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开发;蔗糖聚酯是新型的低热量油脂,可作为脂肪代用品及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治疗预防药物。本文介绍了蔗糖酯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关键词:蔗糖酯;合成;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

LI *-*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As a good kind of non-ionic surfactant,sucros esters are used extensively;sucrose polyester is a new kind of low-calorie lipin,which is regarded as fat substitute and medication of high cholesterol.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pertise,synthet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s.

Key words:Sucrose esters;Synthesis;Application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 Sucrose Esters, 简称SE) , 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外观为白色至黄褐色的粉末状、块状或无色至微黄色的粘稠树脂状。蔗糖酯的蔗糖部分为亲水基, 长链脂肪酸部分为亲油基。蔗糖酯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渗透、起泡、粘度调节、防老化、抗菌等性能。同时, 它还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等特性。现已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蔗糖酯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石油开采、化肥、化妆品、制糖和果蔬保鲜等工业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蔗糖酯是单、二、三酯组成的混合物。蔗糖多酯( Sucrose Polyester, SPE) 通常指的是三酯以上的蔗糖酯。确切地讲, 蔗糖多酯是蔗糖分子中8 个羟基有6 个以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时( 即酯化度n= 6~ 8) 生成的一类蔗糖酯。多酯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饱和度和脂肪酸链长都会对其有影响。一般地, 多酯在室温下是金黄色透明的油状液体, 物理性质类似于食用油酯, 其色、香、味均与植物油脂一样, 但不被人体内的脂肪酶水解, 不产生热量, 不会被消化系统吸收, 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理想的脂肪替代品和减肥剂 , 还可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 治疗冠心病,是高附加值产品。

1 蔗糖酯的合成

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出了很多种合成方法:从反应方式分有酰氯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和酶法,从反应状态分有均相法和非均相法,从工艺条件分有溶剂法、微乳化法和无溶剂法等。

1.1 酰氯酯化法

按照工艺不同又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含氮有机化合物如二甲基甲酰胺(DMF)、喹啉或吡啶中,使蔗糖和脂肪酸酰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糖酯;另一种是先把蔗糖悬浮于大量的无水乙酸中,在氮气保护下滴加酰氯使蔗糖发生酰基化反应生成蔗糖酯。这2 种方法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都较差,很难达到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的要求,目前较多用于蔗糖酯杀虫剂的生产,但酰氯法在高单质含量的蔗糖酯合成中仍有一定优势,如段文贵用该法使蔗糖发生酰化反应制得单酯含量高达96.31%的歧化松香蔗糖酯。

1.2 直接脱水法

蔗糖与脂肪酸在酸性催化剂对甲基苯磺酸存在下直接脱水反应生成蔗糖酯。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但缺点是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蔗糖易分解,得率很低,而且采用了DMF 做溶剂,产品难纯化,目前此法很少人选用和研究。

1.3 酯交换法

该法原理是先把各种脂肪酸甲酯化或乙酯化,再在催化剂存在下使蔗糖和脂肪酸酯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蔗糖酯。目前更趋向于直接用天然动植物油酯代替单一脂肪酸进行酯交换制取混合型蔗糖酯,像猪油、椰子油、棕榈油、棉籽油、豆油等。

近年来国内也有人用油茶籽油、蓖麻油、红花油、玉米油、氢化葵花油、松香等进行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蔗糖只有在碱性催化剂下才与脂肪酸酯发生交换反应。常用催化剂为无水碳酸钾、乙醇钠、油酸胺和氢氧化钾等。也有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解决了用碳酸钾催化剂所造成的较大量脂肪酸生成和催化剂的回收等问题,因此简化了蔗糖酯的精制步骤。李祖义等人在系统中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如槐糖酯或鼠李糖脂作催化剂,反应体系成为均相,反应温度较低,使蔗糖酯的合成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酯交换法是最为有效、研究最广的方法,并已经工业化生产。根据具体的工艺条件不同,又可分为溶剂法、微乳化法、水溶剂法、无溶剂法和相转移催化法等。

1.3.1 溶剂法

溶剂法是最早出现的酯交换法,该法的出现标志着蔗糖酯表面活性剂工业化的开始。目前合成的溶剂除DMF外,常用的还有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苯、丙二醇和水等。

1.3.1.1 DMF 法

此工艺是将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和蔗糖共溶在无水DMF中,在催化剂无水碳酸钾或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下加热并减压发生酯交换,蒸馏除去副产物甲醇,通过提纯即得成品。DMF法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蔗糖不易焦化。但溶剂DMF昂贵、易燃、有毒,产品不容易纯化。20 世纪50年代在美国的Snell 就是用这种酯交换溶剂法合成第一批蔗糖酯产品,标志着蔗糖酯工业化的开始。

1.3.1.2 丙二醇法

又称微乳化法,是Osipow 等人于1967 年合作开发。该工艺以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借助于脂肪酸皂的乳化作用,使蔗糖和脂肪酸酯在微乳化状态下进行酯交换反应,不断蒸出溶剂,短时间即可完成反应。此方法工艺简单,不含价格贵、毒性大的溶剂,反应条件温和,溶剂还可回收。但由于焦糖化,蔗糖损失可达10%左右,产品颜色较深。

1.3.1.3 水溶剂法

该法实际上也是微乳化法的1 种,是由日本第1 制药工业株氏会社在丙二醇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并于1971 年实现工业化生产:首先使蔗糖、脂肪酸皂在90℃水中成为均匀的蔗糖-肥皂溶液,升温并加入碱性催化剂以及部分或全部原料酯进行减压脱水即可。

此法用水作溶剂,解决了有机溶剂的毒性问题,但可能导致水解,因此必须控制水的总量,同时必须保持使脂肪酸酯不发生水解的温度和压力。所得产品单酯含量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成本低,原料转化率约为85%~95%,是蔗糖酯合成史上的较大突破。近期国内戴愈攻

等人对该法作了一些改进,尝试用水—醇作为溶剂制备蔗糖月桂酸单酯。

1.3.2 无溶剂法

该工艺将蔗糖和脂肪酸酯在无溶剂体系中酯交换合成蔗糖酯,即直接用蔗糖和脂肪酸酯、钠皂进行反应而后蒸馏、冷却回收得终产物,根据杨梅等:工艺条件的不同又可以细分。

1.3.

2.1 熔融法

在氮气保护下,将反应物料加热至170~185℃,使混合物溶解成熔融状态,于真空下反应20~30 min,加入酸以中和催化剂,冷却分离即可。该工艺时间短、反应快、得率高。但高温下蔗糖很不稳定,极易焦化结块,反应难控制。而且该法需要大量昂贵的锂皂和其它的碱金属皂来乳化蔗糖和脂肪酸酯及催化酯交换反应,造成原料和分离成本过高,因此它仅限于实验室合成。

1.3.

2.2 相溶法

由于蔗糖和脂肪酸酯的极性相差极大,Galleymore 等提出了改进,即借助一种亲和促进剂如脂肪酸皂、蔗糖酯或十二烷基硫酸钠等,使蔗糖和脂肪酸酯产生相容性从而实现酯交换。该方法时间短、速度快,因而减少着色,有利于获得低酯化度的蔗糖酯,而且其纯度也高,原料酯的转化率90%以上。国内清华大学化工系首先采用此法合成蔗糖酯,并于1986 年进行中试。

1.3.

2.3 非均相法

将蔗糖、脂肪酸酯和无水碳酸钾在130~160℃减压下搅拌直接进行酯交换反应,工艺简单,原料酯转化率为60%~90%,但催化剂用量大,反应速度慢,产品灰分偏高。广东湛江市廉江食品厂早在1988 年就用该法生产出300 t 蔗糖酯,但多为油溶性的低HLB 值产品。

1.3.3 相转移催化法

为了解决无溶剂合成中大量脂肪酸皂这个问题,Corrigan 等提出了相转移催化的概念。即整个反应体系由蔗糖、脂肪酸酯、碱引发剂和相转移催化剂组成,不添加任何乳化剂,一般在110℃下进行,相转移催化剂一般用季铵盐、冠醚和聚乙烯醇等,产率高达80%。但相转移催化剂较难去除,刘慧娟则用聚乙二醇400 与碱性催化剂结合进行合成。

1.4 微生物法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蔗糖酯合成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如酰氯法和酯交换法,由于蔗糖分子含有8 个反应活性接近的羟基以及分子内迁移过程的存在,酯化反应作用位点难以控制,通常合成的都是蔗糖单酯、双酯、多酯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产物中还存在大量的异构体,要得到某指定结构的单一产物往往需要选择性地保护蔗糖分子中的羟基基团,还要复杂的去保护步骤,例如瑞典Garegg为了得到异戊酸蔗糖四酯需要通过17 步反应,这为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困难,也大大限定了蔗糖酯的应用范围。

微生物法不仅可以避免化学合成法中烦琐的保护和去保护过程以及副产物多、难纯化等缺点,而且条件温和,具有区域选择性,得到的生物蔗糖酯产品表面张力大,乳化性能、增溶性、泡沫性能等均优于化学合成法的蔗糖酯产品。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等性能,拓展了蔗糖酯类物质的应用范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该类反应在蔗糖酯的选择性合成中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显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均有不少研究成果。

1.4.1 微生物的种类

酶催化区域选择性酯化时使用的酶主要有2类:一是蛋白酶,大多优先选择性酯化C-1′位置,部分优先酯化C-2 位置。来自枯草杆菌的蛋白酶已经被用来区域选择合成1′-O-蔗糖酯,而且这种酶被认为是在无水DMF 中唯一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酶。

另外几种酶像杆菌蛋白酶(Bioenzyme240)和碱性蛋(Proleather)在吡啶中也能区域选择催化蔗糖酯;二是脂肪酶,如脂肪酶Novozym435、根酶、肠杆菌、曲霉、假单胞菌、色杆菌、念

珠菌、黏液菌和青霉属的脂肪酶等,广西大学的郑承臻还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种Bacillussubtilis GX-0014 脂肪酶,一般优先选择性酯化C-6 位置,然后是C-6′和C-1′位置羟基的酯化。因此人们通常可以通过控制使用酶的类型和反应条件得到不同指定位置的单酰化产物,若进一步酰化将会得到不同指定位置的双酰化或多酰化产物。枯草杆菌的蛋白酶通常不接受长链(大于C12 )脂肪酸作为酰基授体,因此限制了蛋白酶在表面活性剂制备方面的适用性。而脂肪酶可催化较宽范围的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但脂肪酶在溶解蔗糖的质子惰性溶剂中呈现较低的催化活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把蔗糖进行修饰即缩醛化以增加反应物混溶问题,然后把蔗糖缩醛粗产物和脂肪酸作为无溶剂介质进行酶催化酯化反应。除了脂肪酶和蛋白酶外,研究者发现抗体酶也能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酰化蔗糖,蔗糖二酯、线性蔗糖聚酯都可以通过酶催化区域选择性地合成。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某些微生物也能产生蔗糖酯,象解烃棒杆菌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时能产生蔗糖酯。

1.4.2 有机介质催化法

酶催化反应可借助于适当的溶剂使反应物分子与酶在体系中充分分散,但部分溶解蔗糖的溶剂会使得许多酶失活,所以选择的有机溶剂需符合三个条件:①溶剂能够溶解反应的所有底物;

②溶剂不影响酶的活性和稳定性;③溶剂本身的毒性小并可用于多种用途。

目前常用的有机熔剂主要有四氢呋喃、甲苯、正己烷、环己烷、辛烷、庚烷、氯仿、吡啶、苯、DMF、DMSO 等。这些溶剂毒性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产品在食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行业中推广应用。因此,寻求合适的反应介质或者探索一种全新的合成途径是目前酶法蔗糖酯生产的关键。近几年来,用质子性溶剂丙二醇、叔丁醇、叔戊醇等毒性较小的溶剂代替毒性较大的溶剂或组成混合溶剂进行酶催化合成蔗糖酯的研究成为一个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如李军生就用叔戊醇/DMSO 混合溶剂进行蔗糖-6-月桂酸单酯的酶法合成。

1.4.3 非水无溶剂催化法

近年来,随着非水酶催化反应研究的不断深入,蔗糖酯的酶催化合成发展到了在无溶剂体系、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中进行反应。无溶剂条件下的酶催化反应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有机溶剂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同时也因底物浓度达到最大值而不必考虑底物浓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离子液体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如无毒性、不易使酶失活,而且对蔗糖的溶解度远大于常用有机溶剂等,因而近年来被逐渐开发为蔗糖的选择性酰化的优良介质。Liu以假丝酵母南极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研究了蔗糖在一系列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简称SC-CO2)因来源广泛、价廉无毒、操作安全而且使酶长期保持活性等优良特点使其成为酶催化反应介质近年来的一大热点,用SC-CO2 代替有机溶剂能大大提高蔗糖的溶解度和反应速度。虽然在SC-CO2 中酶催化蔗糖的选择性酰化还未见报道,然而此种介质必将是未来酶法合成研究的重点方向。由于目前环境友好溶剂离子液体产品价格较贵,超临界流体反应设备投入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两种方法在蔗糖酯酶催化选择性合成的产业化应用。

1.5 其它方法

近年来,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利用微波辐射在食品加工、化工生产、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已有报道。微波作用于反应物质,提高了分子的平均内能,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大大增加了反应物分子的碰撞频率,这是微波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孙平在传统微乳化法的基础上引入微波反应器对蔗糖酯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方法反应迅速,产物色泽好,能耗少、成本低。但微波辐射使得温度上升不受人为控制,更难确定反应影响因素,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2 蔗糖酯的应用

2.1蔗糖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蔗糖酯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乳化剂

蔗糖酯是优质高效的乳化剂,它既可配成W/O型,又可配成O/W型乳化液。用于面包、饼干、糕点、人造黄油、冰激凌、果酱、饮料、糖果、乳制品及仿乳制品等,可改善产品性质和质量。

2.1.2发泡剂

蔗糖酯用于焙烤食品,可增加面团韧性,增大制品体积,使气孔细密均匀,质地柔软,防止老化。

2.1.3控制结晶

蔗糖酯兼有促进和组碍结晶形成的双重作用。用于饼干、糕点,可防止脂肪结晶析出,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改善制品品质;用于巧克力,可抑制结晶,防止起霜。

2.1.4增溶剂

蔗糖酯用于脂溶性色素、香料、果实精油、高碳醇、酯类、芳香族化合物等,可增加溶解度。

2.1.5保水剂

蔗糖酯用于蛋奶、雪糕、豆浆、软糖、果冻、调味汁等可降低脱水率,保持原形不变。

2.1.6润滑剂

蔗糖酯代替传统的滑石粉用于生产片状、粒状糖果和药品时,可以减少原料间的摩擦力,增加其流动性,改变了产品的性能、风味。

2.1.7粘度调节剂

蔗糖酯用于糖厂的糖膏煮炼工段,可加速糖膏对流,促进结晶过程,缩短煮糖时间和分蜜时间,降低废蜜糖份损失。

2.1.8抗菌作用

蔗糖酯对微生物有着广泛的抑制效果,对含乳饮料的耐热性芽孢有选择性的抑制效果,可以降低其变败的风险,对乳酸菌无抑制作用,可以广泛用于一些发酵食品。

2.1.9果蔬保鲜

用于禽、蛋、水果、蔬菜的涂膜保鲜,减缓水分散失,延长储存期。

2.2蔗糖酯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

蔗糖酯与药物配伍性能良好,使药物释放速度快。可用作内服药的乳化剂和维生素A、D或其它难溶性药物的助溶剂,以及软膏、栓剂、片剂的粘合剂或保护膜材料,维生素K的悬浮剂等,提高药品质量和改善加工操作性能。

2.3在日化工业上的应用

蔗糖酯无毒,对皮肤无刺激,安全软性,可完全降解。可用于制造洗涤剂,用其配制的洗涤剂,能较好地除去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且本身残留量极少;它还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多孔类脂膜,可防止皮肤干燥,特别适用于脸,眼部化妆品乳化剂和乳化稳定剂。

2.4蔗糖酯在其它工业上的应用

蔗糖酯在纺织工业上用作匀染剂、纤维处理剂;在塑料工业可作乳化剂、无毒稳定剂、增塑剂;在农业上用于农药的分散剂、乳化剂,用作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可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用于饲料工业可增加出肉率;在发酵工业中添加蔗糖酯,可以增加α一淀粉酶、腺嘌呤(脱氨)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的产量;在石油工业中作泥浆抑制剂与灌注点降低剂。

3 结束语

多年来,蔗糖酯在我国食品加工业、日化行业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而作为医药中的活性成

分物质,尤其在抗癌防癌、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日见成效,更开阔了蔗糖酯的应用范围,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广,这种高附加值糖基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与市场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进行蔗糖酯的研究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但是这些应用领域大量需求的是性能可靠的高质量产品,而目前我国生产的蔗糖酯多数是低档混合酯,产品质量不稳定,更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按照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蔗糖酯的品质,关键要采用先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分离和检测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加大产品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日益重视,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和开发逐渐向产品无毒害性、反应过程绿色化和反应原料的可再生化方向发展。工业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中溶剂法、微乳化法等采用有毒溶剂而且成本高的方法均不符合现代工业的“绿色”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重点进行无溶剂法、微生物法和其它更环保的微波、超临界等方法的研究与开发,能够综合无溶剂法、酶法等几种方法的优势进行合成也是很好的思路。

专一区域的蔗糖酯具有传感、特殊稳定和乳化等功能特性,望作为经皮肤和局部药物传输的吸收促进剂、抗菌剂、活性杀虫剂和药物中间体等领域应用。所以,发展蔗糖酯区域选择性合成法成为许多研究者研究的目标,而酶催化合成可望成为区位选择合成天然蔗糖酯的主要方法。

由于一般合成的蔗糖酯都是蔗糖单酯、双酯和多酯等组成的混合物,其物化性能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有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尤其国内在蔗糖酯的结构与植物杀虫、抗菌防腐方面应用研究不多,因此我们重点开展蔗糖酯的结构与应用性能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严量,郑彤,等.无溶剂法合成高纯度蔗糖脂肪酸酯[J] .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17(4):23-27.

[2]林秀杰,薛贵芬,等.蔗糖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1(4)10-13.

[3]杨梅,黄东瑜,等.糖基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上) [J].甘蔗糖业,2007(3):39-42.

[4]杨梅,黄东瑜,等.糖基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下) [J].甘蔗糖业,2007(5):31-32.

[5]徐宁,陈洁,等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蔗糖酯及其合成方法[J].上海化工,2001(6):7-9.

[6]杨宗熙.蔗糖酯的特性与应用[J].食品工业月刊(台湾),1998,30(7):11一18.

[7]王一尘.蔗糖酯的合成与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杜,1998:46~51.

[8]高丹文.蔗糖酯的生产工艺及应用前景[J].应用科技,1998(3):8—9.

[9]郑喜群,陈侍学,等.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应用[J].中国甜菜糖业,1996(2):24~29.

[10]韦异,梁帆等.蔗糖酯水溶济法合成工艺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1999(5):48一50.

[11]胡鹏,胡建华.蔗糖酯的研究进展[J].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学报。1998(2):17—22.

[12]冯云生,刘亚红.氢花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J].应用化工,2002(6):18—20.

[13]谢德明,高大维,郑建仙.相转移催化合成蔗糖聚酯研究[J].中国油脂,1998(4):60—61.

[14]刘小杰,何国庆,等.蔗糖酯的合成工艺及其应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11):64~69.

材料化学李昆昂蔗糖酯的合成与进展222011316210066

蔗糖酯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李昆昂1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市北碚区,400715) 摘要: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蔗糖酯;合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 O624.31 文献标志码:A 1引言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Sucrose Esters,简称SE),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外观为白色至黄褐色的粉末状、块状或无色至微黄色的粘稠树脂状。蔗糖酯的蔗糖部分为亲水基,长链脂肪酸部分为亲油基。蔗糖酯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渗透、起泡、粘度调节、防老化、抗菌等性能。同时,它还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等特性。现已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蔗糖酯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石油开采、化肥、化妆品、制糖和果蔬保鲜等工业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蔗糖酯是单、二、三酯组成的混合物。蔗糖多酯(Sucrose Polyester,SPE)通常指的是三酯以上的蔗糖酯。确切地讲,蔗糖多酯是蔗糖分子中8个羟 1李昆昂(1992-),男,重庆江津人,材料化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E-mail:2607548771@https://www.doczj.com/doc/0610526879.html,

基有6个以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时(即酯化度n=6—8)生成的一类蔗糖酯。多酯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饱和度和脂肪酸链长都会对其有影响。一般地,多酯在室温下是金黄色透明的油状液体,物理性质类似于食用油酯,其色、香、味均与植物油脂一样,但不被人体内的脂肪酶水解,不产生热量,不会被消化系统吸收,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脂肪替代品和减肥剂。,还可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治疗冠心病[1]。蔗糖多酯化学结构如图 蔗糖酯的熔点范围为50~100℃,温度过高会使蔗糖残基焦糖化而发黑。蔗糖酯在20℃以下水解作用较小,在120℃以下稳定,加热到145℃以上时则容易发生分解。 2蔗糖酯的合成方法 2.1酰氯酯化法 酰氯酯化法是指在催化剂存在下蔗糖和脂肪酸酰氯发生反应生成蔗糖酯。目前,酰氯酯化法有两种:(1)在含氮有机化合物如二甲基甲酰胺(DMF)、氮杂苯、哇琳或吡啶中,使蔗糖和脂肪酸酰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蔗糖酯。这种方法产率较高,但因需毒性较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作溶剂及吡啶,使该法生产的产品很难达

【文献综述】四氨基铁酞菁的合成与表征

文献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氨基铁酞菁的合成与表征 1.引言 酞菁(Pc)类化合物的独特的物化性质,从1907年酞菁被发现至今越来越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作为一种高级功能材料,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广泛用于高效催化、生物模拟、超导材料、非线性材料、信息储存、智能识别等尖端技术中。然而,酞菁的难溶、难提纯和特殊构型分子的难合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酞菁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稳定性很高的化合物,其具有良好的耐晒、耐热、耐碱、耐酸性及色泽鲜明等性能。但由无取代基的酞菁类化合物存在溶解性能差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应用性能,因此人们在研究一种可以应用无取代基酞菁类化合物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溶解性好而又能兼具无取代基酞菁化合物优点的新型酞菁类化合物。 在早期的研究中,酞菁和金属酞菁主要是被用作颜料和染料,这主要是酞菁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稳定性很高的化合物,其具有良好的耐晒、耐热、耐碱、耐酸性及色泽鲜明等性能,制成的颜料和染料(蓝色、绿色)不仅色光十分鲜艳,着色力很高,而且十分稳定且无毒,。但由无取代基的酞菁类化合物存在溶解性能差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应用性能,因此人们在研究一种可以应用无取代基酞菁类化合物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溶解性好而又能兼具无取代基酞菁化合物优点的新型酞菁类化合物。为此,酞菁颜料、染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印刷油墨、涂料、塑料、橡胶、皮革、纺织品及食品中。 2.酞菁的合成工艺及提纯 无取代酞菁及其配合物由于二电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强,分子之间容易发生强烈的聚集作用,因此,在一般的溶剂中难以溶解,如难溶于水,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很小。这就限制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了提高其溶解性能,人们开发出各种方法,将多种多样的取代基团引入酞菁分子中。人们发现,四取代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的溶解性比相应对称性的八取代的金属酞菁溶解性更好;a位取代基比p位的有更大的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开发;蔗糖聚酯是新型的低热量油脂,可作为脂肪代用品及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治疗预防药物。本文介绍了蔗糖酯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关键词:蔗糖酯;合成;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 LI *-*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As a good kind of non-ionic surfactant,sucros esters are used extensively;sucrose polyester is a new kind of low-calorie lipin,which is regarded as fat substitute and medication of high cholesterol.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pertise,synthet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s. Key words:Sucrose esters;Synthesis;Application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 Sucrose Esters, 简称SE) , 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外观为白色至黄褐色的粉末状、块状或无色至微黄色的粘稠树脂状。蔗糖酯的蔗糖部分为亲水基, 长链脂肪酸部分为亲油基。蔗糖酯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渗透、起泡、粘度调节、防老化、抗菌等性能。同时, 它还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等特性。现已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蔗糖酯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石油开采、化肥、化妆品、制糖和果蔬保鲜等工业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蔗糖酯是单、二、三酯组成的混合物。蔗糖多酯( Sucrose Polyester, SPE) 通常指的是三酯以上的蔗糖酯。确切地讲, 蔗糖多酯是蔗糖分子中8 个羟基有6 个以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时( 即酯化度n= 6~ 8) 生成的一类蔗糖酯。多酯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饱和度和脂肪酸链长都会对其有影响。一般地, 多酯在室温下是金黄色透明的油状液体, 物理性质类似于食用油酯, 其色、香、味均与植物油脂一样, 但不被人体内的脂肪酶水解, 不产生热量, 不会被消化系统吸收, 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理想的脂肪替代品和减肥剂 , 还可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 治疗冠心病,是高附加值产品。 1 蔗糖酯的合成 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出了很多种合成方法:从反应方式分有酰氯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和酶法,从反应状态分有均相法和非均相法,从工艺条件分有溶剂法、微乳化法和无溶剂法等。 1.1 酰氯酯化法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摘要:本实验是以苯酐-尿素法合成酞菁钴,以邻苯二甲酸酐、无水CoCl2、尿素为原料,以(NH4)2MoO4为催化剂,采用金属模版法合成酞菁钴,用浓硫酸再沉淀法提纯产物,纯产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 关键词:苯酐-尿素;酞菁钴;合成;光谱测定 1 引言 酞菁类化合物是四氮大环配体的重要种类,酞菁是一个大环化合物,环内有一个空穴,可以容纳铁、钴、铜等金属元素,并结合生成金属配合物。金属原子取代了位于该平面分子中心的两个氢原子。由于与金属元素生成配位化合物,所以在金属酞菁分子中只有16个π电子,又由于分子的共轭作用,与金属原子相连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在本质上是等同的。故酞菁类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π体系。它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其分子结构式如图。这类配合物具有半导体、光电导、光化学反应活性、荧光、光记忆等特性。金属酞菁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经典金属类大环配合物中的一类,其基本结构和天然金属卟啉相似,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金属酞菁在光电转换、催化活性小分子、信息存储、生物模拟及工业染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金属酞菁的合成方法主要是模版法,即通过简单配体单元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然后再结合成金属大环配合物,金属离子起模版作用。 金属酞菁的分子结构

合成反应途径如下(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 2 实验内容与步骤 2.1仪器与试剂 仪器:台秤、研钵、三颈瓶(250ml)、空气冷凝管、圆底烧瓶(100mL)、铁架台、玻璃棒、抽滤瓶、布氏漏斗、可控温电热套(250mL)、电炉、温度计、抽滤瓶 DZF-III型真空干燥箱 SHZ-III型循环水真空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试剂:邻苯二甲酸酐、尿素、钼酸铵、无水CoCl 煤油、无水乙醇、2%盐 2、 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2.2 酞菁钴粗产品的制备 称取邻苯二甲酸酐3.69g,尿素5.95g和钼酸铵0.25g于研钵中研细后加入0.85g无水氯化钴,混匀后马上移入250ml三颈瓶中,加入60ml煤油,加热(200℃)回流2h左右,在溶液由蓝色变为紫红色后停止加热,冷却至70℃左右,加入10到15ml无水乙醇稀释后趁热抽滤。并用乙醇洗涤2次,丙酮洗涤1次,得粗产品。 2.3 粗产品提纯 将滤饼加入2%盐酸加热煮沸后趁热抽滤,再将滤饼加入去离子水,煮沸后趁热抽滤,滤饼再加入适量氢氧化钠碱液煮沸抽滤,重复上述步骤2次,直至滤液接近无色。 将产品放在表面皿上在70℃真空干燥8h。 2.4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干燥好后取少量样品溶于二甲基亚砜中,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 结果和讨论 3.1 数据处理

白芍总苷的研究进展综述

白芍总苷研究进展的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 (2) 1.2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 1.3 鞣质类 (2) 1.4 多糖 (3) 二、提取工艺 2.1 回流提取法 (3) 2.2 煎煮法 (4) 2.3 超声提取法 (4) 三、精制工艺 3.1 大孔树脂纯化法 (5) 3.2 联合技术纯化 (6) 四、检识 4.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6) 4.2 薄层色谱检识 (7) 4.3 指纹图谱检识 (7) 五、含量测定的方法 5.1 高效液相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5.2 其他方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六、药理作用 6.1 TGP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9) 6.2 TGP对神经系统作用 (9)

6.3 TGP对内分泌代谢系统作用 (9) 6.4 TGP对消化系统作用 (9) 6.5 TGP对泌尿生殖系统作用 (10) 6.6 TGP对皮肤及骨骼系统作用 (10) 七、展望 (10) 八、参考文献 (10)

【摘要】: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近年来由于提取工艺以及检测方法的提高,对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等研究作综述。 【关键词】:白芍总苷,提取,纯化,含量测定 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的干燥根, 别名金芍药,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白芍性微寒, 味微苦、酸, 归肝、脾经, 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中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 TGP) [1] ,也是白芍的有效部位, 具有镇静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 此对于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的研究很有必要性。 【 abstract 】: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dry root, including paeoniflorin,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method,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orough, in this pape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content and research review. 【 key words 】: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dry root, alias gold peony, mainly produced in zhejiang, anhui, sichuan, etc.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sex small cold, taste slightly bitter, acid to the liver, spleen, liver pain with flat, keep blood to regulate the menstrual function, gathered Yin hidroschesis effect and so on. The mai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contain peony glucoside,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TGP) [1], is also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effective parts, have composed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 So fo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research is a necessity

蔗糖酯的性能与应用试验

蔗糖酯(SE)的性能及应用 一、SE的水溶性 1 原料:SE-11(生产批号04052143大拿公司),SE-15(生产批号04052003大拿公司),SE-1、SE-3由大拿公司工程部提供。 2 试验方法 取SE 1%,室温32℃,按下列方法溶解: a 加水搅拌溶解 b 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搅拌溶解 c 搅拌中慢慢撒入水中搅拌溶解 d 与等量白糖干混匀,搅拌中慢慢撒入水中搅拌溶解 e 与等量白糖干混匀,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搅拌溶解 f 与等量白糖干混匀,加水搅拌溶解 g 与5倍白糖干混匀,按d法溶解 h 与5倍白糖干混匀,按e法溶解 I 与5倍白糖干混匀,按f法溶解 2 试验结果 a SE-11、SE-15开始有少量不溶,10分钟后完全溶解,溶 液呈浅乳白色,浑浊,pH7.5,放置数小时后浑浊物呈均匀分散入烧杯下部。 b 结果同a c 结果同a d 开始有少量不溶,5分钟后完全溶解其余同a e 结果同a f 结果同d g 结果同a h 结果同a I 结果同a

SE-1、SE-3不溶入水。 不同水温溶解SE-11、SE-15所需的时间(分钟) 大拿公司生产的SE-11、SE-15在常温下水溶性良好,加温溶解速度更快。分散的浑浊物为蔗糖二酯和三酯等混合物。 二、三聚磷酸钠对SE的分散作用 1 试验方法 分别称取1g SE 溶入配好的0.01%、0.05%、0.10%、0.20%、0.30%、0.40%的100ml三聚磷酸钠溶液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同时做空白试验。 2 试验结果 搅拌数分钟后与空白样对比,SE在0.01%、0.05%、0.10%三聚磷酸钠溶液中均完全溶解,无显著区别,在0.2%、0.3%、0.4%三聚磷酸钠溶液中有乳白色沉淀物。 3 结果讨论 SE可以与低浓度的三聚磷酸钠配合使用。

【开题报告】水溶性铁酞菁的合成

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 水溶性铁酞菁的合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酞菁是由英国的A.Braun和T.C.Tcherniac在1907年研究邻苯二甲酰亚胺和邻氰基苯甲酰胺的性质时,偶然发现的。1927年,德国弗来堡大学的H.de Diesbach和E.von der Weid试图通过邻二溴苯和氰化亚铜反应制备邻苯二腈,但是他们却意外得到了第一个酞菁金属配合物——酞菁铜。1928年苏格兰的Scottish Dyes Co.Ltd.染料工厂在玻璃为内衬的铁制反应器中由邻苯二甲酸酐和氨制备邻苯二甲酰亚胺时,发现了以杂质形式出现在反应体系中的蓝色铁酞菁。 在早期的研究中,酞著和金属酞著主要是被用作颜料和染料,这主要是因为酞著(特别是铜酞著)制成的颜料和染料(蓝色、绿色)不仅色光十分鲜艳,着色力很高,而且十分稳定和无毒,是任何其它己知化合物不能比拟的。为此,酞著颜料(染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印刷油墨、涂料、塑料、橡胶、皮革、纺织品及食品中。近年来,随着纺织品等工业对染料新品种的需求趋向于饱和,染料工业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因此在传统染料等方面的研究也趋向于缓慢,然而在许多特殊的领域,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对于所谓的功能性染料的需求一直在增加。 酞菁化合物作为一种优良的功能性染料,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质、催化活性、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酞菁类化合物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们在催化化学、光化学、电化学、非线性光学、晶体化学、超导物理学、信息材料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目前,对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比较多,通常有两种途径合成:一种是以邻苯二氰和相应的金属盐为起始物的邻苯二氰法;另一种是以苯酐、尿素和金属盐为起始物,在钼酸铵催化下完成的苯酐/ 尿素法。工业上制备酞菁铁主要是用苯酐法,苯酐法又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种。较液相法生产条件苛刻且存在有机溶剂污染和回收问题,固相法原料价廉易得,工艺简单,也是实验室制备酞菁铁经常采用的方法。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蔗糖酯

综述: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四种:溶剂法、微乳化法、无溶剂法以及酶催化法。溶剂法采用DMF或DMSO 为溶剂,但是这两种溶剂均有毒,限制了蔗糖酯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徽乳化法采用丙二醇或水代替溶剂法所使用的有毒溶剂,并加人乳化剂,使反应体系近似为均相体系。无溶剂法则是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等使熔融相成均一相,反应平稳。但是一般无溶剂法反应温度教高.反应不易进行,产率低+且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酶催化合成法屉一种新的生物台成方法,采用生物酶代替传统的催化剂合成蔗稀酯.该法催化恬性高、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产物易分离等优点。文中还对蔗糖酯粗品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介绍。蔗糖酯是由亲水的蔗糖和亲油的脂肪酸组成的表面鎏然荆。其特有的性质使之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洗涤荆等行业。 关键词:蔗糖酯;合成;反应机理;纯化;应用;研究进展 1 蔗糖酯的合成 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低成本、无毒性产品的需要,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和工艺路线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蔗糖酯的合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溶剂法、乳化法和无溶剂法,酶催化合成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溶剂法 蔗糖酯的合成制备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台成方法大多采用二甲基甲酰胺(DMF)或二甲基亚砜(DMSO)作溶剂,碳酸钾为催化剂。改进的溶剂法添加了助溶剂低碳烷基苯,使反应体系成均一相,反应速度加快。溶剂法的优点是产品纯度高,副产物少,缺点是溶剂有毒,易在成品中残留,精制成食品级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1.2微乳化法 微乳化法包括丙二醇酯法和水溶剂法,即用丙二醇和水代替DMF,以脂肪酸皂为乳化剂,碳酸钾为催化剂,将蔗糖和脂肪酸甲(乙)酯经乳化生成微乳进行酯交换反应。此反应的关键足不能破乳,否则会降低产率,而且采用水作溶剂,要防止脂肪酸酯的水解。另外.脂肪酸皂用量较大,一般为15%一30%,反应体系粘度很大,搅拌困难,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刘志伟?1在水溶剂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即在反应初期当蔗糖、皂、水和催化剂成微乳状态后,逐渐升温脱水,当水基本除尽后再向系统加人脂肪酸酯,继而迅速维持较高的真空度和1=|_j应的温度,使得酯化反应顺利进行,可以较好的避免脂肪酸酯的分解。这主要是根据在水溶体系中,当水含量变化时,酯不发生水解的温度和压力存在一个特定的区限,保持在这一区限内可避免酯的水解。 1.3无溶剂法 国外运用无溶剂法合成蔗糖酯,但是反应温度高,蔗糖易结块焦化,使反应不易进行,产率低,且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人在无溶剂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两步反应法和一步反应法。两步反应法即将反应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脂肪酸甲酯与蔗糖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低酯产物,第二阶段加入过量的脂肪酸甲酯继续反应生成多糖酯,收率以蔗糖计为92%?1。一步法是用蔗糖、脂肪酸甲醋、脂肪酸盐一次完成反应,收率为85%?1。 李祖义等???。独创地加入某种生物表面活性剂,使脂肪酸乙酯、蔗糖与催化剂整个反应体系成为均相无溶剂法合成蔗糖酯。其中生物表面活性剂是鼠李糖或改性的鼠李糖脂、槐糖脂或改性的槐糖脂以及不同配比的鼠李糖或改性鼠李糖与槐糖脂或改性槐李糖脂的混合物。反应压力为10—30mmHg。反应温度为110~145℃,反应时问为I一4h,最终产物蔗糖酯的转化率为50%~5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方法具有反应均匀、温度低、无毒性、成本低、转化率高的特点,可应用于工业生产??。张卫等??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入反应促进剂sE,使反应在较低温度下由非均相反应变为均相反应,大大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产品转

四氨基锌酞菁的固相合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氨基锌酞菁的固相合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酞菁类化合物是具有四氮杂四苯并卟啉结构的化合物。自1907年最初发现以来,其发展相当迅速, 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已有5000多种酞菁类化合物问世,用途也由最初的有机颜料和染料扩展到其他许多重要领域。酞菁颜料以其优良的耐热、耐晒、耐酸碱性能及鲜艳的蓝绿色泽在工业上广泛用于汽车、服装、食品、印刷、橡胶、纺织、皮革等的着色工艺;尤其80年代以来,酞菁类化合物在光电复印等现代高技术领域得到新的应用,掀起了酞菁类化合物的研究热潮。 近些年来,随着纺织等行业对染料新品种的需求趋于饱和、染料工业的发展日益趋于成熟,对应于传统行业的染料品种的开发缓慢。功能材料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范围。酞菁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化学特性最早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酞菁已涉及太阳能电池、电子照相、光盘存储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一些金属酞菁化合物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催化、光敏化和荧光特性,在新型功能材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影响金属酞菁合成产率的因素有反应温度、反应物的比例、催化剂和反应时间等,本论文主要采用固相法,根据不同反应物的比例和温度来研究合成四氨基锌酞菁的最佳条件。本实验主要研究: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先合成硝基为取代基的四硝基锌酞菁,再将硝基还原为氨基为取代基的四氨基锌酞菁,通过比较实验数据,(产率、红外和紫外光谱测定,),研究金属酞菁的结构,并测定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并进一步探索出最优条件。合成的四氨基锌酞菁与四硝基锌酞菁相比,具有更加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对扩大酞菁化合物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多组对比实验,用固相法探索出合成硝基为取代基的四硝基锌酞菁的最优条件,然后,研究出将硝基取代基还原为氨基为取代基的四氨基锌酞菁所需的最佳反应条件。最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产物,并对每步生成的物质进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检测,确定其成分。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蔗糖酯的合成

蔗糖酯的合成工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蔗糖酯是一种高效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蔗糖酯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乳化剂、发泡剂、黏度调节剂、润滑光泽剂、抗老化剂、润湿与分散剂、抗菌剂;在日化工业中作洗净剂和化妆品;在医药工业中作增溶剂、分散剂、渗透剂、乳化剂、包覆剂、崩解剂等。本文综述了蔗糖酯的典型合成方法及工业用途。 关键词:蔗糖酯表面活性剂溶剂法无溶剂法 蔗糖脂肪酸酯(sucroseester,SE)简称为蔗糖酯,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由蔗糖和正羧酸反应生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根据蔗糖羟基的酯化数,可以获得由亲油性到亲水性的蔗糖脂肪酸酯系列产品,其HLB(亲水、亲油平衡值)值在216之间。蔗糖酯具有良好的乳化[1]、分散、增溶、润滑、渗透、起泡、粘度调节、防止老化、抗菌等性能;同时,它还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等特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在1969年和1980年批准蔗糖酯为食品添加剂。目前蔗糖酯已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得到普遍使用。作为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蔗糖酯的原料来源普遍,价格便宜,具有高HLB,而且其HLB的范围宽,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石油开采、化肥、化妆品、制糖和果蔬保鲜等工业中。 1.蔗糖酯合成方法 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很多,主要方法可以概括为:溶剂法、无溶剂法和酶法三大类。 1.1溶剂法[2] 将蔗糖溶于DMF中,加脂肪酸(一般用硬脂酸)甲酯和催化K2CO3,在减压加热(约1.2*104 Pa和100℃)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3~5h,同时馏去甲醇,反应结束后除去溶剂和未参与反应的原料,并在乙醇中重结晶后干燥粉碎而成。本法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蔗糖不会焦化,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高(>95%)。但溶剂DMF价格昂贵、易燃、有毒产品纯化较难,因此随后又出现了由二甲基亚砜(DMS)、苄胺、环己胺等取代DMF的方法。催化剂除K2CO3外,还有硬酯酸钾、KHCO3、NaOH、NaHCO3等。由于甲醇有毒,所以以脂肪酸乙酯、丙二醇酯等代替脂肪酸甲酯。此外,添加助剂如二甲苯的各种同分异构体、乙苯、丙苯、甲乙苯和二乙苯,可使反应时间缩短,催化剂用量减少,皂生成量减少,同时减少了溶剂损失和副反应。因为不能完全除去蔗糖酯中的有毒溶剂DMF,所以食品级蔗糖酯不能用此法合成。 1.2无溶剂法[3] 无溶剂法是通过高温使反应物成为熔融相,蔗糖和脂肪酸酯在熔融相中发生酯化反应。无溶剂法反应温度较高,蔗糖易焦化结块,反应常无法正常进行。硬脂酸乙酯和蔗糖的反应属于可逆反应,为了反应有利于向正方向进行,要不断蒸出反应生成的乙醇,破坏反应的平衡,使酯交换反应趋向完全。降低压力也可促进反应向产物方向进行,加快反应速率,同时有隔绝空气作用,可防止蔗糖氧化,保持反应体系良好的熔融状态。无溶剂法合成蔗糖酯的方法还包括相转移催化法[4],即利用相转移催化剂在两相界面的特殊运输作用,将反应物从一相运输到另一相,从而使反应顺利进行。刘慧娟等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以硬脂酸甲酯和蔗糖合成蔗糖酯,温度控制在95~100 ℃就可很好地进行反应。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蔗糖硬脂酸甲酯较与其它无溶剂法相比,设备简单,反应在常压和较低温度的温和条件下就可进行,且

circrna与癌症最全癌症相关circrna明星分子总结

circrna与癌症最全癌症相关circrna明星分子总结 BioWorld前不久推送过一篇LncRNA明星分子的总结,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LncRNA与癌症:最全LncRNA明星分子总结。 此次BioWorld做了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明星分子的总结。关于circRNA,点击右边查看:circRNA:环状RNA的前世今生以及临床研究思路。对circRNA的介绍很详尽。2017 年8月,丹麦奥胡斯大学的LS Kristensen等人在Oncogene 杂志发表题为:Circular RNAs in cance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的综述文章(图1),总结分析了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s。图1circRNA的剪接模式 图2--circRNA的剪接模式circRNA在癌症中的潜在作用 a.miRNA海绵或诱捕物miRNAs是几乎所有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circRNAs作为miRNA的活性调节剂可能参与癌症。迄今为止只有少数circRNAs与单个miRNA的多个结合位点被发现。因此大多数circRNAs可能有除调节miRNA外的其他的功能。越来越多的circRNAs被证实在癌症中具有miRNA抑制功能。 b.影响剪接和转录外显子-内含子circRNAs已被证明与RNA聚合酶II通过U1 snRNP作用,增强其母基因的转录。许多基因的剪接和转录也可以通过正向剪接和反向剪接之间的竞争间接调控。这可

能是影响circRNA和典型线性剪接之间平衡的一大未知因素。c.蛋白支架对酶与底物结合基序的circRNAs可以作为支架促进共定位和反应动力学。d.蛋白海绵或诱捕物和RNA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它们的活性。e.翻译功能一些内源性circRNAs含有AUG位点和IRES,但目前对于circRNAs在体内进行翻译的证据有限。已经表明一些circRNAs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在某些组织中翻译,但这种关联性尚未在癌症中显现。 图3--circRNA在癌症中的潜在作用 与癌症密切相关的circRNAs和他们可能的功能图4--与癌症相关的circRNAs

药剂学综述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 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 。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 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 Shegokar等[3] 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 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 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 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 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 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 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 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蔗糖脂肪酸酯

蔗糖脂肪酸酯(蔗糖酯;脂肪酸蔗糖酯) Sucrose fatty acid esters (SE) ——————浙江迪耳有限公司郑海平一、蔗糖酯的制备 蔗糖酯是由蔗糖和食用脂肪酸经过酯交换反应而制成。蔗糖的—OH(羟基)亲水基,脂肪酸的碳链部分为亲油基制得的乳化剂,因蔗糖上有8个—OH基,故可接1—8个脂肪酸,其酯化的产物即有单酯、双酯、三酯、多酯。单酯含量越多,HLB值越高;双酯、三酯、多酯含量越多,HLB值越低。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蔗糖酯具有广泛的HLB值,产品型号有S-1~S-16。蔗糖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蔗糖酯的制造流程如下: 蔗糖 酯化反应蔗糖酯 脂肪酸 化学结构式为: CH2COOR CH2OH* O H O H H OH H O H HO CH2OH* OH H OH OH H *能与脂肪酸结合成二酯或三酯的羟基位置。 分子式:(RCOO)nC12H12O3(OH)8-n, 其中:R 脂肪酸的羟基;n 蔗糖的羟基酯化数。 (以蔗糖单硬脂酸酯计,R=C17H35,分子式为C30O12H56,分子量608.76)二、蔗糖酯S系列产品质量指标

三、蔗糖酯S系列产品规格型号 四、蔗糖酯的物化性能 1、蔗糖酯是一种乳白色至黄褐色粉末。无臭无味。 2、在水中分散或溶解,溶于氯仿,易溶于热的乙醇、丙二醇等有机溶剂。 3、弱酸、弱碱条件下稳定。 4、强酸强碱下易分解,在PH值低于4.2时不稳定,温度高于141℃时开始分解。 5、蔗糖酯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分子中有强亲水性的蔗糖残基团和亲油性的硬脂酸基团,因而是一种优良的食品乳化剂。 6、蔗糖酯对人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无毒,不刺激皮肤和黏膜。而且,在人体 内,经酶 解作用,蔗糖酯可水解为蔗糖和脂肪酸,前者再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 五、蔗糖酯的作用 1、乳化作用 1.1蔗糖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在水油界面产生吸附,形成界面膜,在这种界面膜中,蔗糖酯按其分子内极性发生定向排列,即亲油部分伸向油,而亲水部分朝向水定向排列。其结果是油分子与蔗糖酯的亲油部分为一方与水分子和蔗糖酯的亲水部分为另一方之间相互作用。 1.2溶液中加入蔗糖酯后,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改变体系的界面状态,从而使一种液体以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即形成乳状液。界面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对分散相液滴起保护作用,使液滴在相互碰撞中不易聚结,防止油脂分层、上浮。 1.3蔗糖酯的亲水部分与水相互作用的强度决定所形成的乳状液类型。相互作用大时,水的表面张力大大下降,接近于0,此时水发生松弛,不再形成液滴,而变成乳状液的外相,故形成水包油(O/W)型乳状液;水和乳化剂的亲水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小时,水的表面张力下降得不大,因此,形成油包水(W/O)型乳状液。 1.4蔗糖酯能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的原始结构展开,并与展开的蛋白质分子的疏水区域结合,从而增加了蛋白质的亲水性,使溶解度增大。这种作用可提高蛋白质稳定性,防止蛋白质凝聚、沉淀等现象。 1.5 蔗糖酯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范围很广(1~16),当制备O/W(水包油)型 乳剂时,如甜牛奶、纯牛奶、植物蛋白饮料等,通常选用HLB值较高的蔗糖酯,可防止蛋白质凝聚和油脂上浮,不产生沉淀、分层、油圈等现象;当制备W/O (油包水)型乳剂时,通常用HLB值低的蔗糖酯,可获得稳定的乳液。 2、分散作用 蔗糖酯的表面活性较强,吸附在分散相固体小粒子上,使分散相固体微粒均匀分散且不易沉淀,改善食品的溶解性和分散性,防止结块、结团,可用于固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