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及存在问题8

泉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及存在问题8

泉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及存在问题8
泉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及存在问题8

关于泉州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

汇报材料

(2010年10月)

一、泉州市城镇化发展背景

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个区,晋江、石狮、南安三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786万人。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泉州素有“民办特区”之称。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市立足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特点,通过侨资带动、联户集资等方式,率先多形式、多成分地创办乡镇企业,拉开了农村工业化的序幕。1978-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3%,经济总量连续11年保持全省首位,占全省的1/4强。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目前,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据“十分天下有其九”的重要地位,所辖7个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十强或发展十佳县(市),5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成为泉州经济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支柱和最大的活力源泉,形成全国闻名的“泉州模式”,我市被选定为全

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二)城镇化加速推进。泉州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城市与城镇工作,及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一手抓古城保护,一手抓新区拓展,形成跨江面海的“组团式”大城市发展格局。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6.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9年的98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7.5%,非农人口比例由不到9%增加到29%。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50亿元,一大批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相继建成。昔日“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的沿海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

按照《泉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立足“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着力在“集聚、做大、现代化”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大规模城市建设、大范围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环境整治。至2015年,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00万人左右;至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50万人左右。

(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3元、856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城镇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城乡就业率居全国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平安泉州”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三连冠”,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二、泉州市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做法成效

近年来,泉州市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紧抓产业、城市、港口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一批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加快转变为城市新市民。推进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前提推进农民市民化

一是增强城市与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制定出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政策意见,加大企业服务扶持力度,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近几年,泉州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数都在15万个以上,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泉州就业率位居全国城市榜首。目前,在泉州外来工人数约为200万。二是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2010年计划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以上。三是开展以“企业招工,政府帮忙”为主题

劳务招聘系列活动。泉州每年吸纳了10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今年来市县两级共带领200多家企业,推出15万个工作岗位,到国内18个省70多个劳务输出重点地区以及本省南平、三明等地招工,发动老员工带新员工来泉务工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统计,及时了解外来工、农民工就业状况和返乡情况。

(二)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民市民化

把小城镇作为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一是做好3个省级、12个市级试点镇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先上,狠抓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提高小城镇综合实力和配套水平,增强吸引力。目前,3个省级试点镇共确定103个项目,总投资542亿元;12个市级试点镇已确定362个项目,总投资405亿元。二是破解小城镇发展瓶颈。围绕用地、资金、人员机构等问题难题,出台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鼓励以宅基地换房(店面),对试点镇农民退出原宅基地在镇区购买房产的,予以补贴优惠,或通过土地入股等多方式解决安置农民的生活就业问题。市本级每年投入4500万元、相关县(市)也相应配套1.68亿元作为小城镇补助资金,同时引进大财团采用BT、BOT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强指导与服务。特邀一批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驻泉负责人和我市工程规划领域具有较高业务

水平的专家,组成技术服务组,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积极推进简政强镇,按照“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事权、明确责任、创新机制,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重点小城镇,让问题在一线解决,审批在一线完成,效能在一线体现。

(三)以营造和谐融入氛围为关键推进农民市民化

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评选表彰百家劳动用工规范管理先进企业。二是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依托全市26个行业工业联合会和工业园区,以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检查,推行建设领域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除德化外已全部建立),全市已有超200家建筑施工企业预存工资保证金6000多万元;实行欠薪群体性事件日报告制度,市县两级均已建立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已筹集应急保障金2000多万元。与全国20多个省(区)91个城市签订协议,依托城际间工会职工就业维权联盟城市,实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双向对接模式,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维权的“两头管”。三是切实保障外来工子女平等就学。出台做好外来员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门还建立了与本地学生相同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和学籍卡等档案资料,为外来工子女办理免费读书证,举

办“冬令营”,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以帮助外来工子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目前有22.33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该类生源数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29%。四是强化外来务工人员人文关怀。连续多年举办“情系外来工畅通返乡路”活动,让拥挤的春运旅途成了温馨返乡路。春节期间开展留泉务工人员“免费游泉州”、“四海一家”除夕联欢活动,使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深深感受到“第二故乡”的人文关怀。开展百万真情专项活动,今年来有2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加入“乡情网”,畅享与老乡1分钟1分钱通电话,向近30万外来务工人员赠送百万真情专项保险。五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新模式。制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把流动人口原本持有的《暂住证》、《计生审验证》、就业证等多种证件融合为一本新版《暂住证》,在泉州任何一个县市都可通用。持有该证的流动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就业、教育甚至购买经济适用房等十项优惠政策。在沿海县市和山区重点乡镇、街道、社区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实行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和优生优育服务,统筹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教育和维权,推广租赁房屋登记备案和委托管理的模式并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提出服务外来工35项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法制教育和就业培训,开辟外来工诉讼绿色

通道。泉州市“外来工维权新模式”首次入围并荣膺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中的优胜奖。

(四)以打破城乡壁垒为突破推进农民市民化

一是扎实做好“村改居”农民市民化。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城区拓展,镇改街道、村改社区步伐加快。在“村改居”过程中,泉州将城市社区工作纳入城市与城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制定妥善的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政策,推进社区建设规划和整治、社区环境改造和社区文化功能建设,确保在待遇、思想、生活方式上市民化。2002年以来,全市新设立160个社区居委会,占全市总数的40%,城郊及城镇周边农民市民化有效推进。二是放宽农民城镇落户条件。全面推行“五年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落户迁移条件,允许长期在泉州工作生活或有突出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新泉州人”。同时,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出台相关政策对进镇区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各县市也积极出台更为宽松的落户政策,如在晋江市,只要在晋江务工满3年、暂住满5年的外来人口就可以申请办理晋江户口,在晋江购买房产的外来人口,即可办理自己和直系亲属的晋江户口。

(五)以平等待遇为基础推进农民市民化

在政治待遇方面,2007年以来,泉州已有100多名外来

员工列席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100多名外来员工被评为市级以上先进模范,多名外来员工被评为全国劳模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让外来务工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归属感, 增强对都市的主体责任感,真正融入城市、城镇。在社会保障方面,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工、农民工为重点,加大职工五险扩面征收力度。大力推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继晋江、南安、泉港、洛江、安溪、石狮之后,今年德化县也出台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实施意见。全市有超过1.9万被征地人员人参加老年养老保障。

(六)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推进农民市民化

深化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文明市民学校培训、文明礼仪知识讲座等途径,使讲文明、懂礼仪、守法纪、爱环境、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和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道德、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涉台、环保“七进社区”活动,评选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活动,夯实文明创建基础。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当然,在推进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也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和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城镇化水平的制约。城市是市民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平台,因此城镇化和城市化也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和主

要动力。虽然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7.5%,但是泉州的城市化进程整体上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面积小和人口比重低,中心市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都比较弱。2009年,市辖区人口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比重仅为15%,中心城区的鲤城、丰泽的总户籍人口更是不到20万,仅占全市总人口的8%。因此,城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直接制约了农民市民化的空间和进度。

二是体制机制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度。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是城乡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体制机制差异。农民进城后,面临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土地制度等制约,部分人口存在“不完全城镇化”的问题。入户方面,市辖区常住人口有13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28万,比例只有21%。鲤城和丰泽的户籍人口比例也分别只有24%和14%,大量农民工未能成为市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对新转市民的农民来说,就业、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都有较大的压力。其中,“居不易”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障碍,由于房价高涨,同时廉租房等政策保障房覆盖面小,很大一部分外来农民工住在工厂或者在“城中村”租房,“候鸟经济”的模式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在城市里扎根下来。土地制度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限制,除了被征用以外,大部分农民依然保有宅基地

和农业用地。土地既是农民的财产和心理保障,又是联结农村的纽带。由于农村土地尚不能完全市场化流转,农民缺乏进城的启动资本,也很难真正脱离农村。

三是思想观念的制约。农民进城不仅仅是身份上的市民化,也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市民化过程。但是思想观念上的滞后也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方面,虽然已经住在小区,但很多农民把农村的传统生活习俗带进来,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比如有些农民居住地卫生维持较差,过年过节连夜放鞭炮,婚丧事通宵大操办,甚至有人在房前屋顶种菜、养鸡鸭,袒胸露臂,随地吐痰,随便穿越马路等。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陋习,阻碍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受旧的城乡二元体制和语言文化影响,一些泉州市民习惯把进城农民工看作“外来群体”,其中对农民工带有偏见和歧视的不乏其人。这容易使外来农民工在内心产生不信任感和排斥感,缺乏对城市的认同,也制约着外来农民的市民化进城。

四、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农民市民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体制等方面协调推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一是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打响、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加快改革,加紧推进,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分散零星住宅

向居住小区集中,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二是着力做优城市与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向城镇延伸、覆盖,集中资金改造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电信、邮政、电力、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保、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推进小城镇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顺应人口空间集聚、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镇聚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行居住证制度。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合并实施。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保障农民工的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四是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全方位开展市民教育,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制度规范、媒体宣传等办法,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志愿服务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的行

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抓紧制定出台加强社区建设的政策,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有规模、有档次的生态宜居社区。五是着力营造和谐用工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县(市、区)和示范企业活动,实施“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计划”。扩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范围,把“体面劳动”纳入创建内容,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管理和服务,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探索扩大工资保证金制度实施范围。指导和督促各地加强欠薪应急保障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追偿等工作。继续扎实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1)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身份壁垒,让农民进得来现行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与市民分割的根本原因。必须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实现身份转变扫清障碍。一是改革附加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保、教育等功能,让农民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二是对入户主城区、6 个区域中心城市、区县城、中心集镇的农民,实行分类指导,降低学历和收入等入户门槛。在此基础上采取梯级推进方式,逐步放开小城镇、县城、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户口自由迁徙,最终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户口自由迁徙。 (2)完善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留得下要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潜在转移群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有效整合劳务、教育、劳动等部门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学校提供培训资源、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培训机制;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量身订做培训方案,变短期培训为中长期培训,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真正让农民有一技之长,在城镇能稳定就业。 (3)健全社会保障及救济机制,推行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让农民稳得住建立完善的、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及救济制度,消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自愿放弃在农村拥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源,自愿转为城镇居民。一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实行以经济补偿或换取社会保障的形式,鼓励进城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 鼓励支持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利用和以土地入股、合资合作的形式流转土地; 探索在农村征地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集体资产,用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期发展权和公共建设需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处分权的统分结合机制; 建立农村土地荒芜处置办法,收取荒芜费,提高农村土地闲置成本,促进土地的退出、流转和利用。二是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期权制度。参照重庆市国有土地级别规定,将全市各区域农村宅基地合理确定级别参数,并以此将全市宅基地面积折算为全市流通使用、不改变原有用途的土地使用期权指标。 (4)改革现行住房政策制度,推行以宅基地和农房换城镇住房,让农民住得起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住房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民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安居才能乐业,也才能自觉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城镇的一员。①固定住所既可是一定面积的自购房,也可是一定面积、租赁一定年限以上的租赁房。②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及住房处置机制,增强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解决住房的能力。③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按规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廉租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等待遇。 (5)推进立法进程,创造公平法制环境,让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有法可依加快立法进程,是推进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的重要保障。在立法指导思想上,要树立城乡一体的观念,不能有人为的歧视和政策障碍。要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及时制订和出台推进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的法规和政策。要针对农民进城后的社会保障和各项经济、政治权利保障,以及农民宅基地、农房、承包地等问题制订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各项保障措施和行为,明确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的具体处置程序,以及农民个体、集体、区县乡镇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权利、义务和关系 三、政策思考 虽然广州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 年1 月21 日)上走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改革投融资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2.6%, 超过 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 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 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 现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调研报告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itizenization of far mer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调研报告 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 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 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 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区委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全区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制定了我区力争两个率先的时间表,沿江街道作为全区的经济重镇,要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争做企业创新的先行街道、xx北大门建设的示范 街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街道。 沿江街道地处长江之滨,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以北1公里处,东邻长江,西与盘城镇接壤,南连泰山街道,北靠南京钢铁集团,总面积约30.9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人,下辖五个村、二个居委会,农业人口8754人。辖区内有南京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xx大学xx校区、xxx大学xxx学院等大单位。104、宁连、宁扬公路在辖区内交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20xx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759万元,完成工商税收40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

新的xx区成立以后,区委、区政府把沿江街道作为江北主城区的一部分来建设。沿江街道为呼应新市区建设,在着力加大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市民化步伐,响亮地提出建设城市化的新沿江,培育市民化的沿江人,并在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以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为手段,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市民转移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而要农民脱离土地,洗脚进城的最快方法就是加快建设发展步伐,走征地带动之路。 多年来,随着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大xx校区、南钢等大单位的建设发展,已经使一批农民通过征地带动转变成城市居民。随着江北新市区和沿江大开发速度的加快,沿江街道再一次成为开发的热土。截止到8月初,先后有浦东房地产征下大外江3500亩土地建设威尼斯水城;京新、复兴4500亩被苏宁公司摘牌,用于房地产开发,同时苏宁公司还拿下了航海仪器二厂以南的170亩和复兴七组复兴路以北的160亩土地;金飞成集团联通公司的160亩土地、农科所30亩土地均被摘牌。另外,xxx学院征地手续已完成,已进入拆迁补偿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学08-2班孙涵我国农民工问题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即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反映出许多独特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我们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成为政府、媒体和学界近几年倍加关注的热点。 市民化问题应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比较集中一些。其中,武汉大学刘传江教授的研究及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等文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与对策等作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不少论文直接探讨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当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如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距离、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源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先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从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及经典的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我们用“农民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工

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进城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他把农民工市民化界定为“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化。” 第二,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越来越强烈、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如何来评价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刘传江、徐建玲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数定义为留城意愿率(W)与留城能力指数(A)乘积的平方根。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反映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外部制度因素、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和农民工个体市民化进程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二级指标和具体的量化计算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初步阶段或称之为低市民化进程阶,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调研报告

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调研报告 区委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全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制定了我区力争两个率先的时间表,沿江街道作为全区的经济重镇,要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争做企业创新的先行街道、xx北大门建设的示范街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街道。 沿江街道地处长江之滨,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以北1公里处,东邻长江,西与盘城镇接壤,南连泰山街道,北靠南京钢铁集团,总面积约30.9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人,下辖五个村、二个居委会,农业人口8754人。辖区内有南京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大学xx校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等大单位。104、宁连、宁扬公路在辖区内交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20xx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759万元,完成工商税收40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 新的xx区成立以后,区委、区政府把沿江街道作为江北主城区的一部分来建设。沿江街道为呼应新市区建设,在着力加大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市民化步伐,响亮地提出建设城市化的新沿江,培育市民化的沿江人,并在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以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为手段,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移步伐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市民转移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而要农民脱离土地,洗脚进城的最快方法就是加快建设发展步伐,走征地带动之路。 多年来,随着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大xx校区、南钢等大单位的建设发展,已经使一批农民通过征地带动转变成城市居民。随着江北新市区和沿江大开发速度的加快,沿江街道再一次成为开发的热土。截止到8月初,先后有浦东房地产征下大外江3500亩土地建设威尼斯水城;京新、复兴4500亩被苏宁公司摘牌,用于房地产开发,同时苏宁公司还拿下了航海仪器二厂以南的170亩和复兴七组复兴路以北的160亩土地;金飞成集团联通公司的160亩土地、农科所30亩土地均被摘牌。另外,浦江学院征地手续已完成,已进入拆迁补偿程序,这一系列的土地开发将一次性让4516名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市民。 沿江街道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将街道行政中心迁至农业人口较为聚集的洲区,以推动洲区的发展,并对还未挂牌的土地,由街道拿出资金来进行土地储备,以尽快实现街道辖区内的农民在两年内全部转移为城市市民的目标。同时,积极推动房地产企业的早日开工建设,让离土离地的农民,尽快集中居住到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小区中,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农民身份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真正转变。 二、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增加农民转移为城市市民后的收入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1)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 (三)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二、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2) (一)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限制 (2) (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2)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 (3) (四)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3)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对策 (3) (一)放宽户籍制度 (3) (二)完善社会保障 (3) (三)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农民工新市民意识 (4) (四)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 参考文献 (4)

摘要: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在增强,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家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一趋势的出现,使农民工问题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觉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接下来主要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阶段在乡镇企业不可能更有效吸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样一方面使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闲置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依靠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发展的出路之一。 (二)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又在于农业现代化。而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农民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才能实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与钟祥市,四川三台县和重庆潼南县共计75名农民工,其中黄冈市14名,钟祥市25名,三台县28名,潼南县8名。前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同学在自己家乡就近统计调查所得,潼南县的农民工全部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潼南县的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3基本情况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难题及其原因,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制度及自身身心素质等深层次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策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满足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但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的存在,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和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本文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更大潜能。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新生代农民工既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又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的差别。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针对这部分80后、90后农

民工,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又叫民二代)”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流动到外地城市或城镇被人雇用从事非农工作的80后、90后,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需求,渴望继续学习,重视技能培训,强烈希望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并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城市社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10月9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报告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在1980~1994年的80后、90后农民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76.3%不打算回户籍所在地,愿意回去的人中63.4%希望在县(市、区)就业。他们与农村生活渐行渐远,对融入城市有着更强烈的意愿和新的诉求。那么,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呢?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的转变,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及由此获得的收入作为其收入的主要部分变为主 要从事非农产业及由此获得的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活地域改变,由常年居住在农村变为大部分时间、甚至常年居住和

农民市民化_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_文军

第36卷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6,No.3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04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文 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市化;非农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3-0055-0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 三农 问题与城市化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而它们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就是农民的最终出路与角色转型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在中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典型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常常是通过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将农村人口驱逐到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工厂中的工人而实现的,因为正是这一过程保证了大工业扩张时期的劳动力供给和再生产。而在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相反,农民到城市就业大都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曾经形成一股直到现在都没有衰退的 民工潮 ,但农民的进城和农村城市化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后果。因此,在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中,尽管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不同,大多没有可以用于我们直接借鉴的。而在国内,虽然迄今为止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中有关 三农 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多了,但在农民市民化问题上,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一个难以启动的话题。因此, 收稿日期:2004-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2BZZ031);上海市2003年度 曙光计划 项目: 从农民到市民:上海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研究 ;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文军(1969 ),男,湖南祁阳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