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壳素

甲壳素

甲壳素
甲壳素

甲壳素

即几丁质

中文名称:甲壳质

英文名称:chitin

其他名称:壳多糖,几丁质;几丁质、甲壳素

定义:由N-乙酰基-D-吡喃葡糖胺聚合而成的直链多糖,是虾、蟹外壳的主要有机成分。

Chitin.甲壳质是1811年由法国学者布拉克诺(Braconno)发现,1823年由欧吉尔(()dier)从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ITIN,译名为几丁质。外观及性质:淡米黄色至白色,溶于浓盐酸/磷酸/硫酸/乙酸,不溶于碱及其它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甲壳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Chitosan derivatives)可溶于水。甲壳素具有抗癌抑制癌、瘤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护肝解毒作用。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肝肾病、高血压、肥胖等症,有利于预防癌细胞病变和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疾病。

甲壳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甲壳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被科学界誉之为"第六生命要素"!因此被欧美中日政府认定为机能性免疫物质。在灵芝、冬虫夏草等植物中也含有微量"几丁聚糖",但含量只在2%-7%之间。甲壳素是宇宙中唯一带正电的阳性食物纤维,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是甲壳素,估计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甲壳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其次才是蛋白质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甲壳素的重要性。蟹壳中含有40%的蛋白质、30%的钙、30%的几丁质。提取甲壳质(几丁质)的工艺是:首先用稀的氢氧化钠液除去蛋白质,然后,用盐酸除去钙盐,剩下的就是几丁质。为了从这些几丁质中除去乙酰基,用长时间的高温,使之在浓的氢氧化钠中发生反应,就可制成含有氨基的甲壳质。因为几丁质不溶于酸碱,也不溶于水,很难被人体利用。经脱乙酰基成几丁聚糖后它能溶于稀酸和体液中,可被人体所利用。

甲壳质名称概括

一般通称:甲壳质,甲壳素,(经乙酰化后称为)壳聚糖. 英文名称:Chitin.中文学名:几丁质,甲壳素化学名称:β-(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别名:壳多糖、几丁质、甲壳质、明角质、聚乙酰氨基葡糖

分子式及分子量:(C8H13NO5)n (203.19)n

性状:外观为类白色无定形物质,无臭、无味。

能溶于含8%氯化锂的二甲基乙酰胺或浓酸;不溶于水、稀酸、碱、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剂。

自然界中,甲壳质广泛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虾、蟹、昆虫等甲壳动物的外壳、高等动物的细胞壁等。

它是一种线型的高分子多糖,即天然的中性粘多糖,若经浓碱处理去掉乙酰基即得脱乙酰壳多糖。甲壳质化学上不活泼,不与体液发生变化,对组

织不起异物反应,无毒,具有抗血栓、耐高温消毒等特点。脱乙酰壳多糖是碱性多糖,有止酸、消炎作用,可降低胆固醇、血脂。

化学结构

纯甲壳素是一种无毒无味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固体,在水、稀酸、稀碱以及一般的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后来人们在研究探索中发现,甲壳素经浓碱处理脱去其中的乙酰基就变成可溶性甲壳素,又称甲壳胺或壳聚糖,它的化学名称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或简称聚胺基葡萄糖。这种壳聚糖由于它的大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氨基,从而大大改善了甲壳素的溶解性和化学活性,因此使它在医疗、营养和保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甲壳素是地球上存量极为丰富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界中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素。由于它的分子结构中带有不饱和的阳离子基团,因而对带负电荷的各类有害物质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同样它也能清除人体内的“垃圾”,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由于甲壳素具有这种独特功能,它被欧美科学家誉为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同等重要的人体第六生命要素。

甲壳质的化学结构和植物纤维素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多聚体,分子量都在100万以上。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它是由300~2500个葡萄糖残基通过β1,4糖甙链连接而成的聚合物。几丁质的基本单位是乙酰葡萄糖胺,它是由1000~3000个乙酰葡萄糖胺残基通过p1,4糖甙链相互连接而成聚合物。而几丁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胺。

1.分子量甲壳质是高分子量物质,其分子量可达100万以上。分子量越高吸附能力越强,适合工业、环保领域应用。低分子量容易被人体吸收。分子量为7000左右的几丁聚糖,大约含30个左右的葡萄糖胺残基。 2.脱乙酰基纯度几丁质经过脱乙酰基成为几丁聚糖。几丁质因为不溶于酸碱也不溶于水而不能被身体利用。脱乙酰基后可增加其溶解性因此可被身体吸收。

N-乙酰基脱去55%以上的则称为壳聚糖。

原料分布

(1)节肢动物主要是甲壳纲,如虾、蟹等,含甲壳素高达58%~85%;其次是昆虫纲(如蝗、蝶、蚊、蝇、蚕等蛹壳等含甲壳素20%~60%)、多足纲(如马陆、蜈蚣等)、蛛形纲(如蜘蛛、蝎、蜱、螨等,甲壳素含量达4%~22%); (2)软体动物主要包括双神经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牡砺)、头足纲(如乌贼、鹦鹉)等,甲壳素含量达3%~26%; (3)环节动物包括原环虫纲(如角窝虫)、毛足纲(如沙蚕、蚯蚓)和蛭纲(如蚂蝗)三纲,有的含甲壳素极少,而有的则高达20%~38%; (4)原生动物简称原虫,是单细胞动物,包括鞭毛虫纲(如锥体虫)、肉足虫纲(如变形虫)、孢子虫纲(如疟原虫)、纤毛虫纲(如草履虫)等,含甲壳素较少;(5)腔肠动物包括水螅虫纲(中水螅、简螅等)、钵水母纲(如海月水母、海蛰、霞水母等)和珊瑚虫纲等,一般含甲壳素很少,但有的也能达3%~30% ; (6)海藻主要是绿藻,含少量甲壳素;(7)真菌包括子囊菌、担子菌、藻菌等,含甲壳素从微量到45%不等,只有少数真菌如Olm ycetes 和Triohamycetes不含甲壳素;(8)其他动物的关节、蹄、足的坚硬部分,以及动物肌肉与骨接合处均有甲壳素存在。除此之外,在植物中也发现低聚的甲壳素或壳聚糖,一种情况是植物细胞壁受到病原体侵袭时,一些细胞壁中的多糖降解为有生物活性的寡糖,其中就有甲壳六糖,典型的例子是树干

受伤后,在其伤口愈合处发现了甲壳六糖;另一种情况是根瘤菌产生的脂寡糖,也是甲壳四糖、甲壳五糖和甲壳六糖。

医学性质

医学名为:几丁聚糖(聚葡萄糖胺/壳聚糖)

(一)可被酶分解而吸收甲壳质是食物纤维素不易被消化吸收。若甲壳质和蔬菜、植物性食品、牛奶和鸡蛋一起食用可以被吸收。在植物和肠内细菌中含有壳糖胺酶、去乙酰酶、体内存在的溶菌酶以及牛奶、鸡蛋中含有卵磷脂等共同作用下可将甲壳质分解成低分子量的寡聚糖而被吸收。当分解到六分子葡萄糖胺时其生理活性最强。吸收部位主要在大肠。

(二)溶于酸性溶液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基团甲壳质分子中含有氨基(一NH2。),具有碱性,在胃酸的反应下可生成铵盐,可使肠内PH值移向碱性侧,改善酸性体质。反应中生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基团,这是自然界中唯一存在的带正电荷可食性食物纤维。

(三)对人体细胞有很强的亲和性进入人体内甲壳质被分解成基本单位时就是人体内的成分,壳糖胺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胺,葡萄糖胺是人体内存在的;而甲壳质的基本单位是乙酰葡萄糖胺,它是体内透明质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甲壳质对人体细胞有良好的亲和性,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四)溶解后的几丁聚糖呈凝胶状态,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甲壳质分子中含有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吸湿性很强,可用做化妆品保湿剂。

(五)甲壳质是天然纤维素(动物性食物纤维),没有毒性和副作用,其安全性和砂糖近似。(砂糖致死量为18g/kg,而甲壳质为16g/kg)。(六)可螯合重金属离子,作为体内重金属离子的排泄剂。

独特功效

应用范围

在工业上可做纺织品防霉杀菌除臭剂,可以通过后处理附着于纺织品纤维上,是纺织品提高附加价值的方法之一,用于制造内衣裤,袜子,家用特殊功能纺织品.医用手术衣/布,伤口敷料,烧伤创面敷料或深加工为人造皮肤用于大面积烧伤的治疗. 由于壳聚糖是阳离子型天然聚合物,有良好的扼制微生物/细菌/霉菌的作用,可以应用于食品保鲜,食品内包装,无毒无污染.将壳聚糖制成溶液喷涂于经清洗或剥除外皮的水果上,壳聚糖干后形成的薄膜无色无味通气,食用时不必清除薄膜. 也可应用于染料、纸张和水处理等。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植物抗病毒剂。渔业上做养鱼饲料。化妆品美容剂、毛发保护、保湿剂等。医疗用品上可做隐形眼镜、人工皮肤、缝合线、人工透析膜和人工血管等。

特殊生物功能

1、降血脂作用血脂是指血液中脂类的含量。广义的脂类指中性脂肪(甘油和甘油三酯)和类脂质(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

“甲壳质”可通过几个途径产生驱脂作用。

1)“甲壳质”阻碍脂类的消化吸收:进入肠腔的脂类因难溶于水无法吸收,需经过胆汁酸的乳化作用,将脂肪变成很小的油滴,以此来扩大与胰脂酶的接触面积利于脂肪的消化。肝脏生成的胆汁酸(带负电荷)经胆道排入肠腔非常容易与聚集它周围的甲壳质(带正电荷)结合,形成屏障而妨碍吸

收,同时由消化道排出体外。大量的胆汁酸被消耗,从而阻碍脂类的吸收,实现降低血脂。

2)“甲壳质”有利于胆固醇转化: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来自食物摄入和自身合成。当人们一提到胆固醇往往会谈虎色变,认为胆固醇是造成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疾病的元凶,因而把胆固醇看成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实际上胆固醇也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他是构成脑、神经、性激素、细胞膜等的重要物质,而脂肪消化吸收时不可缺少的胆汁酸,也是胆固醇转化而来的。因此,胆固醇的值应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少了影响胆汁酸转化引起消化不良;一旦过剩,就会聚集在血管壁上,使血液循环恶化,引发动脉硬化等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为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胆固醇于肝脏转化为胆汁酸,储存于胆囊内,排入十二指肠将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其后,95%的胆固醇被肠壁吸收入血重新回到肝脏,即所谓的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小肠内的胆汁酸与甲壳质结合排出体外,使进入肝肠循环的胆汁酸大为减少。人体将肝脏以外的胆固醇运入肝脏,用来制造胆汁酸,最终促成体内胆固醇数量下降,血脂降低。

3)升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脂类与蛋白结合成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则将胆固醇由肝脏运向周围组织,诱发组织硬化;高密度脂蛋白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运回肝脏。甲壳质降血脂,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数量也随之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数量上升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产生。

2、降血压的作用1)体液调节作用:造成高血压的原因很多,其中体液内分泌调节占重要地位。实验医学证明,人体过量摄入氯化钠(食盐),使氯离子堆积,导致人体处于高血压状态。其机理为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源在血液中平时不显示活性,在转换酶(ACE)的作用下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Ⅰ是一种生理活性较低的中间产物,二次经转换酶(ACE)的作用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生理活性极强,作用于中、小动脉内膜使血压升高。氯离子是转换酶(ACE)的激活剂,体内适量的甲壳质溶解后形成阳离子基团与氯离子结合排出体外,削弱了转换酶的作用,血压则无法升高。氯化物 Cl¯ Cl¯ —→ACE激活————→ ACE激活————→ ACE激活↓ ↓ ↓ 血管紧张素源兴奋—→血管紧张素Ⅰ兴奋—→血管紧张素Ⅱ兴奋→入血2)降血脂同时降血压:甲壳质降低血脂,多量的胆固醇由周围组织运回肝脏,中小动脉内膜沉着的胆固醇数量减少,血管内壁弹性转佳,促使血压下降。

氯离子是转换酶(ACE)的激活剂,体内适量的甲壳质溶解后形成阳离子基团与氯离子结合排出体外,削弱了转换酶的作用,血压则无法升高。氯化物 Cl¯ Cl¯ —→ACE激活————→ ACE激活————→ ACE 激活↓ ↓ ↓ 血管紧张素源兴奋—→血管紧张素Ⅰ兴奋—→血管紧张素Ⅱ兴奋→入血 2)降血脂同时降血压:降低血脂,多量的胆固醇由周围组织运回肝脏,中小动脉内膜沉着的胆固醇数量减少,血管内壁弹性转佳,促使血压下降。

3、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造成糖、蛋白质和脂类代谢障碍,继而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酮体酸中毒。它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腺具有双重功能,即分泌消化液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激素,主要调节人体的糖代谢。甲壳质通过协调脏器功能促进内分泌,实现对胰腺功能的调节。首先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层的饥饿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然后使胰腺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量,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改善胰腺的功能,活化胰岛细胞,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2)强化胰岛素的活性:实验证明胰岛素的活性与体液的PH值(酸碱度)密切相关。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中是没有功能的,只有体液PH值7.4时发挥作用最好。PH值每降低0.1,胰岛素活性下降30%,糖代谢障碍,代谢不全,中间产物增加,体内有多量的二氧化碳堆积,体液环境偏酸性。)“八佰壹电粉甲壳质”能够提升PH值0.5个单位,从而使胰岛素的活性可明显改善。

3)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文献表明肥胖人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八佰壹电粉甲壳质”降血脂后有良好的减肥作用,从而提高改善胰岛素受体的状况。

4)控制餐后高血糖:甲壳质吸收胃内的水分呈凝胶状与胃内物混合,体积膨胀,扩容效应使胃的排空时间延长,餐后血糖峰值下降时限拖后。

总的作用总结概述如下

①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② 增强胰岛素的活性;

③ 减缓餐后高血糖;

④ 维护肝脏机能,保证糖原储备;

⑤ 减缓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降低胆固醇

胆固醇是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除作为细胞膜的成分外,在体内可转化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代谢正常对机体是有益的。但是胆固醇过多,积蓄在血管壁上,血管腔变窄,血流通过受阻。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粘稠易发生血栓,部分心肌坏死、心肌梗死。脑血栓可发生脑梗塞。

几丁聚糖可以降低胆固醇其机制为:

1.妨碍胆固醇在体内吸收

食物中的胆固醇进入体内后,需经酶的作用变成胆固醇酯才能在肠道吸收,这一过程需要胆汁酸参与。胆汁酸是表面活性物质,它对脂类有乳化作用。几丁聚糖很容易和胆汁酸结合并全部排出体外,由于胆固醇周围的胆汁酸消失,这种酶就无法将胆固醇转变成容易被肠管吸收的胆固醇酯。

2.妨碍脂肪的吸收因为几丁聚糖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物,所以在体内它聚集在带负电的脂滴周围,形成屏障而妨碍吸收,同时它还可以和胆汁酸结合影响脂类乳化使其吸收减少。

3.促进胆固醇转化

胆固醇在肝脏内转化为胆汁酸,胆汁酸是消化液中的重要成分,在胆囊中有一定储量,胆汁酸通常在完成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后,由小肠再吸收回到肝脏,这就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因为几丁聚糖容易和胆汁酸结合并全部排出体外。那么,为了保持胆汁酸正常含量就必须在肝脏中将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其结果是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必然下降。

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细脑表面比正常细胞表面具有更多的阴电荷.造成细胞表面电荷不平衡,于是使细胞之间粘附力下降,组织迈破坏。带阳电荷的聚阳离子电解质能吸附到肿瘤细胞的表面并使电荷中和,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但是,除了肿瘤细胞表面带阴电荷外,正常血液里的细胞尤其是红血球也带有较多的表面阴电荷。因此,带阳电荷的聚电解质必须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换言之,只有那些对肿瘤细胞表面有选择性吸附和电中和的带阳电荷聚电解质,才能成为特征的抗肿瘤剂。

壳聚糖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在含有癌细胞的溶液中.加入0.5mg/m1壳聚糖溶液,24小时后癌细胞全部死亡。

这两种特定性代谢物:"已-葡萄氨"和"已-乙醯葡萄氨"均是分子量约1,000的六体,确知是抗癌瘤的关键因素。日本治疗癌应用"几丁聚糖"静脉注射药物,效果超过一般抗癌药物达5倍之多,即获取来自"几丁聚糖"的水溶性衍生物寡,它们是属于分子量约1,000的低分子量物质,科学界称之为"低分子免疫赋活剂"!第三代"几丁聚糖"(甲壳素)就属于最新的低分子免疫赋活剂。在使用安全性方面,以老鼠为例,每公斤体重需服入18公斤"几丁聚糖"方可致死,可见"几丁聚糖"(甲壳素)比食用砂糖更安全。甲壳素不能直接抑制癌细胞,而是通过活化免疫系统显示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因此,在上述癌细胞溶液中加入同样浓度的甲壳素,24小时后癌细胞的存活率达94%。这是体外试验的情况,在体内试验,就可见到甲壳素发挥的作用。试验是在鼠的腹腔内移植个艾氏腹水癌细胞或肿瘤细胞,在移植癌细胞或肿瘤细胞前的第6、第4和第2的三天,投喂精制甲壳素或卡介苗.共观察60天。试验结果表明,每天按每干克体重投喂50mg甲壳质。

颜色与甲壳素(甲壳质)的关系

几丁聚糖多由蟹壳等海鲜壳加工而成,以优质海蟹为原料的几丁聚糖是纯白色的;另外,几丁聚糖加工工艺中有需要除蛋白质,这是影响甲壳素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蛋白质去除不尽,颜色会偏黄,而且残留的蛋白质可能导致对海鲜过敏人群的过敏反应。

服用指导

甲壳素应在用餐前约半小时内服用,使其能分布在消化道,等待食物的降临。服用时,应大量喝水,否则可能造成肠道的阻塞,甚至有排便不顺的现象。服用甲壳素期间,不要同时服用鱼油,否则两者的效果均会受影响。三餐连续服用甲壳素者,不要超过两个月,否则会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如果能适时补充综合维生素,则能得到改善。五、甲壳质适宜人群:肠道疾病者;便秘患者;高血脂者。

甲壳素整理剂,壳聚糖整理剂,壳聚糖加工剂,水溶性甲壳素,甲壳

壳聚糖衍生物抗菌剂的应用 王阳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概述了纺织品抗菌防臭整理的重要性,介绍了抗菌整理剂的种类,重点阐述了改性壳聚糖的抗菌防臭整理剂的应用工艺,采用日本JIS标准测试证明Herst ATB抗菌整理纺织品具有高效、耐久的抗菌防臭效果,并且Herst ATB成本低廉,安全环保,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甲壳素;抗菌防臭整理剂;抗菌纺织品;抗菌整理工艺 The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antibacterial agent Abstract: This paper cover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of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as well as the kinds of antibacterial agent, mainly the finishing method by chitosan. Based on American standard JIS, result show that cotton fabric treated with Herst ATB has not only the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durable to washing, but also safe to bod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It is suitable for manufactory. Key words: chitosan; antibacterial agent; antibacterial textile;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1前言 随着人们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安全、舒适、健康、清洁、环保等“绿色”观念的形成,对于纺织品要求越来越高,使纺织品的抗菌、防霉、防臭后整理加工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织物属于具有无数空隙的材料,因此较容易吸附微生物。 抗菌整理就是用抗菌整理剂处理织物,从而使织物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止织物被微生物沾污而损伤,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传染疾病,保证人体的安全健康和穿着舒适,降低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使织物获得卫生保健的新功能。 2几种常用的抗菌剂及其特点 2.1有机硅季铵盐 其中代表性产品是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DC-5700),该产品首先由美国Dow Corning公司所开发生产。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原山东巨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抗菌整理剂SCJ-877也是同类产品。 从其分子结构来看,该产品如同量身定做用于纺织品抗微生物整理的抗菌剂,分子当中,具有活性交链和活性杀菌两部分构成,适用于各种纤维材料,广谱抗菌,且解决了大部分杀菌剂不耐水洗的问题。该产品属于非溶出性抗菌剂,不会诱导产生耐药性菌。此类产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高白度漂白产品,如纯棉亚漂针织面料上,对白度是有一定的影响;二是严重降低织物的亲水性,而毛巾等产品需要高亲水性;另外,该产品不耐高温。

甲壳素 几丁质 壳聚糖的区别

甲壳素、几丁质、壳聚糖的区别 甲壳素:又称甲壳多糖、几丁质。甲壳动物(虾、蟹)等的骨骼和菌类(地衣)等的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白色半透明固体。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是由N-乙酰α-氨基-D-葡萄糖胺以β(1→4)糖苷键连结而成的含氮多糖。溶于浓无机酸和无水甲酸。在浓酸或浓碱中发生水解而成α-氨基葡萄糖。可用于纺织品的防皱和防缩处理;直接染料或硫化染料的固色;涂料印花的固着;木材的胶合以及防雨篷布的上浆等。也可用作制人造纤维和塑料等的原料。由含有甲壳质的物质如虾壳、蟹壳等提取制得。 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又称可溶甲壳素、壳多糖、甲壳胺,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白色结品性扮末。有很强的吸湿性,仅次于甘油,高于聚乙二醇、山梨醇。在吸湿过程中,分子中的羟基、胺基等极性基团与水分子作用而水合,分子链逐渐膨胀,随着pH值的变化,分子够从球状胶束变成线状。具有很好成膜性、透气性和生物相容性。无毒,且可生物降解。 甲壳素(几丁聚糖)俗称壳聚糖、几丁质,也称壳胺糖或救多善,学名为几丁聚糖(chitosan)。广泛存在于蟹、虾等甲壳动物的外壳及各种昆虫的表皮和贝类等软体动物的骨骼、外壳中,以及蘑菇和灵芝等的细胞壁中,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性膳食纤维素。 甲壳素的用途广泛,除工业、农业、轻纺、环境保护、化妆品等领域外,它的医疗保健作用更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营养保健品。它对于人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有活化细胞、抑制老化、预防疾病、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等作用,被欧美学术界誉为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并列的第六大生命要素。

是功能最全面、效果最显着的第三代机能性健康食品。 (一)甲壳素的特点:“五个一” 1.甲壳素是目前唯一天然的含有正电荷阳离子基团的可食性动物纤维; 2.甲壳素是糖类中唯一的碱性多糖; 3.甲壳素保健食品是日本政府批准的唯一允许宣传疗效的机能性保健食品; 4.甲壳素资源是自然界里含氮量最高的天然资源; 5.日本国际健康研究所所长金子今朝夫在其着作《七种最佳抗癌食品》一书中把甲壳素摆在灵芝、刺五加、螺旋藻、蜂胶、啤酒糟、半藻类之冠;上海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在第六届全国肺癌会议报告中,把甲壳素摆在三种抗癌细胞特种的物质(甲壳素、多肽、肝素)之首。 (二)甲壳素结构式: 1.如将虚线方块去掉(即去乙酰基),则实线括号内的结构,即为壳聚糖分子式。如把虚线方块去掉再把 -NH ˉ换成 OH, 则实线内的结构即为葡萄糖分子式。 2 .甲壳素结构式中的 n ,代表 1~2,000 个分子。壳聚糖结构式中的 n ,代表1~2,000 分子。 葡萄糖结构式中的 n ,代表 1~1,000 个分子。如 n 数为 350~1,000 时叫植物性纤维素。亦然,甲壳素叫动物性纤维素。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1引言 防皱整理最早是用于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以模仿毛织品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折皱整理。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的衡量方法很多,例如取一定尺寸的矩形布条,使之对折,并用重锤压一定时间,然后去压,并设法使折缝两侧的一-翼与地面保持垂直,待回复一定时间后,测定折缝两翼间的夹角,称为折皱角或回复角,也有用回复角或两翼间最大距离对180°,或试样原长的百分率来表示织物的防皱性,称为回复度。织物的回复角越接近180°或两翼间的距离越接近试样原长,防皱性越好。 由于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在衣用织物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除了具有洗后不易起皱的特性外,对经一定温度压烫后的服装所产生的折缝,也不会因为洗涤而消失。为了使棉织物能具有合成纤维织物的这种优良性能,于是在防皱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棉织物免烫(或称“洗可穿”)和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天然蛋白质纤维如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弹性,虽然都比纤维素织物优良很多,但是与合成纤维的织物相比,不论是真丝织物还是羊毛织物在湿弹性和耐久定型性能,以及湿、热条件下的防皱性都不如合成纤维。因此,近20年来,对真丝织物的免烫整理和羊毛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折皱形成的原因 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形成。纤维的弯曲可看作与直棒的弯曲一样,中心区域不受影响,外层受到拉伸,而内层受到压缩。纤维内个区域,随所受应力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变形。拉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相反,但导致纤维中基本结构单元的变化是相似的。当外力除去后,随纤维的品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复。经过研究发现纤维从弯曲状态中的回复性能,与它的拉伸回复性能有这某种对应关系。 织物的防皱性高低,便可近似地以纤维的拉伸应力-应变性能来衡量,而纤维的应力-应变性能,则与纤维的化学结构和超分子结构有关,也就是说,织物的防皱性主要决定于纤维的本性。当然纤维的其他因素如长度、细度、卷曲度等,以及纱线和

壳聚糖特性及其应用

壳聚糖特性及其应用 作者简介:孔佳琦,女,本科,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专业:制药工程。 力芬,女,本科,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摘要: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各种优良的性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壳聚糖的特性以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情况,为壳聚糖的研究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壳聚糖;特性;应用 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纯甲壳素和纯壳聚糖都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透明的片状或粉状固体,无味、无臭、无毒性,纯壳聚糖略带珍珠光泽。在特定的条件下,壳聚糖能发生水解、烷基化、酰基化、羧甲基化、磺化、硝化、卤化、氧化、还原、缩合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可生成各种具有不同性能的壳聚糖衍生物,从而扩大了壳聚糖的应用围。本文就壳聚糖的特性和应用进行阐述,为其研究和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

1.特性 1.1抗菌性。壳聚糖是唯一一种天然的弱碱性多糖在弱酸溶剂中易于溶解,溶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氨基(NH2+),这些氨基通过结合负电子来抑制细菌。壳聚糖的抗菌性会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2吸附性。壳聚糖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特别是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如对铜、汞、铅等离子的吸收。壳聚糖的吸附活性可以有选择地发挥作用。当然还可以吸附胆固醇、甘油三酯、胆酸、油脂[1]等。 1.3保湿性。壳聚糖衍生物分子中有许多活泼的亲水极性基团如-OH、-COOH及-NH2,这些基团可以使其显示出保湿性。对于羧基化壳聚糖,其羟基的含量远大于其他衍生物,且羧基的亲水性所以能够结合更多的水分。因此羧基化壳聚糖的吸湿、保湿性也就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壳聚糖衍生物。 1.4成膜性。壳聚糖是线性高分子聚合物,理化性能稳定,可生物降解,粘合性好,成纤成膜性能优良。吴国杰[2]等人研究了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探讨了壳聚糖溶液成膜的最佳工艺条件。 1.5调节作用。壳聚糖可激活体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使其能分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并杀死癌细胞。还能调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和应用

海洋科学学年论文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和应用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 专业:海洋科学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20010 年12 月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和应用 姓名

单位 摘要:综述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方法及其用途 关键词: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应用 甲壳素(Chitin)又名几丁质,化学名称为(1, 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聚糖,是一种来自于甲壳类动物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界的分布较为广泛,是目前市场中唯一商品化的碱性多糖[1]。与多数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相比,甲壳素具有无毒、无味、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被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食品填充剂、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脱色剂、调味剂、香味增补剂等使用[2-4]。 甲壳素脱去分子中的乙酞氨基可以转化为可溶性甲壳素或称壳聚糖。壳聚糖的应用范围比甲壳素更为广阔,有极其广泛的用途。 1.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产 1.1 化学方法[5] 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是将甲壳干燥后粉碎,将微粉末置于0. 4~3. 0 mol·L-1的盐酸溶液中,常温处理10~25 h后水洗、过滤、千燥,得到粗甲壳素。 壳聚糖的制法由下列工序组成:将上述方法制得的甲壳素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在80~100℃下浸2~12 h,得到粗壳聚糖;将该粗壳聚糖过滤,水洗,去离子水中浸渍,过滤后在水与有机溶剂的棍合液中浸渍,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制得甲壳素。 1.2 酶制备法 酶法制备壳聚糖是利用专一性酶对甲壳素进行脱乙酞基反应。这里介绍一种用黑曲霉电解法从菌丝体中提取甲壳素和碱法制备甲壳素的工艺,其工艺条件是:使用黑曲霉的最佳培养液YEPD培养菌体,最佳培养时间42 h,最终培养量0. 942 g干菌体,最终残糖质量浓度0. 627 mg·mL-1。黑曲霉湿菌体经质量分数为5%NaOH, 100℃处理6h。然后用45%NaOH溶液126℃处理2~ 3 h,用质量分数10%醋酸,95~100℃处理3 h, NaOH滴定,析出甲壳素。1.3微生物法 微生物培养法生产壳聚糖的研究比较活跃。其土要原理还是利用微生物本身存在的酶进行自身催化,从而脱去乙酞基。陈忻等用丝状真菌提取的壳聚糖的脱乙酞化度为85%~90%,用它制成的食品保鲜剂抗菌能力比从虾壳来源的壳聚糖高1 ~2倍。 2.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2.1在染整行业的应用 壳聚糖是一种多糖高聚物,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氨基,当涤纶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壳聚糖薄膜后,涤纶纤维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就得到了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整理效果,通常还得在整理液中加入交联整理剂和添加剂[6]。 2.2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纺织行业主要用在纤维制造、机织物的上浆或制成无纺织物等方面利用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抗菌性和成纤性,可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制成甲壳素纤维、壳聚糖纤

甲壳素实验指导书

O *O * O H N H C O C H 3 n 54 3 2 1 6H O 从虾壳中提取甲壳素 实验原理 1甲壳素性质 甲壳素(Chitin),又称几丁质、壳多糖、甲壳质,是由N-乙酰-2-氨基-2-脱氧-D-葡萄糖以-1,4-糖苷键形式连接而成的,即N-乙酰-D-葡萄糖胺的聚糖。 甲壳素结构式 甲壳素,无论是在酸性或碱性的水溶液中都不会溶解,只溶于浓盐酸、硫酸、浓磷酸、无水甲酸等,但同时会伴随部分主链的降解,此外还可溶于某些复合溶剂如酰胺/LiCl 。 2甲壳素提取方法及原理 甲壳素制备一般采用盐酸脱钙(简称H 法)氢氧化钠脱蛋白质,但这两种化学品对甲壳素的分子链都有损坏,而且能耗高,废弃物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而采用EDTA 代替盐酸制备甲壳素(简称E 法),由于EDTA 所特有的脱钙机理,同等条件下,其脱钙效果较好,所得的甲壳素分子量较高,而且EDTA 可回收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不增加成本。 从天然产物虾壳中提取甲壳素,需要将虾壳中的无机盐(主要为碳酸钙)、蛋白质、脂肪及虾壳色素去除。从虾壳主要成分可以确定提取甲壳素的主要方法,分别进行酸处理脱除无机盐、碱处理脱除蛋白质和脂肪及虾壳的脱色处理,同时确定检测指标为灰分和含氮量,通过灰分的测定可以研究酸在处理无机盐时的效率,含氮量的测定则可以说明碱处理对产品的氮含量影响或者间接地显示碱对脱除蛋白质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将整个流程表示为以下几个部分。 (1)脱除无机盐 由于虾壳中无机盐主要成分为CaCO3,实验室最常用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和磷酸。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不利于脱除,硝酸虽然可以与碳酸钙反应且不生成沉淀但是其有氧化性对甲壳素有较大影响,磷酸对甲壳素提取影响较之以上两种小,但是相比较盐酸而言还是不如,由此此次实验脱除无机盐采用盐酸作为主要的试剂。相关反应式如下:

甲壳素行业分析

甲壳素行业分析 甲壳素是一种多糖类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菌类,藻类的细胞,节支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内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甲壳素每年生命合成资源可达2000亿吨,是地球上仅次于植物纤维的第二大生物资源,是人类取之不竭的生物资源。 甲壳素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天然活性产物”,被誉为除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外的“人体第六生命要素”,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生物工程、造纸、化工、农业、饲料、纺织、印染、卷烟、污水处理等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X围内掀起开发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热潮后,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甲壳素、壳聚糖的开发力度,日本更是走在各国的前列。在美国、韩国、印度、荷兰、挪威、加拿大、波兰、法国等都已能生产。自然界中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约有10亿吨左右,是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之一。 甲壳素应用 甲壳素的应用X围十分广泛,产品大致可分为食品级和工业级两个方面。食品级产品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保健功能食品等;工业级产品的用途则更为广泛,可广泛用于农业、纺织、工业助剂等方面,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添加甲壳素的内衣。而甲壳素的衍生物的应用X围

则更加广泛,还可用于医用敷料等新材料的用途,另外国内现有研究人员研究使用甲壳素系列产品制成人造眼角膜。 1、食品工业 1.1 食品添加剂:如食品结构形状的控制,优化食品的风味,改善食品的流动性,控制粘度,增加食品中的纤维含量等。壳聚糖与酸性多糖反应,生成壳聚糖的酸性多糖络盐,此络盐呈肉状组织纤维,可作为组织形成剂,与猪肉、牛肉、鱼和禽肉等混合,制成优质和低热量的填充食品,也可通过添加香料、调料和色素等制成各种人造肉,供既喜欢吃肉又不能吃肉的人食用;可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用于蛋黄酱、花生酱芝麻酱、奶油代用品、含沙司罐装食品等;还可以作为调味品、豆腐凝固剂等。 1.2 功能原辅料:如功能性食品包括降酸食品、减肥食品、肠内微生物群调节食品、补充微量元素食品,抑菌保鲜剂、可食性包装材料或缓释材料等。 1.3 液体处理剂:饮用水的净化,从废水中回收蛋白质,饮料及酒类的澄清,如澄清糖汁、净化糖蜜、果酒和果汁的澄清,果汁脱酸和防止醋沉淀,降低液体中的总固体含量等。 2 医疗卫生 甲壳素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用途多以衍生物的形式应用,例如脱乙酰甲壳素等。 2.1 缝合线

甲壳素

甲壳素 即几丁质 中文名称:甲壳质 英文名称:chitin 其他名称:壳多糖,几丁质;几丁质、甲壳素 定义:由N-乙酰基-D-吡喃葡糖胺聚合而成的直链多糖,是虾、蟹外壳的主要有机成分。 Chitin.甲壳质是1811年由法国学者布拉克诺(Braconno)发现,1823年由欧吉尔(()dier)从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ITIN,译名为几丁质。外观及性质:淡米黄色至白色,溶于浓盐酸/磷酸/硫酸/乙酸,不溶于碱及其它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甲壳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Chitosan derivatives)可溶于水。甲壳素具有抗癌抑制癌、瘤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护肝解毒作用。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肝肾病、高血压、肥胖等症,有利于预防癌细胞病变和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疾病。 甲壳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甲壳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被科学界誉之为"第六生命要素"!因此被欧美中日政府认定为机能性免疫物质。在灵芝、冬虫夏草等植物中也含有微量"几丁聚糖",但含量只在2%-7%之间。甲壳素是宇宙中唯一带正电的阳性食物纤维,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是甲壳素,估计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甲壳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其次才是蛋白质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甲壳素的重要性。蟹壳中含有40%的蛋白质、30%的钙、30%的几丁质。提取甲壳质(几丁质)的工艺是:首先用稀的氢氧化钠液除去蛋白质,然后,用盐酸除去钙盐,剩下的就是几丁质。为了从这些几丁质中除去乙酰基,用长时间的高温,使之在浓的氢氧化钠中发生反应,就可制成含有氨基的甲壳质。因为几丁质不溶于酸碱,也不溶于水,很难被人体利用。经脱乙酰基成几丁聚糖后它能溶于稀酸和体液中,可被人体所利用。 甲壳质名称概括 一般通称:甲壳质,甲壳素,(经乙酰化后称为)壳聚糖. 英文名称:Chitin.中文学名:几丁质,甲壳素化学名称:β-(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别名:壳多糖、几丁质、甲壳质、明角质、聚乙酰氨基葡糖 分子式及分子量:(C8H13NO5)n (203.19)n 性状:外观为类白色无定形物质,无臭、无味。 能溶于含8%氯化锂的二甲基乙酰胺或浓酸;不溶于水、稀酸、碱、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剂。 自然界中,甲壳质广泛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虾、蟹、昆虫等甲壳动物的外壳、高等动物的细胞壁等。 它是一种线型的高分子多糖,即天然的中性粘多糖,若经浓碱处理去掉乙酰基即得脱乙酰壳多糖。甲壳质化学上不活泼,不与体液发生变化,对组

甲壳素功能和利用

医药方面地应用近年来地研究发现甲壳素和壳聚糖不仅无毒、可被生物降解而且具有显著抑制真菌繁殖等多种医学功能和药理作用作为一类无毒而有效地生物药剂应用在医药和卫生保健领域. 医药制剂将壳聚糖溶于乙酸溶液配成浓度地壳聚糖溶液可用来治疗烂脚牙和被螨虫损害而发生皮炎地部位脚气病也是一种真菌感染疾患如果用.壳聚糖乙酸溶液涂抹连续五六天就能止痒并治愈.同样灰指甲”也是霉菌感染非常顽固连灰黄霉素都很难见效但将“灰指甲”在壳聚糖乙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坚持半个月以后会逐渐好转最后长出正常地新生指甲. 医用纤维和膜壳聚糖纤维制成地缝合线在预定时间内有很强地抗张强度在血清、尿、胆汁、胰液中能保持良好地强度在体内有良好地适应性尤其是经过一定时间壳聚糖缝合线能被溶菌酶所酶解而被人体自行吸收.因此当伤口愈合后不必再拆线.目前外科手术常用纸代替砂布贴于人体组织表面但用植物纤维或合成纤维纸易引起炎症.研究发现利用甲壳素良地消炎、抗感染作用用其制造地纸既柔软又消炎是理想医用外科手术材料.同样还可以将多肽溶液与甲壳素溶液混合均匀后涂在平板玻璃上凝固制成薄膜用作医用材料这种薄膜均匀、透明、手感柔软具有良好地弹性和强度.人工肾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地渗透膜装在一定地容器中制成一个透析器其透析膜必须具有很高机械强度和对血液地稳定性.目前用作透析膜地高分子材料有铜氨法制造地铜珞玢纤维素、骨胶原蛋白、聚砜、聚硫橡胶等.壳聚糖膜具有足够地机械强度可以透过尿素、肌酐等水溶性有机物但不透过、、等无机离子及血清蛋白透水性好是一种理想地人工肾用膜. 人造皮肤 壳聚糖或甲壳素是制造人造皮肤地理想材料它质地柔软、舒适与创面地贴合性能好即透气、又吸水不仅有抑菌消炎作用而且具有抑制疼痛、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地功能.随着患者创伤地愈合与自身皮肤地生长壳聚糖人造皮肤能自行溶解并被机体吸收既不会留下碎屑而延缓伤口地愈合相反还会促进皮肤再生.壳聚糖人造皮肤地使用免除了常规揭除时流血多及病人地痛苦对治疗高热创伤特别有效.目前在日本和我国都已分别有了壳聚 糖人造皮肤临床应用地报道. 药物载体等发现分子量低于地化合物可透过壳聚糖膜作为分子量更低地药物则更能顺利透过这类膜壳聚糖或甲壳素膜无毒可内服而无任何副作用从而可作为理想地药物缓释膜材料.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制成凝胶药物被包埋在其中它们被植入体内后是蚀解式地缓释即表面高分子材料吸水膨胀和形成凝胶使水分不能很快进入内部溶解药物只有当水分能进入内部后药物才能慢慢溶出直至药物释放完全为止.载体药物又称高分子药物系指将小分子地药物分子被键合在特定高分子材料地分子链上所制成地药物.在体内药物分子不断从高分子链上水解下来或者高分子链完全降解药性缓慢释放使之能够较长时间内保持药物地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壳聚糖不仅具有很好地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降解并代谢而且本身就具有一定地抗肿瘤作用和抗细菌作用.研究发现壳聚糖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地作用在含癌细胞地溶液中加入壳聚糖溶液小时后癌细胞全部死亡!其机理主要是由甲壳素或壳聚糖水解生成地氨基葡萄糖在内对某些癌细胞有明显地杀灭作用而对正常组织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甲壳素和壳聚糖都可作为癌症地化疗药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农业方面地应用饲料添加剂研究发现在饲料中加入甲壳素能使小鸡比对照组增重此外虾、蟹壳中还含有丰富地钙质和微量元素它们可以起着钙质等元素地补充和协同作用.在肉鸡饲料使用地干乳清中加入适量地甲壳素可使乳清中地乳糖得到充分利用这为乳清饲料地有效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此外壳聚糖对脂肪酸和胆汁酸有很强地结合能力可以阻止肠胃对脂肪酸和胆汁酸地吸收.而且壳聚糖能抑制体内胰酶和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地活力从而抑制了脂肪在体内地沉积. 因此在猪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可以提高饲养肥猪地瘦肉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仓贮饲草受真菌侵害程度地分析如苜蓿等饲草在仓库贮存时由于收割时地老、嫩程度和

甲壳素的主要制备方法与应用

甲壳素的主要制备方法与应用 1 引言 1.1 甲壳素的研究背景 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学者对甲克素的不懈探索和认真研究,人类开始逐步认识甲壳素这一新的化学物质,并将之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探索和研究甲克素的历史过程中,首先要提的是法国科学家Henli Brocronna,其在1811年第一次从蘑菇中成功分离并提取到了甲壳素,由此揭开了甲克素的神秘面纱,让人们清晰的看清甲克素的面容;其次,法国学者Rouget 在1859年发现甲壳素溶于有机酸这一重要化学性质,这为人们初步了解甲壳素开启了一扇大门。再次,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世界各国开始广泛关注甲克素,有关甲壳素的研究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在1982年,日本将甲克素列为"1982~1992"十年开发计划,并且在1984年拨款50亿美元用于13所知名大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甲壳素。 最后,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研究,华盛顿大学的学者于1986年首次发现甲克素具有生理活性。该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甲克素的兴趣,以致于后来其成为甲壳素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关于甲克素,曾经有人说:"甲壳素是唯一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物质。"甚至也有人说:甲壳素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研究希望的多糖。 1.2 甲壳素的来源 在绵长的海岸线的滋养下,我国每年都出产大量的海产品、

水产品。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成为消费海产品、水产品的大国。在东南沿海城市,数量繁多的加工厂在加工海产品、水产品时,每天都有大量的虾皮、蟹壳(见表1)等废弃物产生,污染环境的同时也让这些富含甲克素的宝贵资源--虾皮、蟹壳流之于壑,造成极大地浪费。然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出含有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一系列用品。目前的研究发现表明,甲克素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学物品,它比纤维素有更大工业价值和用途。现在甲克素已广泛应用于国防、医疗、化工、食品等各个领域。另外,借助于我国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和原料价格优势,国内甲克素的生产成本普遍较低,成本优势使得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市场竞争中极具价格优势。广泛的应用领域催生出甲克素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投资风险小、原料成本低等优点也让众多厂家大量生产甲克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可以说以甲克素为中心的利益链已经越来越紧密。在甲克素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会从不同方向流向生产厂家、普通百姓,而最重要的是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大大显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1.3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意义 甲壳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自然界中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而且只能通过生物法降解。根据国外诸多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甲壳素在调节生物体特别是人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在增强免疫、保护胃肠道、降血压、降血脂等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医学界已经开始临床使用。壳聚糖是甲壳素的N-脱乙酰基衍生物,具有生

甲壳素的应用

甲壳素的应用 甲壳素在纺织印染待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甲壳素纤维于1936年在美国推出,其特点是纤度细,强度高,色白有光泽,用于纺织行业,能使纺织产品上档次,穿着质地柔软,透气吸湿性特强,穿着舒适,抗菌性强等特点。 甲壳素应用到农业,可制作复合液面肥,固体颗粒肥,能给农作物直接增加糖的浓度,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提 高农作物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应用范围广泛 在工业上可做纺织品防霉杀菌除臭剂,可以通过后处理附着于纺织品纤维上,是纺织品提高附加价值的方法之一,用于制造内衣裤,袜子,家用特殊功能纺织品.医用手术衣/布,伤口敷料,烧伤创面敷料或深加工为人造皮肤用于大面积烧伤的治疗. 由于壳聚糖是阳离子型天然聚合物,有良好的扼制微生物/细菌/霉菌的作用,可以应用于食品保鲜,食品内包装,无毒无污染.将壳聚糖制成溶液喷涂于经清洗或剥除外皮的水果上,壳聚糖干后形成的薄膜无色无味通气,食用时不必清除薄膜. 也可应用于染料、纸张和水处理等。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植物抗病毒剂。渔业上做养鱼饲料。化妆品美容剂、毛发保护、保湿剂等。医疗用品上可做隐形眼镜、人工皮肤、缝合 线、人工透析膜和人工血管等 特殊生物功能 1、降血脂作用血脂是指血液中脂类的含量。广义的脂类指中性脂肪(甘油和甘油三酯)和类脂质(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 “甲壳质”可通过几个途径产生驱脂作用。 1)“甲壳质”阻碍脂类的消化吸收:进入肠腔的脂类因难溶于水无法吸收,需经过胆汁酸的乳化作用,将脂肪变成很小的油滴,以此 来扩大与胰脂酶的接触面积利于脂肪的消化。 肝脏生成的胆汁酸(带负电荷)经胆道排入肠腔非常容易与聚集它周围的甲壳质(带正电荷)结合,形成屏障而妨碍吸收,同时由消化道排出体外。大量的胆汁酸被消耗,从而阻碍脂类的吸收,实现降低血脂。 2)“甲壳质”有利于胆固醇转化: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来自食物摄入和自身合成。当人们一提到胆固醇往往会谈虎色变,认为胆固醇是造成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疾病的元凶,因而把胆固醇看成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实际上胆固醇也是我

[精彩]甲壳素功效和应用

[精彩]甲壳素功效和应用 甲壳素又名甲壳质、蟹壳素、壳多糖和几丁质等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甲壳动物和节肢动物以及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也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数量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之一作为性能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甲壳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仅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就在千篇以上其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保健、日用化工、环保、印染、金属的提取与回收以及功能膜材料等诸多领域。 医药方面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甲壳素和壳聚糖不仅无毒、可被生物降解而且具有显著抑制真菌繁殖等多种医学功能和药理作用作为一类无毒而有效的生物药剂应用在医药和卫生保健领域。 2.1 医药制剂将壳聚糖溶于1%乙酸溶液配成1%浓度 w/v 的壳聚糖溶液可用来治疗烂脚牙和被螨虫损害而发生皮炎的部位“脚气病” 也是一种真菌感染疾患如果用1%.壳聚糖乙酸溶液涂抹连续五六天就能止痒并治愈。同样“灰指甲”也是霉菌感染非常顽固连灰黄霉素都很难见效但将“灰指甲”在1%壳聚糖乙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坚持半个月以后会逐渐好转最后长出正常的新生指甲。 2.2 医用纤维和膜壳聚糖纤维制成的缝合线在预定时间内有很强的抗张强度在血清、尿、胆汁、胰液中能保持良好的强度在体内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是经过一定时间壳聚糖缝合线能被溶菌酶所酶解而被人体自行吸收。因此当伤口愈合后不必再拆线。目前外科手术常用纸代替砂布贴于人体组织表面但用植物纤维或合成纤维纸易引起炎症。研究发现利用甲壳素良的消炎、抗感染作用用其制造的纸既柔软又消炎是理想医用外科手术材料。同样还可以将多肽溶液与甲壳素溶液混合均匀后涂在平板玻璃上凝固制成薄膜用作医用材料这种薄膜均匀、透明、手感柔软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强度。人工肾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渗透膜装在一定的容器中制成一个透析器其透析膜必须具有很高机械

甲壳素和壳聚糖

备注第7章甲壳素和壳聚糖 7.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性能 7.2 甲壳素的存在状态与提取方法 7.3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改性 7.4 甲壳素与壳聚糖及其改性产物的应用 掌握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性能 了解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改性和应用 7.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性能 7.1.1甲壳素的发现与命名 1、1811年 H.Braconnot 温热的稀碱溶液反复处理蘑菇,提取甲壳素, 命名Fungine,真菌纤维素。 2、1823年 A.Odier 甲壳类昆虫翅鞘中分离,命名Chitin 3、 4、1878年 G.Ledderhose 从Chitin水解反应液中检出氨基葡萄糖和乙 酸 5、1894年 E.Gilson 进一步证明Chitin中含有氨基葡萄糖,后来研究

盐酸、硫酸、磷酸和无水甲酸,但同时主链发生降解。 二、结构特征 研究证实,甲壳素与其他多糖一样,其分子链也是螺旋形,XRD照片给出的螺距为0.515nm,一个螺旋平面由6个糖残基组成。 测定方法:红外、核磁共振 三、壳聚糖的主要特性 1. 不能完全溶解于水和碱溶液中,但可溶于稀酸(pH<6),游离氨基质子化促进溶解。溶于稀酸呈黏稠状,在稀酸中壳聚糖的β-1,4糖苷键会慢慢水解,生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 2. 壳聚糖在溶液中是带正电荷多聚电解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3. 壳聚糖的溶解性与脱乙酰度、相对分子质量、黏度有关,脱乙酰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越易溶于水. 4. 壳聚糖具有很好的吸附性、成膜性、通透性、成纤性、吸湿性和保湿性 N-脱乙酰度和黏度(平均分子量)是壳聚糖的两项主要性能指标 脱乙酰度 (1)脱乙酰度(D.D.)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它在稀酸中的溶解能力、黏

甲壳素_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

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 郭建民1,徐晓军2,李林1 (1.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宁波315010; 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甲壳素/壳聚糖是一种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的天然高分子。简介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及 常见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功能化甲壳素/壳聚糖近期的研究状况;综述了甲壳素/壳聚糖的应用;展望了我国甲壳素/壳聚糖资源的开发利用趋势。[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制备;功能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Q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78(2004)07-0126-03 甲壳素(chitin )学名为无水-N -乙酰基-D -氨基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其结构与纤维素相似,通常分子量为几百万,是多糖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种聚氨基葡萄糖。甲壳素因主要来源于节肢动物如虾、蟹等的甲壳而得名。它也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如真菌、藻类的细胞壁中。据统计,自然界中每年甲壳素的生物合成量在1000kt 以上,可见其自然界储量之丰富。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而得到的一种生物高分子。由于壳聚糖分子中有大量游离氨的存在,其溶解性大大优于甲壳素,兼具有甲壳素的天然、无毒、生物相容性好与易于降解等优点,所以壳聚糖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应用价值。人们对壳聚糖的研究十分活跃,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 我国有着丰富的甲壳素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区域优势,加强对甲壳素的开发研究及产业化是我国甲壳素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甲壳素的提取 目前,甲壳素主要还是从工业废弃的虾、蟹壳中 提取。把甲壳中的甲壳素,蛋白质和无机物质分离开,最后再进行脱色,获得纯净的甲壳素,其工艺流程为:虾蟹壳—水洗—酸浸(6%HCl )—碱煮(10% NaOH )—脱色(KMnO 4)—干燥—甲壳素成品。可见甲壳素的制备过程主要由简单的酸碱处理 工艺组成,技术难度不大。但是以这种传统的工艺制得的甲壳素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溶解度不高,溶液过滤性差等。近年来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使传统工艺得到了改进。如采用浓度递减,循环酸浸以及脱蛋白质交叉工艺制取的甲壳素可以获得较高的粘度。但是在甲壳素的制取过程中,对于动物壳中 的蛋白质和有机肥料的综合利用程度低及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量大等缺点,仍然是甲壳素制备工艺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此外,从蚕蛹壳、蝉和蝇蛹中提取甲壳素都有过系统的报道。 由于壳聚糖还是真菌细胞壁的常见组成部分,因此以微生物发酵来制取壳聚糖也有着巨大的环保意义。陈忻等采用生物发酵放射毛霉为原料制备了壳聚糖。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250r/min ,p H 为7.4~7.6,培养时间为45h 的条件下,壳聚糖对菌丝体产率为15.68%,脱乙酰度85%~90%。谭天伟等提出了以发酵工业废菌丝体为原料生产壳聚糖的新工艺。该工艺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可观。 2 甲壳素的功能化改性 活性侧基的存在,赋予甲壳素较之其他多糖更强的功能性,而通过化学修饰在高聚物骨架上引入其他基团,从而改变高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赋予其新的功能,即高分子的功能化。它已经成为甲壳素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甲壳素/壳聚糖的功能化主要是利用分子结构中的羟基/氨基等活性基团,通过对其进行酰化、酯化、交联、醚化等反应来完成。功能化后的甲壳素/壳聚糖的物化性质得到了改善而具有优异的功能。2.1 交联反应 为了使壳聚糖得到很好的应用,需要把它制成[收稿日期]2003-12-18;[修订日期]2004-02-12 [作者简介]郭建民(1977— )男,河北省宣化市人,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保药剂的开发与三废处理技术研究。 ? 621?2004年第24卷 化 工 环 保 ENV IRONMEN TAL PRO 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 Y

甲壳素的作用和功能

甲壳素的功能 1.补充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 2.调节酸性体质,治疗骨、关节疾病。 3.改善肠胃功能,治疗肠胃疾病修复细胞、活化细胞、再生细胞。 4.纠酸、调节血糖尿糖、调节血压效果显著。 5.调节免疫及防癌抗癌的作用十分显著。 6.降低有害胆固醇吸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7.排除体内有毒物质、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 8.强肝、护肝、保肝解酒。护肾及减少透析次数。 9.美容、调节内分泌、荷尔蒙、减肥效果显著。 10.烫伤、烧伤及外伤广泛使用,愈合快、不留疤痕。 11.杀菌、抑菌疗伤,皮肤病治疗显著起到减肥功效。 甲壳素的作用 第一,甲壳素具有明显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因此,面对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甚至癌症的侵袭,只要能随时活化人体中的免疫机能,就能有效地抵抗入侵者。壳聚糖具有更高的蛋白吸附能力;壳聚糖具有亲和力和溶解性,适用于生产各类衍生物;壳聚糖表现出有选择性的高度抑制口腔链球菌生长的作用,同时并不影响其他有益细菌的生长。修复细胞,诱导细胞和活化细胞,它能从细胞膜修复,细胞膜修复后细胞就是健康了,细胞是活化的,因此甲壳素具有活化细胞的功能。 第二,甲壳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甲壳素这种带正电荷的聚阳离子电解质,能吸附到肿瘤细胞的表面,通过活化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大家都知道,癌毒素会导致血清中铁质下降,铁质下降导致贫血。另外癌毒素还会导致饱食神经兴奋及分解体内的脂肪,使得食欲下降,导致患者骨瘦如柴,痛苦不堪。甲壳素可以抑制癌毒素,从而使癌症黄者不会贫血,且食欲很好,给癌症患者解除了痛苦。一般癌症患者的体液均为酸性化,而食用甲壳素后,体液会呈弱碱性,吞噬细胞在体液PH值7.4左右最后活泼,可大量吞噬癌细胞。 日本的肿瘤专家户仓教授在20年前就研制发现,癌细胞本身是不能转移的,只有结合了解着分子才能够转移,这个接着分子是带负电的,而甲壳素是阳离子食用纤维、带正电,故可以与接着分子先行结合,致使癌细胞不能结合到接着分子,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癌细胞的转移。 10年前,一个教授在一次甲壳素学术研讨会上讲,在日本,甲壳素已经做为注射针剂--抑制癌细胞转移的抑制用于令临床多年了,但是一般来百姓用不起,一支针剂就要花10000美金,每天打三针,连续打三个月即可痊愈。不过胶囊来百姓还是吃得起得,尤其是保健量更便宜,每天只需两块多钱即可。 第三,甲壳素能够调节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 甲壳素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可吸附多余的糖分并使之排出体外。甲壳素可调节酸碱平衡,使水肿、变性、纤维化的胰岛组织得到修复。糖尿病人最关心的是血糖,然而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而不是所有的糖类。壳寡糖代谢分解产物葡萄糖胺可直接活化胰岛贝塔细胞,提高胰岛贝塔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恢复胰腺功能。酸性体质是诱发各种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实验证明,人体体液的PH值每上升0.1,胰岛素的活性就会上升30%。壳寡糖是碱性多糖,可以促使人体PH值上升,呈现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弱碱性。壳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性质及应用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性质及应用 摘要甲壳素主要存在于海洋中的甲壳类,虾和蟹中,是世界上第二种最重要的天然聚合物。甲壳素在碱性的固态中,利用选定好的应用方法进行表征和化学改性来评鉴多糖是比较难的。P.Austin,S.Tokura和S.Hirano,他们在甲壳素应用方面贡献很突出,尤其是在纤维形态方面。壳聚糖是甲壳素最重要的衍生物,下面我们对壳聚糖在表征方法和使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壳聚糖可溶于酸性的水溶液中,应用于许多领域(食品,化妆品,生物医学和药学)。我们简要的描述一下,在某些领域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已经被初步提出,但在工业方面却尚未开发。近几年的论文都着重评论了高附加值的材料在医药和化妆品上的应用。 关键词甲壳素结构壳聚糖结构壳聚糖衍生物生物材料壳聚糖基材料化妆品 1 引言 甲壳素,其化学名称(β-(1-4)-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多糖,其在1884年首次被发现(图1)。这种聚合物是由大量的活性有机体合成,并且在世界上每年的产量都很大的,它的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甲壳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于节肢动物的外壳中或真菌和酵母的细胞壁中,并以有序的微纤维晶体形式出现。它也存在一些低等的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同时许多功能上还需要强化。

图1 (a)甲壳素的化学结构,化学式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b)是壳聚糖,化学式是D-氨基葡萄糖,(c)是部分乙酰化的壳聚糖,其特征是在于,它的DA共聚物的平均乙酰化程度。 尽管甲壳素的存在范围广泛,但到目前为止甲壳素最主要的商业来源是虾和蟹的外壳。在工业加工方面,甲壳素是从甲壳类动物中提取出来的,经酸处理溶解于碳酸钙中,再经碱萃取溶解,从而得到蛋白质。此外,脱色工序往往是去除残留的颜料,而得到无色的产品。由于原料的超微结构存在差异,所以,这些处理方式必须适合于每种甲壳素的来源。(甲壳素的提取和预处理不在这篇论文的描述)。对于进一步利用时,所产生的剩余的蛋白质和剩余的色素,可能会导致问题,因此人们在纯度和颜色方面对甲壳素进行分级,特别是生物医药产品。在应用方面甲壳素在碱性条件下脱乙酰基,获得壳聚糖,它是最重要的甲壳素衍生物。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介绍在当今技术的水平上认识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形态,并且提出在溶液或固态中表征的最佳方法。过去十年的发展以及甲壳素的扩大利用,在化学改性方法上给予研究。 2 甲壳素 2.1 甲壳素在固态中的结构 根据甲壳素的来源,甲壳素以两种结晶多型异构体的形式出现,即α形式和β形式[1,2],它们可以通过红外光谱、固相核磁共振光谱和X射线衍射加以区分。经过详细的分析,人们也发现第三种异构体γ-甲壳素[1,3],它只是α-甲壳素的另一种形式[4]。α-甲壳素是最为丰富,它存在于真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壁中、磷虾,龙虾和螃蟹肌腱和壳中、虾壳中、以及昆虫的表皮中。它也分布或存在于各种海洋生物中。在这方面,例如圆锥形钉螺[5]、脊椎前部的耳石[6~8]、海藻喷射出的丝状物[9]等。自从证明了α-甲壳素的特殊结构,与具有丰富甲壳素的节肢动物相比,其中一些结构呈现出非常高的结晶度连有较高的纯度[10]。除了天然的甲壳素以外,α-甲壳素的体系由溶液中析出的晶体[11~12]、体外生物合成[13~14]或酶促聚合[15]这三个方面形成的。 β-甲壳素较罕见,其分布在乌贼的顶骨内[1,3]和管状虫的交联蛋白质中,通过蠕虫蠕动而合成[16~17]。它也存在于北美豹蝶的刚毛中[18]以及在海藻或原生动物的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