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导论 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导论 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导论 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导论 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导论》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2.1 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将从四个专题的角度为学生介绍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概况、制作流程、发展趋势以及新媒体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该专业的认识,是带领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从事专业的重要启发课程。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

概括性地介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提升对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体等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建立起较先进的广播电视媒体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职能、作用,树立正确的编导理念。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认识课,是关于传媒观建立和培养的过程。

2.3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新媒体授课等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是在学校加强对学生专业认识的培养的思想基础上设置的一门基础课,课程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门课程将对本专业进行非常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迅速了解本专业并建立起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对大学四年学习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方向的思考。

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将提炼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技巧、方法以及艺术观念向学生介绍,这就要求每个专题的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所长,在四个学时的时间里将专题中涉及到的内容用最简明易懂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和概括出来,课程讲授过程中案例教学将占相当大的比重。同时,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更新与换代、传播途径与营销方式的转变等时代信息的改变,教师的授课将不断更新,以最新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4.案例设计

本课程的案例选择重点在于选择最有代表性、最典型,能够从宏观和微观、横向和纵向等多个维度展现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及最能够说明广播电视发展现象、规律和创作方法的案例,将从央媒以及上星卫视等省级以上媒体和权威性的新媒体中选择案例进行讲授。

5.作业设计

由于是第一门专业认知课程,本课程将多以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式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讲授。将布置一项作业即留出一道课后准备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材料,在课堂中进行表达和交流分享。

6.考核与成绩评定

6.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门课程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期末考试。综合平时出勤和作业综合给分。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览表

6.2 考核评价的标准

本课程采用项目报告答辩方式进行评价,具体要求如下: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编导实务教学大纲

编导实务》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82409 开课单位:传媒学院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授课学时:64 开课学期:六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编导实务》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编导实务》着重讲电视节目制作技艺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知识,熟悉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整体编制过程,提高学生影视作品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视频媒体开发能力。 二、课程总体目标与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摄像知识、电视采访知识、后期制作知识、稿本编写知识、电视音响和电视照明等知识。本课程通过作品观摩和操作实践,使学生对电视节目制作知识有个系统地了解、熟悉和正确地应用,并学会分析优秀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意图,进而通过模仿学会他人的创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章节配备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正确地加以应用,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三、成绩考核方法闭卷笔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四、讲授大纲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影视导演艺术(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影视导演的才能与任务;了解导演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导演的历史 第二节导演的素养与任务 第三节导演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导演的素养与任务 (四)教学建议在这一章中,以介绍形式让学生了解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了解各个时期电影的特征,进而了解导演的工作任务、素养要求等。 第二章电视镜头的摄制(2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镜头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景别的概念与分类;理解远景与全景的作用及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镜头 1.1镜头的概念 1.2镜头的分类 第二节景别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为全校文法类各专业通识课。本课程将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的讲解,使全校文法类各专业的本科生了解西方文化孳乳繁衍、发生进化的来龙去脉,掌握西方文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状貌,为从不同专业的涉外部分的学习、进行中西比较、或直接学习研究具体领域的西方文化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习题要点: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 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希腊神谱, 神谱的文化学意义,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2.希腊神话的源流与谱系。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要求基本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希腊城邦文化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的发展演变, 希腊城邦的崛起与殖民,早期希腊城邦的政治变革,斯巴达的政治与文化,雅典的政治与文化,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2.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理解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掌握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梗概。第三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雅典民主制的蜕变,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分离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历史契机。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的过程,理解与掌握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第四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帝国的兴衰 习题要点:罗马政治制度演化与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政治制度演化的基本情况。2.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的起源、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恺撒与奥古斯都,理解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与原因。 第五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文化的特征 习题要点:希腊人与罗马人,罗马英雄主义,罗马的宗教,罗马法,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罗马世风的腐化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2.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理解与掌握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第六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的早期发展 习题要点:基督教的“两希”传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基督教与罗马帝国,苦难的历程,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基督教与异教文化,修道运动,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人,蛮族 大入侵,蛮族的皈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的“两希”文化渊源。2.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基督教的“两希”传统,理解与掌握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等要点。 第七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习题要点:封建制与庄园经济,修道院经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神圣” 与“世俗”,十字军东征,“阿维农之囚”与罗马教会的衰落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与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 习题要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教会与大学,中世纪的哲学,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基督教唯灵主义与哥特式建筑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 第九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习题要点: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教会的堕落,宗教裁判所,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等的具体内容。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2.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十章西方近现代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习题要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2.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理解与掌握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基本情况。

广播电视导论 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导论》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2.1 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将从四个专题的角度为学生介绍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概况、制作流程、发展趋势以及新媒体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该专业的认识,是带领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从事专业的重要启发课程。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 概括性地介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提升对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体等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建立起较先进的广播电视媒体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职能、作用,树立正确的编导理念。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认识课,是关于传媒观建立和培养的过程。

2.3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新媒体授课等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导论课程是在学校加强对学生专业认识的培养的思想基础上设置的一门基础课,课程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门课程将对本专业进行非常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迅速了解本专业并建立起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对大学四年学习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未来就业的方向的思考。 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将提炼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技巧、方法以及艺术观念向学生介绍,这就要求每个专题的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所长,在四个学时的时间里将专题中涉及到的内容用最简明易懂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和概括出来,课程讲授过程中案例教学将占相当大的比重。同时,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更新与换代、传播途径与营销方式的转变等时代信息的改变,教师的授课将不断更新,以最新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1]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2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舞蹈编导 英文名称:The Class of Choreography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舞蹈编导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术、技巧,引导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创作方法和优长,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作的开发和创作思维的开发是本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为培养学生们即兴的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本课程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知识、编导技法及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细致、分步骤地完成训练。本课程的宗旨是为舞蹈事业培养出高级的舞蹈编导人才。 一、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为培养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及东北地区各个阶层所需要的高级编创人才以及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舞蹈编导(本科)专业教学在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巧、技法训练及创作实践三部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毕业时能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要求。 舞蹈编导(本科)的教学任务是把想象力的训练和编创能力的提高放在核心地位,将编舞技法、结构训练同排练操作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基本功训练课、舞蹈素材课、舞蹈欣赏课等课程相衔接。 (三)开课学期:第一至七学期 (四)周学时/总学时=周学时×16周(含艺术实践)×开课学期: 8/10学时/928总学时 (五)学分: (六)教学形式:集体授课 (七)检课方式:课堂回课 (八)考试安排: 考试方式:每学期期末观摩会 考试标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和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评 二、本文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1、即兴舞 (1)节奏训练 (2)造型训练 (3)即兴表演训练 (4)身体各部位动机训练 (5)双人即兴 (6)三人接触即兴 2、捕捉形象 (1)捕捉人物形象 (2)捕捉动物形象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广播电视概论 (2)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Radio and Television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文学与新闻学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 文新系新闻和广告专业,本科层次。 2、学时与学分数 54学时,2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广播电视概论》是新闻学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对广播电视两大每题的入门性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特性,了解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熟悉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从而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业务能力。 4、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统一闭卷考试。 120分钟。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五、纲目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教学目的] 学生了解广播电视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认识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1、广播的定义 2、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3、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声音的特性 2、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3、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1、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2、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3、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1、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2、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 第二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教学目的] 首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目前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熟悉体制的三种理论模式。其次学生必须知道并能分析我国广播电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体制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制的三种理论模式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一节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三种理论模式 1、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2、广播电视机构理论类型的比较 第二节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美国模式 1、美国模式 2、去规则化 第三节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西欧/日本模式 1、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2、公营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第四节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国模式 1、特点 2、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的现状 3、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电视节目编导教学大纲

《电视节目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426 课程名称:电视节目编导 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总学时数:48学时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选用教材: 《电视制作原理与节目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 《电视专题创作》高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 《电视节目策划技巧》张联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 《电视栏目解析》石长顺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吕正标王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冷智宏许玉琪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项仲平王国臣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电视节目创作与编导》张静民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说明 电视节目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初步技能,讲授广播电视中各种节目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力求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兼顾,努力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栏目及影视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能力,形成较先进的广播电视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职能、作用,树立正确的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理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策划和制作一般性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能力。本门课程的相关衔接课程有《电视艺术概论》、《传播学》、《电视节目制作原理》、《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片创作》等。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作品评析和实践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学时分配 章次标题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备注 第一章电视编导概论 2 第二章电视编导与文案 2 电视新闻节目编导 2 第三章 第四章电视社教类节目编导 2 第五章谈话类电视节目编导 2 第六章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编导 2 第七章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编导 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 本课程学时:72学分:4 学时分配: 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一、传统和文化释义 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 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

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教学大纲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总学时数:72 学分:4 理论学时:63 实践学时:9 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 编制时间:2014年9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讲授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帮助学生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将不同类型的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做对比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际报纸新闻策划案 例,熟悉各大报纸对于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报道策划,让学 生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进行实际的新 闻报道策划。 二、总体教学目标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学生具

备实践操作、策划能力的课程。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对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理论,熟悉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原理和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具备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能力,最终能进行独立的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 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第一章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念和类型(6学时) (一)教学目的 目的:本章的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将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媒介的新闻报道策划区分开来,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新闻策划? (1)新闻策划的概念 (2)新闻事件策划 (3)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1)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概念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3)报纸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深化主题报道 ②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广播电视节目编导 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2.1 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初步技能,讲授广播电视中各种节目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力求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兼顾,努力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能力,形成较先进的广播电视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职能、作用,树立正确的编导理念。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重要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广播、影视作品的创作理论,同时还需要学生对媒体环境的变化、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更新与换代、传播途径与营销方式的转变等时代信息有所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在课程中不断更新知识信息和系统,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同时,还

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后实践,以实践促理论,以实践作品参与赛事竞争,帮助学生了解目前广电行业发展特点和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总体来说就是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以实践促理论学习,在尊重艺术一般规律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2.3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主要采取课堂多媒体讲授、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示范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图文并茂,易于视听传达,便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课外作业的训练以及优秀作品的讲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形成良好的教与学氛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保证出勤,加强课堂交流和课外作业训练,注重优秀广播、电视、网络作品的搜集整理和观摩,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能够完成多部多类型广播、电视作品。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涵盖的知识体系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分数3分,周学时3个小时, 主要教授内容: 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以西方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向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是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传统极其演进历程,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增强我们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认识;二是在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建议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第一章导论(6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西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这是本章的重点的难点。 第一节二希传统 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两大源流,文化史上称为“二希”传统,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代文化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都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时,作为主体的人就处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态势。

希伯莱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基督教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融合。近代以来,为传统教义的反叛者的宗教思想家和教外思想家所重新解释的基督教日渐超出狭隘的宗教意义,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虽然近几个世纪以来宗教的外壳逐渐松动甚至解体,但宗教的内核仍深藏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文化方式之中。宗教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性对其的渗透和改造,时代愈晚,从希腊文化中产生的理性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愈大。 第二节、西方文化精神 西方文化主要是图像化的,呈现出空间性特征。 超越变动不定的现象,求得永恒不变的真实,在对永恒完美的原型的追摹中寻求自身的完美。然而,自身的欠缺却使他们深感自我与理式、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和深刻对立,竭力弥合而不能,人们在对完美理式的信念中不停地战胜冲突,完善自身。 西方文化的两个支柱和轮子为理性和宗教。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编导 Broadcasting and TV Editor 课程编号:18600747j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总学时数: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大纲主撰人: 内容简介 《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初步技能,讲授广播电视中各种节目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力求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兼顾,努力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能力,形成较先进的广播电视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职能、作用,树立正确的编导理念。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广播的传播特性及社会功能(4学时) 第一节广播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第二节广播的传播优势 第三节广播传播的局限性 第四节广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全球语境下世界广播的发展轨迹(4学时)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的发展 第三章广播节目的类型及节目设计(4学时) 第一节广播节目的类型 第二节广播节目的设计 第四章广播节目中音响的使用(6学时) 第一节音响的分类 第二节广播音响的作用 第三节广播新闻音响的特征 第四节录音新闻中需要捕捉哪些音响 第五节录音新闻写作中音响选用原则 第五章广播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6学时) 第一节专题类广播新闻节目的编导 第二节杂志类广播新闻栏目的编导 第三节直播类广播新闻栏目的编导 第六章信息服务类广播节目编导(2学时) 第一节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和形态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 总学时:32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 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 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 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 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 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 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 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 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 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 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 ambiguity. 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 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 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 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 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 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 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