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介素_6_57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_肖立民

白细胞介素_6_57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_肖立民

白细胞介素_6_57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_肖立民
白细胞介素_6_57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_肖立民

早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 PE )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E 的患病率约为20%~30%[1]。Revicki 等[2]就PE 对患者及其伴侣的生活影响进行了一项多国参与的、大样本定量分析研究,显示PE 对各国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性满意度及其他多方面的生活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研究认为早泄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心理性、行为性和生物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并提出了PE 的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但这些机制并不能揭示所有PE 患者的病因,因此进一步阐明PE 病因进而为更好治疗PE 提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部分研究发现PE 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最近一些研究开始关注PE 发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旨在综述PE 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943年Schapiro 首次提出PE 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他发现PE 患者家庭的其他男性成员更易出现PE 。Waldinger 等[3]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他发现PE 患者的一级男性亲属中PE 发病率可高达91%。最近研究表明在早泄发病的多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其中30%左右[4]。在PE 的最新分类中,PE 被分为4大类:原发性PE 、继发性PE 、自然变异性PE 和早泄样射精功能障碍。4种类型PE 的病因不尽相同,其中与遗传学关联最大的是原发性PE 。当前,对PE 发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 )相关基因和多巴胺相关基因上,在其他基因如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相关基因方面也有一定报道。 一、PE 与5-HT 相关基因多态性 大量动物研究和人类研究表明5-HT 是射精活动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射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调控异常会导致射精加快或延迟。5-HT 相关基因也是PE 基因学发病机制研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基因。迄今发现至少有3个亚型的5-HT 受体即5-HT1A 受体、5-HT1B 受体和5-HT2C 受体参与射精活动的调控。5-HT1A 受体的激活可以加速射精,而5-HT2C 受体的激活则会延迟射精[3]。研究表明PE 与5 -HT 神早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王俊龙 综述 李 铮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 (上海 200127) 经传递降低有关,即5-HT1A 受体功能亢进和(或)5-HT2C 受体功能低下可导致PE 的发生[5]。 5-HTT (5-HT transporter )是位于突触间隙的跨膜转运蛋白,为了防止突触后膜5-HT 受体的过度刺激,其能迅速地将5-HT 从突触间隙再摄取到突触前神经元,5-HT 在此进行代谢、失活,从而调控5-HT 作用的时间与强度。人类5-HTT 基因是由位于染色体17q12上的单基因SLC6A4所编码,其转录区域的多态性是由一44bp 长度的插入(‘ long allele ’ [L])和缺失(‘ short allele ’ [S])所致,表现出基因型为S/S 、L/S 、L/L 的多态性。5-HTT 不同的基因型转录活性亦不同,L 等位基因的转录活性明显高于S 等位基因,两者通过影响5-HTT 蛋白的合成与作用进一步调控5-HT 作用的时间及强度,相对于S 等位基因,L 等位基因可增加5-HTT 的表达和5-HT 的再摄取。 罗顺文等[6]对119例原发性PE 、60例继发性PE 和90例健康成年男性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性区域(5-HT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sm, 5-HTTLPR )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原发性PE 组中S/S 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S 基因型的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S 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将PE 组按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s ,IELT )长短分成3组,发现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5-HTTLPR 基因多态性可能并不影响PE 的严重程度。Ozbek 等[7]对70例PE 患者和70例正常成年男性的5-HTTLPR 基因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5-HTT 基因的L 、S 等位基因可以改变5-HTT 蛋白的表达从而导致其功能上的差异,L 等位基因的表达水平比S 等位基因高3倍,即5-HTT 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可以影响5-HTT 的表达。由于S 纯合子与S 杂合子在功能上表现出的差异并不明显,从而推测出S 等位基因可能在转录中占主导作用[8]。Janssen 等[9]研究了89例原发性PE 患者和92例正常男性的5-HTTLPR 基因型,结果发现两组的L 、S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PE 患者组中L/L基因型者的IELT 明显短于S/S 、L/S 基因型者,因此认为5-HTTLPR 多态性与原发性PE 患者的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工作综述?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孟焕新 △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北京 100083)[关键词]牙周炎;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67X (2007)0120018203 牙周病是口腔的两大疾病之一,我国成人的患病率高达 80%~90%。其中牙周炎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医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是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妊娠早产低体重儿有密切关系;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骨质疏松症等也会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并影响牙周治疗的效果。目前,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已是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口腔医学专家的关注热点,此综述将根据近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实验室的相关工作进一步阐述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已成为致残率、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与年龄相关的牙周炎作为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有发病率逐渐增高趋势。近年来在牙周专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不断上升,有些患者因为牙周炎、牙周脓肿而就诊,经检查不仅患有牙周病而且患有糖尿病。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双向关系,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已有学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牙周炎虽然是牙周组织的局部感染,但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全身的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2α的水平会升高[1-3] ,而这些炎症因子在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以及改变脂肪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 [4,5] 。因此牙周炎作为患病率很高的炎症性疾病,很可能潜在地威胁着宿主的全身健康。 以往关于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临床研究多是通过散发的糖尿病病例和健康对照者来分析。而本实验室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集的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进行了牙周状况的调查[6],在43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如探诊深度(p r obing dep th,P D )、附着丧失 (attach ment l oss,AL )、缺失牙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二 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考虑可能是年龄因素导致两组间的差 异,又对家系中糖尿病患者与同胞非糖尿病者的临床牙周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此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P D 、AL 、缺失牙数仍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P <0.05),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者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高8.53倍,缺失牙的风险比非糖尿病者高2.08倍,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状况明显差于非糖尿病者,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些家系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糖尿病的非家系研究报告基本一致,而且更具说服力,其优势在于家系成员特别是家系中的同胞具有相似的家庭环境和遗传背景,年龄相仿,同胞中既有糖尿病患者,亦有非糖尿病患者,其牙周炎患病率及程度的不同更能反映糖尿病对其牙周状况的影响,或者说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亦可从疾病遗传角度进一步分析糖尿病和牙周炎的关系。本家系研究还显示,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与控制不良的患者间牙周探诊出血指数(2.9±0.4vs 3.1±0.5,P <0.05)和附着丧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1.5)mm vs (2.8±2.3)mm,P <0.05)],说明血糖水平与其牙龈炎症的程度和牙周破坏的程度相关,并提示对于伴糖尿病的牙周病患者必须有效地控制血糖才能消除或减少糖尿病对牙周病的影响,反之牙周炎的系统治疗也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此外,本实验室还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和单纯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龈沟液和外周血血清进行了相关因子的检测,发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 t or f or advanced glycati on end p r oducts,RAGE )在2型糖尿病患者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增高, 并与T NF 2 α的表达相关,其RAGE 阳性细胞与已证实的其他器官中的RAGE 阳性细胞种类一致,说明RAGE 通路参与了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症的进展。同时还发现在长期低水平 慢性炎症状态下也存在着AGE 2RAGE 通路的活化,并且此通路的激活可能并非直接来源于局部的刺激[7]。 在2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中,炎症的作用已得到肯定。目前已知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 NF 2α,I L 21β和I L 26等炎症因子可以通过激活核因子κB 抑制物激酶等多种通路使得胰岛素受体底物21(insulin recep t or substrate 21,I RS 21)出现异常的丝氨酸磷酸化,抑制正常的酪 氨酸磷酸化,从而干扰了胰岛素和受体结合后信号的进一步传导,抑制糖原的合成,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出现胰岛素 △Corres ponding author ’s e 2mail,kqhx meng@bj m u .edu .cn ?81?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 N G UN I V ERSI TY (HEALTH SC I ENCES ) Vol .39 No .1 Feb .2007

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采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应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PLI指标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PD、TM、CAL牙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患者,除了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外,增加应用浓替硝唑含漱液治疗,患者的PD、CAL、TM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 标签: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浓替硝唑含漱液;牙齿松动度 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在临床上均比较常见,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证实,糖尿病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致病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二者相关性病理机制,部分专家认为可能与组织内血管基底膜的改变、胶原合成减少、伤口愈合障碍、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种或多种因素相关[1-2]。研究数据证实,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群的2~3倍[3]。在临床实践治疗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慢性牙周炎采用常规牙周局部治疗及单纯抗菌治疗均达不到满意效果,部分专家认为采用替硝唑治疗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疗效显著,但对于其疗效及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尚无统一定论[4]。该次研究选取了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了采用浓替硝唑含嗽液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发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有男14例,女18例,年龄45~79岁之间,平均(62.45±2.35)岁;对照组有男15例,女17例,年龄43~81岁之间,平均(63.57±2.42)岁,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且病史均在6年以上。②所有患者口腔内剩余牙齿均在20颗以上。 ③将口腔内牙齿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均有2颗或2颗以上牙齿牙周探针深度超过4 mm。④所有患者的X线检查均显示牙槽骨吸收,可达根长度的1/3~1/2。排除标准:①排除近期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②排除近1个月有抗生素应用史的患者。③排除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牙周治疗的患者。④排除对甲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⑤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基因多态性分析

. 人基因多态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也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人类基因多态性对于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的耐受性、药物代谢差异及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有重大意义;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病的诊断标记,并为分离克隆致病基因提供依据;病因未知的疾病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辅助筛选致病易感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原理是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存在等位变异(多态性),且变异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则酶切结果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即片段长度多态性,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呈现出多态性电泳图谱。若将患者与正常的多态性图谱比较,可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三、器材与试剂 1. 器材 ⑴离心机。 ⑵DNA扩增仪。 ⑶电泳仪。 ⑷水平电泳槽。 ⑸紫外检测仪。 ⑹移液器。 2. 试剂 . . ⑴口腔拭子DNA抽提试剂盒。 ⑵琼脂糖。 ⑶1×TAE电泳缓冲液:980ml蒸馏水中加入50×TAE母液20ml。 ⑷50×TAE母液:Tris 121g,0.5M EDTA(pH8.0)50ml,冰醋酸28.55ml,定容至500ml。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 月—2017年9月期间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降血糖、抗感染及口腔清洁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牙周基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牙周基础状况(菌斑指数、附着丧失、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及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周基础状况相当,各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这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牙周基础状况比对照组好,各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基础情况,同时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牙周基础治疗;2型糖尿病;牙周炎;疗效 2 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或作用缺失而引起的机体高血糖代谢性疾病,牙周炎是一种牙周组织出现慢性感染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糖尿病是牙周病发生及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1],而牙周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牙周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革兰阴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牙周炎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水平,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控恶化,给临床上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牙周基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牙周炎的进展,其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有待探讨,该文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期间到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37例,女性32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7.6±2.5)岁,牙周炎病程1~4年;研究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8.1±2.7)岁,牙周炎病程1~4年。两组患者年龄、牙周炎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降糖治疗: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规格:0.25 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0)和(或)胰岛素注射液(规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一、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 (longth polymorphism)。 1.位点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基因组中散在的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据估计,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2. 长度多态性:一类为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它是由于相同的重复顺序重复次数不同所致,它决定了小卫星DNA (minisatellite)长度的多态性。小卫星是由15-65 bp的基本单位***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bp,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另一类长度多态性是由于基因的某一片段的缺失或插入所致,如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它们是由重复序列***构成,基本序列只有1-8bp,如(TA)n及(CGG)n等,通常重复10-60次。长度多态性是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它们在基因定位、DNA指纹分析,遗传病的分析和诊断中广泛地应用。 造成基因多态性的原因:1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llele)。由于群体中的突变,同一座位的基因

糖尿病“第六大并发症”: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牙周炎

糖尿病“第六大并发症”: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牙周炎 刘海立主任医师汝州市济仁糖尿病医院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进行性附着丧失和骨丧失的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牙齿脱落的年龄低于正常人群,常合并牙石、牙龈出血、肿胀、口臭,甚至颌周脓肿等慢性牙周疾病,因此糖尿病人发生慢性牙周炎的比例更高。 一、糖尿病人合并慢性牙周炎的流行病学,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郭立新教授团队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200例年龄20-80岁的患者进行调查,慢性牙周炎(牙周袋>3mm)的患病率为78.5%,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袋>6mm)的患病率为29%。 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伴发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牙槽骨吸收及附着丧失状况较普通牙周炎患者更为严重,且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牙周炎发生率越高。因此糖尿病人容易合并慢性牙周炎,故早在1993年世界著名的牙周病专家Loe提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 二、医、患对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认识 郭立新教授团队采用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方式对北京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 12月至 2011年 2月间住院T2DM 患者199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为:①患者对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正确

率在1.5%-40.2%。85.9%的患者表示在被明确告知糖尿病和牙周炎关系后会主动关注。②同期调查内分泌科医生对慢性牙周炎关注率13%,对牙周炎询问率为3.8%。由此可见医患对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的关注度低,因此慢性牙周炎被称为“被忽略的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容易合并慢性牙周炎的原因 1、糖尿病患者唾液量减少、流率减慢,唾液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唾液pH值下降,口腔自洁力下降,易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2、糖尿病患者有特异性的血管病变,血管内皮损伤,血糖升高,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强,抗凝血因子减少,红细胞脆性增加,造成牙龈等口腔组织缺血缺氧。 3、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障碍,易导致口腔病变迁延难愈。 四、病理改变: 慢性牙周炎以牙齿支持组织损害为特征。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表现为牙周袋形成、牙龈进行性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 五、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 牙周袋深度>3mm且伴有牙龈等结缔组织附着丧失者诊断慢性牙周炎。 牙周袋深度≦3mm,结缔组织附着丧失已静止,认为无牙周炎活动。

基因多态性分析

人基因多态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分析基因多态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也称为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人类基因多态性对于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的耐受性、药物代谢差异及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有重大意义;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病的诊断标记,并为分离克隆致病基因提供依据;病因未知的疾病与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辅助筛选致病易感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是一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原理是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存在等位变异(多态性),且变异正好发生在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使酶切位点增加或者消失,则酶切结果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即片段长度多态性,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可呈现出多态性电泳图谱。若将患者与正常的多态性图谱比较,可确定是否变异。应用PCR-RFLP,可检测某一致病基因已知的点突变,进行直接基因诊断,也可以此为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三、器材与试剂 1. 器材 ⑴离心机。 ⑵DNA扩增仪。 ⑶电泳仪。 ⑷水平电泳槽。 ⑸紫外检测仪。 ⑹移液器。 2. 试剂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

1定义: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SNP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平均每500~1000个碱基对中就有1个,估计其总数可达300万个甚至更多。SNP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这种变异可由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所引起,也可由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所致。但通常所说的SNP并不包括后两种情况。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包括置换、颠换、缺失和插入。所谓转换是指同型碱基之间的转换,如嘌呤与嘌呤( G2A) 、嘧啶与嘧啶( T2C) 间的替换;所谓颠换是指发生在嘌呤与嘧啶(A2T、A2C、C2G、G2T) 之间的替换。从理论上来看每一个SNP 位点都可以有4 种不同的变异形式,但实际上发生的只有两种,即转换和颠换,二者之比为2:1。SNP 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而且多是C转换为T ,原因是CG中的C 常为甲基化的,自发地脱氨后即成为胸腺嘧啶。一般而言,SNP 是指变异频率大于1 %的单核苷酸变异。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每1000 个碱基就有一个SNP ,人类基因组上的SNP 总量大概是3 ×106个。依据排列组合原理,SNP 一共可以有6种替换情况,即A/ G、A/ T、A/ C、C/ G、C/ T 和G/ T ,但事实上,转换的发生频率占多数,而且是C2T 转换为主,其原因是Cp G的C 是甲基化的,容易自发脱氨基形成胸腺嘧啶T , Cp G 也因此变为突变热点。理论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相互作用

牙周炎与糖尿病的相互作用 大量研究显示牙周炎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牙周炎已被认为是糖尿病的第6大并发症。但是,目前临床医生在内的大多数人还只是关注到常见并发症,对糖尿病口腔病变关注很少。因此,明确牙周炎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对社区实行早期防治牙周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牙周炎;糖尿病;相互作用 牙周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三大口腔疾病之一[1],在我国成人牙周病的患病率高达80%~90%,其中牙周炎最为常见,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同时,最新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罹患糖尿病的人数约为9240万[2],已成为致残率、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牙周炎存在双向影响关系[3-4],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关注热点,已有学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6大并发症[5]。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情况,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医疗及公共卫生意义。 1 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 牙周炎[6]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严重、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导致牙松动和被拔除。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7],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1.1牙周炎影响血糖的作用机制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牙周炎多由遗留在牙齿和牙龈间累积的食物碎屑造成,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致病菌(G-菌)感染,这些细菌不断攻击牙龈,引发炎症,破坏内部组织。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炎时,由于慢性G-菌感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可使组织表面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IR),从而使患者的血糖水平难于控制[8]。 1.2牙周炎对糖尿病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欧美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纽约Stony Brook大学牙科学院临床研究所所长、口腔学病理生理教授Ryan教授证实口腔疾病的严重程度和IR呈正相关。另外一项1988年~1994年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调查报告显示[9],牙周炎患者的IR 程度是正常对照人群的2倍,这个结果是通过控制其他影响IR因素之后得到的。此后美国牙周病学院等的多项研究结果及meta分析显示[10-14],牙周疾病对糖尿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近10年,我国的医护人员也开始关注牙周炎对糖尿病的影响。2004年国内一项616例糖尿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5],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炎的发生率高达59.6%,且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牙周炎的发生率越高。北京大学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 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 polymorphism)。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检测方法简述如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由DNA 的多态性,致使DNA 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用限制酶切割基因组时,所产生的片段数目和每个片段的长度就不同,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导致限制片段长度发生改变的酶切位点,又称为多态性位点。最早是用Southern Blot/RFLP方法检测,后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酶酶切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多采用PCR-RFLP法进行研究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是一种基于单链DNA构象差别的点突变检测方法。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如果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象。在电泳时泳动的速度不同。将PCR产物经变性后,进行单链DNA凝胶电泳时,靶DNA中若发生单个碱基替换等改变时,就会出现泳动变位(mobility shift),多用于鉴定是否存在突变及诊断未知突变。 3.PCR-ASO探针法(PCR-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即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在PCR扩增DNA片段后,直接与相应的寡核苷酸探杂交,即可明确诊断是否有突变及突变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其原理是:用PCR扩增后,产物进行斑点杂交或狭缝杂交,针对每种突变分别合成一对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其中一个具有正常序列,另一个则具有突变碱基。突变碱基及对应的正常碱基匀位于寡核苷酸片段的中央,严格控制杂交及洗脱条件,使只有与探针序列完全互补的等位基因片段才显示杂交信号,而与探针中央碱基不同的等位基因片段不显示杂交信号,如果正常和突变探针都可杂交,说明突变基因是杂合子,如只有突变探针可以杂交,说明突变基因为纯合子,若不能与含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探针杂交,但能与相应的正常的寡核苷探针杂交,则表示受检者不存在这种突变基因。若与已知的突变基因的寡核苷探针匀不能杂交,提示可能为一种新的突变类型。 4. PCR-SSO法:SSO技术即是顺序特异寡核苷酸法(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SSO)。原理是PCR基因片段扩增后利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杂交的方法进行

浅析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王延萍

浅析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王延萍 发表时间:2017-10-17T16:10:32.5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作者:王延萍 [导读] 针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治疗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案,其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最好,并且可以使患者的牙周致病菌数量大大减少。 大兴安岭地区韩家园林业局职工医院 165125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性牙周炎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 80 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数字表将收治的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所采取的方案为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方法是进行普通药物治疗,将经过治疗的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通过治疗后表现出的总有效率为83.4%,对照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后表现出的总有效率为65%,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的发现观察组患者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患者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更好(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治疗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案,其表现出的临床效果最好,并且可以使患者的牙周致病菌数量大大减少。 [关键词] 牙周基础;糖尿病性牙周炎;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odontal basic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odontiti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odontitis in 80 case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through the digital form will be treated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s 40 patien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aken for periodont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adopted by the group is a common drug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showed through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4%,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patients in drug treatment of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65%, it can be found that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showed a better clinical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showed obvious (P<0.05). Conclusion periodontal treatment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odontitis. It has the best clinical effect and can greatly reduce the number of periodontal pathogens. Periodontal basis; diabetic periodontitis; clinical effect 对人体的健康来说牙周炎和糖尿病都可以造成很严重的威胁。发生在牙支持组织上的一种炎性疾病被称之为牙周炎,这种疾病是口腔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大的一种,同时牙周炎也是多数多发病中的一员,牙周炎可以严重的伤害口腔内的牙周组织以及牙龈,牙周炎所具有的侵袭性和破坏性是不容小视的,牙齿会由于受到牙周炎得影响而出现容易松动的问题。如果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出现牙周炎,这两种疾病会对彼此产生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会受到牙周炎的负面影响,同时牙周炎的炎性也会受到糖尿病的代谢的负面作用。该研究将患有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得出的结论为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男性患者为39例,年龄范围是38~69岁,平均年龄是51岁;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范围是35~69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0岁。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接受过所有常规检查,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所有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均在5 mm 以上,通过 X 线片可以发现牙槽骨吸收,严重的患者吸收根长会在1/3以上,这些牙周炎患者都患有糖尿病,并且患病时间都在1年以上,这些参加研究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并且糖尿病的病情也非常稳定,根据要求参加研究的患者在近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牙周治疗,在非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不在该次研究的行列中。将所有患者随机地根据数字表被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有患者4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各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这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方案是进行药物治疗,首先让对照组的所有患者进行全口洁治术,全口洁治术只要是通过超声波仪器对牙齿进行洁治,在对患者进行洁治术的期间,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龈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刮治,如果在洁治的时候发现患者已有的修复体出现破损,可将修复体祛除,如果在进行全口洁治术的同时发现患者有患病严重必须祛除的牙时,可在确保患者的血糖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经患者同意后进行拔除,之后对进行全口洁治术的患者进行口漱洗。牙周基础治疗是对观察组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2]。首先,在进行治疗之前口腔卫生宣教是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做的,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龈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刮治,如果在洁治的时候发现患者已有的修复体出现破损,可将修复体祛除,如果在进行全口洁治术的同时发现患者有患病严重必须祛除的牙时,可在确保患者的血糖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经患者同意后进行拔除,之后对进行全口洁治术的患者进行口漱洗。在全口洁治术之后要定期进行复诊,每周进行一次复诊,复诊时要采取的是手工刮治术以及跟面平整术,对牙跟进行修正,在修正之后使用3%双氧水及0.9%生理盐水进行交替冲洗,冲洗干净之后将2%碘甘油上到牙周局部牙龈处,之后给予0.5 g头孢氨苄胶囊和0.5 g甲硝唑片进行治疗,2次/d,均在饭后服用[3]。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指南的研究分析后,将该研究对糖尿病性牙周炎的的治疗效果分成四个级别,分别是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咀嚼功能等可以达到正常水平,患者牙周围的组织不再有炎症,并且在治疗后没有出任何不良反应此为痊愈;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明显感受到咀嚼功能等得到了改善,患者牙周围的组织炎症已经没有治疗前严重则称之为有效;好转是指患者的咀嚼功能在接受治疗后得到一定的改善,并且牙周的炎症出现一定的消退;无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因为接受治疗而得到任何的改变[4]。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出现21例患者痊愈、8例患者的疗效位有效、6例患者疗效位好转、无效患者为5例。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20例痊愈患者、有效患者为7例、出现8例患者好转、无效患者为5例。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69.3%,通过数据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比有明显优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认识的调查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炎认识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炎的认知程度。方法:对16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对牙周炎的认知情况。结果:不同文化程度的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炎认知程度不同,但是对牙周炎相关知识普遍缺乏认知。结论:口腔科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炎认知程度,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2型糖尿病;牙周炎;调查分析;认知情况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主要分为牙周炎和牙龈炎两类,是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疾病。牙周炎的病变同时侵犯牙龈、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而牙龈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牙龈组织[1]。糖尿病患者伴发牙周炎的风险是常人的2~3 倍。糖尿病可增加牙周炎的易感性,牙周炎的良好治疗利于糖尿病血糖的控制。为了解本院2007年7月~2010年12月诊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炎的认知情况,笔者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7月~2010年12月共诊治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根据文化认知程度将患者分成3组:大学本科及以上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9±5.8)岁,平均血糖(9.83±1.47)mmol/L;大專、高中组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5±5.6)岁,平均血糖(9.57±1.45)mmol/L;初中以下组62例,其中,男30例,女32例,平均年龄(55.7±6.4)岁,平均血糖(10.17±1.63)mmol/L。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平均空腹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参照1995 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3],按第 3 版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中问卷调查项目的基本要求,编制牙周疾病认知水平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对牙周炎症状的认识、对糖尿病与牙周炎关系的认识、牙周炎局部因素认知方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基因多态性及其生物学作用和医学意义 一、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2种以上的基因型。在人群中,个体间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差异性称为基因(DNA)的多态性(gene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可以分为两类,即DNA位点多态性(sitepolymorphism)和长度多态性(longthpolymorphism)。 1.位点多态性:是由于等位基因之间在特定的位点上DNA序列存在差异,也就是基因组中散在的碱基的不同,包括点突变(转换和颠换),单个碱基的置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单个碱基的置换又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据估计,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1000-2/1000。SNP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2. 的基本单位*** 如(TA)n 及(CGG)n 基因( )一对等1 指由于碱 义突变 2.对 达产物,数个碱基的缺失、片段缺失等匀有可能造成剪接位点的缺失。 3.蛋白质肽链中的片段缺失:无义突变和DNA片段的缺失都可以导致肽链中的片段缺失,致使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功能。移码突变不仅翻译后的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且也导致肽链中的大片段缺失。4.启动子的突变及非转录区的突变:可以使基因的转录水平或活性的增强或降低。 5.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人群中符合Hardy-Wenberg平衡。 三、基因多态性的医学意义: 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clinicalphenotypediversity),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早期有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是从HLA基因开始的,分析基因型在疾病发生易感性方面的作用,如HLA-B27等位基因与强直性脊椎炎发生率的密切关联,可作为诊断的依据。通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从基因水平揭示人类不同个体间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效应存在着差异的本质。通过对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的联系研究,如P53抑癌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及转移的关系研究,可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和应激的易感性,不仅为临床医学也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