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细则》第2.7-2.8节)

XX省院

年月

目录

2.7 地表水水质 (2)

2.7.1 评价内容 (2)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2)

2.7.3 现状水质评价 (2)

2.7.4 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4)

2.7.5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

2.7.6 水资源分区水质现状评价 (5)

2.7.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5)

2.7.8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6)

2.8 地下水水质 (6)

2.8.1 基本技术要求 (6)

2.8.2 地下水化学分类 (7)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7)

2.8.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

2.8.5 地下水污染分析 (10)

2.8.6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11)

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2)

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4)

附录Ⅱ-3(增)趋势分析方法 (15)

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21)

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26)

2.7 地表水水质

2.7.1 评价内容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省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2002年下半年全省断面增加钾、钠、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矿化度7个项目。

2.7.3 现状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评价项目为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挥发酚、总氰化物、砷、汞、铜、铅、锌、镉、六价铬、总磷、石油类、水温、总硬度等19项(其中pH值、水温、总硬度三项参考评价,可以不评价,实评16项)。统一要求必评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和总砷共5项;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可选评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总氰化物、总汞、总铜、总铅、总锌、总镉、六价铬、石油类等项目。评价执行国家标准GB 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采用单指标评价法(最差的项目赋全权,又称一票否决法)确定地表水水质类别,评价代表值采用汛期、非汛期和年度平均3个值,评价结果按河长统计,并以Ⅲ类地面水标准值为界限,给出超标率和超标倍数等特征值。

评价所用原始数据录入格式见附表2-7-2,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3中,并绘制河流现状水质类别分布图(附图2-7-4)。各水质类别的着色为:Ⅰ类蓝色;Ⅱ类绿色;Ⅲ类黄色;Ⅳ类粉红色;Ⅴ类深红色;劣Ⅴ类黑色。

2)湖泊(水库)水质现状评价

湖泊(水库)水质现状污染评价项目要求同河流水质现状评价。富营养化评价项目增加总磷、总氮、叶绿素、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5项,控制标准可参照表7-2给出的浓度值;营养程度按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三级评价。有多测点分层取样的湖泊(水库),评价年度代表值采用由垂线平均后的多点平均值。

者中间者可采用相邻点内插,或就高不就低处理;②几个参评项目评分值求取均值;③用求得的均值再查表得富营养化等级。

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4。

2.7.4 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对污染较重的河流、湖泊(水库),要求进行底质污染现状调查评价。评价项目选用pH值、六价铬、砷、铜、锌、铅、镉、汞、有机质(用TOC表示)9项。采用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判别底质是否超标。TOC的污染判别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有机质”的区域“顺序统计量”的95%含量值再乘以系数0.6作为相应区域TOC的判定值;其他评价项目的污染判别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相应的“顺序统计量”的95%含量值作为相应项目的判定值。

对已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除评价上述项目外,还需调查底质中总磷、总氮的含量。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5中。

目前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水库)主要有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白坭河,小东江、枫江,练江,榕江,淡水河,佛山涌,东莞运河,韶关九公里、东平水道、江门河、鹤地水库等,需要补测底质。

2.7.5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包括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水库的控制站、独流入海河流的出口控制站以及人口20万以上重要城市的下游控制站等,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我省的江河水质控制站有西江高要、马口,北江犁市、长坝、石角、三水,东江博罗,石龙(南、北),韩(梅)江尖山、潮安,漠阳江双捷,鉴江高州,八大口门入海断面和广州河段鸦岗、黄埔断面等。这些监测开测时间早,资料系列长,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这些站点将进行趋势分析。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的指标选用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挥发酚和总镉7项;湖泊(水库)还应增加总磷、总氮(缺少总氮数据可用氨氮加硝酸盐氮代替);城市下游河段和入海口增加氯化物;内陆河增加硫酸盐。

近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可选用1993~2000年间的水质数据,用肯得尔检验法进行短系列分析;可选用1980~2000年或更长年段的水质数据,以水质参数浓度及其采样时间(以十进位年表示)的回归方法进行长系列分析,回归分析法中的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见附录Ⅱ-3。要求将原始数据录入附表2-7-6中,分析结果分别填入附表2-7-7和附表2-7-8中。

2.7.6 水资源分区水质现状评价

在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以水资源四级区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水资源分区水质评价。

(1)确定水资源四级区内各条河流的出入口点,将测站水质评价结果及相应的河长合理地分配到该四级区内的各个河流出入口点。

(2)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见附录Ⅱ-4)对水资源分区的地表水水质进行水质评价,综合指数评价法的结果向水资源四级区的分配方法同单指标评价法。

(3)缺乏水质监测资料的水资源四级区,当该四级区出入口点与相邻水资源四级区水质监测站间没有重大污染源输入时,可根据相邻站的水质评价成果,采用内插、外延等方法进行估算;当该四级区出入口点与相邻水资源四级区水质监测站间有重大污染源输入时,应进行补点监测。要求将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9中。

2.7.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已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全部江河湖库水域。《XX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已完成了全省地表水的功能区划。但此功能区划较为详细,相当一部分功能区内无监测站点。对于这些功能区,如果在该区内没有重大污染源输入,可根据相邻功能区的水质评价成果,采用内插、外延法等方法进行估算。用上述方法得不到可靠结果时,则必须进行补点监测。

(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项目为水功能区标准中的全部项目。

(3)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标准。对于只有一个水功能区的水域,以相应的水质类别作为评价标准;对于有多个水功能区的水域,一般采用主导水功能区的水质类别作为评价标准,也可采用各个水功能区的水质类别,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组合成一个评价标准。例如,一个水功能区仅要求达到饮用标准,要求铜的含量不大于1.0mg/L;如果该水功能区既要求满足鱼类的生存(要求铜的含量不大于0.01mg/L),又要满足饮用标准,则该水域水功能区铜含量的评价标准值应选用0.01mg/L。

(4)按水功能区规定的水质标准进行水质达标评价。

1)根据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对水功能区内水质监测控制站2000年水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10中。

2)要求以水功能区为单元,按水功能区与所属水资源四级区的对应关系,统计

各水资源四级区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功能区个数、河长、湖泊(水库)面积及其百分比,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11中。

2.7.8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的重点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水功能区划所确定的保护区中的集中供水水源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饮用水源区,以及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日供水量在5万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等。

供水水源地评价采用GB3838-2002标准。对水源地供水的各水质项目进行水质类别和达标评价。对缺少有毒有机物评价数据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求进行补充监测,并统计主要超标物的超标率。

要求按下式对各供水水源地供水量的水质合格率进行计算:

()%100%?=

∑∑全部

合格合格率i i Q

Q

H

(7-1)

式中,Q i 为i 水源地供水量。 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12中。

2.8 地下水水质

2.8.1 基本技术要求

地下水水质是指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和性质。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开采量较大的雷州半岛和广花平原浅层地下水(含岩溶水和基岩裂隙

水)和深层承压水。评价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近期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及地下水污染分析等。

(1)地下水水质评价以水资源四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作为计算分区。

(2)每个计算分区至少有一眼选用的水质监测井,面积大于500km2和有地下水超采区的计算分区,选用水质监测井应适当加密。必要时,进行补测。

(3)某一计算分区内各选用水质监测井同一项目的各次实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当计算分区内各选用水质监测井分布均匀时)或面积加权值(当计算分区内各选用水质监测井分布不均匀时)作为该计算分区该项目的水质监测值。

(4)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国家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并将其III类水标准值的上限值确定为地下水水质控制标准。

(5)采用单指标评价法确定地下水水质的类别,用来确定地下水水质类别的监测项目称为关键项目。

2.8.2 地下水化学分类

(1)充分收集2000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在缺资料地区,可以近1~2年的监测资料代替,或用补测资料代替),进行各计算分区的地下水化学分类。

(2)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及矿化度等监测项目,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确定地下水化学类型(见附录Ⅱ-5)。

(3)按照上述分析成果,填报现状水平年(2000年)地下水化学分类成果表(附表2-8-1)。水质监测项目的浓度值精确至百分位,地下水化学类型指舒卡列夫分类表达式。

(4)根据各计算分区地下水化学分类成果,绘制2000年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布图(附图2-8-1),点绘各计算分区内的各选用水质监测井,并在选用水质监测井旁标示相应的舒卡列夫分类表达式。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为2000年,根据选用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监测资料,对各计算分区的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在无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地区,可以近1~2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代替,或以补测资料代替。

(2)全省汇总要求必评的水质项目为pH值、矿化度(M)、总硬度(以CaCO

计)、

3

氨氮、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等7项。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选氟化物(以F表示)、氯化物、氰化物、碘化物、砷、硝酸盐、亚硝酸盐、铬(六价)、汞、铅、锰、铁、镉、化学需氧量以及其它有毒有机物或重金属等水质监测项目中的一项或多项进行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3)在同一计算分区内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水质监测井时,采用各水质监测井同一监测项目实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或面积加权平均值,作为该计算分区相应水质监测项目的监测值。

(4)采用单指标评价法按国家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确定现状地下水水质的类别。

(5)地下水的超标程度采用超标指数和超标率两个指标衡量。水质监测项目i

的超标指数CB

i 是指该项目监测值C

i

与控制标准C

III上

的比值,其中,控制标准C

III上

GB/T 14848-93中III类水的上限值。超标率的计算同地表水水质。

(6)绘制地下水pH值、矿化度和总硬度现状分区图(附图2-8-2)。

1)pH值(无因次)分区数值为:pH≤6.0,6.0<pH≤6.5,6.5<pH≤7.0,7.0<pH≤7.5,7.5<pH≤8.0,8.0<pH≤8.5,8.5<pH≤9.0,pH>9.0。

2)矿化度(M,单位:g/L)分区数值为:M≤1,1<M≤2,2<M≤3,3<M≤5,M>5。要求标示出各矿化度分区的面积。

3)总硬度(N,单位:mg/L)分区数值为:N≤10,10<N≤30,30<N≤50,50<N≤85,85<N≤150,150<N≤250,250<N≤350,350<N≤450,450<N≤550,550<N≤650,N>650。

(7)绘制现状地下水水质类别分布图(附图2-8-3)。

在工作底图上勾绘出各计算分区的界线,点绘各计算分区中的选用监测井位置;在图中标示出各计算分区现状地下水水质类别,并标示出相应关键项目名称及其监测值;根据各计算分区的水质类别圈定出各地下水水质类别的分布区,并标示出各水质类别分布区的面积。各水质类别的着色图例为:I类—蓝,II类—绿,III类—黄,IV—粉红,V类—深红。

(8)铁、砷、氟的实测值超过控制标准的计算分区为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区,需要分析异常区的成因及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并根据实测资料绘制铁(或砷、氟)异常区分布图(附图2-8-4)。在工作底图上,首先勾绘出计算分区,然后在有水文地

球化学异常的计算分区内点绘选用水质监测井位置,并在水质监测井旁标示出水文地球化学异常项目的名称、实测值、超标指数,最后圈定出异常区的分布范围。 (9)填报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表(附表2-8-2)。 1)水质类别用罗马数字填写。

2)监测值精确位数要求规定为:pH 值和矿化度(M )精确至十分位,总硬度(以CaCO 3计)及大肠菌群精确至个位,氨氮和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要求取二位有效数字,高锰酸盐指数精确至百分位。

3)地下水劣质区是指水质为IV 类或V 类的区域。面积在地下水水质类别分布图上量取,并精确至百分位;超标率精确至十分位,超标指数要求取二位有效数字。 (10)确定各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的水质类别,填报不同质的地下水资源量状况表(附表2-8-3)。

2.8.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选用质量较好、监测年份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作为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的选用水质监测井,填报地下水水质监测成果表(附表2-8-4)。 (2)根据选用水质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通过点绘各水质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动态曲线,分析水质历年变化情况,记录有显著动态变化特征的监测项目名称以及监测起止年份、监测值,计算监测起止期间相应数值的年均变化量和年均变化率。简易分析方法如下:

首先,选取有显著变化的监测项目i ,该监测项目i 在起始监测年份(t 1)的监测值为C i1,在终止监测年份(t 2)的监测值为C i2,则该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量△C i 为:

)

(121

2t t C C C i i i --=

?

(8-1)

该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RC 则为:

%1001

??=

i i

C C RC (8-2)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将地下水中监测项目i 的变化趋势分成恶化(RC >5%)、稳定(-5%≤RC ≤5%)和改善(RC <-5%)三大类。

年均变化量的精确位数与监测值相同,年均变化率要求精确至十分位。

当监测资料系列较长时,可采用图示法、回归分析法分析地下水各监测项目的变化趋势。

(3)在各监测项目监测值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计算分区的地下水水质近期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4)填报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成果表(附表2-8-5)。

(5)选用水质有显著变化的监测井,根据计算获得的水质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绘制水质监测项目年均变化率分布图(附图2-8-5)。在工作底图上点绘选用的具有显著变化的监测井,并标注选用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据此勾绘出恶化区(△C i>5%,填充红色)、稳定区(-5%≤△C i≤5%,填充蓝色)和好转区(△C

<-5%,填充绿色)。

i

2.8.5 地下水污染分析

(1)本次评价的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现象。本次评价规定,地下水污染分析的主要对象为近期由于人为因素影响造成地下水水质具有明显恶化趋势的地下水,其中,重点是被污染的地下水水质已经达到IV、V类水的地下水。

(2)要求调查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源包括水质低劣的地表水体(如排污河道、纳污湖库塘坝等)、污灌区、农药化肥施用量较高的农田及废弃物堆放场等。地下水污染分析的重点区域是污染源附近,尤其是位于污染源附近的地下水水源地。

(3)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采用污染指数衡量。本次评价规定,水质项目i在近期的污染指数P i是指该项目2000年左右的监测值C i与该项目1980年左右的监测值C i0的比值。若P i大于1,则表明地下水遭到污染,P i越大,表示污染程度越严重。

(4)调查海水、地下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可以Cl-的污染指数评价海水入侵程度,可以矿化度的污染指数评价咸水入侵程度。

(5)根据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密切结合污染源种类、物质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污染范围,并探讨地下水污染的成因。

(6)绘制地下水污染区分布图(附图2-8-6)。在工作底图上,点绘选用监测井,以污染指数P i大于1的区域确定为地下水污染区(包括海水入侵区和咸水入侵区)。

同时标绘出IV类和V类水的分布区。

(7)填报地下水污染分析成果表(附表2-8-6)。该表中的地下水污染区是根据

要求取二位有效数字。

附图2-8-6确定的。污染指数P

i

2.8.6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1)要求对日开采量为5万m3~15万m3的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和日开采量大于15万m3的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逐一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未形成超采区的,以生产井布井区为各地下水水源地的评价区;已形成超采区的,以相应超采区确定为评价区。

(2)评价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水质现状评价、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和地下水污染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同上述第2~5部分。要求选用水质监测井应适当加密,并注重“三致”物质的检出情况。

(3)填报各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成果表(附表2-8-7)。表中,面积指评价区面积,要求精确至个位;水质监测项目监测值,为评价区内各选用水质监测井相应监测项目监测值算术平均或面积加权平均。

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阿廖金分类法是由俄国学者O.A.Aleken提出的,按水体中阴阳离子的优势成分和阴阳离子间的比例关系确定水质化学类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各个计算分区中具有代表性水样的HCO

3-、SO

4

2-、Cl-等3个阴离子和

Ca2+、Mg2+、Na+等3个阳离子的浓度含量(均以毫克当量表示)。

第二步,根据各水样中含量最多的阴离子将这些水样分为三类:重碳酸类(以C 表示)、硫酸类(以S表示)、氯化类(以Cl表示),它们的矿化度依次增加,水质变差。

第三步,在每类中再根据水样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进一步分为钙质(Ca)、镁质(Mg)、钠质(Na,钾如钠)三组。

第四步,按各水样中阴阳离子含量的比例关系分为四个型:

Ⅰ型: HCO-

3

>Ca2++Mg2+,在S类与Cl类的Ca及Mg组中均无此型;

Ⅱ型:HCO-

3<Ca2++Mg2+<HCO

3

-+SO

4

2-,多数浅层地下水属于此型;

Ⅲ型:HCO

3-+SO

4

2-<Ca2++Mg2+,或Cl->Na+,此型为高矿化水;

Ⅳ型:HCO

3

-=0。此型为酸性水,C类各组及S和Cl类的Na组中无此型。

阿廖金分类图解见图Ⅱ-2-1。

第Ⅰ型水的特点是HCO

3

->Ca2++Mg2+。这一型水是含有大量Na+与K+的火成岩地区形

成的。水中主要含HCO

3

-并且含较多Na+,这一型水多半是低矿化度的硬度小、水质好。

图Ⅱ-2-1 阿廖金分类图示类组型

第Ⅱ型水的特点是:HCO 3-<Ca 2++Mg 2+<HCO 3-+SO 42-

,硬度大于碱度。从成因上讲,本型水与各种沉积岩有关,主要是混合水。大多属低矿化度和中矿化度的河水。湖水和地下水属于这一类型(有SO 42-硬度)。

第Ⅲ型水的特点是HCO 3-+SO 42-<Ca 2++Mg 2+或者为Cl ->Na +。从成因上讲,这型水也是混合水,由于离子交换使水的成分激烈地变化。成因是天然水中的Na + 被土壤底泥或含水层中的Ca 2+或Mg 2+所交换。大洋水、海水、海湾水,残留水和许多高矿化度的地下水水属于此种类型(有氯化物硬度)。

第Ⅳ型水的特点是HCO 3-=0,即本型水为酸性水。在重碳酸类水中不包括此型,只有硫酸盐与氯化物类水中的Ca 2+组与Mg 2+组中才有这一型水。天然水中一般无此类型(pH <4.0)。

水的上述类型的差异是水体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一般来讲,它们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

第五步,根据各水样的类、组和型,确定出各水样的阿廖金分类的表达式。表达

式以“类”为基号,以组为上脚号,以型为下脚号,如C 类Ca 组II 型可表示为Ca II C ,又如Cl 类Mg 组IV 型表示为Mg IV Cl 。此外,有时还可标上矿化度(精确度至0.1g/L ),表达式为Ca II C 4.0。

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

位年折算方法

在进行地表水水质趋势变化长系列分析时,需将采样的日历年转换成十进位年,其具体方法如下:

1.日历年与十进位年的换算法:

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折合十进位年为:1/12=0.083年。

一年365天,一天折合十进位年为:1/365=0.002739726年≈0.00274年。

所以,每年的1月未为0.083年;

2月未为0.083×2=0.166年;

12月未为0.083×12=0.996年≈1年。

采样时间如果为某月5号,在某月的基础上加0.00274×5=0.0137年,

所以有:1975年2月15日变成十进位年为:

1975+0.083+0.00274×15=1975+0.083+0.0411=1972.1241。

如为1月15日,月计为0,只有15天,则1975年1月15日=1975+0.0411=1975.04; 1983年2月15日=1983+0.083+0.00274×15=1983.12;

1985年5月15日=1985+0.083×4+0.00274×15=1985.37。

2.算例

由此计算得1973年月中(每月15日)采样的十进位年表示的取样时间,见下表:

附录Ⅱ-3(增) 趋势分析方法

1.肯德尔(Kendall )秩次相关检验

肯德尔(Kendall )秩次相关检验即τ检验,是建立在连续实测值的比例数基础上的,实测值大于某个特定数值。对序列x 1,x 2,…,x n ,先确定所有对偶值(x i ,x j ,j>i )中的x i

值,这是一种上升趋势,p 为(n-1)+(n-2)+…+1,系为等差级数,则总和为n )1n (2

1

-。

如果序列全部倒过来,则p=0,即为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对无趋势的序列,p 的数学期望)1n (n 4

1

)p (E -=

。 此检验的统计量

[]

2

/1ar )(V U ττ

=

式中: 1)1n (n p 4--=

τ,)

1n (n 9)

5n 2(2)(V ar -+=τ

)x x (G p j 1

n 1i n

1i j i ∑∑-=+=-= j i

j

i j i x x x x 01)x x (G ≤>???=-

当n 增加,U 很快收敛于标准化正态分布。

原假设为无趋势,当给定显著水平a 后, 在正态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U a/2, 当︱U ︱< U a/2时,接受原假设,即趋势不显著;当︱U ︱>U a/2时,拒绝原假设,即趋势显著。

例:检测表1中序列x i 的趋势是否显著? 表1 某测站年COD 序列 单位:mg/l

解:p=4+3+7+2+3+3+1+2+0=25。

序列长度n=10

111.019

1025

41)1n (n p 4=-??=--=

τ

0617.0)

119(109)

5102(2)1n (n 9)5n 2(2)(V ar =-?+??=-+=

τ

[]

466.00617.0111

.0)(V U 2

/12/1ar ==ττ=

显著水平α=5%时,查处U α/2=1.96,因为|U|〈1.96,则趋势不显著。 2.线性趋势的回归检验法

如果为线性趋势,可用线性回归进行检验。设线性模型为: x=a+bt

按回归分析方法求出参数a 和b 的估计值以及b 的标准差S b ,计算公式如下:

∑==n 1i i t n 1t ∑==n

1

i i x n 1x

∑---=2

i

i

i

)t t ()x x )(t t (b t b x a -=

∑-=2

i 22b )t t (/S S {

}2

/12i )2N /(S -ε=∑

∑∑∑---=ε

2i 22i 2

i

)t t (b )x x (

式中:

∑ε

2

i

是残差或误差的平均和。

b=0情况下的假设需作检查,首先用以上公式估算b 和它的方差2b S 。用学生氏t 检验对统计数b S /b t =进行检验。在这里假定残差i ε是固定的,相互独立并是正态分布。

例:检验表1中序列x t 具有显著的直线趋势 解:根据表1的资料5.5t =,5.93x =

478.05.82/5.39)

t t ()x x )(t t (b 2

i

i i

==---=∑∑

871.90t b x a =-=

∑ε

2i

=1372.5-0.478×0.478×82.5=1353.65

S=13.00 S b =2.048

b S /b t ==0.478/2.048

t 995,8=3.36

︱t ︱

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由于︱t ︱<3.36,所以无趋势存在。

3.季节性肯达尔法检验

季节性肯达尔法检验由肯达尔τ检验改进而来,属于非参数检验。其原理是将历年相同月(季)的水质资料进行比较,如果后面的值(时间上)高于前面的值,记“+”,反之记“-”,如果“+”的个数比“-”的个数多,则为上升趋势;“+”的个数比“-”的个数少,则为下降趋势;“+”, “-”的个数分别为50%,则为无趋势。

由于河流水质组分的浓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将汛期与非汛期水质资料进行比较缺乏可比性。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把水质资料在历年相同月份之间比较避免了季节性的影响。同时,由于数据比较只考虑相对排列而不考虑其差值大小,故能避免水质资料中常见的漏测值问题,也使奇异值对水质趋势分析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的零假设H 0为随机变量,与时间独立,假定全年12月的水质资料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

设有n 年p 月的水质资料观测序列X 为:

???????

????

??

????????=np n2n12p 22211p 1211x x x x x x x x x X 式中,11x ,…np x 为月水质浓度观测值。 (1)对于p 月中第i 月(i ≤p)的情况,则有:

∑∑

+=-=≤<≤-=n

k j ik ij

n k i n j k x x

G S 1

1

1

)1)((

+=-=-=

-=n

k j i i ik ij n k i n n x x G m 1

1

1

2

)

1()(

式中,i S :第i 月历年水质系列相比较的正负号之和;

i m :第i 月可以作比较的差值数据组个数; i n :第i 月水质系列中非漏值个数。

???

?

?<-=>=-0x -x 10x -x 00x -x ,1)X X (G ik ij ik ij ik ij jk ij ,当,当,当

在零假设下,随机系列i S (i=1,2…p )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则i S 的均值和方差如下:

均值:E (i S )=0

方差:18/)52)(1()(2+-==i i i i i n n n S Var σ 当i n 个非漏测值有t 个数相同,则公式2i σ为:

18

)

52)(1(18)52)(1()(2

∑+--+-==i i i i i t t t n n n S Var σ

(2) 对于月的总体情况

令 ∑==p

1

i i S S , ∑==p

1

i i m m ;

在零假设下,p 月S 的均值和方差为: 均值:∑===p

10)()(i i S E S E

方差:∑

=+-==p

1

2

18

)

52)(1()(i i i i n n n S Var σ

当n 年水质系列有t 个数相同时,同样有

18)

52)(1(18)52)(1(p

1

2

∑∑+--+-==i i i i i t t t n n n σ

当n ≥10,S 也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标准方差为Z 为:

??

??

???

?

?<+=>-=0

S )]S (Var [1S 0S 00S )]S (Var [1

S Z 21

21,当当,,当 (3) 趋势检验

在双尾趋势检验中,如果Z =Z a/2,则接受零假设。这里FN (Z a/2)=2

a

,FN 为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即:

?

-=

Z

t t d e

FN 22

121

π

a 为趋势检验的显著性水平,a 值为:

?

∞-=

Z

t t d e

a 22

122π

取显著性水平a 为0.1和0.01。当a ≤0.01时,说明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水平,当0.01

表:显著性水平表 ?

--=

Z

x x d e

Z a 22

121)(π

(部分)

4.直线回归方程

设为两个随机变量系列X 、Y ,它们分别为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代替GB3838-88,GHZB1-1999 2002-04-28发布 2002-06-01实施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4月26日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范围 1.1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 引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2001年)和本标准表4~表6所列分析标准及规范中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

地下水调查评价规范

地下水调查评价规范 一、资质内容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业务范围分以下5项内容。同时,结合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特点和承担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列相应的单项业务范围: (一)水文水资源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量、水平衡测试、水能勘测。 (二)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测预报、地下水预测预报。 (三)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 (四)水文分析与计算。 (五)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表水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评价。 二、资质分级标准 根据《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 1、单位资历和能力 a、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专门从事水文、水资

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内部管理制度健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有专门的项目管理制度。 b、注册资金或开办资金不低于200万元。 c、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年以上,是行业的骨干单位。 d、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的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不少于10人。聘用专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不得高于技术人员总数的10%,以上人员不得同时在其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机构从业。 e、熟悉和掌握流域和区域的水文水资源状况,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一个大江大河流域范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与实施、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一个以上单项业务工作。 f、近5年内完成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或相关工作10项以上,其中不少于3项通过省部级或流域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或者不少于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参加过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及定额的编制工作。 2、单项资质要求 ⑴水文水资源监测 ①地表水水量监测 a、技术力量:从事地表水水量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含大专,下同)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细则》第2.7-2.8节) XX省院 年月

目录 2.7 地表水水质 (2) 2.7.1 评价内容 (2)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2) 2.7.3 现状水质评价 (2) 2.7.4 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4) 2.7.5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 2.7.6 水资源分区水质现状评价 (5) 2.7.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5) 2.7.8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6) 2.8 地下水水质 (6) 2.8.1 基本技术要求 (6) 2.8.2 地下水化学分类 (7)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7) 2.8.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 2.8.5 地下水污染分析 (10) 2.8.6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11) 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2) 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4) 附录Ⅱ-3(增)趋势分析方法 (15) 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21) 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26)

2.7 地表水水质 2.7.1 评价内容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省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2002年下半年全省断面增加钾、钠、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矿化度7个项目。 2.7.3 现状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地表水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pH、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BOD5、NH3-N、TP、TN、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 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对断面(点位)、河流、湖泊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湖泊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按下述方法评价。

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 ①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②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 降); ③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 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按组合类别比例法评价: 设△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D=D2-D1; ①当△G-△D>0时,水质变好;当△G-△D<0时,水质变差; ②当│△G-△D│≤10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 ③当10<│△G-△D│≤20时,则评价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 ④当│△G-△D│>20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项目及标准 按照环境保护总局(环函[2005]47号)《关于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的通知》要求执行,地表水水源水质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表2和表3 (1-35项)中的项目。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指城市市区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得的水量中,其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的数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量之和÷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之和)×100% 三、排污口评价项目及标准 排污口评价指标为《2011年武汉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武环[2010]104号)中规定的各排污口所监测的项目。评价标准根据排污口不同的受纳水体规定:长江、汉江、东湖、汤逊湖、知音湖排污口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府河、墨水湖排污口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地下水污染评价报告

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XXX灯泡厂 水文地质调查评价设计 姓名:李庭明 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学号:201003080207 报告编写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工院10级地下水报告提交时间:二〇一三年七月

指导老师:李晓 报告提交单位:成都地质调查局

目录 第一章前言 (5)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5) 二、交通位置及历史资料 (5) (一)交通位置 (5) (二)历史资料 (7) 第二章灯泡厂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概况 (7) 一、自然地理 (7) (一)地形地貌 (7) (二)气象及水文 (8) 二、地质条件 (9) (一)地层岩性 (9) (二)地质构造 (10) (三)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11) 三、水文地质条件 (12) (一)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 (12) (二)地下水类型 (12)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特征 (13) (四)地下水埋深 (13) 第三章调查评价工作的内容及布置 (13) 一、钻探工程 (13) 二、物探工程 (15) 三、现场观察测试 (16) (一)主要目的 (16) (二)观察内容 (17) 四、取样 (17) (一)水样的采集 (17) (二)岩土的采集 (19) 五、水土分析 (19) (一)地下水常规检测项目 (19)

(二)现场分析与监测 (21) 第四章工作内容与安排计划表 (23) 第五章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的预算 (23) 一、资料收集 (23) 二、现场调查 (24) 三、钻探工程 (24) 四、物探工程 (25) 五、水样与土样分析 (25) 六、报告印刷费及管理费 (25)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6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一、总体成果与进展概述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2006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果。 北方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在经过第一阶段四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综合研究,完成了各平原(盆地)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图件的编制及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阶段进展: 基本完成了我国北方八个平原(盆地)大约77万平方公里1/25万区域水文地质修测;完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特征调查,取得了一大批新的地下水动态调查资料和阶段成果; 开展了上述重点区域地下水功能评价试验研究,拓展了地下水评价范畴,更好地体现了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国际先进的信息化设计理念,建立了统一构架的地下水与环境数据库、流域(含重点区)数值模拟模型,初步形成了八个平原(盆地)地下水与环境动态评价能力; 建立了规范的地下水与环境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若干重大专题问题研究,地下水调查评价的科技支撑能力有明显提高; 稳定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全的骨干水工环队伍。 正在实施的六个地调项目按计划完成了设计的各项实施工作量,年度进展明显。 二、各工作项目进展与成果 1.完成了五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建立了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初步构建了调查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本计划项目所属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疏勒河)、银川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成果报告的编写,通过了承担单位的初审;建立了野外调查和成果数据库,通过了实施单位组织的预审。 (1)采用钻孔资料收集、补充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平原(盆地)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地表水水质标准

地表水水质标准

您的位置:首页>>法律法规>>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GB 3838-2002 代替GB 3838-88 GHZB 1-1999 批准日期2002-04-26 实施日期2002-06-01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4 标准值 5 水质评价 6 水质监测 7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制 表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制 表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制 表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 表5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分析方法 表6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分析方法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良好的生态系统,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标准项目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引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集中式生活引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地表水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选择,集中式生活引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 本标准项目共计109项,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 与GHZB 1—1999相比,本标准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增加了总氮一项指标,删除了基本要求和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及凯氏氮三项指标,将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调整为集中式生活引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修订了pH、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铅、粪大肠菌群等七个项目的标准值,增加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40项。本标准删除了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本标准对地表水各类水域进行监督管理。 于近海水域相连的地表水河口水域根据水环境功能按本标准相应类别标准值进行管理,近海水功能区水域根据使用功能按《海水水质标准》相应类别标准值进行管理。批准划定的单一渔业水域按《渔业水质标准》进行管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及与城市污水水质相近的工业废水用于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进行管理。 《地面水环境标准》(GB 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为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标准》(GB 3838—83)和《地表水环境标准》(GHZB—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4月26日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与评估 姓名:王学良学号:110924 专业:自动化成绩;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自动化系,北京1026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制造的垃圾也急剧提升,从最原始的灰尘到白色污染的塑料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都是越来越多。在我国主要城市,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占有率更是越来越多,那么对这些有机物污染的处理问题与技术也是越来越迫在眉睫,在当今社会,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到底处于何种间断,这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采用一些技术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方法评价和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途径。本文主要论述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和对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和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下水;有机污染;技术评估 一、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来源与状况 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有机物的不合理排放及不适当处理,导致其进入地质环境,造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由于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部分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随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 部分行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2009 年全国5亿多吨生活与工业有机废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或处置,生活有机废气液体渗漏污染地下水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勘探、开采及生产等活动显著影响地下水水质,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渗井、渗坑和裂隙排放、倾倒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地下水工程设施及活动止水措施不完善,导致地表污水直接污染含水层,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交叉污染。 在国内,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日益加重,特别是在黄河、辽河、海河及太湖等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咸水的平衡,引起了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海水入侵。 在国外,据已有调查资料,美国的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物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从统计数据来看,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检出率很高的有机污染物。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ICE存在。随后的调查表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2011]22号 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规范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我部制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主题词:环保地表水评价办法通知 抄送:机关各部门。 —3—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3—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4—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作者简介:周怀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为全面了解我国地表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分析水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我们从污染源评价、地表水化学特征、河流湖库现状水质、水质变化趋势、底质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以及供水水质评价等8个方面系统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 本次地表水水质评价以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大量监测资料为基础,并进行了补充监测,评价收集数据的规模是我国水水质评价中最大的一次。水化学特征分析选用2442个测站。现状水质评价测站数6981个,其中河流现状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5952个,湖泊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237个,水库水质评价测站为813个。水质变化趋势选用测站846个。底质污染评价对881个断面进行了取样分析。饮用水水源地评价个数1073,其中重点水源地评价个数467,评价有毒有机物水源地个数630。 本次水质评价体现了8个结合:点面源结合、污染成因与污染表征结合、天然与现状结合、水质水量结合、历史(趋势)与现状结合、常规项目与特定项目结合、水资源质量与功能使用结合、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分区结合。首次明晰了全国点面源贡献率、水功能区达标比例、底质污染状况、有毒有机物污染特征、供水水质合格比例等关系我国地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参数。本次评价完成了与先进国家在水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的全面接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国地表水水质状况的一次评价,对今后中国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质评价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污染源调查

北京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

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评价 初步完成成果的编制。通过本次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获得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的规划方案,建立了反映客观实际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同时开发了技术含量高、功能全面的空间分析系统(GIS),项目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各项工程质量符合规范及规程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奥运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工作成果具有实用性、公益性和可操作性。现将主要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000年北京市开发利用水资源40.48亿m3,工业、城市生活和农村各项用水共37.48亿m3,地表水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3.00亿m3。 (2)全市2000年共有各类水井5.17万眼,其中地下水源厂开采井537眼,城镇工业生活自备井7290眼,农业井4.39万眼。地下水总开采量为27.08亿m3,地下水开采占全市用水量2/3以上。北京平原区2000年地下水开采量25.51亿m3,不同地区开采强度不同,全市平原区平均开采模数39.08万m3/ km3。城近郊和密怀顺(永定河和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是北京城市供水水源地,开采较为集中,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的近50%。 (3)首都邻区平原区范围内2000年水资源利用总量为12.2亿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10.4亿m3,占总用水量85.2%;地表水1.8亿m3,占总用水量14.8%。 2)地下水质量状况 (1)监测结果表明,第四系地下水主要开采层中主要超标指标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其它超标指标项目还有总铁、锰;个别监测点有检出超标的项目有氨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类、砷、六价铬、氟化物、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呈点状分布。其中检出超标项目较多、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房山区的部分地区。 (2)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水质量优良、良好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北部、昌平的西部地区、大兴的东南部、通州的东部、顺义东北部以及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面积约4512 km2;第四系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水质量较差、极差区,北京地区主要分布于城近郊区,以及大兴、房山和顺义、昌平、通州部分地区,面积约2016 km2。首都邻区水质量较差、极差区主要分布 在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平原廊坊各县市、天津、武清的大部分地区,面积3991km2。 3)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1)北京市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1980年-2000年)为36.05亿m3,包括平原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27.73亿m3,山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15.17亿m3,山区与平源的重复计算量,总计6.85亿m3。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多年平均自然消耗量3.90亿m3。首都邻区平原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9.94亿m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摘要 本文在对本市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法和水质开发利用功能法评价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有:地下水评价结果为优良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较差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极差的共8眼井,占监测井数的80%。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仅占10%,大部分井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污染整体比 较严重,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主要的污染因子为Hg、NO 3-、NO 2 -和Mn。针对 评价结果,提出来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预警污染防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result for the fine well in 1 eye,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have 1 Well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a total of 8 Wells, 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Up to the standard of drinking water well accounted for only 10%, most of the well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whole,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for Hg, NO3 - and NO2 - and Mn.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ring up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ggested, to curb trend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early war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目录

地表水评价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水资源规划与评价 学号:S310020058 专业: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学生姓名:李玉莹 任课教师:陆洪宇教授 2011年5月

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 广义地讲,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水体,都属于地表水;狭义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评定。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弄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水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环境区划和环境规划工作。所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对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预测研究,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己有多年历史。最初是通过对水的感观认识来评价水质的优劣,如水的色、味、嗅等。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河流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水质的破坏己经不能简单的根据感观来判断。因此大量的水质评价指标形成,水质的评价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长期以来,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课题,在国外于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形式肯定的国家。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 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年左右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1国外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进展 20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河流水质日趋恶化,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质评价工作也随着发展起来。1902-1909年,德国柯克维兹和莫松等提出了生物学的水质评价分类方法;1909-1911年,英国根据河流水质情况,提出以化学指标对河流进行污染分类。1965年,R.K.Horton提出了水质评价的质量指数法(QI),以此标志着水质现状评价工作的开始。随后R.M.Brown等于1970年提出了水质现状评价的质量指数法(WQI)N.L.Nemerow在其《河流污染的科学分析》一书中提出内梅罗指数法,并对纽约州的

亳州市涡河沿岸地下水污染调查成果评价重点

文章编号:1005-6157(200904-0287- 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 第19卷第4期2009年12月Vo l.19N o.4 December 2009 亳州市涡河沿岸地下水污染调查成果评价 杨佩明,杨则东,吴成尧,鹿献章,晁玉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通过对亳州市谯城区涡河沿岸70个地下水样品水质化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地表水跨境污染和污染源排放对浅层、深层地下水的影响,探讨了地下水污染物中NH4+(N转化成NO3-(N、NO2-(N的过程和机理。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涡河;亳州市 中图分类号:P641.8;X523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为保障淮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2006年年初,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排了淮北平原4条河流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调查及供水方向研究项目,由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等单位承担。 本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调查、样品分析与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查清4河沿河地区村镇饮用水水质状况,进行饮用水水质评价,具体工作方法是:在4条河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各2km范围内,大致按照每个行政村1个点的密度采集地下水样品,同时采集少量河水及土壤样品,对水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现将本次工作典型地段的部分调查结果作一简要介绍,与同行进行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工作区概况

涡河是本次调查的4条河流之一,是安徽境内淮河流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经鹿邑县进入亳州市谯城区,在汇聚了惠济河、洪河、小洪河、亳河等支流后,向东南方向流出区外(图1,涡河水位常年低于地下水位,是一条常年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河流(在汛期高水位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但是河水侧渗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本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并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斜,坡降1/8000,地面标高约在35~40m之间,地表为第四系覆盖,第四系厚度为几十米到二百余米,主要为冲积物、洪积物,富水性较好,防污性能差。地下水位埋深 1.7~4.2m。 本区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地表水体的颜色多为黄色、褐色,涡河及其支流水体混浊,常见漂浮的垃圾和微小的浮游生物。本次在涡河干流的亳州大地桥附近采集了4件河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涡河水质属于地表水劣Ⅴ类水,主要超标组分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近年的监测结果表明:2004~2006年间,豫皖边界(鹿邑县付桥闸上涡河的入境水质为Ⅳ类、劣Ⅴ类(同期水质目标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COD、氨氮和总磷。在野外调查时经常见到,在省界处上游用水闸将严重超标的河水(污水闸住,积累到一定程度或汛期时随洪水下泻,对下游水质造成严重污染,越境排污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一个老大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亳州市谯城区涡河沿岸农村约95%的农户每家有1口水井,多数为手压井,有些为自吸泵电井,为我们本次地下水水质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地下水污染调查成果评价 本次工作小区检测指标主要为无机指标,共40项,样品分析由安徽省地勘局化验室(国土资源部合 收稿日期:2009-8-17 作者简介:杨佩明(1953-,男,安徽合肥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地球化学测量、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