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面积约1.27万平方公里。该草原是高

原牧区主要的牧畜基地,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植被。

二、草畜平衡现状

经过对若尔盖草原进行调研和统计,发现草畜平衡情况严重失衡。草原的负荷能力已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原的自然生态可支持的范围。自然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且草原的土壤质量也在不断恶化。

三、问题分析

1. 过度放牧:草原上的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其正常承载能力,导致了过度放牧现象的出现。牲畜过多,频繁地踩踏和啃食草原植被,导致植物难以恢复生长,草原退化速度加快。

2. 缺乏科学管理:草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草原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草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农牧民对于草原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3.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草原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普遍对于草原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性缺乏认知,从而导致了对草原环境的破坏。

四、解决方案

1. 加强草原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若尔盖草原的投入,完善草原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严格限制牲畜数量,减少过度放牧现象。

2. 提倡科学放牧:农牧民应根据草原草量和草地恢复情况,合理规划牲畜饲养数量,避免过度放牧。定期轮换放牧区域,给草原留出恢复生长的时间。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草原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过度开发草原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积极保护草原。

五、总结

若尔盖草畜平衡问题确实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农牧民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对草原管理的投入,提倡科学放牧,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是解决草畜平衡问题的关键措施,有望帮助草原生态恢复和改善。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调研报告,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促使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从而为若尔盖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 在国家和黄河流域9省(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从黄河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视角出发,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空间“发展”与“保护”的利用导向。农产品主产区严守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节水农业,优化农用地规模和布局;城镇化地区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划定并严格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合理规划流域范围内城市、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形成倒逼机制,在高效发展的同时,为黄河流域留足生态空间,科学推进黄河流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进一步细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精细化管控方案,综合考虑水、大气、土壤、生态等各要素的质量改善需求,融合国土空间与生态环境管控技术方法,加快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加快完善涵盖各要素、各领域的配套管理政策与保障机制,建立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加强城镇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和改善提升,健全基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农业空间生态安全管控制度,实现生态环境空间精细化管控全覆盖。 实施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 在上游地区提高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功能。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修复。加强退化草原保护修复,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提升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继续开展黄河源、甘南湿地、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土地沙化、退耕还林还草、

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力度。在中游地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做好水土流失预防保护,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轮封地轮牧和封育保护政策执行力度。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在下游滩区重点推进黄河滩区治理和湿地恢复。积极探索实施滩内移民、集中居住、集约种植、政策补偿的滩区治理方案,实现人水分离,各安其所。将滩区保护利用纳入各省(区)国土空间规划。在河口区重点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生态功能。落实河口生态流量(水量)指标与过程管理,有序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河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有害生物防控。 严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监管制度 强化流域、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研究实施流域水功能区调整,推进水功能保护、水域纳污能力管理,与陆域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双控管理的系统对接。在优化“十四五”期间水质国控监测断面的基础上,实施污染浓度与污染通量的综合控制与系统管理。做好流域规划、规划环评与跟踪评价,依法规范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以河长制为基础,完善岸长制,强化黄河岸线保护。加强流域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推进流域上下游水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管。严格管控生态环境风险,定期评估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对黄河干支流沿岸1km内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实行搬迁改造或退出。推进跨行政区域上下游建立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联合监测、协同处置的联动机制。以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及三门峡水库等主要湖库为重点,建设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 完善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长效制度 严格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探索流域河道外生态用水管控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若尔盖草畜平衡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面积约1.27万平方公里。该草原是高 原牧区主要的牧畜基地,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植被。 二、草畜平衡现状 经过对若尔盖草原进行调研和统计,发现草畜平衡情况严重失衡。草原的负荷能力已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原的自然生态可支持的范围。自然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且草原的土壤质量也在不断恶化。 三、问题分析 1. 过度放牧:草原上的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其正常承载能力,导致了过度放牧现象的出现。牲畜过多,频繁地踩踏和啃食草原植被,导致植物难以恢复生长,草原退化速度加快。 2. 缺乏科学管理:草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草原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草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农牧民对于草原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3.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草原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普遍对于草原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性缺乏认知,从而导致了对草原环境的破坏。

四、解决方案 1. 加强草原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若尔盖草原的投入,完善草原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严格限制牲畜数量,减少过度放牧现象。 2. 提倡科学放牧:农牧民应根据草原草量和草地恢复情况,合理规划牲畜饲养数量,避免过度放牧。定期轮换放牧区域,给草原留出恢复生长的时间。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草原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过度开发草原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积极保护草原。 五、总结 若尔盖草畜平衡问题确实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农牧民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对草原管理的投入,提倡科学放牧,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是解决草畜平衡问题的关键措施,有望帮助草原生态恢复和改善。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调研报告,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促使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从而为若尔盖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完整)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草场辽阔,面积近21亿亩,占整个高原总面积的53%左右。草场类型很多,主要有高山草甸草场,高原湖盆草甸草场、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高原宽谷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山地灌丛草场及沼泽草场等。其中以高山草甸草场和高原宽谷草原草场面积最大,利用最广。 高山草甸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湖盆、宽谷地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北、甘南及祁连山东段的半湿润地区。区内年降水量大部在430毫米以上,气候冷湿,牧草萌发迟,枯黄早,生长期约90—150天。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密,大部分由中生、中旱生多年生植物组成,以莎草科嵩草属的小嵩草(高山嵩草)、毛状叶嵩草(线叶嵩草)、矮嵩草(矮生嵩草)等占优势,一般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75—90%,鲜草产量100—240千克/亩。草场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高原上最重要的牧场。 高原宽谷草原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37%,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中南部及藏南高原湖盆地区,海拔一般在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牧草种类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旱生、中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以紫花针茅、固沙草、赖草等为主,常伴有细叶苔草、扁穗冰草、早熟禾、羊茅等。禾本科牧草高20—50厘米,覆盖度30—60%,产草量低于高山草甸草场,鲜草产量60—130千克/亩,草场外貌呈黄绿色。牧草适口性强,也为高原上的主要牧场,但因牧草根系不能在地表形成坚韧的草皮层,不耐放牧。 湖盆河滩草甸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低湿的湖盆和河滩地区,地面以下有多年冻土层的分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寒冷潮湿,牧草返青晚,枯黄早,牧草生长期约90—120天。高原主体部分以西藏嵩草、矮嵩草占绝对优势,并有水嵩草、西藏苔草等伴生;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以大嵩草、大黑穗苔草为主,牧草一般高30厘米左右,覆盖度80—90%,鲜草产量200—300千克/亩。夏秋季地面潮湿或积水,适于放牧大牲畜。荒漠草场及山地荒漠草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原西北部海拔4500米以下的高原山谷地区。因气候干旱,植物种类少,分布稀疏。前者主要由旱生或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以柽柳、盐爪爪、优若藜、白刺、芦苇为主,覆盖度8—15%,产草量低,鲜草产量22.5千克/亩左右,适于骆驼放牧;后者以驼绒藜等为主,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1—5%,产草量10—20千克/亩。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对于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优良牧草占优势,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毒草、害草比重小是高原草场资源的优势。虽然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牧草种类组成比较简单,但优良牧草占优势,毒草、害草所占比重很小。如青海省根据调查约有优良牧草194种,种类不算多,但在草场中居主导地位,构成各种类型草场中的主体,以禾木科、莎草科、蓼科、菊科等优质牧草为主。禾本科的羊茅、早熟禾、针茅、垂穗披碱草,莎草科的毛状叶嵩草、青藏苔草、水嵩草,蓼科的圆穗蓼、珠芽蓼,菊科的美丽凤毛菊、冷蒿等等,都是牲畜喜欢采食的优良牧草。毒草种类约有108种,一般均含有生物碱、苦苷丙等毒素,如狼毒、毛茛、铁线莲、醉马草等。有害植物约有30多种,如鬼箭锦鸡儿、马先蒿等。但毒草和害草在各类草场中数量有限。 青藏高原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有利于牧草的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从而使牧草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和糖类),一般粗纤维含量较低,即一般所说的牧草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因而,牧草营养价值高。据分析,高原上优良牧草的营养成分均高于粗饲料,对牲畜抓膘肥育很有利,所以,高原牧区有“别看高原草儿小,牛羊吃了能抓膘”之谚。此外,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还富含纤维和硅质,耐牧性强,

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畜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质、特色、规模、效益、标准化原则。 1、坚持生态原则。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中心,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加快退化草原、鼠虫害草原治理。加强出栏淘汰和品种改良,降低对草地生态的破坏;加强优良牧草种植推广和冬草储备,逐步解决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草畜矛盾等突出问题。 2、坚持优质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牦牛、藏系绵羊高原优良畜种及四川藏区生猪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形成以绿色畜产品为主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3、坚持特色原则。依托产业特色优势资源,依据纯牧业区、高山峡谷区、农牧结合区的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重点发展特色牦牛肉、牦牛奶、藏绵羊肉、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逐步形成区域连片,乡村各具特色的畜牧业。 4、坚持规模原则。按照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效益、统一实施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畜牧业资源优势,在做大规模上下功夫,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做大做强产业。同时注意科学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以草场资源承

载能力确定养畜规模,大力发展联户、联牧、专业大户的适度规模生产。 5、坚持效益原则。结合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切实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充分抓好项目实施,实现项目预期效益。抓好“人、草、畜、病”的配套组装,抓好种草、冬草贮备和疫病防治等,逐步走出“夏长、秋肥、冬瘦、春死亡”的靠天养畜局面。以科技为支撑,开展畜草新品种等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加快牲畜改良,增加优良品种覆盖面和良种化率,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单位畜产品产出量,缩短饲养周期,加快出栏。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培训一批农牧民“科技明白人”,影响和带动农牧民对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附加值,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6、坚持标准化原则。按照目前已公布的牦牛、藏系绵羊生产疫病防控标准指导牦牛、藏系绵羊产业建设,从原料生产、畜产品加工到市场各环节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 “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环境条件、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全州13个县划分为4个畜产品生产区域。

第八章限制开发区域

第八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 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类型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经综合评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2008年底总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55)、水土保持型(56)、防风固沙型(57)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58)四种类型。 第二节规划目标 ——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径流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面积保持稳定,草原植被得

到恢复。天然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增加。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类,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达到二级;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 ——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适宜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 ——人口总量下降,人口质量提高。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均公共服务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饮用水不安全人口比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第三节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

福海县草畜平衡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福海县草畜平衡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摘要:在畜牧业发展中,会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而区域所提供的草场生产力直接决定牲畜的养殖数量,如果二者比例维持均衡,是可以很好推动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但是,从具体情况而言,畜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持续增大,相对于农业经济而言,畜牧业经济收益更多,更多人从事牲畜饲养,饲养规模和饲养数量都在呈现增长趋势,然而区域所拥有的草场是有限的,导致二者开始呈现出不平衡,造成草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稳定发展。为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维持牧民经济收益,应当制定合理措施,维持草畜平衡。本文通过对福海县草畜平衡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以此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福海县;草畜平衡;管理方法 引言: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草原,其发展情况和草原间存在密切联系。草和牲畜本身存在关系,这源于草场内的饲草产出量往往决定可以保障多少牲畜获取到有效的营养物质。要想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就需要实现畜草平衡,既可以实现草原生态和保护草原资源的目的,也可以实现畜牧业良好发展[1]。但是,从区域当前畜牧业发展情况而言,呈现出牲畜多草场少的局面,导致草场退化非常严重,造成各类地质灾害频繁产生。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2]。因此,要想保障福海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协调好饲养者、牲畜、草场三者的平衡,从而保障牧民经济收益实现,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稳定。 一、福海县草畜平衡存在的问题 从福海县现阶段草畜平衡情况而言,过量牲畜养殖造成草原生物数量持续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天然草场退化非常严重,除过高中带夏季草场退化不显著外,其他草场区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结合福海县草场生态环境调查数据,整个畜牧养殖区域的草场退化面积较大,基于这种情况下,草场退化趋势明显,

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全面、高效地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能够充分解决现阶段畜牧养殖业 不稳定、不规范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重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 推广方式,制定与畜牧养殖相关的完善管理体制,形成从投资到推广的系统化、 科技化链条,使我国畜牧业能够持续、长久的进步。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前言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主要是以绿色养殖观念为指导,针对区域传统畜牧养殖方 式展开的“绿色”改造。其主要目标为生产与养殖无公害、健康绿色畜牧产品, 基本要素则体现在绿色养殖观念、养殖场所规范科学性、养殖污染物质防控(粪 污科学资源使用)、肥育形式(主要包括绿色饲料配置、良种选择、饲料使用等)、疫病管理、畜牧产品质量科学管理等。推广与普及绿色畜牧养殖方式主要 包括:绿色畜牧养殖观念、正确认识绿色养殖方式是全面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 的核心和基础;帮助区域畜牧养殖场以及养殖区域展开绿色化建设,在建设中重 点考虑环保因素,必须保证养殖场建设与绿色化养殖标准相符合;持续化推广畜 牧良种选择技术,标准化、精准化地利用投料。 1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 在传统畜牧养殖观念和技术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存在养殖环境不佳等情况, 畜禽粪便或者冲洗污水排放到区域环境中,对水源、空气及土地质量造成严重的 污染。在推广与应用现代化、先进化绿色畜牧产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养殖生产 遇到许多挑战。各类与绿色畜牧养殖有关基础设施构建不到位,包括有机化肥厂、污水沉淀、绿色饲料生产厂等,粪污实际治理质量与效果降低,限制了绿色养殖 技术的全面推广。此外,集中绿色养殖技术培训等传统化养殖技术推广、普及形 式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养殖人员无法精准获取畜牧绿色养殖技术。

若尔盖:以“三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若尔盖:以“三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要:“美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目地”是若尔盖县生态名片围绕这张名片若尔盖县将发展生态旅“头产业”擦亮草原、雪山、湿地、长征招牌推进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若尔盖县以生态明建设抓手走出了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

这是若尔盖湿地成黄河水涵养地重要原因 如神奇泥炭“长”却十分不易万年才能长厘米厚 若尔盖县境热尔坝草原是我国仅次呼伦贝尔二草原是国平坦辽阔湿地草原 如从高空往下看若尔盖湿地草原上条条飘带样式各异优雅地弯曲流淌这其实是若尔盖发育众多不河流较有白河、黑河和泽曲等支流因地势平坦它们不急不躁踏着探戈舞步从南向北汇入黄河 细弱溪水这里涓涓成河再慢慢汇集成河终都向黄河母亲奔腾而 黄河水量并不是路都是汇集而是部分从上游采撷而到了下游水量就越越少 所以当黄河从四川北上携带水量才会增加 黄河这里止住了南下势头也没有路向东而是若尔盖盆地绕着阿尼玛卿山了圈素有九曲黄河湾称唐克镇头向西北上随甘肃省玛曲县调头北上重返青海 也正是这神奇“捺”让黄河路北上切开重重山势不可挡 随深入茫茫漠戈壁颇具深地拐两直角弯才继续南下 黄河神奇路线造就了依靠黄河水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富河套前套和套平原才让黄土高原成人类可以居住地方极拓展了华民族生存空沉淀了厚重民族历史化 生态保护加减法若尔盖县共有草地63万亩、林地705万亩和湿地3958万亩 0年全国五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显示全县草原沙化面积达0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75%、草原面积99% 统计显示四川境黄河干流河道长7公里黄河流域面积87万平方公里 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石渠县5县 09年9月底四川境黄河流域干支流水质达标率00%森林覆盖率56%草原综合植被盖达到85%以上 虽然四川境黄河只占全流域%但是黄河干流枯水期0%多水量、丰水期6%水量却四川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若尔盖湿地沼泽、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草地沙漠化严重,使得若尔盖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若尔盖地区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分析气候对若尔盖湿地退化造成的影响,并找出解决湿地退化的措施。对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湿地湿地退化 若尔盖高原是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缘,海拔在3400-4000m之间,平均海拔3500m,因地质为若尔盖地块而闻名,地貌类型主要以丘陵、山地、河谷及低山为主。若尔盖高原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700mm左右,这些特点都为若尔盖地区形成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 1若尔盖湿地现状的透视 湿地是指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中间过渡地带,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及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组成了地球三大生态系统[2]。 我国湿地面积占全球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由于若尔盖湿地位于黄河、长江的上游源区,若尔盖湿地每年可以为黄河提供约30%左右的水量,因此,若尔盖湿地对黄河及长江的生态和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若尔盖湿地正面临着沙化、湿地萎缩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截止到2000年,若尔盖湿地17个大型湖泊中已有6个干涸,湖泊总面积萎缩近850hm2,濒危物种已超过50种,还有很多物种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分析影响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原因,对该地区实现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的影响尤为重要。 2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推断 若尔盖湿地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人为原因是加速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人为的扩大牧场面积,使得牲畜对草地过度践踏,造成草层低矮,土壤板结。此外,过度放牧也使得鼠害横行,大量窃食牧草、打洞,这些都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沙源,从而加剧湿地和草场的退化。 若尔盖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若尔盖湿地在喜马拉雅山的作用下,中间地块正出现隆起的趋势,使得地下水量减少;气候对若尔盖湿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及蒸发量对湖泊、沼泽的影响和

若尔盖草原退化原因

若尔盖草原退化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前,若尔盖曾是一片丰茂的草地,而如今,若尔盖草场已经严重退化、沙化,两大“母亲河”受到了直接威胁,草原生态平衡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1、过度放牧 上世纪80年代,牧区牧民养畜积极性高涨,牲畜头数快速增长。但草地公有公用,草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未及时跟上,牲畜吃“大锅饭”,使草地长期处于放牧无界,使用无偿,破坏无妨的状态。 牧民在盲目发展牲畜的同时,忽视了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草地利用极不合理。过牧践踏,致使草地板结、龟裂,牧草矮化、绵化的趋势日益严重,草地毒害的比重增加。由于过牧造成的沙化土地达3.7万公顷,占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总面积的41.0%。据调查,1958年若尔盖全县牲畜数量仅34.4万头,1995年—1998年平均牲畜达90.9万头,增加了57.2万头,增长58.9%,按有关标准计算,若尔盖草场1995年—1998年平均牲畜数超载60.2万头,超载率达32.3%。沙化的主要原因是过

度放牧。是牧人为追求效益而杀鸡取卵。牺牲全国乃至全球的长期的环境而追求眼前的效益,政府要加强对牧人的教育,同时要有强有力的措施禁牧限牧,否则十年后的若尔盖将是距离成都最近的沙漠游的景点了。 2、滥采滥挖 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也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甘孜州色达县近年来开采黄金已毁坏成片草地0.48万公顷。作为松贝主产地,阿坝州红原县每年采收季节数万人在草地上采挖药材,草地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局部地方甚至株草不存。 内地草地草坡人为破坏也极为严重,宜牧宜草坡地过度开垦,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盆周山区更为突出。这些被开垦的林地和草地,由于坡度较大,一遇大雨和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化也在所难免。滥伐滥垦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大,促进了土地沙化。我省森林在上世纪初大约占土地面积的40%,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地大量被占。至上世纪60年代,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至9%。通过实施“绿化全川”战略,

关于阿坝州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于阿坝州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中心校 畜牧业作为阿坝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是打造 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而牦牛 是阿坝州的主要畜种,牦牛产业是全州农牧业的主导产业。加快牦牛产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藏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阿坝州立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牦牛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发展布局、“三地同建、五业同优”产业体 系建设要求,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破解牦牛养殖生产技术瓶颈, 积极推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效果,为青藏高原牦牛产业振兴发展提 供了有效借鉴作用。 一、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牦牛资源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底,全州牦牛存栏203.31万头,出栏55.59万头,牦牛肉产量7.36万吨,奶类产量14.34万吨。发展牦牛养殖专合社130多家、牦牛加工企业15家(其中:牦牛奶加工企业2家),年屠宰牦牛近9万头,约占出栏量的18%,牦牛奶加工成乳粉0.23万吨,约占全部牦牛鲜奶总量的1.8%。全年标准化繁育 牦牛犊15万余头、标准化育成牦牛10万余头、标准化育肥出栏牦牛3万余头, 新增效益9000万元以上,使324.66万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现培育牦牛肉加工 企业18家。牦牛奶加工企业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畜产品加工产 值达5.5亿元,已拥有“海拔3000高原牦牛肉”、“雪松牦牛肉”、“溜溜肉”、“高原之宝”等知名商标,作为我州农畜产品主导优质知名品牌进行重点 培育。 (二)牦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支持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支持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一、支持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将沿黄河省区符合条件的引调水工程和水库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利用投资等,支持推进黄河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通过预算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直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水毁修复、防洪安全监控、水沙调控研究、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政执法监督,保障黄河流域河道堤防、水库、涵闸、泵站、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长效运行,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 二、总体要求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支持引导作用,着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三、支持建立以整体治理、分段施策为基本思路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促进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各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利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增加对沿黄河省区的综合生态补偿。利用水污染防治资金等,支持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强黄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汾河等污染严重、生态脆弱河湖治理, 调动沿黄河省区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利用投资,支持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退出。支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测网络,加大对珍稀濒危鸟类、鱼类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加强重大有害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治理。 支持加快提升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支持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以三江源、祁连山、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为重点,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 程,强化水源涵养功能。支持甘南、若尔盖等主要湿地治理和修复,统筹推进封育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积极推进沙漠边缘防护林建设,支持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支持实施草原禁牧,推动草畜平衡。加快推进三江源等国家公园建设,支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

第六次全国土地面积检测报告

第六次全国土地面积检测报告 第六次全国土地面积检测报告: 阿坝州若尔盖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属高寒生态脆弱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等生物因素影响,全县草原沙化、湿地萎缩情况令人担忧。9月2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前往若尔盖县,对当地草原治沙和湿地修复情况开展调研督察。 草原治沙首次迎来历史性拐点 9月2日上午,督察组一行前往位于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的一处治沙点。车子沿着高原公路前行,不一会拐下一条小路,再往前几百米便到了。眼前是一片层层叠叠的山丘,山丘上满是黄绿相间的杂草,一簇簇高山红柳长势茂密,若不是地上一块块用红柳枝条编织而成的沙障,这里看上去跟其他的草原并无太大差别。 但当看到几年前同一地方的几张照片时,着实令人吃惊。照片里几乎看不到绿色,满眼都是黄沙荒漠。 “这里以前是一片流动沙漠。”据若尔盖县林草局负责人介绍,近数十年以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若尔盖县草原沙化形势严峻。2014年全

国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县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20.46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9.9%。草原治沙,一直是若尔盖全县干部群众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建立以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的多次关注,若尔盖草原治沙迎来新转机。 “我们高度重视对草原沙化的治理,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若尔盖县县长余开勇介绍,近年来,若尔盖县先后实施了省级财政林业生态保护恢复川西北防沙治沙、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各类沙化土地45.67万亩。 在现场,督察组对当地治沙的具体方法和长效管护非常关心。在多年与沙“斗争”的过程中,若尔盖县逐步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对于流动、半固定、中度固定等不同类型的沙地都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特别是对草原危害最大的流动沙地,治沙人员采取“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连续管护”治理模式,以达到阻风固沙、恢复植被的目的。 经过持续多年的不懈努力,若尔盖县的草原沙化治理迎来了历史性的拐点。2019年,全国第六次沙化土地监测初步报告显示,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为108.88万亩,比2014年减少了11.58万亩,沙化年递增率首次出现了可喜的负增长,由2014年的5.32%下降为-1.36%。沙化土地可防可治,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良好趋势。 通过“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五年灌草结合”

考核指标及评分细则

考核指标及评分细则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50分) (一)组织领导(10分) 成立由乡(镇)、场负责人牵头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导机构,计6分,未成立不得分。乡(镇)、场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工作,计4分,未召开不得分。 (二)扶持政策(18分) 出台乡(镇)、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计8分,未出台不得分。每年安排补奖资金支持规模养殖场、第三方机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支持畜禽粪污收贮运、畜禽粪肥施用,粪肥还田、还草、还林,计10分,未安排奖补扶持相关工作不得分。 (三)政策落实(14分) 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实行敞开补贴,计4分,未补贴的不得分。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用地用电政策,计10分,未落实的不得分。 (四)执法监管(8分) 未依法查处需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而未开展、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排放不达标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的,不得分。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被环保部门查处的,每件加0.5分;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排放不达标的畜禽规模养殖

场被环保部门依法查处的,每件得0.5分。总分不超过8分。 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50分) (一)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20分) 1.指标解释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是综合规模养殖场、专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构、规模以下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的指标,根据综合利用量和畜禽粪污产生总量求商所得。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跟踪监测对象包括规模养殖场、专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构、非规模养殖户等三种主体。其中,规模养殖场、专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构通过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自行报送有关信息,县级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各乡(镇)、场结合行业统计数据报送非规模养殖户有关信息。 2.计分方法 2017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18年达到65%以上,2019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75%以上,计20分,达不到年度目标的,每低1个百分点扣4分,扣完为止。 3.数据来源 根据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数据测算。 (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20分) 1.指标解释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已上传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书面证明文件的规模场个数÷规模养殖场总数×100%。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草原保护修复、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若尔盖草原湿地、阿尔金草原荒漠等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通过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稳步提高高原湿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中幼林抚育,在河滩谷地开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措施及沙障等工程措施促进防沙固沙及水土保持;加强对冰川、雪山的保护和监测,减少人为扰动;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恢复,连通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保护修复、沙化土地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完善黄河流域水沙调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沙减沙体系,持续实施治沟造地,推进塬区固沟保塬、

坡面退耕还林、沟道治沟造地、沙区固沙还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开垦利用荒山荒坡,开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积极培育林草资源,选择适生的乡土植物,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开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开展重点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保护与恢复,保证生态流量,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滩区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2022~202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地理

2022~202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地理 说明:本试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博物馆的光环境要兼顾藏品保护和展陈效果,天然光提供采光的同时,直接照射也可能对展品造成损害。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西大厅南区某时刻日影模拟图,正西侧立面是透明的玻璃幕墙,除周一外,每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对应的节气和时间可能是() A. 春分15:30 B. 夏至18:30 C. 秋分8:30 D. 冬至9:30 2. 天气晴朗夏至日,展品最适宜放置的位置是() A. 1号墙和2号墙 B. 2号墙和4号墙 C. 3号墙和6号墙 D. 5号墙和6号墙 3. 2022年7月6日北京时间20:30-21:30,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了珍藏展示线接力活动,直播时()

A. 莫斯科(56°N,38°E)红日西沉 B. 开普敦(34°S,18°E)夏日炎炎 C. 泰山站(73°S,76°W)晨曦初露 D. 新加坡(1°N,103°E)灯火通明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中光影,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西大厅南区”、“正西侧立面是透明的玻璃幕墙”可知,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时间应该是下午,A正确,排除CD;夏至18:30太阳位于西北方,排除B,故选A。【2题详解】 根据“直接照射也可能对展品造成损害”可知,太阳不能直射展品。结合材料可知,每日开放的时间为9:00-17:00,说明夏至日开放时间太阳的移动方向应是从东南方向到正南方向再到西南方向;结合材料可知,正西侧立面是透明的玻璃幕墙,由此可以确定图中方位,4号墙和5号墙所在的一侧为正东方向,2号墙,3号墙和6号墙所在的一侧为正南方向;当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时,1号墙(为正西)会被直射,因此不适合放置,当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时,4号墙和5号墙会被直射,因此不适合放置,2号墙,3号墙和6号墙在开放时间不会被直射,C 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7月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往南移动且靠近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排除B;北京位于120°E,此时为20:30---21:30,比38°E早5小时28分,莫斯科地方时为15:02---16:02,莫斯科 位于北半球,此时为下午,不是红日西沉傍晚,A错;此时南半球开普敦处于冬季,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阴雨,B错误;根据太阳直射点每4天大约移动1°,7月6日在夏至之后14天,70°S及其以南区域出现极夜,C错误;计算可知新加坡地方时为19:22-20:22,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日落时间约为18时,此时可能灯火通明,D正确。故选D。

2018-2023年若尔盖县产业地产研究与投资咨询报告

若尔盖县产业地产研究与投资咨询报告 2018-2023年

【报告名称】:2018-2023年若尔盖县产业地产研究与投资咨询报告 【出版日期】:2018年 【报告格式】:PDF电子版或纸介版 【交付方式】:Email发送或EMS快递 【中文价格】:印刷版14200元电子版14200元印刷版+电子版14800元 【报告页码】:150 【报告图表】:20 第产业地产是指在新经济和城市经营背景下,以地产为载体,以实现财富的持续增长为目标,以工商业地产、写字楼和经济园区地产为开发对象,整合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集约化经营的新兴产业形式。在房地产调控和鼓励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与地产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产业地产既作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转型方向受到地产企业的关注,也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产业地产建设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具有部分替代性。而当前国家对传统房地产项目不断的进行调控,作为替代性的建设项目这也客观上为产业地产建设创造了更大的经营空间,客观上减少了产业地产的投资风险,提高了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产业地产、产业园区在中国改革发展当中的作用早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它成为改革开放整体进行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其前景十分美好并将成为发展趋势和热点。从投资角度来看,产业地产具有超越地理空间的聚集与辐射功能,为城市形象突出的代表之一,是具有冲击力的整体城市地标,能促进区域价值呈几何式增值,从而带动城市增值。产业园区的各个子项目完成,会形成整体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业地产追求资源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出发点是将地产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把土地开发升华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对于土地与房产的开发更是持续性的二次、三次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升值潜力与投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若尔盖县产业地产研究与投资咨询报告》对当前若尔盖县产业地产发展概况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对若尔盖县产业发展规模、产业集群与效益、产业园区建设与规划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从总体上提出了若尔盖县产业地产创新设计与可行性。本报告是房地产企业、产业投资者了解若尔盖县产业地产行业当前最新发展态势,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目录 (备注: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专业产业地产拿地策划咨询机构,欢迎洽谈交流)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建瓯迪口葡萄风情小镇位于闽北山区腹地,是一个集种植、酿造、科普、销售、观赏、娱乐、度假、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葡萄田园度假区。2014年12月,途径该地的京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葡萄风情小镇项目加强了葡萄文化开发,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提高。如图示意该葡萄风情小镇景观。据此完成1~2小题。 1.该葡萄风情小镇加强葡萄文化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居民文化自信B.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C.吸引外地人口定居D.迎合都市游客需求 2.2014年12月后,当地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产品增产B.游客数量增加 C.外出务工增收D.政策补贴增多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 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率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如图示意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据此完成3~5小题。 3.关于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日出前后最强B.夜间强于白昼 C.随太阳高度变大减弱D.随太阳高度变小增强 4.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B.夏C.秋D.冬

5.从1978年至2010年期间,兰州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①郊区面积增多 ②城区面积增大 ③郊区植被较少 ④城区热源变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原湿地和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在水源保护和供应、气候调节及生态平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若尔盖高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如图示意2010﹣2015年若尔盖高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据此完成6~8小题。 6.人类从诺尔盖湿地获取泥炭,主要体现自然环境的() A.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C.文化服务D.支撑服务 7.关于2010—2015年期间,若尔盖高原() A.沙地面积增加最多B.草地面积减少比例最高 C.湿地调节功能增强D.植被固碳能力有所减弱 8.造成该地区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力发展工业B.退耕还林还草 C.积极发展农业D.旅游开发建设 海水的盐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降水和海面的蒸发是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如图示意世界大洋表面蒸发(E)、降水(P)的分布。据此完成9~10小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