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单元,儿童

的短时记忆容量一般要小于成人。小学儿童记忆的容量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不断增长。

1、复述策略的发展

复述是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开始更多、更

有并行地使用复述策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复述的质

量不断增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试模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2、组织策略的发展

组织策略是指识记者在识记过程中,根据记忆材料不同的意义,将其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组成其他形式,并根据记忆材

料间的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记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无须付出意志努力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有预定目的,有意识进行的

记忆,记忆过程要依靠意志的努力。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无意记忆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学业任务逐渐增加的小学儿童来说,有意记忆将越来越

重要。

机械记忆是以对材料的单纯复习为基础的记忆,是逐字逐句的记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意义记忆是以对

材料的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的、内部的联系。

小学儿童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有很大的发展,两种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意义识记的效果远远优于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对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形象的再现。抽象记忆是指对概念等抽象材料的记忆。

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低年级小学儿童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导。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经验的增加,到小学高年级,抽象记忆逐渐取得优势。当然,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监控。对小学儿童而言,元记忆主要指儿童对记忆活动的过程、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身能力等认识和了解。

小学儿童的元认知能力与幼儿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比成人,这种元认知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研究表明,儿童对不同记忆反应难度差异的认识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如一半以上的幼儿认为再认与回忆一样困难,小学一年级儿童中有56.25%认为再认容易。在学习策略的掌握方面也是显示了儿童元记忆的发展。研究表明,二年级儿童已经知道复述和分类是记忆的有效策略,但只是六年级儿童才知道分类策略比复述策略更有效,并更有经常地使用分类策略。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意志品质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学习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复杂活动,学生必须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次,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但要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必须学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意志努力,坚持学习;再次,班级、少先队和学校等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集体的利益,从而使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小学生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义务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小学生必须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的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有密切地联系,儿童的情感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并在意志行为中起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些新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特点日趋明显。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1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理解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等不良品质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特征。容易受暗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很快就受别人的影响,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独断性的人,表面上似乎是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但实际上从不考虑自己所采取的决定是否合理,执行决定时也听不进任何劝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一般说来,小学生还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常由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他们的监督和协助下完成。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仍在发展。 实验中,研究者给各年级学生分别设计一份有相当难度的语文试卷,包括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等客观性试题。当所有学生被试答完一半以上的试题时,

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 很多人不清楚孩子在各个时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你知道学龄前儿童的记忆有什么特点吗?下面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学龄前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欢迎参阅! 一:是孩子的记忆是从无意记忆逐步向有意记忆发展 虽然孩子从出生不久后就开始显示比一定的记忆现象,但1岁之前的记忆几乎都是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在1岁左右开始萌芽,到3岁的时候,孩子的记忆仍然是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有一定的发展。3岁以后,有意记忆开始了快速发展。 一切鲜明的、鲜艳的、新的、不寻常的事物。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就可能把它记下来。但也不是所有吸引了孩子注意的东西都能随意地记住的。如果吸引孩子注意的事物能够使孩了感到惊奇,感到兴奋,感到有兴趣,或者引起了孩子的情感共鸣,那么,孩子把它记住的可能性就大:而如果孩子对它不感兴趣,不产生对它的任何印象,那么在孩子的记忆里也就不可能留下长久的痕迹,孩子记住它的可能性就小。 再就是孩子可以无意地记住多次重复的东西,如孩子能够记住玩其排练的顺序,能够记住大人带他一起去幼儿园时多次走过的路,能够记住经常到家里拜访的熟人等。 无意记忆虽然是在孩子下意识的状况下产生的,但也不能离开孩

子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适当组织孩子的合理活动,如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劳动活动,可以促进孩子无意记忆能力的发展。 3岁以后有意记忆开始快速发展,4岁以后孩子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有意记忆的效果好于无意记忆,并且有意记忆能力提高的速度高于无意记忆能力的提高,二:是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 孩子是先开始机械记忆的,因为机械记忆是根据事物外部联系,运川简单重复的方法记忆的。3岁之前,由于孩子心理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都还很贫乏,他们对亩不著的逻辑推导能力也还很差,所以他们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主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讲行。 3岁以后随着孩子语言能力和思维此力的发展,孩子开始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推力能力,这时孩子的理解记忆开始快速发展。碑岁以后孩子开始很自然地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结合,例如让他们复述故事时,孩子绝不会完全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有或多或少地逻辑加工。如改换一些词,省略某些情节或添加某些情节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在孩子的记忆活动中,对于一些困难的或不好理解的材料,机械记忆的成分就多些:对于某些容易理解的材料,理解记忆的成分就多些。 三:是从直观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在整个学前时期,孩子的直观记忆都要比抽象记忆好,这是因为孩子的视觉记忆效梁好于听觉记忆效果,几体的东西其有形象、鲜明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1 前言 1.1 心理发展的动荡期 1.1.1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3-5岁 1.1.2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13-15岁 1.1.3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21-23岁 1.1.4 第四个逆反期发生在成人的更年期 1.2 幼儿期间的基本特点 1.2.1 幼儿自出生后脑容量就已确定,可以改变的只是仓库的结构、内容 1.2.2 在该期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先固本、不是先装内容”,学龄后才开始装内容 1.2.3 孩子在0-3岁期间接受的内容,从3岁开始搭架子,大脑开始整合,部分内容被放在货架上,达成基本结构,部分内容则被弃之一角。 1.2.4 孩子在搭架子、仓库整理期间,部分内容将被忽略。 2 步入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3-4岁) 2.1 产生鲜明的自我意识(有主意、不听话、爱占有、试图摆脱依赖、要求独立) n 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建立自主意识。 2.2 家长对策: 2.2.1 让出部分主动权给孩子; n 例如:先给爷爷奶奶发筷子;让孩子决定所吃饭菜的顺序 2.2.2 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提高自理能力(穿衣穿袜、搬椅子);

n 例如:扶助孩子穿衣服,一边帮忙,一边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总体原则是要一边抚育,一边教育。 2.2.3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执拗、任性、急躁) n 例如:不要急于纠正孩子洒在桌上的饭菜,5岁之前是正常的 n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不经意的过程中确认孩子不吃某种食品,大人的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不吃某种菜。这完全不同于13-15岁的逆反期孩子宣布不吃某种菜,此时的孩子可能经常给自己弄个个性,例如不吃某种菜。 n 逛商场时,不要让孩子有选择商品的权利,买什么商品家长做主,商场只是孩子的博物馆。 n 自主意识要良性发展,不能给孩子大事情的选择权,只给小事情的选择权。小事孩子做主,大事不能做主。例如到幼儿园只带小玩具,这是他的精神伴侣,可以降低分离焦虑。 n 不能严厉批评孩子说的错话 3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观察力笼统放散不稳定 n 不是神经病,是健康的表现,是正常的。 注意力随兴趣转移 n 不必过度培养注意力 n 孩子该阶段是放散性注意、思维。例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去买菜,孩子路上看蚂蚁,买菜不重要,看蚂蚁最重要(介绍与蚂蚁相关的知识,家长此时应是蚂蚁知识的天使) n 原则:根据孩子随时兴趣而及时给孩子送相应知识大餐 记忆力形象具体 n 孩子不会记住社会规则。例如吃饭不能看电视 思维能力以形象为主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

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记忆的特点分析

儿童记忆的特点分析 1、记得少,忘得快 儿童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1岁左右的儿童记忆的范围很小,起初只能认妈妈、亲人,然后才能再认周围的事物。他们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例如将他们和一起生活的亲人分开一个月,再相见时就不认识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不久就忘了。 2、记忆缺乏目的性 上学前儿童的记忆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活动,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专门作为有目的活动是困难的。5、6岁的儿童有意识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简单的记忆方法,如重复大人说的话来记住这件事。进入小学后,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的能力得到较快发 展。 3、记忆方法呆板 成人的记忆一般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屏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识记,而儿童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儿童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儿童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等。但是学前儿童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对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也会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4、记忆不精确 儿童记忆的精确性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年幼儿童记忆不精确表现在记忆不完整、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记住感兴趣的某个细节,整个故事的情节却记不住,或者把另外故事的情节也混在一起。又如一个母亲问幼儿园回来的孩子,今天舅舅到幼儿园看你了吗?他回答说是的,事实上他舅舅今天没有来而是前几天来过,他被母亲一问就认为今天来过了。这是由于记忆不精确加上以臆想来补充记忆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 增长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1

第三节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 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进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 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作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合每天的餐饮食物进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 让儿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正确组织好他们的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可以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

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能力抓住主要对象进行观察。 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高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帮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最好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儿童。 6.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帮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及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自己在指导儿童观察活动的计划也要不断完善,帮助儿童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 (三)注意发展的策略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多方面注重和培养幼儿的注意。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 幼儿注意的分散,常常是因为无关刺激物的干扰,使注意力分散。活动环境不安静,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太花哨,教师上课动作过多,不断大声提醒个别幼儿等等都会影响幼儿注意力。我们应当保持活动地点周围的安静,教室墙面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衣着要大方得体,用眼神或细微的动作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以免影响多数幼儿的注意。受到其他干扰的影响后,要尽快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原来的主题上来。 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新颖的、活泼生动而又富于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比如拼积木,可让幼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3岁以前的幼儿,其记忆大凡不能永久保持;3岁以后才会出现终生难忘的记忆。 2、英国心理学家巴拉德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比较困难的材料的回忆成绩,记忆之后1—2天内最佳,而不是如我们大家认为的在记忆刚刚完成的时候。 3、3岁前的幼儿更加倾向于没有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记忆,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时,幼儿也会有目的的去记忆,也能够在记忆的时候付出努力,就记忆效果而言,整个幼儿期都是没有目的,不需付出努力的记忆方式要好。所以,家长常常会惊异于孩子什么时候认识这个字的,也许是在你无意中跟孩子讲路牌的时候,也许是你拿着本书随口告诉孩子书名的时候,也许是你带孩子上超市问他想吃什么的时候,也许是.....孩子就是在这些不经意间记住了很多东西的。 4、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好于语词记忆,也就是说,如果你让孩子分别记忆10张图片和10个与图片内容相同的词语,孩子对图片的记忆效果更好。 5、5—6岁的幼儿在记忆时会采用诸如反复背诵、整理材料、意义识记等记忆策略。 三岁前幼儿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1、记得少,忘得快 儿童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1岁左右的儿童记忆的范围很小,起初只能认妈妈、亲人,然后才能再认周围的事物。他们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例如将他们和一起生活的亲人分开一个月,再相见时就不认识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好久就忘了。 2、记忆缺乏目的性

上学前儿童的记忆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活动,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光鲜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剧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专门作为有目的活动是困难的。5、6岁的儿童有意识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简单的记忆方法,如重复大人说的话来记住这件事。进入小学后,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3、记忆方法呆板 成人的记忆大凡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屏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识记,而儿童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儿童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儿童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等。但是学前儿童也 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对他们能理解的事物也会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4、记忆不精准 儿童记忆的精准性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年幼儿童记忆不精准表现在记忆不统统、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记住感兴趣的某个细节,整个故事的情节却记不住,或者把另外故事的情节也混在一起。又如一个母亲问幼儿园回来的孩子,今天舅舅到幼儿园看你了吗?他回答说是的,事实上他舅舅今天没有来而是前几天来过,他被母亲一问就认为今天来过了。 这是由于记忆不精准加上以臆想来补充记忆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学习资料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 特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以下我们从记忆的意识性(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理解性(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以及记忆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在一项实验里,实验桌上画了一些假设的地方,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等,要求幼儿用图片在桌上做游戏,把图上画的东西放到实验桌上相应的地方。图片共15张。图片上画的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等。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回忆所玩过的东西,即对其无意识记进行检查。另外,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要求幼儿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中期和晚期记忆的效果都是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2)无意识记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例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越好。

(3)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的无意识记,不是由于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副产物。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活动越是积极,其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以下因素: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比如,感人的道德故事比空洞的道德说教容易使幼儿记住。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比如,发给幼儿15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央画有幼儿熟悉的物体,图片的右上角画有同样醒目的符号,如△,+,○等。把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的任务是按物体的特点分类,如把猫和狗放在一起,另一组的任务是按符号分类,如把有△符号的放在一起。分类完毕后,要求幼儿回忆各图片上的物体。结果,按图片所示物体分类的幼儿,平均记住10.6个物体;按符号分类的幼儿,平均只记住3.1个物体。说明由于活动中辨别的主要对象不同,对图形的无意识记效果也不同。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比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学习同一首歌,第一次,甲组边看图片边听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 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以下我们从记忆的意识性(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理解性(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以及记忆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在一项实验里,实验桌上画了一些假设的地方,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等,要求幼儿用图片在桌上做游戏,把图上画的东西放到实验桌上相应的地方。图片共15张。图片上画的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等。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回忆所玩过的东西,即对其无意识记进行检查。另外,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要求幼儿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中期和晚期记忆的效果都是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2)无意识记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例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越好。

(3)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的无意识记,不是由于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副产物。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活动越是积极,其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以下因素: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比如,感人的道德故事比空洞的道德说教容易使幼儿记住。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比如,发给幼儿15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央画有幼儿熟悉的物体,图片的右上角画有同样醒目的符号,如△,+,○等。把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的任务是按物体的特点分类,如把猫和狗放在一起,另一组的任务是按符号分类,如把有△符号的放在一起。分类完毕后,要求幼儿回忆各图片上的物体。结果,按图片所示物体分类的幼儿,平均记住10.6个物体;按符号分类的幼儿,平均只记住3.1个物体。说明由于活动中辨别的主要对象不同,对图形的无意识记效果也不同。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比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学习同一首歌,第一次,甲组边看图片边听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