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爆炸图明细

爆炸图明细

爆炸图明细
爆炸图明细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4335-19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标准对油气田生产设施及装置在油气集输、处理、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形成的危险场所进行分区,以便合理选择电气设备。 第1.0.2 条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地面建设新建和扩建工程中的爆炸危险场所分区,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应执行本标准。本标准末涉及的部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和参照执行有关专业标准。 第二章爆炸危险场所 第一节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2.1.1条下列混合物,应划为爆炸性气体混

合物: 一、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易燃液体的蒸气、薄雾、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薄雾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三、可燃液体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井有泄漏时其蒸气、薄雾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二节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第2.2.1条爆炸危险场所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进行分区。 一、0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期存在的场所(如密闭的容器或储油罐内部气体空间)。 二、l区:在正常运行中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三、2区:在正常运行中不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即使产生也只能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第2.2.2条划分爆炸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原则:

火灾爆炸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理化学易混知识点

1显热和潜热两个概念的区别? 对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加热,只要它的形态不变,则热量加进去后,物质的温度就升高,加进热量的多少在温度上能显示出来,即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称为显热.如对液态的水加热,只要它还保持液态,它的温度就升高;因此,显热只影响温度的变化面不引起物质的形态的变化。例如机房中、其计算机或程控交换机的发热量很大,它属于显热。对液态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当达到沸点时,虽然热量不断的加入,但水的温度不升高,一直停留在沸点,加进的热量仅使水变成水蒸气,即由液态变为气态.这种不改变物质的温度而引起物态变化(又称相变)的热量称为潜热.如计算机房中、工作人员人体发热以及换气带进来的空气含湿量,这些热量称为潜热.(全热等于显热与潜热之和.)密度、表观密度、容积密度、堆积密度有什么不同? 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主要是材料所处的状态不同。 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所谓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含有任何孔隙的体积。 表观密度也叫视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材料单位表观体积(包含材料实体和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因为很多多孔物质中间是空心的,具有与外部相通的开口孔和不通的闭孔,把和外部相通的开口部分体积去掉,包含了闭孔部分体积的密度称为“表观密度”。即:表观密度=材料的质量/(实质部分的容积+闭孔容积)。 容积密度表示材料单位宏观外形体积(包括内部封闭孔隙和开口孔隙)的质量。 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材料或粉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材料的堆积体积指在自然、松散状态下,按一定方法装入容器的容积,包括颗粒体积和颗粒之间空隙的体积。

3热薄和热厚材料 1)热薄型材料:受热时材料内部的温度均一 a)物理尺寸很薄的材料受热 b)材料长时间受热 c)处于燃烧后期剩余材料的受热 2)热厚型材料:受热时材料内部存在温度梯度 a)物理厚度特别大的材料受热 b)材料受热起始阶段 c)紧贴在很厚不燃材料之上的薄层可燃材料受热 4PDF模型 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是概率密度模型,用于燃烧计算;PDF是一种解决湍流燃烧的模型,其中设瞬时反应率为两个变量:温度和混合物分数或者温度和氧浓度的函数,给定Beta函数形式的PDF,即P(T),P(f),P(Yo2),将瞬时反应速率乘以P(T)P(f)或,P(T)P(Yo2)进行积分,给出时均反应率.求解概率密度函数(PDF)输运方程的方法,直接以封闭的形式给出化学反应源项,无需对它进行模拟,因而在计算湍流燃烧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应用:体对FLUENT来说,有PDF平衡燃烧模型和PDF FLAMELET燃烧模型.前者假设流体局部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计算出流场内各组分分布,因而不需要化学反应机理.而后者需要给定化学反应机理,并考虑到流场的非平衡因素,最终确定流场的化学反应组分,因而更合理一些. 意义:PDF混合分数的意义:PDF中混合分数是指局部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对比值.如果没有生成源的话,是一保守量,并因此决定了流场的热和化学特性. 5灰分、挥发分、热值、固定碳 无机物,可以是锻烧后的残留物也可以是烘干后的剩余物。但灰分一定是某种物质中的固体部分而不是气体或液体部分。在高温时,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

物理爆炸

dfasdfa2.2.5.2 物理爆炸的能量 物理爆炸如压力容器破裂时,气体膨胀所释放的能量(即爆破能量)不仅与气体压力和容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介质在容器内的物性相态相关。因为有的介质以气态存在,如空气、氧气、氢气等;有的以液态存在,如液氨、液氯等液化气体、高温饱和水等。容积与压力相同而相态不同的介质,在容器破裂时产生的爆破能量也不同,而且爆炸过程也不完全相同,其能量计算公式也不同。 1)压缩气体与水蒸气容器爆破能量 当压力容器中介质为压缩气体,即以气态形式存在而发生物理爆炸时,其释放的爆破能量为: 3k 1k g 10)P 1013.0(11k PV E ????? ?????? --=- (42) 式中,E g ——气体的爆破能量,kJ ; P ——容器内气体的绝对压力,MPa ; V ——容器的容积,m 3; k ——气体的绝热指数,即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 常用气体的绝热指数数值见表2-5。 从表中可看出,空气、氮、氧、氢及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绝热指数均为1.4或近似1.4,若用k=1.4代入式(42)中, 3285701010130152??? ? ???-=.g )P .( PV .E (43) 令 3285701010130152??? ????-=.g )P .( P .c 则式(43)可简化为: V C E g g = (44) 式中,g C ——常用压缩气体爆破能量系数, kJ/m 3 。 压缩气体爆破能量g C 是压力P 的函数,各种常用压力下的气体爆破能量系数列于表2-6中。 若将k=1代入式(42),可得干饱和蒸气容器爆破能量为:

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系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汽的骤然膨胀。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突跃变化也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爆炸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理成因或化学成因所引起。我们按照引起爆炸过程发生的原因,把爆炸现象分成物理爆炸、核子爆炸、化学爆炸等三类。 1物理爆炸现象 它是由物理原因引起的爆炸,最常见的是蒸汽锅炉和高压气瓶的爆炸。蒸汽锅炉爆炸是由于锅炉出现缺陷,锅炉内过热水迅速转变为蒸汽,产生很高的压力,冲破容器的阻力而引起的。高压气瓶充气压力过高,高压气瓶靠近热源或者在阳光下爆晒也会使气瓶内部压力升

高,当它们超过气瓶时强度就会发生因气瓶破裂而发生的爆炸事故,高压容器长期使用,缺乏良好的检查和维护以及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常常是发生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 由地壳弹性压缩而引起的地壳运动(地震)也是一种强烈的物理爆炸现象。最大的地震能量达1013~1015KJ,比一百万吨梯恩梯炸药的爆炸还要厉害。 强火花放电(如闪电雷击)或高压电流通过细金属丝所引起的爆炸也是一种物理爆炸现象。这时的能源是电能,能量在10-6~10-7s内释放出来,使放电区达到巨大的能量密度和数万度的高温,因而导致放电区的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很强的冲击波和响声。金属丝爆炸时,温度高达摄氏两万度,金属迅速化为气态而引起爆炸。其它如物体的高速碰击(陨石落地、高速火箭碰击目标等),水的大量骤然汽化(如钢水与水接触)等所引起的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 2核子爆炸 核爆炸的能源是核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核聚变(如氘、氚、锂核的聚变)反应所释放出的核能。 核爆炸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比炸药爆炸放出的化学能要大得多,集中很多。核爆炸时可形成数百万到数千万度的高温,在爆炸中心区造成

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气体场所划分为三个区域:0区,1区和2区; 粉尘场所分为三个区域:20区,21区和22区。 可燃性气体,蒸汽和薄雾气体场所 0区爆炸性环境中的爆炸性混合物以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使用在0区的电气设备须按照EN50284和IEC60079-26中对д类,种类(气体)电气设备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测试和标识。 1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可能会出现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的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1区是防爆电气设备的典型应用场所。标准EN50014~ EN50020,EN50039以及 IEC60079-0,-1,-2.-7,-11,-18,-25对1区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做了规定。 2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不太可能出现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的爆炸性混合物,假 如出现也只是偶然发生并且短时间存在的场所。通常情况下,”短时间”是指持续时间不多于2个小时。 标准EN50021和IEC60079-15对2区使用的电气设备做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也必须满足通用的绝缘电阻,冲击能量和耗散功率等要求。 粉尘场所 20区 EN50281-1-1标准对用于20区的电气设备壳体结构及设计做了相应规定。IEC60241-11对在20区使用的电气设备做了补充要求,包括本质安全防爆等方面的内容 20区应用种类1(粉尘)电气设备。 21区磨坊,煤炭,谷物仓库以及包装生产线及其四周是典型的21区场所。在21区中,可能会发生因粉尘泄漏等原因而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此外,电气设备表面粉尘堆积也是工厂安全生产的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区须使用种类2(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22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混合物不太可能出现,只有在故障状态下才可能发生的场所。22区须使用种类3(粉尘)防爆电气设备。假如是爆炸性环境中的粉尘是导电性粉尘,

【3D建模】3D建模时如何快速绘制装配爆炸图

3D建模时如何快速绘制装配爆炸图 如何用更简洁地表述装配件的零部件状况?能够让所有人,尤其是非机械专业的人,在3D建模时也能很快明白产品各零部件之间的关系?浩辰3D软件的爆炸图功能帮助大家在较短时间了解如何快速制作装配爆炸图。 进入爆炸渲染动画环境 首先,通过浩辰3D软件打开任意装配体设计文件,在装配设计模式下,选这工具中【ERA】功能点,进入爆炸渲染动画环境: 选择爆炸模式 在爆炸渲染动画环境中,软件提供了两种爆炸形式,自动爆炸和手动爆炸,区别在于自动爆炸适合零基础上手,而手动爆炸提供更多自定义设置。

(1)自动爆炸: 选择自动爆炸,设计界面弹出工具栏后,选择总装配体或者子装配体进行爆炸,确定爆炸视图散开距离即可。 配置完成后,点击爆炸,即可完成。因此,浩辰3D软件的自动爆炸操作非常便捷,对于新学者来说极易上手。

(2)手动爆炸 软件也支持手动爆炸,比如这里的部件有一部分是镜像出来的,自动爆炸不会识别,那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手动爆炸: 选择需要爆炸的部件,并确认参考体: 选择参考面以及爆炸的方向:

选择不同的爆炸方式,一般选择以部件为单位移动;确认后即可完成爆炸。 爆炸动画 除此之外,软件还可以对爆炸好的装配图进行动画编辑与输出。 先将创建好的爆炸图保存一个配置,取名AAA,再选择【动画编辑器】,进入动画编辑界面:

在动画列表中点击爆炸,右击编辑定义: 选定保存的配置文件AAA,设置好爆炸动画的各个参数,如初始状态,速度和动画顺序等:

也可以通过拉动下方动画的进度条,对装配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 3D建模的过程中,设计师绘制装配爆炸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掌握基础的方法,选对合适的工具就能够轻松绘制,主要还是要多练习操作,孰能生巧。

氢气储罐物理爆炸评价

氢气储罐物理爆炸评价 一、简述 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也是大量能量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 1)爆炸的特性 一般来说,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①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②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 ③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④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 2).爆炸类型 按爆炸性质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速发生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其特点是在爆炸现象发生过程中,造成爆炸发生的介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仅是介质的状态参数。本分析的氢气储罐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二、爆炸的后果模拟 1、爆炸能量(以工作压力计算爆炸能量) 氢气储罐工作压力P=2.5MPa 单台氢气储罐容积V=20m3 2.5MPa下氢气爆炸能量系数C p= 3.75×103KJ/m3 氢气爆炸能量L=C p V=3.75×103×20=7.5×104KJ

2、将爆破能量q换算式成TNT当量qTNT TNT爆热值qTNT=4.23×103KJ/Kg(将爆破能量q换算式成TNT 当量qTNT,因为1kgTNT爆炸所放出的爆破能量为4230~4836kJ/kg,取爆破能量为4230KJ/Kg )故 20m3氢气储罐的爆炸能量的TNT当量值: Q=L/qTNT=17.7Kg(TNT) 3、确定爆炸的模拟比α 标准炸药量Q0 1000Kg α=(Q/Q0)1/3=(17.7/1000)1/3=0.26 式中α—模拟比 Q0—基准炸药量取1000kg TNT kg Q—爆炸的能量TNT kg 4、根据表附,表中列出的对人员和建筑物的伤害以及破坏作用的超压值,从表4中找出对应的超压△P(中间值应用换入法)时1000kgTNT爆炸试验中的相当距离R0,列于表 5、表6中。 5、根据R0=R/α,算出实际危害距离,(距爆炸中心距离): R=R0α=R0×0.26 式中R0——相当距离, m; R——实际距离, m。 6、物理爆炸冲击波超压可能的伤害范围 表附6-1 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使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电力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一、矿井井下; 二、制造、使用或贮存火药、炸药和起爆药等的环境; 三、利用电能进行生产并与生产工艺过程直接关联的电解、电镀等电气装置区域; 四、蓄电池室; 五、使用强氧化剂以及不用外来点火源就能自行起火的物质的环境; 六、水、陆、空交通运输工具及海上油井平台。 第1.0.3条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爆炸性气体环境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对于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之一时,应进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设计: 一、在大气条件下、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三、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2.1.2条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产生爆炸必须同时存在下列条件: 一、存在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二、存在足以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花、电弧或高温。 第2.1.3条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应采取下列防止爆炸的措施: 一、首先应使产生爆炸的条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到最小程度。 二、工艺设计中应采取消除或减少易燃物质的产生及积聚的措施: 1.工艺流程中宜采取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将易燃物质限制在密闭容器内; 2.工艺布置应限制和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并宜将不同等级的爆炸危险区,或爆炸危险区与非爆炸危险区分隔在各自的厂房或界区内; 3.在设备内可采用以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覆盖的措施; 4.宜采取安全联锁或事故时加入聚合反应阻聚剂等化学药品的措施。 三、防止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形成,或缩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滞留时间,宜采取下列措施: 1.工艺装置宜采取露天或开敞式布置; 2.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3.在爆炸危险环境内设置正压室; 4.对区域内易形成和积聚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地点设置自动测量仪器装置,当气体或蒸气浓度接近爆炸下限值的50%时,应能可靠地发出信号或切断电源。

爆炸的机理及其分类

爆炸的机理及其分类 一、爆炸的概念 (一)爆炸的机理及其分类 在自然界中存在各种爆炸现象。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在这种释放和转化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将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等。 爆炸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归根结底必须有一定的能源。按照能量的来源,爆炸可以分为三类,即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1)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是由系统释放物理能引起的爆炸。例如: 高压蒸汽锅炉当过热蒸汽压力超过锅炉能承受的程度时,锅炉破裂,高压蒸汽骤然释放出来,形成爆炸; 陨石落地、高速弹丸对目标的撞击等物体高速碰撞时,物体高速运动产生的功能,在碰撞点的局部区域内迅速转化为热能,使受碰撞部位的压力和温度急剧升高,并在碰撞部位材料发生急剧变形,伴随巨大响声,形成爆炸现象; 自然界中的雷电也属于物理爆炸,它是由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块间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使能量在10-6~10-7s内释放出来,放电区达到极大的能量密度和高温,导致放电区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迅速膨胀,对周围空气产生强烈扰动,从而形成闪电雷鸣般的爆炸现象; 高压电流通过细金属丝时,温度可达到2×104℃,使金属丝瞬间化为气态而引起爆炸现象; 此外,地震和火山爆发等现象也能属于物理爆炸。 总之,物理爆炸是机械能或电能的释放和转化过程,参与爆炸的物质只是发生物理状态或压力的变化,其性质和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 (2)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由于物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甲烷、乙炔等)爆炸。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煤粉、面粉等)以一定的比例与空气混合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爆炸也属于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物质内潜在的化学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使其化学反应产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结果。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安全管理编号:LX-FS-A86143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标准对油气田生产设施及装置在油气集输、处理、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形成的危险场所进行分区,以便合理选择电气设备。 第1.0.2 条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地面建设新建和扩建工程中的爆炸危险场所分区,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应执行本标准。本标准末涉及的部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和参照执行有关专业标准。

爆炸的分类

爆炸的分类 (1)按照爆炸的性质分类 按照爆炸的性质不同,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 1.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在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锅炉的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其原因是过热的水迅速蒸发出大量蒸汽,使蒸汽压力不断提、高,当压力超过锅炉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爆炸。又如,氧气钢瓶受热升温,引起气体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钢瓶的极限强度时即发生 爆炸。发生物理性爆炸时,气体或蒸汽等介质潜藏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出来,会 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上述这些物理性爆炸是蒸汽和气体膨胀力作用的瞬时 表现,它们的破坏性取决于蒸汽或气体的压力。 2.化学性爆炸 化学爆炸是由化学变化造成的。化学爆炸的物质不论是可燃物质与空气的 混合物,还是爆炸性物质(如炸药),都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系统,在外界一定 强度的能量作用下,能产生剧烈的放热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从而引 起强烈的破坏作用。 爆炸性物品的爆炸与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有下列异同。 (1)爆炸的反应速度非常快。爆炸反应一般在10-5~10-6S间完成,爆炸传 播速度(简称爆速)一般在2000m/s~9000m/s之间。由于反应速度极快,瞬间 释放出的能量来不及散失而高度集中,所以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气体混合物爆炸时的反应速度比爆炸物品的爆炸速度要慢得多,数百分之一至数十秒内完成,所以爆炸功率要小得多。 (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爆炸时反应热一般为2900~6300kJ/kg,可产生2400~3400℃的高温。气态产物依靠反应热被加热到数千度,压力可达数万个兆帕,能量最后转化为机械功,使周围介质受到压缩或破坏。 气体混合物爆炸后,也有大量热量产生,但温度很少超过1000 ℃。 (3)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物。1kg炸药爆炸时能产生700~1000L气体,由于反应热的作用,气体急剧膨胀,但又处于压缩状态,数万个兆帕压力形成强大的冲击波使周围介质受到严重破坏。 气体混合物爆炸虽然也放出气体产物,但是相对来说气体量要少,而且因爆炸速度较慢,压力很少超过2MPa。 根据爆炸时的化学变化,爆炸可分为四类。 (1)简单分解爆炸 这类爆炸没有燃烧现象,爆炸时所需要的能量由爆炸物本身分解产生。属于这类物质的有叠氮铅、雷汞、雷银、三氯化氮、三碘化氮、三硫化二氮、乙炔银、乙炔铜等。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震动就会发生爆炸,如叠氮铅的分解爆炸反应为: 震动 Pb(N3)2→Pb+3N2+Q (2)复杂分解爆炸

油库加油站爆炸气体和火灾危险环境及区域划分

编号:AQ-JS-00043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油库加油站爆炸气体和火灾危险环境及区域划分 Hazardous environment and area division of explosion gas and fire in oil depot gas station

油库加油站爆炸气体和火灾危险环 境及区域划分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的意义在于,确定易燃油品设备周围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范围,要求布置在这一区域内的电气设备具有防爆功能,使可能出现的明火或火花避开这一区域。为了对防爆电气提出不同程度的防爆要求,将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及区域划分 对于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储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称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 1.在大气条件下,有可能出现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3.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一)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分区 爆炸性环境的分区是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确定的。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CB50058)将爆炸性气体环境划分为三级危险区域,见表3—1。 (二)危险物质释放源 可释放出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所在位置或地点称为危险物质释放源。《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CB50058)将危险物质释放源分为三级。 1.连续级释放源。预计会长期释放或短期频繁释放易燃物质的释放源。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连续级释放源。 (1)没有用惰性气体覆盖的固定顶储罐及卧式储罐中的易燃液体的表面; (2)油水分离器等直接与空气接触的易燃液体的表面; (3)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的自由排

爆炸物理学试卷

一、简答题 1. 简述冲击波感度、爆发点、临界起爆压力的定义。(6分) 2. 简述炸药爆炸的基本特征。(6分) 3. 简述冲击波作用下炸药的热点点火机理。(6分) 4. 简述爆轰波的ZND 模型。(6分) 5. 简述冲击波Hugoniot 曲线的物理意义,并画出p-v 图予以说明。(6分) 6. 简要说明强爆轰、弱爆轰和CJ 爆轰过程各自的主要特征。(6分) 7. 简述燃烧转爆轰(DDT )过程及其转化条件。(6分) 8. 简述低速爆轰现象,并解释产生低速爆轰现象的原因。(8分) 二、证明题 已知某炸药的稳定爆轰波速度为D ,未反应炸药的声速和粒子速度分别为0c 和 0u ,证明爆轰波传播速度相对于波阵面前介质是超声速的,即满足关系式00D u c ->。 三、计算题 1. 实验测得空中某处(温度为15摄氏度)的空气平面正冲击波超压为0.1MPa ,假定气体的状态方程为多方指数状态方程p =A ρk ,其中k=1.4。利用气体冲击波参数关系计算该处的冲击波速度D 和质点运动速度u 。(10分) 2. 密度为ρ0=1.60g/cm 3的某炸药,实验测得其CJ 爆速为6000m/s ,已知ZND 模型爆轰反应区某点A 的压力为21.6GPa 。若炸药和爆轰产物均可用多方指数(γ= 3.0)状态方程来描述,忽略炸药的初始压力,计算: (1)该炸药爆轰反应区CJ 面上的压力。(5分) (2)爆轰反应区该点A 的质点运动速度。(5分) 3. 甲烷和空气混合气体的爆轰反应方程式如下: CH 4+2O 2+8N 2=CO 2+2H 2O+8N 2+801.72KJ 已知该混合气体及爆轰产物符合多方指数状态方程(k=1.4),计算甲烷和氧气(CH 4+2O 2)混合气体的爆轰波速度和CJ 压力。(10分)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标 SYJ25--87 (试行) 主编部门:石油工业部胜利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 石油工业部四川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石油工业部 试行日期:1988年5月1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爆炸危险场所 第三章油气田生产设施及装置爆炸危险场所分区及范围 附录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标准对油气田生产设施及装置在油气集输、处理、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形成的危险场所进行分区,以便合理选择电气设备。 第1.0.2 条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地面建设新建和扩建工程中的爆炸危险场所分区,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应执行本标准。本标准末涉及的部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和参照执行有关专业标准。

第二章爆炸危险场所 第一节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2.1.1条下列混合物,应划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一、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易燃液体的蒸气、薄雾、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薄雾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三、可燃液体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井有泄漏时其蒸气、薄雾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二节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第2.2.1条爆炸危险场所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进行分区。 一、0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期存在的场所(如密闭的容器或储油罐内部气体空间)。 二、l区:在正常运行中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三、2区:在正常运行中不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即使产生也只能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第2.2.2条划分爆炸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原则: 一、可燃气体或油气蒸气其相对密度大于0.75者视为重于空气的气体,小于和等于0.75者视为轻于空气的气体。本条文例图是以原油、液化石油气、轻油产生的油气蒸气重于空气,天然气产生的可燃气体轻于空气为划分基准。 二、当自然因素或环境条件影响油气正常扩散时,应按可能发生的危险程度确定区域等级及范围。 三、在划定区的范围时是从高的区开始,逐渐降低,依次划分。 四、处于爆炸危险场所内的沟、坑应划为1区。 第三节非爆炸危险场所 第2.3.1条不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不可能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侵入的场所,应划为非爆炸危险场所。 第2.3.2条在排风柜内或罩下进行化验操作的场所,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场所。

爆炸图示意图

前钢板弹簧编辑日期 2000.9.23 序号零件编号零件名称每 车 用 量 备注 2902010-1H前钢板弹簧总成2 2902105-1H前钢板弹簧第一片及衬套 总成 2 2902201-1H前钢板弹簧第一片2 2912121-03衬套4前钢板弹簧2902202-1H前钢板弹簧第二片2 2902203-1H前钢板弹簧第三片2 2902130-1H前钢板弹簧第四片及夹箍 总成 2 2902204-1H前钢板弹簧第四片2 12902131-1H夹箍4前钢板弹簧第四片

Q4501022铆钉4 2902206-1H前钢板弹簧第五片2 2902207-1H前钢板弹簧第六片2 2 2902135-1H前钢板弹簧第七片及夹箍 总成 2902208-1H前钢板弹簧第七片2 22902136-1H夹箍4前钢板弹簧第七片Q4501022铆钉4 2902209-1H前钢板弹簧第八片2 2902211-1H前钢板弹簧第九片2 2905431-1H前减振器下支架2 32902161-1H中心螺栓2前钢板弹簧 4CQ34114螺母2 529012171-03隔套8前钢板弹簧夹箍 6CQ15010115螺栓8 7CQ35010螺母8 82902471-1H销4前钢板弹簧支架 9CQ1611270螺栓6紧固前钢板弹簧支架销 用 10CQ34112螺母6 11Q40312弹簧垫圈6 12CQ70145弯颈滑脂嘴6 2 132902465-1H前钢板弹簧吊环及衬套总 成 2902466-1H吊环2前钢板弹簧 2912121-03衬套2前钢板弹簧吊环142902481-1H销2前钢板弹簧吊环152902406-4E盖板2前钢板弹簧162902432-40软垫2前钢板弹簧172902412-70U形螺栓4紧固前钢板弹簧用182902413-03螺母8

爆炸模型

爆炸模型 19.3.1简述 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也是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它通常是借助于气体的膨胀来实现。 从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来看,爆炸就是物质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物质运动急剧增速,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 1)爆炸的特征 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 (3)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 一般将爆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质的能量以一定的形式(定容、绝热)转变为强压缩能;第二阶段强压缩能急剧绝热膨胀对外做功,引起作用介质变形、移动和破坏。 2)爆炸类型 按爆炸性质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速发生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其特点是在爆炸现象发生过程中,造成爆炸发生的介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仅是介质的状态参数。例如锅炉、压力容器和各种气体或液化气体钢瓶的超压爆炸以及高温液体金属 遇水爆炸等。化学爆炸就是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化学爆炸的特点是:爆炸发生过程中介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爆炸的能源来自物质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化学爆炸有3个要素,即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速性和生成气体产物。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爆炸。

从工厂爆炸事故来看,有以下几种化学爆炸类型: (1)蒸气云团的可燃混合气体遇火源突然燃烧,是在无限空间中的气体爆炸; (2)受限空间内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 (3)化学反应失控或工艺异常所造成压力容器爆炸; (4)不稳定的固体或液体爆炸。 总之,发生化学爆炸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化学能,爆炸影响范围较大;而物理爆炸仅释放出机械能,其影响范围较小。 爆炸是物质的一种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也是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它通常是借助于气体的膨胀来实现。 从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来看,爆炸就是物质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物质运动急剧增速,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 1)爆炸的特征 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 (3)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 一般将爆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质的能量以一定的形式(定容、绝热)转变为强压缩能;第二阶段强压缩能急剧绝热膨胀对外做功,引起作用介质变形、移动和破坏。 2)爆炸类型 按爆炸性质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速发生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其特点是在爆炸现象发生过程中,造成爆炸发生的介质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火灾危险场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一、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 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 (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 ①0级区域(简称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级区域(简称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③2级区域(简称2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粉尘和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两个区域等级。 ①10级区域(简称1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1级区域(简称1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火灾危险场所只有一类,但由于在这个区域内火灾危险物质的危险程度和物质状态不一样,又将其分成三个不同危险程度的区。 21区:指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在火灾危险环境中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可燃物质分为下列四种: 1.可燃液体:如柴油、润滑油、变压器油等。 2.可燃粉尘;如铅粉、焦炭粉、煤粉、面粉、合成树脂粉等。 3.固体状可燃物质:如煤、焦炭、木等。

扬声器单元的爆炸图之结构讲解

前言: 作为音箱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扬声器单元(简称单元)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单元的工作原理似乎很简单,往复运动的振膜不停的振动,带动空气形成声波,似乎就这么简单。但是它同时又是复杂的,譬如,假设有人忽然拿出一张图片问您,这单元是好是坏啊?恐怕这个还真不容易回答上来。 林林总总的扬声器单元要说出个好坏还真非易事 不过本文也没有让您一下子就能肉眼辨别单元好坏的妙方,只能先为大家揭秘这么个看似简单的单元,内部究竟是个什么样,各部件有何功能等等。想进阶为音频高手的朋友,赶紧充电吧(本文参考王以真教授编著的《实用扬声器技术手册》以及网络上的一些素材以成文,特作此注)。 *特注:本文所引用的图片仅为帮助说明讲解内容,并非特指某款扬声器或某款扬声器的某部分是优秀的或劣质的。 扬声器的爆炸图(分解图):

将单元按照中轴及大致的装配顺序进行分解排列的说明图被行业人士称为爆炸图,上图便是典型的扬声器爆炸图。下面我们将以锥形扬声器为例,为大家介绍电动式扬声器大致的内部结构。 锥形扬声器的特点及其内部组成: 锥形扬声器是我们最常的扬声器类型,它的结构相对简单、容易生产,而且本身不需要大的空间,这些原因令其价格便宜,可以大量普及。其次,这类扬声器可以做到性能优良,在中频段可以获得均匀的频率响应,因此能够满足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的常规听感需求。最后,这类扬声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而其工艺、材料也在不断改进,性能与时俱进,这也令这两款扬声器能够获得成为主流的持续的原动力。

锥形扬声器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振动系统包括振膜、音圈、定型支片、防尘罩 2、磁路系统包括导磁上板、导磁柱、导磁下板、磁体等 3、辅助系统包括盆架、压边、接线架、相位塞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逐一介绍锥形扬声器内部的主要部件。 最新扬声器内部解构: 具体到上图,根据序号,他们分别是:1.磁钢、2&4.磁体、3.导磁下板、5.导磁上板、6.盆架、7.定心支片(弹拨)、8.音圈、9.振膜+折环、10.防尘帽。 振膜:电动式扬声器,当外加音频信号时,音圈推动振膜振动,而振膜则推动空气,产生声波。

爆炸的概念及分类(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4696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爆炸的概念及分类(正式 版)

爆炸的概念及分类(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 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 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 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的定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 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是由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 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 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 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

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 (一)物理爆炸 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通用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标准对油气田生产设施及装置在油气集输、处理、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形成的危险场所进行分区,以便合理选择电气设备。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地面建设新建和扩建工程中的爆炸危险场所分区,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油气田爆炸危险场所分区应执行本标准。本标准末涉及的部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和参照执行有关专业标准。 第二章爆炸危险场所 第一节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2.1.1条下列混合物,应划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一、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易燃液体的蒸气、薄雾、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薄雾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三、可燃液体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井有泄漏时其蒸气、薄雾与空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二节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第2.2.1条爆炸危险场所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进行分区。 一、0区: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期存在的场所(如密闭的容器或储油罐内部气体空间)。 二、l区:在正常运行中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三、2区:在正常运行中不可能产生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即使产生也只能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第2.2.2条划分爆炸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原则: 一、可燃气体或油气蒸气其相对密度大于0.75者视为重于空气的气体,小于和等于0.75者视为轻于空气的气体。本条文例图是以原油、液化石油气、轻油产生的油气蒸气重于空气,天然气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