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第30卷第2期 2007年2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Vol.30No.2 

Feb.2007 

收稿日期:20052122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2004kj312zd )

作者简介:吴子稳(1951-),男,安徽庐江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吴子稳, 庄德林, 傅为忠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文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的数学模型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与G DP 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检验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配弟2克拉克趋势,并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始终是最大的,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第三产业的影响超过第一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急需进一步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灰色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07)120226204

G 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f Anhui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 th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U Zi 2wen , ZHUAN G De 2lin , FU Wei 2z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

Abstract :The grey relation t 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quantitatively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chan 2ges of indust rial st ruct ure and t he growt h of GDP in Anhui Province after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out side world.The empirical test has demonst rated t hat t he indust rial st ruct ure changes of An 2hui accord wit h t he Petty 2Clark ’s Law.The chang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 he economic growt h.In t he past years from 1978to 2003,t he second indust ry has brought t 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Anhui ’s e 2cono mic growt h.Meanwhile ,t he p rimary industry has become less important t han t he ot her indus 2t ries year by year ,while t he impact of t 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been https://www.doczj.com/doc/067058624.html,pared wit h t he industrial st ruct ure of developed p rovinces ,Anhui ’s indust rial st ruct ure is badly in need of optimiza 2tion.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it s adjust ment are also p roposed.

K ey w ords :adjust ment of indust rial st ruct ure ;economic growt h ;grey relation t heory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1]。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密切联系,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和薄弱环节,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发达省份进行了对比,找出差距所在,力求给出有效的调整对策。

1 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改革开放后安徽省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安徽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变化的趋势与配弟2克拉克趋势相吻合,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份额首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份额一直增加[2]。具体而言,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978年~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

重稳步上升,并最终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平,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大幅提升,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②1991年~1994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升,并创历史最高水平,首次突破50%,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并被第三产业超过,三次产业格局调整为“二、三、一”。③1995年~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攀升,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越来越小。

(2)安徽省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现状比较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拉大,就产业结构而言,安徽省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明显偏低,且差距悬殊,这都说明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急需进一步优化。

2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1 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分析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或空间相对变化,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其实质就是通过对系统内时间序列下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分析计算关联序列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并做发展态势的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求出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并按大小排出关联序,关联度越大,说明被研究的系统内各比较序列的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序列越近似,近似程度越高,与参考序列的关系越紧密[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过程具体如下:

(1)选择参考序列(系统特征序列)为x0= {x0(1),x0(2),…,x0(t)};比较序列(相关因素序列)x i={x i(1),x i(2),…,x i(t)}(i=1,2,3,…,t)。

(2)初值化。x′0=x0/x0(1)={x′0(1), x′0(2),…,x′0(t)};x′i=x i/x i(1)={x′i(2),…, x′i(t)}(i=1,2,3,…,t)。

(3)计算关联系数。在t=k时刻,记L0i(k)为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则有

L0i(k)=A/B

其中,A为min

i

min

k

|x′0(k)-x′i(k)|+ρmax

i

max

k |x′0(k)-x′i(k)|;B为|x′0(t)-x′i(t)|+maxmax |x′0(t)-x′i(t)|;ρ∈[0,1]为分辨系数,用来削弱最大值过大而失真的影响,提高关联系数间的差异显著性,通常取ρ=0.5。

(4)求关联度。记r0i为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则有

r0i=∑

n

k=1

L0i(k)/n

(5)排出灰关联序,并分析说明。

根据以上理论,选取安徽省1980年~2003年G DP作为参考序列,安徽省同期三次产业产值为比较序列,见表1所列。按以上步骤计算可得:第一产业产值与G DP值的灰色关联度r01=0.716;第二产业产值与G DP值的灰色关联度r02=0.805;第三产业产值与G DP值的灰色关联度r03= 0.669,显然,r02>r01>r03。

表1 安徽省历年G DP与三产产值亿元

年份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G DP140.9331.2658.0663.7801.21069.81488.52003.7一产64.7141.0246.2190.5230.5284.1336.7581.2二产50.1117.8251.5280.3333.0494.9744.2938.7三产26.172.4160.4192.8237.7290.9407.6483.6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G DP2339.32670.12805.52908.63030.23290.13553.63972.4一产665.4732.4739.7741.1732.2754.2749.8763.8二产1097.41260.91253.51278.91296.61415.21529.11780.6三产576.4676.7812.2888.61001.41120.71274.71428.0

计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对G DP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如果分别选取安徽省1980年~1991年、1993年~1996年、2000年~2003年的G DP为参考序列;选取安徽省同期相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则经计算可得3个时期各产业与G DP的关联度(令r it 代表一、二、三产业在3个不同时期与G DP的关联度,i=1,2,3;t=1,2,3)。1980年~1991年第一、二、三产业与G DP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11=

722

 第2期吴子稳,等: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0.732,r 21=0.850,r 31=0.642;1993年~1996年第一、二、三产业与G DP 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 12=

0.531,r 22=0.858,r 32=0.664;2000年~2003年第一、二、三产业与G DP 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 13=0.607,r 23=0.866,r 33=0.769。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次产业对G DP 增长的影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第二产业对安徽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是最大的,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而第三产业对安徽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并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一结果与文献[4]对我国各主要产业部门增长率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之贡献平均在9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结论基本一致。2.2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分析

(1)令R 表示G DP 的增长率,则有

R =

∑m

i =1

a i r

i

(1)

其中,a i 为i 产业在G DP 中所占的比重;r 为i 产业的产值增长率[5]

。(1)式表明G DP 的增长率高

低取决于各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各产业增长率的高低2个方面的因素。

2003年安徽省G DP 的增长率为9.2%,见表2

所列。如果将2003年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分别按

1981、1991和2001年三次产业的比重来计算,见表3所列。可得G DP 的增长率分别为4.5%、8.0%

和8.8%,则2003年实际增长率与按1981年、1991年、200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所计算出的增长率的差额(即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7%、1.2%和0.4%,这一结果既说明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影响非常大,同时也表明安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

(2)为了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将(1)式两边对时间t 求导。则有

R ′=

∑n

i =1

a ′i r

i

+

∑n

i =1

a i

r ′

i

R ′R

=∑

n i =1

a ′i

a i a i r i R

+∑n

i =1

i

r ′i

r

i

a i

r i R 令 U =R ′/R;U ai =a ′i /a i ;U ri =r ′i /r i ;g i =r i /R

则有

U =

n

i =1

U ai

a i g i +

n

i =1

U ri

a i g i =U 1+U 2

以上公式表明,G DP 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U 由U 1和U 2两部分构成,即U 1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称之为结构效应部分;U 2主要是由于各产业的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称之为增长效应部分。利用上面的公式对历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及G DP 的相对增长率进行计算可得各年份的U 和U 1的值,结果见表4所列。

表2 安徽省国民经济速度指标

(%)年份

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G DP

5.17 2.87-0.931

6.7720.9820.6514.3614.4112.718.478.138.278.638.99.2一产

2.20 4.45-22.7916.94

11.88 3.0217.567.649.22 2.608.01 1.20 2.75 3.9-3.0二产 4.837.059.7418.7030.4029.4911.3717.0414.019.15 6.409.9410.5410.814三产

10.12

-5.16

15.91

13.72

15.95

23.19

17.22

15.44

11.17

11.75

11.22

10.31

10.42

9.8

10.2

表3 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年份

1981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G DP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一产

51.936.637.328.728.826.622.629.027.827.426.026.024.222.821.718.9二产30.837.037.342.241.546.350.046.947.647.247.043.842.843.043.544.8三产

17.3

26.4

24.4

29.1

29.7

27.2

27.4

24.1

24.6

25.4

27.0

30.2

33.0

34.2

34.8

36.3

表4 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率和各产业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

(%)

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U -0.445-1.324-18.6300.251-0.016-0.3050.004-0.118-0.334-0.0400.017

0.0440.0310.034U 1

-3.337-9.748-0.483 1.085

3.248

-7.197-0.3140.172

0.750

0.982

1.304

1.533

0.985

2.002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计算的14年中,其中有9年的U 1与U 的变动方向一致,并且就数值而言,

8

22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 

有8年U1的数值大于U,充分说明,结构的相对变动对G DP的相对变动影响非常大,并且在这8年的时间里,G DP的相对变动主要是由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

文献[6]对山东省1980年~1997年间,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所进行的分析计算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山东省1995年、1996年和1997年,整体G DP的相对增长率全部是由于结构效应部分引起的。因此,可以看出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3 结 论

由以上分析计算可知,改革开放后安徽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变化的趋势与配弟2克拉克趋势相吻合,三次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再调整为目前的“二、三、一”,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影响巨大。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产份额过大、二产比重偏低等不合理的地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1)第一产业在安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低于其他产业,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的一产比例仍显太高,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应该稳定发展农业,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着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2)第二产业与安徽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一直是最高的,但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迅猛发展后,近年来二产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并且与发达省份相比,二产的比重差距悬殊。

另外,文献[7]对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量化估计其水平大致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的20%左右。而安徽工业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应该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安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投入,增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水平提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推动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3)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基本上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安徽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单从份额上看,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不大,但是就整体水平而言,差距非常明显。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安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如文献[8]指出的那样“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安徽省要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就必须遵循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战略高度认真做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工作,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范 金,郑庆武.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4:30-31.

[2]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222-223.

[3]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35-147.

[4] 叶依广,曹 乾.我国产业部门增长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分

析[J].经济地理,2003,(3):304-307.

[5] 郭金龙,张许颖.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8,(9):38-42.

[6] 崔玉泉,王儒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

理科学,2000,(3):53-56.

[7]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

的初步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3,(3):18-28.

[8]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 奇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5:1-50.

(责任编辑 张 镅)

922

 第2期吴子稳,等: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及调整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加强工业强县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1、突出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先后组织实施企业间兼并联合重组方案270余例,盘活存量资产近230亿元。到2005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由1998年3.1亿元增长到2005年13.1亿元,增长3.3倍。二是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大型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通过“九个一批”的改革措施,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拓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领域,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广阔空间。到2003年底,完成了1204户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到2005年底,已有1537户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由554户减少到231户,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户数由2625增加到5021户,所占比重由67.5%提高到95.2%,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73.6%提高到86.4%。三是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通过对劣势企业重组“打捆儿”申报债转股,共对55户企业重组为21个项目申报成功,债转股金额116.5亿元。通过实施债转股,21户债转股企业年平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6.5亿元,负债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企业共剥离银行不良贷款560亿元,已处置231亿元。通过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十五”期间,成功上市企业21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四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03年以来,按照“属地移交、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全省共分离移交企业办中小学校253所,占总数的85.8%,基本完成了大中型企业所办医院的分离移交或企业化改革管理工作;除省机场公司所办公安机关外,基本完成了企业所办公安机关的移交工作;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全省现已有114.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2%;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企业生产与生活的水、电分离。五是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32家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已累计分离辅业企业(含集体)333个,剥离三类资产64.7亿元,分离富余人员约13万人,安置职工10.3万人。 2、突出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创新企业组织形式。除中央在皖企业外,全省33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329户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占总数的99.4%。二是大力推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拓展企业融资方式。我省45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通过股改,上市公司率先享受了资本市场融资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融资72亿多元。三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制衡机制。我省约有6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制衡机制,其中40%的企业实现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全部解决了控股公司法人代表与上市公司的交叉任职问题。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以效益增长为基础的企业职工工资均衡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了职工收入分配办法,企业实行灵活工资分配方式的占81.3%。全省已改制企业中,管理人员实行竞聘的占85.8%。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全省有309万人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1%。四是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促进负担沉重的老企业焕发新生机。1998年以来,全省共争取118个企业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共涉及资产149.1亿元,职工37.2万人,核销银行呆坏帐88.6亿元。截止2005年底,有102个项目已经实施终结。通过实施关闭破产,消灭了一批亏损源,生成了一批新的优强企业。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淘汰落后工作。几年来,全省共关闭865处落后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小煤矿,关闭264户小水泥企业,关停60户小轧钢、小冶炼、小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经济活动正以高新技术为动力推动着一场世界性新的产业革命并极大地推进着产业结构发展的进程当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其中克拉克在《经济发展条件》年中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将发生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继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罗默年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然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我国“十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已经进入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处理的首要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省之一的江苏省其产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正逐步地由技术水平低的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以至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从初加工工业向高加工工业演进主导产业先由消费资料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转换从与国际市场联系较少向与国际市场相适应建立完善的内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转变。这些转变都标志着江苏省产业结构正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省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如产业结构整体层次较低、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对资源能源过度依赖城乡二元结构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问题严重苏南苏北区域差异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仍旧存在有的问题还处于日益加剧的状况。江苏省如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省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正确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嘲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早在世纪年代就着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他的《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投入产出技术应用于以下几个专门问题①美国对外贸易②地区经济平衡和裁军③环境污染问题④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目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中运用得最普通的工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研究的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并得到他称之为的“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初步讨论了国际相互依赖的若干机制。嘲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即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影响很深第一章绪论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将研究领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一、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 (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扩大居民消费一是要完善消费政策。要总结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但扩大居民消费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还要探索多种办法,

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改善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同时要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要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二、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需要有一个过渡,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要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形成并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避免城镇过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和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 (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条件,任何时侯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护农民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建设既要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提高技术起点,注意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根据需求,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决定了其经济实力、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文章在分析安徽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安徽产业结构的对策。 标签:安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1 安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一定进展。尤其从1995年以来的17年时间里,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经历了由“二、一、三”演进到“二、三、一”的过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5年分别为32.26∶36.46∶31.28,2011年分别为13.37∶54.44∶32.19。二、三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安徽作为中部地区,虽没有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但通过工业强省战略等一系列以依靠自身为主的政策也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且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经济结构有明显改善。三次产业发展变动情况及所占GDP的比重如表1: 从三次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1995-2011年17年安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趋势明显,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10.66亿元,2011年即上升为15110.3亿元,增长了8.35倍,增长快速。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速最快,增长了12.46倍,其次是第三产业,增长了8.58倍,第一产业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仅增长了3.46倍,但总体仍属增长态势。 从表1看出1995年三次产业在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差不大,但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则逐年下降,1995年到2011年下降了18.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在不断上升,但在2002-2004年3年间有小幅的波动,2004年后又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1995-2011年17年间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这17年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上升了0.91个百分点,不到一个百分点。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1995年三次产业处于“二、一、三”的状态,从1995-2005年11年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着一定的交替,但到2005年后,三次产业的结构比较稳定,工业增长强劲,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按照发展经济学产业发展三阶段规律,即第一阶段:传统社会经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和服务业,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低效率劳动力停滞在农业部门;第二阶段:高速增长的工业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制造业支撑;第三阶段: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逐步提高。从近几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来看,其正处于第二阶段。 2 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模式粗放,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目前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和有色金属加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有10%左右。“粗加工、低技术”比重较大。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占加工工业比重仅为1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力量较为薄弱,其增加值仅占工业比重的4%左右。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江苏;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ealth.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full use of regional resources to play a regional advantage, improv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o meet the region's growing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Have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als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fec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how to correctly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Jiangsu Provinc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made of different Adjustment. Key words: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Jiangsu; economicdevelopment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由1373.5亿元增加到5601.9亿元,年均增长22.6%。工业化率达43.7%,比“十五”末上升9.4个百分点。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 18.1:42:39.9调整为2010年的14.1:52.1:33.8。 (二)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到2010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轻工、石化六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9%。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由2006年的“零”起步发展到2010年汽车、家电等7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5%左右。 (三)规模以上企业增多,骨干企业作用加强。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万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7家,超500亿元的4户,其中11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四)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共完成投资15322亿元,年均增长40.9%。其中,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7614亿元,年均增长34.6%。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全省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3户,其中,国家级23户,省级430户。认定省级新产品835项。

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均占全社会总数的70%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居全国前10位,其中基础指数高居全国第二位。 (五)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至2010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数达到134.2万户,私营企业22.9 万户。公有制工业在总量增长1.9倍的同时,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5.4%下降到42%,非公经济增长了4.2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4.6提高到58%。全省非公经济已形成汽车零部件、家电、电线电缆、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六)“两化融合”深入推进。2010年,全省88%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和生产过程控制等应用,马钢和铜陵有色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奇瑞等57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七)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成效,工业能耗显著下降。至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了40.7%,促进了万元GDP能耗下降20.36%。 二、基本做法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此次考察感受最深的,是安徽从上到下那种强烈的工业化意识和广大干群重工业、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几年安徽紧紧咬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

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与发展趋势

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安徽经济的发展,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主要从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等方面对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经济增长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第一和第二产业支撑,演变到目前主要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由此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安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从现状的分析的结果中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安徽省产业结构合理性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合理性判断基准 影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经济是否稳定和经济发展速度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的特性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产业结构合理性判断基准,并根据这些基准建立相应的分析方法,应用所建方法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1.1.合理的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具有的特征为:①产业结构体系较完整,并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协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和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加上自身较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种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②各个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各产业部门在质上互相依存、制约,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组成,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和谐运动,可以灵活互换;③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处于均衡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消费同步增长,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就业比较充分,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上是均衡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④产业结构和技术、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其主导技术和主导产业都是不同的,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也随之更替,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始终与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保持一致;⑤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相适应。国家之间不同的自然资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产业结构,只有与本国自然资源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才是合理的。以上五种形态同时具备是合理产业结构的基本条件。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现状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快速发展的核心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新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自70年代以来连续四年。按实际汇率计算,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8%;世界贸易增长9.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达到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已提出了全面振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6年为7.3%,低于世界3.5%的整体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了全球的贡献率为30%,25%,按照购买力平价超过50%。其原因是:首先,由于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发展资源的经济能力增强的领域进入较快增长;其次,中东国家和贸易顺差得益于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的长期和稳定的员工队伍的工作,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约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最强劲的经济增长,70年代2006年,5.2%的经济增长率;四是经济稳定增长在拉丁美洲,大国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以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冲击的能力,经济增长在2006年的5.3%; 5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良好,虽然有过短暂的泰国金融风暴,东盟经济整体的声音,四小龙经济较快增长,2006年,亚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经济增长;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已经成为在美国之外的另一大动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 在2007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很高。同时,在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严峻。这种不平衡的贸易不平衡主要表现,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最近几年扩大,短短几年已经翻番。这种不平衡反映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相对缺乏美国的储蓄,而其他国家相对缺乏消费,而来自美国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正是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导致贸易失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过流动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续收缩,CPI增速在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比较适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服务价格(特别是物价和生活相关的服务,如租金等)占主导地位导致了上涨,而贸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但由于全球化和提高生产力和呈现下降趋势。但流动性泛滥的资产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经历不仅房地产价格仍然固执地上涨宏观调控(美国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继续朝着泡沫新的高度。2006年,全球股市上涨了近20%,已经超越了创建2000年初的历史峰值,同时,在流动性支持商品市场已经运行的高。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会接触到商品市场,流动性将支撑繁荣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高企反弹,回到上升通道。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