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木育种

林木育种

一·绪论
1、林木育种概念:是运用遗传学原理,研究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繁殖理论及技术的科学。
林木育种的实质: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利用变异
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良种选育和繁殖
2、林木育种的一般程序:基因资源的选择、选择有价值的基因、用育种技术选择出新遗传变异、遗传测定出新品种、选择出优良新品种、良种繁育、投入生产
3、林木优良品种的作用及意义:a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b带动相关专业及国民经济发展;c改善生产方式;d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4、杂交育种(传统常用)@基因重组;倍性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诱变育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林木基因工程@基因突变与外源基因导入。
二·林木育种资源
1、林木种内多层次的遗变异表现:a.地理种源变异b.同一种源内林分间的变异c.林分内个体间差异d.个体间的变异
2、.林木基因资源的类别及划分:a.按地理来源划分:本地基因资源和外地基因资源b.按利用和改良程度分:野生基因资源和人工创育的基因资源
3、基因资源流失及其原因:a自然因素:气候变迁,火山爆发,洪水,森林火灾;b生物因素:动物,微生物以及植物相互间影响;c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品种改良引种,商业的特殊需求
4、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自然保存(原境保存)、人工保存(异境保存、异体保存)
5、基因资源收集原则:A.目的性,针对性强;B.由近及远,逐步收集;C.遵照种苗调拨制度的规定进行,注意检疫;
6、基因资源研究和利用内容:a经济价值高,资源丰富的种质,直接选择利用;b经济价值高,资源匮乏的种质,选择、收集、扩繁、利用;c经济性状不突出,有潜在价值,收集、育种、利用。
三·林木引种
1、林木引种:把树种放在它的自然分布以外的地区栽培的过程
林木引种意义:a.丰富某些地区的种质资源;b.能较快的满足引种地区林业生产的需要;c.最经济的丰富本地植物种类的一种育种方法;d.扩大被引种树种的栽植范围;e.引入更好品种,是推进良种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改变引入地的产业与经济结构,提高引入地的经济和科技水平
林木引种成功标志:a.适应当地的自然或栽培环境条件;b.不降低原有经济价值或观赏品质;c.能用固有的繁殖方式进行正常繁殖;d.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e.对引种地不能构成生物入侵;f.形成了无性或有性品种
2、.引种的一般程序: a.选择引种材料:经济性状符合既定引种目标;引入材料具备适应引入地生态条件的可能性;b.材料的收

集和登记编号:可实地调查收集。详细登
记编号;c.种苗检疫:避免随引种传入有害生物,重点查本地区没有的疫病;d.引种栽培试验:第一阶段,适应性检验;第二阶段,品种对比和区域化试验;第三阶段,确定利用的外来树种的推广地区以及栽培推广试验
3、引种的注意事项:a.坚持“积极慎重”的原则;b.注意引种植物的生物习性及特点;c.注意栽培技术在引种中的作用;d.注意引种不当而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4、林木引种的具体措施:a.引种要结合种源和优良类型选择;b.选择多种立地类型试验,或利用小环境;c.配合引种进行杂交,杂交引种;d.采取适当的繁殖方式;e.栽培和管理措施;f.阶段驯化和多代连续培育
5、南树北移、北树南移的对比:a播种期:延迟 提早;b栽植密度:增大 减小;c肥水管理:少施肥 多施肥;d光照管理:短日照 长日照;e防寒遮荫:防寒越冬 遮荫过夏;f播种育苗 种子处理:低温处理 干燥
四·选择育种
1、选择育种:从自然界现有植物种类类型中,按一定标准和目标挑选符合人们愿望的,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群体和个体,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创造出优良类型或品种的育种方法
2、遗传增益:是选择响应(R0)与原始群体的平均表现型值(P)的百分比
3、人工选择(指人们根据需要有意识的改变生物群体中特定遗传性状表现的活动)与自然选择(是指能够导致同一种群中,不同遗传性状的分布比例在下一个世代发生变化的过程。
)区别联系: 区别:a.选择方向,人工选择为满足人类需要b.人工选择只局限于少数个体间交配繁殖c.自然选择时间漫长 联系:人工选择要结合自然选择,以适应环境生长,这样才能成功
4、影响选择效果的的主要因素或提高选择效果的主要途径: a.遗传力:遗传力高,选择效果好;b.选择强度:加大选择强度可提高选择效果;c.性状遗传变异幅度:供选群体的标准差越大,选择效果越好。扩大选择面,杂交多代,尽可能地得到优良性状;d.其他因素: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多个性状选择与单个性状选择,以及选留个体作为亲本群体的含量大小、近交等。
5、家系:单株树木经种子繁殖的所有植株。
6、无性系:由树木单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分株。
7、种源试验:把来自各种源的繁殖材料将放在一起所做的栽培对比实验
8、种源选择:根据种源实验结果,为造林地点选择生产力高,稳定性好的种源
9、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性状表现、行政和自然区界等对一树种各资源种子供应范围所作的区划
10、种源试验主要技术环节

:确定试验规模;确定采种点;选择采种林分;确定采种母树和采种;田间对比
试验;优良种源选择
11、种源选择的利用途径: a.将改良种源的优良林分改建成母树林。b.在改良种源中选优建立种子园。c.选优,建无性繁殖圃,无性系造林
12、优树选择的利用途径:a.有性繁殖途径;b.无性繁殖途径;c.无性与有性途径结合
13、芽变选择:将具有特殊优良性状变异的枝条进行选择鉴定从而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
14、芽变:植物的芽或有芽发育成的组织、器官及个体,与原来植物的性状有显著区别的遗传变异现象。
15、芽变特点:a.芽变表现的多样性(植株形态、色素变异、开花期、结实期、抗逆性)b 芽变的重演性c 芽变的稳定性d 芽变性状的局限性
五·林木杂交育种
1、杂交育种:利用人工杂交的育种过程,通过杂交取得杂种,并对杂种进行鉴定和选择,从而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
2、杂交育种方法与步骤:1.杂交目标的确定2.原始材料的收集和研究3.杂交方式的选择4.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选配5.花粉技术和杂交技术6.杂交后代(杂种)的培育选择和推广
3、杂交育种的分类:a 根据亲本的亲缘关系的远近(远缘杂交、近缘杂交)b根据杂种产生的方式(人工杂交、自然杂交)c 根据杂交效应的利用(组合育种、优势育种)
4、杂交育种的意义:a是创造新物种、新品种的重要手段b、可使植物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1、为获得组合双亲优良性状的个体 2、为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c.可加速植物的进化过程
5、林木杂交育种的特点:a 不能享受人工提供的最适条件(经自然选择后确定自己的生态位)b 选育周期长 c 难纯化,杂种优势利用不充分 d 无性繁殖的树种一次杂交选择,长期利用 e 栽培环境复杂要考虑遗传多样性
6、杂交组合的选择的原则:a 根据亲和力选配 b 根据育种目的选择组合 c选择双亲间优缺点能互补的组合 d 生态特性相异并互补e根据亲本性状遗传力大小选配 f 选优点多的种作母本
7、杂交方式的选择:a 单交 b 复交(三交,双交,四交)c 回交 d 多父本混合授粉杂交
8、远缘杂交:植物种间、属间、科间有性杂交的统称
9、杂交不亲和:指两个亲本不能产生具有活力的杂种种子。
10、隔离机制:a 地理隔离 b 花期不遇 c 遗传隔离
11、杂交障碍:a受精前的障碍(外源花粉萌发不好,花粉管生长缓慢--杂交不亲和)b 受精后的障碍(亲本染色体全部或部分消失,杂种夭亡,杂种不育)
1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 A.正确选择亲本;B.改变授粉条件或方式a.混合花粉授粉b.蒙导授粉c.重复授粉

d.提前或延迟授粉;C.交换亲本或尝试正反交;D.激素处理;E.改变亲本染色体倍数---化学药剂处理;F.幼胚离体培养;G.柱
头切割或截短花柱;H.子房内授粉或试管授粉;I.副本柱头处理;J.预先无性接近法;K.中介亲本法;L.杂种会回交法;M.细胞融合
13、克服远缘杂交不育的方法:a 延长杂种生育期 b 自由授粉 c 回交法 d 染色体加倍 e 胚胎离体培养 f组织培养
14、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 a 育种目标的制定 b 种质资源的调查 c 杂交亲本的选配 d 杂交方式的确定 e 杂交技术的应用 f杂交后代的选育 g 优良杂种的鉴定 h 品种试验与品种推广
15、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16、杂种优势的测定方法:平均优势法,超亲优势法,对照优势法
17、杂种有势产生的原因(杂种优势的遗传学解释):a.显性假说 b.超显性学说 c.加性学说(机理:在于显性效应、累加效应,以及互补作用和超显性等各种基因互作效应)
18、杂种优势的利用:a.利用杂种优势基本原则(选配强优势组合;有纯度高的优良亲本品种或自交系;有简便易行的亲繁和制种技术)b.杂交种子的生产
六.林木倍性育种
1、倍性:在生物一个细胞内所含有染色体组的数目
2、染色体组:是二倍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3、多倍体植物的特征:a.巨大性b.可孕性低c.适应性强d.有机合成速率增加e.克服远缘杂交的不结实性
4、林木多倍育种的意义:a纸浆材等短周期森林工业用材新品种选育b 利用组织代谢产物的经济林木新品种选育 c无核浆果类经济林木新品种选育d 抗逆性生态防护型林木新品种选育
5、多陪体人工诱导途径:a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b配子染色体加倍 c不同倍性个体间杂交 d 利用天然或人工未减数配子杂交 e胚乳培养与细胞融合等途径
6、多陪体人工诱导方法:物理诱导(射线辐射、极端变温) 化学诱导(植物碱、麻醉剂、植物生长激素)
7、影响多陪体诱导因素: a 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 b 溶液的最适浓度 c植物细胞分裂的时期 d 处理的持续时间 e处理的适宜温度
七、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问题:a 转基因林木大量种植加速树种遗传多样性丧失 b 植物强选择压导致有害生物的协同进化c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影响物种多样性
八、九
1.无性繁殖:采集树木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分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2.无性系:有一树木单株通过无性繁殖所产生的所有分株
3.无性系原株:提供无性繁殖原始材料的树木

个体
4.无性系选育:将综述的优良个体动过无性繁殖方式形成无性系,再对这些无性系进行比较和鉴定,从中评选出优良无性系,最后推广应用于生产的过程
5.
无性系选育的基本程序:a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物质基础)b人工或自然变异选择(物质前提)c无性繁殖和幼化技术(必要条件)d无性系测定(核心环节)e无性系选择(成功保证)
6.无性系选育的优势:a综合利用加性与非加性遗传效应,遗传增益较高b无性系性状整齐一致,便于集约化栽培和管理,实现丰产c无性系选育的改良周期比较短 d.适合所有育种技术创育的变异体的两种选育 e、同生物技术相结合,在林木遗传改良中潜力巨大f.在基因保存,遗传和生理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价值
7.扦插繁殖:是利用植物器官的再生机能,由原株上切取一定大小的茎,枝条,叶,根等材料插入基质中,在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遗传以及生理机能调节,再次形成完整植株的繁殖方法。
8.嫁接:是将一个植株的芽或枝条(接穗)与另一植株的茎段或带根系植株适当部位的形成层(砧木)相互结合,愈合生长在一起并发育成一新植株的方法
9.决定嫁接成败的因素:a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即砧木与接穗嫁接愈合及其进一步生长发育的能力b砧木与接穗的活力c嫁接方法的选择d嫁接季节e嫁接的环境条件f嫁接技术g嫁接后管理
10.嫁接不亲和的表现形式:嫁接不愈合,接穗逐渐干枯,或虽不干枯但不发芽或萌芽后生长极弱,最后死亡;接口愈合差,出现断裂,结瘤或流胶流脂等;接穗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叶色变黄,或大量开花;接口虽愈合良好,但若干年后接穗生长缓慢,树势衰退甚至死亡等
11.无性繁殖的品种退化原因:成熟效应,位置效应,病毒浸染
12品种复壮是指针对品种退化而采取的恢复并维持树木幼龄状态的措施
13.无性繁殖复壮方法:根茎萌条法,反复修剪法,幼砧嫁接法,连续扦插法,组织培养法
14.多无性系造林的3种方式:混合繁殖,间行栽植,块状混栽
15.遗传测定:通过对选育材料当代无性系以及通过各种交配设计获得的子代植株田间对比试验分析的进行遗传评价过程
16.遗传测定的目的a测定性状受遗传控制的程度b评价测定对象性状表现的优异程度c研究改良性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性状
17.子代测定:用于评价一母本或父本性状遗传的程度,以及一个亲本与其它亲本交配所产生子代的遗传品质的优异程度
18.林木育种中常用的实验设计a完全随机区组设计b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c多点完全随机区组设计d巢(套)式设计e性状水平分

析法
19.亲和力:指砧木与接穗嫁接愈合及其进一步生长发育的能力。
20.林木无性繁殖方法:a.扦插繁殖b.嫁接繁殖c.组培快繁d.人工种子
21.无性繁殖的品种退化:指原有优良种性削弱的现象。表现出树势的
衰退,提前开花结实,苗期斜向生长或无顶端优势,形态畸变,抗逆性变差
22.林木品种复壮的方法:a.根茎萌条法b.反复修剪法c.幼砧嫁接法d.连续扦插法e.组织培养法
23.遗传测定的两个主要方面:a.子代测定b.无性系测定
24.配合力:亲本某一性状在不同交配后代中表现的相对差异,是反映杂交组合中各性状配合能力的指标,是选择样本的依据。
25.一般配合力(GCA):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一亲本与很多亲本杂交后的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
26.特殊配合力:某两个亲本杂交后的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以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
27.交配设计:根据遗传测定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条件,对亲本交配组合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