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一部《白毛女》复排了 3次,一部《江姐》复排 4次,一部《洪湖赤卫队》也复排 4次,甚至还有了其“国家大剧院版”。并且,这些歌剧的每一次复排,都引起了不小的高潮,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这些说明,“红色经典”歌剧具有持续的艺术魅力。本文中的“红色经典”,主要是指 20世纪40―70年代产生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那么,这些半个多世纪前产生的歌剧为何在今天仍有魅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红色经典”歌剧迎合了“后工业时代”滋生和蔓延的“怀旧”思潮。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是在“怀旧”情愫中走进“红色经典”的,因为在这些歌剧中,他们找到了历史的年轮,找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其次是强有力的“商业化运作”,也使得“红色经典”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在演出市场上赢得了票房。当然,这些不过是一些外在原因。今天,“红色经典”歌剧之所以仍具艺术魅力,其关键还在于这些歌剧都无愧于“经典”二字。其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歌剧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喜儿、韩英、江姐等。的确,一个喜儿、一个韩英、一个江姐,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以致这些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出现都将是一个“期待”。那么,这些

人物形象为何如此吸引人?在笔者看来,这些人物形象都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象,而是多重文化形象的复合,具有文化多重性,进而具有基于文化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红色经典”歌剧艺术魅力之源。下面以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形象为例予以说明。从总体而言,韩英形象是“女英雄”、“革命者”、“渔家女”三种文化形象的复合。

一、作为“女英雄”的韩英形象

像许多“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女性英雄一样,韩英不仅被淡化了性别,而且还被男性化了。剧中,韩英作为一个女性更多是从外貌、声音上展现出来的,尤其是其歌声,也成为最主要的性别标志;其对白和歌词中也有一些性别的提示(如“韩英姐”、“英姑”、“女儿”、“韩英姑娘”)。但从歌剧的整体构思和艺术表现来看,韩英的性别被淡化了。在剧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韩母将一把渔民用的短刀作为传家宝交给韩英,要她为父报仇,但韩英将其赠予刘闯以激励他英勇杀敌,最后刘闯正是用这把短刀亲手杀死了敌冯团长。但这把短刀并非爱情的信物。总之,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性别被淡化了,甚至被忽视了。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应该是“红色经典”作品共有的特征。

众所周知,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作依托历史上洪湖赤卫队的旧事。关于韩英形象的原型曾有不同说法:其一是女英雄贺英。“说她坐骑一匹白马,能双手打枪,而且百

发百中,因而敌人一见白马就仓惶逃命。并说她不单英勇果决,而且才干卓著,上马能管军事,下马能管政治。”其二是女英雄钱瑛( 1903-1973)。“钱瑛早年投身革命, 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洪湖和潜江县委的领导工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是一位威震敌胆的传奇式女英雄。”韩英这个形象中加入了一个男性英雄的感觉。例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第四段中“娘啊!生我是娘,教我是党!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为了党,洒尽献血心欢畅”一段,雄性十足。尽管韩英唱段的设计还是按女腔设计的,但韩英形象无疑被男性化了,大脚、短发、打裹腿、扎腰带,一举一动都是男性化的;骑马、划船、打枪、格斗,一招一式也是男性化的。

总之,《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淡化了性别,成为一个被男性化了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女英雄”,具有“响马文化”的特征。

二、作为“革命者”的韩英形象

毋庸置疑,韩英是一个“革命者”,并具有那种基于“革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内涵。这首先是革命的自觉意识,崇高的思想境界,充分体现了“革命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韩英不仅是一位“女英雄”,更不是一个真正的“响马”。即使在敌人眼里,她仍是一个具有

高度政治责任感的共产党员。的确,作为一个“革命者”,韩英已有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具有革命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表达方式在“红色经典”作品中多见。在《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一段最后的“分节歌”中“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表达,无疑是一个革命者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

其次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大凡“红色经典”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例如,《刘胡兰》中的刘胡兰,《红霞》中的红霞、《红珊瑚》中的珊妹、《江姐》中的江姐、《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杜鹃山》中的柯湘等,他们都是为了革命利益,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在敌人的利诱和拷打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表现出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这也是“红色经典”的常用手法。

三、作为“渔家女”的韩英形象

韩英是一位“女英雄”、“革命者”,但又是一个“渔家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韩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女英雄和革命者,但又像韩英唱段所咏唱的那样:“我娘生我在船舱”,“喝的湖中水,吃的岸边粮”,“风里来,雨里往,日夜辛劳在洪湖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家女”。韩英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表明了自己的阶级属

浅谈歌剧魅影

浅谈《歌剧魅影》 外国语学院091133班 20131000485 宋嘉惠出于对音乐的极大兴趣,本学期选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这门课,老师给我们欣赏了许多大师作品和称得上是经典中的杰作的歌剧和舞蹈。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歌剧魅影》这部音乐电影。 《歌剧魅影》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影片,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感觉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在平常中,脑海中还浮现着影片中的那些旋律,这一段一段的旋律在皇家音乐会上也被重新演绎,所以歌剧魅影中的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虽然我不能说自己上了这节课就有了欣赏的水平,但是从某种地方来说还是有了自己的一点点理解, 歌剧魅影是一部安德鲁·洛伊·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又译做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歌剧魅影》的音乐带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无论是幽灵、克里斯汀还是拉乌尔都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感受,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了对各自的爱。这无疑对观众来说是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19世纪巴黎歌剧院屡发诡异的事件,当家女高音卡罗塔每每在排练或者演出时总出现舞台布景上的纰漏,卡罗塔一气之下罢工不干,由舞蹈演员克莉丝汀替代她演出,没想到大获成功,成为歌剧院的新宠。谁也想不到克莉丝汀从小就有一个“音乐天使”相伴,每到夜晚便会教她唱歌,为她谱曲、排剧,正是她的“音乐天使”无所不用其极,不惜恐吓、杀人也要让自己心爱的女孩成为巴黎歌剧院中耀眼的明星。克莉丝汀后来终于了解了“音乐天使”的身份,他是一个因相貌丑陋自出身起便被抛弃并饱受蹂躏但有着极高音乐天赋和建筑天赋的人,后来被救,戴着面具永远躲在了歌剧院的地下。他以音乐为纽带,想要把自己和心爱的克莉丝汀永远捆绑在一起,但是这时克莉丝汀青梅竹马的男子劳尔出现了,他英俊潇洒,有金钱与地位,更有着每个女孩子心中白马王子应具备的温柔与勇敢,克莉丝汀深陷爱河。这激怒了她的“音乐天使”,嫉妒的怒火燃烧,他感觉绝望,自己唯一生存的希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抢走了,于是“音乐天使”成了一个真正可怕的恶魔,开始了他的诅咒、抢夺与报复。 剧中的音乐大都是人物之间感情的表达,是人物情感交流的一个方式。音乐赋予了每个特定人物以特定的音乐表现。也就是说,观众不仅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剧中的人物,还能够听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魅影和克里斯汀第一次见面时对唱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配以管风琴的宏大音效和弦乐的强烈碰撞,营造出了紧张而又令人兴奋的氛围,烘托出克里斯汀第一次见到魅影时心中的忐忑不安,既期待又畏惧。 我认为全剧最精彩的唱段莫过于第一幕中幽灵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不可测的地底两人的深情二重唱“歌声魅影”,演唱多有美声成分,音乐动机在不同的调上一次次再现,把当时那种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戏剧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将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及其凄婉、完美而动人;旋律节奏中多采用的附点音型,有一种强烈的推动感和紧张感,制造出全剧中第一个情感高潮,克里斯汀与幽灵声情并茂的歌唱,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真诚而又略带感伤的浪漫爱情故事当中,同时也期待着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的感情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当拉乌尔对克里斯丁的感情给予肯定时会响起一首The point of no return,我

50部必知的中外音乐经典

50部必知的音乐经典: 1.《四季》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意大利) 作为巴洛克晚期最为人们熟悉的三位作曲家之一,安东尼奥·维瓦尔第虽然并非巴洛克的开山鼻祖,但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号召力。其音乐旋律活泼动人,音乐形象感觉强烈,经过了几百年之后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2.《弥赛亚》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德国)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与巴赫被并称为巴洛克时代的两位巨人,他开创了音乐发展的新时代,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的音乐宝藏。如果说巴赫在《G弦上的咏叹调》中使用音乐的理性来接近上帝,那么亨德尔在《弥赛亚》中就是用音乐的感性来接近上帝。 3.《G弦的咏叹调》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 时隔几个世纪,《G弦上的咏叹调》这部作品仍然常演不衰,显示出这部作品至今仍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通过《G弦上的咏叹调》中多彩的节奏与流动的空间,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展示出其在音乐创作上的天分和才华。 4.《创世纪》弗朗兹·约瑟夫·海顿(奥地利)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堪称古典作曲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他的一生跟随着新的音乐观念一起成长蜕变,而且在风格塑造上鞠躬厥伟,非他人所能比拟,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创世纪》是最温暖的“疗伤”音乐,宛若风浪中的一盏灯塔,带领我们回到宁静的归处。 5.《魔笛》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奥地利) 在欧洲音乐史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华者并不罕见,可想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被公认为神通的音乐家,确属罕见。《魔笛》是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使民间歌剧得以提高的一步重要作品,更是公认的西方歌剧经典。 6.《命运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命运交响曲》是耳聋后的贝多芬凭借着坚毅与命运抗争并走向胜利与辉煌的明证。这是一个音乐巨人登峰造极的呕心之作,是世界交响曲中无可争议的顶峰。 7.《二十四首随想曲》尼科罗·帕格尼尼(意大利) 尼科罗·帕格尼尼一生充满传奇,他在小提琴演奏界的地位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他的演奏技巧更是令人望洋兴叹,鲜有人能达到他出神入化的境界,直到现在,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仍旧被公认为小提琴家演奏技艺的试金石。 8.《邀舞》卡尔·马力亚·冯韦伯(德国) 身为浪漫乐派的先驱,卡尔·马里亚·冯·韦伯的音乐创作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他的歌剧美轮美奂,钢琴曲前无古人。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其中《邀舞》就是韦伯这位天才作曲家为我们留下的传世杰作之一。 9.《小夜曲》弗朗兹·舒伯特(奥地利) 弗朗兹·舒伯特使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如诗般的音乐意境为传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 一部《白毛女》复排了 3次,一部《江姐》复排 4次,一部《洪湖赤卫队》也复排 4次,甚至还有了其“国家大剧院版”。并且,这些歌剧的每一次复排,都引起了不小的高潮,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这些说明,“红色经典”歌剧具有持续的艺术魅力。本文中的“红色经典”,主要是指 20世纪40―70年代产生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那么,这些半个多世纪前产生的歌剧为何在今天仍有魅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红色经典”歌剧迎合了“后工业时代”滋生和蔓延的“怀旧”思潮。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是在“怀旧”情愫中走进“红色经典”的,因为在这些歌剧中,他们找到了历史的年轮,找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其次是强有力的“商业化运作”,也使得“红色经典”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在演出市场上赢得了票房。当然,这些不过是一些外在原因。今天,“红色经典”歌剧之所以仍具艺术魅力,其关键还在于这些歌剧都无愧于“经典”二字。其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歌剧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喜儿、韩英、江姐等。的确,一个喜儿、一个韩英、一个江姐,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以致这些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出现都将是一个“期待”。那么,这些

人物形象为何如此吸引人?在笔者看来,这些人物形象都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象,而是多重文化形象的复合,具有文化多重性,进而具有基于文化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红色经典”歌剧艺术魅力之源。下面以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形象为例予以说明。从总体而言,韩英形象是“女英雄”、“革命者”、“渔家女”三种文化形象的复合。 一、作为“女英雄”的韩英形象 像许多“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女性英雄一样,韩英不仅被淡化了性别,而且还被男性化了。剧中,韩英作为一个女性更多是从外貌、声音上展现出来的,尤其是其歌声,也成为最主要的性别标志;其对白和歌词中也有一些性别的提示(如“韩英姐”、“英姑”、“女儿”、“韩英姑娘”)。但从歌剧的整体构思和艺术表现来看,韩英的性别被淡化了。在剧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韩母将一把渔民用的短刀作为传家宝交给韩英,要她为父报仇,但韩英将其赠予刘闯以激励他英勇杀敌,最后刘闯正是用这把短刀亲手杀死了敌冯团长。但这把短刀并非爱情的信物。总之,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性别被淡化了,甚至被忽视了。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应该是“红色经典”作品共有的特征。 众所周知,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作依托历史上洪湖赤卫队的旧事。关于韩英形象的原型曾有不同说法:其一是女英雄贺英。“说她坐骑一匹白马,能双手打枪,而且百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但同时他也在在意大利声乐歌剧领域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在这些作品中,除咏叹调外,重唱成为表现戏剧紧张矛盾场景的重要手段。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艺术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继承了巴洛克时期和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更以其独有的风格形成了早期浪漫主义曲风。在器乐音乐领域里,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他的交响乐大多宏伟豪迈、乐观向上:《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 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纵观莫扎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气息,但他的艺术创作却是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这一点也表现在了他创作的歌剧里。 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 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仁慈》,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达·蓬特撰写剧本的三部歌剧中:《女人心》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构思,融合了正歌剧的严肃戏剧矛盾主题,音乐充分显示出莫扎特以音乐塑造戏剧角色的卓著才能。除咏叹调外,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唐璜》则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主要角色唐璜未被写成一个无道德的罪犯,而是处理为无视权威和传统道德的死不悔改的反叛者。莫扎特和达·蓬特对唐璜这位文学中人物的戏剧处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音乐家。《魔笛》是一部德语对白的德国歌唱剧,它把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不同因素,甚至众赞歌都集于一身,成为第一部伟大的德国歌剧。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 (一)莫扎特歌剧以咏叹调方式塑造人物 18世纪初期,咏叹调在意大利有激情咏叹调,有滑音的咏叹调,深沉冗长的旋律和流畅的表达;有朗诵式的咏叹调,有英勇壮丽的咏叹调,还有模仿式的咏叹调。但忌讳的是两种同类的咏叹调不得连续出现。歌剧中的咏叹调就像是戏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赏析中国歌剧的魅力

赏析中国歌剧的魅力 ——《木兰诗篇》的情景交响 财经系 12040300134 冼美彤 泰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或许语言不通,但是音乐的是无阻障的。作者通过无比巧妙的音乐创作,让旋律和故事本身融为一体,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喜是忧。一部优美的歌剧,她的音乐就是极具吸引力的,动听的旋律,让不懂歌剧的人,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因此创作者的功底越深厚,所写出的作品就像陈年的酒,年份越长越有醇香。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歌剧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集中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所以歌剧制作复杂、成本巨大,但它的表现力也最丰富。歌剧以它的艺术魅力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往更高层次提升。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一般认为,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在那之后,歌剧几个世纪里慢慢的变化、发展着,出现了无数精品佳作,如《阿依达》、《图兰朵》、《茶花女》、《魔笛》等歌剧,一直流传至今。歌剧便成为了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的中国歌剧。如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到了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

红色经典演绎大赛策划

2、展示方式与内容: 包括话剧、戏剧、音乐剧、歌舞剧、配音、歌伴舞、京剧等等。 主要展示方式: (1)、话剧: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例如:《地道战》里方言对白趣味横生 (2)、音乐剧: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例如:《闪闪的红星》共产党人进村的情景。 (3)、歌舞剧: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例如:《红色娘子军》里的戏曲联唱,《五朵金花》里的山歌对唱,《洪湖赤卫队》里的舞蹈开场。 (4)、配音:根据红色电影片段,可以通过对红色电影的创意改编和自主配音,例如:《风声》中五人互相猜疑的片段吸引了观众眼球。 展示红色经典内容: (1)、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 《刘胡兰》、《地道战》等; (2)、时代的红色电影: 《集结号》、《南京!南京!》、《风声》《建国大业》等; (3)、贴近生活的红色电影: 《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 (4)、历史经典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亮剑》《潜伏》等。 例如:《亮剑》李云龙的新婚妻子被日军绑架,当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这个平凡的女人以惊人的勇气对丈夫喊出:“向我开炮,以我的生命换这么多兄弟的生命值!!” (5)、演绎书中人物的故事,也可以自编小品(紧密联系党和红色经典):例如:根据小说《红岩》中江姐在被捕之后,没有屈服于惨无人道的威逼和刑罚,在监狱中用床单绣的那面红旗,以无畏的气概和激越的人格以及人生最后也是最壮丽的辉煌给末路中的反动派以有力的回击的那个情景。 3、比赛要求 (1)、表演的时间在8——10分钟左右 (2)、先播放影片片段,再开始演绎(演绎书中人物故事和自编小品的除外)。演绎之前,演员要用简单的语言对红色经典电影进行简单介绍(用PPT效果更佳),表演完成后演员或代表可以有1-2分钟时间阐述自己节目的创意和亮点。(3)、自备道具、服装,使表演更生动,具体评分要求在评分表上。 (二)、前期准备 1、学院各团支部的宣传工作。 2、召开各小组组长会议分配任务。 3、借多媒体教室和物资申请。 4、邀请嘉宾、评委。 5、准备好相机,并届时到现场拍照。确定主持人和准备好主持稿。确定礼仪,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61081082.html, 莫扎特歌剧及其特点 作者:李韬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4期 摘要:作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唐璜》这部歌剧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本文结合其剧情和创作背景,对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璜》莫扎特歌剧特点 莫扎特是西方公认的音乐天才,他的一生作品颇丰,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并且歌剧类型多种多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遗产。他用歌剧来诠释人生的意义,而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歌剧,就包括了《唐璜》。这个歌剧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生动明快的角色运用,在情感表达上也是细腻和妥帖。尤其剧中《我心爱的宝贝》这个男高音咏叹调,更是被称为是男高音歌者的“试金石”。因此,本文以《《唐璜》为例,对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探究。 一、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要对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进行演唱,就要对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解,同时熟悉作曲家的艺术实践、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首先要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思想性 莫扎特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音乐才华,被称为音乐神童。他在九岁那年,就举行了钢琴独奏音音乐会。他生活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这里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中心。他的成功,标志着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形成,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舒曼曾指出:莫扎特即是音乐,他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这是对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最高度的概括。而莫扎特的突出贡献和音乐特征,还可通过他的歌剧艺术进行诠释。18世纪后期, 战乱迭起,而奥地利在德国和法国的迷蒙下,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广泛接受其价值观,年轻的莫扎特不但积累着人生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验,他还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后来,莫扎特毅然决然地离开供养他的大主教,而成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关于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他的诸多歌剧中,都对这种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进行了鲜明的体现。他的格局取材符合时代潮流,又新颖别致,都是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即有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歌颂,也有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揭露,更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直接体现。尽管当时的歌剧主要是服务于宫廷贵族,但他却能把歌剧创作密切联系普通平民的生活,开辟了一代歌剧的新风。

歌剧魅影教案

歌剧魅影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是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但是对于歌剧这种音乐形式却了解甚少,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对歌入手,带领他们一同去探索歌剧的魅力。 一:说教材 我使用的教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三音乐教材第三单元《歌剧之夜》,这节音乐课形式多样,以唱歌为主,通过演唱中西歌剧经典选曲,使学生初步体会歌剧的音乐风貌。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准确掌握歌曲中的弱起和唤气记号。 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 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剧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 对歌剧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满怀激情和轻松愉快的演唱歌曲《猎人进行曲》。 2.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弱起和唤气记号,体验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情境导入法、教唱法、

示范法等为主要教法。 2.学法:学生可以采用听唱法、模唱法、创编法及合作探究等为 主要学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钢琴、打击乐器(沙锤、双响筒)五:教学过程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激趣:(5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欣赏之后来思考一下两个问题:1.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2.这是一种什么演唱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这首歌曲叫《歌墟问答》,是一首在歌墟上青年男女“盘歌”时所唱的民歌,有问有答,选自歌剧《刘三姐》。歌剧真实反映了善唱山歌的主人公刘三姐,用歌声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曲调具有广西壮族地区音乐的浓厚色彩,使这部歌剧独具一格,那什么叫做歌剧呢。 (出示幻灯片歌剧的定义)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在歌剧中,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演唱形式,如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员根据剧本与作曲家所谱写的歌曲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听赏歌曲,表现歌曲。(15

音乐剧经典作品欣赏

音乐剧经典作品欣赏 音乐剧是一门“整合”的表演艺术—通过整合“歌”、“舞”、“剧”三个核心元素,便可进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总体剧场”美学的意境。诞生仅约一百年的音乐剧由于没有过重的传统包袱,在商业挂帅的经营方针以及折衷主义式的创作导向影响下,创作者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人类贡献出一大批最能迎合当代品味、最能引领未来潮流的音乐剧作品。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作曲家为音乐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在充分理解剧情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来展现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他的笔下,音乐成了无声的语言,可以通过如泣如诉的乐音诉说剧中人的心情。优美的音乐是一部剧作吸引观众的最有力的工具,琅琅上口的旋律始终是一部剧作卖座的最好的招牌。 戏剧是音乐剧的基石,剧作家为音乐剧创作了抒情的蓝本。剧作家往往根据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创意,结合现实生活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主题进行剧本的创作。剧本是剧作的载体,好的剧本除了完成介绍剧情、渲染气氛的基本任务之外,还可以起到强化戏剧冲突,加强剧作感染力的效果。正是戏剧部分中那完美的框架和线索、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才使得音乐剧作品能够真正地走入大众的心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蹈是音乐剧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设计师为音乐剧的舞台创造了流动的美感。舞蹈设计师的存在使得音乐剧可以使用除了音乐之外的另外一种方式——舞蹈来表达剧中人强烈的情绪。舞蹈为音乐剧的舞台带来了流动的雕塑,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剧本和音乐所无法承载的情感和思想,这一点已经在许多经典的音乐剧中得到了证明。 对于音乐剧,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我有幸这学期选修了这一门课,在本学期的几节课中,我们观看了几部音乐剧,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改编自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所著的时代性小说《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剧。小说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围绕人物卡西莫多为核心,以着重刻画几段不同的爱情,从而将宿命的悲剧提炼成爱的悲剧。音乐剧则在延续了原作定下的悲凉基调的基础之上,借用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或自由,或压抑,或痛苦,或释然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小说,《巴黎圣母院》剧中角色与场面充满对立及冲突:倾慕与狂恋互相纠缠,誓言与背叛相互拆台,权利与占有互依而生,宿命与抗争连续不断,原罪与救赎充斥其中,沉沦与升华互相转换......美德与污秽在这里并存,道德与欲望在相对叫嚣。 《巴黎圣母院》这一音乐剧中,第一大特色就是其独特的法国舞台——带给我们新鲜的听觉与视觉,展现出它不凡的魅力。移动的方柱,抽象化的布景,绝对堪称舞台设计的经典,他们抛弃了沿用百年的歌剧布景规则,抛弃了群舞、干冰、甚至是绝对的主题曲——显得此音乐剧更加纯粹,运用了与京剧布景技巧如出一辙的简化布景,用少量象征性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其中最令人过目难忘的恐怕就是用怪兽雕像象征巨大的巴黎圣母院,不仅充满了现代感,又渲染了整部歌剧的基调:强权下的压制,黑夜中的抗争,使我们感受到不屈的自由的灵魂在强权压榨欺凌的社会中叫嚣着抗争。 《巴黎圣母院》的第二大特色就是它诗一般的语言及流行化的唱法,不但符合剧中各人物的性格,更使得音乐剧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艺术效果。 《巴黎圣母院》的第三大特色即是场景的安排。其中有一幕卡西莫多、腓比

九年级音乐上册《魅力歌剧》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魅力歌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充分的聆听和参与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卡门序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 2、在参与体验活动中掌握“回旋曲式”的结构 3、初步辨别音乐会序曲和歌剧序曲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品中各主题的音乐特点并加以表现 2、感受、体验、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一段无声视频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如果让你创作你会用怎样的音乐来表现[从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情绪去考虑] 3、出示两段音乐让学生来选择最符合这个场面的音乐 4、引出这节课的课题《卡门序曲》 二、感受欣赏: A段欣赏 1、聆听音乐感受旋律的节奏和力度? 2、出示谱例认识顿音以及熟悉这条旋律的节奏型

3、第二次聆听通过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场面热闹、欢腾的场面 4、引导学会模仿军叉演奏(多次播放音乐配合) 5、随着音乐一起用军杈演奏来加入这个热闹的场面(播放音乐) B段欣赏 1、聆听B段主题对比A主题音乐情绪有变化 2、出示谱例看到顿音和圆滑线的同时出现利用钢琴的弹奏让学生感受两者的区别 3、学生用“啦”来感受旋律的形象 4、问题:这条旋律符合人群中的类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用三角铁用铃鼓来表现(没有乐器的同学空手演示) C段欣赏 1、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斗牛士上场【老师表演斗牛士】 2、聆听C段主题同样的旋律出现了2次2次的音乐情绪有对比为什么 3、2次聆听感受演奏形式的不同 总结:弦乐表现的流畅帅气管乐表现的威武、雄壮 4、3次聆听跟着老师用不同的手势来表现音乐 5、这条旋律来自埃斯卡米洛的咏叹调《斗牛士之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歌剧中的这首作品 6、我们也一起把歌词填进去请同学们来唱一唱“斗牛勇士准备起来斗牛勇士斗牛勇士”(引导学生演唱时候的情绪力度气势)

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

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 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宣传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献礼建军83周年,总政歌舞团积57年艺术积淀,于2010年"八一"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以一流的制作班底、一流的创作团队、一流的演出阵容、一流的视听呈现,隆重推出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该剧改编自刘知侠的同名小说,以舞剧的形式,艺术表现红色经典文学名著《铁道游击队》,在舞台上波澜壮阔地展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御外敌入侵的斗争历程。 演出时间:2012.10.12-10.14 演出剧场:中国剧院 演出价位:880、480、380、280、180、80 网上订票:https://www.doczj.com/doc/061081082.html,/p/20120913_1946.htm 主题厚重、气势恢弘。该剧首次以舞剧的形式,艺术展现红色经典文学名著《铁道游击队》,在舞台上波澜壮阔地展示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御外敌入侵的斗争历程,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的英雄群像。艺术再现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和空前民族团结,历经艰辛而最终赢得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赢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豪迈战斗里程。 班底一流、享有盛誉。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荟萃了全国一流的制作班底:该剧艺术总监由彭丽媛担任;总策划由张千一、张方军、王玉祥、赵季平担任;策划由李社、赵大鸣、杨笑阳担任;音乐总监由享誉中外的曾创作了《黄土地》、《大阅兵》、《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众多经典电影音乐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担任;舞台文学剧本由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奖的著名编剧赵大鸣担任;总编导由著名青年舞蹈编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编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成员杨笑阳担任;舞美总设计、灯光总设计、服装总设计分别由曾担任北京残奥会闭幕式舞美总设计、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灯光设计师、大型音乐舞蹈《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服装总设计的沈庆平、杨卫东、姜小明担任; 此外,蜚声京城的北京"红凤凰"服装工作室创建者,著名服装定制设计师顾林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造型总设计莽姗姗分别担纲服装艺术指导和造型总设计,我团著名青年作曲家赵麟的音乐才思也为舞剧增添亮点。一流的主创团队,保证了该剧一流的艺术品质。 群星荟萃、名家云集。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集结了总政歌舞团众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舞蹈家和优秀青年舞蹈演员,其中,分别在白俄罗斯维捷勃斯克国际舞蹈比赛、日本名古屋国际舞蹈比赛、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等国际赛场和国内"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屡获表演大奖和金奖的唐黎维、覃江巍、李志、苏鹏等多名舞蹈家将在本剧中精彩亮相;特邀著名舞蹈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山翀在该剧中饰演芳林嫂,并担任双人舞指导,颇具看点;而数十名曾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表演的青年舞蹈演员也将登台展示。 华章迭现、新人辈出。总政歌舞团自1953年成立以来,创作演出了的无数经典作品,通过交响合唱音乐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大型主题晚会、歌剧、舞剧等众多平台,走出全军、走向全国的,如歌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祖国万岁》、《库尔班大叔,您去哪儿》、《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小白杨》、《十五的月亮》、《我们是黄河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浅谈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莫扎特印象 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什么谜语会比莫扎特的谜语更大,也更有意味。莫扎特一生的作品洋洋大观,几乎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人们在惊叹于其所留有的作品两百多年来给予人类的震撼之余,无一例外的想探究其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无一不想在其生活过往的每一处角落挖掘到其音乐每一小节的出处。无一不想在其生命过往的人群中找到其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雏形。但是人们无不怅然若失在维也纳叫做Duomo街5号的那个户主曾叫做莫扎特的居所前…… 很多乐评家再也找不到凌驾于各种“阿谀”概念之上的人间词汇了,宁愿把他放入神界,顶礼膜拜。这位“天使”来到人间,手持着女人巧手编制的绿柳花篮,一路笑着从人们的身边穿过,采拾着人间属于人性,属于生命的美丽花朵,用音符将其逐一串起,再点缀在那个叫做“人类”的冠冕上。“人类”疑惑――那是来自“天庭”的礼物吗?“天使”回答――那是经由我手,来自人间的礼物!是的,他的歌剧题材的世俗特征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那激昂的、灌满生命力

的管弦乐序曲刚刚响起,通体烙上了“莫扎特”的印章,无论你在何处,都会立刻辨识其身份,认识的越是久了,越是对其真实“身份”不再怀疑。 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点: 西洋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带给人类的,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对歌剧艺术特点的把握是歌唱者正确再现作品灵魂的必备条件。所以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应该从了解其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入手。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的社会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他作品鲜明的时代性与世俗性中。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带有其生活的时代的特性的不同层面,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歌剧领域中不断地求索、前进。1781年莫扎特毅然离开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怀着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希望和信心独自来到维也纳。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

《歌剧魅影》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引言 对音乐剧的研究是一个起步较晚,研究历史较短的领域,但对于著名的《歌剧魅影》而言,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今年来许多学者、专家也不断的在尝试克服前人研究资料不少、研究理论未能结合实际的困难,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在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结合个人研究观点对音乐剧《歌剧魅影》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创作《歌剧魅影》历史的背景 音乐剧有别于传统音乐,早在20世纪的音乐的内容和题材以及表现形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从内容和题材上区分有表现自然科学的,有表现抽象概念的,有表现幻想世界等等从表现形式上分有流畅的旋律,有基本没有调性的,有使用十二音音乐语言的,也有节奏自由变换的作品,还有像微分音音乐、电子音乐等一大批新的音乐品种及表现形式,更夸张更极端的是出现了无声音乐。艺术家韦伯就刚好经历了这样的创作氛围的熏陶,从小生活在这种音乐文化之中。他借鉴了传统的音乐剧创作中的精华和优秀之处,并运用个人与生俱来的音乐天分将其大胆改造,把浪漫和激情、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将充满张力和表现力的曲调引入到欢快的节奏当中。这也是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将浪漫和激情以及充满想象力的曲调引入到他那欢快的旋律之中。这是《歌剧魅影》带来的惊喜与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歌剧魅影》的剧情简介 音乐剧《歌剧魅影》整个故事情节是悲情的,讲述了一段发生在 19 世纪巴黎歌剧院中的让人落泪的爱情故事,算得上是一个悲剧,由著名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原著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的小说改编而成,故事的开始,主角魅影因为长相丑陋无比而遭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渐渐的他开始变得凶狠、高傲、自私,一步步使他的内心对社会充满了痛恨与憎恶,以至于开始产生罪恶。剧中的男主人公面部丑陋,但却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不仅会作曲,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被女主人公称为“音乐天使”。然而由于面部丑陋,害怕世人异样的眼光,于是躲藏在歌剧院的地下水窖之中,带着面具,从来不与人交往。剧中女主人公克里斯汀是一名很普通的伴舞演员,在偶然机会下,通过魅影的教导,克里斯汀在巴黎歌剧院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欣赏,就在日复一日的教导中,魅影发现自己爱上了克里斯汀,故事由此展开…… 整剧不仅人物个性鲜明,情节高潮迭起,整个舞台表现气氛浓烈,将一部有悬疑有凄美有感动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之外的思考与想象直戳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把人性对爱情,对温情的渴望和追求一一展现,最让人铭记的是剧中各段音乐与剧情的巧妙融合与搭配,浑然天成,不多余,不生硬,使得整部剧无论从完整性还是从多元表现性上都突出了自身的特色与风格,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 三、唱段《夜的音乐》的情感分析 因为整个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人性与社会的问题,所以在唱段《夜的音乐》中给观众听觉呈现更多也是人性的美与丑,宽容与理解,人格与情感等让人思考的问题。当人性遭遇黑暗,当命运遭遇抛弃,当温柔遭遇伤害,再也无法逃避时,只有反抗,也只有在黑暗的环境中,在优美的旋律背后才能找到一丝温暖与安慰,才能将用音乐衬托黑暗,二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刻画出剧中魅影的黑暗世界。 1.内心世界方面。在《歌剧魅影》剧中,“魅影”形象或许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代表其真实本质,我们也无法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的下结论,但就剧终魅影思想品德方面为我们只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我们不难看到,魅影外表冷酷无情,但他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层次其实是充满伤痕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焦躁,有不安,交织着欲望与恐惧,思想极其复杂,但整个都是在围绕对爱慕对象克里斯汀爱情的流露。 2.情感塑造方面。音乐家韦伯按照剧本舞台布景的变化、人物心理特点、巧夺天工的搭配与情境相呼应的的演奏乐器,使人物的个性、人格特征塑造得更为饱满。通过建立相对柔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第一幕主要是士兵豪塞和卡门的出场和见面。最著名的就是卡门表达内心悸动的那首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散漫的步伐加上婉转而有力的声音,将卡门的热情、奔放、神秘魅力的天性暴露无遗。与之后其在引诱豪塞而唱的另一曲咏叹调衔接恰到好处,后者节奏更浓烈,像是一种西班牙舞蹈曲,热情和野气将卡门的直率和泼辣性格自然流露出来。 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基调依旧停留在洒脱和富有活力的氛围之中,第二幕将之渲染浓烈,吉普赛女郎的酒店欢歌纵情的场面,喧闹的人声刻意夹杂在紧凑的音乐中,将所有人的期待落在欢悦的氛围中,为下一幕做出了坚厚的铺垫。二三幕间奏曲属于一个过渡,将热烈分为转为温柔抒情,行情脉脉的温情,或许是这段轻柔优美的旋律,将故事由扬转抑,带到了转折的地方,同时也预示着卡门悲惨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 第三幕,最经典的便是中心曲《斗牛士之歌》,凯旋式的歌声节奏感突出,声音浑厚有力,把吕卡的勇敢和百战百胜的英雄魅力表现得恰到好处。之后还有一曲重唱的音乐给人不祥之兆,正是这种狂欢的场面,最终走向悲伤的第四幕。 第四幕,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班牙舞曲的喧闹中转到两位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局。 提到法国歌剧《卡门》,作者比才功不可没。真实是其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对人类善恶的真实体现,才对之后的歌剧发展创造了灵感。同时,比才运用的民间元素众多,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同时热情奔放更易表达感情。全剧以女工、农民和群众作为主人公,在当时的歌剧作品中实属罕见,作者的刻意创新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

莫扎特的歌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莫扎特的歌剧及演唱风格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古希腊音乐?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二、古罗马音乐?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中世纪篇?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然而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