拒绝与清王朝合作,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中,“四僧”就是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