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篇一: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其现实意义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惯于以科学不科学评判对一些事物认识或处置方法的正确与否,科学概念已成了被普遍认同的正确概念的代名词,将科学概念进一步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系统的科学体系,是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如今人们对自然、社会,哲学、技术等所有学科均冠以科学概念,但科学发展观是有其系统的科学内涵的,这就是:实践性、客观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万物相关性、因果性、当量性,万物一体、万物同源、万物一理性,物性发展方向与随机性等基本要素,以此可认识并把握物质的运动规律,可透晰生物的进化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明确人类社会发展地总体方向,以预测未来,可有效的防御大自然不期遇的灾难,可促进人思维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与统一,使人的主观意识逐渐达到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人类社会向统一的一体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现实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1实践性科学概念的确立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百万人、干百万次生产与生活实践并通过千百万次地实践验证,而逐渐形成的正确的并具有广普涵盖性地理念。实践是人类一切知识、智能、理论、技术的源泉,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篇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内涵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与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科学论述,又进一步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科学体系。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并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科学发展观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的d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

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d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d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人,着眼于d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科学发展观。d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d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形成 2003年d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全d 引起了强烈共鸣。2007年d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前四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验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作出了新概括、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代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d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在发展

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正确认识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作决策、办实事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③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④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⑥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⑦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另外,二战以后,在世界各国把加快经济增长奉为共识的情况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因片面地追逐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

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还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应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国外发展理论的发展也与此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说,自从195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刘易斯提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的发展观在实践中受挫以后,人类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总结不断走向深入。1962年,美国出版了萊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列举了大量污染事实说明,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米都斯等人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现有的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粮食生产、资源耗竭的发展趋势不变,那么,世界就将在未来100年内的某时达到增长的极限,崩溃为凄凉和枯竭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种种新的发展观,它们大致向三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朝横向扩展发展观念,如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佩鲁撰写和发表的《新发展观》,认为传统的增长理论把增长只看作是由资本、价格、供需等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排除了、职业培训、人口群体质变和增长率的联系,造成了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导致了人对物的贪恋,实用主义盛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泛滥。为此,他提出了“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关心文化价值”的新发展理论。第二个方向是朝着纵向扩展发展观念,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三组织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认为“要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提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第三个方向是从内涵上扩展发展观念,如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人类自身的发展观等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费数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人们获得能力。在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他又进而提出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乏的

重要手段,尽管人们追求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人的实质的自由。我们d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构想,它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我们d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它们,如在朝横向扩展发展观方面,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朝纵向扩展发展观方面,提出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等;在从内涵上扩展发展观方面,阐明了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国际上则提出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十七大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是发展,是指:“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d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内实现和谐发展,对外维护世界和平与和平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d的根本宗旨,d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d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指:“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篇三: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摘要: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的回归关键字: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d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认识和国内外传统发展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全面系统地认识发展问题的结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放眼世界,反映时代主题,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人既是创造社会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的主体,还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同社会发展在物相层面必然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等经验事实,但它更为坚执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旨趣,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社会发展本质上只能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过程。社会发展的物相层面的经验事实只有在人本价值原则的规约和牵引中,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和真实意义。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d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二、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价值与自由的追求,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既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注,也包含着对个体及人类发展最高理想的追求;既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既关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又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新境界。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出发点——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仅是动物的属性,也是人的属性。人的需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生存需要,一是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机体正常运转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建立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高级需求。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内驱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不竭的驱动力,它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参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追求崇高的需要等等。在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意味着人的新的属性的出现,也意味着人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社会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和不断得到满足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现实满足程度,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和发展都是为了人和人的发展,没有为了活动的活动,为了发展的发展。满足人、人们、人类发展的需要,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2、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和动力——人自身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的活动过程。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健全、健康

的人格主体。世界近代500多年的历史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而充当这一历史真正动力的,则是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人类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腾飞,也离不开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格力量的推动。整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证明,人的文明程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财富,是财富之最本质的东西。从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现代科学表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和改造,越来越依赖于对自身的掌握和改造。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三、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的回归科学发展观是以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各个社会子系统协调运作的发展观,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观,是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 1、科学发展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人与物的统一,亦即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人类活动离不开物质需要,但其本质上还是以精神需求为主要特征,物质需求是基础,精神需求是升华与向导。二者均有终极性,必须坚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每个人都希望有一种丰富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希望获得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尊重、获得自由和民主,希望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显示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们的这些要求和希望归结起来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