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运动

对于物质运动的观念的一些认识

时间和空间一样,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自变量而已,其它量的变化大都是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粒子的自旋与时间无关。粒子的内秉变量都与时间无关。时间不是万能的

时至今日,人们仍认为具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可分为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而物体的运动速度是这个物体的固有属性。。

【地默零】

我们作为生物个体,自从有意识以来就生活在地球表面。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是和地球表面的运动状态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目光所及的大部分物体也都是和地球表面的速度是一样的,从而也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这样,地球表面所在的惯性系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一切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用这个天然的参照系来衡量。也就是说,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首先默认地球的速度是零,以地球的速度为原点,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这个原点的差异越大,我们就认为它的速度越大,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运动观: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一个固有的速度,这个速度是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下文中,这种运动观被称为“地默零”-----也就是“地球的默认速度是零”的简称。

如果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地默零,我们可以这样说:观察者把地球所在的惯性系当成了绝对参照系,把物体在这个绝对参照系中的速度当成了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的属性。

【我们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因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一个总是变来变去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呢?而且宇宙空间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星球,彼此的运动状态并不一样,凭什么以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为绝对参照系,而不是以其他的什么惯性系作为绝对参照系呢?

为了更好地描述上面这个疑问,我们大家可以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某处空间存在着两个不同运动状态的行星,我们给他们编号为1号和2号,在这两个行星上分别有甲、乙两个观察者。这两个行星附近的空间里存在着一个体积巨大的在两个行星上都能看得见的飞船,这个飞船本来是在1号行星所在的轨道上运行的,在某一时刻,这两个行星近距离地相遇而后又继续沿着各自的路线运行下去。同时,前述的飞船利用这个机会改变了自己的运动状态,从1号行星轨道切换到了2号行星所在的轨道。对于这一个变轨动作,1号星上的甲有如下记录:以前挂在天空中静止不动的那个飞船,突然加速追上了2号星,并且和2号星一起飞行。2号星上

的乙观察到的现象是:原来和1号星一起飞的那个飞船,突然减速到静止状态,挂在天空中一动不动。

你看,对于同一个变轨现象,甲和乙分别以各自所在的惯性系观察,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结果。那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采取哪一个说法作为这一事件的记录呢?假如2号星是地球,无疑我们将使用地默零来描述这一事件。但是1号星上的观察者会使用地默零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1默零。那怎么办?我们应该为捍卫我们的地默零向1号行星开战吗?即使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那宇宙空间中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直至无穷多的处于不同的惯性系的观察者呢,他们也会有不同于我们的观察结果,而且他们也准备对我们发动一场战争,来捍卫他们的参照系!一场参照系宇宙争霸战眼看就要发生,这个世界乱了乱了………

好吧,现实世界是不会蠢到发生什么惯性系争霸战的。我们相信宇宙是和谐的,之所以会发生上述冲突,一定是哪里出了岔子。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甲和乙的说法都没错,但是他们的观察结果只是以他们所在的这个惯性系作为参照系得到的,所以也只能适用于他们各自的惯性系。你不能把一个惯性系里的观察结果,套用到其他的惯性系里去,因为对于其他的惯性系来说,所观察到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使用学术化的语言,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对于给定的任意一个实物,如果它在某一时刻以惯性系A为参照系的运动状态为M,那么在同一时刻,取任意非A的惯性系做参照系,这一实物的运动状态必为非M。”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物体,每一个惯性参照系都对应着一个相应的运动状态作为观察结果,空间中有无穷多个惯性系,那么也就有无穷多个的运动状态作为观察结果与这些惯性参照系作对应。上面那个例子中的甲和乙的观察结果只是在这无穷多个运动状态里面的两个特例而已。特在哪里?一个是在变轨前和飞船位于同一个惯性系,一个是在变轨后和飞船位于同一个惯性系。所以才会有在相应时期看起来飞船是静止的观察结果。

同理,当我们在地球表面观察到某一物体是静止的,那只能说明这个物体和地球表面的运动状态正好一致,如果把参照系换成其他的惯性系,这个物体可是在不折不扣地运动的!因为随着参照系的变化,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固有的速度。这样一来,整个物质世界给人的感觉一下子就变得复杂得多了:一个物体既是静止的,又是运动的,既是以这种速度运动的,又是以那种速度运动的,既是朝这个方向运动的,又是朝那个方向运动的------完全取决于你以哪个惯性系来做参考。

【所有惯性系都是平等的】

有人会说:“这样显得太杂乱了吧?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找到一个标准的参照系,否则怎么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呢?”如果我们要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只能是人为的选取一个惯性系把它作为参照系来对物体的速度做量化处理,但这个被选取的惯性系不可能是什么标准的参照系。事实上,我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惯性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的观察结果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的惯性系。更进一步,我们也无法找到这样一个惯性参照系,它的物理性质和其他的惯性系有任何的不同。换句话说,所有的惯性系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而我们所处于其中的这个惯性系只不过是所有惯性系中的普通的一个,只不过是为了计算的方便才把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人为的记为

参照点。就像一个由很多链节组成的圆环,为了计量的方便,我们在这很多链节的其中一个上面做了标记并把这个有标记的链节记为原点,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做了标记的链节和其他的链节在物理性质上有任何的不同。对于这一点,已经有欧洲人在几百年前做过详细的阐述,我们在此向伽利略致以问候。

【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升级版】

事实上,我们对于物质世界所存在的各种运动状态的认知,就是处于各个不同的惯性系的物体给我们所造成的各种不同的感觉。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作为观察者也处于某一个惯性系中,而且把自己所在的惯性系当成参照系来观察物体的运动:如果一个物体和我们的运动状态相同,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如果物体所在的惯性系和我们所在的惯性系不同,我们就认为它是运动的。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对于同一个物体,因参照系不同所观察到的运动状态也不同。如果要客观地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我们就不能把自己预设到某一个惯性系中去,而应该是站在一个超脱者的角度来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物质世界的所有物体都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惯性系中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实际上是从一个惯性系过度到了另一个惯性系,至于它到底是从哪一个惯性系过度到了哪一个惯性系,是跟观察者所在的惯性系无关的。也就是说,无论观察者在哪个惯性系观察这一现象,它都是从先前的一个惯性系过度到了后来的一个惯性系!怎么样,刚才我们还觉得这个物质世界显得太杂乱,现在经过这样的观念转换,物质世界又重新变得简洁了吧?从这一全新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述来升级现有的惯性定律(也称为牛顿第一定律):“空间中存在着无数多个惯性系,任何一个实物在任一时刻只能处于其中的一个惯性系中。改变实物所处的惯性系的条件是它受到不均衡的力的作用。”

为什么要升级这一定律?因为原有的惯性定律是以地默零为基础的,这个认知体系把作为观察者的自己预设到了地球所处的惯性系中,把地球所在的惯性系当成了绝对参照系,而这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

【关于相对论的讨论】

遗憾的是,为我们所知的相对论也没有跳出地默零的圈子,从而,这个理论也需要重新审视。

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作者在阐述“物体的长度随着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时,首先设定了一个“静止参照系”,把物体相对于这个静止参照系的速度和物体的长度用一个方程联系起来,把物体的长度变成了关于它自身的运动速度的一个函数。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里定义这个静止参照系时,实际上要求它具有以下性质:“任何一个物体相对于这个参照系的速度就是这个物体的固有速度”,也就是把它当成了绝对参照系了。这时有人会有异议:这个“静止参照系”可以是任何指定的惯性系,作者并没有把它定义为绝对参照系。那我们来试试,如果这个“静止参照系”是惯性系A,物体相对于这个参照系的速度是V1,按照前述的函数关系,该物体对应着一个长度L1;同时,它相对于惯性系B的速度是V2,那么它对应着另一个长度L2;这时我要问了,这个物体的长度到底是L1还是L2?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具有两个不同的长度!只有在这样一种

情况下,即“一个物体相对于设定的静止参照系的速度同时也是这个物体相于其他任何参照系的速度”,这个函数关系才有意义,(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相对于任何参照系的速度都是相同的,从而也就具有一个固定的长度。)然而在前述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明确了同时适用于所有惯性系的参照系并不存在!(对于给定的任意一个实物,如果它在某一时刻以惯性系A为参照系的运动状态为M,那么在同一时刻,取任意非A的惯性系做参照系,这一实物的运动状态必为非M)。至此,我们可以说,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一个并不成立的前提下的理论,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产生的结论是不可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的。

【关于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如果把一个物体加速到光速,它就会进入一个不同的物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它可以继续实现超光速范畴内的加速,而这种状态是以光速为运动速度的下限的。

首先我要对提出这个理论的作者表示敬意。这个理论体现出了人类超越自然束缚的豪情!但我还是不得不提出来,这个理论也是建立在地默零的基础上的!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惯性参照系和观察结果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当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不能不指定这个运动状态是在哪一个惯性系下的观察结果。在不指定惯性参照系的前提下,单纯地说某一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那这个理论里的光速是相对于哪个参照系而言的?我们相信作者指的是地球所在的参照系。假设有一天某个飞船离开地球并不断的加速,在某一时刻它相对于地球运动的速度达到了光速。按照上述理论,它应该是进入到另一个物质状态了。同时,如果把参照系换一下,以其他行星为参照系,它还达不到光速那么快,那么这时飞船应该是仍处于它离开地球时的物质状态。但是同一个物体怎么可能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状态呢?难道这个“物体达到光速后就会实现状态变换”的理论也是错的吗?先不用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能不能从本文前半部分提到的规则中找答案。

我们已知,所有的惯性系的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就像是一个链条,它上面的每一个链节的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假定有一辆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了换档,链条从一个齿轮跳到了另一个齿轮上,当这一换档动作发生时,观察者丙注意到正好是其中的一个链节离开先前的齿轮又跳到一个新的齿轮上的,于是丙把这个链节做了一个标记,然后对丁说:“这段链节是很特殊的,它可以实现在齿轮间的切换,从而让自行车换档。”丁回答道:“不是吧,我倒不觉得这个链节有什么特殊,它固然可以在齿轮间切换,难道其他的链节就不具备这个功能吗?” 这时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链条上的所有链节的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既然这个有标记的链节可以换档,那么其他的链节也都可以!换句话说,换档这件事是和齿轮卡在哪一个链节上无关的,在任何一个链节上都可以实现换档!

我想大家现在都能听懂这个类推的故事了,物质状态的转换是和这个物体所处的惯性系无关的。进一步说,所有的惯性系的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如果在某一个惯性系下发生了一个物理事件,那么从可能性上来说,这

个事件也可以在任何其他惯性系下发生。物质状态的转换无疑是一个物理事件,这个过程可以在任何惯性系下发生,哪怕是你桌子上的显示器,如果满足条件,它立刻就会转换到另一个状态,而不是非要把它加速到什么光速才可以发生!至于由此而打开的一个全新的视界,欢迎大家自行想象!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文的内容,把一些重要的结论归纳如下:

1,对于给定的任意一个实物,如果它在某一时刻以惯性系A为参照系的运动状态为M,那么在同一时刻,取任意非A的惯性系做参照系,这一实物的运动状态必为非M。

2,任何一个物体都既是静止的,又是运动的,既是以这种速度运动的,又是以那种速度运动的,既是朝这个方向运动的,又是朝那个方向运动的------完全取决于你以哪个惯性系来做参考。

3,所有的惯性系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而我们所处于其中的这个惯性系只不过是所有惯性系中的普通的一个。

4,空间中存在着无数多个惯性系,任何一个实物在任一时刻只能处于其中的一个惯性系中。改变实物所处的惯性系的条件是它受到不均衡的力的作用。

5,所有的惯性系的物理性质都是相同的,如果在某一个惯性系下发生了一个物理事件,那么从可能性上来说,这个事件也可以在任何其他惯性系下发生。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基础)知识讲解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基础) 【学习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重心);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5、理解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6、知道二力平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4、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知识点二、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G 。要点诠释: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或g=G/m ,其中g=9.8N/ ㎏,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注意:利用公式G=mg 进行计算时,质量m 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有些力(如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是它的球心。 知识点三、弹力 1、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要点诠释: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物质的运动

对于物质运动的观念的一些认识 时间和空间一样,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自变量而已,其它量的变化大都是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粒子的自旋与时间无关。粒子的内秉变量都与时间无关。时间不是万能的 时至今日,人们仍认为具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可分为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而物体的运动速度是这个物体的固有属性。。 【地默零】 我们作为生物个体,自从有意识以来就生活在地球表面。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是和地球表面的运动状态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目光所及的大部分物体也都是和地球表面的速度是一样的,从而也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这样,地球表面所在的惯性系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一切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用这个天然的参照系来衡量。也就是说,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首先默认地球的速度是零,以地球的速度为原点,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这个原点的差异越大,我们就认为它的速度越大,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运动观: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一个固有的速度,这个速度是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下文中,这种运动观被称为“地默零”-----也就是“地球的默认速度是零”的简称。 如果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地默零,我们可以这样说:观察者把地球所在的惯性系当成了绝对参照系,把物体在这个绝对参照系中的速度当成了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的属性。 【我们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因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一个总是变来变去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呢?而且宇宙空间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星球,彼此的运动状态并不一样,凭什么以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为绝对参照系,而不是以其他的什么惯性系作为绝对参照系呢? 为了更好地描述上面这个疑问,我们大家可以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某处空间存在着两个不同运动状态的行星,我们给他们编号为1号和2号,在这两个行星上分别有甲、乙两个观察者。这两个行星附近的空间里存在着一个体积巨大的在两个行星上都能看得见的飞船,这个飞船本来是在1号行星所在的轨道上运行的,在某一时刻,这两个行星近距离地相遇而后又继续沿着各自的路线运行下去。同时,前述的飞船利用这个机会改变了自己的运动状态,从1号行星轨道切换到了2号行星所在的轨道。对于这一个变轨动作,1号星上的甲有如下记录:以前挂在天空中静止不动的那个飞船,突然加速追上了2号星,并且和2号星一起飞行。2号星上

摩擦力 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大教育辅导讲义 年 级 九 辅导科目 物理 学科教师 姚老师 课次数 课 题 摩擦力 力与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及例题精讲 一、摩擦力 [中考考点]:(1)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2)摩擦力的有无(3)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中考题型]: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计算题。 [知识网络]: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大小:F=μF 滑动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 静摩擦力 大小:0<F ≤Fmax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滚动摩擦:做一般了解。 [知识要点]: 思考:质量为m 的木刷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刷受几个力?大小、 方向如何?画出木刷受力示意图 一、摩擦力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粗糙物体间存在压力且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⑴ 两物体接触并挤压;两物体间存在压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前提。 ⑵ 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⑶ 接触面不光滑。“光滑”是指不存在摩擦。 2.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可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产生障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⑴两物体接触并挤压;⑵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⑶接触面不光滑。 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⑴ 总是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应的弹力垂直。⑵ 总是障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进行,“相对”是指接触的物体,它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 例:试判断下列两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 ⑴ 沿水平地面向右滑动的木箱 ⑵ 放在匀速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4.滑动摩擦力大小 ⑴ 滑动摩擦力f 跟压力N 成正比,公式N f μ=。 ⑵ 动摩擦因数μ,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μ没有单位。 ⑶ N 为两物体接触面正压力。 三、静摩擦力 1.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接 mg mg mg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框题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四《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时。在此之前,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知识,所以这一框是对前一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下一框运动是有规律的前提条和根本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教材首先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然后着重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怎样认识、利用规律。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思考,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框题的学习,特别是对世界是物质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什么是物质、世界都是物质的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逻辑思路,有进一步学习本框知识的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⑴识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常见的生活哲学问题;⑶结合提供的资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过程和方法⑴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⑵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⑶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问题多的地方进行指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运动和物质、静止的关系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是理解马克思科学运动观的切入点和根本所在;从内容来看,这个关系问题是本框的理论中心,是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树立避免出现行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观念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关系,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中的现实问题。难点分析运动的绝对性

【物理】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1.如图所示,重力分别为G甲和G乙的甲乙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体对乙物体的压力为N1,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N2,水平桌面对乙物体的支持力为N3,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G甲与N1是一对平衡力 B.G乙与N2大小相等 C.N2与N3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N3大小等于N1与N2大小之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物体受到重力G甲和它对乙物体的压力为N1,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甲和乙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故该选项错误; B.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N2等于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和,即 N2=G甲+G乙 故该选项错误; C.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N2,水平桌面对乙物体的支持力为N3,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乙和水平桌面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该选项正确; D.N3与N2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即 N3=N2=G甲+G乙 甲物体对乙物体的压力为N1等于甲的重力即N1=G甲,故N3大小不等于N1与N2大小之和,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拉动木块,在木块加速 ..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C.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绳对木块的拉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对绳的拉力作用在绳上,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详解】 AB.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压力一定,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摩擦力大小不变,故AB错误; C.木块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故C错误; 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3.一辆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下列选项中的两个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A.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卡车的支持力 B.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卡车对地面的压力 C.卡车对地面的压力和路面对卡车的支持力 D.地面对卡车的摩擦力和卡车对地面的摩擦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衡力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详解】 A.卡车静止,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卡车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关系,故A正确; B.卡车所受的重力和卡车对地面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卡车对地面的压力和路面对卡车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地面对卡车的摩擦力和卡车对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l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从t=0开始,小兵每隔2s记录的物块位置和时刻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运动、空间和时间》教案(1)

运动、空间和时间

(本节是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第一节课,在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机械运动的探索 1、机械运动:从生活和社会现象分析出发,引出机械运动概念 多媒体展示:体育运动,生命运动,政治运动,机械运动画面……。 学生识别运动形式,探索机械运动的共同特点---有位置的相对改变,总结出机械运动的规律。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机械运动进行定义、板书,学生再举一些例子。 2、参考系:机械运动是相对物体有位置改变的运动,因而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状态也就难于确定,进而讲解参照物、参考系,同时举出一些运动的实例,分析其参考系的选取。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默认以大地为参考系。 3、引导学生分析同一物体在不同参照系的运动形式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由学生举出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教师适当的补充。 如:小小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在云中穿行;坐地日行八万里等等;运动电梯中人的运动状态;行驶的火车中人的静止……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数学坐标的应用) 2、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空间位置(教师引导)。 3、一维坐标: 二维坐标: 三维坐标: 4、总结、反思描述物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以城市中行驶的汽车为例进行规范描述。 5、描述物体空间位置的练习巩固。 6、“信息窗-----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让学生自学了解,网上的相关信息,丰富物理课外学习。如: ?wtp=tt(百度百科) 三、时间的描述 1、直接举例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3点10分到站,3点15分开出,在本站停留5分钟,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课本p16页神州长5号飞船飞行的一些重要时间和时刻。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教案2

第三节力和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逻辑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观察实验现象,明确什么是非平衡力,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推断,从分析归纳中领会物体的惯性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从实验现象和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经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话框中的内容。 从刚才的对话框中,我们获得了这样的经验:物体不推不动,即物体受力时就会运动,不受力时就会静止,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人们从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诞生的16世纪,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来学习本学期的最后一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新课部分 1、活动10.5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过力的两大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要求阅读活动内容后回答相关问题。(2分钟) 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阅读。 教师:对活动提出如下问题。 ①请推测如果运动的汽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汽车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实验中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 ③小车所受的阻力的方向指向哪里?和运动的方向间是什么关系? ④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回答。 ①汽车的运动路程会变长。 ②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毛巾、棉布、木板)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图 图a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且越来越快; 图b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下来; 图c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些变化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请同学们看书“信息快递”。

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即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2)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2.当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时,为什么运动状态改变呢?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 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加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减速行驶。 4.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和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5.分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时在各个阶段的受力情况。

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描述-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 2.但是初中和平时生活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明白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所以这节课没有任何新概念、新理论,只是在名称上有所改变。 3.教材中都是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对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有更深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1.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复习。机械运动、时间和时刻在初中都学过,不存在太大困难,只要求回顾和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了。而坐标系在数学上也学过。 2.高一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生活现象合理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知道参考系的感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和时刻。 4.知道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来描述,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过程和方法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能区分开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时刻与时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如何选取参考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用幻灯片演示丰富的图片,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 学们,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车辆行驶,火箭发射,卫星飞行,电子绕核运动……那么我们如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呢? 2.新课教学 (1)归纳机械运动定义 (2)怎样描述机械运动?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把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五种:(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的物质基础是物体。(2)物理运动。指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分子、电子、基本粒子和场等。(3)化学运动。指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原子。(4)生物运动。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5)社会运动。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括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如物理运动形式中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具体运动形式。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各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不同,它们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决不能混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说阶级斗争就是生物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在:(1)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且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 化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传统界限,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而改变了一种基本形式只同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相对应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内容。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高品质版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教学目标】 1. 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 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 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 力与运动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诠释: 对定律的理解: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要点二、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要点诠释: 对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惯性也大。 要点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与运动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要点诠释: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知识整理

初中科学考点知识整理——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一、常见的化学反应: (一)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1、氧化反应 (1)含义:物质与_______(填“氧”或“氧气”)发生的反应。 (2)氧气在氧化反应中具有___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还原反应 (1)含氧化合物中的________被夺取的反应。 (2)碳、氢气与一氧化碳等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在该反应中碳、氢气与一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填“氧化性”与“还原性”)。 (3)分别写出碳、氢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1)分别写出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的相同点:①都有_______放出。②火焰的颜色为______________ 燃烧的不同点:产物不同。(根据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区分氢气与一 氧化碳)。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_______种物质的反应。(即一变多) 2、分解反应:由______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即多变一)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和_______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 ①含义:两种化合物互相_____________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②反应发生的条件: A、反应物是碱与盐或盐与盐反应时两种都必须___________。 B、生成物之一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燃烧与缓慢氧化 1、燃烧:①含义: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_____________。 ①可燃物燃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灭火的原理 A、使可燃物与__________隔绝。 B、将可燃物的_________降到着火点以下。 2、缓慢氧化:①含义:指进行速率慢、不易察觉,放热但不发光的___________。 ②举出三个常见的缓慢氧化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 ______________,就会引起爆炸。 4、自燃:物质由于___________产生的热量被积累,温度达到该物质的___________时, 在_______充足的情况下,不经点火就自己燃烧起来的现象。 (四

力与物体的运动关系

力与物体的运动关系 一、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条件:F=0(匀速直线运动)或F 与速度V 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同向时做加速运动,反向时做减速运动: 1、 在变力作用下,判断速度增大减少(最大速度或最小速度问题)类型: 1.如图所示,竖立在水平面上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将一个金属球放在弹簧顶端(球与弹 簧不连接),用力向下压球,使弹簧被压缩,并用细线把小球和地面栓牢(图甲)。烧断细线 后,发现球被弹起且脱离弹簧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图乙)。那么该球从细线被烧断到刚脱 离弹簧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B .球刚脱离弹簧时动能最大 C .球所受合力的最大值等于重力 D .在某一阶段内,小球的动能减小而小球的机械能增加 2.如图所示,一个铁球从竖立在地面上的轻弹簧正上方某处自由下落,接 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在压缩的全过程中,若弹簧发生的都是弹性形变,则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 A .球所受合力最大,但不一定大于重力值 B .球的加速度最大,且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值 C .球的加速度最大,有可能小于重力加速度 D .球所受弹力最大,且一定大于重力值 3、对于松手后滑块在水平桌面上滑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当弹簧恢复原长时,滑块的加速度达最大值 ②当弹簧恢复原长时,滑块的速度达最大值 ③滑块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然后保持不变 ④滑块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然后保持不变 A .①③ B .②④ C .③ D .④ 4.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直立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在弹簧的 正上方有一个物块,物块从高处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O ,将弹簧压缩, 弹簧被压缩了0x 时,物块的速度变为零.从物块与弹簧接触开始,物 块的加速度的大小随下降的位移x 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甲 乙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为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伪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来问题激发矛盾,再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在些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观察、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运动、静止的概念。 理解: 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能力方面 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⑴运用教材中引用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 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 教师可带一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生:运用第一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花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人的辛勤培育,这些是花生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生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人欣赏。任何事物的存在、生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前面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比如: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

10.3 力与运动的关系练习题及答案

10.3力与运动的关系 基础知识训练 1.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题型一)2.在体育测试中,铅球出手后仍能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__ ___.(题型二)3.把衣服抖动几下,能把粘在衣服上尘土斗掉.这是因为抖动衣服时,尘土由于,还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尘土和衣服分离开.(题型二)4.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题型二)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型一)A.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 C.一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D.一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一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6.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受到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题型一)A.立即停止B.改变运动方向 C.先慢下来,然后停止D.做匀速直线运动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题型二)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B.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刹车闸 8.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题型二)A.某些路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要右侧通行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9.飞机空投救灾物资时要想命中目标,投掷点应选在()(题型二)A.目标的正上方B.目标的左、右方投掷均可 C.接近目标正上方时提前投掷即可D.远离目标正上方时投掷即可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题型三)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会运动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静止的物体一定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