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地、流经省区和注入的海洋。

2、能从图上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段主要的支流和湖泊

3、指出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和易发生洪水的河段,并分析说明原因和治理措施。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52-55页

1、长江全长 6300 千米,发源于我国高原的山脉,最后注入海。

2、根据课本第7页图回答:长江流经省区有(11个):

、、、、、、、、、、。

这说明长江能为这些省份提供充足的水源用于,也能为长江周围的城市提供通道,也有利于、的发展,长江因此也有“水道”之称。

3、根据课本第22页阶梯示意图,可以知道:

长江发源于第级阶梯、流经了第级阶梯和第级阶梯,最后流入。4、根据课本第24页地形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地形区有:、、、。

5、根据课本第33页温度带的划分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的温度带是:、。

6、根据课本第36页干湿区分布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的干湿区有:、、。

7、根据课本第42页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域具有的气候类型是:、。

8、根据课本第53页长江流域水系图,可以知道:长江的支流非常多,从长江的上游到下游,

主要支流分别是:、、、、、、。

五大淡水湖中有四大湖流入长江,它们分别是:、、、。

(湖流入淮河)

思考:通过第3~8题,你能理解长江还有“水能宝库”之称吗?

9、通过前面几题可以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水量最、流域面积最的河流,

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10、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范围特征

上游至峡谷、落差、江流,资源丰富

中游至地势、河道、水面,流速

下游至地势更、江面更,水网如织,水乡泽国

根据上表,你认为: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主要指的是长江的游;

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主要指的是长江的游;

理由是:长江上游:;

中、下游:,多支流、多湖泊。

11、看课本53页图,长江上游中最著名的水能利用处有:

水电站、水利枢纽、水利枢纽

【问题训练】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为水系图,它是我国最、最的河流。(2)该河流发源于高原的山脉。

(3)用图上字母填空: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4)写出下列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支流、湖泊的名称。

支流:①②③

湖泊:C D

(5)该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填字母),中、下游的分界线是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3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地、流经省区和注入的海洋。 2、能从图上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段主要的支流和湖泊 3、指出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和易发生洪水的河段,并分析说明原因和治理措施。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52-55页 1、长江全长 6300 千米,发源于我国高原的山脉,最后注入海。 2、根据课本第7页图回答:长江流经省区有(11个): 、、、、、、、、、、。 这说明长江能为这些省份提供充足的水源用于,也能为长江周围的城市提供通道,也有利于、的发展,长江因此也有“水道”之称。 3、根据课本第22页阶梯示意图,可以知道: 长江发源于第级阶梯、流经了第级阶梯和第级阶梯,最后流入。4、根据课本第24页地形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地形区有:、、、。 5、根据课本第33页温度带的划分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的温度带是:、。 6、根据课本第36页干湿区分布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经的干湿区有:、、。 7、根据课本第42页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知道: 长江流域具有的气候类型是:、。 8、根据课本第53页长江流域水系图,可以知道:长江的支流非常多,从长江的上游到下游, 主要支流分别是:、、、、、、。 五大淡水湖中有四大湖流入长江,它们分别是:、、、。 (湖流入淮河) 思考:通过第3~8题,你能理解长江还有“水能宝库”之称吗? 9、通过前面几题可以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水量最、流域面积最的河流, 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10、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范围特征 上游至峡谷、落差、江流,资源丰富 中游至地势、河道、水面,流速 下游至地势更、江面更,水网如织,水乡泽国 根据上表,你认为: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主要指的是长江的游; 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主要指的是长江的游; 理由是:长江上游:; 中、下游:,多支流、多湖泊。 11、看课本53页图,长江上游中最著名的水能利用处有: 水电站、水利枢纽、水利枢纽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三节_世界的地形(导学案_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导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重点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预习导学 1、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丘陵和五种基本类型。 2、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地面某个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 直距离,叫做。 3、山脉分布的两大地带: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A、太平洋东岸的_______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_____山脉和南美洲的_____山脉组成。B、太平洋西岸山脉带。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由_________山脉、________山脉和________山脉组成。 4、海底的地形由、、、、大洋中脊组成。坡 度最低缓的是,最深的地方是,经常有火山活动,且成为大洋新海底的地方是。 合作探究与分组展示 1、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海底地形由大洋边缘到大洋中部的分布规律怎样? 3、世界地形之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平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盆地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山脉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位于洋的海沟。 4、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课堂检测 1、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起伏较小的地形是()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D、丘陵 2、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境的地形是()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3、大洋底部面积最广大的是() A、大陆架 B、大陆坡 C、大洋中脊 D、洋盆 4、纵贯南北美洲的高大山系() A、喜马拉雅山系 B、阿尔卑斯山系 C、科迪勒拉山系 D、太行山脉 5、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陆架 B、大洋最深的地方是海盆 C、大陆架一般深度不超过200米 D、海沟位于大洋中部 6、在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这是 哪种地形区() A、海沟 B、洋盆 C、海岭 D、大陆架 7、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的相对高度是() A 、10380米 B、1532米 C 、7320 D 、8380米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导学案(3)

2.3 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概述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我的预习】 阅读教材P31图2.16理解什么是城市化以及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标志? 【我的疑惑】 【典型案例1】 (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迁移案例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8月11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和“四个新市镇”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意见》明确,按照主城区标准,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市镇聚集;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村民可自愿转城镇户口等。 材料二下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典型案例2】(2012·福建文综)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

Unit5__第3课时导学案

Unit5 第3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运用“四会”词cake, tea, banana, grapes, bread, candy, cookie造句,并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进行对话。。 二.学习what do you like?句型及其回答。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写、会读、会说cake, tea, banana, grapes, bread, candy, cookies 教学难点:掌握what do you like?句型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 教学环节: 一. 学习目标(2分钟) (一)运用“四会”单词cake, tea, banana, grapes, bread, candy, cookie并用所学单词和句型造句和练习对话。 (二)学习what do you like?句型及其回答。 二. 自主学习(15分钟) (一)温故知新 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操练对话: 1.师生问答。 A: Do you like …? B: Yes, I do.\No,I don’t. A: Does the monkey like …? B: Yes, it does.\No, it doesn’t. 2.生生对话。 (二)导入新课 挂图演示,并引出句子what do you like?学生随即说出喜欢的东西.运用句子I like … very much。They are nice. (三)互助释疑 同桌间读对话,理解特殊疑问句的用法和回答。 (四)探究出招 小组合作用转换人称造句,并进行回答。

三. 展示交流(10分钟) (一)小组展示 小组内练习用英语询问对方喜欢什么。并说明理由 (二)班级展示 指名小组上讲台做游戏,用英语询问对方或者他人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并做回答。 四. 点拨升华(8分钟) (一)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二)学生开火车读单词。 (三)小组内分角色读对话。 (四)上台表演对话。 五. 课堂作业(5分钟) (一)作业当堂清 1.单词拼写并说出汉语意思 c _ k _ t_ _ b _n_n c_ndy do_s c_ _kie gr_p_s br_ _d li_e wh_t (二)挑战自我 教师说句子,学生将听到的句子写出来,并翻译。 Do you like candies?Yes, I do。 what do you like? I like cookies very much。They are nice. 板书设计: Unit 5 Do You Like Candies? A: What do you like? B:I like cakes very much。They are nice. A: What does your cat like? B: It likes fish. 作业 1.单词拼写并说出汉语意思 c _ k _ t_ _ b _n_n c_ndy do_s c_ _kie gr_p_s br_ _d li_e wh_t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导学案设计(第1课时)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写出H 2、Cl 2 、N 2 、HCl、CO 2 、H 2 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 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 2、N 2 、C 60 、P 4 。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 2、BF 3 、CCl 4 。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 3、H 2 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 答案 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 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答案 D 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 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导学案(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概念及分界线 2、掌握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知道我国五大淡水湖的分布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44-46页 1.河湖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灌溉、航运、渔盐、旅游 3.内流河是指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外流河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 主要外流河(三大水系)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怒江、雅鲁藏布江 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4.内流区是内流河所在区域 .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水量不足 5% ; 外流区是外流河所在区域。占陆地面积 2/3 ,水量超过 95%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样。 5.内流湖:位于内流区的湖泊。基本上是咸水湖, 湖水输出方式:蒸发对盐分的影响:积累较多 外流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外流湖是淡水湖。 湖水输出方式:外流河流出对盐分的影响:积累较少 6.填表 (1).表1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及成因表 水量(增大、减少)水位(升高、降低)结冰期(有、无或长短) 夏季风盛行时水文特征水量增大 水位升高 形成汛期 无 成因降水多气温高 冬季风盛行时水文特征 水量减少水位降低 形成枯水期 越往北,结冰区越 结冰 成因降水少 越往北,纬度越高 气温越低

(2). 表2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成因表 地区代表性 河流 水量 (大、小) 汛期 (长、短) 含沙量 (大、小) 结冰期 (长、短或 有、无) 东北地区黑龙江及 其支流松 花江 水文特 征 大短小长原因 降水量较大 流经:湿润半湿 润区 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较短 植被:森林 纬度高 气温低 位于:寒温 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地 区辽河 海河 黄河 水文特 征 小短大短原因 降水量较小 流经:半干旱、 半湿润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较短 植被少,水 土流失严重 纬度较高 气温较低 位于:暖温 带 秦岭—淮河以南地 区长江 珠江 水文特 征 大长小无原因 降水量:大 流经:湿润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较长 雨季长 植被没有破坏 冬季 气温高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班级

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动物的行为 课型:新授课 主备课人:张其荣 教师寄语: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需要你的细心观察。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动物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意义。 4.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5.参与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动物行为的分类 2.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形成原因。 2.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学程序:[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教师利用“麻雀偷喝牛奶”“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食小鸟”“黑猩猩钓取白蚁”等例子兴趣引入新课。明确动物的行为含义。 [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例进行合作学习。(注意划线部分知识要在课本上标记) 学习任务一: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和相关文字,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动物的行为分类情况? 2.教材中的事例各属于哪种动物行为? 3.分析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4.总结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含义。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98-99页内容,并思考回答: (1)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2)社会行为的特点怎样? (3)牧马人在放牧时只需怎样做即可?为什么? (4)动物之间利用什么来进行信息交流? (5)你知道:蜜蜂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学习任务三:认真阅读教材100页一段,知道学习动物的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总结]:教师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 1.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有些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是,而不是 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4.已知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1,2-二氯乙烯(CHCl===CHCl)可形成和 两种不同的空间异构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形成类似上述两种空间异构体的是( ) ①1,2-二氯丙烯②丙烯③2-丁烯④1-丁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 酒精己烯己烷四氯化碳 合的试剂 现象 练方法技巧

有关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计算 6.若要使0.5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2.5 mol B.2 mol C.1.25 mol D.0.5 mol 7.某气态烃0.5 mol能与1 mol HCl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被3 mol Cl2完全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守恒法确定原子数关系 8.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的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比较耗氧量的多少 9.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2H6 B.C3H6 C.C4H6 D.C7H16 10.质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H4B.C2H6 C.C2H4D.C2H2 确定混合烃的组成 11.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炔烃的混合烃2 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2.8 L、水蒸气3.2 L(同压且同在200℃下测定),该混合烃为( ) A.CH4、C2H2B.C2H6、C2H2 C.C3H8、C3H4 D.CH4、C3H4 1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混合烃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6D.C2H2、C3H6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第3课 青春飞扬( 精品导学案)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 第1课时青春飞扬 一、学习目标 1.懂得青春需要不停的探索。 2.知道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强能促进自信。 二、自主预习 1.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形成不同的理想,青春路径,思考自 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 2.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长的足迹,印记着我们克服、抵制、战胜 自我的努力。 3.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4.自强,要靠坚强的、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 三、合作探究 飞翔的力量 2016年11月3日,“奥运冠军张梦雪槐荫分享会”在济南市图书馆大报告厅举办,倾情讲述她的青春故事。“十年磨一剑”,张梦雪这样评价自己。她说自己在通往冠军的路上,也经历过低谷期,好胜的性格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自己非常失望,也曾一度失去信心,但是往往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刻。教练的鼓励和家人的安慰让自己继续努力训练下去,“不问耕耘,只问收获”,正是这种信念,成就了今日的张梦雪。 (1)张梦雪在通往冠军的路上,展示了哪些优秀品质? (2)站在青春的起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梦雪的青春故事给我们哪些启迪?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四、随堂演练 1.青春似虹,绚丽多姿;青春如风,飘逸自然;青春似水,清澈纯洁;青春如火,热情奔放; 青春是人生的主旋律,青春是人生最浪漫的诗篇,青春——充满希望与幻想。下列四组词语中,与青春密切相关的一组是( ) A.春天、夕阳、晚霞、落叶 B.果实、春雨、朝阳、枯萎 C.自立、奋斗、昂扬、翱翔 D.灿烂、萌芽、弱小、幸福 2.自信的人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以 下能够展示自信者风采的是( ) A.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B.嫉妒比自己强的人 C.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 D.脸上洋溢着笑容,生活富有激情 3.我国有位著名音乐家说:“在任何困难的时候,我们都要有希望,都要想到早晨,都要想 到阳光,都要想到亮丽的色彩。”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②充满自信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③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 助于我们实现梦想④自信使我们勇敢,让我们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2016年6月8日,郭峰最新单曲《是不是》全网上线。歌曲中,郭峰向年轻人抛出了许多 问题,而那一句“坚强走在这川流不息的街道,泪水划过脸庞依旧是期待渴望”则是郭峰对于青春奋斗最完美的诠释。对于自强,下列认识有误的是( ) A.自强是实现青春梦想的唯一力量 B.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 C.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D.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 5.有人说:“我的梦想在悄悄开花,到那时一定会惊艳全场!”实现青春的梦想,需要我们 ( ) ①规划好青春路径,积极进行青春探索②迸发激荡的青春活力③培养自信的青春热情 ④树立自强的青春态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五、课后反思 RJ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练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就是( ) A 、NH 4HCO 3=====△NH 3↑+CO 2↑+H 2O B 、Na 2O +H 2O===2NaOH C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D 、2H 2O=====电解2H 2↑+O 2↑ 2、在反应中,元素X 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元素Y 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氧化反应的就是( ) A 、HCl→H 2 B 、Mg→Mg 2+ C 、Cl -→AgCl D、CuO→Cu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就是( ) A 、2P +3Cl 2===2PCl 3 B 、2NaCl 通电,2Na +Cl 2↑ C 、NaOH +HCl===NaCl +H 2O D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5、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就是( ) A 、就是否有氧参加反应 B 、就是否为置换反应 C 、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就是否发生变化 D 、就是否为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6、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 、一定被氧化 B 、一定被还原 C 、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以上都不就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有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有可能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 、化合反应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8、某温度下,将Cl 2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NaClO 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 3-的浓度之比为1∶3, 则Cl 2与NaOH 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11∶3 C 、3∶1 D 、4∶1 9、对于反应CaH 2+2H 2O===Ca(OH)2+2H 2↑,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就是(提示:CaH 2-1)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主备人:赵升国审核:王军纪包科领导:年级长:程辉使用时间:2012.3.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 [学习目的]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 2.表示: 以N2 + 3H2==2NH3为例:v( N2 )= v( H2 )= v(NH3)= 同一个反应,同一段时间,v( N2 ):v( H2 ):v(NH3)= 结论: 3.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⑴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练习: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 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考1] 2L密闭容器中,投入5molN2,8mol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min 时,测得容器内生成NH34mol,若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同样生成4molNH3所花费的时间___2min(<,=,>,),为什么? [思考2] 在室温条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容器体积? [结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压强对反应速率___影响?(填有,无) [探讨]N2+ 3H2==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①容器若为恒定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化学反应速率_____(加快,不变,减慢),原因是_______ ②容器若为恒压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反应速率(加快,不变,减慢)_____,原因是________ 。 ⑷催化剂请例举几例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例. [实验演示] H2O2分解: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 ⑸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的表面积 练习: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 v(H2 常见题型例举 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