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最新)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最新)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最新)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4.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也很艰苦,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出示课件1:“延、昔、笋、茅、炕、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炕”是后鼻音。

有些字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记忆,如“昔—惜”“炕—抗”“旦—但”。(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韵。

(全诗押的是ɑng韵,多处采用了工整的句式,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出示课件2)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的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3)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4)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小节。

①自读第二小节。

(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出示课件5)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②分组讨论、交流。

③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三五九旅的。)(出示课件6)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

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第三、四两小节。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小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①“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出示课件7)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师:说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②(出示课件8)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出示课件9—12)

①“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还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我们取得的每一点儿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出示课件13)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小节,加强理解。

2.自学第五、六两小节。(出示课件14—16)

(1)指名朗读这两小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①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②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小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韵是ɑng,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设计意图:

老师做到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五、拓展运用。

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出示课件17)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要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2.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出示课件18)

2.根据意思写成语。(出示课件19)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顶天立地)

(2)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琳琅满目)

(3)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小节,回答问题。(出示课件20)

(1)第一句点明题目。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的说明。具体说,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的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三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三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

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二 一、教材说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了。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5.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指名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2):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写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杨家岭:位于延安市西北。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延河叮咚的流水”指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梨花的清香”指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指大生产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本内生字词汇总

一、识字表(250字) 第一单元 1.观潮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2.走月亮 鹅卵俗跃穗埂烁 3.现代诗两首 巢苇罗眠霸占 4.繁星 昧坠怀 第二单元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荚豌按僵预揭啪苔囚框溢 6蝙蝠和雷达 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障荧屏7.呼风唤雨的世纪 唤技获赖潜亿索奥舶质哲兰8.蝴蝶的家 避撼喧雀炊檐 语文园地二 驻蛀拄捐娟绢苞雹鲍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暮瑟缘降骚逊输 10.爬山虎的脚 均柄蜗曲萎 11.蟋蟀的住宅 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骤置抛第四单元 12.盘古开天地 劈浊丈隆肢躯液 13.精卫填海 帝少曰溺返 14.普罗米修斯 斯惨盗败惩佩恕坚锁遭恶愤15.女娲补天 娲隆塌扎熄冶 语文园地四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第五单元 16.麻雀 嗅奈煞拯嘶哑庞 17.爬天都峰 级链攀相辫呵 第六单元 18.牛和鹅

谓拳捶襟膊瓶怖凭欺掐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囊露羡角殷豁撇霉亏哄拙唉砸踱20.陀螺 妩媚钉旋兵恨帅彻溃誉丑豪 语文园地六 韭芥芹蒜椒藕薯芋 第七单元 21.古诗三首 塞秦征还琵琶杰项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范魏晰效淮惑斥 23.梅兰芳蓄须 蓄迫租纠缠邀扰拒签订宁要妄24.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昔笋茅坑煌旦 第八单元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戎诸竞 26.西门豹治邺 豹芜娶媳巫绅旱徒吊淌凿溉 27.故事二则

拜桓侯肤敷剂髓纪标绩拴 语文园地八 纲授键谱阀砖综俱 二、写字表(250字) 第一单元 1.观潮 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2.走月亮 淘牵鹅卵坑洼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 第二单元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豌按舒适恐僵硬枪耐探愉曾 6.蝙蝠和雷达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7.呼风唤雨的世纪 唤纪技改程超亿核奥益联质哲任善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10.爬山虎的脚 虎操占嫩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1.蟋蟀的住宅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原文

1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2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效率很低,速度很慢,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o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O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选背闯关表1.背诵闯关表

2.必背课文内容 第一单元 1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件【三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 件【三篇】 【篇一】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课件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归类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屹(yì)昂(áng)鼎(dǐng)沸(fèi)霎(shà) 卵(luǎn)跃(yuè)穗(suì)巢(cháo) 眠(mián)昧(mèi)坠(zhuì) (2)难写的字 罩:上部是“罒”,不要写成“四”。 盼:左部是”目”,不要写成“日”。 犹:右部是“尤”,不要写成“龙”。 震:下部是“辰”,不要漏写中间的横。 牵:下部是“牛”,不要写成“午”。 卵:不要忘记写上两个“丶”。 (3)多音字 笼载尽处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笼罩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滚动顿时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逐渐犹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震动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牵着 鹅卵石坑坑洼洼填上庄稼风俗跃出葡萄 (2)近义词 屹立~矗立顿时~立刻犹如~好像 颤动~颤抖霎时~刹那依旧~依然 恢复~复原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明亮~闪亮 柔和~柔润新鲜~清新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满意~满足招待~接待闪闪烁烁~时隐时现 奇妙~奇异归~回一瞬~刹那眠~睡 霸占~占据纳凉~乘凉密密麻麻~密密匝匝 微小~渺小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3)反义词 宽阔→狭窄平静→喧闹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浩浩荡荡→零零星星风平浪静→风号浪吼 喜欢→讨厌柔和→坚硬新鲜→腐败 坑坑洼洼→平平整整奇妙→平常霸占→割让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模糊→清晰梦幻→真实 (4)词语归类 ①AABB式词语:浩浩荡荡闪闪烁烁坑坑洼洼密密麻麻

类似的词语:熙熙攘攘郁郁葱葱懵懵懂懂隐隐约约踉踉跄跄星星点点兢兢业业战战兢兢 ②ABAC式词语:人山人海若隐若现半明半昧 类似的词语:虎头虎脑作威作福毕恭毕敬有始有终知己知彼能屈能伸自给自足不闻不问 ③量词:一层薄雾一条白线一堵水墙一匹战马一个月亮一块银毯一个传说一道后门一片菜园 ④动词:流着月光填上碎石和新土走过石拱桥仰望天空 ⑤修饰词:宽阔的钱塘江蒙蒙的薄雾隆隆的响声高高的点苍山细细的溪水可爱的水塘新鲜的花瓣古老的传说闪烁的星星密密麻麻的星星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深蓝色的天空 ⑥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鸟语花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花团锦簇烟波浩渺落英缤纷繁花似锦沃野千里山清水秀层峦叠嶂千沟万壑 四字词语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的考查形式有:(1)补充词语。(2)根据词语类型写出相关词语。(3)用相关词语造句。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把水浪比作水墙,形象地突出水浪翻得很高的情景。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水浪奔流的速度很快、很迅猛的情景。(3)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这句话把稻田比作银毯,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稻田的景象。 2.拟人句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句话把钱塘江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3.排比句 (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4.设问句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 三、考试热点 1.《观潮》第3、4自然段常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也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第4自然段考查写作顺序,以及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课文的写作顺序也会有所考查,作文也会要求用这一顺序写作。 2.《走月亮》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课内阅读会考查“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及抒发的感情。 3.《现代诗二首》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 4.《繁星》会以填空形式考查课文原文。 第二单元知识归类

(最新)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4.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也很艰苦,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出示课件1:“延、昔、笋、茅、炕、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炕”是后鼻音。 有些字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记忆,如“昔—惜”“炕—抗”“旦—但”。(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韵。 (全诗押的是ɑng韵,多处采用了工整的句式,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出示课件2)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的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3)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4)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小节。 ①自读第二小节。 (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出示课件5)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②分组讨论、交流。 ③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封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 寻》精品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检查自学,导入 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训练

课外阅读训练(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______________ 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到同学家去学习,这下只好拉倒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在身上了。”我没理会,却好像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看!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的雨水打的。”“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尽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爸爸见我答不出,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虽小,可是长年累月,它总滴到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小窝来了。”接着,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发。 1.给本文命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我”发现了什么美妙的东西?(用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句子回答。) 3、用“————”标出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4、联系这篇文章回答: ⑴爸爸为什么要“故意”地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 春雨过后,竹林里,尖尖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样长成的呢?它是一年成材的植物。冬天,竹根在土壤里吸饱了养分,气候开始萌发。春季,是竹子生长的(初期旺期中期)。可这时,常常因为土壤比较(干旱干燥),水分不够,笋芽都藏在土里。等到一场春雨下来,土壤里水分多了,春笋吸足了水分,就破土而出,一日能长一、二尺,有时还能长高一米。春笋成竹,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长成竹林。 竹子能做成笙、笛、箩筐,能制成扁担、竹杠、脚手架,为人民盖房作梁,它都默默无言,甘心情愿。它的枝丫,扎成扫帚,也能除污去尘;甚至它的落叶,也要和大地拥抱在一起,腐烂成肥料。它,从根到梢,从竿到叶,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1、从下面选出合适的题目填在题前横线上。①竹②竹笋③竹林④竹器 2、把短文中两处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3、给“日”字只添一画写出不同的常用字,至少写出4个。这些字是:____、____、____、____。 4、“藏” 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部,再查___画。 5、第二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是一个()。 A、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6、能读全文后,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括号内。①竹林②新竹③春笋 ()一夜之间能长一、二尺,()不到一年能长成() 7、选字填空:这篇短文介绍竹的用途的顺序是()→()→()【梢竿叶】 8、本文主要写了竹(),赞扬了竹()。 A、成材迅速 B、无私奉献 C、用途广泛 D、默默无闻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语文讲义 1、《草原》 生字 毯【】( )陈【】( ) 裳【】( )虹【】( ) 蹄【】( )腐【】( ) 羞【】( )涩【】( ) 微【】( ) 成语积累 1、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2、颜色青翠,似乎在流动,富有生机。() 3、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多音字 好【】( )【】( ) 勒【】( )【】( ) 裳【】( )【】( ) 解析课文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家。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剧本《茶馆》、《龙须沟》,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2.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丁香结》

生字 缀【】( )幽【】( ) 雅【】( )案【】( ) 拙【】( )薄【】( ) 糊【】( )恍【】( ) 成语积累 1、形容枯燥,一点兴趣和意味也没有。() 多音字 糊【】( )【】( ) 【】( ) 几【】( )【】( ) 解析课文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长环境: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等。颜色:白色、紫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形状:“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2.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 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3.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课文主题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 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 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 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 “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 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着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四年级上册词语、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读读写写: 宽阔薄雾笼罩沸腾奔腾依旧恢复 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 白茫茫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读读记记: 颤动霎时反差花卉涨潮榕树镇静梨黄紫檀色百合色葡萄灰茄子紫金灿灿笑盈盈人声鼎沸山崩地裂不容置疑神秘莫测神来之笔千姿百态人迹罕至应接不暇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郁郁苍苍恍恍惚惚 日积月累: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读读写写: 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息住宅隐蔽选择住址洞穴 柔弱搜索倾斜平坦扒土宽敞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蛟龙慎重宁静静谧豪放无聊偶然崭新漂移轻易资料证据鼓舞 考证起源召开假说震动坐卧不安消磨时光不可思议精神大振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日积月累: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读读写写: 洋溢允许围墙隆冬孤独训斥覆盖凝视冷酷愉快拆除剩下伐木告示牌火辣辣煤油灯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 读读记记: 脸颊彼此铁锹树杈诧异麦子义务木匠木偶表情愣住拽住温柔撒谎魔杖笑嘻嘻兴冲冲毛茸茸枯枝败叶勤勤恳恳蹦蹦跳跳可怜巴巴 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