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1-21

[作者简介]谭 丽(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第27卷 第7期2006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27 No.7Jul.2006

[文章编号]1004 5856(2006)07 0077 05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谭 丽

(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090)

[摘 要]分权思想产生之后对西方政体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权力制约权力 与权力行使的人民性的分权精髓对世界各国的法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代严格分权的过时使人们接受权力混合的现实并没有丢失权力制约的本质,同时出于防止专权考虑的行政立法监督也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民主性原则。文章试图从权力互控、制衡与民主行使的分权精髓出发,阐述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指出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并相互融合使行政权混入立法权的一些因素,是其中任意部门不能掌握所有权力,并形成利益的分殊,进而通过权力本身的分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分权;制衡;权利混合;行政立法监督[中图分类号]D905.2 [文献标识码]A

分权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西方式的民主政体的重要构成原则。第一次由孟德斯鸠提出的完整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原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诚然孟德斯鸠脱离不了他的历史身份,他憧憬的英格兰政制不过是资产阶级和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度,而且他所谓的 三权分立 也不过是阶级分权和分工,这是孟德斯鸠及其学说固有的局限,但对后人来说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建立 三权分立 学说的前提,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P 154)。要防止权力滥用,就需要通过权力分立,为权力设定界限,权力与权力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方能保证法律不被侵犯,才能维护法律至上的权威。笔者认为这才是 三权分立 的精髓所在,或者说这才是孟德斯鸠相对近现代政治实践的贡献所在。分权学说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它的精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在行政

立法监督领域仍然有着指导性的理论意义。

一、分权学说的衍化及其对行政立法权的影响

权力分立学说源于古代,并从那里衍化出了政府职能的思想,衍化出混合均衡政治政体理论。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至雅典。雅典城邦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这一制度在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全体雅典公民对行政官吏的产生、任职的控制与监

督。 这时的行政官吏几乎无独立性可言。在此后的中世纪的著作中,分权思想得以流传,使

得分权学说成为对政府各个部分恰当组合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系统阐述。

对分权学说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人物是洛克与孟德斯鸠。洛克的二权分立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后两权属于行政权。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

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他把自由主要归结为政治自由。把政治自由与权力制衡结合起来,这是孟德斯鸠留给西方民主制度建设最宝贵的思想遗产。他主张三权要分立,要相互制衡。当然,相对于立法权和行政权,司法权在他的三分说中并不很重要,制衡的重点是立法和行政。与孟德斯鸠的制衡精髓相比,洛克分权学说中的民主性精华也毫不逊色,洛克指出,不但国家权力彼此间需要制约,而且国家各部分权力无一例外都要受人民制约。至此,分权学说对近代宪政实践的基本思想得以确定,即为权力的制衡与国家权力的人民性。

在分权学说运用的早期,人们所掌握得分权原则的基本点就是权力的专用性。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种不同的国家权力应该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和行使,制定法律的权力和执行法律或适用法律的权力必须排他性的配置。在此背景下,人们要求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要严格遵循议会所制定的法律,一切行政决定的作用都要以议会立法为依据,行政机关必须忠实执行法律,不能有逾越和偏差,所谓 无法律便无行政 。这时三种权力并行不悖的发展,行政立法并未产生。

然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自由主义国家观因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渐为国家干预所取代,政府职能的强化和管理事务的繁荣多变,使政府不再满足于仅仅充当 守夜人 角色,开始积极主动干预社会,造成行政权力日渐扩张,政府不但需要充分行使管理权,而且需要一定条件下的决策权,即制定和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事事均以议会立法为根据的做法已无法适应这种形势,要有效的适应国家职能的巨变,必须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立法权来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这样,作为政府干预重要手段的行政立法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代的政治实践似乎对传统的分权理论形成了背离与挑战。英国在行政与立法的关系上几乎是融合的,首先是人员上的重叠,政府大臣全部由议会成员担任;其次是议会授权政府立法;第三是政府可以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因此在英国,完全意义上的分权,或者说各部门的专权在行政和立法领域是不存在的。虽然在美国其三权分立比较明显,但在实际运作中,其分权也呈现出交错重叠的特征。从立法与行政的关系来看,国会的立法权需要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总统任命主要官员需经国会参议院同意;总统对国会立法有重大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可以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预算咨文、经济咨文和其他专门咨文,这些咨文包含的立法建议和政策,是总统要求国会立法的总方案。[2](P75)更为重要且客观的问题是,在很多国家,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立法提案权、建议权实际上决定了立法机关立法会议的主要议程。根据行政机关的提案产生的法律约占立法机关立法总数的比例在各国都有绝对优势,在英国大约占到70%以上,在美国达到80%。[2](P114)在我国某地方的一次人大会议中更有甚者出现了人大代表零提案的现象。[3]这些现代社会中再明显不过的昭示着行政机关对立法权的涉足甚至是喧宾夺主的政治实践却并未引起独裁,究其根本是因为分权思想的核心 权力制衡、民权思想仍然在行政立法领域中以新的形式制约着它。 如此极端的分权提议都被拒绝了,但作为新出现的代议制政府理论的一部分,分权的重要性却迅速获得承认。均衡观念仍然要求组织和职能的分立,但伴随了一套不同的,必须适合这种新政治体制理论框架的概念。 [4](P4)权力之间的部分混合取代了严格分权却同样起着权力制衡的作用。

二、权力混合承继了分权思想后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启示

分权思想的现代继承使其具备了时代含义,却保留其精髓 较为平均的权力分配以致任何一个集团,或他们的联合体,都无法控制其他的集团。将权力混合,每一个机关都不只有一种权力,而是混合着拥有其他机关所享有的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达到 彼此的牵制 和 协调前进 的状态。[1](P152)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由于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控制国家权力的频繁越来越少,当年资产阶级控制着议会,议会又担负着制定法律这一关系到国家长远大计的重要使命,因而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提出了 立法权最高 , 议会万能论 在实践中也突出了议会的作用,加强议会的权力和地位,以此遏

78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

制封建势力控制的行政机关,但随着议会作用的下降行政权则得到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系统中心的变化,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融合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必然趋势。 而各国的分权模式是各国统治阶级根据本国实际状况采用的,本身具有多样性。 [5](P91)因而权力融合是一种大势所趋。既然这已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那么对混合权力而生成的这种行政立法权主要是通过其他机关(在我国,特别是立法机关)的监督才能尽力避免这种由其自己制定权威,又执行权威所极易导致的牟取私利、损害他人的情况的发生。而谈及到立法机关的监督,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立法机关的地位与享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的地位问题。由于这种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分配是基于宪法的安排,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立法机关与享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在立法事项上所处地位是平等的或称 平行的 ,这本身应是一种立宪的选择。 立宪的选择与法律的选择有根本的区别。法律是政府能改变的,宪法却是人民制定的,政府不能改革的。 [6](P217)而宪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因此避免不了要引入限制,制约行政机关 谋私 的机会,从而体现分权思想的核心之一的民主性问题。那么二者权力再经宪法混合之后的各自行使后,并非是混合分权的终结,还要进一步通过相互监督来到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讲,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都成为一种必要。

权力分野之目的是避免权力滥用,用权力制约权力,那么权力的混合一样体现分权思想的这种目的。只不过不是通过专权式的分割过后的权力来制约权力,而是通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权力格局而达到权力制约。这种制约的思想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甚或是其他权利混合在一起,某些立法权给予行政部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政立法权)或者把某些行政权给予立法部门,如此等等。通过这样的权力配置从而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支配另一个部门,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掌握所有的权力,让任何一个部门也不都不再是一元利益的代表者,它可能是多种利益的综合体,如此,权力少了垄断的因素,而多了制衡的因素。而行政立法监督恰恰以这种分权思想为引导,将立法部门的部分立法权分配给行政机关的同时,还应该将行政部门的部分行政权力转移给立法部门。由此我们为了将行政立法监督制度设计的更为得力、可行,可以将行政立法的若干环节渗入立法部门的一些因素。其一,行政立法的标准由立法机关掌握。哪些权力由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分享,它的立法标准应与一般立法机关的立法标准有相通之处,且一些技术性标准的规范性规制应严格依照立法机关的规定。而且规定的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程度和范围标准都应由立法部门掌握,以至于不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相冲突;其二,行政立法的主体中可以有立法部门的因素,如在其中有适当立法比例的立法部门人员,对整个行政立法过程的参与,及时向立法部门汇报工作,从而做到监督的全面性与及时性; 其三,对行政立法的程度应由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联合做出规定。因为程序的公开、公正是保障实体正义的重要一环,而行政立法程序却不能因为涉及行政领域中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而仅由行政机关来设置,因为一定意义上行政立法程序规则是为享有立法权的特定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而设置的 障碍 ,所以立法机关对行政程序规则的参与制定无疑会加强它的作用;其四,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由行政机关自己制定权威又自己执行权威的权力是早期分权思想家的合理担心,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7](P89)但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的权力混合思想能一定程度地遏制执行自己制定的法律的行政机关的谋私目的之外,立法机关还可以通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直接监督,与立法机关平行的行政立法权被滥用后还必定会体现在它所作出的行政行为上。 抵消权力分立原则时明显冲突的因素是外部控制的出现 ,因此,立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可以一定程度地间接地避免行政立法的滥用。以上几个方面都体现了权力混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制衡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指导意义。

三、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思想对当前我国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的补足

1.强化人大监督职能

79

第7期谭 丽: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来自权力机关的监督。为了保证民意机关作为立法者的地位,体现分权思想的人民性,行政立法权必须受到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首先,规定行政立法的范围、标准,行使行政立法权的目的、条件、方式、原则、程序,从而保障基本的政策性决定直接向人民负责的机关规定,使行政立法权在符合立法机关的标准之下进行。 除非有法定标准的限制,否则国会不能转交它的任何立法。 [8](P33)其次,虽然我国现行行政立法监督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为核心的,但在各级权力机关中都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实践中,由于行政立法的数量多,发现、审理、确认哪些立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哪些立法脱离实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加上代表的广泛性、监督的专业性,以及会期的时间性,因此现有的权力机关本身很难兼顾行政立法监督工作。必须在人大常委会中建立一个专门行政立法监督机构。最后,行政立法监督制度也不完善,无法达到权力的真正牵制。(1)我国宪法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地方性规章须经省、自治区人大批准后方可实行。在此, 批准 究竟是行政立法的程序还是立法监督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而经批准后,其效力如何也未作规定。(2)虽然在 立法法 中对行政立法的备案制度有了较之以前更为明确的备案制度,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备案的范围不明确、界限不清;程序不确定;负责备案的专门机构未明确,这些都是在行政立法监督中应予补足的。

2.设立对行政立法监督权的司法审查

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权力融合的过程中,对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吁求越来越高。这也正是分权思想中制衡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又一利器,一些行政立法机关借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 之名,利用手中的行政立法权,强化本部门的利益,但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在我国还存在虽然有权却不用的状态,这种监督不力之后又缺乏其他补救措施,这就促使行政机关设法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破坏法制统一和尊严。行政立法作为具体行政的依据,如果依据错误,行为肯定错误;依据之间冲突,规章之间打架,行为要么处于管理真空,要么处于双重处罚的危险境地,所以行政立法的滥设行为、违法立法行为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行政立法中作为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如果在创制中出现了问题是有危害性的,另一方面,司法机关是适用法律的机关,如果行政立法出现违法或抵触情况,则完全可以通过它的适用直接进行审查,并有权责令冲突部门做出协调或交有权机关处理,这种司法部门的监督使司法机关 这个最少危险的部门 成为立法机关事中监督后的一道有力防线。

3.增设立法监督法律责任的规定

享有行政立法监督权的监督机关在享有监督权的同时,意味着它必须履行这一监督职责,如果出现监督失职或监督不力的情况,对失职者应当追究责任,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质量。用责任来约束,这是一种量化的指标,而不论监督机关的性质如何。另一方面,对履行监督职责后发现的违法的行政立法事项之后,没有认真处理就会使得直接做出行政立法的机关对行政立法无所顾忌,认为监督与不监督是一个样,使行政立法监督空有虚名。大肆的宣传负效应使法律失去应有的权威。所以,在完善我国立法监督的过程中,切忌无论这个监督过程设置得如何完美,都不要漏掉对行政立法监督法律责任的规定,只有这样,行政立法监督才能有意义。权力之间才能有制衡的效力。

行政立法权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随之变得势在必行,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权力分立本身不是自由的基础,或者换句话说,不应该只有权力分立,专制统治就不能存在。 [9](P18)重要的是权力之间的制约,权力经过混合之后一定能到达这种制衡的状态。而权力的制衡本身要求 给予每个部门一种权力,可以对其他部门行使一定的直接控制;在实践上就是授权一个部门,在其他部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P17)而这个部门能最好的体现权力的人民性,进而通过行政机关之外的其他部门的外部制约完成行政立法监督制度。

注释:

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在雅典政治中,行政官

80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

吏几乎无独立性可言。

现在这种做法有的地方正在实践并被称为立法机关的提前介入制度。

[参 考 文 献]

[1] 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 ].商务印书

馆,1997.

[2]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周建军.关注代表议案零立案[OB/OL ].https://www.doczj.com/doc/0617187894.html,.

[4] 英 V J C 维尔.宪政与分权[M].三联书店,1997.[5]戴维 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文森特 奥斯特洛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 ].三联书店,1999.

[7]洛克.政府论(下篇)[M ].商务印书馆,1986.[8]伯纳德 施瓦茨.行政法[M].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9]詹宁斯.法与宪法[M ].三联书店,1997.

责任编辑:秦 平

Influence on Power Division and

the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TAN L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90,China)

Abstract:The philosophy of po wer division affected greatly on the Western administration,in which power restrains power and democracy c ontributes a lot to the law worldwide.From this as -pect,the paper tries to e xplain the perfe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It con -cludes that separating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on and legislation may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Key words:power division;balance;power mixed;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上接第10页)

[参 考 文 献]

[1]黄克剑.人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浦

From Practical Individual to Free Personality

XU Jun -lei,DONG Xiao -ho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limit to human existence determines that human beings are al w ays seeking some ultimate favor.Philosophy can be a sel-f conscious and theoretical concern about one s o wn ultimate

fate.The vie w of ultimate care in Marxian Philosophy is more true and realizable which substitutes practical individual,the subject of the concern,for Hegelian Absolute Spirit and Feuerbach Class and which substitutes the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free personality for the highest kindness and the religion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it considers the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he highest point of value and is of more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practical Individual;sensible activities;free personality;al-l round development;u-l

timate care

81

第7期

谭 丽: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1-21 [作者简介]谭 丽(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第27卷 第7期2006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27 No.7Jul.2006 [文章编号]1004 5856(2006)07 0077 05 论分权思想对行政立法监督的影响 谭 丽 (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090) [摘 要]分权思想产生之后对西方政体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权力制约权力 与权力行使的人民性的分权精髓对世界各国的法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代严格分权的过时使人们接受权力混合的现实并没有丢失权力制约的本质,同时出于防止专权考虑的行政立法监督也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民主性原则。文章试图从权力互控、制衡与民主行使的分权精髓出发,阐述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指出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并相互融合使行政权混入立法权的一些因素,是其中任意部门不能掌握所有权力,并形成利益的分殊,进而通过权力本身的分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分权;制衡;权利混合;行政立法监督[中图分类号]D905.2 [文献标识码]A 分权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西方式的民主政体的重要构成原则。第一次由孟德斯鸠提出的完整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原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诚然孟德斯鸠脱离不了他的历史身份,他憧憬的英格兰政制不过是资产阶级和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度,而且他所谓的 三权分立 也不过是阶级分权和分工,这是孟德斯鸠及其学说固有的局限,但对后人来说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建立 三权分立 学说的前提,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P 154)。要防止权力滥用,就需要通过权力分立,为权力设定界限,权力与权力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方能保证法律不被侵犯,才能维护法律至上的权威。笔者认为这才是 三权分立 的精髓所在,或者说这才是孟德斯鸠相对近现代政治实践的贡献所在。分权学说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它的精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在行政 立法监督领域仍然有着指导性的理论意义。 一、分权学说的衍化及其对行政立法权的影响 权力分立学说源于古代,并从那里衍化出了政府职能的思想,衍化出混合均衡政治政体理论。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至雅典。雅典城邦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这一制度在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全体雅典公民对行政官吏的产生、任职的控制与监 督。 这时的行政官吏几乎无独立性可言。在此后的中世纪的著作中,分权思想得以流传,使 得分权学说成为对政府各个部分恰当组合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系统阐述。 对分权学说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人物是洛克与孟德斯鸠。洛克的二权分立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后两权属于行政权。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

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 专业班级:法学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入,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行政立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与行政法规形成相互配合牵制的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行政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立法权力的任意行使,侵犯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更好地实现权力机构的监督,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听证制度,从而规范行政立法权力的运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行政法理论和实践问题。 2003年3月湖北籍公民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在广州天河区黄村大街被执行统一清查任务的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随后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转送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后,惨遭殴打不幸死亡。在法律界人士与社会舆论的推动下,三个月后,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止了国务院于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孙志刚案不禁令人反思: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缺陷,行政立法的严重违宪,应当如何解决? 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迫在眉睫。首先,行政机关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权力机构的执行机构,而行政机关在立法时又享有广泛的立法权,执法权与立法权集于行政机关一身,使得行政机关的权力大大膨胀。孟德斯鸠说过:“当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行政机关享有的广泛权力一旦失去制衡,就会出现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利和利益,进而损害国家法治的严重后果,所以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是对权力的制衡的体现,是绝对必要的。 其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依法治国,法律作为治国的依据必须合理合宪。行政立法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具体配置过程,它具有涉及面广,权威性强,有合法的外衣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特性,其作出的效力直接面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利益,所以多方位监督行政立法,使之在各有效的监控下更好的执行方针政策,从而保障行政相对人及其各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存在着权力机关的监督不够、行政机关的监督欠缺公正性、缺乏司法监督等缺陷,对现行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有助于促进依法行政,监督行政立法权力,维护公民合法权利。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在国内,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七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即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以此为依据,有学者提出建立行政立法人大监督机制,创立人大监督委员会,使人大监督专门化,专职化,提高人大监督的目的性,科学性。同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职责和监督范围,真正落实人大监督。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即国家行政机关的统一领导和自我监督,

论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规定及其完善

行政立法的规范化,是指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范的国家机关,在各自的权限内对过去所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审查,确定哪些法律、法规、规章已全部或部分不适应现实需要,应予以全部或部分废止;下位法律规范是否与上位法律规范存在抵触,发现抵触,应尽快修正;同一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是否有不和谐或相互矛盾处,要力求和谐并消除矛盾。尽管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稳定性的要求,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适时地进行立、改、废;下位法律规范则要与上位法律规范适时地保持立、改、废的一致。这是法的稳定性与适时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 虽然《立法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立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没有对行政立法在程序上规定有意义的、具操作性的规范措施,但是毕竟《立法法》的出台对我国行政立法中的混乱现象作了进一步规范,向行立法规范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要充分的了解我国立法法中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首先,要我国的立法法中对行政立法做出的规定进行初步的认知与探究。立法法中对行政立法的规定有:一、行政立法的权限范围 我国享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等。在实践中,行政法规与法律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多头立法、部门争权、内容冲突的情形时有发生。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立法法》对行政立法权限作出了统一规定。 (一)明确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限定了行政立法权的范围 《立法法》第条明确规定了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其它事项。对上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不可以授权。 (二)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 为了明确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争议,《立法法》第条对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内作了详细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在立法实践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通过特别决定的方式对国务院加以授权外,还存在所谓的法条授权,即在制定的法律中专设一条规定国务院可以就有问题制定行政法规。 (三)明确规定了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及其权限范围 为了正式明确国务院直属机构的立法地位,《立法法》第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论行政立法规范化——对我国行政立法的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2002年,中国在行政法领域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革命,一系列立法修改法律的动作接连不断。中国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所做的这些努力,直接动因来自WTO。自1999年中美关于WTO的双边协议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变法”,外贸、金融、税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最先得到大规模的清理。到2002年三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对中外合作法律进行了修改,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清理工作也基本结束。在涉及经贸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之后,“变法”开始转向直接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法领域。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主体、基本程序、监督机制、适用规则和裁决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虽然《立法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立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没有对行政立法在程序上规定有意义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措施;有的学者也认为,行政立法中的混乱现象,如行政立法问题应当通过行政程序法加以解决,而不应由立法法解决,但是毕竟《立法法》的出台对我国行政立法中的混乱现象作了进一步规范,对我国行政立法的一些基本制度都作了明确规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关键词:行政法,行政立法的规范化,备案,审查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一切法规的总称。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规定着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此来调整国家和各行政机关之间,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行政法,包括国家民政、治安、军事、外事、财经、文教、科技、人事等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过去,我国的行政立法是个薄弱环节,虽然先后制定出许多行政法规,只是散见于宪法、法律、法规、决议、命令和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之中,缺少系统的、切合实际的行政法规。行政立法的规范化,是指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范的国家机关,在各自的权限内对过去所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审查,确定哪些法律、法规、规章已全部或部分不适应现实需要,应予以全部或部分废止;下位法律规范是否与上位法律规范存在抵触,发现抵触,应尽快修正;同一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是否有不和谐或相互矛盾处,要力求和谐并消除矛盾。对行政法规进行清理的目的在于克服现行立法的混乱,防止一些国家机关和个人利用过时的或互相冲突的法规作为其违反或规避现行法律规范的借口或根据,保障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尽管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稳定性的要求,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适时地进行立、改、废;下位法律规范则要与上位法律规范适时地保持立、改、废的一致。这是法的稳定性与适时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empirenews.page--]自加入WTO以后,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化向各行各业日益渗透。但是,WTO规则并不直接适用于成员方国内,而是要将WTO规则转化为国内法。WTO协定的国内适用问题主要体现在有关国际自由贸易的政府管理方面。保证WTO协议在一国领域或关税领土范围内实施,首先就必须使其国内法的规定与之保持一致。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每一成员应当保证其法律、规则和行政程序,与所附各协议书中的义务相一致。”且该条第5条款明确要求“不得对本协议的任何规定提出保留”。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必须无条件地履行WTO所要求的义务,这无疑对中国行政立法提出了挑战。此外,世界贸易组织虽然是一个针对企业的机构,但企业在WTO中并没有直接的谈判地位,没有说话的权利,WTO 这个政府间组织要求谈判在政府之间进行,规则由政府制定,争端也需由政府出面解决。可见,政府在维护企业利益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制定规则的“立法者”和解决争端的“裁判”是WTO时代政府的重要角色。中国行政立法面临着对现行行政法律规范(含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大规模的清理,修改或者废止与WTO不一致的法律规范,制定新的行政法律规范。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法学理论论文(1).doc

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法学理论(1) - 内容提要: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由于行政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和立法内容的广泛多样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行政机关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重叠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所立之法和国家的宪法、基本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直接给公民和有关组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立法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本文着重从权力机关入手,对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从原因、模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立法监督的完善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关键词: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监督权力机关一、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原因(一)防止行政机关越权立法和监督用立法权国家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受权机关,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立法权,故所有行政立法都应该是授权立法、其立法主体只能是我国宪法、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立法主体,其立法权限不能超越授权机关所授予的权限,其所立法之范围不能超越授权机在所授予之范围,否则便属于越权立法和滥用立法权。在我国,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除此之外的其他机关都不具有行政立法权,因而不具有行政立法主体资格。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宪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

和规章。这一规定就说明,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宪法和法律,是基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产生的,没有宪法和法律根据就不能进行立法活动。然而,在行政立法的实践中,由于立法主体繁多,如国务院有近30个部委,全国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28个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18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都具有行政立法权。这些立法主体处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在进行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必然从本部门、本地域范围内利益来考虑如何进行立法,缺少纵向与横向的协调性。如果不对其立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其结果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超越了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二是所立之法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三是出现部门之间所立之法,不同地区之间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现象;四是所立之法规范的对象超出了本部门所管辖之范围。前两种情况必然导致所立之法无效和被撤销,后两种情况会导致立法、执法的混乱。这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娜硕既菀桌挠萌Γ 馐峭蚬挪灰椎囊惶蹙椤S腥Φ娜嗣鞘褂萌σ恢庇龅接薪缦薜牡胤轿埂薄R蚨挥卸孕姓⒎ń屑喽剑ㄒ哉隽⒎ü痰募喽剑拍芊乐剐姓卦饺⒎ê屠挠昧⒎ㄈā?BR>(二)有利于规范立法程序,使行政机关立法规范化。行政立法程序是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步骤、方式和顺序,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制定、修改、废止行政法规利规章的活动程序。在行政立法实践中,行政立法程序一般包括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发布与备案等几个步骤。但是由于立法主体繁多,各立法机关立法人员的素质也不一样,机关领导对立法活动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实践立法过程中,不遵循立法程序,所立之法不规范,质量不高的现象

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2016-2017-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课程论文 论对行政立法监督的研究 学号:5301115027 专业:法学 姓名:韦雅云 2016年11月

论对行政立法监督的研究 韦雅云,5301115027,法学151班 摘要:为了加深对行政行为的理论学习,同时引发更多人对行政立法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解析我国的行政立法监督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并提出完善方式,让行政立法的监督制度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健全法治社会。 关键词: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监督 1 行政立法的概念 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首先必须明确行政立法的概念。行政立法是随着国家职能的剧变,行政权不断扩张而产生的。出于政府管理社会的需要,行政机关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从权力机关获得了制定具有强制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利。这成为行政立法的最初形式。然而最初的权利分立中,只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没有行政立法这一概念。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行政立法仍然不是一个法条中明确中的专门术语,而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 在行政法学范围中,行政立法是指享有制定行政法规或规章权力的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行政机关指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即行政立法活动;另一类是没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即其他抽象行政行为,这种抽象行为不属于行政立法。 2 对行政立法监督的意义 2.1防止行政机关越权立法和监督用立法权 国家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受权机关,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立法权,故所有行政立法都应该是授权立法、其立法主体只能是我国宪法、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立法主体,其立法权限不能超越授权机关所授予的权限,其所立法之范围不能超越授权机在所授予之范围,否则便属于越权立法和滥用立法

论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规定及其完善

论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规定及其完善

行政立法的规范化,是指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范的国家机关,在各自的权限内对过去所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审查,确定哪些法律、法规、规章已全部或部分不适应现实需要,应予以全部或部分废止;下位法律规范是否与上位法律规范存在抵触,发现抵触,应尽快修正;同一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是否有不和谐或相互矛盾处,要力求和谐并消除矛盾。尽管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稳定性的要求,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适时地进行立、改、废;下位法律规范则要与上位法律规范适时地保持立、改、废的一致。这是法的稳定性与适时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 虽然《立法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立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没有对行政立法在程序上规定有意义的、具操作性的规范措施,但是毕竟《立法法》的出台对我国行政立法中的混乱现象作了进一步规范,向行立法规范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要充分的了解我国立法法中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首先,要我国的立法法中对行政立法做出的规定进行初步的认知与探究。立法法中对行政立法的规定有: 一、行政立法的权限范围 我国享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等。在实践中,行政法规与法律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多头立法、部门争权、内容冲突的情形时有发生。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立法法》对行政立法权限作出了统一规定。 (一)明确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限定了行政立法权的范围 《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了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1)国家主权的事项;(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

论行政立法的监督

论行政立法的监督 【摘要】行政立法是特定行政机关获得立法权限之后的行政行为,在其行使行政立法权的过程中,监督主体对行政立法主体和行政立法过程的监督之于维护公民权利、维护法律威严和统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行政立法和行政立法监督相关概念的阐述,结合我国现行行政立法体制和行政立法监督体制的发展状况,描述行政立法监督体制中的主要监督主体和主要监督形式,即来自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及其所存在的监督方式局限、监督力度不足、监督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在法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大量参阅法学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的方式,得出本人的一些观点和措施,希望对行政立法监督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政立法监督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在行政法学界,对行政立法的含义曾有不同的界定。在西方,由于受分权学说的影响,行政机关没有立法权,而为了使行政管理活动有效开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执行,立法机关依照既定法律,把一部分立法权委任给行政机关。这样,在一定原则范围内,行政机关同样拥有了立法权,因而行政立法也被称为委托立法或准立法。行政立法行为同时具备了行政性质和法律性质。 在我国,行政立法被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我们这里讨论的行政立法从属其狭义概念,即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及权力机关的授权,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创制、修改、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规和规章的抽象性行政行为。①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具有行政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局及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特批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以及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 二、行政立法监督的意义 行政立法监督是指有权主体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对行政立法活动实施的监管和督察。由于行政机关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是规则的制定者,滥权和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便更容易发生。为了保证行政立法的公正,各国在授予行政机关立法权的同时,也都注意到对立法权的制约:制定严格的授权标准,强化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对立法主体和立法过程的监督,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法律统一有重大意义。 (一)保障公民和相关组织的权利 由于行政机关所立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人群和不特定事务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所以一旦它们违宪、违法或不适当,将会对公民和有关组织的权益造成广泛和严重的损害。由于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处于不对等地位,即行政主体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行政相对方处于绝对弱势地位,行政机关“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因此行政立法一旦存在缺陷,将直接损害行政行为相对弱势一方,即普通公民和相关组织的权益。所以必须对行政机关所立之法进行监督和审查。 2013年5月20日,南京市政府法制办举行《南京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10名听证代表和20多位旁听市民共议这一强调公众监督的执法监管新规。这10名听证代表,身份分别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而20多位市民,则是和政府行政执法活动息息相关的个体工商业者、城中村待拆户、交通运输从业者等。面对听证代表提出的

行政立法监督汇总

一、立法的层级效力 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中: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的效力仅次于宪法,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 章。

6、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二、行政立法的监督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备案与审查 1、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备案。备案与审查是加强对行政立法监督的重要环节。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规章的备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2)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备案。 2、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审查。备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行政立法的审查。为了便于加强备案的审查工作,立法法对报备案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审查和处理程序作了专门规定: (1)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规章同宪法、法律相抵触时,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委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上述国家机关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认为行政法规、规章同宪法、法律相抵触时,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2)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发现行政法规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时,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透视论文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透视论文 内容提要: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由于行政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和立法内容的广泛多样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行政机关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重叠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所立之法和国家的宪法、基本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直接给公民和有关组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立法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着重从权力机关入手,对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从原因、模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立法监督的完善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监督权力机关 一、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原因 (一)防止行政机关越权立法和监督用立法权 国家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受权机关,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立法权,故所有行政立法都应该是授权立法、其立法主体只能是我国宪法、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立法主体,其立法权限不能超越授权机关所授予的权限,其所立法之范围不能超越授权机在所授予之范围,否则便属于越权立法和滥用立法权。在我国,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除此之外的其他机关都不具有行政立法权,因而不具有行政立法主体资格。 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宪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这一规定就说明,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立法权宪法和法律,是基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产生的,没有宪法和法律根据就不能进行立法活动。然而,在行政立法的实践中,由于立法主体繁多,如国务院有近30个部委,全国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28个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18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都具有行政立法权。这些立法主体处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在进行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必然从本部门、本地域范围内利

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与控制

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与控制 摘要:应通过加强议会(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授权与监督、控制立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健全对行政立法的行政审查,建立全面司法审查制度来进一步强化与完善对行政立法的法律监控。 关键词:行政立法;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 我国目前的行政立法监督体制依旧很不完善,尚不能被称之为理性化的制度。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第一,我国行政立法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于一种非法内因素作用下的构建。第二,行政立法的监督制度同样缺乏较为充分、完整的理论准备。最后,更为紧迫的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在我国一直未能真正建立。 一、议会(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授权与监督 议会(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授权与监督,历来是行政法的重要议题。以美国行政法为例,不论是美国宪法还是其基于自由主义理念的宪政架构设计,都对行政权保持了巨大的替惕。今天,由于行政立法发展的必要性与现状,早期严格的“禁止授权原则”已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而转为放松对授权施加的限制。与美国行政立法发展的轨迹不同,我国现行宪法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对行政机关的宽泛授权,其中包括“授权立法”。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放宽授权标准而在于加大对事前授权的监控力度。同时,除授权监督外,由议会对行政立法施行其他监督对于避免行政机关滥用行政立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来说同样重要。而且,基于我们的现实国情,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我国的行政立法监控现状是:一方面对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制度尚未建立,同时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与救济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立法机关又因其自身的功能局限,长期以来极少行使立法监督权。因此由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有效制度必须尽快确立与完善。 美国行政法理论认为,由于立法权在宪政体制下由议会所独享,因此行政机关立法行为的正当性在于传送带模式(transmission belt model)。在传送带模型之下,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受到立法权的审慎控制,亦即行政权的任务应为忠实执行立法者所形成的决策,其权力应受相当的限制与监控。因此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用禁止授予立法权原理,禁止立法机关将立法权以授权的形式交由行政机关行使。以后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联邦最高法院不再援用禁止授予立

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 专业班级:法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一)写作目的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入,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行政立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与行政法规形成相互配合牵制的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行政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立法权力的任意行使,侵犯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更好地实现权力机构的监督,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听证制度,从而规范行政立法权力的运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行政法理论和实践问题。 基于上述行政立法存在的缺陷,本人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不断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 (二)有关概念 1、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这样的定义框下了行政立法的主体和对象,即行政立法主体必须是宪法或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单位个人,前提必须是法律授权;其对象是行政法规和规章,即除此之外,不能创制其他规定。 2、行政立法监督机制 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是指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与之抗衡的监督机制。行政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其本身具有强制性,是一种国家武装力量直接予以保护的权力,所以公权力没有监督就会滥用,因此,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必须是多方位的。 (三)综述范围及争论焦点 我通过阅读大量与我研究的课题有关的资料,发现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存在很多不足,我选其中三个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权力机关的监督的缺陷 在我国,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的监督,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大极其常委会的监督。其法律依据主要有:我国《立法法》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立法法》86条也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宪法》10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立法法》8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规章。即国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都是事后监督,而在事前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从来没有行使过不予备案和撤销的权力。 2、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的缺陷 我国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具体表现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宪法》89条规定,国务院有权改变和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有权撤销和改变所辖省会市、较大

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行政监督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对基本命题认识分析的基础上,从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网络的角度对行政监督有效性进行分析。 标签:行政监督;有效性;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网络 1 对基本命题的认识 所谓行政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对于行政机关以及内部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必要性源于人类的两点共识,其一,必须制止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其二,为了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对行政机关及内部工作人员不进行有效的监督,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行为就会加速扩展。可以肯定,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行政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腐败现象的诅咒和斥责,其价值功能除了宣泄不满情绪之外,最多也仅仅能形成一种反腐败的舆论氛围。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虽然增加了权钱交易的“道德风险”,却从来不能制止腐败现象的滋生或从根 本上消除腐败现象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呢? 2 行政监督有效性的分析与选择 2.1 行政监督的经济性分析 经济学家麦克切斯内(McChesney)提出“政治创租(political rent c reation)”和“抽租(rent extraction)”的概念。前者是指政府行政人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后者是指政府行政人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从而迫使私人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自己分享。在社会公共领域,由于政治创租和抽祖的存在,使得寻租活动(rent-seeking activities)更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因此,强化行政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从经济利益的权衡中抬高由寻租活动带来的风险成本,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高薪养廉”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廉政措施。但是,一旦如此,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择业时对行政工作岗位的竞争。即便如此,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和效率仍得不到制度保证,隐蔽行动(hidden action)下的寻租和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由于公共信息不对称等原 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公共权力也难以受到公众的普遍监督。

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doc

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内容提要: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 规章的活动。由于行政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和立法内容的广泛多样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行政机关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重叠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所立之法和国家的宪法、基本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直接给公民和有关组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立法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本文着重从权力机关入手,对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从原因、模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立法监督的完善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监督权力机关 一、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原因 (一)防止行政机关越权立法和监督用立法权 国家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受权机关,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立法权,故所有行政立法都应该是授权立法、其立法主体只能是我国宪法、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立法主体,其立法权限不能超越授权机关所授予的权限,其所立法之范围不能超越授权机在所授予之范围,否则便属于越权立法和滥用立法

权。在我国,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除此之外的其他机关都不具有行政立法权,因而不具有行政立法主体资格。 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宪法》第90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这一规定就说明,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宪法和法律,是基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产生的,没有宪法和法律根据就不能进行立法活动。然而,在行政立法的实践中,由于立法主体繁多,如国务院有近30个部委,全国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28个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18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都具有行政立法权。这些立法主体处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在进行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必然从本部门、本地域范围内利益来考虑如何进行立法,缺少纵向与横向的协调性。如果不对其立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其结果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超越了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二是所立之法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三是出现部门之间所立之法,不同地区之间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现象;四是所立之法规范的对象超出了本部门所管辖之范围。前两种情况必然导致所立之法无效和被撤销,后两种情况会导致立法、执法的混乱。这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因而只有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包括以整个立法过程的监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监督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监督 摘要:公共政策监督是指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公众媒体等相关主体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及过程的监督。文章通过对我国监督主体、监督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完善我国政策监督机制。提高政策监督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行政政策;政策监督;监督主体;监督客体 一、政策监督的主体特定性与多样性 我国的政策监督具有特定的主体。政策监控的主体即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以及群众等所组成。然而,我国的政策监控主体又有其特殊性:(1)不同层次的政策由不同层次的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负责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政策监督的主体也因而随之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2)政策监督是—个有机的活动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始终,包括政策制定监控、政策执行监控、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监控四个不同环节上。政策监督在不同环节之中由不同的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负责实施,因而政策监督的主体就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二、政策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机关的政策监督问题 立法机关的政策监督存在以下问题:(1)立法机关授权无效。立法机关拥有制定政策的权利,也拥有下放权力由行政机关自行依法制定政策《我国位法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由于立法机关往往不具有行政机关的专业技术和信息,往往导致政策偏离应有的目标,立法机关授权实际无效。(2)对授权立法的程序监督不足。我国当前大部分的授权立法都是在公布后立即生效的。就可能造成人们在无从了解授权立法内容的情况下,承担规定的义务。 (二)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督问题 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通过审查、提起公诉、审判等行为,对严重违反国家政策的人员实施法律制裁,对政策的执行起着强制性的制约作用,从而达到政策监控的目的。(1)“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使司法机关的权力具有被动性,只有利害关系人请求后才行使,因此司法机关的政策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我国行政诉讼只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还有待完

论行政立法行为的监督

论行政立法行为的监督 作者:佚名 摘要:行政立法所产生的大量行政法规、规章对调整社会生活、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行政管理涉及的管理对象极其广泛,对公民、社会组织的利益影响很为密切。因此,加强对行政立法监督,不仅是一个国家维护其法制统一、保障其法律体系和谐的需要,也是保护其公民、社会组织的民主权益,保证社会民主的需要。因此,行政立法监督对现代法制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立法科学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行政立法的概念予以了界定并阐述了其主要的特征。介绍了我国主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系统内部、行政救济途径等方式进行行政立法监督的行政立法监督体制的现状。对该行政立法监督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予以了分析。就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立法监督体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行政立法、监督体制、完善 正文: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对行政立法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立法是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性质的行政法律规范的立法活动,也就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制定并发布行政法律规范的立法活动。这种对行政立法概念的界定,是相对于刑事立法、民事立法而言的,是对行政立法的一种广义的解释。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也就是行政机关立法。 根据宪法、组织法、立法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政立法行为有: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活动;国务院的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部门规章的活动。 这种行政立法的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一种对行政立法的狭义的解释。 综观上述两种对行政立法概念的不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前一种解释是从内容上来界定行政立法,也就是只要制定内容为行政性质的法律文件的立法活动即为行政立法。而后一种解释是从行政立法的主体来强调的,也就是只有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才是行政立法。而这类的行政机关必须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享有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权力的行政机关。本文将以后一种对行政立法的概念为基础,对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其立法监督予以分析和探讨。 因此,行政立法的概念可以界定为:特定的行政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 (二)行政立法的特征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即是依法享有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权力的行政机关 “除了法律以外,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法规、规章,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主体也必须具有正当性,即必须获得法律的授权。没有获得法律授权的机关、组织不能制定法律规范,否则不具有正当性。”(注1)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