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诊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关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和责任。在诊断过程中,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通过对1例有粉尘接触史,两中上肺出现团块样及索条样病灶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提醒尘肺诊断医师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阅片、结合病史、职业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标签:尘肺;鉴别诊断;探讨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在临床上属于间质性肺病的范畴。其胸部X线表现与其它间质性肺病的X线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1],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现对我中心受理的1例有粉尘接触史病例进行简要分析。

1 临床资料

男性,65岁,2007年下半年始出现无明显诱因咳嗽,咳少许白色粘液痰,伴有胸闷、气喘,咳嗽及活动后明显。于2008年~2010年4月进行抗结核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未提供当时就诊资料)。患者为明确是否患有尘肺病而申请诊断。

患者自2001年4月~2008年4月在某炉业有限公司从事石墨筛粉工作,接触石墨粉尘,每天工作8~10h,工作场所自然通风,劳动防护用品为工作服,纱布口罩。因患者当年所在工作场所已不存在,无法进行工作场所粉尘检测,同工种亦无尘肺病诊断病例,患者未提供历史职业健康体检报告。

患者自发病以来,先后发生5次自发性气胸并多次住院治疗,住院查肺功能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两次血液抗结核抗体检查阴性,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T-SPOT檢验:结核感染T细胞(A抗原)0个,结核感染T细胞(B抗原)0个。右上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显示:条索状肺组织内见大量黑色炭末沉积,刷片见少量炎细胞。病理-液基细胞检查:未见恶性细胞。心脏血管超声检查:左室顺应性降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肺动脉高压。NM检查报告:肺阳性断层显像,双肺内散在斑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T/NT最大值为13.9,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肿瘤断层显像,双肺内散在斑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考虑良性病变可能;纵隔淋巴结显像,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2009年~2015年系列胸片及CT检查示:两肺透亮度增高,两中上肺不规则斑片、团块及索条样病灶,两侧胸膜肥厚,两侧液气胸。

2 讨论

在日常工作中,肺部X线表现经常出现”同影异病”的现象,作为尘肺病诊

尘肺病综合诊疗规范

尘肺病综合诊疗规范 尘肺是我国目前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双肺的进行性纤维化,这种纤维化即使脱离作业的接触环境也仍然处于进展中。尘肺病主要包括矽肺、石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铝尘肺、铸工、陶工、电焊工、煤工及其他尘肺13种。 一、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目前实施的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9)。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 射线前后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二、住院标准 1、有接尘史,可疑尘肺,需要明确诊断者。 2、尘肺病人的医学康复治疗。单纯尘肺无并发症,尘肺合并肺结核、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尘肺合并肺心病等患者,需定期康复治疗。 3、尘肺并发症急性加重。尘肺合并:上、下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栓塞、气胸、活动性肺结核、肺癌、咯血等急性情况,需紧急住院者。 三、住院时间 1、尘肺病医学康复治疗:住院时间依据伤残等级及患者当时病情而定,1-3个月不等,一般不超过6个月。 2、尘肺并发症急性加重治疗:住院时间根据当时病情,已到出院时间,但病情仍不稳定者,需延长住院时间。 四、入院后检查 1、一般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检查、血型、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乙肝五项、血液流变学、胸片(包括高千伏胸片以及DR胸片)、胸部CT、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B超。 2、选择性检查:痰细菌培养+药敏、血气分析、心脏彩超、痰查癌细胞、痰查抗酸杆菌、PPD试验、血结核抗体、血铜蓝蛋白、降钙素原检测、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免疫学检查:血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抗核抗体谱等,特别是有并发症时应根据需要选择相应检查。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 尘肺病诊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关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和责任。在诊断过程中,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通过对1例有粉尘接触史,两中上肺出现团块样及索条样病灶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提醒尘肺诊断医师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阅片、结合病史、职业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标签:尘肺;鉴别诊断;探讨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在临床上属于间质性肺病的范畴。其胸部X线表现与其它间质性肺病的X线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1],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现对我中心受理的1例有粉尘接触史病例进行简要分析。 1 临床资料 男性,65岁,2007年下半年始出现无明显诱因咳嗽,咳少许白色粘液痰,伴有胸闷、气喘,咳嗽及活动后明显。于2008年~2010年4月进行抗结核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未提供当时就诊资料)。患者为明确是否患有尘肺病而申请诊断。 患者自2001年4月~2008年4月在某炉业有限公司从事石墨筛粉工作,接触石墨粉尘,每天工作8~10h,工作场所自然通风,劳动防护用品为工作服,纱布口罩。因患者当年所在工作场所已不存在,无法进行工作场所粉尘检测,同工种亦无尘肺病诊断病例,患者未提供历史职业健康体检报告。 患者自发病以来,先后发生5次自发性气胸并多次住院治疗,住院查肺功能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两次血液抗结核抗体检查阴性,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T-SPOT檢验:结核感染T细胞(A抗原)0个,结核感染T细胞(B抗原)0个。右上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显示:条索状肺组织内见大量黑色炭末沉积,刷片见少量炎细胞。病理-液基细胞检查:未见恶性细胞。心脏血管超声检查:左室顺应性降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肺动脉高压。NM检查报告:肺阳性断层显像,双肺内散在斑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T/NT最大值为13.9,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肿瘤断层显像,双肺内散在斑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考虑良性病变可能;纵隔淋巴结显像,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2009年~2015年系列胸片及CT检查示:两肺透亮度增高,两中上肺不规则斑片、团块及索条样病灶,两侧胸膜肥厚,两侧液气胸。 2 讨论 在日常工作中,肺部X线表现经常出现”同影异病”的现象,作为尘肺病诊

尘肺与肺结核鉴别诊断1例分析

尘肺与肺结核鉴别诊断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7T14:21:5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作者:杨力张钊沈国安 [导读]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077-02 尘肺与肺结核为两种独立的肺部疾病。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两种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2]。尘肺病人本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尘肺合并结核后能促进尘肺进展,尘肺也能加重结核恶化[3]。两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在早期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X线表现 经常易混淆,尘肺与粟粒型肺结核更是难以辨别。做出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诊疗、预后的判断以及正当权益的保护都至关重要。在我们日常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也经常遇到此类病例,需要加以认真鉴别。本文介绍了1例尘肺与肺结核需要鉴别诊断的患者,并对如何作出鉴别诊断作了探讨分析。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2013年8月9号因咳嗽、咯血、气紧来我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患者从1988年3月至1992年5月在某煤矿从事井下运输工作;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从事采煤工作,累计接尘工龄7年余。行高千伏X线胸片摄影显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散在分布粟粒样(相当于尘肺q影大小)阴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以中、下肺外带为甚;左下肋膈角变钝;心影稍大(图1)。肺功能检查示:肺通气功能轻度损伤。血、尿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痰涂片未查见抗酸杆菌。根据患者职业史,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究竟是尘肺抑或结核,一时难以确诊。故嘱患者先行抗痨治疗,一个半月后复查。同年9月23日,患者复查,自述咳嗽症状改善,X线胸片显示,双肺粟粒样阴影消失,左下肋膈角清晰锐利(图2)。 2.讨论和分析 尘肺病早期表现不明显,与肺结核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甚至相同,两者的鉴别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者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对于典型病例,可根据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典型的X线胸片表现加以鉴别。但由于各种原因, 尘肺以及肺结核的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经常出现误诊。近年来肺结核具有典型中毒症状的病例较为少见,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也多种多样,痰查结核菌是确诊的主要依据[4],但有时由于病灶周围纤维增生、组织收缩、变形和闭塞,也不容易从痰中找到阳性结果[5]。 尘肺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此外,还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工人肺内粉尘累积到一定剂量才有可能发病,其中接尘时间和粉尘浓度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尘肺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煤工尘肺平均发病工龄为15年左右[6]。煤工尘肺的X线表现,圆形小阴影中以p影最为多见,约占80%,同时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规则形阴影,甚至全为不规则形阴影[7]。煤工尘肺和肺结核在X线胸片上,前者短期内不会有显著变化,而后者可能会迅速出现变化,特别是经抗痨治疗后,病变可明显吸收甚至消失。该患者在初次诊断时,X线胸片显示双肺中、下肺野外带有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并呈散在分布的小阴影,以及左侧肋膈角变钝的征象。结合患者明确的粉尘接触史,又曾有咯血的症状,罹患尘肺或肺结核甚至是二者合并都有可能。为防误诊,提出了先行临床诊断性治疗,一个半月后复查。经治疗,患者咳嗽症状改善,X线胸片上粟粒样阴影消失,左侧肋膈角锐利清晰,表明抗痨治疗起了显著效果。再则,从患者职业史以及X线胸片上小阴影的形态、大小来看,也并不支持对该病例尘肺的诊断,患者虽曾有明确接尘史,但累计接尘工龄仅为7年,与我国煤工尘肺平均发病工龄差之甚远。该患者初诊时X线胸片主要是粟粒样阴影,与典型的煤工尘肺表现也不甚吻合。尽管该病例查痰未检查出抗酸杆菌,但一次痰检阴性不足以排除患者感染结核的可能。患者又曾有咯血的历史,在单纯尘肺患者中,咯血是极为少见的症状。该患者经一个半月的治疗观察,复查后排除了尘肺的可能,确诊为粟粒型肺结核。X线胸片的动态观察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综上所述,从病因、临床表现、胸片动态观察以及试验性治疗等多方面对尘肺或肺结核进行鉴别并不十分困难。如有需要,还可进一步作CT或病理检查[8],对肺结核疑似病例反复查痰找抗酸杆菌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 [2]Shen GA,Zeng XS,Liu Y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neumo-conioses and tuberculosis.Epidemiology,1997,8(suppl):S40. [3]杨祖六.矽肺结核.见:沈国安,主编.职业性肺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40. [4]肖力勇,等,主编.现代肺结核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 [5]雷仲新.老年人矽肺并发肺结核50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2):2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集(1949-1986)[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5. [7]潘纪戌.煤工尘肺.见:李德鸿,主编.尘肺病[M].2010,142-146. [8]赵德发,李永辉,张涛等.煤工尘肺小阴影在高分辨率CT上的表现[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702-704.

结核病题库3

结核病防治知识题库 一、选择题 1、结核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为(D) A、皮肤 B、消化道 C、泌尿道 D、呼吸道 2、能够导致视力障碍的抗结核药物是(C) A、异烟肼 B、利福平 C、乙胺丁醇 D、吡嗪酰胺 3、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居世界第(B)位 A、1 B、2 C、3 D、4 4、能够引起前庭神经损害的抗结核药物是(B) A、异烟肼 B、链霉素 C、乙胺丁醇 D、利福平 5、能够导致“流感综合征”的抗结核药物是(C) A、异烟肼 B、乙胺丁醇 C、利福平 D、吡嗪酰胺 6、常规抗结核药物剂量条件下,血清浓度达到或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B)以上才能起杀菌作用。 A、5 B、10 C、15 D、20 7、PZA对(C)菌群具有特殊杀灭作用。 A、A B、B C、C D、D 8、关于结核病发病机制错误的是(C) A、机体受结核菌感染后产生免疫力,同时也产生变态反应 B、结核变态反应属Ⅳ型变态反应 C、结核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D、结核变态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与免疫是平行一致的 9、休眠结核菌群是指(D) A、A 菌群 B、B菌群 C、C 菌群 D、D菌群 10、下列哪项不是异烟肼的主要不良反应(A) A、视力障碍 B、肝功能损害 C、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 D、周围神经炎 11、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C) A、疲乏无力 B、午后低热 C、咳嗽、咳痰 D、恶心、呕吐 12、初治结核病人如果坚持进行规则治疗,有(C)以上的病人可以被治愈。 A、50% B、70% C、85% D、95% 肺结核病的正规彻底治疗疗程必须达到(C)

A、3-4个月 B、4-6个月 C、6-8个月 D、8-10个月 13、目前抗结核药物中最有效的快速杀菌性药物是(A) A、异烟肼、利福平 B、异烟肼、乙胺丁醇 C、异烟肼、链霉素 D、利福平、吡嗪酰胺 14、在结核病随访中应做到的主要工作是(D) A、询问病人症状改善情况 B、服药有无不良反应 C、询问病人痰菌转阴情 况D、以上都是 15、如果怀疑得了结核病最好应去(C)看病 A、市级以上医疗机构 B、市县级医疗机构 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 部D、以上都是 16、下列哪项不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A) A、腹疼、腹泻、食欲不振 B、咳嗽、咳痰 C、胸痛及呼吸困难等 D、疲劳、乏力、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17、从未接收过抗结核药物的结核病人,其体内结核菌株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一般是由耐药结核菌传播引起,这种耐药称之为(B) A、获得性耐药 B、原发性耐药 C、继发性耐药 D、多药性耐药 18、初、复治涂阳病人在疗程满2个月时痰菌仍为阳性者,应在治疗满(A)个月时增加痰检一次。 A、3 B、4 C、5 D、6 19、正在治疗的患有结核病的学生可以继续上学吗?(C) A、不可以 B、凭自己已经好转的感觉 C、传染性消失后,根据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诊断证明方可复学 D、边吃药边上学 20、结核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大约能存活(B)个月 A、3个月左右 B、6个月左右 C、8个月左右 D、一年以上 21、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C)

尘肺病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5906—199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不仅患病人数多,而且危害大,是严重致劳动能力降低、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因此,尘肺诊断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1986年颁布的《尘肺的X线诊断》(GB5906—1986)是本标准的第一版本。标准执行10多年来对我国尘肺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某些分期基线较高;有些影象学术语不规范;随着X射线影象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新的技术对过去X射线平片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标准片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86年研制的诊断标准片在表达内容上不够准确,在技术上已落后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仟伏技术。1997年6月16日发布的GB5906—1997版本仅对1986年版本的附录B和附录D作了修订,删去了附录C。没有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因此,根据有关标准修订的规定,对本标准提出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a)标准名称改为“尘肺病诊断标准” b)密集度分级和ILO分类接轨,采用四大级和十二小级分级(附录B); c)在附录B中提出了总体密集度的判定方法; d)附录B中增加了小阴影形态和大小的记录方法; e)在附录B中删除了“斑片条”、“发白区” f)在附录B中对胸膜斑有更明确的规定; g)增写了附录F(标准的附录)《尘肺诊断读片要求》; h)研制了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增加了表达小阴影标准密集度的组合片。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职业病医院、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尘肺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Pnemoconioses GBZ70-2002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 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尘肺病的诊断原则和尘肺病的X射线分期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的各种尘肺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如下: (一)病史和临床表现 尽管轻症肺结核病例可以无症状而仅在X线检查时发现,即使出现症状亦大多缺少特异性,但病史和临床表现仍是诊断的基础,只要仔细询问和认真检查,常能提供重要诊断线索。凡遇下列情况者应高度警惕结核病的可能性:①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咳嗽咳痰,或呼吸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3-4周仍无改善;②痰中带血或咯血;③长期低热或所谓"发热待查";④体检肩胛间区有湿啰音或局限性哮鸣音;⑤有结核病诱因或好发因素尤其是糖尿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⑥关节疼痛和皮肤结节性红斑、滤泡性结膜角膜炎等过敏反应性表现;⑦有渗出性胸膜炎、肛瘘、长期淋巴结肿大既往史以及婴幼儿和儿童有家庭开放性肺结核密切接触史者。 (二)诊断依据 1.菌阳肺结核痰涂片和(或)培养阳性,并具相应临床和X线表现,确诊肺结核。 2.菌阴肺结核诊断比较困难,符合以下4项中至少3项临床诊断成立:①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肺部X线表现;②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病患;③PPD(5TU)阳性或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④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必要时应

作纤维支气管镜采集微生物标本和活检标本通过微生物学和(或)组织病理堂确诊。 (三)鉴别诊断 肺结核临床和X线表现可以酷似许多疾病,必须详细搜集临床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资料,综合分析,并根据需要选择侵袭性诊断措施如纤维支气管镜采集微生物标本和活组织检查。 1.肺癌 中央型肺癌常有痰中带血,肺门附近有阴影,与肺门淋巴结结核相似。周围型肺癌可呈球状、分叶状块影,需与结核球鉴别。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嗜烟男性,常无明显毒性症状,多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及进行性消瘦。在X线胸片上结核球周围可有卫星灶、钙化,而肺癌病灶边缘常有切迹、毛刺。胸部CT扫描对鉴别诊断常有帮助。结合痰结核菌、脱落细胞检查及通过纤支镜检查与活检等,常能及时鉴别。肺癌与肺结核可以并存,亦需注意发现。 2.肺炎 原发综合征的肺门淋巴结结核不明显或原发灶周围存在大片渗出,病变波及整个肺叶并将肺门掩盖时,以及继发型肺结核主要表现为渗出性病变或干酪性肺炎时,需与肺炎特别是肺炎链球菌肺炎鉴别。细菌性肺炎起病急聚、高热、寒战、胸痛伴气急,X线上病变常局限于一个肺叶或肺段,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一)尘肺病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 (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1.过敏性肺炎 2.棉尘病 3.哮喘 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

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硬金属肺病[1] 职业性皮肤病 1.接触性皮炎 2.光接触性皮炎 3.电光性皮炎 4.黑变病 5.痤疮 6.溃疡 7.化学性皮肤灼伤 8.白斑 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1] 职业性眼病 1.化学性眼部灼伤 2.电光性眼炎 3.白障(含放射性白障、三硝基甲苯白障)[1]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1.噪声聋 2.铬鼻病 3.牙酸蚀病 4.爆震聋[1]

职业性化学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 12.砷化氢中毒 13.氯气中毒 14.二氧化硫中毒 15.光气中毒 16.氨中毒 17.偏二甲基肼中毒 18.氮氧化合物中毒 19.一氧化碳中毒 20.二硫化碳中毒 21.硫化氢中毒

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 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25.四乙基铅中毒 26.有机锡中毒 27.羰基镍中毒 28.苯中毒 29.甲苯中毒 30.二甲苯中毒 31.正己烷中毒 32.汽油中毒 33.一甲胺中毒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35.二氯乙烷中毒 36.四氯化碳中毒 37.氯乙烯中毒 38.三氯乙烯中毒 39.氯丙烯中毒 40.氯丁二烯中毒 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42.三硝基甲苯中毒 43.甲醇中毒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发〔1987〕1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保护职工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2条本条例适用于所有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3条尘肺病系指在生产活动中吸人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第4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统筹安排尘肺病防治工作。 第5条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卫生等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所属企业的尘肺病防治规划,并督促其施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乡镇企业尘肺病的防治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并指导乡镇企业对尘肺病的防治工作。 第6条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的粉尘作业场所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第二章防尘 第7条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第8条尘肺病诊断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粉尘浓度卫生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劳动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 第9条防尘设施的鉴定和定型制度,由劳动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任何企业、事业单位除特殊情况外,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止运行或者拆除防尘设施。 第10条防尘经费应当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经费计划,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11条严禁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转嫁、外包或以联营的形式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街道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校各类校办的实习工厂或车间,禁止从事有粉尘的作业。 第12条职工使用的防止粉尘危害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教育职工按规定和要求使用。对初次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由其所在单位进行防尘知识教育和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粉尘作业。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粉尘作业。 第13条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设计任务书,必须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竣工验收,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产。 第14条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又未积极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时,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肺结核诊断标准

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肺结核诊断依据、诊断原则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肺结核的诊断、报告。 2、诊断依据 2.1 流行病学 结核患者发病时,大多不易查出其传染来源。当易感者与具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时被感染。 2.2 临床表现 2.2.1 症状 咳嗽、咳痰≥2周,或咯血为肺结核可疑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变进展,患者可表现咳嗽、咳痰、咳血痰或咯血,盗汗,疲乏,间断或持续午后低热,背部酸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经失调或闭经,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症状,儿童还可表现发育迟缓等。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特别是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以及结核性胸膜炎时,多伴有中、高度发热,胸痛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 当有支气管结核时,咳嗽较剧,持续时问较长;支气管淋巴瘘形成并破人支气管阻塞气道或支气管结核导致气管或支气管狭窄,可伴有气喘和呼吸困难。当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时,还可表现肺外器官相应症状。 当肺结核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时,多有中、高度发热,咳痰性状则会有相应变化,如咳黄、绿色痰等。 少数患者还可伴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包括: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结核风湿症等。 患者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症状为主要表现,有少部分患者即使肺内已形成空洞也无自觉症状,仅靠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2.2.2 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当病变为大叶性干酪性肺炎时,局部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有空洞合并感染或合并支气管扩张时,可闻及干或湿性啰音。 少部分患者延误诊治时间较长或合并一侧肺不张时,可表现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健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叩诊为过清音等。 当病情严重时,患者除呼吸系统体征外,还可表现面色萎黄,结膜、甲床和皮肤苍白以及消瘦等相应部位体征。 当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时,早期于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随着胸腔积液的增加,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叩诊呈浊音至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至消失。当积液吸收后,若有胸膜增厚、粘连,则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可塌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 2.3 胸部影像学检查 不同类型肺结核的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如下: 2.3.1 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病灶及胸内淋巴结肿大或单纯胸内淋巴结肿大。 2.3.2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状阴影;亚急性或慢性者病变以上、中肺野为主,病灶可相互融合。 2.3.3 继发性肺结核胸片表现多样,轻者可仅在肺尖部呈现斑点状、索条状阴影或锁骨下浸润、或边缘清晰的结核瘤,重者可呈大叶性浸润、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大叶或小叶性于酪性肺炎。反复进展至晚期病变,胸片常显示单发或多发纤维厚壁空洞及病龄不同的新旧支气管播散灶,多伴胸膜增厚、心脏气管移位、肺门上提、肺纹理呈垂柳状、代偿性肺气肿等改变。 2.3.4 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及渗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X线无明显阳性征象。渗出性胸膜炎可有小量胸腔积液,影像学表现为横隔阴影增厚、肋膈角变浅。若出现中等量或大量胸腔积液,可表现为外高内低分布均匀大片致密阴影。 2.4 实验室检测 2.4.1 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检查(见附录A.1.2)及分枝杆菌分离培养(见附录A.1.3)是常用两种检查方法。每例初诊患者应至少涂片检查3份痰标本,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查。

尘肺病的并发症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尘肺病的并发症简易版

尘肺病的并发症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概述 尘肺病人由于长期接触生产性矿物性粉 尘,使呼吸系统的清除和防御机制受到严重损 害,加之尘肺病慢性进行性的长期病程,病人 的抵抗力明显减低,故尘肺病人常常发生各种 不同的并发症。尘肺并发症对尘肺病人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治疗、病程进展及预后都产生重 要的影响,也是病人常见的直接死因。我国尘 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尘肺病人死因构成 比呼吸系统并发症占首位,为51.8%,其中主 要是肺结核和气胸;心血管疾病占第二位,为 19.9%,其中主要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

此,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抢救病人生命、改善病情、延长寿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本节讨论尘肺并发呼吸系统感染、气胸、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尘肺合并其它疾病,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见鉴别诊断章。 二、呼吸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主要是肺内感染是尘肺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长期接触粉尘,在粉尘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的刺激下,呼吸道粘膜损伤,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致使呼吸系统的清除自净功能严重下降。肺部广泛的纤维化,使肺组织损伤,通气功能下降,纤维化组织的收缩、牵拉,使细支气管扭曲、变形、狭窄,引流受阻;加之慢性长期

结核病地诊断标准

结核病的诊断标准 一、肺结核的诊断程序: 可疑症状一胸部X线检查 f 痰检查 I 确定有无活动性一分类(传染性)一治疗 二、肺结核分型: I型:原发型肺结核;I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I继发性 肺结核;IV型:结核性胸膜炎;V型:肺外结核。 (一)原发型肺结核:(含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 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胸内淋巴结结核 1、纵隔淋巴结:气管旁、气管前和腔静脉后淋巴结增大; 2、肺门淋巴结:单侧或双侧淋巴结增大; 3、纵隔和肺门淋巴结均增大; 4、增大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或毛糙,少有融合现象,密度 较均匀,可见钙化; 5、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1)细小结节影,广泛分布于两肺的肺实质内或支气管血管 束旁、小叶间隔旁、叶裂旁和胸膜下。 2)可融合较大的结节影。 3)可伴有小的肺泡性渗出病变。 2、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新老病灶重叠;细小结节影;同时见结节样增生性病灶或钙化灶; 也可有渗出性小病灶;还可有小的空洞性病变。 (三)继发型肺结核: 1、多位于两肺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 2、包括浸润性肺结核,干酪样肺炎,结核球,纤维空洞性肺 结核等。 1)浸润性肺结核:渗出性病变:(&)呈小斑片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不清,或为毛玻璃样渗岀,周边有小的播散性结节, 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b)局部肺小叶间隔的增厚、支气管血管 束增粗和支气管管壁增厚。

2)增生性病变:(a)病变可为一个或几个,密度增高,清楚 (b)多数与肺内渗出性病变、空洞性病变同时存在。 3)干酪样肺炎:@)大或小的斑片状阴影,可占据一个肺大叶, 其内密度不均,有多发的虫蚀样空洞或小的不规则空洞;b)病变 周围、一侧或两侧肺内可见支气管播散病灶,呈小结节状或密 度不均的斑片状影像,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 4)结核球:(a)通常边缘光滑,或不太光滑,有小的棘状突 起;(b)多数密度均匀,中心可见钙化;(c)周围可有或无卫星病灶。 5)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a)—侧或二侧肺上叶厚壁空洞 影;(b)周围有大量纤维条索;(c)肺门区血管扭曲,还可见曲张型支 气管扩张;(d)两下肺有肺气肿征彖;(e)或伴多发散在增殖、纤维化 灶;(f)严重者可见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明显扩张。 (四)结核性胸膜炎: 1、胸水查到结核菌或胸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结核病变可确 诊。 2、临床上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 3、具有典型的胸膜炎症状及体征,同时符合以下辅助指标中

尘肺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尘肺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二、致残等级 1、一级:尘肺Ⅲ期伴肺功能重度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职业性肺癌伴肺功能重度损伤。 2、二级:尘肺Ⅲ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及(或)中度低氧血症;尘肺Ⅱ期伴肺功能重度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尘肺Ⅲ期伴活动性肺结核;职业性肺癌或胸膜间皮瘤。 3、三级:尘肺Ⅲ期;尘肺Ⅱ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及(或)中度低氧血症;尘肺Ⅱ期合并活动性肺结核。 4、四级:尘肺Ⅱ期;尘肺Ⅰ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及/或中度低氧血症;尘肺Ⅰ期合并活动性肺结核。 5、五级:尘肺Ⅰ期伴肺功能轻度损伤及/或轻度低氧血症。 6、六级:尘肺Ⅰ期,肺功能正常。 三、X线胸片 1、无尘肺(0):X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者。 2、一期尘肺(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3、二期尘肺(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4、三期尘肺(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四、治疗原则 尘肺病人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 和治疗肺结核及其它并发症,以期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寿命、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解读参考文本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解读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解读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与《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9)相比,本次修订 主要修改有: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将接触石棉粉尘 者出现胸膜病变后的分期纳入诊断分期中;取消了“观察对 象”及有关内容;对尘肺诊断标准片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增加 数字X射线胸片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作为尘肺 诊断的方法之一,并增加了附录F(规范性附录)“数字X射 线胸片摄影的技术要求”来规范DR摄影技术。 二、增加DR胸片作为尘肺病诊断的依据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 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DR技术亦在我国迅速发展,近年 该项技术已基本覆盖全国。DR摄影的优点为:操作简便,

肺结核诊断

肺结核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肺结核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结核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的结核病变。肺结核病原学参见附录A。 2.2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简称结核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为细长直或稍弯曲、两端圆钝的杆菌,长1μm~4μm,宽0.3μm~0.6μm。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有肺结核患者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 3.2.1 症状 咳嗽、咳痰≥2周,或痰中带血或咯血为肺结核可疑症状。 肺结核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等,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肺结核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盗汗、疲乏、间断或持续午后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经失调或闭经。少数患者起病急骤,有中、高度发热,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病变发生在胸膜者可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变发生在气管、支气管者多有刺激性咳嗽,持续时间较长,支气管淋巴瘘形成并破入支气管内或支气管狭窄者,可出现喘鸣或呼吸困难。 少数患者可伴有结核性超敏感症候群,包括: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儿童肺结核还可表现发育迟缓,儿童原发性肺结核可因气管或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或支气管,或发生淋巴结-支气管瘘,常出现喘息症状。 当合并有肺外结核病时,可出现相应累及脏器的症状。 3.2.2 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当病变累及范围较大时,局部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管状呼吸音,合并感染或合并支气管扩张时,可闻及湿性啰音。 病变累及气管、支气管,引起局部狭窄时,听诊可闻及固定、局限性的哮鸣音,当引起肺不张时,可表现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病变累及胸膜时,早期于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随着胸腔积液的增加,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浊音至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至消失。当积液减少或消失后,可出现胸膜增厚、粘连,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可塌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 原发性肺结核可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可伴肝脾肿大、眼底脉络膜结节,儿童患者可伴皮肤粟粒疹。 3.3 胸部影像学检查 3.3.1 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主要表现为肺内原发病灶及胸内淋巴结肿大,或单纯胸内淋巴结肿大。儿童原发性肺结核也可表现为空洞、干酪性肺炎以及由支气管淋巴瘘导致的支气管结核。 3.3.2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均匀分布的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阴影;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弥漫病灶,多分布于两肺的上中部,大小不一,密度不等,可有融合。儿童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有时仅表现为磨玻璃样影,婴幼儿粟粒病灶周围渗出明显,边缘模糊,易于融合。 3.3.3 继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胸部影像表现多样。轻者主要表现为斑片、结节及索条影,或表现为结核瘤或孤立空洞;重者可表现为大叶性浸润、干酪性肺炎、多发空洞形成和支气管播散等;反复迁延进展者可出现肺损毁,损毁肺组织体积缩小,其内多发纤维厚壁空洞、继发性支气管扩张,或伴有多发钙化等,邻近肺门和纵隔结构牵拉移位,胸廓塌陷,胸膜增厚粘连,其他肺组织出现代偿性肺气肿和新旧不一的支气管播散病灶等。 3.3.4 气管、支气管结核 气管及支气管结核主要表现为气管或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狭窄支气管远端肺组织可出现继发性不张或实变、支气管扩张及其他部位支气管播散病灶等。 3.3.5 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为胸膜的早期炎性反应,通常无明显的影像表现;渗出性胸膜炎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且胸腔积液可表现为少量或中大量的游离积液,或存在于胸腔任何部位的局限积液,吸收缓慢者常合并胸膜增厚粘连,也可演变为胸膜结核瘤及脓胸等。 3.4 实验室检查

尘肺病基本常识

尘肺病基本常识 尘肺病是指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它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在公元10 世纪北宋年代就有粉尘致病的记载。尘肺是我国的职业病中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疾病,据统计,尘肺病约占职业病患者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二。当粉尘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之后,人体通过鼻腔滤尘、气管粘膜分泌物、支气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伴随粘液往外移动运送出去,并通过咳嗽反射排出体外。人体通过自身的滤尘、运送和吞噬防御清除功能,可将97%-99%的粉尘排出体外,只有1% -3%的尘粒沉积在体内,进入肺组织中的尘粒多数在直径5 微米以下,其中进入肺泡的主要是2 微米以下的尘粒。但是人体对粉尘的清除作用是有限度的,长期吸人大量粉尘可使人体防御功能失?1?7?1?7?1?7平衡,清除功能受损,而使粉尘在呼吸道内过量沉积, 损伤呼吸道的结构,导致肺组织损伤,造成肺组织纤维化。尘肺患者早期的症状不明显,肺部体征和X 射线检查也常无特异表现,所以早期诊断较困难。随着病变发展,临床症状也逐渐明显,表现为咳嗽、胸闷、胸痛和气短。尘肺的诊断和分期要 依靠胸部X 线高仟伏摄影,主要是通过X 线摄影反映患者肺部的2 病理改变。通过胸部X 线高仟伏摄影,可观察到患者的两肺可以产生进行性、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患者随着肺组织纤维化的发展会逐渐影响呼吸机能以及其他器官的机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尘肺的诊断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矽肺的诊断主要依据职业史和X 线检查。职业史主要包括工种、工龄、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以及生产状况、防护措施?1?7?1?7 个人防护措施等。X 线检查,主要是X 线胸片表现,这是我国目前诊断矽肺的主要依据。其具体标准分为:无尘肺(代号0)、一期尘肺(代号Ⅰ)、二期尘肺(代号Ⅱ)、三期尘肺(代号Ⅲ)。尘肺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预防各种并发症为主。尘肺一旦确诊就应调离粉尘作业场所,严重的应安排休息和疗养;加强营养,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根据病情,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和减轻痛苦;积极 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早期得到诊断,及时脱离粉尘作业,可延缓病程进展, 延长患者寿命。控制尘肺病的发生关键在于预防。生产经营者、组织者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采取"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即改革生产工艺、湿式作业、密闭尘源、加强通风、加强个人防护、加强防尘管理、加强防尘宣传教育、加强健康检查)综合防尘措施,将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尽可能降 3 到容许范围内,定期作好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以保障作业者的身体健康。 长期吸入不同种类的粉尘,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尘肺或肺部疾病。我国的《职业病目录》列入了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以及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共计13 种,现简介如下: 一、矽肺:矽肺是由于作业人员长期大量吸人含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病变为主,进而影响肺功能,导致全身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种疾病。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各类矿石中都含有各种形态的石英(含二氧化硅)。接触矽尘作业的主要工种主要有①?1?7?1?7矿业的凿岩工、放炮 工、支柱工、运输工及煤矿的岩石掘进工等;②开山筑路、隧道和涵洞的风钻工、爆破工等;③钢铁冶金业的原料破碎工等;④机械制造业的翻砂、清砂、喷砂工等;⑤

尘肺的中医辨证治疗

尘肺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总结传统中医对尘肺的诊断、辩证、药物治疗的宝贵经验;综述治疗尘肺中药、方剂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尘肺的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尘肺中医辨证治疗 尘肺是因长期生活于尘埃环境之中,粉尘吸入,沉积于肺,阻塞肺络,使肺失清肃,主气司宣发之功能减弱。以咳嗽,胸闷,胸痛,气喘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矽肺、石棉肺、蘑菇肺等病。 [诊断] 1.中老年男性为多,以长期从事采矿、隧道和接触粉尘多的工人多见。起病缓,病程长,进展慢。 2.临床以咳嗽,胸闷,胸痛,气喘,动则加重,吐痰或痰中带血,唇紫为常见症状。 3.胸部X线检查以结节阴影或间质纤维状阴影为主,病变主要散布于近肺门之内的中侧带。IgA和IgG均显著增高。 [鉴别诊断] 1.肺痨:有肺痨接触史,无长期粉尘吸人史,一般有潮热,盗汗等症,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尘肺可合并肺痨。 2.肺痿:无长期粉尘吸入史。若尘肺而有咳吐浊唾涎沫者,可作合并肺痿的诊断。 3.肺胀:无长期粉尘吸入史,多继发于肺咳、哮病之后,X线检

查可见肺野透明度增高。 4.肺癌:病变进展快,X线及CT检查发现癌变病灶,痰中找到癌细胞。 [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系因粉尘吸入,沉积于肺,阻塞肺络,使气血运行失畅,渐致肺失宣肃,尘浊瘀结,而出现咳嗽气急,胸闷,胸痛,气喘等症,日久每易化燥伤阴,而出现阴虚或气阴两虚之证,故本病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2.辨病证:粉尘反复入侵,尘浊瘀结不化,如瘀痰阻肺,可见胸膺疼痛如刺,胸闷,舌暗苔腻;燥痰结肺,则见咳嗽气急,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等症;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尘浊痰瘀日久,又可伤津耗气,可见咽干鼻燥,疲乏消瘦,舌红少津等肺燥津亏之证或气短声低,神疲,午后潮热,舌淡少津,脉细而数等气阴两虚之证。 3.辨病情轻重:本病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咳嗽,咳痰,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出现胸闷,气短,前胸针刺样痛,并可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症状有头昏、乏力、失眠、心悸、胃纳不佳等。 [治疗] (一)现代治疗 1.西医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用克矽平、柠檬酸铝、磷酸哌喹、羟基磷酸哌喹以及黄根制剂等,可改善患者症状,可选择使用。 2.针对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