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1况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1况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1况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1况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况

玉米蛋白粉是玉米经脱胚、粉碎、去渣、提取淀粉后的黄浆水,再经脱水制成的富含蛋白质的产品,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50%(以干基计)。玉米籽粒经湿磨法工艺制得的粗淀粉乳,再经淀粉分离机分出的蛋白水,然后用浓缩离心机或沉淀池浓缩,经脱水、干燥即制得玉米蛋白粉。也有玉米蛋白粉为提取赖氨酸之后的加工副产品。我国年产玉米蛋白粉在220万吨以上。玉米蛋白粉粗蛋白在50%以上,有的高达70%,色泽金黄,是常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常用于各种动物日粮。

1玉米蛋白粉的化学组成

玉米蛋白粉粗蛋白含量在50~60%左右,含有的蛋白质主要为:玉米醇溶蛋白(Zein,68%)、谷蛋白(Glutelin,22%)、球蛋白(GIobulin,1.2%)和少量白蛋白(Albumin)。玉米蛋白粉氨基酸组成不佳,Ile、Leu、Val、Ala、Pro、G1u等含量高,而Lys、Trp严重不足。虽然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不佳,但这种独特的氨基酸组成通过生物工程来控制其水解度,可以获得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活性肽。需要注意的是: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总和高于豆粕和鱼粉,并且含硫氨基酸和亮氨酸含量也比豆粕和鱼粉更高,因此玉米蛋白粉可以与豆粕和鱼粉蛋白源相互补充。此外,玉米蛋白粉粗纤维含量低;代谢能与玉米相当或高于玉米;铁含量较多;维生素中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富含色素。

表1玉米蛋白粉的化学组成和氨基酸组成

蛋白/% 淀粉/% 脂肪/% 水分/% 纤维/% 灰分/% 类胡萝卜素mg/kg 55~65 15~20 5~7 9~12 0.5~2.5 0.5~3.7 100~300

氨基酸 Ile Leu Val Ala Pro Glu Lys Trp

摩尔百分比

/% 2.05 8.24 3.00 4.81 3.00 12.26 0.96 0.20

2玉米蛋白粉用作饲料蛋白源

玉米蛋白粉用作鸡饲料可以节省蛋氨酸,并且着色效果明显,特别适宜作家禽饲料原料。但由于玉米蛋白粉很细,因此它在鸡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在5%以下),否则会影响鸡的采食量。玉米蛋白粉对猪的适口性较好,它与豆粕合用还可以起到平衡氨基酸的作用,其在猪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一般在15%左右。玉米蛋白粉还可用作奶牛、肉牛的蛋白质饲料原料,但因其密度大,需要配合密度小的饲料原料使用,其在精料中的添加量以30%为宜。另外,在使用玉米蛋白粉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霉菌(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

玉米蛋白粉的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可以用来替代鱼粉、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刘燕强研究结果表明,Lys是玉米蛋白粉饲喂生长肥育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因此用玉米蛋白粉替代豆粕作猪的蛋白质饲料源时,必须在其日粮中添加Lys。玉米蛋白粉的蛋白含量高低还与猪的表观消化能直接相关。秦旭东研究结果表明,在育肥猪配合饲料中添加50%提醇玉米蛋白粉,可以提高猪的平均日增重,并增加猪的体长和胸围。郭亮等研究结果表明,生长猪对玉米蛋白粉(CP 32%)的表观消化能和能量消化率高于玉米蛋白粉(CP 52%)和玉米蛋白粉(CP 47.4%)。以玉米蛋白粉为主的蛋鸡配合饲料可以对蛋鸡起保健和促生长作用,从而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鸡蛋的蛋白品质。李佩华等用不同量玉米蛋白粉代替等量豆粕饲喂蛋鸡的试验表明,用玉米蛋白粉替代7%豆粕,可以提高蛋鸡产蛋率和饲料利用效率。

3玉米蛋白粉用作肉鸡着色品

玉米蛋白粉中叶黄素含量高,能有效地被鸡的肠道吸收或沉积在鸡皮肤表面,使鸡蛋呈金黄色,鸡皮肤呈黄色。杨具田等报道,在褐壳蛋鸡日粮中添加6.5%玉米蛋白粉,可以提高蛋黄色泽级数。

4玉米蛋白粉的其他应用

玉米蛋白粉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可以促进鸡的脂质代谢,保证必须氨基酸的合成,从而有利于提高能量消化率。在养牛生产中,用玉米蛋白粉作精饲料,还可以使部分不能被瘤胃消化的蛋白在小肠被更好地消化吸收。郭亮等研究不同种类玉米蛋白粉日粮纤维和能量对生长猪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蛋白粉日粮的NDF或CF含量降低,粪氮与日粮氮比值减少,即氮排出量减少,总氮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韩斌等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玉米蛋白粉用量不超过15%(替代25.8%鱼粉),不影响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此外,人们已经开始用玉米蛋白粉制备蛋白发酵粉、氨基酸(L-谷氨酸、L一亮氨酸)、玉米醇溶蛋白、玉米黄色素、玉米蛋白活性肽等产品,这些玉米蛋白粉加工产品无毒副作用,并且具有成本低、来源广、价格便宜等特点,应用前景相当可观。

玉米蛋白粉生工艺说明

一、投料工序 将称重的玉米倒入玉米投料口中,由提升机将玉米提升到清杂设备的上部;经永磁筒吸附住玉米中夹带的铁质后进入出清圆筛;进入出清圆筛的玉米通过筛筒的转动,连续筛选分离除去大杂质(如玉米皮、玉米蕊)细杂(如尘土、细砂);出清圆筛尾部风机与上风机,抽出玉米表面附着的灰尘、玉米绒等杂质。干净的玉米流至去石槽中,经水清洗后,由泵打入泡料罐中。 二、浸泡工序 1、玉米浸泡的工艺条件 a)浸泡温度:(49~53)℃ 亚硫酸水的浓度(0.16~0.18)% 浸泡最佳时间(42~48)h 浸泡好的珏米应至① 含水量(40~45)%(湿基)② 浸泡后玉米用两手指可以挤裂。 b)条件的变更:因停水、停电、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而导致浸泡玉米超出最佳的浸泡时间范围,需延长浸泡时间,或新陈玉米更换需缩短或增加浸泡时间,由淀粉车间填写“工艺条件临时变更审批单”,报研发中心批准。 2、玉米浸泡的方法 a)玉米浸泡采用逆流扩散法,它是将多组浸泡罐用泵和管路系统连接起来,在玉米浸泡即将结束时打入最后一个浸泡罐,循环之后,用自

吸泵将浸泡水打入次长浸泡过的玉米浸泡罐。这样将浸泡水逆着新进的玉米的方向依次以一个罐打至另一个罐。 b)玉米装罐结束后,用老酸浸泡,时间为(9~10)小时。、 3、玉米破碎、胚芽分离与洗涤 a)破碎的工艺条件 玉米破碎时的控制指标 胚芽分离的工艺条件 b)胚芽洗涤工艺条件 洗涤用水的温度(℃):32~36 4、玉米破碎、胚芽分离与洗涤操作 a)经脱胚磨开机前必须检查动、定齿盘的间距,以防凸齿相撞造成机器损坏,经检查机械正常即可开机进水、进料。为达到理想的破碎效果,以利于后续胚芽的分离,应使出机物料浓度在(6.0~8.5)Be’。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1况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概况 玉米蛋白粉是玉米经脱胚、粉碎、去渣、提取淀粉后的黄浆水,再经脱水制成的富含蛋白质的产品,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50%(以干基计)。玉米籽粒经湿磨法工艺制得的粗淀粉乳,再经淀粉分离机分出的蛋白水,然后用浓缩离心机或沉淀池浓缩,经脱水、干燥即制得玉米蛋白粉。也有玉米蛋白粉为提取赖氨酸之后的加工副产品。我国年产玉米蛋白粉在220万吨以上。玉米蛋白粉粗蛋白在50%以上,有的高达70%,色泽金黄,是常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常用于各种动物日粮。 1玉米蛋白粉的化学组成 玉米蛋白粉粗蛋白含量在50~60%左右,含有的蛋白质主要为:玉米醇溶蛋白(Zein,68%)、谷蛋白(Glutelin,22%)、球蛋白(GIobulin,1.2%)和少量白蛋白(Albumin)。玉米蛋白粉氨基酸组成不佳,Ile、Leu、Val、Ala、Pro、G1u等含量高,而Lys、Trp严重不足。虽然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不佳,但这种独特的氨基酸组成通过生物工程来控制其水解度,可以获得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活性肽。需要注意的是: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总和高于豆粕和鱼粉,并且含硫氨基酸和亮氨酸含量也比豆粕和鱼粉更高,因此玉米蛋白粉可以与豆粕和鱼粉蛋白源相互补充。此外,玉米蛋白粉粗纤维含量低;代谢能与玉米相当或高于玉米;铁含量较多;维生素中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富含色素。 表1玉米蛋白粉的化学组成和氨基酸组成 蛋白/% 淀粉/% 脂肪/% 水分/% 纤维/% 灰分/% 类胡萝卜素mg/kg 55~65 15~20 5~7 9~12 0.5~2.5 0.5~3.7 100~300 氨基酸 Ile Leu Val Ala Pro Glu Lys Trp 摩尔百分比 /% 2.05 8.24 3.00 4.81 3.00 12.26 0.96 0.20 2玉米蛋白粉用作饲料蛋白源 玉米蛋白粉用作鸡饲料可以节省蛋氨酸,并且着色效果明显,特别适宜作家禽饲料原料。但由于玉米蛋白粉很细,因此它在鸡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在5%以下),否则会影响鸡的采食量。玉米蛋白粉对猪的适口性较好,它与豆粕合用还可以起到平衡氨基酸的作用,其在猪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一般在15%左右。玉米蛋白粉还可用作奶牛、肉牛的蛋白质饲料原料,但因其密度大,需要配合密度小的饲料原料使用,其在精料中的添加量以30%为宜。另外,在使用玉米蛋白粉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霉菌(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

玉米蛋白粉工艺流程

玉米蛋白粉工艺技术规程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使蛋白粉的生产工艺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蛋白粉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2 职责 2.1 淀粉车间负责蛋白粉的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3 管理内容和方法 3.1 蛋白粉工艺流程(见二楼) 3.2工艺规程 3.2.1玉米称重操作要求 a)将装满玉米的车辆在电子地上衡上准确称重,准确度为±5kg。 b)玉米卸于投料口后,然后车辆及包装物再回电子衡上称重,准确度为±5kg。 c)每一灌料根据检验结果作一次准确的计量。 3.2.2玉米清杂 3.2.2.1工艺条件及要求:玉米投料量(28~35)吨/小时 3.2.2.2操作要求 a)将称重的玉米倒入玉米投料口中; b)由提升机将玉米提升到清杂设备的上部;经永磁筒吸附住玉米中夹带的铁质后进入出清圆筛; c)进入出清圆筛的玉米通过筛筒的转动,连续筛选分离除去大杂质(如玉米皮、玉米蕊)细杂(如尘土、细砂); d) 出清圆筛尾部风机与上风机,抽出玉米表面附着的灰尘、玉米绒等杂质。 e) 干净的玉米流至去石槽中,经水清洗后,由泵打入泡料罐中。 3.2.3 浸泡工序 3.2.3.1 玉米浸泡的工艺条件 a)条件要求 浸泡温度 (49~53)℃ 亚硫酸水的浓度(0.16~0.18)% 浸泡最佳时间(42~48)h 浸泡好的珏米应至① 含水量(40~45)%(湿基)② 浸泡后玉米用两手指可以挤裂。 b)条件的变更:因停水、停电、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而导致浸泡玉米超出最佳的浸泡时间范

围,需延长浸泡时间,或新陈玉米更换需缩短或增加浸泡时间,由淀粉车间填写“工艺条件临时变更审批单”,报研发中心批准。 3.2.3.2 玉米浸泡的方法 a)玉米浸泡采用逆流扩散法,它是将多组浸泡罐用泵和管路系统连接起来,在玉米浸泡即将结束时打入最后一个浸泡罐,循环之后,用自吸泵将浸泡水打入次长浸泡过的玉米浸泡罐。这样将浸泡水逆着新进的玉米的方向依次以一个罐打至另一个罐。 b)玉米装罐结束后,用老酸浸泡,时间为(9~10)小时。、 3.2.4 玉米破碎、胚芽分离与洗涤 3.2. 4.1 破碎的工艺条件 玉米破碎时的控制指标 指标第一次破碎第二次破碎 玉米稀浆浓度(Be’) 5.0~8.58.0~13.0 完整玉米籽粒数不允许出现 3.2. 4.2 胚芽分离的工艺条件 指标胚芽分离过程 进料浓度(Be’)8.0~13.0 物料的温度(℃)36~42(如果自然温度升高,物料必然有所提高) 3.2. 4.3 胚芽洗涤工艺条件 洗涤用水的温度(℃) 32~36 3.2. 4.4 玉米破碎、胚芽分离与洗涤操作 a)经脱胚磨开机前必须检查动、定齿盘的间距,以防凸齿相撞造成机器损坏,经检查机械正常即可开机进水、进料。为达到理想的破碎效果,以利于后续胚芽的分离,应使出机物料浓度在(6.0~8.5)Be’。 b)破碎的物料从收集器用离心泵送到胚芽旋流器,进行第一次胚芽分离,在分离中尽可能地分离出胚芽。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保持进入旋流器的淀粉悬浮液浓度为(6.0~8.5)Be’。从头道旋流器得到的物料通过曲筛滤去粉浆。清理过的胚芽还带有部分淀粉乳,要在重力筛子上进行筛分和洗涤三次。经过筛分和洗涤后的胚芽进入榨水机。3.2.5 浆料的针磨

饲料原料的质量安全控制

饲料原料的质量安全控制 0引言 随着工业饲料每年超越GDP增速的高速增长,国内饲料原料相对比较紧张,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自2012年5月1日起,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国家进一步提高了饲料原料的使用要求和规范,并对添加剂和药物做出了许多限制。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首先要保证饲料原料的质量安全控制。 1通过采购程序控制 目前市场上原料掺假事例屡见不鲜,掺假造假的手段、方法越来越高明,参假的物质也越来越复杂,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对此防不胜防,给饲料质量和畜禽及水产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些大型的饲料企业购置气相、液相等仪器进行检验,技术要求高、费用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普及运用。探讨源头的控制程序,把好原料质量关,对于有效控制饲料质量尤为重要和必要。 1.1原料采购计划和质量控制指标的制订 企业首先根据生产计划议定原料采购计划和备选供货商,制订原料质量企业控制标准和检验项目。玉米应重点控制水分、容重、霉粒比例和杂质比例;小麦控制水分、容重;糠麸控制新鲜度和蛋白质成分;豆粕重点是粗蛋白质、蛋白溶解度、尿酶活性和掺假成分;棉、菜粕重点是粗蛋白质和掺假成分;鱼粉重点是感观、粗蛋白质、真蛋白质、盐分和掺杂成分;其他动物性饲料重点是感观、粗蛋白质和微生物。 1.2供货商资质审定 备选供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资质,具备有效的营业执照,其生产、经营范围应包括饲料、添加剂等项目。非动物源性单一饲料应取得省级饲料管理部门颁发的饲料审查合格证;饲料添加剂应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应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动物源性原料产品应取得省饲料管理部门颁发的动物源性产品卫生合格证。 质量体系认证情况:包括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HACCP认证情况等,并提供相应证书。现场考察:对于新供货企业,采购人员应深入现场考核生产、经营条件;必要时现场取样检测。 信誉度调查:向当地饲料、工商管理部门咨询,了解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情况,索取质量抽检报告,调查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映,评估企业及产品的市场信誉度。 综合拟供货企业各方面情况,进行审定,确定是否列入供货企业。对无证、无照、管理部门挂牌督查的企业坚决排除。对新供货企业首次必须认真审定,老供货企业一般每年进行1-2次评审。 1.3原料质量评估 对大宗原料应索取产品检测报告和合格证;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料产品应索要产品批准文号的批件、产品执行标准、产品检验合格证和产品标签;首次采购非常规原料的应索取产品说明及相关资料,对产品安全、营养水平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试用;重要原料和大批量原料应进行送检。 1.4采购评议和协议 采购、品管、财务等部门对供货商资质、市场信誉、原料质量、同行价格进行综合分析,拟定采购方案,报送企业负责人批准。重要原料和大批量原料应每批进行;辅料应定期进行。签订购销协议,协议应明确质量标准、数量、价格、供货时间、供货方式、付款方式、违约

饲料原料之三——玉米蛋白粉

饲料原料之三——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是玉米籽粒经医药工业生产淀粉或酿酒工业提醇后的副产品,其蛋白质营养成分丰富,并具有特殊的味道和色泽,可用作饲料使用,与饲料工业常用的鱼粉、豆饼比较,资源优势明显,饲用价值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需进行再处理,可直接用作蛋白原料。玉米蛋白粉作为饲料可开发的优势还在于工业化规模产量在扩大,产品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少,潜在的开发性大,饲料的安全性能好,因此,玉米蛋白粉具有很广阔的生产前景。 玉米蛋白粉的组成 玉米蛋白粉也叫玉米麸质粉,主要由玉米蛋白组成,含有少量的淀粉和纤维。蛋白质在猪胃肠内呈可溶性的蛋白质和不可溶性的蛋白质两种状态存在,不溶性的蛋白质易和其他大分子有机物或微量元素结合,不易被动物吸收利用,几乎全部被动物排出体外,是组成粪干物质的成分。淀粉包含抗性淀粉和慢性淀粉,抗性淀粉在消化道内不易被淀粉酶水解,吸收水分后粘滞性增大,影响食糜的蠕动,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玉米蛋白粉中的纤维成分由NSP和木质素组成。NSP的含量、种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粮的消化吸收,也影响氮的利用和排泄。编辑本段玉米蛋白粉的营养成分因不同用途、不同生产工艺生产的玉米蛋白粉营养成分不同,直接影响其有效利用率和饲料配方的经济效益。医药工业生产的玉米蛋白粉含蛋白质高达60%以上。其蛋白质含量分别比豆饼和鱼粉高21%和3.7%,是具有高蛋白质的饲料原料,同时粗纤维含量低于豆饼3.9%;医用玉米蛋白粉中脂肪含量高于豆饼和玉米籽实,配制成饲料后,饲粮脂肪含量高,有利于减少氨基酸氧化而生成较多的体蛋白,还能抑制葡萄糖和其他前体物质转化为脂肪;在高温条件下,还有利于能量食入,降低畜禽的体热消耗,减缓热应激。 提醇玉米蛋白粉是酿酒工业的副产品,其蛋白含量较低,粗纤维含量高,营养价值不如医用玉米蛋白粉高,但因含有未知生长因子,添加到日粮后可显著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玉米蛋白粉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玉米蛋白粉用作饲料蛋白源

玉米蛋白粉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样本)

玉米蛋白粉投资建设项目立项申请 一、项目背景 1、园区加快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优化服务流程,创新 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全面梳理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逐步做到 “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优化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服务流程,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 事项,不得强制要求到现场办理。全面公开与政务服务事项相关的服务信息,除办事指南明确的条件外,不得自行增加办事要求。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护,切实加大对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 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推行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网上服务、网 上交易、网上监管、网上办公、网上督查、网上公开、网上信访,最大程 度利企便民,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园区不断完善自身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承接国际、沿海产业转移,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推进产业结构从低附 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打造县域经 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省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发布产业园区主导产业 指导目录,避免产业园区之间同质化竞争,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招商引

资恶性竞争,实现产业园区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湖南特色和竞争 优势的产业集群。 2、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 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一是全社会的创新投入不断提升。2017年全社会研 发投入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不断加大 创新投入。二是全社会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围绕支持创新不断优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 式蓬勃发展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企业面向市场和消费升级,大胆推进技 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三是有利于新动能培育的 改革举措陆续出台。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出台了创新管理、优化 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等改革文件,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制度障碍,释放新动能发展的活力。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政策效 应正在持续释放,突出表现为创新创业热度不减,新增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达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1亿户,达到标志性高点。更为可喜的是,新设市场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冀凤杰 丁玉华 马永喜 冀凤杰,北京德宝群兴科技有限公司,100094,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丁玉华、马永喜,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收稿日期:2007-08-27 在广泛使用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量高达 50%~70%。由于生物乙醇、赖氨酸、淀粉工业的需求增加,又受种植资源的限制,使玉米价格一路飙升。因此,关注饲料产品的品质和利润就必须关注玉米的品质。本文主要阐述玉米品质控制指标和注意事项。 1玉米概况1.1 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约为世界 总产量的1/6。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区,以山东和吉林省产量最高,年产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年产量在600万吨以上的省有河南、河北、黑龙江、四川;年产量在200~500万吨的有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云南、陕西等省。全世界玉米约70%~ 75%作为饲料,15%~20%作为粮食,10%~15%作为工业 原料。玉米在食品及酿造工业上用途极广,其副产物如酒糟、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饼等也主要用作饲料。

1.2分类 玉米按品种特点可分为硬粒型、马齿型等,饲料用 玉米多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按颜色可分为黄玉米、白玉米和红玉米。饲料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 1.3结构和成分 玉米籽粒可分为种皮、胚乳(包括糊粉层在内和胚。种皮约占籽实重量的 5%~6%,胚乳占80%~85%。玉米的胚特别大,占10%~15%,糊粉层约占籽实重量的8%~10%,在结构上属于胚乳,但在淀粉的湿法和干法加工过程中,均包含在糠麸中。角质胚乳细胞小,淀粉粒小而呈多角形,淀粉粒间充满蛋白质,因而组织致密,呈半透明状。 粉质胚乳细胞大,淀粉粒多为圆形,蛋白质含量较低,与淀粉粒结合不紧密,结构疏松,呈不透明状。玉米粒各部位成分见表1。我国128个玉米杂交种的化学成分见表2;玉米的养分含量见表3。 表1 玉米粒各部位成分(% 项目 全粒中胚乳胚芽皮顶端 全粒中 82.3 11.55.30.8 淀粉

膨化玉米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膨化玉米及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就是财富”,膨化技术已让更多的饲料生产商感受到这一切。大豆、玉米、饼粕脱毒、血粉、羽毛粉、肉骨粉、米糠、豌豆、糊化玉米尿素、屠宰下脚料、宠物食品、组织蛋白、全价料……,1. 膨化玉米简介 国内很早就有用挤压膨化生产膨化玉米,但自2003年来,高效养殖业对膨化玉米的需求急剧增加,由于膨化玉米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标准,因此整个膨化玉米市场比较混乱,有些关于膨化玉米的介绍也仅限于试验机型。本文是膨化技术及应用系列讲座之一,主要根据众多膨化机用户反馈回来的信息归纳整理而成,很多数据资料均来自第一生产现场,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膨化玉米生产现状,希望对现有膨化机用户及欲从事膨化玉米生产的客户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膨化玉米。 玉米作为饲料中最重要的能量源,其籽粒成分含70~75%的淀粉,由于生玉米内其淀粉分子聚集成致密的淀粉粒结构,淀粉粒内存在相当比例抗酸抗酶的晶体结构而不利于动物的消化利用,必须让晶体结构解体(即糊化)才能被酶充分水解而提高消化率。幼龄动物特别是早期断奶仔猪消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活性很低,研究表明仔猪在出生后42天内都存在淀粉酶分泌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断奶应激使消化酶活性增长出现倒退,常常因淀粉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影响生产性能。当玉米膨化后,淀粉糊化,使淀粉晶体结构不可逆地被破坏,在动物小肠内迅速吸水膨胀,大大增加了淀粉酶的作用面积和穿透能力,使淀粉的水解速度和消化程度均提高,同时,糊化淀粉大幅度提高了ɑ-淀粉酶的敏感度,使其作用更迅速。此外,糊化淀粉还会刺激幼畜胃内产生乳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产生,从而减轻和消除仔猪下痢。 对于水产动物,糊化淀粉的影响也甚为显著,虹鳟对生淀粉的利用率仅为20~24%,而熟淀粉为52~70%;鲤鱼对熟淀粉的消化率高达96%,而生淀粉为38%。水产饲料中的糊化淀粉还增强了饲料的粘结性能,提高其在水中的稳定性。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糊化淀粉在幼畜料、特种饲料、水产饲料中大量应用,挤压膨化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淀粉糊化手段。实际上,在这些饲料中不仅玉米需要膨化,其它用作能量饲料的谷物都需要膨化。 2. 挤压膨化玉米工艺 我们再看看典型的挤压膨化玉米工艺过程。 玉米膨化是在水分、热、机械剪切及压力差的综合作用下的淀粉糊化过程。当物料与蒸汽和水混合时,淀粉的非结晶区开始吸水膨胀,通过膨化腔时,迅速升高的温度及螺旋叶片的揉捏使淀粉加速吸水,晶体结构开始解体,氢键断裂,膨胀的淀粉粒开始破裂,变成一种粘稠的熔融体,在出口处由于瞬间的压力降,水分闪蒸使大量的膨胀淀粉粒崩解,淀粉糊化。高温、高压及机械剪切使挤压膨化比其他加工方式产生的淀粉糊化更彻底,一般糊化度可达80~100%,与常规的煮熟工艺相比,能使植物细胞壁破裂,淀粉链更短从而更有

玉米蛋白粉生产技术

玉米蛋白粉生产技术 韩振全 白 坤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齐齐哈尔市 l61006) (郑州万谷机械有限公司,郑州市450064) 0概述 在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玉米蛋白粉生产工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蛋白粉的生产关系到主产品一一淀粉的得率和质量,也关系到蛋白粉的得率和质量。麸质浓缩机、真空转鼓吸滤机和其工艺技术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经过多年的实际使用,这些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升了我国玉米淀粉的生产技术。 蛋白粉是使用主分离机的顶流(麸质液)物料经过浓缩、脱水、干燥后生产的玉米蛋白质产品。 蛋白粉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l。 1麸质脱水工艺技术 生产蛋白粉的液体(麸质液)是主分离机产生的溢流(顶流),这种液体中的干物质很少,约为1.5°Be’,含干物2.6%,呈酸性。其中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淀粉,蛋白质约占全部干物质的55%以上。这种液体的悬浮性特殊,使用专业设备和工艺技术处理后得到两种产物,一种是蛋白粉,另一种是过程水。 麸质脱水工艺技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使用麸质浓缩机(碟片分离机)和真空转鼓吸滤机的工艺;另一种是使用气浮槽和板框过滤机的工艺。 使用麸质浓缩机或气浮槽将麸质液中的干物质浓度提高的过程称麸质浓缩(Gluten Concentration),它是将主分离机顶流(麸质液)出来的液体物料中的水与干物质进一步分离的过程。麸质浓缩的设备可以使用碟片分离机,也可以使用气浮槽,或联合使用碟片分离机和气浮槽。 麸质浓缩机将物料分为顶流和底流两种液体物料,顶流是过程水,过程水去各工序使用。底流是浓麸质液,浓麸质液去真空转鼓吸滤工序生产蛋白粉产品。

气浮槽也是将主分离机的顶流(麸质液)进行浓缩,将蛋白质与水分离的过程。使用气浮槽处理后得到三种液体。第一种液体是在气浮槽的上层物料,这些物料是含有很多蛋白质的浓麸质液,作为生产蛋白质粉使用。第二种液体是在气浮槽的中问得到的较澄清的过程水,这部分水含有的干物质很少,量很大。第三种液体是在气浮槽的底部得到的含有较多淀粉的液体,量很小,这部分液体回到主分离机的进料罐中。 过程水的质量、温度和使用量在玉米淀粉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影响各种产品的收率,使干物质的收率增加或减少,又能影响各种产品的质量,使主要产品的质量上升或下降,还能影响生产过程的控制难度。 将蛋白粉从浓麸质液中与水分离得到固体湿麸质的过程称麸质脱水(Gluten De-hydration)。麸质脱水使用的设备有真空转鼓吸滤机或板框压滤机。 (1)将浓麸质液送人真空转鼓吸滤机的物料箱中,真空转鼓吸滤机在旋转工作时将麸质吸附在滤布外表面上,在负压真空作用下水分被真空泵吸人真空转鼓内抽走,而在滤布外表面的麸质脱水成滤饼,滤饼厚度3~6mm,含水60%左右。滤饼进入管束干燥机中干燥生产蛋白粉产品用,吸滤下来的过滤水去过程水罐中作为过程水用。真空吸滤的作用是将蛋白质从悬浮液中提取出,得到可以使用管束干燥机干燥的蛋白粉。使用真空转鼓吸滤机脱水用电量多,过程水回收率高,占地面积小,电耗高,自动化控制程度高。 使用麸质浓缩机和真空转鼓吸滤机丁艺技术图见图2。 (2)将浓麸质液用泵打入板框压滤机中,板框压滤机将浓麸质液中的水过滤出去,干物质在板框内留下挤压成固体滤饼,当板框内的干物打满后即卸料,滤饼进入管束干燥机中干燥生产蛋白粉产品用。使用板框压滤机脱水用电量少,过程水回收率低,占地面积大,电耗少,自动化控制程度不高。 使用气浮槽和板框过滤机工艺技术图见图3。

饲料用玉米品质及其对产蛋鸡的影响

饲料用玉米品质及其对产蛋鸡的影响 饲料用玉米是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0%左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饲料行业开始重视对玉米质量的要求。近年来,有些玉米,特别是东北产区的玉米由于种植时间晚,到霜冻降临时还不成熟,仓促收获,水分过高,不便保管,只好进行人工烘干。然而烘干的玉米不仅适口性差,也损伤了籽粒,降低了营养。如何选择玉米和选择什么样的玉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 《饲料用玉米》标准 《饲料用玉米》标准采用容重、粗蛋白质、不完善粒作为定等指标,能比较合理、科学地反映饲料用玉米的内在品质。标准将水分指标统一定为14%,更利于全国大市场的形成。容重是指玉米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表示。玉米容重与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是最能反映玉米内在品质,体现玉米成熟的指标。国际上通用以容重定等级,辅以其他指标,对玉米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而不完善粒是指受到损伤但尚有饲用价值的玉米粒,包括虫饰粒、病斑粒、破损粒、生芽粒、生霉粒、热损伤粒。考虑到饲料玉米的实际情况,不完善粒中的大部分仍可饲用,饲用玉米质量指标标准见表1。 2 新陈玉米的品质及判别方法 2.1 陈玉米的品质变化 饲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优质饲用玉米籽粒新鲜饱满、整齐均匀、色泽呈现纯黄色,无发酵、霉味、酸味和异臭,具有较高的活性。新鲜优质玉米的主要营养成分中干物质88%,水分≤14.0%,粗蛋白≥8.0%,粗脂肪3.5%,代谢能3.36Mcal/kg,维生素充足。 玉米在储藏过程中发生霉变时,可见其外表面和胚芽部分有黑色或灰色斑点;若玉米胚芽热损伤或氧化,均可导致玉米变色,其中氧化变色时,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同时,玉米在储存过程中脂肪酸值发生变化,玉米在烘干入仓后,开始进入保管期,随着储藏期的延长,原粮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会有所增高,主要是水解作用,产生甘油与脂肪酸。除了脂肪酸,玉米中还含有其他酸性物质,如磷酸、酸性磷酸盐、乳酸、乙酸、氨基酸等。在正常粮食中,这些酸性物质含量很少。在储存过程中,如保管不当,会发生结露、发热、霉变,粮食局部或全仓粮温升高,从而使粮食籽粒内部脂肪发生酸败反应,玉米脂肪酸值就会升高。 玉米在储藏过程中,淀粉的性质变化较为明显,表现为粘度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碘兰值也明显下降;玉米的蛋白质含量约为7%~11%。储藏期间玉米中蛋白质含量基本无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其醇溶、盐溶性降低,消化率降低。黄色玉米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A原,每克样品中约含3.5~5.0IU。这些维生素A原也和玉米中其他成分一样,在储藏期间进行代谢变化而失去原有性质。美国有学者的实验表明,维生素A原的损失在储

(完整版)玉米蛋白粉质量控制

玉米蛋白粉的质量控制 玉米蛋白粉是食品工业中用玉米加工淀粉的副产品,其粗蛋白可以达到50%以上,富含Met,胱氨酸和LeU等。特别应用于肉鸡,对虾等饲料中。 1、玉米蛋白粉的加工过程 玉米淀粉的提取,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将玉米籽粒的各个化学成分进行有效分离,湿磨是目前玉米淀粉生产的惟一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将其浸泡软化,以便于以后磨碎,并且在中间还在添加二氧化硫,破坏包裹 在淀粉表面的蛋白质网膜。 在后续工艺中,实现胚芽,纤维,麸质等的分离。最后剩下玉米淀粉。 玉米蛋白粉就是利用从淀粉中分享蛋白质时得到的黄浆水进行离心分离产生。 工艺流程: 玉米---浸渍----破碎----筛分---(分离出玉米胚芽和外皮)-----离心分离(分离出玉米 淀粉)-----黄浆水------离心沉淀(或气浮选洗浓缩)-----压滤------干燥------成品(玉 米蛋白粉) 这样的生产流程,分离得到的淀粉占60%,蛋白粉只有5-8%。蛋白含量越高,产品 越低。 2、玉米蛋白粉的质量标准 感观指标:黄色结晶状物质。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有粒状和粉状两种。纯玉米蛋 白粉的手感流动性较好,具有均匀一致的甜香味。一般认为颜色越黄者品质越佳。 而掺假玉米蛋白粉的颜色异常。正常的玉米蛋白粉在显微镜下为均匀的黄白色细颗 粒。而掺假时常有发亮的晶状物,或者较多淡黄色粉状颗粒。有的还掺有细小的深 红色细颗粒(染色剂) 3、玉米蛋白粉的营养成分 对玉米蛋白粉常见指标检测包括:水分,粗蛋白质,脂肪和粗灰分。其中粗灰份亦 为一项重要指标,好的玉米蛋白粉粗灰分一般小于2%,超过3%就要引起注意了。 蛋白。其氨基酸总量大于大豆粉和鳕鱼粉,其中含硫氨基酸和亮氨酸的含量高于大 豆粉和鳕鱼粉。但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低,可与大豆粉和鳕鱼粉的蛋白源相互补 充。 需要指出的是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总数与鱼粉的不同。鱼粉的氨基酸总量达粗蛋白 质含量的90%即可认定合格。而大多数的实验室测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总量要高于 粗蛋白质数值很多。这是由于氨基酸组成不同而造成的。 玉米蛋白中叶黄素含量为关键指标,一般高达100-300mg/kg,是玉米的15-20倍。 对蛋黄肤皮之着色效果相当好。故在饲料中使用玉米蛋白粉可以减少玉米的用量。 色素容易氧化而消失。

饲用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饲用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饲用玉米是指在最佳收获期将包括果穗在内的青贮或粮饲兼用玉米植株地上部分收获,经过整株切碎、加工或贮藏发酵,并以一定比例配置成饲草,用以饲喂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的饲料作物。为贯彻落实玉米粮改饲试点任务、推动旱作农业转型升级,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为充分发挥饲用玉米在种养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助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农牧结合产业发展和发挥产业扶贫效应,制定2020年饲用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如下。 一、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按照资源禀赋和种养结合的要求,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规模和种植习惯,突出优势区域,科学安排布局,鼓励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规模化种植,做到以养带种、以种促养。 二、优选品种,合理搭配 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成熟期适宜、生物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青贮品质优、持绿性好、耐密抗倒、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优质青贮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饲用玉米品种。尽量购买精选后包衣的种子,防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根据养殖及市场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期,做到播期合理、熟期搭配。 (一)青贮玉米品种推荐

推广品种:大京九26、文玉3号、北农青贮208。 试验示范品种:大京九23、丰贮1号、雅玉青贮26、西蒙707、京九青贮16号。 (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推荐 推广品种:金穗1203、五谷568、甘玉23、金凯3号、陇单4号。 试验示范品种:隆丰218、金凯712。 三、精量播种,适当增密 选用发芽势强、活力高的高质量包衣种子,通过单粒精量播种机进行单粒精量播种,严把播种质量关,确保一播全苗。播前晒种2-3天,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播种量控制在2.5~3.0kg/亩,根据品种特性进行酌情增减,种植密度可比普通籽粒玉米品种适当增加,一般增加500~1000株/667m2,保苗5000~6000株/667m2。播种深度3~5cm,等行距种植的行距为60cm,大小行种植的大行距为70cm,小行距为40cm。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并及早间苗定苗。一般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及时去除弱苗、病苗、虫苗,留壮苗、匀苗、齐苗,提高群体整齐度。规模化种植时,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分期播种,以便实现适期分批收获。 四、肥水运筹,加强田管 根据土壤肥力、产量目标及品种需肥特点等,科学施用基肥、种肥和追肥,提高饲用玉米产量。针对当前农民种植玉米基肥施用复合肥较为普遍的现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生产上要增施微肥,缺锌地块增施硫酸锌1~2kg/667m2。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应结合整地施农家肥3000~

饲料原料验收标准(新)

原料验收标准 山东天普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零零六年十一月

说明 为了使公司产品质量稳定、创优质名牌,树立公司及产品形象,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政府有关规定,特重新修订了这套《原料验收标准》,为使本标准顺利执行,现对编制与使用作如下说明。 一、编制依据: 1.行业通用标准GB10647-89 2.价值评估原则 3.产品标准 4.市场供应状况 二、指标说明 1.指标分营养指标、非营养指标及物理性状指标三大类。 2.本指标为可以直接使用指标,因市场原因确不能保证时,应及时报告技术部,经配方验算可以调整使用者,方可采购,否则不予采购及验收。 3.水分指标必须严格控制,确因市场原因不能满足时,由技术部确定允收标准,但必须经过处理,达到使用标准后方可使用。 4.玉米霉变粒必须按标准要求操作,不允许放宽。 三、检验方法 1.加大对原料的抽样检验力度,特别是对中间商及零星玉米客户、零星辅助原料客户的抽样必须进行30%、100%抽样检验。 2.对本标准规定的指标项目在检验能力内全部检验。 3.制定检验单或报告单,填满检验项目与数据由检验员签字。 本标准由技术部主编并负责解释,由总公司颁布实施。 山东天普阳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CONTENT) 原料名称页次玉米 (1) 小麦 (2) 大豆粕 (3) 脱皮大豆粕 (4) 鱼粉 (5) 国产鱼粉 (6) 肉骨粉 (7) 葵花粕 (8) 棉籽粕 (9) 菜籽粕 (10) 花生粕 (11) 芝麻粕 (12) 麸皮 (13) 次粉 (14) 玉米蛋白粉 (15) 玉米酒精糟及可溶物 (16) 玉米胚芽饼 (17) 全脂米糠 (18) 脱脂米糠 (19) 碎米 (20) 乳清粉 (21) 乳糖 (22) 麦芽根 (23) 磷酸氢钙 (24) 磷酸二氢钙 (25) 石粉 (26) 贝壳粉 (27) 食盐 (28) 玉米油 (29) 精炼鱼油 (30) 动物油脂 (31)

新玉米在饲料中的应用

新玉米在饲料中的应用 新收获玉米在饲料中使用时,通常会导致畜禽腹泻,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新收获玉米与储存一年的玉米相比,是否营养价值较低?笔者认为,关于新收玉米与陈化玉米营养的价值的讨论应基于科学的试验数据,特别是动物试验数据,根据对目前的一些动物试验结果分析,新收获玉米在饲料中应用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主要是水分较高、玉米粉碎粒度较粗造成的,新收获玉米营养成分消化率通常要高于储存一年的玉米。 我们看一下行业中流传的关于新收获玉米的几个假设:(1)抗性淀粉含量高,动物消化率低;(2)戊聚糖含量高,增加动物肠道食糜黏度,降低养分消化率;(3)抗胰蛋白酶因子含量高,影响蛋白质消化率;(4)新收获玉米水分含量高,降低营养价值。(5)新玉米粉碎粒度较粗,降低营养物质消化率。这些假设中哪个是影响新收获玉米对动物负面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新收获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较高假设。由于抗性淀粉有多类型,体外法测定的抗性淀粉动物并不一定不消化。尹达菲(2014)曾经测定不同类型玉米储存过程中的抗性淀粉的含量,新收获玉米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4.5%左右,储存两周后降为1%-1.5%之间。可是,在其进行肉鸡饲养试验时发现(表1),储存0-8周的玉米淀粉肉鸡回肠消化率没有差异,且均高于对照组(储存一年的玉米);本实验室也研究了不同储存时间玉米淀粉猪回肠消化率,发现未储存玉米淀粉猪消化率为100%,储存1年后为97%(表2)。说明新收获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并不是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反,新收获玉米具有较高的淀粉消化率。

其次,关于新收获玉米戊聚糖含量较高,增加动物肠道食糜黏度,降低养分消化率的假设。玉米中可溶性戊聚糖含量的0.10%(0.02%-0.19%),不溶性戊聚糖含量为3.53%(4.19-2.99%)(未发表数据);通常认为可溶性戊聚糖是造成动物肠道食糜黏度的主要因素,但玉米可溶性戊聚糖含量很低,但其对动物肠道食糜黏度造成影响有多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有文献报道,新收玉米与储存一年的玉米相比,水溶性戊聚糖高20%左右,且饲喂新玉米的肉仔鸡空肠食糜的黏度显著高于饲喂储存一年玉米的肉仔鸡,但肉仔鸡对新玉米有机物和粗蛋白的代谢率高于或者接近与储存一年的玉米(卞晓毅,2014)。因此,新收获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高低可能不是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 第三,关于抗胰蛋白酶因子含量高的假设。王立群(2017)的研究表明,三种不同的玉米储存4周后,植物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由2.14-2.81 mg/g 下降到1.61-1.79mg/g。但也有研究表明,蛋鸡和肉仔鸡对蛋白酶抑制因子的耐受量为3-4mg/g;豆粕中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在1.4-6.2每mg/g时,仔猪和生长猪对营养物质消化率不会收到影响(李德发,2003)。王立群(2017)的研究也表明,新收获玉米与储存一年玉米相比,粗蛋白消化率没受到影响。说明抗胰蛋白酶因子也不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 第四,关于新收获玉米水分含量较高的假设。一般新收获晾干玉米与储存一年的玉米相比水分含量要高2-4个百分点;特别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没办法控制玉米水分时,使用新收玉米也许会出现更高的水分含量。 较高的水分可能造成玉米营养价值降低,特别是有效能值降低。按照玉米猪消化能3450kcal/kg和鸡代谢能3220kcal/kg,水分高2个百分点将是78kcal/kg的猪消化能和73kcal/kg的禽代谢能。按照饲料中使用60%的玉米,猪全价饲料中可能降低50kcal/kg消化能,禽全价饲料中可能降低44kacal/kg的代谢能。饲料中有效能值的降低会造成能氮比不平衡,从而动物出现生长性能下降、腹泻等现象。最后,关于新收获玉米粉碎粒度较粗的假设。新收获玉米粉碎特点与储存一年的玉米有很大的差异,刘永辉(2011)研究表明,储存可以显著降低玉米的硬度,储存12个月以上的玉米与新收获玉米相比,粉碎后,物料颗粒直径减小,细粒增加。玉米粉碎粒度的降低,对猪来说,通常意味着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增加(黄伟,2016)。对与家禽来讲,较高的玉米粉碎粒度也可能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和产品品质下降(张嘉琦,2018)。 关于新收获玉米营养价值评价试验 评价新收获玉米营养价值的最可靠方法是动物消化、代谢试验和动物生长试验。卞晓毅(2014)对储存0-2月的不同类型玉米(马齿型、中间型和硬粒型)和储存1年的陈玉米进行了肉仔鸡的代谢试验,结果是三种新收获玉米在0-2个月内,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玉米的国家级质量标准加入时间:2008-4-28 22:05:05 来源: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代之以淀粉指标来进行定等。 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的差异容重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古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 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 水分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内蒙古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华北玉米收获时水分较低,大多在18%-20%左右,而且气温高于东北地区,一般晾晒5-6天就可以达到15%以下。正常年景时,河北玉米水分在16%-18%左右,山东玉米的水分在14%-16%左右。 杂质东北玉米由于采用机器烘干,杂质较少,一般不超过1%,有的地区杂质甚至小于0.5%。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晒过程会掺入大量杂质,因此华北地区的玉米杂质偏多,有时超出1%。 不完善粒东北玉米在烘干过程中,降水过快极易造成破碎,机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时烘干造成了热损伤粒增多,因此破碎粒普遍高于5%。烘干玉米经过储存、出库、港口转运等一系列环节后,破碎粒还会增加到8%。 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晒,破碎粒较少,基本都控制在5%以内,质量稍好一些的只有2%。在现货收购中,一般规定不完善粒总量不得超过5%。 生霉粒东北玉米收获时期水分很高,如果在收获期雨水多,收割后玉米保管储存不善,极容易出现玉米生霉现象。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小农户受储存环境和储藏技术的限制,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储存和通风,因此东北玉米在4月份以后生霉粒比例会大幅提高。内蒙古玉米的生霉粒含量较低,最多也不超过2%;辽宁的略高些;黑龙江玉米水分不均,生霉粒最高。 玉米容重与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是最能反映玉米内在品质,体现玉米成熟的指标。国际上通用以容重定等,辅以其他指标,对玉米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新标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做法,将容重定为主要的定等指标。 1.1 分布

饲料原料玉米蛋白粉质量标准

1 范围 适用公司收购的饲料用玉米蛋白粉。 2 引用标准 GB/T6432 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方法 GB/T6433 饲料粗脂肪的测定方法 GB/T6434 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 GB/T6435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6438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方法 GB10648 饲料标签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3 定义 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指玉米制取淀粉、玉米油后,分离出的蛋白质及玉米浸渍液,经脱水、干燥或粉碎加工后而成的细颗粒状或粉状物。 4 要求 4.1感官指标 色泽:金黄色或浅黄色,色泽均匀一致,无人工色素成分。 气味:具有正常玉米烘烤、发酵香味,无异嗅味、无霉变气味、无酸败气味。 状态:干燥、松散碎粒,无霉变、无结块,可见细小、粉碎的玉米蛋白颗粒。 4.2 杂质:不含玉米蛋白质以外的其它物质。 4.3 水分≤12.5%,要求水分均匀一致。 4.4 质量指标 项目低蛋白型高蛋白型 粗蛋白(%)≥55.0 ≥60.0 粗脂肪(%) 1.0~3.5 1.0~5.0 粗纤维(%)≤6.0 ≤2.5 粗灰分(%)≤3.7 ≤3.5 蛋氨酸(%)≥1.20 ≥1.78 精氨酸(%)≥1.57 ≥2.23 AFB1(ppb)≤30.0 ≤30.0 注:水分、粗蛋白为必检指标,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蛋氨酸、精氨酸、AFB1为抽检指标。 4.5包装、标识:批批查验;包装完好、清洁、适用;标识符合GB10648规定。 4.6 卫生指标 符合GB 13078要求;不含生产抗生素底物、药渣及国家规定的违禁物质。 若加入抗氧化剂、防霉剂、抗结块剂等添加剂时,要具体说明加入的品种和数量。 4.7 三聚氰胺指标 三聚氰胺含量≤ 2.5 ppm。 5 检验方法 5.1 感官指标用感官检查。 5.2 质量指标按GB/T6432、6433、6434、6435、6438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 5.3卫生指标按相应标准方法检测。

玉米秸秆做饲料的十种加工方法

玉米秸秆做饲料的十种加工方法 玉米是供作饲料为主的粮、经、饲兼用作物,玉米秸秆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作为一种资源,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 长期以来,玉米秸秆就是牲畜的主要粗饲料的原料之一。有关化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和0.5%—1%的脂肪,既可青贮,也可直接饲喂。就食草动物而言,2 kg的玉米秸秆增重净能相当于1kg的玉米籽粒,特别是经青贮、黄贮、氨化及糖化等处理后,可提高利用率,效益将争更可观。据研究分析,玉米秸秆中所含的消化能为2 235.8kJ/kg,且营养丰富,总能量与牧草相当。对玉米秸秆进行精细加工处理,制作成高营养牲畜饲料,不仅有利于发展畜牧业,而且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玉米秸秆饲料加工技术是采用机械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技术手段,完成从玉米秸秆的收获、饲料加工、贮藏、运输、饲喂等过程的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秸秆饲料加工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玉米秸秆除了作为饲料直接饲喂外,现在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多种加工技术在实际中得以推广应用,实现了集中规模化加工,开拓了饲料利用的新途径。 1、玉米秸秆青贮加工技术: 属于生物处理技术,是玉米秸秆饲料利用的主要方式。该项技术是将腊熟期玉米通过青贮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秸秆切碎、收集或人工收获后将青玉米秸秆铡碎至1—2cm长,使其含水量为67%—75%,装贮于窖、缸、塔、池及塑料袋中压实密封贮藏,人为造就一个厌氧的环境,自然利用乳酸菌厌氧发酵,产生乳酸,使大部分微生物停止繁殖,而乳酸菌由于乳酸的不断积累,最后被自身产生的乳酸所控制而停止生长,以保持青秸秆的营养,并使得青贮饲料带有轻微的果香味,牲畜比较爱吃。 2、玉米秸秆微贮加工技术: 这也是生物处理方法,把玉米秸秆切短,长度以养牛5-8cm、养羊3—5cm为宜,而养猪需粉碎,这样易于压实和提高微贮窖的利用率及保证贮料的制作质量。容器可选用类似青贮或氨化的水泥窖或土窖,底部和周围铺一层塑料薄膜,小批量制作可用缸或塑料袋、大桶等。秸秆含水量控制在60%—70%,在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使玉米秸秆发酵后变成带有酸、香、酒味家畜喜食的饲料。微贮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并转化为菌体蛋白的方法,也是今后粗纤维利用的趋势。 3、玉米秸秆黄贮加工技术: 这是利用微生物处理玉米干秸秆的方法。将玉米秸铡碎至2~4cm,装入缸中,加适量温水闷2天即可。干秸秆牲畜不爱吃,利用率不高,经黄贮后,酸、甜、酥、软,牲畜爱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