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第一单元孝悌先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孝悌为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诵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并知道如何去做。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理解“孝”的含义,明白“百善孝为先。”能将爱心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去,做一个有爱心的阳光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

师:上课

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2、同学们,平时我们的父母事无巨细的为我们服务,那你们又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感受如何?指名说说。

3、是啊,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作为子女,应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孝悌为先”部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ppt出示“孝悌为先”内容,学生试着自由读读。

孝悌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2、指名读,师生正音。

3、ppt放录音范文,让学生听,听后学生跟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4、再次指名读,师生评价。

3、学生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字意及句意。课文讲了什么?

7、全班交流

①师解题目:孝悌为先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个人最应该做到的品质。

②课文提到了古时候非常著名的两个孩子,黄香和孔融。他们的经典孝顺故事感动所有人。

(三)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1、播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视频。

2、看了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3、全班交流

4、师小结: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事后弥补,但行孝却是无法弥补的。很多人总是想等自己挣够了钱,等自己有了时间,再回家去孝敬父母,可是,当你钱挣够了,有时间了,父母却已经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5、ppt出示1、2句多种形式诵读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同学们,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母鸡身体下边放一堆鸡蛋,它天天趴在这堆鸡蛋上,用自己身体的热量,去温暖这些蛋。鸡蛋吸收了母鸡的血汗,慢慢变成了小鸡。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象抚育小鸡一样,非常艰辛。小的时候要喂奶、喂饭,换尿布,有病时背着你去医院,半夜起来喂药。风里雨里天天接送你去幼儿园。上学时为你拿书包,为你撑雨伞。做好了饭菜等着你回来吃。父母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着给你,可是我们是否也能把最爱吃的饭菜留着给父母吃呢?

2、说说你的故事,你是怎么对父母的,做到了哪些,哪些没有做到?举例说说。

3、全班交流。Ppt:当父母呼唤我们,父母让我们帮忙做点小家务时,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想都不想就回答,我还要写作业呢!我没空!找借口不去做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还嫌家长罗嗦,不高兴听批评。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故意惹父母生气。

4、看完课件,你想说什么呢?指名说,着重谈谈自己的不足。

5、师:同学们,是父母为你们付出的多,还是你们为父母付出的多呢?

6、师小结:父母的爱像阳光、像春风、像雨露,孩子得到父母的爱,就如同一株稚嫩的小芽得到了阳光雨露,在爱的天地里,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如果得到孩子的爱,那么所有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疲累就会化作一种无比的幸福。

7、学生再次齐读“孝悌为先”,深化理解。同学们,赶快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8、ppt出示课文,学生再次恭恭敬敬地齐诵课文。

9、师:同学们,我们用怎样的行动去报答父母呢?具体怎么做?

10、全班交流,总结梳理

①赶快弄清楚父母平时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

②每天吃晚饭时给爸爸妈妈盛饭、夹菜。

③吃饭前主动摆碗筷,饭后主动洗碗。

④为父母倒茶、捶背、按摩。

⑤帮爸爸妈妈晒衣服、收衣服、叠衣服。

⑥主动扫地、倒垃圾。

⑦不与爸爸妈妈顶嘴。

⑧夏天为爸爸妈妈扇扇子。

……

1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

师小结:同学们,虽然我们和黄香、孔融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对孝顺的理解大体是一样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孝顺父母的心永远不能变,感激父母的心永远不能变。

(五)复习巩固

1、指导感情朗读:

(1)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加倍关爱下快乐成长,我们也爱自己的父母亲。请大家带着对父母的深深的爱,再读一读课文。(齐读)

(2)父母是我们生活的老师,我们应该敬重他们。请大家恭敬地读一读课文。(3)全班一起拍手配乐读,读出节奏。

2、练习背诵。

(1)朗读接龙:师生朗读接龙;同桌朗读接龙;小组朗读接龙。

(2)指导背诵。(3)练习背诵。(4)男女竞背。

(六)总结全文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同学们可以去网上查查。我们知道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所以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希望大家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配乐诵读全文,背诵全文。

第2课时尊父母

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父母呼》,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

2、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说到孝敬父母,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黄香”的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2、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心中有什么感受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积累一则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韵文。请同学们把手拿起来和我一起来写(板书课题:尊父母,齐读)。

二、初读韵文,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则韵文。

2、刚才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3、咱们读准了这些字音,谁想来试一试?

4、看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的心也痒痒了。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来读吗?那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来接,怎么样?

过渡:读的形式可是多种多样的,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什么形式来诵读这则韵文,待会要展示给同学们看哦。

三、趣味诵读我能行。

1、现在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一组读得最有韵味。哪个小组想先来展示。

(1)你们小组想用什么方式诵读?(男女合诵。)

(2)请大家欣赏第一小组的男女合诵。

师小结:这一小组的同学男女合作诵读,读出《弟子规》的韵味。还有哪一组能超过他们!

2、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诵读呢?(打节拍朗诵。)

(1)让我们一起欣赏。

(2)生边拍掌边诵读。

师小结:你们用击掌诵读的方式体现了《尊父母》的节奏美。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3、其他小组还有没有新招?(乐器伴奏。)行,快给大家露一手吧!

师小结:他们这一组做了精心的准备,连道具都搬上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为他们的创意鼓掌。

4、这个小组的同学急不可待了,请他们来表演。律动诵读。

师小结:原来《弟子规》还可以这样演绎。

5、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配乐唱《尊父母》)

师小结:太动听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全班唱。)

师过渡:余音袅袅,犹在耳畔,你们今天的表演真让老师大开眼界。

四、释义明理:

过渡:今天,也有几位小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他们在尊敬父母方面做的对不对?

1、(出示第一幅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上的宁宁做的对不对?为什么?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哪句话来劝劝他?

2、(依次出现第二、三、四幅图)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小朋友们做的对吗?为什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哪句话来夸夸他们?

五、背诵经典我最棒

1、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相信在生活中也能做到。就让《弟子规》成为我们

生活的典范,行为的准则,牢牢在谨记在心吧!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看谁最先会背。

2、指生背。

3、小组背。(1-2组)

4、齐背。

第3课时敬兄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增强好学上进的精神。教学准备:故事教学过程:

一、说说你读过那些书。二、书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三、书中有哪些值得你钦佩的人。四、你在读书中有哪些收获。五、熟练背诵课文。六、总结。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第4课时推己及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增强好学上进的精神。教学准备: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诗人孟郊简介。

唐代诗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二、《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三、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四、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五、学生诵读。

四、记忆比赛。

七、《天一阁》——明朝-范钦。

第二单元遵礼仪

教学目标:

1、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强身健体的意思,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能熟练地背诵文章。

3、从小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文章蕴含的道理,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故事教学过程

第5课时重礼仪

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第6课时习少仪

1、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强身健体的意思,理解文章蕴含的道

2、能熟练地朗读、背诵文章。

3、从小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文章蕴含的道理,朗读、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故事教学过程

一、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苏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2014年11月25日,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认证活动在京启动,主办方将在2015年5月19日公布第一批认证入选名单。

二、《徐霞客传》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

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

三、译文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

四、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五、学生诵读。

六、记忆比赛。

七、《蹴鞠》——古时候人们的强身健体之举。足球起源于中国。板书设计徐霞客传清?钱谦益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

第7课时居处礼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3.能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载(七四九年)任封丘尉,不久即辞去,客游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升侍御史、谏义大夫。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出任淮南节度使。后又任蜀、彭二州刺史,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官终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有《高常侍集》传世。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3.小组学习(1)读通全诗(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第8课时读书礼

教学目标:

1、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强身健体的意思,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能熟练地朗读、背诵文章。

3、从小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文章蕴含的道理,朗读、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故事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二、《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三、译文

四、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五、学生诵读。

六、记忆比赛。

第三单元惜光阴

第9课时重寸阴

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跟随着《论语》,我们从政治、修身、学习等方面亲近了伟大的孔子,他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世代仰慕并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有诗写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来感受孔圣人的真性情,感受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

第10课时杂诗十二首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从中体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和含义

一、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年年如此,就形成了围绕在池塘周围的茂密竹林.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辛勤的老师,为了我们,甘当铺路石.我们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桃李满天下》

2、谈感受

19从师敬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学会尊敬老师.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片段,背诵经典。

2、能感受经典中营造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活动方式:朗诵经典、说意思、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5课时活动过程

第11课时惜分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贵有志,是中国相传已久的格言。立志很重要,坚守志向的恒心更重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同时,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立志恒贵篇”,学习做一个志向远大而勇敢坚强的人。

二、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1、指名读题目,释题,简介孔子。

2、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三、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四、阅读简要评述,讨论:阅读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生交流,汇报感受。

2、师总结:人们不仅将孔子的话作为一种标志,而且也将孔子对每一阶段的概括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鞭策自己,努力奋进,不断攀登。

五、拓展:

1、看故事《司马光的警枕》,进一步理解立志的重要性。

2、交流: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立志,从少年开始。)六、指导诵读,尝试背诵。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六、作业:1、背诵经典片段2、收集有关的励志故事。

第12课时劝学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从中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母亲为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将衣服缝的严实紧密,担心孩子在外迟不归家,谁说孩子小草般微小的孝心,能报答的了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呢?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1、谈谈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2、你要做个怎样的孩子,去报答父母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深明大义的徐母》

2、谈感受

3、孟母三迁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用道德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2、教师: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不能拒绝的原因

1、教师:前几天,小丁交了几个新朋友。他们经常到学校附近来等小丁,今天带他到这里玩,明天带他去那里玩。你瞧,他们又来了。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孟母三迁”的道理。对青少年来说,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一些不该做的事,我们要坚决说“不”,尽管有时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

三、拒绝与不拒绝之间的心里冲突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小强的好友在小强做作业的时候邀请小强一起看卡通片的情境图片。教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分别讲述理由,全班讨论,并评价哪一种做法最好。

2、教师小结。

四、拒绝的方式

1、教师: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我们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但生活中,也有一些活动不适合我们参加,也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1、阅读《知子莫若母》——鲁班2、谈感受

第13课时偶成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白居易所表达的思母情怀。

一、课前导入

微视频:“女孩与爸爸的对话”

女孩:爸爸,那是一只什么鸟呀?爸爸:那是一只喜鹊女孩:喜鹊吃不吃糖葫芦呀?爸爸:它不吃。女孩:为什么它不吃糖葫芦呀?爸爸:因为它不听话。女孩:它为什么不听话呀?爸爸:因为它总喜欢在外边玩,不回家。女孩:它为什么不回家呀?爸爸:因为它长大了,就忘了回家了!女孩:它为什么忘了回家?爸爸:小喜鹊长大了,它就能够自己飞走了,它就飞呀飞,一直飞到很远的地方。

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想到了哪些词汇?

教师提问:视频中爸爸说“小喜鹊长大了,飞走了,忘了回家”,这是什么心态?? 教师:让我们看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一诗,探寻片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

二、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学生诵读。

四、记忆比赛。

五、五、总结、拓展延伸。

1、阅读《学医疗亲》——孙思邈

2、谈感受

第四单元过能改

教学目标:

理解古人知错能改,凡事多自我反省,知晓到错误马上改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4课时知过即改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诫子书》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讲课稿

[第四单元:学与思] 14、学思并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 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 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 交流讨论 15、博学慎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见微知著》 2、谈感受 16、学思相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学亦》 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 2、谈感受 17、于不疑处有疑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朝读经典教案

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 1、中华源 2、九州同 3、人文兴 4、立诚信 5、谨守时 6、恕之道 三、教学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4、《宝葫芦的秘密》 (二)选读书目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1、始祖神话 一、作者简介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 《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朝读经典一年级(可直接打印)

一年级朝读经典必背 第一单元孝悌先 1、孝悌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2、尊父母 清李毓秀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3、敬兄长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4、推己及人 《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二单元遵礼仪 5、重礼仪 《荀子修身篇》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6、《习少仪》 清罗泽南 教人之道,首重发蒙, 蒙以养正,是曰圣功。 小学之功,大学之基, 涵养德性,务习少仪。 7、居处礼 宋程端蒙、董铢 居处必恭,步立必正, 视听必端,言语必谨, 容貌必庄,衣冠必整, 饮食必节,出入必省。 8、读书礼 宋程端蒙、董铢 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

第三单元惜光阴 9、重寸阴 《淮南子原道训》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10、杂诗十二首(节选) 【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1、惜分阴 【晋书陶侃传】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 至於众人,当惜分阴。 12、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3、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第四单元过能改 14、知过即改 【左传宣公二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5、择善而从 【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6、不贰过 【论语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宋】朱熹 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18、改过之人 【清】陆世仪 改过之人,如天气新晴一般,自家固自洒然,人见之,亦分外可喜。

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目录 1.一字诗 16.古朗月行 2.一去二三里 17. 画鸡 3.咏鹅 18. 竹里馆 4.风 19.村居 5.遗爱寺 20.早发白帝城 6.凉州词 21.悯农(一) 7.登鹳雀楼 22.悯农(二) 8.画 23.画眉鸟 9.小池 24.竹枝词 10.出塞 25.咏雪 11.暮春 26.所见 12.鹿柴 27.宿建德江 13.春晓 28.从军行 14.别董大 29.敕勒歌 15.静夜思 30. 江南

1.一字诗 (清)陈沆 yì fān yì jiǎng yì yú zhōu 一帆一桨一渔舟, yì gè yú wēng yí diào gōu 一个渔翁一钓钩。 yì fǔ yì yǎng yì chǎng xiào 一俯一仰一场笑, yì jiāng míng yuè yìjiāng qiū一江明月一江秋。 2.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yí qùèr sān lǐ 一去二三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村四五家。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亭台六七座,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九十枝花。 3.咏鹅 (唐)骆宾王

ééé 鹅,鹅,鹅,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毛浮绿水, hó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解落三秋叶,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能开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过江千尺浪,rù zhú wàn gān xié 入竹万竿斜。 5.遗爱寺 (唐)白居易 nòng shí lín xī zuò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第一单元孝悌先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孝悌为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诵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并知道如何去做。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理解“孝”的含义,明白“百善孝为先。”能将爱心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去,做一个有爱心的阳光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

师:上课 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2、同学们,平时我们的父母事无巨细的为我们服务,那你们又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感受如何?指名说说。 3、是啊,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作为子女,应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孝悌为先”部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ppt出示“孝悌为先”内容,学生试着自由读读。 孝悌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2、指名读,师生正音。 3、ppt放录音范文,让学生听,听后学生跟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4、再次指名读,师生评价。 3、学生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字意及句意。课文讲了什么? 7、全班交流 ①师解题目:孝悌为先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个人最应该做到的品质。

四年级朝读经典-教案.doc

15、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测预习,生字词教学。 3、小组汇报:词语理解、通假字“见”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上生字新词大声读文。 2、划分节奏,正确、流利朗读。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 1、结合图片,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原文: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 翻译:君子的言行准则包括如下四个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从内心表现到行为上的。存在于内

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体现在行为上的,是无比的谦恭:出自口中的那些言语,是非常的典雅。 3、教师归纳、总结。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 1、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怎么做? 16、律己爱民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能激趣导入 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展示自己预习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尝试划分节奏,大声读文。(个别、小组、集体读等) 2、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小学生朝读经典读后感

小学生朝读经典读后感 朝读经典读后感400字篇1 唐诗,它记载了中国五千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来中国人民的 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 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唐代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 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很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 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们长期远离家乡,条件十 分艰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边防关塞上,从万里之外来到边关抵 御外族入侵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切,能不想起自己的亲人,能不想起自 己的家乡吗?唉,要是卢城飞将李广还活着,就决不会让那匈奴的骑兵 越过阴山。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_《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到 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 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 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望穿秋水,在无穷的思念中度过, 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 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 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 我惭愧,我的懦弱。 把时间往回推移五年,当我还是一个一年级小不点儿时,我是那 么的爱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每次 返校没几天,我就哭得像泪人似的,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中午休息时,老师让我计时跳绳,我怎么也跳不好,还没跳几下,就又“哇_” 的一声哭了,把绳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泪。很多老师还以

(完整版)二年级《朝读经典》学生读本全册

小学二年级《朝读经典》全本 第一单元念亲恩 1、反哺跪乳《增广贤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2、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孟母三迁《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4、燕诗示刘叟(节选)(唐)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5、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第二单元好读书 6、好学三喻(汉)刘向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7、焚膏继晷(唐)韩愈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8、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 9、勤学苦读《三字经》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10、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第三单元强体魄 11、养身莫善于习动(清)颜元 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12、徐霞客传(节选)(清)钱谦益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 13、营州歌(唐)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4、减字花木兰·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15、从军行(唐)杨炯

五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诵读内容为六部分: 1、志高远 2、当志强 3、贵以恒 4、学与思 5、勤自省 6、楚史纪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第一单元: 志高远] 1、学先立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学先立志的含义,明白确立目标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起点。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3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阳明立志做圣贤。 五、小结拓展 师: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同学们谈谈,你们会树立什么样的志向? 交流讨论 2、素业成于志尚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南北朝颜之推的《素业成于志尚》,从中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能自我磨砺,以成就他们伟大的事业;而没有操守的人,自己甘愿堕落,就成了凡夫俗子了!?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树立了志向,该怎么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玩物丧志》 2、谈感受 3、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

五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1、学先立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学先立志的含义,明白确立目标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起点。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3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阳明立志做圣贤。 五、小结拓展 师: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同学们谈谈,你们会树立什么样的志向? 交流讨论

2、素业成于志尚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南北朝颜之推的《素业成于志尚》,从中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能自我磨砺,以成就他们伟大的事业;而没有操守的人,自己甘愿堕落,就成了凡夫俗子了!?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树立了志向,该怎么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玩物丧志》 2、谈感受

3、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白龙马想念家乡,找驴,羊,牛等儿时伙伴玩,驴迫不及待询问成功秘诀,白龙马说:努力工作!这时,驴委屈得嚎啕大哭: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工作却一无所获?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 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第四单元过能改 教学目标: 理解古人知错能改,凡事多自我反省,知晓到错误马上改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5课时择善而从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讲述“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故事。学生谈感受 七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第16课时知过即改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诫子书》 第17课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颜氏家训》 第18课时改过之人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朱子家训》 第五单元勤且俭 教学目标: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介绍《白兔记.牧牛》 八知识拓展:《春耕的习俗》 第21课时物来不易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节用》 第22课时训俭示康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苏轼房梁挂钱》

第23课时克勤克俭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四反复大声诵读 五生谈感受 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 七知识拓展:《季文子以节俭为荣》 第六单元赤子心 教学目标: 理解楚典故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24课时池上二绝 一导入新课 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 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

六下朝读经典教案

15、钓而不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钓而不纲的含义,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古人很早就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我们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就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54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泾渭分明。 五、小结拓展 交流讨论 16、天地之道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 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二、研读诗文(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圆则疾,风雨不节令则饥。 (2)(汉)司马迁春秋冬夏,或暑或寒。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同岁异 节,其时使然。故今春生更长,秋收冬藏。 三、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坎尔井》 2、谈感受

17、牛山之木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 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小学二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7 焚膏继晷 教学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2.我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的意思。教学过程:一.看插图导入新课。二.初读经典。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检查学生。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2,先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4,指名读经典文意。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四,拓展视野1,学生自读司马光惜书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五,师总结。 8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2.我能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师谈话导入新课。二.初读经典。1,学生自由读经典,要求借助拼音,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检查学生。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三.借助注释,大致了解经典意思。1,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了解经典大意。2,先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4,指名读经典文意。5,全班齐读经典文意。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经典,比比看谁先背下来。7,检查背诵。

四,拓展视野1,学生自读朱熹读书法的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2,学生谈一谈读后的感受。五,师总结。 9、勤学苦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增强好学上进的精神。 教学准备: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说说你读过那些书。 二、书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三、书中有哪些值得你钦佩的人。 四、你在读书中有哪些收获。 五、熟练背诵课文。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15、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2、懂得待人友善,做人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测预习,生字词教学。 3、小组汇报:词语理解、通假字“见”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上生字新词大声读文。 2、划分节奏,正确、流利朗读。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 1、结合图片,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3、教师归纳、总结。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 1、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学了本课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怎么做?

16、律己爱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文意。 2、能够做到严于律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能激趣导入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展示自己预习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尝试划分节奏,大声读文。(个别、小组、集体读等) 2、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小组合作,整合语言,派代表发言。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 1、深入读文,结合图片,想象情景。 2、查字典、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出:出仕,出任官职。关:密切相关 3、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班内展示。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 1、正确、流利、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互相比一比谁是背诵小能手。自背、互相背、比赛背等 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写一小段感想。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完整)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文生字,会写三个字和笔画“一”,养成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一、二、三”,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小山村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大体了解诗意:两个小孩在一座小山村外玩,不知不觉走出了二三里。这是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小朋友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繁茂,一个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 枝……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另一个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小孩听了停下手,两人一起欣赏起这美丽的景色来。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有个诗人叫邵雍,也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写下了一首古诗。师朗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诗,从诗中体味小山村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我们先要把拼音读顺。现在老师请同桌一起读这一课的拼音,先每个都拼一拼,然后把一句话连起来读,会读了,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看看谁的拼音读得准。 巡视指导。 反馈正音:指名分句读,逐句正音。表扬读得准的。连起来读,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 读得真不错,又准确又好听,老师把生字加上去,大家肯定也会读的一样好。拼音下出示生字,齐读。 三、认识生字 课文里面有很多生字是要大家认识记住的,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从古诗里拿出来了,你还能读好他们吗? 去掉拼音呢? 小朋友记得可真牢,一定是一边读一边用心在记是不是? 四、初步理解诗意 现在生字宝宝又回到古诗中了。请大家轻声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看图,诗中写的什么景物你在图上也找到了? 指导学生找出:烟、村、四五家(农户),亭台、花,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烟,炊烟,做饭时屋顶上的烟;村,村庄;亭台,亭子,避雨、休息的地方。这样看来,这首诗的意思同学们也懂了。老师考考大家。先说烟村和四五家,再合起来说;然后说亭台六七座;后说八九十枝花。 意思懂的会说是小朋友的本领,把不懂的提出来也是小朋友的本领。你还有哪句话吧不懂呢?弄懂一去二三里的意思。(一路走去二三里路了)同学们真棒,先理解一个一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把整首诗的意思都弄懂

小学二年级朝读经典教案1

1、反哺跪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反哺跪乳的含义,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知恩、感 恩、报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关心我们成长,我们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做?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羊羔有跪着吃奶的感恩举动,乌鸦有衔食喂母的报恩情义。 四、小结拓展 师:小动物们都知道报答父母,作为子女,我们该怎么做? 交流讨论

2、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从中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母亲为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将衣服缝的严实紧密,担心孩子在外迟不归家,谁说孩子小草般微小的孝心,能报答的了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呢?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谈谈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你要做个怎样的孩子,去报答父母;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深明大义的徐母》 2、谈感受 3、孟母三迁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用道德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2、教师: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不能拒绝的原因

1、教师:前几天,小丁交了几个新朋友。他们经常到学校附近来等小丁,今天带他到这里玩,明天带他去那里玩。你瞧,他们又来了。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孟母三迁”的道理。对青少年来说,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一些不该做的事,我们要坚决说“不”,尽管有时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 三、拒绝与不拒绝之间的心里冲突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小强的好友在小强做作业的时候邀请小强一起看卡通片的情境图片。教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分别讲述理由,全班讨论,并评价哪一种做法最好。 2、教师小结。 四、拒绝的方式 1、教师: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我们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但生活中,也有一些活动不适合我们参加,也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知子莫若母》——鲁班 2、谈感受

二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1反哺跪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反哺跪乳的含义,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知恩、感恩、报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关心我们成长,我们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做? 二、研读诗文 反哺跪乳 《增广贤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羊羔有跪着吃奶的感恩举动,乌鸦有衔食喂母的报恩情义。 四、小结拓展 师:小动物们都知道报答父母,作为子女,我们该怎么做?交流讨论。 2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从中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二、研读诗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母亲为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将衣服缝的严实紧密,担心孩子在外迟不归家,谁说孩子小草般微小的孝心,能报答的了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呢?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谈谈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你要做个怎样的孩子,去报答父母;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深明大义的徐母》 2、谈感受 3孟母三迁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用道德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2、教师: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孟母三迁 《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不能拒绝的原因 1、教师:前几天,小丁交了几个新朋友。他们经常到学校附近来等小丁,今天带他到这里玩,明天带他去那里玩。你瞧,他们又来了。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孟母三迁”的道理。对青少年来说,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一些不该做的事,我们要坚决说“不”,尽管有时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 三、拒绝与不拒绝之间的心里冲突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小强的好友在小强做作业的时候邀请小强一起看卡通片的情境图片。教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分别讲述理由,全班讨论,并评价哪一种做法最好。 2、教师小结。 四、拒绝的方式 1、教师: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我们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但生活中,也有一些活动不适合我们参加,也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知子莫若母》——鲁班 2、谈感受

五年级朝读经典1-13课教案

五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年诵读内容为六部分:1、志高远2、当志强3、贵以恒 4、学与思 5、勤自省 6、楚史纪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第一单元:志高远] 1、学先立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学先立志的含义,明白确立目标是学有所成的关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起点。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3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阳明立志做圣贤。 五、小结拓展 师: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同学们谈谈,你们会树立什么样的志向? 交流讨论 2、素业成于志尚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南北朝颜之推的《素业成于志尚》,从中体会树立志向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能自我磨砺,以成就他们伟大的事业;而没有操守的人,自己甘愿堕落,就成了凡夫俗子了!?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树立了志向,该怎么做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玩物丧志》 2、谈感受 3、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白龙马想念家乡,找驴,羊,牛等儿时伙伴玩,驴迫不及待询问成功秘诀,白龙马说:努力工作!这时,驴委屈得嚎啕大哭: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工作却一无所获?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萧伯纳曾言:“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可见高远的志向使我们收获人生价值。何况古人尚有报国立功的伟大志向,何况今天的我们呢?志存高远,才能不断登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