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目录

前言 (4)

1.引言 (5)

1.1适用范围 (5)

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 (5)

1.3术语和定义 (6)

1.4缩略语 (7)

2.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7)

2.1平台介绍 (7)

2.1.1概述 (7)

2.1.2体系架构 (7)

2.1.3系统结构 (9)

2.2功能体系 (9)

2.2.1数据交换 (9)

2.2.2交换节点管理 (10)

2.2.3交换流程管理 (11)

2.2.4系统管理 (11)

2.3技术要求 (12)

2.3.1基本要求 (12)

3.系统性能要求 (13)

3.1开发环境要求 (13)

3.1.1要求描述 (13)

3.1.2性能指标 (13)

3.2平台部署、运行要求 (14)

3.2.1要求描述 (14)

3.2.2性能指标 (15)

3.3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要求 (15)

3.3.1要求描述 (15)

3.3.2性能指标 (17)

3.4平台扩展性需求 (17)

3.5平台管理模式要求 (18)

3.5.1要求描述 (18)

3.5.3性能要求 (18)

3.6共享交换应用服务要求 (18)

3.5.1要求描述 (19)

3.7对性能的规定 (19)

3.8运行环境适应性要求 (20)

前言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并且在多年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功能技术条件编制而成的。

政府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为本单位的办公业务系统开发软件接口,实现与数据交换平台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与全市其他单位的系统联网进行电子公文、业务资料、业务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的交换。

本规范只给出交换平台的技术约定,不涉及信息资源的管理规定。各单位使用本规约的时候,应注意遵守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引言

数据交换平台是为解决全市各部门内数据交换与共享需求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将能够解决各部门内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问题,为各部门内的应用系统提供全局试图、全局数据权限试图和完善数据交换服务,从而解决各部门内部诸多应用系统在“联邦模型”(一种应用系统间松散耦合的模型)下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让各种数据资源能够在应用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政府信息化进程。

数据交换平台以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覆盖全市各部门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围绕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实现不同部门间异构应用系统松耦合的信息交换,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交换模式,提供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服务,提高各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

1.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功能体系及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

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

本规范引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包括:

GB/T 7408-2005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ISO 8601:2000)GB/T 9704-1999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GB/T 21O62.1-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

GB/T 21062.2-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要求。

GB/T 21062.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数据接口规范。

GB/T 21062.4-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二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2年1月印发。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6年3月印发。

1.3术语和定义

?数据交换

信息资源在互相之间联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发送、传输、接收的过程。

?数据交换平台

特质专用于为互相之间联网的不同计算机系统集中分发、中转、传输、接收数据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发送方

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交换的初始发起机关或者发送者。

?接收方

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交换的最终接收机关或者接收者。

?交换节点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组成部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适配、转换和传输。

?交换流程

按照特定规则,由组件编排组合并完成特定数据交换任务的工作程序。

?交换中心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交换管理中枢,管理交换节点和交换流程,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及监控管理。

?WebServices

基于XML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跨平台的系统通信方式。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定义了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

?XML Schema

用于描述XML的内容结构。

1.4缩略语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S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OAP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JMS Java 消息服务(Java Message Service)

Ftp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SOA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ESB 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2.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2.1平台介绍

2.1.1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适配、转换和传输,并对交换过程进行配置、监控和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具有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支撑交换中心和交换节点的运行,交换节点具有信息资源适配、转换和传输等基本功能,交换中心具有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并具有对交换节点和交换流程进行配置、监控和管理的功能。

2.1.2体系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体系架构见图,包括服务层、功能层和数据层。

2.1.2.1服务层

以JMS、Web服务等形式对功能层各项功能进行封装后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文件交换服务和数据库交换服务等。文件交换服务接受文件交换请求,将文件交换到指定位置。数据库交换服务接受数据库交换请求,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交换到指定的数据库中。

2.1.2.2功能层

主要包括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2.1.2.3数据层

主要包括文件和数据库等形式的可交换数据。

2.1.3系统结构

2.1.

3.1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应包括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子系统。

2.1.

3.2系统内部组成

?数据交换子系统

应实现数据适配、数据转换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交换节点管理子系统

应实现交换节点注册和交换节点监控等功能。

?交换流程管理子系统

应实现交换流程配置和交换流程监控等功能。

?系统管理子系统

应实现日志管理、统计分析和备份管理等功能。

?各子系统关系

a)数据交换子系统按照交换流程管理子系统所配置的交换流程,实现交换节点之间

或交换节点与交换中心之间数据的适配、转换和传输;

b)系统管理子系统对数据交换、交换流程管理、交换节点管理等子系统运行过程中

产生的日志信息进行记录、备份和统计分析。

2.2功能体系

2.2.1数据交换

2.2.1.1数据适配

a)应支持文件或数据库数据的访问、抽取、传输与写入,包括文件适配和数据库适配;

b)文件适配应支持二进制和文本等格式文件的适配;

c)数据库适配应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的适配。

2.2.1.2数据转换

a)应支持异构数据之间的格式、代码转换;

b)应提供数据转换规则定义接口和常用转换函数,并可自定义转换函数。

2.2.1.3数据传输

a)应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并支持断点续传;

b)应支持HTTP、HTTPS、TCP、TCPS、JMS、SOAP、FTP等多种协议;

c)应支持将数据从一个交换节点同时发送到多个交换节点的数据传输模式;

d)应支持文件大小4GB以上单个文件的传输;

e)应支持单表记录数2000万条以上数据库数据的传输。

2.2.2交换节点管理

2.2.2.1交换节点注册

a)应支持交换节点信息在交换中心的注册、更新等工作;

b)应包括交换节点信息的登记、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c)交换节点信息应包括交换节点IP地址、端口号、交换节点名称等信息。

2.2.2.2交换节点监控

a)应支持交换节点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节点控制等工作;

b)应包括交换节点状态信息记录、交换节点状态信息查看、故障和报警信息提示、交换

节点启动、交换节点停止等操作;

c)交换节点状态信息应包括交换节点名称、IP地址、端口号、运行状态、故障状况等。

2.2.3交换流程管理

2.2.

3.1交换流程配置

a)应支持交换流程所涉及相关规则的配置工作;

b)应包括交换流程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c)交换流程配置所涉及规则主要包括传输协议、时间规则、路由规则、转换规则、日志

记录规则等;

d)应提供可视化拖放配置方式,支撑数据适配、数据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和相关规则

的可视化配置管理;

e)应支持交换流程在交换中心或交换节点的热部署和热切换功能。

2.2.

3.2交换流程监控

a)应支持交换流程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流程控制等工作;

b)应包括交换流程状态信息记录、交换流程状态信息查看、故障和报警信息提示、交换

流程启动、交换流程停止等操作;

c)交换流程状态信息应包括交换流程名称、运行状态、故障状况等。

2.2.4系统管理

2.2.4.1日志管理

a)应支持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监控、交换流程监控等过程所产生日志信息的记录与管理

等工作;

b)应包括日志信息的记录、查询、统计、备份和删除等操作;

c)数据交换日志信息主要包括发送节点名称、接收节点名称、资源名称、交换数据量、

发送时间和接收时间等;

d)交换节点监控日志信息主要包括交换节点名称、状态变化、状态变化时间等;

e)交换流程监控日志信息主要包括交换流程名称、状态变化、状态变化时间等;

f)日志记录操作应按照统一的时间标准记录时间。

2.2.4.2统计分析

a)应支持系统运行状况、数据交换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等工作;

b)应包括故障与报警统计、资源交换次数统计、资源交换数据量统计、资源交换趋势分

析等。

2.2.4.3备份管理

a)应支持交换节点信息、交换节点状态信息、交换流程配置信息、交换流程状态信息和

日志信息等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工作;

b)应包括手动备份、自动备份、手动恢复、自动恢复等操作;

c)应支持全量备份、增量备份两种备份策略,备份数据应能准确、完整、快速地恢复。

2.3技术要求

2.3.1基本要求

a)应支持SOA架构和ESB技术;

b)应通过组件方式实现文件适配、数据库适配、数据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

c)应采用由交换中心集中管理的端对端分布式体系结构,使数据能在各交换节点间并行

传输;

d)应支持跨防火墙的数据传输;

e)应根据应用需求,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定交换中心及交换节点的安全等

级,并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f)应具备符合安全等级要求的快速恢复能力;

g)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根据交换需求的变化实现系统的扩展部署;

h)应保障交换节点、交换中心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

i)应提供7*24小时稳定可靠的服务。

3.系统性能要求

3.1开发环境要求

平台主体建设完成后,必须能够支撑信息系统、各种数据资源的快速接入,并支撑各种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因此,平台必须包含一个快速SOA架构的开发环境。

3.1.1要求描述

平台应支持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服务开发、服务部署和服务组合。

平台应能够对应用、服务、数据进行整合。

平台应提供通用适配器,以适配连接到平台的各类应用、服务、数据,包括采集和交付两类适配器,并能为各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快速服务。

平台应提供工具,支持主流开发语言(Java、C/C++、C#、VB),能够开发、定制特定适配器。

开发的适配器应支持参数配置和版本控制管理。

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能够快速整合应用、服务和数据。

适配器应能够由中心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部署到节点和管理。分布部署到各节点的适配器应能够由节点工具进行配置和运行监控。

平台应提供 GUI工具进行服务组合和编排,并支持BPEL流程。

平台应支持以WSDL和UDDI 标准描述的WEB服务。

平台应将交换服务、安全服务等功能模块的接口与开发环境进行良好的整合。

平台应实现市、区、县三级平台架构,并具体支持数据库、格式化文件和非格式化文件的两级平台交换。

3.1.2性能指标

平台开发环境应支持分布式调测(debug)。

平台开发环境必须支持XML、JMS、JCA、J2EE、.NET和WebServices组件标准.

平台开发环境必须支持多种传输协议的连接模块,包括TCP、HTTP、HTTPS、JMS、WebServcies等。

3.2平台部署、运行要求

平台应能够在地市内部网络和各区县政务外网上正常运行,在保证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下,所需硬件、软件配置尽可能低。

3.2.1要求描述

平台为支撑多项跨部门应用的基础设施,应具有较高可靠性,在整合多个模块和多个节点的基础上,应支持P2P的可靠数据交换模式,避免单点故障和效率瓶颈。

平台应不存在单点故障

平台由多台服务器共同支撑,同时用于复合的业务流程中,因此需要对单点故障进行管理,实现故障切换。

平台应具备多层次备份能力

平台应具备适配器、服务、系统等多层次备份和恢复能力。系统自动切换到备份系统后,要求数据不能丢失。

平台应具备可扩展能力

根据平台所接入节点、应用、服务、数据的变化,平台应具备扩展能力,并且所提供的扩展方式不应影响平台工作效率。

平台应提供负载均衡能力

根据平台中各模块的负载程度,平台应能够自动进行负载均衡管理。

平台中的模块应能够灵活配置

平台中的各个模块应可运行在不同环境中,通过配置,平台的配置可动态改变。

运行监控

平台应提供监控的人机界面,对服务组件进行远程管理和监控。

平台不应影响所接入系统的运行

平台对接入的系统、服务和数据不能造成任何有害影响。

3.2.2性能指标

平台应支撑各种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 HP Unix, AIX, Solaris, Linux等,要重点考虑对LINUX的支持。

平台应具备跨越多个网络环境,穿透多重防火墙的能力。

3.3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要求

利用平台提供的基础服务建立一个数据交换环境,通过对数据转换和传输过程的集中统一控制和规范管理,以多种数据共享交换方式实现省级、地市级委办局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为跨部门的应用提供支撑。

平台可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包括文件交换,数据库数据交换,事件驱动、请求/响应和发布/订阅等多种方式。

文件交换

实现各部门间一对一、一对多的文件交换。

数据库数据交换

实现部门之间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及中间格式转换。

共享数据库建设

利用数据交换服务,建设落地的企业基础信息和人口库、空间地理数据库等。

基于服务的交换

能够将各种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方便、快速地包装成Web服务或JMS服务,解析各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接口中的数据,并转化为需求方的数据格式。

3.3.1要求描述

构建一个数据交换环境,实现在多种网络间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具体功能需求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话模式:

推: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的主动信息推送方式

推送模式需支持数据增量实时、定时和周期性时间规则的数据服务模式。

拉: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的被动信息获取方式

组播:在一个域或群组范围内的多点群发方式

基于服务的会话模式:

请求响应:基于请求响应模式双向交互的被动服务

主动服务:基于事件回调模式双向交互的主动服务

交换平台应支持各种不同会话策略:

实时:基于事件驱动,由系统运行时动态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

定时:由系统定时器根据预设的定时策略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

手工:系统运行时由用户手工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

支持多种灵活的交换策略

交换平台要求实现的两种数据交换方式:

对等交换(数据“不落地”)模式:各部门之间通过交换平台实现透明的点对点对等交换,交换的数据不需存储在交换中心节点中。

交换共享(数据“落地”集中)模式:各部门之间通过交换平台实现交换,交换的数据通过中心节点存储在共享信息库中,形成需要共享的基础数据。

支持多种数据接口

支持多种数据接口,能够提供数据库、文件系统、JMS、Web服务、API接口等多种接口方式。

支持多种传输协议:

平台可支持多种网络交换协议完成信息资源的交换,包括JMS消息、FTP、SNTP、HTTP(s)、Web Service等,并且要求节点之间交换的协议可配置完成。

能够进行跨网段数据交换

能够跨网段、跨防火墙访问,提供相同或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转发功能。

保障信息安全

能够利用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服务,通过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等手段,实现信息内容的保密和操作的不可抵赖性。

提供数据交换日志

能够对所有的数据交换任务纪录详细的日志信息,确保能够对数据交换任务进行追踪和事

后审计。

提供数据格式转换

能够对各部门的数据格式标准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数据格式转换服务。

满足部署、运行环境和分布管理模式的要求

交换服务的运行环境由分布于各部门的多个节点服务器和数据交换中心的数据交换管理服务器组成,其中,前者是一个前置机或信息资源共享单元,作为一个共享区域存放各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换数据。

平台可以扩展成为全省级共享交换平台。

平台应十分方便增加接入省级部门节点,扩展成为省级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架构,并支持各种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应用和共享库的建设。平台并可进一步扩展成为省市二级平台架构,省级与市级各部门的交换将通过跨二级平台的交换方式。应支持数据库、文件(包括二进制大文件)的交换。

3.3.2性能指标

系统容量要求:单台普通PC服务器支撑的交换系统数不小于20个,同时挂接的数据交换接口不小于200个;

支持P2P的交换方式。P2P的交换数据无需通过中心,避免中心单点故障和效率瓶颈 数据交换能力:系统支持文件和数据库数据等多种交换方式,并具有良好的负载均衡能力,交换数率达到至少1000x1k/s;

交换数据量:支持大数据包和大二进制文件的交换,数据量大小不应受限制;

3.4平台扩展性需求

平台应十分方便增加接入省级部门节点,扩展成为省级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架构,并支持各种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应用和共享库的建设。平台并可进一步扩展成为省市二级平台架构,省级与市级部门的交换将通过跨二级平台的交换方式。应支持二级平台之间的数据库、文件(包括二进制大文件)的交换。

3.5平台管理模式要求

平台具备自身管理功能,通过管理模块来配置和管理各子系统的接口和资源属性,可进行系统自身配置、运行状态及存储、备份和恢复等管理工作,可以配置和管理平台的交换数据流程,可以配置和管理节点之间交换的协议。

3.5.1要求描述

平台管理功能应支持交换中心节点对平台基础设施的集中技术管理、业务主管部门(如工商局)对平台应用(如企业基础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的业务管理、以及参与信息交换委办局对节点交换服务(监控、配置)分布管理的要求,充分满足参与信息共享交换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

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平台自身的系统安全管理、软件模块管理、系统运行日志管理功能。

平台安全管理:管理整个平台的部署、安全以及异常处理。

软件模块管理:包括任务注册管理、适配器管理、预定义交换流程管理。

交换日志管理:该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交换数据的日志和统计分析数据。

3.5.3性能要求

平台管理模块为平台业务管理员使用,采用B/S结构,操作简单、易用。

系统的页面切换时间应小于1秒

系统运行稳定,具有高可靠性,可靠性需达到99.999%。

3.6共享交换应用服务要求

基于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共享交换应用服务系统,不但要实现各部门实时信息交换、业务协同的需求,并且需具有数据比对、数据落地形成中心基础信息库,同时提供共享信息库数据服务,通过数据推送或者请求/响应服务模式,将各地级市所需要的基础信息交换到地级市节点。

3.5.1要求描述

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应用服务的建设应该满足以下需求:

数据交换功能

支持各部门基础信息的在线实时交换与共享。

具备数据比对与整合功能

对交换到中心的基础信息进行比对,落地形成以为唯一标识的基础信息库。

具备流程管理功能

支持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的监控管理以及流程优化工作。

数据服务功能

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应用服务具有数据服务功能,实现数据增量的实时推送或请求/响应的数据服务模式,以及为地级市和其它委办局提供所需的基础信息服务。

3.7对性能的规定

以下假设网络及相关服务器正常的情况下平台的性能规定:

适配器运行环境一次最多可加载250个适配器实例。服务器内存3G以上

适配器一次最多支持2000条记录交换

适配器运行环境一次支持20M以内的公文交换

适配器运行环境最大支持100个并发数

数据交换中心最大支持1000个并发数

单笔信息交换(1M以下)在局域网(域内)用时20秒以内

监控管理中心日志查询响应时间保持在25秒内

监控管理中心查看交换中心、适配器运行环境的运行状态响应时间保持在15秒内;

系统在工作日内的8:00~18:00期间交换平台的故障率不超过0.5%。

在不超过正常负载情况下,系统应保持高效运行,有效处理时间占总时间不低于95%。

3.8运行环境适应性要求

a)应支持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

b)应支持国内外主流数据库。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试行)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试行) 【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商务部 【发布日期】2013.08 【实施日期】2013.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试行)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 2013年8月) 前言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是流通业的主体,占企业总数的99.8%,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近60%,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扩大消费、创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领域的中小企业一样,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采购贵、服务少等诸多困难,一直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也是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企业规模小,与政府、市场、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找不到服务”和“用不起服务”的问题,企业发展中的服务需求得不到解决,相关支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

建设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和工业、科技领域扶持中小企业的普遍做法。2011年以来,商务部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工商联进行了充分沟通,取得了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共识,印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发[2011]399号),提出用3-5年时间形成部、省、市三级联动、上下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整合服务资源,集成支持政策,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所需的各类服务。本《规范》从概念层面和逻辑层面上提出了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城市平台)信息系统建设的功能和信息要求。概念设计是在对各个业务应用抽象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设计;逻辑设计则是提出了技术实现的要求和方法,各建设单位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同时又要满足整体性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要求。《规范》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利用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应用整合技术,为用户提供统一、方便的信息服务,为建立“部、省、市”三级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系统打好基础。 第一章总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实现业务系统之间、企业、服务机构与政府服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增进业务协同的重要手段。 1.1 建设目标 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标准,实现企业、服务机构与政府服务中心三者之间服务过程透明、服务信息畅通、服务过程可控,实现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城市服务中心工作间的业务协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深化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力,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ESK数据交换平台常见业务功能介绍V1.0

ESK数据交换平台常见业务功能介绍V1.0 一:数据库同步处理 现在的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只要业务量大的,基本上都存在问题,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数据量大,使用报表分析的频率很高,造成数据库的压力太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将报表使用的数据库分开,然后将报表使用的数据库与正式的数据库自动同步,同步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难有的易,ESK数据交换平台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很简单。 1):首先设置要同步的两个数据库,即设置两个数据源. 2):设置一个数据库模型,模型处理类要选表同步处理.你还可以设置同步的条件,比如从2011/01/01之后的数据才需要同步.为了进行自动增量同步,假如是从A库的A1表同步到B库的A1表,你需要将A1表增加一个时间戳字段. 3):设置一个JOB,并进行调度。让系统按照你的设置自动同步. 二:当作一个简单的ETL抽取工具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数据仓库,多维分析,其实这是同一类型内的概念,BI之所以分析数据快,除了它特殊的存储格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对一些关系型的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在不用数据仓库的情 如果我们能就上面的表格建立一个事实表,将每天产生的业务数据,按照某种条件汇总成一条insert,这就是一个进行预处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再对这个报表进行数据分析,性能是不是提高了很多.采用这种办法的软件很多,但大多要自已写代码单独进行抽取汇总,而使用ESK数据交换平台就很简单,设置多个数据库传输模型即可. 三:常见的数据导入处理 这种业务是很多的,比如: 1):软件实施前,需要将原来客户使用的系统导入到新的系统里面; 2):公司用了很多软件,但这些软件是数据是不相通的,需要将A软件的数据导到到B软件里面,常见的,业务系统导财务软件. 有的人说,这种情况我写sql也可以,是的,没错,有的情况是可以的,但有的情况使用工具确很简单,比如: 1):我要经常性的导入, 2);从A表到B表,它们的字段差别很大,B表的字段有的可能是固定值,有的是变量,有的是通过某种规则从别的表中取过来的另外一个值,有的数据 是汇总的. 四:与淘宝网,拍拍网的数据同步 现在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时代,除了以前进行的线下业务之外,线上还有很多新的业务。分销零售行业,这种企业很多。比如我现在所处的鞋服行业,它的店铺就包含了实体店,淘宝店,拍拍店等.传统的行业管理软件基本上不能解决线上店的业务模式,比如(库存同步,分销订单同步),有的企业为了解决这种需求,一般有两种方案: A:买第三方软件 B:请原来的软件供应商进行二次开发 对于这两种方案都有弊端,对于A,成本高,可能还不支持多仓多店模式,对于B,成本高,时间是一个问题.ESK数据交换平台提供第三种方案,简单的设置一下接口模型,就可以让企业使用的软件和淘宝网,拍拍网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附件4: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一、概述 计量器具检定数据交换接口采用Web service作为数据传输机制,是自包含、自描述(WSDL)、模块化的应用,由省局发布、定位、各技术机构通过web方式调用。接口基于标准的互联网协议,支持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XML。与省局交换的数据都封装成XML格式的文件,传输前以GZIP格式将文件压缩,然后设置BASE64编码,最后在接收端将其解压,解析读取数据。 二、软件准备 JDK1.6,tomcat6.0,Web service相关包以及数据库。三、数据交换示意图 四、服务端接收数据过程 1、用户合法性校验:服务端在接收数据时同样需要进行用户合法性 校验,并返回信息。

2、数据封装:为方便数据传输和解析,客户端通过Web service交 换的数据需要封装成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规范,并严格按照此规范。 3、数据压缩:为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减小传输的数据量,客户端 在传输之前需将数据以GZIP格式进行压缩,并设置BASE64位编码,以便基于HTTP传输。 4、对上传文件进行规范性校验:服务端在接收数据之前,校验客户 端数据是否按照XML规范要求,并按GZIP格式进行压缩,设置BASE64编码,否则返回不合法文件格式。 5、返回结果:服务端进行完校验,解析成功并反馈给业务系统后, 会反馈成功信息给客户端,如不成功则返回不成功。 五、客户端接收数据过程(与服务端接收过程类似。) 六、术语说明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技术创新及应用,规范工作流程,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国家和科技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 公司有关文件和公司董事会章程及有关工作制度,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特制定 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为实现技术工作的有序管理,为试试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公司成立技术中心,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的科技开发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规定了公司技术中心的任务与职能,组织机构与职责、科技开发项目管理、科技开发经费管理等内容。 第五条技术中心是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公司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旨在充分发挥公司科技、人才优势,利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科技资源,加强 产学研结合,以提高公司自主开发能力,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 效益和持续发现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技术中心设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 1、决策层为公司技术委员会。负责对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规定、计划、技术 决策及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审查、决策、指导、检查、监督;负责审定技术中心的 经费开支计划,审议技术中心年度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对技术中心的年度工作实 绩进行评估,向公司提交评估意见。 2、管理层为公司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责任制,负责对技术中心的技术、资金、人力 资源、技术开发创新项目统一规划、协调、归口管理,对中心决策层负责。包括 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实验测试和科技信息等四个管理项目。 3、执行层有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钢结构及焊接技术研发室、市政路桥研发室、科 技蹭过综合研发室、计量检测中心组成,负责实施技术开发创新、新产品、新技 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引进消化以及二次创新工作。 第七条技术中心设专家委员会,由公司各专业技术带头人或具有丰富经验、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及集团外部专家组成,其职责是对技术中心的开发方 向、课题选项、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及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 第八条技术中心任务; 1、负责国家、省、股份和集团公司有关科技开发政策的贯彻落实。组织收集分析和 公司有关的国内外技术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技术发展动态,为公司的技术发展 决策提供信息和服务。 2、参与制定和实施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负责编制企业技术开发创新、技术改造、技 术引进中长期及年度科技进步计划,确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1.1.1. 数据资源体系 按照XX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要求,信息资源应按照“统一标准、一数一源、共建共享、逻辑集中、职属管理、授权使用”的原则统筹设计、应建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省、市两级政务资源目录中心,县级为政务信息采集点,各职能部门通过目录中心共享和发布政务资源,省、市提供各自信息;分别建立维护、管理、信息采集和更新制度,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一) 省级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支持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应用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省级已经建设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和政策法规基础数据库,基础各级各部门按照要求共享,不得重复建设。基础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规范参见《XX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信息库管理与应用规范》。 (二) 数据资源建设要求 基础数据库由全省统一建设,统一为市区和各区县、各部门提供相关基础信息的共享、比对、决策支撑等服务。与各个基础数据库有关的数据要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建库,在各部门要共享,充分使用基础数据库提供的服务。对各部门有以下几点要求:

(1) 部门业务库数据的变更应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库相应数据。 (2) 各部门在建设基础库时要充分利用示范区统筹建设的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 (3) 各部门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 (4) 基础数据库相关数据信息不能重复采集。 (三) 专业数据库建设 示范区各部围绕本部门核心业务需求建设核心业务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是各政府部门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既为本部门开展业务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也是基础信息、共享主题信息的基础和来源,对于本部门业务应用中需要使用的、产生于其它部门的业务数据,或可从其他部门共享获取的数据,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需求,并依托示范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从其它部门获取,是原则上不再重复采集,可对其它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也应通过注册共享提供目录供其它部门检索。 (四) 主题数据库 共享主题信息资源围绕跨部门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为业务协同提供支持,是在一个较高层次对数据进行综合、归类所生成主题对象信息的过程,侧重于面向行业应用主题、趋势分析主题、综合应用主题等的应用,比如证照信息资源、居民健康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等。能够依申请和授权为各级政务部门及社会提供相应政务信息资源服务。 1.1. 2. 数据资源共享要求

数据交换平台方案

数据交换平台方案2(总18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目录 第一章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建设背景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应用场景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必要性、可行性及效益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必要性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可行性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效益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建设目标、思路及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建设目标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建设思路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建设原则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关键问题解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数据交换平台与业务应用的关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五章总体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总体结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系统逻辑结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系统技术架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4系统物理结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六章数据交换平台功能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交换中心子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接入管理子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3前置机管理子系统 (12) 6.4运行监控子系统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5系统管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七章交换平台安全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八章本期主题应用开发......................... 错误!未指定书签。 8.1政务资源目录管理系统...................... 错误!未指定书签。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目录 前言 (4) 1.引言 (5) 1.1适用范围 (5) 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 (5) 1.3术语和定义 (6) 1.4缩略语 (7) 2.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7) 2.1平台介绍 (7) 2.1.1概述 (7) 2.1.2体系架构 (7) 2.1.3系统结构 (9) 2.2功能体系 (9) 2.2.1数据交换 (9) 2.2.2交换节点管理 (10) 2.2.3交换流程管理 (11) 2.2.4系统管理 (11) 2.3技术要求 (12) 2.3.1基本要求 (12) 3.系统性能要求 (13) 3.1开发环境要求 (13) 3.1.1要求描述 (13) 3.1.2性能指标 (13) 3.2平台部署、运行要求 (14) 3.2.1要求描述 (14) 3.2.2性能指标 (15) 3.3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要求 (15) 3.3.1要求描述 (15) 3.3.2性能指标 (17)

3.4平台扩展性需求 (17) 3.5平台管理模式要求 (18) 3.5.1要求描述 (18) 3.5.3性能要求 (18) 3.6共享交换应用服务要求 (18) 3.5.1要求描述 (19) 3.7对性能的规定 (19) 3.8运行环境适应性要求 (20)

前言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并且在多年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应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功能技术条件编制而成的。 政府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为本单位的办公业务系统开发软件接口,实现与数据交换平台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与全市其他单位的系统联网进行电子公文、业务资料、业务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的交换。 本规范只给出交换平台的技术约定,不涉及信息资源的管理规定。各单位使用本规约的时候,应注意遵守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技术管理办法

技术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技术管理是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对各项技术工作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的总称。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设计文件的熟悉与审核;2、变更设计的提出与管理;3、技术交底;4、技术复核与质量检查;5、计量工作;6、工程测量;7、工程试验等。 第二章设计文件的熟悉和审核 第一条审核设计文件是基本设计程序中的重要环节,这是一项极其严肃和重要的技术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可了解设计意图、设计标准、熟悉设计内容、发现设计差错,从而对改善设计和概(预)算提出意见,使其更加完善合理。 第二条审核设计文件的组织分工 施工单位审核设计文件,一是对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复核,检查设计文件、图纸是否齐全,有无差错。二是对设计文件、图纸与现场进行核对,检查设计是否符合实际。三是参加由建设单位主办的施工设计技术交底时,对设计文件、图纸提出意见和建议。 审核设计文件由项目部总工程师主持,施工、技术、计划、物资、设备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工作。 第三条核对设计文件的主要内容 1、各项建筑物、设备和有关附属建筑物的位置结构尺寸、施工图表、工程数量和设计说明。

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满足需要。 3、设计是否合理。主要有:隧洞施工技术措施,洞口位置、标高、辅助导坑设计、衬砌类型和防水措施。排水系统及防护措施,石碴场位置、规模和设备的局部方案比选,新技术、新结构工点和施工技术要点。 4、拆迁、征地是否满足需要、设计单位与地方及其它单位签定的地亩、拆迁和改建等有关协议是否齐全合理。 5、各种监制设备定货项目、规格是否正确、厂家是否落实。 6、施工组织方案和主要施工技术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可改进。 7、工程概(预)算是否合理。 8、设计的错、漏、改正。 第四条核对设计文件注意事项 1、设计文件编制资料是否全,内容、深度是否符合部颁设计文件编制规定。 2、施工设计是否采用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勘测资料,施工设计时间与采用资料的勘测时间是否一致,施工设计依据是否正确。 3、充分发挥本单位的优势,在满足使用要求和不降低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争取用适合本单位施工的设计方案,另外,要结合施工条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4、控制工程、技术复杂工程,应努力研究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有利于加快施工,符合运管使用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 5、认真处理与地方城镇建设、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

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要求

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 1.技术构架需求 采用平台化策略,全面建立先进、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扩展、便于部署、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软件。 技术构架的基本要求: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应用软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特定的数据库系统、特定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和特定的硬 件环境,便于系统今后的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不同的硬件环境下安装、 部署、升级移植,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实现B(浏览器)/A(应用服务器)/D(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模式。 ?采用平台化和构件化技术,实现系统能够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扩展。2. 功能指标需求 2.1基础平台 本项目的基础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按照SOA的体系架构,实现对我校数据资源中心的服务化、构件化、定制化管理。 2.1.1元数据管理平台 根据我校的业务需求,制定统一的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标准,覆盖多种来源统计数据采集、加工、清洗、加载、多维生成、分析利用、发布、归档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机制,梳理并加载各种元数据。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元数据标准,要满足元数据在口径、分类等方面的 历史变化。 ●支持对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定义、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等操作,

支持对派生元数据的管理,如派生指标、代码重新组合等,对元数据管 理实行权限控制。 ●通过元数据,实现对各类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包括: ?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各类业务数据与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实现统一的 数据查询、处理、报表管理。 ?ETL:通过元数据获取ETL规则的描述信息,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 换、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数据仓库:利用元数据实现对数据仓库结构的描述,包括仓库模式、 视图、维、层次结构维度描述、多维查询的描述、立方体(CUBE)的 结构等。 ●元数据版本控制及追溯、操作日志管理。 2.1.2数据交换平台 结合元数据管理模块并完成二次开发,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统计数据从一套表采集平台,通过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等操作,最终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完成整个数据交换过程的配置、管理和监控功能。 具体要求包括: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数据交换,如关系型数据库:MS-SQLServer、MYSQL、 Oracle、DB2等;文件格式:DBF、Excel、Txt、Cvs等。 ●支持数据交换规则的描述,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数据 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支持数据交换任务的发布与执行监控,如任务的执行计划制定、定期执 行、人工执行、结果反馈、异常监控。 ●支持增量抽取的处理方式,增量加载的处理方式; ●支持元数据的管理,能提供动态的影响分析,能与前端报表系统结合, 分析报表到业务系统的血缘分析关系; ●具有灵活的可编程性、模块化的设计能力,数据处理流程,客户自定义 脚本和函数等具备可重用性; ●支持断点续传及异常数据审核、回滚等交换机制。

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平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和《自治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新政发〔2010〕92号精神,根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10〕240号),推进我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指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节能环保、市场开拓、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信息化应用、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服务的法人实体。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平台(以下简称示平台),是指符合第二条规定,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经信委)认定,由法人单位建设和运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运作规、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具有示带动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平台。示平台可以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平台,也可以是某一面服务功能突出的专业平台。 第四条示平台的认定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自治区经信委负责区级示平台的认定、规划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第二章服务平台建设 第五条建设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 第六条建设目标。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专业服务平台为支撑,以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为重点,建立自治区、地州(市)、县三级服务平台纵向协调发展,综合与专业服务平台横向互补的立体服务网络。 第七条建设容。 (一) 信息查询:加强网络功能开发,畅通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产品、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 (二) 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开展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和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结构(chanpin shuju jiaohuan biaozhun STEP)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STEP (Product data exchange standard STEP) 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系列标准ISO 10303 《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这个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制造业中计算机环境下的设计和制造(CAD/CAM)的数据交换和企业数据共享的问题。中国陆续将其制定为同名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16656。该标准有一个非正式的,但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名字-STEP,它是Standard for the Exchange of Product model data的缩写。 企业的产品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以后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由于企业的产品设计产生的CAD数据迅速膨胀。这些信息是企业的生命,它们不断的产生出来,不断地被更新改版。这种技术信息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中和生产过程中流动,重要的档案信息要保存几十年。但是,CAD设计产生的数据不再象传统的图纸那样随便拿给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阅读。各种CAD系统之间的不兼容造成企业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有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CAD系统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数据交换产生的障碍。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设计档案都要求保存几十年,这就意味着经过长期保存的CAD数据经过几十年以后,在已经更新了若干代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中还应该能够正确读出并能得到再次使用。如果做不到,那将是企业的灾难。由于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CAD数据的长期存档在当前恰恰是很难做到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84/SC4 (以下简称SC4) 工业数据分技术委员从1983年开始着手组织制定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STEP。到目前为止,该标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二维和三维产品建模应用协议已经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市场上的主要CAD 软件都已经开始提供商品化的STEP的接口。虽然STEP标准的制定进展缓慢,但是它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中得到应用,如飞机、汽车等制造行业。 STEP标准的体系结构如图所示,共分四个层次,下层主要是标准的原理和方法,中间两层是标准的资源,最上层是应用协议(AP)。其中资源是建立应用协议的基础,建立应用协议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开发CAD / CAM数据交换接口的依据。 STEP标准是一个系列标准,是由若干分标准(或“部分”)组成的。体系结构的矩形框表示了系列标准的分类,其中的编号对应分标准的编号规则。例如描述方法类分标准的编号是11、12、13…。应用协议类分标准的编号是201、202、203…。 EXPRESS语言 STEP标准描述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ISO 10303 - 11 EXPRESS语言参考手册。EXPRESS语言是描述方法的核心,也是STEP标准的基础。该标准是一种形式化描述语言,但不是计算机编程语言。它吸收了现代编程语言的优点,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产品的数据模型,对产品的几何、拓扑、材料、管理信息等进行描述。 STEP标准体系结构 EXPRESS语言为了能够描述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特性、事物之间的关系,它引入了实体(ENTITY)和模式(SCHEMA)的概念。在EXPRESS语言中把一般的事物(或概念)抽象为实体,若干实体的集合组成模式。这意味着小的概念可组成大的概念。事物的特性在EXPRESS语言中用实体的属性(attribute)表示。实体的属性可以是简单数据类型,如实数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附件三: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标准一、评价指标及评价基本要求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权重 (分) 三级 指标 权重(分)单位 基本 要求 创新机制创新 投入 机制 14 科技活动经 费支出额占 产品销售收 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 费支出比例 比上次评价 增长 11 3 % 百分 点 ≥3 ≥0 人才 激励 机制 5 中心年人均 收入与企业 年人均收入 之比 中心人员培 训费占中心 人员总收入 的比重 中心人员参 加国外技术 交流人次与 中心人数之 比 中心人员参 加国内技术 交流人次与 中心人数之 比 2 1 1 1 % >1.2 >2 >2 >5

创新 合作机制6 来中心从事 技术开发工 作的外部专 家数 对外合作项 目占全部开 发项目数的 比重 对外企业合 作项目数 产学研合作 项目数 1 1 2 2 人月 % 项 项 >30 >10 >3 >3 创新体系5 企业技术创 新战略制定 与实施效果 技术中心经 费投入预算 制度及落实 情况 技术中心组 织结构建设 情况 产学研合作 机制与运行 效果 2 1 1 1 定性较好 技术与人才创新 队伍 建设 12 企业研究与 试验发展人 员占职工人 数的比重 技术中心高 中级职称人 员占中心人 数比例 技术中心拥 有的高级专 家及博士人 数 5 2 5 % % 人 >2 40 >6

创新 条件建设7 企业技术开 发仪器设备 原值 技术中心信 息化建设及 运行情况 5 2 万元 定性 >500 较好 技术 积累储备10 研发周期三 年及以上项 目数占全部 项目数的比 重 企业拥有的 全部有效专 利数 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 中国名牌产 品或驰名商 标数 企业拥有省 (市)名牌 产品数 3 1 3 2 1 % 项 项 个 个 >10 ≥3 ≥2 ≥1 ≥1 产出与效益技术 创新 产出 16 当年完成的 新产品新技 术新工艺开 发项目数 ——其中: 国内领先水 平以上项目 数 当年申请专 利数 当年受理的 专利申请数 ——其中当 年受理的发 明专利申请 数 4 1 1 4 3 3 项 项 项 项 项 项 >10 >3 >3 >2 ≥1 ≥1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项目需求与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为核心的“新 IT”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应用进入一个“新常态”。***(某政府部门)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要求,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大数据平台整合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建设目标 大数据平台是顺应目前信息化技术水平发展、服务政府职能改革的架构平台。它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实现企业信用社会化监督,建立规范化共建共享投资项目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提高政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统一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整合业务信

息系统数据、企业单位数据和互联网抓取数据,构建汇聚式一体化数据库,为平台打下坚实稳固的数据基础。 2、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资源的关联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管理标准体系,在业务可行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3、在大数据分析监测基础上,为政府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预见经济发展潜在问题、辅助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三、建设原则 大数据平台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化应用、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精选.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1、概述 目前,政府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盲区、加强廉政建设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面临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科学化、高效率的新局面。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如何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类政府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更高级的阶段和核心任务。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只有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和“孤岛”,也才能创造价值。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务资源数据的“整合”,但“整合”什么?如何“整合”?“整合”后做什么?将是摆在政府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2、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由上图可以看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体系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和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1)展示层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集成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信息和应用通过门户层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和集中展现。 (2)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满足面向各类用户依据实际需求开展业务的需要。如支撑城市应急联动应用、辅助领导决策应用、城市管理应用、社会救助应用等。 (3)共享交换平台层 共享交换平台层为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所在位置,连接各类应用和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各类数据、组件和服务。

技术中心管理制度

技术中心管理制度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事情,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年 度打算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隐秘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事情、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 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事情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爱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事 情等)、合作创新事情(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及国际合作)、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事情,包括年度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程度和产品的自主创新事情、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落耗、清洁生产等创新事情。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事情。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事情。 技术中心治理制度(二) 1、全面治理中心的各项工作,负责编制中心工作打算和进展规划。 2、拟定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负责实施。 3、负责编制中心年度设备、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购置打算和维修打算;并组织实施。 4、负责中心的日常治理工作,保证校园络、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5、仔细抓好中心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6、依照中心工作,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分配。 6、领导、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完成各项日常工作,做好工作总结、评比和经验交流。 7、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技术中心治理制度(三) 1、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岗位职责 ⑴全面负责教育技术中心的日常事务和技术工作; ⑵在教务处领导的统筹下,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建设和进展规 划的制定及降实; 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 ⑷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岗位职责 ⑴负责电教教材、多媒体课件的编导、制作; ⑵负责多媒体教材、课件制作室的治理; ⑶参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 ⑷负责各类多媒体教材、课件及资料的引进、收集及治理; ⑸开展新教育技术的研究,并做好普及与培训工作; ⑹参与各类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工作; ⑺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教育技术应用人员岗位职责 ⑴负责教育技术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 ⑵负责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 ⑶参与电教教材、多媒体课件的编导、制作; ⑷配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做好摄像、摄影工作; ⑸参与各类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工作;

大数据标准体系

附件1 大数据标准体系 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国家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状态 1 基础标准总则信息技术大数据标准化指南暂时空缺 2 术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已申报 3 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模型已申报 4 数据处理数据整理GB/T 18142-2000 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已发布 5 GB/T 18391.1-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1部分:框架已发布 6 GB/T 18391.2-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2部分:分类已发布 7 GB/T 18391.3-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3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已发布 8 GB/T 18391.4-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4部分:数据定义的形成已发布 9 GB/T 18391.5-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5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已发布 10 GB/T 18391.6-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6部分:注册已发布 11 GB/T 21025-2007 XML使用指南已发布 12 GB/T 23824.1-2009 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1 部分:数据元已发布 13 GB/T 23824.3-2009 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3 部分:值域已发布 14 20051294-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1部分:参考模型已报批 15 20051295-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2部分:核心模型已报批 16 20051296-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3部分:本体注册的元模型已报批 17 20051297-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4部分:模型映射的元模型已报批 18 20080046-T-469 信息技术元数据模块(MM) 第1 部分:框架已报批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第一章概述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二章中心平台设计 2.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技术专家库管理办法

南海区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 技术专家库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建立高质量的专家库,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我区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对专家库的管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按照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有序使用的原则,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专家库是指由区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管理,由各方面专家组成,为我区标准化工作提供服务的专家信息系统。专家库专家受区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委托,参与我区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策划和编制工作;为全区标准化项目管理提供咨询、决策参考,包括项目的立项评估评审、中期评估评价、结题验收鉴定等评审等事项。 第三条专家库专家主要由我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部分外地专家进入专家库。 第四条专家库专家来源于备选专家数据库,备选专家数据库由区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邀请、专家本人申请和单位推荐三种方式获得的信息汇集而成。由中心根据不同的项目要求从备选专家库中筛选、推荐进入专家库专家名单,。凡属中心邀请和单位推荐的专家,应事先征得被推荐人同意。 第五条专家库专家实行聘任制,获聘专家由中心颁发聘书。 第六条进入备选专家数据库的专家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从事所属领域或行业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以上,并具有中、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同等专业技术水平; (二)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提出评价意见; (三)熟悉所属领域或行业的最新科技、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本领域或行业的产品特点; (四)科技活动中无不良记录; (五)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具体评价工作。 第七条所有进入备选专家数据库的专家需向中心提交下列资料:(一)申请书或推荐信; (二)个人身份证明和职称证明资料; (三)学术、专业成就的证明资料等; (四)近五年承担项目和科技活动情况。 第八条专家选取原则 (一)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应从本专家库中选取。情况特殊的,报中心主任批准后,可聘请非专家库内的人员; (二)根据被评审项目的实际需要,选取熟悉该类项目的专家;(三)根据被评审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先选取在类似项目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 (四)在其他条件相近的前提下,优先选取熟悉我区行业情况、了解项目背景的专家; (五)每位专家在同一项目中担任评审工作不得超过两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