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举例说明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2001年末中国加入了WTO,此后结合邓小平领导下的对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中国取得了世界为之震撼的成果。中国答应世界贸易组织,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中国承诺加入WTO后5年内农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17%。还有诸多在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电信等方面的承诺。而中国也在逐步实现自己加入WTO的诺言,引进外资就是其中一项。

为了吸引外资,加快当地发展,各地政府在中央的带动下对来华外资给予诸多优惠,比如:极大的税收优惠、地价优惠、行政手续优惠等等。而事实证明,吸引外资的确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

1.促进就业。

2.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部分行业的发展。

外资在诸多政府优惠政策、有竞争优势的极低人力资本和宽松的管制环境等诸多诱惑下来华投资,投资量巨大。来自天津新民晚报的消息,“截至2011年底,已经有4999家外资企业在开发区投资、注册,他们分别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以日资企业为例,截至2011年10月,投资开发区的日资项目421家,投资总额55亿美元,两项分别占全体外资项目的8.45%和8.02%,企业个数排名第三。”那么,粗略估计,截止2011年年底,仅天津开发区的外资投入达到685亿。2011年,天津有4个开发区,中国开发区总量将近200个,有些地区外资投入力度比天津更大,比如对上海金融业的外资投入。那么2011年,外资投入将近3.5万亿。2011年中国GDP达到47万亿,外资占7.4%。外资来华投资必将在中国雇佣大

量的劳动力,在这3.5万亿的外资投入中,对带动就业人口的贡献不可小觑。”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亿美元,将使从业人员增加8940人。”i以5.18万为基数,那么,截止2011年底,3.5万亿的外资投入,将给中国带来累计312,951,800的就业。如果都实现,由于外资而带动的3.1亿的就业是多么具有吸引力。

(假设外资投入都转化为固定资产,近年来没有出现科技进步取代人类劳动情况。)

加入世贸后,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享受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优点的同时,也慢慢感受到了外资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外资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弊端也很多,就外资控制行业发展,阻碍国内该行业进步方面来说,如下就是个例子。

近日,各媒体跟踪报道了“金龙鱼、福临门对菜油、花生油提价约8%”的消息,伴随近年来人民对CPI的高敏感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2007年初,“金龙鱼”牌系列食用油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ii金龙鱼属于来自新加坡的外资投入,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龙头地位显示了其在食用油市场上的定价权,其价格上涨也将带动其他市场份额低的油商跟风涨价。

2004年的“大豆危机”让国际四大粮商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其中,以金龙鱼为代表的“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国际粮商巨头凭借资本和品牌等优势,从原料供应、期货贸易、生产加工到市场渠道等,对国内食用油基本实现全链条控制。iii

由于,国产的大豆出油量低,油商用中国大豆榨油往往是亏损的,所以这些外资的油商大量进口大豆。“中国食用油中使用的大豆将近70%是进口。”iv国内

对进口油脂油料依赖已达80%。这就导致了食用油市场被外资主导,国内企业在食用油定价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小。

与引进外资带来的优势中的“带来先进技术”相反,食用油市场外资的引入,大大压制了本国农业中大豆的发展,大豆在种植技术、后续加工等环节并没有得到发展。如果中国限制外资进入食用油上下游行业,发展本国大豆的产量、品质、技术,中国在食用油市场应该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引进外资有利有弊,为了引导外资向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政府还需要很多努力。

参考文献

i 《关于国际资本流人对就业影响的探讨——我国引进外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宋丰景

ii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iii 来自养殖商务网

iv 来自金融界网站

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以食品产业为例 外资利弊 利: ①推动经济增长。据有关分析,1980-1999年间,在中国GDP年均9.7%的 增长速度中,约有2.7%来自于利用外资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国际货币基金会研究成果说,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10.1%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中,直接由外资产生的贡献约3%。 ②促进资本形成,提高工业产值与增加值。以国内资本形成总额(GCF)计算, 1983年外国直接投资仅占中国国内资产形成总额的0.9%。1993年为12.1%,1994年达到15.11%的最高水平,在2002年为10.1%,从1993年到2002年,FDI占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平均每年为12.5%。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993年的9.2%增加到2002年的33.4%。此外,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从1994年的11.0%增加到2002年的25.7%。 ③提升出口规模,创造外汇。外资企业在1993年出口金额为917.4亿美元, 2002年为1699.4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从1993年的27.5%增加到2002年中的52.2%。2002年外商在中国的银行结售汇顺差值471.3亿美元,占中国的银行结售汇顺差值的72.7%,是同期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值的63.7%。虽然过去几年外资企业的外汇顺差并不显著,但通过比较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进出口的产品构成发现,外资企业的资本品的进口平均高于国内的10-15%。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的进口主要是资本品,而不是以原材料为主的中间品,能够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 ④提供就业机会。2002年末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350万人, 占中国城镇劳动人口的比重约11%。 ⑤促进技术转移和生产率提高。外资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管 理技巧。过去20年,外企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项目,不仅弥补了中国与外界的技术差距,还开发出许多新产品。计算表明,外资企业平均规模比国内企业大43%,资产对劳动的比率较高。除采用更多资本外,外企比国内企业资本生产率更高,劳动生产率也比国内企业高88%。在利用国内稀缺资源方面,外资企业更有效率,外资企业并没有与国内企业争夺资源,相反,外资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⑥产生外部效应,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跨国公司的进入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 展,一家跨国公司进入,60%的配套商跟进,促使国产化和员工的本地化。外资企业推动了中国市场竞争,其先进技术和优良业绩对中国国内企业带来了压力,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弊: ①国内资源浪费严重,生态失衡。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外商的重要因素,但是国 内并没有如愿形成完善的最终产品市场。外商垂直型的投资多为进料加工,这就使在华的贸易演变为加工贸易形式,也就是说,在华的生产线只是加工链条。外商耗费我国的资源进行没有节制的生产与开发,而最终的成品又可以在我国广阔的市场上大量销售,既避免了在本国生产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又获得不菲的利润,可谓一举两得。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01~08页)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目录 (四)正文 (五)参考文献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材料……………………(09~12页)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09页 (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0页 (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12页 (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3页

摘要 本文将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外国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文章从外国企业的投资额,所投资的行业,投资国别等角度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外国企业对国内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再根据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适当的建议。当前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正处于从高潮阶段至稳步阶段的过渡期,这对未来吸收外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目前,外资在华投资增速减缓,步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现状战略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第33卷第3期2010年5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3 No.3 May 2010 收稿日期:2009212201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52),女,辽宁辽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王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吸引外资流入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复杂新形势,我们应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率。关键词:利用外资;投资环境;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10)0320029204 The N e w Situation of Utilizing Foreign C apital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WAN G Li 2na (School of Forei gn L anguages ,L 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 y ,Dalian 116029,China ) Abstract :Attracting the 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pening 2up policy and one way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 2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The break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made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 2broad change significantly.Conf ront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we should inno 2vate the way of 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create attracti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or 2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 K ey w ords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trategic measures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黯淡的增长前景、信贷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严重影响。受之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不断增长。外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看,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1979年-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地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外资集中投向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工业领域,教育领域也占了一定比重。 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等国公司来华投资。这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交通、通讯和原材料工业的支持力度。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这期间,在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快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步伐。 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国外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外商对我国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均呈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07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连续16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 — 92—

中国引进外资情况介绍

中国引进外资的现状 (第2组陶阳) 一、什么是“引进外资”? 国际投资的一个方面 国际投资作为跨国性经济行为,至少涉及两类国家,即投资国和东道国。投资国也称资本流出国或对投资国,指从事对外投资活动的经济主体所在的国家。东道国也称资本流入国、资本接受国或被投资国,是指允许和吸收外国资本在本国进行投资和接受外国资本贷款的国家。因此,国际投资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向国外投资。二是引进外国投资。就一个国家而言,参与国际投资既可以对外投资,又可以引进外国投资,即以两种不同的身份出现,既可以是投资国,又可以是东道国。若以投资国身份出现,其行为表现为对外投资;若以东道国身份出现,其行为则表现为引进外国投资,简称引进外资。 对我国而言,“外”指的是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 国际投资的种类 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国际投资可以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其主要差异在于是否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其中,实业投资不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金融关系,而且涉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开办厂矿和开垦农场的行为等;而金融投资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财务交易,并不涉及与自然界的关系,如进行一笔借款和贷款,购买或转卖债券或股票、领取胜息等行为。 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或称按照投资资本的来源及用途的不同,国际投资又可以分为官方投资和私人投资。官方投资,也称公共投资,通常是指由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私人投资,也称民间投资,一放是指一国居民或私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对东道国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私人投资无论是从投资者的数目,还是从投资的总金额来看,都是当前国际投资中最活跃和最主要的部分,因而这类投资也是国际投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按投资期限不同可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国际投资中的短期投资仅指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投资,主要指金融投资。国际投资中的长期投资指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般而言,国际投资中的生产性投资和项目投资期限—般以一年以上的居多,均属于长期投资。 按照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海外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国际投资可以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投资者以拥有或控制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不单纯是资金的外投,而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特定产业部门的转移。国际间接投资又可称为国际金融投资,是指一国的个人、企业或政府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这些证券嫌取差价收益的投资。 国际投资主体

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举例说明引进外资对国内的影响 2001年末中国加入了WTO,此后结合邓小平领导下的对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中国取得了世界为之震撼的成果。中国答应世界贸易组织,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中国承诺加入WTO后5年内农产品平均关税下降到17%。还有诸多在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电信等方面的承诺。而中国也在逐步实现自己加入WTO的诺言,引进外资就是其中一项。 为了吸引外资,加快当地发展,各地政府在中央的带动下对来华外资给予诸多优惠,比如:极大的税收优惠、地价优惠、行政手续优惠等等。而事实证明,吸引外资的确对中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 1.促进就业。 2.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部分行业的发展。 外资在诸多政府优惠政策、有竞争优势的极低人力资本和宽松的管制环境等诸多诱惑下来华投资,投资量巨大。来自天津新民晚报的消息,“截至2011年底,已经有4999家外资企业在开发区投资、注册,他们分别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以日资企业为例,截至2011年10月,投资开发区的日资项目421家,投资总额55亿美元,两项分别占全体外资项目的8.45%和8.02%,企业个数排名第三。”那么,粗略估计,截止2011年年底,仅天津开发区的外资投入达到685亿。2011年,天津有4个开发区,中国开发区总量将近200个,有些地区外资投入力度比天津更大,比如对上海金融业的外资投入。那么2011年,外资投入将近3.5万亿。2011年中国GDP达到47万亿,外资占7.4%。外资来华投资必将在中国雇佣大

量的劳动力,在这3.5万亿的外资投入中,对带动就业人口的贡献不可小觑。”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亿美元,将使从业人员增加8940人。”i以5.18万为基数,那么,截止2011年底,3.5万亿的外资投入,将给中国带来累计312,951,800的就业。如果都实现,由于外资而带动的3.1亿的就业是多么具有吸引力。 (假设外资投入都转化为固定资产,近年来没有出现科技进步取代人类劳动情况。) 加入世贸后,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享受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优点的同时,也慢慢感受到了外资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外资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弊端也很多,就外资控制行业发展,阻碍国内该行业进步方面来说,如下就是个例子。 近日,各媒体跟踪报道了“金龙鱼、福临门对菜油、花生油提价约8%”的消息,伴随近年来人民对CPI的高敏感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2007年初,“金龙鱼”牌系列食用油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ii金龙鱼属于来自新加坡的外资投入,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龙头地位显示了其在食用油市场上的定价权,其价格上涨也将带动其他市场份额低的油商跟风涨价。 2004年的“大豆危机”让国际四大粮商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已控制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其中,以金龙鱼为代表的“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国际粮商巨头凭借资本和品牌等优势,从原料供应、期货贸易、生产加工到市场渠道等,对国内食用油基本实现全链条控制。iii 由于,国产的大豆出油量低,油商用中国大豆榨油往往是亏损的,所以这些外资的油商大量进口大豆。“中国食用油中使用的大豆将近70%是进口。”iv国内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利用外资是指“使用国外资本,包括现汇、实物、劳务、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力”的政治经济手段。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产生很多的弊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的概况、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概况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方式 我国利用外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所谓直接投资方式(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有关的政策、法律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企业等从海外吸收任何形式的资本。包括外币现金、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和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本”。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等,对外商投资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借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贷款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986-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1996年为大规模增长阶段,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这一期间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97-2000年为调整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利用外资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2001至今为恢复性增长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稳定,政府逐步实现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恢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得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了恢复性增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利用外资的数量总体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受政治因素引起了一些波动外,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吸引、利用外资的影响也很大。 二、我国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商直接投资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等一系列成熟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利用外资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工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二十世纪初,国有经济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提高到同期的25.72%。 (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 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1、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 2、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阐述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依据及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

7、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阐述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依据及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选抄,太多)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国内资金不足的限制,在开放型经济框架下,可以通过引进外国资本、接受外国援助等途径从外部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经济学家十分关注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两缺口”模型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缺口”和“四缺口”模型理论。 一、“两缺口”模型理论(60年代开始)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著名的“两缺口”模型理论,旨在解释中国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为中国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基础。钱纳里和斯特劳特依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和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推论出中国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使资本形成率达到经济发展计划目标所要求的水平。他们提出,在开放型经济的框架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储蓄、投资、出口和进口。在对50多个国家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之后,他们指出,大部分不发达国家都是主要依赖外部资源来提高他们的人均收入的,外部资源不仅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实际上大大加强了运用自己的资源以取得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认为,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三种形式的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二是“外汇约束”,即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本品进口,阻碍了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企业家和管理人才,无法更多地吸收外资和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钱纳里和斯特劳特重点考察的是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 所谓储蓄约束,是指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超过了储蓄;所谓外汇约束,是指进口支出超过了出口收入。所谓“缺口”,是指中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与达到经济最大增长率目标所需的这些资源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的差距。该理论认为,中国常常面临着与投资机会相伴随的国内资金短缺问题,即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储蓄缺口;同时又面临着进口资本品与中间产品所必需的外汇短缺问题,即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外汇缺口。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经济才能达到均衡,设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则“两缺口”模型的推导如下: 在国民经济达到均衡时,总需求=总供给。 总需求=C+I+X 总供给=C+S+M 所以有:C+I+X=C+S+M 即I-S=M-X 为了维持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必须保持平衡。但是,I、S、M、X这四个变量都是独立变动的,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两个缺口很难始终保持平衡。为了使其达到平衡,消极的措施就是从宏观上对投资需要进行抑制,积极的措施就是从缺口以外开辟财源。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采取消极的措施,就是不利用外资,从宏观上对投资需求进行抑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增长,结果往往造成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进口大于出口,出现“两个缺口”。在不利用外资的情况下,为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当国内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就必须缩减进口或增加出口。根据上面的分析,要求中国增加储蓄或增加出口的可能性不大,结果只有采取抑制投资需求的措施,从而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维持在低水平上的平衡。

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作用及启

税收优惠政策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及启示 简介: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引进外资的重要措施,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环境中对东道国和投资者产生了差异很大的效果。税收优惠政策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注意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以及控制税收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国在制定引进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有效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引进外资。本文主要论述税收优惠的作用机制与特点以及产生税收优惠效应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启示作用。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一直在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1999年全世界的外国直接投资达8650亿美元,2000年预计已超过10000亿美元。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并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但是,各种优惠政策具有完全不同的激励外国资本进入的效应。 一、税收优惠是东道国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外国直接投资者税收负担的政策措施,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都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潜在的外国直接投资者。但是,税收优惠对投资者决策产生的影响程度、税收优惠的作用机制却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关于税收优惠在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权重问题,一般性低税率和特殊的暂时性优惠的效果问题,税收优惠对吸引不同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差异问题,是各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般认为,政策稳定、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可得性、市场规模、税收优惠、基础设施以及东道国对投资者的态度等,对直接投资者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但是,在一系列影响因素中到底哪一个因素在起着决定作用?税收优惠的吸引力是否会被其他因素所抵消?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重点。早在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洛和万德就开始着手研究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他们通过对美国247位外国投资者的调查发现,只有10%的投资者把税收优惠作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首要条件,而对投资决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顺序是:货币的可兑换性(57%)、政治的稳定性(39%)、市场容量和资源的可得性(26%)。另一项由罗宾逊主持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05家跨国公司的投资者认为,政治的稳定、政府对私人企业的态度、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面临关税或外汇壁垒的情况下,影响投资决策的非政策因素是市场份额,影响投资决策的政策性因素是所有权管理和组织的繁琐管制、东道国对外国企业的歧视性态度,税收优惠政策被排除在投资者所考虑的因素之外。罗斯和克雷斯滕森(1959)发现在墨西哥的27项外国投资中,只有一个项目的投资者曾

最新中国利用外资的弊端分析1论文

中国利用外资的弊端分析(1)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产生了很多弊端。本文从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国民财富流失严重,地区差距扩大,挤出效应明显,内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问题突出,对中国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扰乱我国正常竞争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凸现等9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关键词】利用外资弊端分析中国利用外资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8年的历史,它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但时至今日,中国加入WTO 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资金短缺,而更多地是如何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在这种新形势下,有必要对中国利用外资产生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一、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加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骤然加大,并使得经济过热,导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到2005年末,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为160,818,311千美元,资本项目收支差额为62,963,916千美元,显然,这种“双顺差”大量来自于外资的流入。这也使得国家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由于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中央银行为了买入外汇需要投入大量的本币,构成了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必然增多,使得广义货币M2随之扩张,截止到2006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3.19万亿元,为此,央行不得不用提高利率的办法进行对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只要央行对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进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分析

论文提要 本文在我国采取调高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背景下,先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引进外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针对不同形式的外资对我国经济的不同影响作用,总结归纳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引资对策和措施。由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引出我国外汇储备状况和引进外资状况。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引进外资的影响提出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引资政策。本文采取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证结合的方式,以理论分析引导实证分析,以实证分析论证理论分析,以此来体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关键词:汇率与资本流动、引进外资、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外商投资优惠的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在经常和资本项目下实现了大量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并跃居世界首位。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成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因素,即我国引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民币升值。 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施调高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地将对流入我国的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外资依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间接投资,国际长期投资和国际短期投资等。而长期以来,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积极作用。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有利有弊,可利可弊,关键还在于新背景下我们应制定正确的引资政策,趋利弊害。人民币升值与我国的引资政策息息相关,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相互影响。 一、目前人民币升值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人民币升值的情况 从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至此,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终于实现。从7月21日到8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0.0654%;至2005年底的五个月零一周的时间里,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为0.48%;而2006年1月4日至2月24日八周的时间里,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0.33%。2月24日美元兑人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一)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域优势。 (1)所有权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大类: ①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②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得以实现的所有权优势,这种所有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贸易、技术转化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生产加工的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2)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内部化的起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这 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活动的共同利益不能

实现; ②认识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信息难以获 得,或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3)区位优势,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对外经济合作的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分配,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2002-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年均增长速度为49.9%,2010年投资流量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同时到2010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4亿美元;对外合作累计营业额73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60亿美元,累计派出劳务人员543万人。在利用外资方面,累计利用外资11416.22亿美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一、对我国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的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额(亿美元)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都逐年递增,但是08-09年增长较明显,二者增长率分别为21%、37%。09-10年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分别下降为6.4%、18%。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到85年前的巩固充实,再到如今的发展扩大。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 1.业务领域广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领域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运输、电力、普通房建和石油化工业等基础建设方面 2.市场范围广 目前我们国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已经遍布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一些未建交的

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弊端分析

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弊端分析 摘要:中国的引进外资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产生了很多弊端。本文从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国民财富流失严重,地区差距扩大,挤出效应明显,内资的不平等竞争问题突出,对中国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扰乱我国正常竞争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安全问题凸现等9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利用外资弊端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8年的历史,它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但时至今日,中国加入WTO 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资金短缺,而更多地是如何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在这种新形势下,有必要对中国利用外资产生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骤然加大,并使得经济过热,导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到20XX年末,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为160,818,311千美元,资本项目收支差额为62,963,916千美元,显然,这种“双顺差”大量来自于外资的流入。这也使得国家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XX年10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由于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中央银行为了买入外汇需要投入大量的本币,构成了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必然增多,使得广义货币M2随之扩张,截止到20XX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万亿元,为此,央行不得不用提高利率的办法进行对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XX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只要央行对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进行管制,通过这种途径造成的货币扩张是不争的事实,这必然会给我国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多方努力。 另外,外资的大量涌入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目前,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中间价已经突破了的水平,进入了升值通道,只要我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引资力度,这种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缓解,在中长期内人民币必然升值,这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较大损失,并有可能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新形势下对我国是否应该继续大量引进外资的思考

宏观经济Macroscopic economy 毋庸置疑,引进外资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利用外资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非目的,当手段不再有利于目的,就应该果断地予以调整。因此以应变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洞察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对以往必要而有效但现在正发生变化的外资政策做适当调整,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投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我们不再缺乏资金 改革初期,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短缺,而且大量进口需要硬通货,没有出口就无法换得硬通货用于支付进口,引进外资可以减少经常项目下进口资本货物对外汇供给的压力。而30年后的今天,2007年外汇储备净值达到15,282.49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使外汇储备净值达到18088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同时,国内资本也形成规模,2009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超20万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948倍。近几年年均增长9000亿元以上,这些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就超过了目前的外商年实际直接投资总额。 (二)外资进驻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外资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合资合作演变到现在的收购、吞并,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从而达到垄断行业,控制我国的经济,已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也威胁到了民族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国际商报》2007年8月8日载文介绍:目前中国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公司吞并;4大 年产超过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有3家被外 企吃掉;中外合资企业中90%使用的是外 资方的商标,国外品牌在碳酸饮料市场占 有率超过90%;外资在化妆品市场占有率 达75%;外资在食品、医药行业占有率达 30%至40%;年产超过500万掠夺吨的啤 酒业合资率已超过70%。从合资转为独 资、从“绿地投资”转向并购投资逐渐成 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外资并购活动风 起云涌。《国际商报》2007年9月22日刊 登题为《我国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一文 指出:“跨国公司开始在国内重化工业、基 础材料业和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大手笔 收购。”达能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 已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 股权、广东乐百氏饮料公司的98%股权、 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 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奶业企业蒙牛 50%的股权、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这 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 兵。达能在中国将豪门啤酒厂等收购后再 高价卖出这都是铁一般的事实。2009年上 半年,又一民族品牌——太子奶遭遇外资 狙击。据消息人士透露,2009年7月6日, 雀巢派出一支考察团前往株洲,就全面合 作与高科奶业进行洽谈,并考察太子奶相 关业务和资产。作为炎黄子孙,对自己民 族工业前途你作何感想? (三) 引进外资政策严重扭曲 外资的引进政策在地方政府不正确的 “政绩观”驱使下,已经严重扭曲。近年来 某些地区将引资与官员政绩挂钩,官员按 职位大小分派引资任务指标。为了吸引外 资一些地方竞相压低土地价格甚至出现了 “零地价”、“三免五减”及“倒贴三通一平” 等优惠条件。对地方政府最有杀伤力的是 那些挟着500强威风的跨国公司们。至于 是500强的孙公司还是重孙公司并不重 要;投什么项目实际上也不那么重要,到 某个地方投资那绝对是对当地政府的“恩 赐”,不但需要极其优惠的硬条件,还需要 父母官强烈的人格魅力和低三下四的款 待。一把手多次亲率浩浩荡荡的招商团登 门拜访,那是必须的;请客吃饭送礼那都 是小事;各厅局、区县负责人要使出全身 解数,拿出全副身家,以博得大外资们青 睐下嫁本地。当然,一旦跨国公司成功引 入,当地政府的荣耀是不言而喻的:在和 兄弟城市比较的时候,可以脸上有光,在 上级面前可以挺起腰杆,关键是对政绩的 影响巨大,毕竟引进外资的金额可以影响 一方父母官的升迁啊。 二、引进外资的弊端分析 (一)矿藏资源被无穷地掠夺 多年来我们的矿藏资源成了外企的囊 中之物。就拿稀土行业来说吧,中国的稀 土贮藏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左右,尤其是 南方的重稀土,更是他国所缺的稀有矿藏 资源。稀土的用途很广,节能灯、光缆、半 导体、磁铁、催化剂等领域都能用到它,是 提高传统材料使用性能的新型材料。前些 年,由于国内的稀土企业技术落后,只能 做到分离萃取这一步,在深加工和新材料 开发运用这一块没有更多作为。这就给处 理稀土技术力量强大的法、日、韩、德、美 等国外企业有了来华投资建厂的机会。本 来拥有稀土资源优势就应该由我们来决定 稀土行业标准和规划格局,结果却是小矿 主之间打起稀土价格战,一降再降,降到 整个行业都在亏损,正常的经营都难以为 继。我们“端着金饭碗要饭”,而这些拥有 稀土加工处理技术的外企,乘机大量采购 囤积,获取巨额利润。 (二)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种梦幻 “后发优势”是现代化理论中一个重 要内容。意思是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国 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利用 他们的资金;可以学习先行者的管理制度 和文化;跳过先行者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 须经历的早期阶段,从而缩短现代化进 程,少走弯路。理论看上去很美,事实呢? 这么些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严格控制核 心技术,能与中方共享的大多是操作技术 如:设备使用技术;组织技术如:工艺流 程、销售网络的组织等,合资企业的中方 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最后装配工作,既 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更与技术开发无涉。 外商独资企业不允许中国员工随意接近核 心技术,甚至对中国员工采取了比在其母 国更为严厉的防范措施,通过管理制度确 保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配上的绝对优势。 例如,占据中国无线寻呼机60%以上市 场、生产基地设在天津的美国摩托罗拉公 司,其产品的核心部份(集成电路板)和 主要部件来自母公司和其他海外生产基 地,中方只负责完成最后的装配。近几年, 新形势下对我国是否应该 继续大量引进外资的思考 【文章摘要】 如何看待近年我国引进外资的得 失?在国民储蓄大量增加,甚至出现 内资闲置的今天,我国还有无必要继 续扩大引进外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大潮下,如何发展民族产业?本文 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 外资;投资 梁小冰 中共电白县委党校 525400 现代商业 MODERN BUSINESS 16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