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

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 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 1 )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

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

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湿热内蕴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

(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

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

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生黄芪当归川山甲川芎

2、中医药适用技术:外治: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

穴位注射:予654-23mg 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每日一次。

3、中医调护(1)汤剂宜温服;

(2)呕吐频繁时忌服;

(3)忌食生冷饮食;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具体使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及病情,若病情危急需急诊手术则不使用中药汤剂。

三、术后中医治疗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宽肠理气汤加减” (原方: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桃仁15g )以达到宽肠理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巩固治疗的效果。

1、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瘀滞内结证

治法:宽肠理气,祛腐生新。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

红藤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2)湿热内蕴证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g 枳实6g厚朴6g丹皮9g

当归9g 丹参9g木香3g白术9g

茯苓9g 莱菔子9g败酱草15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 3 )热毒炽盛证

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9g

当归9g 丹参9g 木香3g 蒲公英20g

莱菔子9g 败酱草20g

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2、中医药适用技术:毫针刺足三里止痛,亦可针刺膝回,大横穴拔罐

疗法:主穴:神阙膈腧,配穴:天枢中脘关元阑尾穴

3、中成药:视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如四磨汤:顺气降逆,消积止痛)

3、中医调护( 1 )术后予禁食,待肛门恢复排气后改流质饮食;

(2)肛门恢复排气后遵医嘱进食流质饮食;服用汤

剂;(3)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4)恢复期进食高蛋白饮食,不宜肥甘厚味;

( 5 )定期换药,术后7-10 天拆线。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修正版)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修正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云浮市中医院妇产科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异位妊娠诊断: 诊断标准:1.停经,腹痛;2.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伴晕厥、休克;3.内出血多时有休克表现,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病侧为甚;4.内出血超过300ml时叩诊即有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阴道常有少量血液,后穹隆饱满,有压痛,宫颈举痛、摆痛,子宫稍增大;5.宫旁触及肿物、边缘不清楚、触痛明显。辅助诊断:(1)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为阳性。(2)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或弱阳性。(3)B超探及子宫增大,宫腔空虚,子宫一侧可探及轮廓不清的液性或实质性肿块,宫腔外见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即可确诊。(4)自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血红蛋白下降。(5)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A—S反应。 二、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者; ②诊断不明确者; ③血β-HCG值高或附件包块大者:B-HCG大于1000mIU/L,孕囊直径大于5cm, 附件包块>3cm或未探及 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⑤随诊不可靠者。 三、手术方式: 以输卵管妊娠为例,可分为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保守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 ⑴根治手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 ⑵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四、围手术期治疗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未破损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炒蒲黄15g 五灵脂15g 槐花15g 白芨9g 罂粟壳9g 红藤15g 蜈蚣2条(研未冲服) 每日一剂煎服,连服7一10天。 2、已破损证 ①休克证: 治法:回阳救脱,活血祛瘀 方药:宫外孕1号方 人参30g 附子9g(先煎)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赤芍1 5g 丹参30g 桃仁9g 每日一剂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或者参附注射液,分别有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作用。 ②不稳定证: 治法:止血化瘀,杀胚。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 桃仁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白芨10g 黄芪15g 党参20g 天花粉15g ③包块证: 治法: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宫外孕2号方 炒蒲黄15g 五灵腊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12g 莪术12g 归尾12g 红藤30g 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手术指征: 输卵管妊娠确诊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可立即手术。1.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2.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者;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而药物治疗无效者;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手术者。 (三)术后的中医治疗: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 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 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 1 )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 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 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湿热内蕴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 (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 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 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生黄芪当归川山甲川芎 2、中医药适用技术:外治: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 穴位注射:予654-23mg 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每日一次。 3、中医调护(1)汤剂宜温服; (2)呕吐频繁时忌服; (3)忌食生冷饮食;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具体使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及病情,若病情危急需急诊手术则不使用中药汤剂。 三、术后中医治疗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宽肠理气汤加减” (原方: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桃仁15g )以达到宽肠理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巩固治疗的效果。 1、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瘀滞内结证 治法:宽肠理气,祛腐生新。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 红藤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6g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属于中医“肠痈”范畴。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触及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部分病人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瘀滞证 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

症瘕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5、不孕:继发性贫血。 7、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需排除卵巢肿瘤、妊娠及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 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俊伐,以免损伤元气。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气滞: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

组成:木香15g 丁香15g 三棱15 枳壳15g 青皮15g 川楝子15g 茴香10g 莪术10g 2、血瘀: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祛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桃仁15g 王不留行30g 泽兰10g 黄芩15g 玄胡15g 三七15g 赤芍15g 3、痰湿: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当,舌苦白腻,舌质暗紫,脉细弱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症。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味。 组成:制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5g 青皮15g 川芎15g 莪术15g 木香10g 槟榔15g 甘草3g 苍术10g 生姜10g 香附15g (二)术后中医治疗 1、脾虚气滞: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一般首先出现;后者表现为纳减,乏力,舌淡胖苔腻,脉弦或濡细。 治法:理气通腑、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加行气药 组成:木香10g 砂仁6g 茯苓15g 党参20g 白术15g 槟榔12g 枳壳12g 莱菔子15g 大腹皮10g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2)伤后手掌部肿胀,疼痛,手掌部畸形,压痛明显,手指及掌指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手外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外伤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掌部肿胀、压痛;反常活动、骨檫感、骨擦音;手指活动受限;手掌畸形。 (3)X线片显示掌骨骨连续性中断。 二证候分类 (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系第一掌骨基底部骨1cm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2、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名本奈氏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有第一掌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3、其它掌骨基底部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少有移位。

(二)掌骨头骨折骨折处呈向背侧成角畸形。 (三)掌骨干骨折可为单根或多根骨折。由打击或挤压的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由传导或扭转暴力所致者,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一般骨折多向背侧成角移位。 (四)掌骨颈骨折尤以第五掌骨颈好发,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三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适应证:1、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或多处骨折的病人,2)、开放性骨折要首先考虑清创闭合创口+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 (二)术前准备: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 (一)术前禁食水6小时,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初期:经坐浴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 中医诊疗方案 【 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 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 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

、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证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 2.胆腑郁热证 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4.肺气虚寒证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云浮市中医院妇产科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异位妊娠诊断: 诊断标准:1、停经,腹痛;2、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伴晕厥、休克;3、内出血多时有休 克表现,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病侧为甚;4、内出血超过300ml时叩诊即有 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阴道常有少量血液,后穹隆饱满,有压痛,宫颈举痛、摆痛,子宫稍 增大;5、宫旁触及肿物、边缘不清楚、触痛明显。辅助诊断:(1)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 血为阳性。(2)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或弱阳性。(3)B超探及子宫增大,宫腔空虚,子宫一侧 可探及轮廓不清的液性或实质性肿块,宫腔外见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即可确诊。(4)自细 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血红蛋白下降。(5)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A—S反应。 二、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者; ②诊断不明确者; ③血β-HCG值高或附件包块大者:B-HCG大于1000mIU/L,孕囊直径大于5cm, 附件包块>3cm或未探及 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⑤随诊不可靠者。 三、手术方式: 以输卵管妊娠为例,可分为根治手术与保守手术。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保守 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 ⑴根治手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 ⑵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四、围手术期治疗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未破损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炒蒲黄15g 五灵脂15g 槐花15g 白芨9g

罂粟壳9g 红藤15g 蜈蚣2条(研未冲服) 每日一剂煎服,连服7一10天。 2、已破损证 ①休克证: 治法:回阳救脱,活血祛瘀 方药:宫外孕1号方 人参30g 附子9g(先煎)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赤芍1 5g 丹参30g 桃仁9g 每日一剂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或者参附注射液,分别有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作用。 ②不稳定证: 治法:止血化瘀,杀胚。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 桃仁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白芨10g 黄芪15g 党参20g 天花粉15g ③包块证: 治法: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宫外孕2号方 炒蒲黄15g 五灵腊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12g 莪术12g 归尾12g 红藤30g 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手术指征: 输卵管妊娠确诊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可立即手术。1、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2、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者;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而药物治疗无效者;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手术者。 (三)术后的中医治疗: 1、脾虚湿困,脾失健运。 症见: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西医诊疗方案 一、混合痔中医属“痔”,共分四个证型: 1.风伤肠络证: 证侯: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 当归15g 地榆15g 槐角15g 黄连6g 天花粉6g 生甘草6g 升麻6g 赤芍12g 枳壳12g 黄芩10g 荆芥10g 2. 湿热下注证: 证侯: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脉: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 木通6克当归3克生地9克柴胡6克 生甘草6克车前子9克 3.气滞血瘀证:

证侯: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4.脾虚气陷证: 证侯: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 人参15g 炙甘草6g 当归12g 橘皮12g 升麻10g 柴胡10g 白术15g 二、术前处理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传染病8项、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超声、乙状结肠镜等,60岁以上心脏超声检查。 2.术前应完善系统性评估,如对患者的内科情况,请内科会诊。术前评估应有医生、护士和麻醉师共同参与,内容包括排除手术禁忌症,预防并发症和术后随访康复计划。患者教育是临床工作的重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〇一八年

目录 肛肠科 (1)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 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 泌尿外科 (11)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 普外科 (22)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 骨伤一科 (34) 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 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 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 骨伤二科 (45) 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 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 心脑血管外科 (56)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 妇产科 (67) 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 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 介入科 (78)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 耳鼻喉科 (87)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 眼科 (96) 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修改后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案 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 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手术适应症 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锁骨骨折; 3.锁骨外1/3骨折移位重者; 4.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 5.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 6.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 7.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固定治疗; 8.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 三、治疗案 (一)手法复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 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证候诊断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血瘀气滞型 临床证候:伤后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织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骨折初期血瘀气滞之象。 2.中期:瘀血凝滞型 临床证候:伤后2-4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3.后期:肝肾不足型 临床证候:伤后4周以上,疼痛已消,断骨未坚,筋脉疲软,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嫩红苔薄,脉细数。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嫩红,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三)分型 ⒈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的程度分型: 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粗隆间粉碎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⒉采用EWANS分型系统分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皮质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及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及定义: 脑出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呙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又名卒中。西医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性出血,多于高血压、脑动脉瘤破裂等有关。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1、疾病诊断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急骤,病前多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3)头部 CT:可见出血灶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弦或弦数。 ②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肢体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③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腹胀,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便秘。舌红,苔黄腻或黄燥,弦滑大。 ④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喎斜。手

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弦细或弦细数。 ⑤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喎斜。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2)中脏腑 闭证:分为阳闭、阴闭。 阳闭: ①风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弦数。 ②痰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喎斜。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或见抽搐,两目直视,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舌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滑数有力。 阴闭: 痰湿蒙窍证: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甚则逆冷。舌暗淡,苔白腻,沉滑或缓。 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撤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微欲绝。 (二)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 CT 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胆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胆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规范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2)肝胆湿热证: (主症)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口干而苦,目黄,面黄,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大黄10g、枳实15g、法夏15g、白芍20g、生姜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肝胆瘀滞证:

(主症)胃脘痞胀,胸胁不舒,反复发作,或全无症状,仅感饭后不适。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沉涩。 (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4)肝胆脓毒证: (主症)胁腹胀痛,痛引肩背,痛而拒按,腹皮挛急,高热寒战,口干舌燥,饮食即吐,恶呕频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者神昏谵语,身热肢冷,舌绛、苔黄腻,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临床上不多见,临床上多见兼杂证和变证,不能墨守成方,各医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是否术前术后、有无排气排便等情况选用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剂内容,谨遵因时、因人、因病制宜的治疗原则。 三、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中医中药对泥沙样结石有明显的排除功效。手术治疗直径一般在0.3cm以上的胆囊结石效果明显优于中医药排石,特别是微创手术的开展及应用以来伤口愈合快且遗留瘢痕少,易恢复。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具有独特疗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手术前后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②中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缺乏客观量化的临床指标,缺少客观评判的依据;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胆囊炎、胆结石的相关中医

腰痹病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附件6: 四川天祥骨科医院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 ZY/T001.1-94 第214 页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血瘀气滞证 症状:患者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腰部板硬,俯卧转侧艰难,大多近期有腰部外伤史,舌质暗红,或有瘀

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 10g,川芎 15g,当归 20g,五灵脂 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临证加减:痛甚者加川乌 9g 草乌 9g。 2.寒湿阻络证 症状:患者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喜暖怕冷,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成:独活 (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 (各 6g) 荆芥 9g 白芷 6g 干姜 6g 临证加减:冷甚者加附子 10g 鹿角胶 12g 3.湿热阻络证 症状: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或当归拈痛烫加减。 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4.肝肾亏虚证 症状: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干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DR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DR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的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1)有外伤史;(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3)DR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DR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DR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的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

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枣庄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12年

目录 1.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2.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3.卵巢肿瘤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一)、围手术期中医心理干预 子宫肌瘤患者因对手术顾虑甚多,如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是否复发,机能能否正常维持等,有些患者对手术要求过高,以致情绪紧张,焦虑不安,导致机体器官功能失常的,常表现为精神抑郁、失眠、纳差、烦躁等肝气郁结征象。术前应与患者家属及患者及时沟通,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短时间内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并对手术前后的一些特殊要求,如饮食、体位、大小便交代清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对于紧张、焦虑等症状不能自行控制,予以中药安神定志丸口服或给予神阙穴(穴位贴敷)安神贴以镇静安神以消除紧张情绪,并予心理开导。(二)、围手术期中医生理干预 (一)术前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推荐方药:大黄蛰虫丸加减。大黄、黄芩、桃仁、杏仁、地黄、芍药、甘草、干漆、虻虫、水蛭等。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丹莪妇康煎膏。 (2)痰湿瘀结证: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则: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推荐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苍术、香附、半夏、橘红、茯苓、甘草、枳壳、神曲、桂枝、赤芍、丹皮、桃仁、胆南星、生姜等。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 (3)湿热瘀阻证: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智通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推荐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木通、茯苓等 中成药:宫瘤清胶囊 (4)肾虚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治则: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推荐方药:补肾祛瘀方。仙灵脾、仙茅、熟地黄、山药、香附、三棱、莪术、鸡血藤、丹参等。 中成药:化瘤温经散。 (二)术后辨证论治 气血两虚证:子宫肌瘤术后,胞脉受损,失血耗气;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补养冲任 推荐方药:党参、茯苓、焦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