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1.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住了轴心国中最厉害

的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

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

的战略失误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

1.1.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

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定的进攻时间。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英派和英国签订了互相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

1.2. 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的。但是,苏联人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

微薄的供应。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城内有成千上万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死于饥寒冻馁。

1.3. 希特勒在"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推迟了"台风计划"一个多月,由于苏联天气阴雨和严寒,导致德军的空中优势和地面装甲部队的"闪电战"难以发挥,严寒的气温不适应德军作战,再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从而导致"台风计划"的破产!

1941年8月间,德军参谋总部建议,现在是进行莫斯科决战的时候了。莫斯科作为首都不仅对于苏联的抵抗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而且它作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和公路、铁路枢纽也具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可是,希特勒却要在南方寻机决战。八月二十一日,他下令中路大军的一部向南迂回,南路大军的一部则向北运动,实施包抄迂回,目的是在普里皮亚特河的沼泽地上对在两路大军之间运动的红军主力实施合围。

合围按预定计划取得了成功。六十五万五千名红军士兵作了德军的俘虏。希特勒把此次军事行动称之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但是,他的许多将军们却认为这是一个“东方进剿中最大的战略失策”。因为尽管南路大军与此役之后完成了向顿涅茨盆地的推进,然而对于中路大军进攻莫斯科来说,时间已经是太迟了。

十月二日至十月二十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部队边战边进,逼近了莫斯科。莫斯科城内的居民们开始针对着德军的包围进行着各方面的准备,一道道的城防壁垒被建立起来。

兵临城下的德军先头坦克部队很快推进到了莫斯科的郊区,但却在那里受到阻击而停止了前进。道路泥泞的雨季来到了,车辆和人员寸步难行,无法前进。最后,俄罗斯的冬天终于降临到了莫斯科城下,这一年冬天的来势迅猛异常,寒风凛冽。可是,德军却根本没有配发进行冬季作战的装备,就是后来临时在家乡凑集运来的冬服和滑雪装具也无法改变德军面临的恶劣处境。数以干计的德国士兵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冬天被严寒夺去了生命。

闪电战的破产宣告了东方战争的失败。德军方面的王牌——机动性、速度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此时面对着笨重但人数众多的苏联战争机器已经变得无计可施。希特勒不可能在辽阔无垠的苏联领土上打赢一场消耗战争。战争的头一个月苏军被俘数字高得惊人,但是当这些歼灭战打过之后,苏军的后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和苏联的欧洲部分开赴战场。战争还证明,红军在技术装备方面也远远不象希特勒所估计的那样落后。莫斯科会战的失利击破了希特勒进入莫斯科的梦想,而且也似乎暗示着希特勒将要遭受历史

上拿破仑曾经遭受的命运!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战神已经离他们而去,跑到对方的营垒中去了!

《孙子兵法》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但是希特勒既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更谈不上知天知地了。实际上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开始,他只有最多三个月的时间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大城市并灭亡苏联,即从1941年6月22日到9月22日为止,也就是说德军必须破釜沉舟,速战速决!如果到了10月之后,苏联的天气变成多雨的寒冷的话,他的闪电战注定要破灭,苏德战争他注定要失败的。更不用说把战争拖到1942年,或者更久,时间拖的越久对德军越不利,但是对苏联则越有利。

因为德军的战线将拉的更长,并且德军的后勤保障的运输线路将遭到苏联游击队的破坏,还有德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小国,如果和苏联进行持久战的话,只能把德国给拖垮。并且苏德战争推迟到1942年的时候,德军进攻的势头已经被压下去了,苏联就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就注定德国必然战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像德国这样的法西斯国家,它的生命就建立在进攻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孙子兵法》势篇曰:"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这里所说的"势"就是《孙子兵法》曰:"故善战之势,如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说的也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巨大冲击态势!而这里所说的"节"转瞬即失的战机!而在闪电战中这种"势"和"节"就是是闪电战的灵魂和取胜的关键所在!但是此时,也就是在莫斯科会战时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失去了势能了!

关于希特勒在莫斯科会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有历史学家分析认为:1941年初夏,希特勒不同意陆军向莫斯科进军的计划,他下令,取消对莫斯科的直接进攻.他把中央集团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分为两支,一队进攻列宁格勒,另一队向乌克兰进军,在希特勒看来,这两个地区比莫斯科更加重要,但是恰在此时,希特勒染上了疾病,经过医生的检查他染上了胃病,痢疾和冠心病,(希特勒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生了病!)当希特勒病倒的时候,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科会战失败的恶果!

这次"台风计划"和敦克尔刻大撤退以及对英国的空中闪电战一样,仿佛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事事因果相报,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又谓之常!

1.4.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1942年德军发动夏季攻势时,希特勒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

命令德军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德军兵力分散,两头扑空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作战”。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

但是此时希特勒突然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 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

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孙子兵法》势篇曰:"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这里所说的"势"就是说一种居高临下的巨大冲击态势!而这里所说的"节"转瞬即失的战机!而在闪电战中这种"势"和"节"就是是闪电战的灵魂和取胜的关键所在!但是此时,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时的德军已经是丢失了宝贵的战机,已经失"节"了!

在历史上,大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和一些表面上看来无足轻重的决定有关,如果斯大林格勒在仲夏被德军包围或者占领的话,苏军的整条战线在冬季将会变的不可收拾。但是希特勒冒险分兵,企图同时夺取高加

索和斯大林格勒,犯了兵家大忌,而在此之后他又犹豫不决,把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到高加索调来调去,从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作战时间,贻误了战机。终于导致了惨败!仿佛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事事因果相报,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又谓之常!

1.5.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战术失误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没有使用海军去封锁斯大林格勒背面的伏尔加河,从而可以完全切断苏军的援军,给养和后勤线路,将死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消耗殆尽!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当时德军曾用迫击炮不分昼夜封锁伏尔加河,想可以来切断苏军的援军的后勤保障,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命令苏联红军海军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出动,突破德军的封锁,将大批援救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以及援军运送到了斯大林格勒,于是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最终直到1942年11月德军仍然没有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这为苏军后来的反攻创造了必备

但是如果此时希特勒命令第三帝国海军司令邓尼茨的海底狼群潜艇部队出动的话,就可以击溃苏联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完全封锁伏尔加河,从而可以完全切断苏军的援军,给养和后勤线路,将死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消耗殆尽!

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失误中,最严重的就是"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中的战略失误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战略失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分析苏德战争的话,1941年是苏德战争中德国全力进攻的阶段,而1942年则是苏德战争中相持阶段,等到了1943年,就是苏联进行战略大反攻阶段了,到那个是时候,德国则必败无疑!因此在1941年德国全力进攻的阶段的莫斯科会战和1942年苏德战争相持阶段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苏德两国军事较量的关键所在!希特勒输掉了这两次战争的话,在苏德战场上他已经败局已定了!

历数苏宁重大战略转型中地组织变革

历数苏宁重大战略转型中的组织变革 2014-06-27 2013年,苏宁以1092.52亿元销售额再次蝉联中国连锁百强第一名,但同时,苏宁也因利润大幅下降而备受质疑。在传统零售企业艰难转型的当口,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传统零售企业,敢于“高速路上换轮胎”,其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正受到空前关注。 其实,在创立后的二十多年间,苏宁已历过多次重大的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每一次转型,都将苏宁带入新的境界和高度。当我们梳理苏宁曾经走过的路,相信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苏宁的组织变革回顾 在20多年发展历程中,苏宁经历了多次规模不等的调整和变革,但影响最深远的重大战略调整和组织变革大体上有三次:第一次:从“批发—零售”的组织变革 创立于1990年的苏宁是一家小型空调销售店,1995年成立空调专营批发部,除了零售和工程销售之外,主要从事空调批发业务,一方面连接空调厂商,一方面连接空调经销商。这种战略选择决定了苏宁最初的组织结构是批发型,到1994年的组织结构特征为:以南京为大本营,向苏南、苏北、安徽、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区延伸,建立了辐射全国的、包含有4000多家经销商的批发网络,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空调销售企业。 1996年后,随着空调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供大于求的局面使产品利润率下降,导致批发环节的毛利也越来越低,同

时市场空间也受到了上游厂商“渠道扁平化”策略的挤压(许多空调厂家直接延伸到零售终端),很多批发商因此转行或是倒闭。此时,苏宁开始了第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型——从以批发为主转向零售为主、从单一品种经营(空调)转向多品种经营(综合家电)。1997年,苏宁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合肥、徐州、常州、无锡、镇江等地区,发展了30多家空调店铺。1999年尝试开设综合电器商店,解决了单独经营空调的季节性风险。 为此,苏宁对内部组织做了大幅度调整:总公司工作重点转移至零售方面,总部设立相关零售管理部门,改变各地办事处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将建立在批发模式基础上的分销网络转变为以零售模式为主的网络,大幅压缩批发业务,将人、财、物等内部资源向零售业务倾斜。 直到1999年,这次变革才基本完成,它使苏宁从一家批发商转变为家电零售商。 第二次:从“分店—连锁”的组织变革 就在苏宁战略由“批发转型零售”后不久,国内家电市场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渠道为王”的态势日益凸显,谁掌握了零售渠道,谁就能扼住市场的咽喉。为此,2000年,苏宁确定了面向全国市场的连锁经营发展战略,开始建设覆盖全国的零售终端,同时改变过去分店自主运营的体制,纳入整个连锁经营体系之中。这意味着,苏宁必须建立能支撑连锁新战略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然而,与许多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一样,经过10年的爆发式增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通过本学期《二战简史》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二战的知识。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更多的关于二战的历史,可以对认识当前世界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以我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了解分析一下德国在开战之初为什么会以非常之快 的速度侵入苏联达600多公里。当然苏联最后还是的打赢了“卫国战争”,但其在战争之初的反应还是很让人担心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160个整编师同时向苏联边境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苏联方面仅仅在三个小时之前才发布了战备命令。德国为了准备这场突袭从5月25日就开始从西线战场撤下500多万人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然而苏联对这些动作似乎有点视而不见抑或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根据我的一下看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分析两国之间的战争必然要分析一下交战国双方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知道苏联在一战期间就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时期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结构和国内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斯大林对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二战很不感兴趣,并且他自己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应该参与进去。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就与希特勒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然斯大林也并没有糊涂到对德国的扩张不存一点戒心。斯大林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也在苏联西部边境囤积重兵以备万一。而且在德国突袭苏联之前,苏联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了德国想要入侵苏联的意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似乎并没有在意。仔细分析一下,由于斯大林对苏联的绝对领导,而且斯大林个人脾气相当暴躁。导致其下属虽然得到了一些情报,但是都没有比较确凿的证据,递交报告的时候生怕被斯大林责难,所以言辞并不是那么确定,有时还会自己推翻自己找到的证据。当时最影响斯大林判断的就是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德国所带来的信息,斯大林据此判断德国在解决完英国之前不会入侵苏联,然而希特勒却在这次访问之后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个人的判断失误和其性格上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本次战争的发展。 然而影响苏联战争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高超的战争欺诈术,在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之后就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蒙住苏联,干扰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的情报部门甚至故意泄露消息说重兵东移就是对进攻英国的最大佯动。受到这种欺诈术的影响,在德国入侵的前一天苏联还通过火车向德国运送大量的战备物资,继续谨慎地履行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 当然以上的分析仅仅建立在苏联对德国的入侵几乎毫无防备的基础上的。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的开始阶段,苏联军队战斗力也着实令人担忧。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仔细分析一下苏联在30年代爆发的大清洗运动,不难得出部分原因。由于斯大林的一些政治目的,残害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加上苏联当时的国防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所以在面对士气极盛的德国军队的时候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分析战争的目的就是避免历史重演,也避免在以后的战争中犯下类似的错误,我们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相当复杂。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和平发展,但并不是完全远离战争。我们不能犯下苏联时期过于乐观迁就敌人的错误。要时刻保持军队的高战斗力,不能因为和平的现实而放松警惕。对待日本这个曾经的侵略者,要保持200%的警惕特别是在现在其在极力的冲击着战后的和平体制。

战略转型期的组织变革

战略转型期的组织变革 我们研究发现,企业在战略转型期,无论是由于战略目标的调整、模式的改变还是价值的重新定位,都可能导致企业和各部门工作目标发生改变,导致企业价值链发生改变,导致各级部门、各岗位员工的职责发生变化等。 相应地,在战略转型期的组织变革上,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的成功转型,面临着: 然而,由于管理体系的惯性、员工思维与行为的惯性等原因,企业很可能忽视这些目标的变化。在战略转型期,企业重新制定转型战略和新的企业文化体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确保现有员工与企业转型的步伐相一致。目前不少处在转型期的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考核激励指标与措施滞后于转型战略的目标、过程和方式要求。 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发现,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往往在组织变革体系上出现问题: ??要么忽视了理念转变是组织变革的基础。 ??要么理念没有形成体系、没能与新的业务模式有效匹配 ??要么没有掌握系统推进理念体系建设的方法

导致支撑理念的流程标准不协同、行为标准不协同、资源配置不协同、激励考核标准不协同等现象出现,带来了组织系统的混乱,成为企业转型的阻力。 我们研究认为,企业战略转型的本质是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本质是员工行为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现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竞争环境更加复杂。战略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目标的长期、静态计划,而延伸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该系统有助于企业在面对竞争者的突然行动、行业的新闯入者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化时能做好充分准备并从容应对。 我们认为,战略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公司战略、业务战略以及职能战略三者密切相关。 ??公司战略,是在公司整体层面上如何评估企业资源配给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由此确定公司的核心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该意义上说公司战略是企业活动的统领者。 ??业务战略,和市场直接相连并为公司创造核心盈利价值,因此成为企业活动的心脏。 ??职能战略,是各职能线条对公司战略的承接,为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和业务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战后世界局部战争

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 (1946.12.29-1954.7.21)〖2〗 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5.15-1949.7)〖3〗 3) 美国侵朝战争(1950.6.25-1953.7.27); 〖4〗 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1954.6.18)〖5〗 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 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1960.7-196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 7) 美国侵越战争(1961.5.11-1963; 1964-1968; 1969-1973.1.27); 〖6〗 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1965.4.28-9.3)〖7〗 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6.5-6.10) 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70.4.30-1975-4.19) 11) 安哥拉战争(1975-1976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 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1975.7-1988.8.22)〖9〗 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1977.3.8-5.26) 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79.12.25-1989.9); 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12.27-1989.2.15); 16) 南非入侵安哥拉(1981.8-1988.8.22); 17) 马岛战争(1982.4.2-6.14)〖10〗 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4-1985.6) 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983.10.25-12.12); 20) 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12.20) (捉拿诺列加) 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1990.8.2-8.3) 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 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0.25-1949.1.1); 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 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 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 5) 中印边界战争(1962.10.20-11.21)〖11〗 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63.9-10沙漠战争; 1976.3-1983.2)〖12〗 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 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 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1967) 10)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25-9.23); 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 12) 约巴武装冲突(1970.9-1971.7)〖13〗 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1971-1980) 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11.21-12.17); 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0.30-1979.11.中) 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 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973.10.6-10.24) 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 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14〗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1.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住了轴心国中最厉害 的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 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 的战略失误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 1.1.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 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定的进攻时间。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英派和英国签订了互相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 1.2. 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的。但是,苏联人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诺曼底登陆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慕尼黑阴谋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②①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们刚从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走出来,就跨入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昨天还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今天就形同陌路,成了对抗的冤家。”“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分别指的是什么战争的战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这个国家曾被称为“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文艺复兴从这里起源。但是,它也曾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个国家是( ) A、意大利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今天,我们祈祷和平永在。历史上的战争都是有原因,我们要能够找到原因,避免战争再度发生。下列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对外战争 B、《凡尔赛合约》──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会议──德国闪击波兰 D、杜鲁门主义出台──科索沃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以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强盗思想,至今依然被某些集团和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推崇、实践着,这无疑是人类的悲哀。下列史实中,体现“悲哀”的有( ) ①《九国公约》的签署②《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③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④科索沃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其内容反映的是( ) A、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灭绝人性地释放毒气 B、德意法西斯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考点: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时间:1941年6月。 概况:德军进攻苏联,不到几个月,德军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影响: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例题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 A.法国 B.英国 C.苏联 D.美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故选C。 例题2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B 解析: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答案B。 1.苏德战争爆发后,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2.2015年召开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3.以下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的是() A.幕尼黑会议 B.德国进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 D.德国东侵苏联 4.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据此回答:对苏德战争的初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 B.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 C.苏联军民坚决抗击,节节胜利 D.德军攻陷了苏联首都莫斯科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学案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课程标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________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来,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______________。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________。 4.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吞并了____________。 5.德、意、日结成同盟。德、意、日三国于1936~1937年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轴心,以反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 2.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战: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沦陷后继续坚持____________。 4.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____________”奔赴西班牙作战。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 ①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不包括禁运________等战略物资。 ③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发起27个国家缔结《______________》,以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名义,纵容法西斯扩张。 ④绥靖政策的顶峰——______________: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美国推行“中立法案” (1)原因: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2)制定和修改:1935年制定“____________”,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修改“中立法案”,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四、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以华为和碧桂园为例(中)

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 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 ————以华为和碧桂园为例以华为和碧桂园为例以华为和碧桂园为例((中) 2015年10月23日 201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306.72亿元,占收入的12.8%。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510亿元。这些举措为华为运用自身领先的ICT 技术,承担消除数字鸿沟、保障网络稳定安全运行的战略性社会责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2年7月19日,华为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台系统容量达56Tb/s 的2T 波分样机,在一条光缆上20亿人可以同时在线通话[6]。截至2013年年底,华为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通过创新的技术和客户化的解决方案,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地理环境恶劣地区的网络建设及其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华为服务全球的100G 网络长度逾五万多公里,超过地球周长,为实现“人人享有宽带”和“人人享有通信”的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 华为战略性承担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特别体现于价值链辅助活动的绿色产品研发与设计环节,以及基本活动的进货与发货后勤,及生产运营环节中。华为于2009年年底启动“绿色认证”计划,制定“绿色产品”的认证标准,并将绿色认证标准融入到公司集成产品开发(IPD)的流程中。“绿色认证”计划牵引华为持续改善产品的环境性能: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效、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7]。华为建立了产品环境数据库,并开发了基于产品环境数据库的快速生命周期评估工具 (Quick-LCA),为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和持续改进提供了保证。通过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华为发现通信产品的碳排放重点是在移动网络的基站产品和固定网络的宽带接入产品。通过融合芯片设计、系统架构、创新功放技术以及功耗管理等设计上的创新,华为采用优化的硬件和系统设计、创新的功放和功耗管理等节能技术,其建设的绿色基站比传统基站节省50%以上能耗。华为使用自然散热方式的创新分布式基站可以能节省配套空调的电耗以及减低馈线损耗,使基站电耗降低最高可达83%。 为履行产品包装的绿色责任,华为制定了以适度包装(right packaging)为核心的绿色包装“6R1D”策略:即合理设计与预先减量化策略(right & reduce:通过轻量化、小型化来降低包装材料消耗,持续追求合理、适合度包装设计,降低包装运输的综合成本);可反复周转与重复使用策略(returnable & reuse:通过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回收系统,延长包装制品的生命周期);能量回收利用与材料循环再生策略 (recovery & recycle:通过推行环保和再生材料应用,实现资源及能源的再利用)以及可降解处置策略(degradable),通过轻量化、小型化,持续追求合理、适度包装设计,降低包装材料消耗和运输综合成本,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7]。实践中,华为采取了三种绿色包装应用方案:无线室内机柜包装采用金属周转架来替代传统胶合板木箱;无线模块产品的集合化包装采用金属托盘来替代木托盘;工程辅料的集合化包装采用金属托盘与高强度纸箱来替代木箱。这样不仅大量减少了木材的使用,而且减少碳排放。2012年,华为绿色包装发货总量达9.32万件,约合减少森林木材1.99万立方米,主设备绿色包装应用比例达77.7%[8]。 华为认为绿色物流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负面环境影响,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7]。为此,在价值链进货后勤和发货后勤环节,华为采取了如表2所示的绿色物流管理模式。 表2 华为的绿色物流管理模式图 华为绿色物流管理模式 1.运输代理商选择与管理 2.优化包装,减少货量 3.绿色运输工具 4.利用信息资源 5.物流网络规划 承运代理须遵从环境标准 和多项检查(如环境政策与 行动计划、机动车尾气排 放安全指数等,必须达到为了减少公路运输中尾气成分CO 2的排放,设法优化了产品的单位包装尺寸,减少了产品包采用CO 2排放量较小的货运方式(如船舶和火车货运方式、联合运输方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可以帮助企业物流合理调度车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减少运输路程及仓储数量,节省能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组织变革有效切入的三部曲

组织变革有效切入的三部曲——变革管理从改变员工心智模式入手 摘要: 在组织执行能力诊断与提升的《SP-GAME系统》中,管理者通过由上向下、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的方式,将组织执行能力提升的任务落到了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身上,同时也解决了员工激励的外部因素问题和文化因素问题。但是,任务是由一个个员工由下至上、有内向外、由近及远地、一步步实现的。因此,员工和各级管理者能否真正理解和接受、发自内心地信任和认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执行变革的任务、取得新的突破和卓越的成就,对于推动组织能力提升的效果会至关重要。 组织变革,归根到底,真正要变革的是组织中的人。获得持久性成功的战略变革,首先是员工个人的改变,然后才是组织的改变。组织变革的深度和速度取决于组织中个人发生改变的深度和速度。因此,组织变革的焦点就成为改变员工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以及怎样利用系统来强化对行为的改变。无论变革的目标是质量、创新、客户服务、速度还是全球化,如果大多数的个人没有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变化。 按照国际著名组织变革专家美国密西根大学布莱克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变革过程中,人们必然要经过由“视而不见——见而不行——行而不达”的三个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这三个阶段,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而CBA,领悟——相信——成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阻碍变革的三道关键障碍,重新绘制人们的心智模式,从而实现持久地变革。 组织变革管理从改变员工心智模式入手 白洪山组织执行能力提升与组织变革专家 一、为什么企业转型期更要关注组织能力系统变革?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基本适应了跟随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措施的管理方式,但是真正能够意识到战略调整后组织系统能力应该如何变革的企业不多,当然,能够采取系统行动策划、实施变革的就更少了。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战略明确以后,组织执行能力是调动企业资源、满足客户需要,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企业发展的正常阶段,组织能力的培育或许还有可能依靠企业的固有文化和管理惯性来维持;但在外界客户需求、企业战略、企业资源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组织执行能力必须重新设计、重新建设才能适应变革的要求。如果仅仅强调战略调整、仅仅要求员工努力执行,而忽略组织能力系统调整的作法,很难保证组织在适应性、任务性、参与性和一致性四个纬度的协调改进,当然后果不会理想。正如美国管理学专家丹尼森教授研究结果表明的:组织能力的四大特征――适应性、任务性、参与性和一致性(adaptability, mission, involvement, consistency)――对企业的业绩影响重大。 二、为什么大部分公司在实施转型变革后,效果与预期比往往相差很大? 通常企业组织变革的效果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以流程优化项目为例,场景是怎样的呢?要么是工作效率反而低下了,要么是员工水平好像下降了,要么最终流程被执行的变样了、或者又被大家改回到原样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问答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欧洲的解放&战胜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简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战争$它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失败和美中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苏联军民抗击和歼灭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苏联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在这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又以德国法西斯为最强大&凶恶和狡猾$#*&%年#,月#/日!希特勒批准了关于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企图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个星期到,个月内结束$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年#,月'日!苏军在莫斯科转入了反攻!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的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局部!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是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胜利$它不仅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扭转了苏军的战略态势!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红军是歼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和决定性的力量$德军在莫斯科会战惨遭

失败之后!被迫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他们企图占据重要的 经济&军事和交通要道斯大林格勒$从# *&,年到#*&+年为期,%%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粉碎了德军集团!标志着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苏军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入了战略进攻$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粉碎了德军的一切企图!苏军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所消灭的敌军士兵和武器的数量要比英美等其他国家所消灭的敌军总数还要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任何战场都没有像苏联战场那样紧张和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是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是苏联红军帮助解放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领土!并一直打到了德国柏林$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本身是对法西斯的最大打击!苏联信守承诺!在胜利后+个月内对日宣战!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实际上!苏联卫国战争不仅消灭了德国法西斯!而且还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遥相呼应!彼此之间进行战略支援与配合!共同打败了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哪几次会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先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三次首脑会晤!史称)三巨头会晤*"0519J $' U #534$ #!协商对德日作战问题以及战后问题$三次会晤确立了苏联在世界大国中的新地位$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凭借先进的作战理念在苏联肆意妄为,横冲直撞。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德军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至完全被动挨打的战略防御阶段,虚弱的德军只能依靠地形优势来拖延苏军气势如虹的进攻。文章将从战略进攻、战略相持、战略防守三部分来窥探苏德战争期间德军的辉煌与没落。 标签:苏德战争;纳粹德国;军事部署 苏德战争爆发前,整个西欧都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纳粹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踏平波兰,闪击低地国家,还消灭了自诩为“欧洲陆军头号强国”的法兰西,把英军赶回了本土。虽然苏德开战前,两国关系持续升温(《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但“希特勒梦想缔造一个从大西洋海岸到乌拉尔山的自给自足的千年帝国,这个帝国必须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因为东方有着对千年帝国至关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基础”。这也就表明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一、战略进攻阶段的德军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在北达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全面进攻,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了。纳粹德国共计出动了“190个师、共约550万人,3800多辆坦克,4.3万门大炮和4980架飞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尽管6月21日夜,苏联最高统帅部预感到前线可能会出事,但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依然措手不及。 北方集团军由勒布元帅指挥,沿波罗的海向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推进,意图攻占苏联北方军事重镇。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波罗的海三国百姓对苏联统治有强烈不满。在入侵时,德军就利用民众反苏情绪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促使苏联红军进一步败退。此外,苏联在1939年冬季战争中激怒了芬兰,迫使其加入轴心国集团。因此,有了芬兰的支持,德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以闪电般的速度抵达列宁格勒城下。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计划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随后,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拿下“莫斯科门户”。由于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整个苏联的政治中心、最大的交通枢纽,在战争初期,中央集团军群是三路德军中最强的。 南方战线由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意图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其中,第聂伯河沿岸的盆地地区是苏联小麦的主要产区。战前,苏联采取了“斯大林模式”以保证城市和红军的粮食补给,但是此举严重损害了乌克兰等地农民的利益,导致数百万农民死于饥荒。

浅谈二战的重大战役及其历史影响

浅谈二战的重大战役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在这场目前人类最大的战争之中,我们记住了战争狂人希特勒、墨里索尼、裕仁天皇,我们记住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总书记斯大林,我们记住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沙漠之狐”隆美尔,我们记住了写日记的犹太女孩安妮,我们记住了纽约时代广场上的胜利之吻,我们可能记住了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或者瞬间,但是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二战中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战役,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呢?这是人类文明因为她们而改变了轨迹……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只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战略进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战的牵制,使联

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的现状及问题

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的现状及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000份,截至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5016份,样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8.8%和91.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7%、44.1%和47.2%。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3%。 一、对企业战略与战略决策的认识及评价 (一)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战略,认为战略执行远比战略制定困难 调查显示,47.5%的企业经营者对有关企业战略理论“很熟悉”或“较熟悉”,45.6%认为“一般”,仅有6.99%选择了“很不熟悉”或“较不熟悉”;七成以上的企业制定了1年以上的书面战略规划,其中制定3 年以上战略规划的企业不到1/3;对“执行战略远比制定战略要难得多”这一说法表示“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企业经营者占73.4%,认为“一般”的占12.1%,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的占14.5%,评价值为3.99,明显高于中值3。〔评价值以5 分制计算(非常同意=5,比较同意=4,一般=3,比较不同意=2,非常不同意=1)所得到的平均值,分值越大表示对该说法的认同程度越高。下同。〕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有基本认识,对企业战略理论也相对了解,但是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制定了3年以上的书面战略规划。同时,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战略执行比战略制定要难得多,这表明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提高战略执行能力是中国企业经营者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国有企业多为集体决策,民营企业多为个人决策<br> <br> 关于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调查显示,84.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战略制定”,排在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关于企业战略的最终决策者,调查显示,选择“董事长/总经理”的企业经营者占45.7%,排在第一位,选择“董事会”的占38.3%,排在第二位,其他依次是“经理班子”、“上级主管机构”和“企业党组”。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是承担最终战略决策责任的两大主体,由董事长/总经理个人承担最终战略决策责任的企业和由董事会承担最终战略决策责任的企业各占一半。其中,超过六成的国有企业由上级主管机构和经理班子最终决策,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由董事长/总经理最终决策。这表明,国有企业多为集体决策,民营企业多为个人决策。

(三)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是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

关于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方法,调查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优化高管团队的构成”、“改善企业家战略思维”、“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其他还有:“鼓励员工参与决策”、“转变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塑造创新文化”和“优化战略决策过程”。<br>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主要途径依次为:“优化高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