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第二篇

运动学

引言

一、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或超越光速时,

空间、时间与物质的运动是相互关联的。

2、经典力学范围内,认为空间、时间与物

质的运动无关。

二、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经典力学中的运动学在被认为与运动无关的空间和时间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

三、运动学的建立基础

由于经典力学中空间、时间与物体运动的无关性,因此整个运动学的理论体系可建立在欧几里德几何学公理的基础上。

第一章点的运动

§1~1点的直线运动

一、运动方程

设点M沿直线轨道运动,如图所示,取此直线为

x'= x+?x。

当?t→0时,M'→M点,v*→v(点在瞬时t的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即:

结论:1、在直线运动中,点的速度等于点的坐标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2、速度为正,物体沿x 正向运动,返之沿负向运动。

结论:1、在直线运动中,点的加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即点的坐标对时间的二阶导数。

2、a 与v 同号,则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此时点作加速运动,返之,则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小,此时点作减速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时的点的运动方程。

三、 加速度 设在某一瞬时t ,点的速度为v ; 瞬时t '=t +?t ,点的速度为v ',如图1~2所示。因此,

?t 时间内的速度增量为?v = v '-v ,若以a *来表示?t 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则: 当?t →0时,M '→M 点,a

*→a (点在瞬时t 的瞬时加速度,简称加速度),即:

四、两种特殊的情况 (1)、匀速直线运动——v 为常量 vdt dx dt dx v ==

得由等式 :?

?===t

o

x x o vdt

dx x x t o 则上式两边积分得 时设:;,0)4~1(::, 即 故由上式可得为常量由于vt x x vt x x v o o +==-

(2)、匀变速直线运动——a 为常量

adt

dv dt

dv

a == 得由等式 :?

?===t v v o adt

dv v v t o 0:

;,0 则上式两边积分得时设)(::,b at v v a o 即故由上式可得为常量由于+=atdt dt v dx at

v dt dx

b dt dx

v o o +=+==从而

得 代入式将 :

),( (1~5) 即 得 可得积分 将式时设22021

:21::

,)(,,0at t v x x at t v x x atdt

dt v dx c x x t o o o o x x t o t o o o ++=+=-+===???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点的

运动方程。

例1、图1~3为偏心驱动油泵中的曲柄导杆机构。设曲柄OA 长为r ,自水平位置开始以匀角速度ω转动,即?=ωt 。滑槽K —K 与导杆B —B 制成一体。曲柄端点A 通过滑块在滑槽K —K 中滑动,因而曲柄带动导杆B —B 作上下直线运动。试求导杆的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解: 分析运动:因滑槽K —K与导杆B—B制成一体,且作直线运动,故滑槽中点M的运动可代表导杆的运动。

例2. 曲柄连杆机构是由曲柄、连杆及滑块组成的机构(图1~4)当曲柄OA绕0轴转动时,由于连杆AB带动,滑块B沿直线作往复运动。曲柄连杆机构在工程上有广泛的应用。在蒸汽机、内燃机中,用它将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回转运动;在往复式水泵、曲柄冲压机中,

=ωt,?列运动方程

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知M点的坐标为:

)

(

sin

sin

sin a

t

r

r

OA

OM

x

ω

?

?=

=

=

=

)(cos cos a L r CB OC OB x α?+=+==)()(sin 1sin 1cos :sin sin :2

22b L r L r 即 又因=-=-==λ?λααα?。

以后的项目均可略去故则因一般的连杆机构中 得展开为级数将)sin 81

,0016.0,04.0,2.0(sin 2

1

1sin 8

1sin 211sin 1,sin 144422244222

22?λλλλ?λ?λ?λ?λ?λ<<<-≈???---=--)()sin 211(cos :

2

2d t L t r x 从而运动方程简化为ωλω-+=

:)()2cos 1(21sin :2d t t 式并整理得代入 可得利用倍角三角函数公式ωω-=

是0.7m/s 2,速度达到7.84m/s 后,即以此速度匀速提升,最后再以减速度0.7m/s 2减速提升,直到最后停止。试求提升一所需的时间T 。 v o s 解: 运动分析:罐笼沿铅垂线运动,第一阶段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阶段为匀速直线运动,第三阶段为减速直线运动,图1~7为该罐笼的速度图。

第二节 点的平面曲线运动

?列运动方程:

1).t 1的计算 由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 代入上式即可求得时时将?????======;

/7.0,/84.7,;

/7.0,0,0211121s m a s m v t t s m a v t o 2).t 3的计算 由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 代入上式即可求得时将???==-===.0,;/7.0,/84.7332312v t t s m a s m v v 3).t 2的计算

最后计算t 2。必须考虑起动和制动阶段所走过的路程。在t 1时间内提升罐笼的高度h 1,可由匀变速运动的路程公式求得:

m h 44)2.11(7.021:21=??=代入数据得m h 44:3=同理可求出m h h h h 788442876:312=?-=--=于是可求出s t t t t S t 8.1222.114.1002.11:4.10084.7788:,3212

=++=++===时间为从而可得提升一次所须

故该阶段所须时间为运动阶段由于该阶段为匀速直线§1~2点的平面曲线运动 ——点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平面曲线 举例: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轨迹——椭园(图1~8) ?火车沿直线轨道行驶时,轮缘上点M的运动轨迹 ——摆线(图1~9)

描述点的平面曲线运动有两种方法——自然坐标法、直角

1、自然坐标法:

运动方程:如图1~10所示,

O点——为参考点。

S——为弧坐标,是时间t的单值函数,即:

速度

很小的

的矢量

指向

它是

时间间隔内点的位移

如图所示

t

M

M

t

M

M

?

'

?

'

.

,

:

t

v

t?

=

?0

lim

讨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大小:

0,因此,速度的大小为

时,

M

M

s

M

M

t

'

?

≈'

?

2121:::)1(:v v v v AB v BC v AB v MB MB MC v ?+?=??=?=?=? 个分量,并有两和分成线。这样就把 接,连,使上取在分成两个部分 量的构成,可将速度的增 为了研究加速度

、加速度的组成

 讨论)

8~1(lim lim lim :0,013~1201002121a t

v

t v t v a t v t v v A B v B C t t t 可分解为内的变化。于是加速度的方向在表示速度内的变化,表示速度的大小在。因此,

重合,于是就有和点点化;如果速度的方向不变重合,于是就有和点变,点中,如果速度的大小不图??+??=??=????=?=?→?→?→??切向加速度:

◆大小 由于 v 1是表示速度的大小改变所产生的增量,

故在数值上它等于先后两瞬时速度大小之差,即 切向加速度的大小为:

)9~1()(lim lim

lim 2

20010 t f dt s

d dt dv t v t v v t v a t t t ''===??=?-'=??=→?→?→?τ?方向 ——轨迹上M 点的切向方向。

如果在某一瞬时加速度为正,则表示其指向轨迹正向一边,反之指向轨迹负向一边。 ?法向加速度: t v t n ??=→?20lim ◆大小 法向加速度的大小为:

ρρ???

2

000020lim lim lim lim

lim v dt ds v t

s s v t s

s v t

v t v a t t t t t n =?=?????=???

???=???=??=→?→?→?→?→??方向 ——沿轨迹的法线(曲率半径)指向曲率的中心。 ?全加速度: n a a a +=τ◆大小

?方向

M

注:判别点作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是用a τ,而不是用a ,与直线运动情形相似,当v 与a τ同号,点作加速运动,反之作减速运动。 ?几种特殊情况 时的曲线位移——时的曲线位移—— 匀速曲线运动

t s t s vt s s o o 0)13~1().1(=+=)16~1()(2)15~1(2

1)14~1().2(2

22

匀变速曲线运动

o o o

o o s s a v v t a t v s s t a v v -+=++=+=τττ例3、图1~16为料斗提升机示意图。料斗通过钢丝绳由绕水平轴o 转动的卷筒提升。已知:卷筒的半径R=16cm ,料斗沿铅垂提升的运动方程为y=2t 2,y 以cm 为计,t 以s 为计。求卷筒边缘上一点M 在t=4s 时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1)、分析运动 卷筒边缘上M 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 (2)、列运动方程,求未知量 卷筒边缘上M 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 运动。 22:,0,:t y s M M M A t A t M o o =='= 坐标为点的弧处,点到达处,料斗在处;在瞬时料斗在,此时为弧坐标原点设'

21425.0arctan 25.0164/5.16164/161616/4/164442

222

22222'=====+=+========?===o n n n a a tg s cm a a a s cm R v a s cm dt dv a s cm t dt ds v θθτττ 常量 从而,例4.列车沿曲线轨道行驶,初速度v 1=18km/h ,速度均匀增加,行经s=1km 后,速度增加到v 2=54km/h ,若铁轨形状如图1~17所示。在M 1及M 2的曲率半径分别为:ρ1=600m 、ρ2=800m 。求列车从M 1到M 2点处所需的时间和经过M 1和M 2处的加速度。 解:(1)、分析运动 列车作匀变速曲线运动

(2)、列运动方程,求未知量

s

v v a s a v v a v v t t a v v dt

dv

a 22

12221

22

1212-=

→+=-=

→+===

τττ

ττ 故,常数由题意可知:

第二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一、刚体平动的定义:

运动时刚体上任一直线始终与原来位置保持平行。 二、刚体平动的特点: 刚体平动时,其上所有各点的运动轨迹相同;在每一瞬时,各点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三、结 论:

刚体上任一点的运动可以代表整个刚体运动,即刚体的平动可以归结为点的运动来研究。

一、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定义: 刚体转动时,刚体内始终有一条直线固定不动,而这条直线以外的各点则绕此直线作园周运动。

二、运动分析:

1、转动方程:如图所示

I ——通过z 轴的固定平面。

II ——通过轴随刚体一同转动的平面。

j ——某一瞬时t 时I 、II 两平面之间的夹角。

n n n a a a a a v a τ

τθρ=+==

tan 2

22

另外,上述各式中代入各已知量即可求出各未知量。 §2~1刚体的平动 §2~1刚体绕定轴转动

?=?(t) (2~1) ??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

?的性质??代数量。

?的方向??从转轴z 的正端向负端看,逆时针转动为

正,顺时针转动为负。

2~2)

( 、角速度)(2t dt

d ??

ω'==

ω的性质??代数量。 ω的的方向: 向一致。的正向一致,反之与负与的值为正,则若某一瞬时?ω?dt d ) (2~ 、角加速度3)(32

t dt

d dt d ??ωε''===ε的性质??代数量。 ε的的方向: 反之与负向一致。

的正向一致,与的值为正,则若某一瞬时?εω

dt

d ω与ε的关系:ω与ε同号时,刚体作加速运动,反之 作减速运动。 4、两种特殊的情况 (1)

、匀速转动——ω为常量 ω?=dt

d .0)4~2(::,时的转角—刚体在—其中 即 故由上式可得为常量由于=+==-t t t o o o ?ω??ω??ω(2)、匀变速转动——ε为常量 )5~2()(2212

22 ??

?????-+=++=+=o o o o o t t t

??εωωεω??εωω举例 加速度。时,转轴的角速度与角

求当的单位为的单位为。动方程为、已知电动机转轴的转例s t s t rad t 2);,(212==??解: s rad t dt

d /84===?

ω 常量

 ====22

/4s rad dt d dt d ?ωε 由于ω与ε同号且为正,并且ε=常量,故知转轴按逆时针方向作匀加速转动。

物理意义:

转动刚体上任意点的速度等于该点转动半径与刚体角速度的乘积,方向垂直于转动半径,指向与的转向一致。

物理意义:

转动刚体上任意点的切向加速度等于该点转动半径与刚体角加速度的乘积,方向垂直于转动

动,求主轴的角加速度过程是匀变速转以便很快反转。设停车轴在两转后立即停止,

,要求主床主轴的转速、车细螺纹时,如果车例min /3002r n o =解:

)

(422,0),/(1030

30030:rad S rad n o o ππ?ωπππω=?===?==已知(1) 分析运动:主轴是匀变速转动 (2) 列出匀变速转动公式,求未知量

22

2/25.39:)0()(2s rad o o o -==-+=ε???εωω 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得 (3)、分析讨论:负号表示ε的方向与主轴转动方向相反,故为减速运动。 §2~3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 瞬时点的位置。— 弧坐标的原点。—转动半径。

— 如图所示t M M r o :

y r

?

?o

o

M

M v

s )

6~2()(: 点的速度为则ω???====r dt d r r dt d dt ds v M )7~2(606022: 或dn n d r v ππω=?=?=加速度: 根据平面曲线运动规律可知:此处点的加速度包括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它们分别为:

)8~2()()(22

2 ???

?

???=======ωωρεωωτr r r v a r dt d r r dt d dt dv a n

半径,指向与的转向一致。法向加速度等于该点转动半径与刚体角速度平方的乘积,方向指向园心O 。

全加速度:

?

?

???===+=+=+=222

222222tan )()(ωεωεθωεωεττr r a a r r r a a a n n

.

之间的夹角—全加速度与该点半径—其中θ

结论:

由于在每一瞬时,刚体的ω和ε对于其上所有各点来说具有相同的数值,所

以由式(2~8)和式(2~9)可知:◆在每一瞬时,转动刚体内所有各点的切向加 速度、法向加速度以及全加速度都与各点的转动半径成正比。 ?在每一瞬时,转动刚体内所有各点的全加速度与转动半径的夹角都相同,即θ角与转动半径的大小无关。 例2~3、图2~12是辊道工作原理简图,已知辊子直径d=200mm ,转速

n=50r/min ,求辊道上钢坯运动速度。

解: (1) 分析运动:钢坯平动,辊子的运动是定轴转动

(2) 求未知量:

运动速度。

§2~4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主动轮与从动轮转速的比值

s m s mm dn v M /524.0/52460

5020060==??==ππ加速度。速度及角是常数,求卷筒的的角,其中速直线规律上升,匀变、矿井提升机的罐笼按例o o a t a y 2

214~2=解: (1) 分析运动:罐笼平动,卷筒定轴转动 (2) 求未知量: t

a t a dt d dt dy v t a y o o o ====)21(:

,21

2

2得由常数 又 ==∴======R a a R a t a R

R v a dt dv a o o

o o εεωτΘ1

一、胶带传动

)10~2(1

221121

22112——

 

d d

n n i or r r

i ====ωω二、齿轮传动

解:

式中:r ——齿轮节园半径 d ——齿轮节园直径

Z ——齿轮的齿数

31134321min /3000)()(7012601016~25~2n r n b i a Z Z Z Z ,求如果;减速箱的总传动比。求:

,,,组成,其齿数分别为

齿轮是一减速箱,它由四个、图例=====(1) 分析运动:各轮都作转动,它是定轴轮系传动问题 (2) 求未知量:

min /868

.343000

8.348.568.5127061060

1313

3113231232

213113133432232312211212r i n n n n i i i n n n n n n i i III I Z Z n n i i III II Z Z n n i i II I ≈==?==?=?=?========== 由 轴的传动比轴与 轴的传动比轴与 轴的传动比轴与:速度,即推料机

齿轮和齿条相啮合点的 如图所示

。,求堆料机推头的速度,,

,,,动机构简图。已知是加热炉前堆料机的传、图例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r n 2006001001000100min /30007~26~2543211======(1) 分析运动:齿条和推头作平动,各齿轮均作转动 (2) 求未知量: s mm r v a s rad n r i n n c /3.526100:,)(/630530:min /560

300

:353331313=?=?==?=====π

ωωπππω 即得推料机的速度为式代入 将 从而 即::,故得推头的速度速度,即推料机齿轮和齿条相啮合点的 如图所示c v )(35a r v c —— ω?=60100

100600

1000:3412231213=??=

?=?=d d d d i i i 首先

2、牵连运动是指动参考系的运动,也就是与动参考系相固结的物体的运动,因此是指一个刚体的运动,它可能是平动、转动或其它运动。

图3~2:M 为轮缘上的一点 M 的运动轨迹: 旋轮线 ——地面的观测者 圆 ——车上的观测者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原因分析: 观测者所在的位置不同,即:参考系不同。 2、基本概念: ◆固定参考系:固结在地球表面上的参考系。 ?动参考系 :相对于地球运动的参考系(如固结在车上的参 考系) ?绝对运动 :动点对于固定参考系的运动。 ?相对运动 :动点对于相对参考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 :动参考系相对于固定参考系的运动。 合成运动 :由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合成的运动,即相对运动。 三、注意: 1、动点的相对运动、绝对运动是指一个点的运动,它可以是直线运动或者是曲线运动。 §3~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一、基本概念: ◆绝对速度 :动点对于固定参考系的速度。v

a

?相对速度 :动点对于相对参考系的速度。v r ?牵连速度 :某一瞬时动参考系上和动点相重合的那一点的速度。v e 二、绝对速度、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之间的关系:

)1~3(lim

lim lim 000—— t t t t t t ?+?=?→?→?→

?点的切线方向。 沿着相对轨迹上

方向的相对速度在瞬时—动点— 点的切线方向。 沿着牵连轨迹上 方向的牵连速度在瞬时—动点— 点的切线方向。 沿着绝对轨迹上

方向的绝对速度在瞬时—动点— 式中: M t M v t M M M t M v t M M M t M v t M M r t e t a t ,,,lim

lim

lim

000=?'''=?'=?''→?→?→?)

2~3(:,—— 得从而r e a v v v +=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时间速度和路程关系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8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熟悉物流知识,让学生感知速度。再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总结出求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让学生看交通警告标志,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探究求路程和时间的数学模型。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三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间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准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1 1.单选题 1.1 2.5 除了《哲学笔记》这本著作外,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还包括() 您没有作答 a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c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d 《国家与革命》 该题考查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论我国革命》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2 2.5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 您没有作答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该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1.3 2.5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您没有作答 a 波兰人民共和国

巴黎公社 c 苏维埃俄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题是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点的考查。1917年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 2.5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级之间() 您没有作答 a 物质利益的对立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思想观念的对立 d 社会分工的不同 本题主要是对阶级斗争知识点的考查。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开展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社会分工的对立和不同不是阶级斗争的根源,故排除BCD,选择A选项。 1.5 2.5 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在于() 您没有作答 a 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否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少数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占有时间和空间;精神世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非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非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而自然科学也为其提供了证据.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为了发现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付出了时间,还走了曲折迂回的道路。人们的主观认识(简称认识)与物质运动规律(简称规律)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可能改变规律。这是因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任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具体来说就是:(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废除。而所有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所有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夏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这反映的正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和废除——人与规律的关系。一旦人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四季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循环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只有在这些现象联系之中存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规律现象,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总之,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联系不是规律,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必然规律肯定会闹笑话的,就象“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一样荒唐。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所谓必然性就是不可避免、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而所谓偶然性既是可以避免、不一定发生,不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总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础领域;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或多样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决定力量商品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关系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务的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整理概括之后得到的对事务深层次本质的认识,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发展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渗透 真理的三个特性,客观绝对相对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价值规律作用 ⒈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作用) ⒉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作用)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就得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发生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1不同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不同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辩证统一,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特殊性是个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共性个性的统一体。

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人对物质的运动过程的表述

时间的本质 ——时间是人对物质的运动过程的表述 张鹏凌 物质是存在着的。 各种强子、轻子、传播子等微观粒子是存在着的,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原子、分子以及分子集团是存在着的,星体和星际物质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星系是存在着的,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质量和能量是存在着的,各种相互作用力以及空间是存在着的,生物是存在着的,人及人类社会是存在着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物质是存在着的。 物质是以各种方式存在着的。 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以夸克和胶子构成强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分子等大量聚集在一起构成星体,星体以及分散存在的星际物质构成星系的方式存在着的;是各种力及其空间的形式存在着的;是以生物的形式存在着的;是以人及人类社会的形式存在着的;是以其它的或者我们不知道的构成方式存在着的。 物质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的。 物质是在各自的空间中、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在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的。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相互作用力有四种: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虽然人们已经建立了弱电统一理论,还希望建立大统一理论,并且认为万有引力是质量使时空弯曲的效应,但是我们还是以四种相互作用力讲一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强子、轻子、传播子等微观粒子会受到相互作用力的作用在各自的空间里进行运动。原子、分子等会受到相互作用力的作用在各自的空间里进行运动。各种星体以及构成它们的各种物体会受到相互作用力的作用在各自空间里进行运动。构成生物体以及人体的物质会受到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进行运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物质在相应的力的作用下在它们的空间里进行运动。另外,物质也会因为它本来就具有的能量进行运动。这些能量来自于物质诞生的过程,而不是通过相互作用力做功获得的。 人总是努力地认识物质的存在以及物质的各种存在方式。 要认识物质,首先我们要对物质的存在及存在方式进行观测,把观测的结果作为认识物质的基础。 再就是我们要提出概念,把物质的存在及存在方式表述出来。对于物质的有些存在方式来说,我们不仅要提出概念来描述它们,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度量。 然后我们要在观测、提出概念和度量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用文字说明物质的存在方式,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物质的存在方式。 最后我们再通过观测和实践来检验理论和数学模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有些存在及存在方式是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度量的。物质的这类存在或存在方式有空间、质量、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等。 我们要认识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各种存在方式就需要确定物质的空间距离、空间位置、大小尺寸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对空间进行度量。要度量空间就需要有空间的基本长度单位。我们是用特定的空间长度作为基本长度单位的。我们规定的基本长度单位是米。以前人们是用地球经线的长度来确定米的长度。我们现在对长度的基本单位米的定义是:光(电磁波)在299792458分之一秒的时间间隔内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对于质量、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我们也规定了相应的基本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6.静止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也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③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 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事物的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一个尺度。运动从静止中获得自身规定和衡量尺度。 我们谈到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还是这种运动形式,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离开相

时间空间与物体运动解读

时间空间与物体运动(1) 论文关键字:时间空间时间间隔物体运动时刻速度论文摘要:时间是什么?时间有开始吗?时间为什么是流动的?时间流动为什么具有单向性?时间是连续的吗?时间与空间有关吗?时间与物体运动有关吗?时间怎么表示?钟表为什么能表示时间? 时间有没有开端呢?大爆炸认为时间-空间有一个开始,而另外的一些科学家指出,时间尺度没有一个瞬间的开始。那么时间有没有开端呢? 我们是如何描述时间的呢?我们通过时刻来描述时间。时间是什么?始时刻与终时刻的时间间隔就是时间。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任意两时刻的时间间隔就是时间。我们可以把某一时刻称为始时刻,另一时刻称为终时刻。 物质的运动进程就是时间。物体的运动用了多少时间?这就要有一个时间单位,就像描述空间一样。例如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或多大的空间是一米。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量度单位描述空间,具体的说就是物体运动的空间长短。物体从开始运动到结束运动通过的距离是一米的多少倍或一米的几分之几。我们规定了时间单位,例如秒。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量度单位描述时间。物体从开始运动的始时刻到物体结束运动的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 物体的速度是相对于时间间隔而言(即时间),不是相对于时刻而言的。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静止在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时间间隔来说的。我们能说物体在某一时刻处在空间的某一点中,物体在任意时刻都是处在空间中,静止在空间某一点。我们不能说物体在时间的某一时刻在空间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相对于时间间隔而言。 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情形。如物体始终静止。一段时间后,物体还在原位置。这一段时间可以是很长很长,例如一万万年;这一段时间也可以很短,例如千分之一秒。对这个物体而言,物体的始时刻就是物体的终时刻。我们可以认为物体所用时间为零,即时间静止。一般而言时刻是不能包含时间的。在这里不同了,时间变成了时刻。就是说当一物体静止在空间中,或所有的物体都静止在空间中时,时间静止。无所谓时间。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时间变成了时刻,在这一时刻里,物体静止在空间中。但,当有一个物体运动时就不同了。物体的运动标志着时间的开始,或者说可以计算时间的开始。物体开始运动的时刻就是计算时间的始时刻。 所有的参照系都是平等的。用参照系描述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是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差值。用另一物体描述参照系时,这个差值不变。例如: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可以是只有两个物体在空间中的情形,也可以是众多物体的两个。两物体a和b .a静止, b 静止。a看b静止,b看a静止。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a看b匀速直线运动,b看a匀速直线运动。a静止,b加速运动.a看b加速运动,b看a加速运动。 空间的各向具有平等性。物体在空间中的任意一点的运动,都是以这一点为原点,向外的运动。包括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再返回原点的运动。(这时以返回的地方为原点,向外运动。)我们可以把这称为物体在空间运动的向外性。物体运动的始时刻与终时刻绝定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即物体的运动时间。物体在空间运动的向外性,决定了物体运动时间的向前性。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 1.运动和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 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2.描述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 (2)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教学反思】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练习题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 —10m/s2,则2s末的速度为() A.10m/s B.0 C.--10m/s D.5m/s 2.如图所示为一物体 作直线运动的v—t图 象,用v1、a1表示物体 在O~t1时间内的速 度和加速度,v2、a2表 示物体在t1~t2时间 内的速度和加速度,则 由图可知() A.v1与v2方向相同,a1与a2方向相同,a1>a2 B.v1与v2方向相同,a1与a2方向相反,a1a2; D.v1与v2方向相反,a1与a2方向相反,a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