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杭州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杭州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杭州市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评价范围:要明确评价范围,包括项目对周边交通设施和道路交通流量的影响等。

2.数据采集:需要详细了解项目周边的交通流量、路网情况、交通设施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应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交通模型、交通仿真等。

4.评价指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如交通流量、拥堵程度、交通安全等。

5.分析预测:通过对项目影响的分析和预测,评估项目对周边交通的影响程度。

6.控制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设交通信号灯、调整路段通行方向等。

7.评价报告:最终需要生成详细的评价报告,供决策者、项目规划者等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 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概要 4.2.1 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 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下列不同环境要素(或称评价项目)的评价,即: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土壤与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珍贵”景观以及日照、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建设项目对上述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统称为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单项影响评价)。 4.2.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2.2.1 按照4.1中的划分依据,可将上述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导则。 一般情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一个以上的单项影响评价,每个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不一定相同。 4.2.2.2 对于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第三级的建设项目,不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只需按国家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对于建设项目中个别评价工作等级低于第三级的单项影响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叙述、分析或不做叙述、分析。 4.3 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5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 5.1 评价大纲应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编制,它是具体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文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 适用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容、工作程序、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人民国领域和人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总纲 则、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 环境要素 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通常是指水、大气、声与振动、生物、土壤、岩、日照、放射性、电磁辐射、人群健康等。 2.3 累积影响 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 2.4 环境敏感区 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a)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b)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c)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导则

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导则 2020 年4 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 年〕75 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 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 年〕98 号)和《杭 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6〕 1 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指导和促进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杭 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 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杭州市实际情况和需求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方案或初 步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方案或初步设计审查要点、施工图设计内 容及深度要求、施工图审查要点及附录。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5) 4方案或初步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10) 4.1设计说明书 (10) 4.2设计图纸 (14) 5方案或初步设计审查要点 (18) 5.1主要审查内容 (18) 5.2主要审查要点 (18) 5.3审查结论 (19) 6施工图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20) 6.1设计说明书 (20) 6.2设计图纸 (21) 7施工图审查要点 (30) 7.1主要审查内容 (30) 7.2主要审查要点 (30) 7.3审查结论 (31) 本导则用词说明 (32) 相关规范和文件 (33) 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方案或初步设计自评表 (35)

1总则 1.0.1为推进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规范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查,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杭州市公园绿地及广场、道路、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城市河道类建设项目中与海绵城市相关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查。 1.0.3海绵城市设计应统筹考虑工程可行性和综合效益,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相结合,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 1.0.4海绵城市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应采用可靠的工艺、设备和材料。 1.0.5海绵城市设计应与项目相关的园林景观、建筑、给排水、水利、结构、道路、经济等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互衔接。 1.0.6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审查,除符合本导 则的规定外,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以及杭州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路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公路建设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一项指 导性技术文件,旨在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指导和规范。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主要内容 1. 评价范围和对象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范 围和对象进行了明确规定。评价范围包括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区域、工程区域、影响区域和周边区域。评价对象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气象环境、生态环境、噪声、震动、污染物排放等方面。 2. 评价内容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内 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评价内容包括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评价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模型模拟、数据分析等。 3. 评价标准和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标

准和程序进行了规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等。评价程序包括评价申请、评价审查、评价报告公示、评价结果审核等。 4. 技术要求和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还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和建议进行了规定。要求包括评价人员的资格和素质、评价报告的编制和提交等。建议包括评价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公众参与等方面。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意义 1. 保护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出台,可以保障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得到充分评价和控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 规范公路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实施,可以规范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公路建设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 3.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推行,可以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 增强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路的实施,可以增强公众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的透明度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项目、政策或计划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方法。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包括环境影响预测、环境风险评估、生态评价等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手段,对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在工程建设领域,也在政策制定、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例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可以帮助确定工程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政策制定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可以评估政策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在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可以评估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导城市发展方向。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可以评估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它有助于保护环境。通过对项目、政策或计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及早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有助于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发生,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可以在项目、政策或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寻求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还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决策的主观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时,还需要遵循一些导则和原则。首先,评价应该基于科学、客观和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评价结果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以便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其次,评价应该包括全面的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应该涵盖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以确保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估。此外,评价应该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和方法,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项目、政策或计划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方法。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持。

杭州市绿道系统建设技术导则

杭州市绿道系统建设技术导则杭州市绿道系统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的健康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绿道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杭州作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城市,绿道系统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以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要求 1.杭州市绿道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一个连贯、安全、高品质的绿道网络,形成城市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适宜居民休闲、锻炼和交流的场所。 2.绿道系统建设应以市区为核心,辐射到市郊和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形成一个覆盖面广、连接紧密的绿道网络。

3.绿道系统建设应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生态保护等其他规划相互协调,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其生态、文化、休闲等多重功能。 4.绿道的设计与建设应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 二、绿道的功能划分 1.休闲功能:绿道应提供适宜居民休闲的场所,如公园、花坛、休息区等。 2.锻炼功能:绿道应提供适宜居民锻炼身体的设施,如体育场、健身步道、杠铃等。 3.文化功能:绿道应融入城市的文化元素,如雕塑、景观石、文化长廊等。 4.环境保护功能:绿道应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湿地保护区、生态种植等。 5.交通功能:绿道应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提供多种通行方式,如自行车道、步行道、滑板道等。 三、绿道的建设技术导则

1.网络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合理规划绿道网络的布 局和覆盖范围,确保绿道系统的连贯性和覆盖率。 2.环境评估:在绿道建设之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确定绿道区 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3.设施建设:根据绿道的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和布置设施,包括 公园、健身设施、休息区、灯光系统等,并符合城市规划和设计规范。 4.绿化植被:根据绿道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 种类,进行绿化设计和植物配置,以打造宜人的绿色环境。 5.水体治理:对于存在水体的绿道,需要进行水体治理,包括水 质改善、水生植被配置等,以提升水体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6.安全管理:绿道系统应设置适当的交通标识、安全警示设施, 确保居民在使用绿道时的安全。 7.公众参与:在绿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社会 公众的积极性,组织居民参与,增加绿道使用的满意度和居民的参与感。 四、实施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正式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正式稿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快捷、安全、环 保等特点,旨在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城市 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良好。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建设阶段 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阶段,主要考虑建设 过程中对土地、水源、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社会、 经济环境的影响。这需要对轨道交通项目的选址、设计与施工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运营阶段,主要考虑轨 道交通对周边环境噪声、空气污染、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运营 过程中相关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具备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 作性等特点。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经济效 益等方面的因素,并通过合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来评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此外,评价应该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和交通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 最后,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影响评价还需要与其他相关规划、设计和 环境管理工作相衔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要与轨道交通系统的布 局和建设相匹配,并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此外,还需要与环境 管理部门协调,建立良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得 到有效的应用和落实。

交通影响评价项目技术路线及技术依据

交通影响评价项目技术路线及技术依据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意义和目的 三、技术路线 四、技术依据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交通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挑战。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技术路线及技术依据进行探讨。 二、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意义和目的 交通影响评价项目是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技术方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规范城市和镇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三、技术路线 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项目背景分析: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所在地、项目类型、建设规模等,为后续评价提供基本信息。 2.交通需求分析:通过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预测项目投入使用后产生的交通量,为交通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3.交通影响分析: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果,评价建设项目对周围交通系统的影响程度,分析其正、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4.评价结果整理与报告编制:将评价结果整理成报告,为政府部门、建设单位等提供参考依据。 四、技术依据 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城市和镇的建 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是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的主要技术依据。 2.国家标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cjjt141—2010:该标准对交通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为评价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3.HJ 453-20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该导则对城 市轨道交通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提供了技术依据。 五、结论 交通影响评价项目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其技术路线和技术依据为评价项目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环评常用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环评常用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2011-2目录 (注:标注红色为必看,其余为选看) 相关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 130-2003) ·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 463-2009) ·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民用机场建设工程(HJ/T 87-2002) ·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 HJ/T 88-2003) ·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 89-2003) ·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08) ·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农药建设项目(HJ 582-2010) ·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药建设项目(HJ 611-2011) ·1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 616-2011) 下载地址: .cn/hjbhbz/bzwb/other/pjjsdz/ 相关验收技术规范 ·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_T 394—2007)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 464-2009) ·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 552-2010) ·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开采(HJ 612-2011) 下载地址: .cn/hjbhbz/bzwb/other/hbysjsgf/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1988) 水环境保护标准

环评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精讲:环评技术导则

环评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精讲:环评技术导则 目录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原则 第二节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第三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四节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节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节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本身是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不断改进、拓展和完善,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又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是需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一项法律制度。因此,为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指导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国家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成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从 1993 年起陆续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之后,随着环境技术的不断发展,多项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技术导则相继出台。规定这些技术导则的一般原则、技术方法、评价内容和相关评价要求,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制定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原则 一、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护局 1993 年发布并于 1994 年4 月1 日起实施的。2011 年由环境保护部修订并发布,并于 2012 年1 月1 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11)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6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的修订,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将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分离; ——简化了建设项目与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内容; ——简化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评价要求; ——删除了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相关内容; ——删除了附录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强化了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环境管理与监测要求; ——新增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工程分析部分增加了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增加了环境影响不可行结论的判定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6年12月6日批准。本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通用规定、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elements) 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通常是指大气、水、声、振动、生物、土壤、放射性、电磁等。 2.2 累积影响(Cumulativeimpact) 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 2.3 环境保护目标(Environmentalprotectionobjects) 指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及需要特殊保护的对象。 2.4 污染源(PollutionSources) 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或装置等。 2.5 污染源源强核算(AccountingforPollutionSourcesIntensity) 指选用可行的方法确定建设项目单位时间内污染物的产生量或排放量。 3 总则 3.1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突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源头预防作用,坚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a)依法评价 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规划等,优化项目建设,服务环境管理。 b)科学评价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科学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c)突出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点,明确与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审查意见,充分利用符合时效的数据资料及成果,对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予以重点分析和评价。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_2010

1 总则 为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城市和镇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再10万人以上镇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必须以城市和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为依据。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应遵循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妥善处理评价项目新生成交通与背景交通间的关系。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除应遵守本技术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建设项目 Construction Project 具有交通生成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拟建设(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Traffic Impact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小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技术方法。 建设项目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根据建设项目用地类型、建筑物使用功能和项目生成的交通需求

特征对建设项目进行的分类。 出行率 Trip Generation Rate 建设项目单位指标(如建筑面积、住宅户数、座位数等)在单位时间所生成的交通需求,包括产生量和吸引量。 新生成交通需求 New Generation Traffic Demand By Consturuction Projects 建设项目投入使用所生成(包括产生和吸引)的新增交通需求。新建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包括建设项目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需求;改、扩建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指由改、扩建部分引起的新增 交通需求。 2.0.6 背景交通需求 Background Traffic Demand 交通影响评价围除去被评价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外的 其它交通需求,包括起迄点均在评价围外的通过性交通和评价围 其它建设项目生成的交通需求。 交通影响评价的启动阈值 Threshold of Traffic Impact Analysis 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门槛条件。 交通影响程度评价指标Indicators of 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 衡量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评价围交通系统影响程度 的指标。 2.0.9 长路段 Long Continuous Road Link长度超过1.5km,交通几乎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区段。

浙江省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浙江省建设工程交通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1 范围 本技术导则规定了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新建建设工程以及各类改、扩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本技术导则作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与审核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所含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即构成本导则的条文,与本导则同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 号)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GJJ15-87)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

●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大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50万人的城市。 小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人的城市。 快速路、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道路网体系,广泛连接城市各区,集散主干路交通的功能。 支路:是住宅及工业区或其他类型地区的交通路径,为连接次干路与街坊的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项目交通流量:也称项目生成交通量,是建设工程生成或吸引的交通负荷增量。 非项目交通量:也称背景交通量。除建设工程自身和研究区域内计划审批的其他建设工程生成的交通量会影响目标年的交通系统状况外,研究区域外的变化同样会产生影响。非项目交通包含两部分:(1)过境交通,即所有通过研究区域且起止点均在研究区域外的交通出行;(2)其他项目交通,即研究区域内其他项目产生的交通,起点或终点在研究区域内。 交通量预测四阶段法:包括出行产生、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个阶段。 4 总则 4.1 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交通影响评价( Traffic Impact Evaluate 简称TIE)是通过定量分析预测建设工程开发后对周围相关交通设施及路网的影响度,定性或定量评价建设工程开发并投入使用后对交通通行、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的影响效应,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减小建设工程对周边交通负荷的影响,评价建设工程出入口、基地总平面

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 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2术语和定义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 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技术导则、公众 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 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机场建设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 叫环境基质,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通常是指 水、大气、声与振动、生物、 土壤、岩石、日照、放射性、电磁辐射、人群健康等 。 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 造成环境影响的后 果。 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 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 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a )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b )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 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 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 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富营养化水域; c )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 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总纲 F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HJ/J 130—2003 1 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 主题内容 本导则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 1.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1.2.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1.1.2.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1.1.2.3 1.1.2.1和1.1.2.2条款中所列规划的详细范围依照国务院“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 1.2 术语 1.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1.2.2 规划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 1.2.3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1.2.4 替代方案 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 1.2.5 减缓措施 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2.6 跟踪评价 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 1.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3.1 评价目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3.2 评价原则 1.3.2.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2.2 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1.3.2.3 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1.3.2.4 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1.3.2.5 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1.3.2.6 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

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增强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主体诚信意识,营造健康有序的建设市场,进一步规范从业主体信用评价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用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价结果实行公示公告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从业主体的信用评价管理。 本办法所称交通建设工程是指公路水运建设工程。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从业主体是指在浙江省内从事交通建设工程的具有相应资质(从业资格)的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主要从业人员是指有关从业单位的设计负责人、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总监以及试验检测负责人。 第五条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一)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全省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1.制定全省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 1 -

2.指导并组织开展全省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主体信用评价工作; 3.负责乙(二)级以上资质和专项资质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单位及其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信用评价管理工作; 4.发布信用评价结果等信息; 5.向交通运输部报送信用评价信息。 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省港航管理中心和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相应领域信用评价工作。 (二)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合做好辖区内有关从业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并具体负责丙(三)级资质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单位及其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信用评价工作。 (三)交通工程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根据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参与其项目建设的从业主体履行信用评价工作职责。 第六条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主体信用评价对象包括:(一)评价年度内承担浙江省内交通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工作的从业主体; (二)评价年度内被认定在浙江省内交通建设工程投标活动中存在不良行为的从业主体; (三)评价年度内被认定发生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负面清单情形等其他不良行为的从业主体。 - 2 -

《城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交通运输部》

《城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交通运输部》《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编写组 202x年11月 1《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安排,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6家单位负责编制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本标准计划完成时间为202x年。 1.2、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道路交通拥堵频发,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关系到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关系到政府交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在传统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中,多使用流量或负荷度(v/c)等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往往只适用于路网运行静态评价,在道路拥堵状态下则会失效,同时,这些指标的技术性太强,不便于理解和接受。受交通检测技术条件的限制,基础数据存在盲区,只能获得断面的、

不连续的数据,难以反映道路交通的时变特性。因此,国内缺乏一种统一评价指标反映路网的动态运行状况。 随着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多种新型交通检测技术涌现,包括浮动车、视频、微博、地磁等等,为道路网交通运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道路网运行整体评价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近年来交通信息发布手段逐步多样化,且有多个服务运营主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和阈值等级),导致对道路运行评价的结果不一致,不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应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百姓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客观地掌握城市整体或部分道路网交通拥堵的程度、时空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服务或指导疏2《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堵工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制定与效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养护等工作。 科学、客观地掌握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特别是交通拥堵的时空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是指导疏堵工程,服务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制定与效果分析,以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基础。易于理解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一的交通运行状况的评价规范也是交通信息服务(动态交通诱导)开展和推广应用的基础。目前,我国北上广深等城市分别建立了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体系,但计算指标、指标数值范围、划分等级等方面均不相同,不利于从全国层面掌

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试行)

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试行) Technical Guideline of Energy—saving assessment on Civil Buildings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有序推进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我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的导则编制计划,本导则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节能评估和审查的管理和工作程序;5节能评估的原则、方法与基本内容;6节能评估相关资料及分析;7节能评估要点和要求;8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格式。 本导则为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项目评估提供了规范化的判断依据,同时可作为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节能评估人员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技术参考。 本导则的实施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解释工作. 本导则属首次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邮政编码:310027)。 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 上海飞熠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 杨毅、姚昭晖、丁德、殷农、王靖华、李平、杨国忠、孙文瑶、张敏敏、邵春廷、张永炜、范静龙、戴起旦、崔凤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