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如鲤科的黑鳍鳈鱼,雄鱼在颌部、胸部、尾部出现橙红色,尾鳍也呈黄色,体侧的黑色条纹变得十分明显。

珠星是某些鱼类的又一种第二性征。仅在生殖季节出现,过后又行消失。珠星大多在雄鱼中出现,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不明显,但用手触其生长部位,则有粗糙感觉。雄性鲤鱼的珠星在胸鳍鳍条特别明显,雌性则没有。雄性麦穗鱼和截齿拟鲤的头部尤其胸部的角质化珠星特别明显。青鱼和草鱼的胸鳍鳍条上珠星紧密排列成向后倾斜的白色细小锥状。研究认为珠星能使雌雄亲鱼在产卵排精时起兴奋和刺激作用。有些鱼在繁殖季节雄鱼体形上也有变化。如大麻哈鱼在溯河产卵时两颌皆弯曲成钩状,并长出巨齿。细鳞大麻哈鱼的雄鱼背部还明显隆起,故又称“驼背大麻哈鱼”。

3.鱼类的生殖方式

(1)卵生这是绝大多数鱼类的生殖方式。鱼类把成熟的卵和精子直接产于水中,在体外完成受精和发育的全部过程。有些鱼类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某些鲨鱼,卵在体内受精后,受精卵在输卵管中下降时被卵壳腺分泌的角质卵壳所包围,卵壳四角有延长的卷须和长的尖角,产出体外后用卷须卷住海藻或石块等。有些海产杜父鱼也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床杜父鱼的雄鱼有较大的泄殖乳突,将精液注入雌体的“贮精囊”内,当雌鱼的卵成熟时,精子便游到卵巢内进行受精,受精卵排出体外发育。

(2)卵胎生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的生殖道内发育。胚体营养靠卵黄供应,或营养主要靠卵黄供应,母体输卵管壁也供应部分营养物质如水分和矿物质等。多数软骨鱼类属这种生殖方式。这些软骨鱼通常有特殊的交接器即鳍脚,由腹鳍内侧鳍条演变而成,通过交接器,雄鱼把精子送入雌鱼体内。

(3)胎生有些软骨鱼的胚胎与母体发生血液上的循环联系。其营养物质既靠卵黄,又靠母体供应。如某些真鲨科鱼,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母体输卵管发育成类似子宫,内形成类似胚盘的结构,称为卵黄胚盘。胚胎就通过这种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其卵黄胎盘连在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个室;每室内1条胎儿,每胎产仔10多尾,有的种类多达20~30尾。这种生殖方式类似高等哺乳动物,故称假胎生。

4.鱼类卵的特点和产卵类型

鱼类卵子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卵子的比重与水的比重的关系,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卵是否有粘性及粘性的强弱。鱼类的卵子一般可划分为4种类型:(1)浮性卵卵子的比重小于水,卵黄上有1个或数个油球,这种卵漂浮在水面随风和海流移动,如鲱鱼、梭鱼等。

(2)漂浮性卵这种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的卵间周隙较大,在流水中悬浮,在静水中下沉,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鲚鱼的卵间周隙较小,油球也不大,比重稍大于水,但能悬浮于水中。

(3)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间周隙较小,卵子产出后沉在水底,如淡水黄颡鱼的卵。

(4)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遇水以后具粘性。卵子产出后粘在水草、石头上。还有的卵相互粘成球状,如六线鱼。

有一些鱼,卵的形状构造特殊,如在卵膜上或在卵的一端有束丝,卵子产出后粘附在水草或挂在其他物体上。

5.筑巢和护幼

罗非鱼在产卵前有筑巢行为,雄鱼在池塘中挖穴,引来雌鱼在巢中产卵。产卵后,雌鱼立即把卵含在口中。守在穴旁的雄鱼开始排精,雌鱼把精液吸人口中,进行受精。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孵化,仔鱼孵化后仍生活在雌鱼口腔内,即使游出口外,一旦遇到敌害,立即返回雌鱼口中、待14天以后才离开雌鱼,独立生活。绵鳚的雌雄亲鱼共同把产出的卵集合成球形,然后雌鱼用扁平的身体把卵块围住保护起来。三棘刺鱼产卵后,雄鱼不仅在巢外守卫,还不时清除巢内的杂物,甚至把卵搬出巢外,进行巢内清扫和修缮。海龙、海马的雄鱼具有育儿袋,雌鱼把卵产在育儿袋内孵化发育,幼鱼还在袋内生活一段时间。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基础

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鱼类的性腺发育规律 一、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二、卵巢、精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 三、鱼类的性成熟的年龄和性周期 第二节中枢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二、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第三节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一、营养 二、温度 三、光照 四、水流 五、盐度 第一节鱼类的性腺发育规律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性腺发育状况。性腺发育的全过程直接和间接地受内分泌腺及神经系统的控制。鱼类的性腺由体腔背部2个隆起嵴(生殖褶)发育而成。生殖褶由上皮细胞转化为原始性细胞时,分不出雌雄;进一步分化成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后,以不同的方式发育成卵子或精子。鱼类性腺的发育进程主要由卵子和精子的发生过程决定。 一、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一)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卵原细胞分裂期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以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第Ⅰ期卵巢。 2、卵母细胞生长期此期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Ⅱ时相,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Ⅱ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Ⅱ期。 大生长期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卵母细胞由于卵黄及脂肪的积贮而体积大大增加。卵黄沉积可分2个阶段:①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卵膜变厚,出现放射状纹。滤泡膜的上皮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_李文峰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5):107-110 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专论与讲座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文峰1,2,麦康森1,黄倢2,史成银2* (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鱼类细胞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方法,自1962年发展至今,已建立了超过220个株系。鱼类病毒学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论文主要就鱼类细胞的主要株系、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以及鱼类细胞株系对于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增殖及病毒病防控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细胞培养;病毒学;鱼类 中图分类号:S941;S85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10)04-0107-04 细胞培养作为细胞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在生物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动物组织(细胞)培养开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鱼类细胞培养晚于陆生动物,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主要用于病毒学,免疫学以及生理和毒理学研究,尤其对鱼类病毒病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1鱼类细胞培养研究现状 鱼类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起始于1962年W olf和Quim by建立的虹鳟性腺细胞系RT G-2,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离体细胞培养在鱼类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建立的鱼类细胞株系超过220株[1-13]。其中淡水鱼类和溯河洄游性鱼类的细胞系占大部分,海水鱼类的细胞系约占30%左右。 1.1国际上已经建成的主要鱼类细胞系 国内外用于研究的鱼细胞系有多种,来源的组织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膘、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主要包括鲤鱼(Cy p rinus catp io)上皮瘤细胞系EPC,鲫鱼(Car assius auratus)鳍细胞系CAR,金鱼巨噬细胞系GM CL,棕鮰(Pinmp halesp romehz s)性腺细胞系CCO,大菱鲆(Scop hthalmus max imus)纤维细胞T V-1、鳍条细胞系TF[2]、胚胎细胞系TEC,中华鲟(Acip enser sinensis)尾鳍细胞系[3],虹鳟(Oncorhy nchus my kiss)性腺细胞系RT G-2、前肾基质细胞TPS,褐牙鲆(Paralichthy 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9307、胚胎细胞系FEC,斑马鱼胚胎细胞系ZEF、肝脏细胞系ZF-L,鲹(Car anx mate)鱼苗细胞系,大鳞大马哈鱼(Oncor hy nchus tschaw y tscha)胚胎细胞系CH SE-sp,金头鲷(Sp ar us aurata)细胞系SAF-1,太阳鱼(Lep omis macrochirus)鳃细胞系BG/G、鳍细胞系BG/F,羊鲷(Archosar gusp r obatocep halus)细胞系,银鲷(Bair diella chr y sur a)SP-1细胞系,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头肾细胞LSH K-1,遮目鱼(Chanos chanos)心肌细胞系及斜带石斑鱼(Ep inep helus coioides)眼睛细胞系[13]等。鱼类细胞的培养相对比较容易,对传代培养时间的要求弹性比较大,适温范围广,使得鱼类细胞系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2我国鱼类细胞系建系概况 我国对于鱼类细胞培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建立了超过40株细胞系。张念慈、杨广智建立了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ZC-7901及其上皮样细胞亚株ZC-7901S1。钱华鑫建立了鲢尾鳍细胞系等多个细胞系,并对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保存条件以及传代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童裳亮建立了牙鲆鱼鳃细胞系FG、鲈鱼脾细胞系SPS、鲈鱼心细胞系SPH和真鲷鳍细胞系RSBF四株海水鱼类细胞系。张铭等建立淡水白鲳鱼胚胎和尾鳍等4株细胞系。Chen在2003年-2005年建立了鲈鱼多能 *收稿日期:2009-09-20 基金项目: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7-chb-01) 作者简介:李文峰(1984-),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动物分子营养与免疫学研究。*通讯作者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X 高 文(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综述了鱼类染色体在核型和显带技术研究及多倍体技术研究方面的概况和新进展. 关键词:鱼类;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显带;多倍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Q 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11(2005)01-0015-03 全世界现存鱼类有22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体现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在脊椎动物中,鱼类的染色体较小,数目偏多,研究工作难度较大,进展较为缓慢,但鱼类与人类生产、生活休戚相关.保护鱼类资源,进一步开发鱼类资源,发展鱼类养殖业造福人类,对其染色体的研究必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在鱼类染色体核型、带型及染色体组多倍体研究方面成果及新进展做一概述. 1 核型研究 早期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由于方法上的限制,进展缓慢.椐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报道染色体核型的鱼类有1076种,到1985年已增加到1600余种[1].人们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近些年发展较快, 仍偏重于核型分析.到目前为止,已报道染色体核型的鱼类有2100种左右,约占总数的10%[1~ 9].这些有染色体记载的鱼类主要集中在鲤形目和鲈形目,每个目都有150种以上,且大多数为淡水鱼类. 2 显带技术研究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可以揭示染色体的精细结构,从而检测出同型染色体之间的细微结构区别,是染色体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染色体显带技术运用于鱼类染色体结构分析,推进了人们对鱼类遗传物质的深化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2.1 Ag-NORs 硝酸银特异地染色与NORs 结合的酸性蛋白,使该区域呈黑色.Ag-NORs 法应用于鱼类染色体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结果,成为研究鱼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染色体进化的一个指标[2~8].多态性是动物染色体Ag-NORs 的一个重要特征.鱼类的Ag-NORs 一般只呈现数目多态和形态多态等2种表现形式,有些研究认为鱼类的这两种多态现象无个体特异性.因此关于Ag-NORs 的多态性一度被认为是rDNA 转录活性差异的反映,即有转录活性的NORs 方能被银染,失活的NORs 则不能被银染[9].然而,近几年有些研究表明,某些动物种内Ag-NORs 多态性的表现可能是遗传变异的产物,例如不同地理位置的红点鲑交配群的Ag-NORs 数目及分布多态的检测以及某些动物中Ag-NORs 数目及形态的个体特异性研究等文献都证实,Ag-NORs 多态性是可以遗传的[8]. 任修海等[8,10]对黄鳝进行了Ag-NORs 多态性及荧光显带的研究,发现黄鳝染色体Ag-NORs 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的数目多态、分布多态和形态多态现象.已证实黄鳝Ag-NORs 位置变化实质上是由于NORs 分布多态性,而不是Ag-NORs 的失活所致.Ag-NORs 多态性可以作为核型进化的指标来探讨近缘物种间或物种内不同地理居群间的关系.王蕊芳等[11]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鲫鱼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认为在鱼类进化中,随着NORs 增大和数目的增加,DNA 和rDNA 数量也随之增 第17卷第1期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2月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Vol 117 No 11 F eb.2005 X 收稿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高 文(1966-),女,讲师,福建福鼎人,现从事高校生物教学及研究.

(同等学力加试) 水生生物学专业 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鱼类生殖生理约30分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约20分 养殖鱼类的育种约20分 细胞工程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约3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鱼类生殖生理 考试内容:养殖鱼类生殖细胞的起源;鱼类性腺的形态、结构和分期;鱼类性成熟与性周期;鱼类下丘脑和脑垂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考试要求: 1、了解鱼类生殖细胞的起源、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季节周期变化以及成熟与生理死亡(退化)等。

2、掌握生殖细胞起源发育的特点及其成熟过程中的激素调节信号途径。 (二)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考试内容: 养殖鱼类的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操作技术;孵化技术;鲤鱼及其他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考试要求: 1、了解养殖鱼类人工催产的原理。 2、掌握养殖鱼类人工催产的技术和人工授精的操作技术。 (三)养殖鱼类的育种 考试内容: 我国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成就;鱼类引种驯化的生物学原理和应用;鱼类选种育种技术;鱼类杂交育种;鱼类性别决定及人工控制性别。 考试要求: 1、了解鱼类引种驯化和选种育种的技术。 2、掌握鱼类杂交技术和鱼类性别决定的机制。 (四)细胞工程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鱼类雌核发育技术与原理;鱼类雄核发育技术与原理;鱼类多倍体产生的生物学原理;人工诱导多倍体鱼类的技术方法;鱼类多倍体的鉴定;鱼类多倍体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鱼类多倍体产生的技术和原理。 2、掌握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技术和鱼类多倍体的鉴定技术。 三、参考书目 《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刘筠著,农业出版社,1993年。

鱼类组织胚胎学_试卷及答案(A)

《鱼类组织胚胎学》试卷(A)参考答案班级姓名序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尼氏体— 2、肌纤维— 3、肠绒毛— 4、肾小球— 5、合子—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 15 分): 1、衬贴在心血管及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分布在浆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2、结缔组织有、、等三种纤维成分;

3、肌组织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4、鱼的辅助呼吸主要有_ _ _,_ _,_ _, ; 5、消化管壁分四层,即 _ , _,_ ,_ ; 6、胃腺中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分泌盐酸的细胞是; 7、胰腺是既有外分泌腺,又有内分泌腺的一种混合腺体,其中主要部分呈管泡状结构,称胰腺腺泡,为,另有一些呈岛屿分布,称胰岛,为; 8、肾单位由_ _、__ _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即 _ _、 _ ,前者是 _出入处, 后者与 _ 相连; 9、内分泌腺没有__ _,其分泌物(激素)由腺上皮分泌后直接进入_ _; 10、生殖细胞在成熟期内要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其中第一次成熟分裂为,第二次成熟分裂。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

1、肠粘膜柱状上皮间有一种杯状细胞,又称粘液细胞,属于一种单细胞腺体;() 2、由内外分泌腺所分泌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鱼类红细胞也无细胞核;() 4、骨骼肌与心肌都有横纹,都属于随意肌;() 5、血管的管壁都是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 6、微绒毛是指肠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向肠腔内折起形成的指状突起;() 7、腮小片是腮丝表面形成的微细的片状突起,为鱼类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8、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9、精子的两次成熟分裂都是在精巢的精小囊内进行;() 10、血浆是由血清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于:() A.气管;B.食管;C.膀胱; D.肠管。 2.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 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 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 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 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 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 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 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8,补偿生

鱼类生殖与发育

Spawning time,spawning frequency and fecundity of Japanese chub mackerel,Scomber japonicus in the waters around the Izu Islands,Japan Tomohide Yamada a ,Ichiro Aoki a,*,Isamu Mitani b a Department of Aquatic Bioscience,Graduate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The University of Tokyo,Bunkyo,Tokyo 113,Japan b Kanagawa Prefectural Fishery Experimental Station,Youroushi,Jogashima,Misaki,Kanagawa 238-02,Japan Received 4July 1997;accepted 5April 1998 Abstract Female Japanese chub mackerel,Scomber japonicus ,were collected in 1993from April to June (36days),in the water around Izu Islands,Japan,which is one of the primary spawning areas.Spawning time,spawning frequency and batch fecundity were determined by histological methods.Temporal frequency of hydrated oocytes and new postovulatory follicles showed that female chub mackerel spawned actively from 22.00to 24.00hours.The average spawning frequency was 17.4%during this sampling period.We estimated that chub mackerel spawned every 5.7days (6.3times)during these 36days.Fifteen females spawned almost every day.Twelve females which had hydrated oocytes in their ovaries were used for estimating batch fecundity.The average batch fecundity was 89200oocytes per female,and the relative batch fecundity was 158eggs per gram female wet weight.The batch fecundity was sign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ondition factor.This shows that batch fecundity was affected by nutritional state of spawning female.#1998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Japanese chub mackerel;Batch fecundity;Postovulatory follicle;Spawning frequency;Spawning time;Ovary histology 1.Introduction Japanese chub mackerel (Scomber japonicu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hery stocks in Japan.The size of this stock increased in the 1960s and remained high in the 1970s.The stock,however,decreased continu-ously in the 1980s and is currently at a low level.Spawning dynamics is a fundamental element in assessing and managing ?sh stocks.Maturation and spawning of Japanese chub mackerel have been reported around the Izu Islands,Japan,which appears to be one of the main spawning grounds (Murayama et al.,1995;Yamada et al.,1996).Daily egg produc-tion methods (DEPM)(Alheit,1993)may b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spawning biomass of chub mackerel populations.Priede and Watson (1993)suggested that DEPM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estimation of biomass in Atlantic mackerel (Scomber scombrus ).By this method,the spawning frequency de?ned as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females and the batch fecundity as the number of eggs released per spawning,are essen-tial parameters.The spawning frequency and batch fecundity of chub mackerel have been reported only *Corresponding author.Tel.:+81338122111,ext.5307;fax:+81338120529;e-mail:aoki@hongo.ecc.u-tokyo.ac.jp 0165-7836/98/$±see front matter #1998Elsevier Science B.V .All rights reserved.P I I :S 0165-7836(98)00113-1

(完整版)鱼类性腺发育

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I时相卵原细胞,以第I时相卵原细 胞为主的卵巢称第I期卵巢。 2.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n时相,以第n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n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n 期。 第一时相图(1-3):卵母细胞一般出现在体长为 6.0 cm 以 下的当年生幼鱼卵巢中。生殖上皮具有2—3 层增殖分生而成的密集的卵原细胞, 其大小不 一。胞径3.6—16.0卩m胞核2.5 —10.0卩m,浅紫色,可见交织状粗丝形染色质(图1),附于生 殖上皮的第 1 时相卵母细胞形态不规则, 浅紫色, 具 1 个巨大的深紫色核仁(图2)。基质中第 1 时相的卵母细胞长椭圆形, 质膜外出现一层滤泡膜, 具2— 4 个深紫色滤泡细胞(图3)。 第二时相(4-7) (1)早期图: 卵母细胞排列紧密, 形态不一;多数呈多角形、少数为卵圆形。细胞核透亮, 核中 染色体逐渐解散, 但仍可看到呈细丝状残迹。胞质显嗜碱性, 成细颗粒状分布。核椭圆, 染色浅。核仁大小不一, 数量增多, 一般位于核膜内缘。单层滤泡膜, 5—7 个扁平滤泡细胞围 绕着卵母细胞(图4)。 ⑵中期:卵母细胞一般呈椭圆形,胞质深紫色。核与胞质间形成一条宽为0.2 —0.5卩m勺透明层(图5), 透明层内物质密度很稀, 显得透亮。 (3)晚期:卵母细胞排列松散。一般呈圆球形, 胞质呈弱嗜碱性, 油球数量明显增多, 分布均匀。胞质中出现许多呈网状分布的纤维结构, 在网眼中仍有许多被苏木精染成深紫色的微细颗粒。这时细胞核迅速膨大, 核周透明层变薄渐消失, 核仁明显缩小, 绕核膜边缘分布(图6)。单层滤泡膜中出现微血管(图7)。 第 3 时相(8-13) (1)早期图:卵母细胞梨形,胞质浅紫色,油球均匀分布。核位中央,核仁圆形(图版1-8)。在胞质的皮质部分出现一层松散排列、大小不一的液泡(图版1-9),液泡直径2.0—3.0卩m均匀 分 布着浅紫色内容物,一般被认为是中性粘多糖物质。(2)中期:卵母细胞液泡2-3层,液泡间出现紫红色的微小卵黄粒。随着卵母细胞继续发育,卵黄数量增多,并向核方向逐渐扩散,细胞质向核外周堆集,呈紫色粗粒状。核圆形,核仁大小不均,分布在核膜周边(图版I-10)。滤泡膜分化为两层细胞:内层棒形,长4.0—10.0卩m排列紧密;夕卜层细胞扁平、细长,排列疏松(图版1-11)。⑶晚期:卵母细胞(图版I-12)饱满,细胞核近圆球形,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核膜略呈波纹状,在核膜内缘存在着十几个到数十个不等的细小核仁,一般未见粗大核仁存在。卵黄颗粒直径0.5—1.0 (im油球数量增多,分布不均匀。胞质的皮质部分首先出现一些染成紫红色的卵黄颗粒,以后卵黄颗粒渐增多,广泛分布于液泡之间的细胞质中。细胞膜中未见放射纹。滤泡膜内层细胞基本呈立方形,卜层细胞仍为扁平状(图版I-13)。 第 4 时相(14-4)

鱼类细胞原代培养及其Giemsa形态、MTT增殖分析、细胞计数

血细胞原代培养及其形态、增殖分析 1材料 1.1试剂、药品 培养基配制:血清使用时临时添加,培养基为DMEM培养基添加双抗。双抗(青霉素、链霉素)终浓度均为100μg/ml。血清为临时添加,终浓度为20%。 巯基乙醇:根据换算0.1mM的1L溶液须0.7ul巯基乙醇。换言之,以巯基乙醇与双蒸水按70ul:930ul比例配置为母液,每100ml培养基仅需1ul 双抗:先各取0.5g溶于50ml无菌双蒸水中,此时其浓度为0.1mg/ml= 10,000μg/ml,分装入250ulEP管中,此部切记EP管架。使用时每1ml加10μL即100μg/mL。剩余-4°冻存。 鉴于各组分均为使用时添加,故不进行单独过滤除菌。 培养基分装于250mL试剂瓶,血清分装于50mL试剂瓶。 PBS:NaCl:8g;KCl:2g; Na2HPO4·7H2O:1.15g(如果是12水合则为1.44g); KH2PO4:0.2g 加水定容至1L,高压灭菌。 操作中使用一次性10ml滴定管,移液器1mL,100μL。 胰酶:以PBS添加0.25%胰酶配制。过滤除菌,此步须注射一次性过滤器0.2微米。 肝素钠:取肝素钠10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0.9%NaCl),以10ml离心管盛装,过滤除菌。 麻醉剂:5ml丁香酚与5ml无水乙醇混溶, 冻存液:无色甘油或DMSO加入含20%FBS培养基中,终浓度为10% MTT:取MTT 0.5克,溶于100 ml的磷酸缓冲液(PBS),用0.22μm滤膜过滤以除去溶液里的细菌,放4℃避光保存即可 Wright-Giemsa:取两样各0.5g,甲醇500ml,配成染液 台盼蓝染色液:4%台盼蓝母液,取4g台盼蓝,加少量蒸馏水研磨,加双蒸水至100ml滤纸过滤,4°保存。使用时用PBS稀释至0.4%。 1.2器材 离心机1、15、50ml 离心管1.5、15、50ml 脱脂棉、纱布、锡箔纸 血细胞计数板、细胞计数器 培养容器:96孔、24孔板,一次性细胞培养瓶、一次性培养皿30、60mm、载玻片、盖玻片 倒置显微镜(可拍照) 细胞培养箱 酒精喷壶 5ml、15ml一次性注射器 1000、500、250ml、100、50ml试剂瓶 一次性针头过滤灭菌器0.22um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是青、草、鲢、鳙鱼和鲮、鲤、鲫鱼等。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率,首先必须了解它们食性、生长、繁殖和栖息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主要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 一、鲢鱼 又名白鲢,体侧扁头长的1/4,眼下位,腹棱自胸鳍下方直至肛门,胸鳍末端不超过腹鳍基部,体呈银白色。 二、鳙鱼 又名花鲢,大头鲢,体形接近鲢,但头大,头长约为体长的1/3,腹棱只在腹鳍在之后,体侧有许多不规则黑色斑点。 三、草鱼 又名鲩,白鲩,体长,呈圆筒性,腹部无腹棱,头前端园钝,体呈草黄色。 四、青鱼 又名黑鲩,体型近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各鳍均灰黑色。 五、鲤鱼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口端位、马蹄形,有两对短须,背鳍和臀鳍前部的第三硬刺强大,后缘有锯齿,体背部黑色,侧线下方带金黄色,雄鱼的尾鳍和臀鳍橙红色。 六、鲫鱼 体形似鲤鱼,但头较少,体较高,无须。背、臀鳍也有带锯齿的硬刺。 七、鲮鱼 体梭形,腹部圆。口下位,上下颌有角质物,有须两对,咽齿3行。体侧上部每一个鳞片后方有一黑斑,胸鳍基部后上方有8—12个鳞片有深黑色斑聚成菱形斑块 第二节食性 鱼类的食性包括取食器官的形态结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每种鱼的食物组成取决于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和摄食机能。 一、鲢、鳙鱼的食性 鲢、鳙鱼是典型的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它们靠滤食器官滤取食物。 鲢、鳙鱼的滤食器官是由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上器官(鳃耙管)组成。 鲢、鳙鱼的鳃弧与其他鱼类相似,有4对典型的鳃弧骨,每个鳃弧骨由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和不成对的基鳃骨组成。鳃弧骨是鳃耙和鳃丝附着的基础,也是构成鳃耙管的支架,腭褶构成鳃耙管的管壁,鳃耙管上的鳃耙是辅助吞咽食物。 鲢、鳙鱼滤取食物主要是靠鳃耙。鲢鱼主要吃浮游植物,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两者吃的食物相对不同,它们在食性上的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滤取食物的鳃耙形状、结构、排列致密程度不同所致。 鲢、鳙鱼的第一、二、三、四鳃弧背缘两侧都附有两列鳃耙,分别称外列鳃耙和内列鳃耙。同一鳃弧的内外两列鳃耙呈锐角排列,中间的空隙称鳃耙沟,与其相对应的腭褶适嵌于其中。除第一外列鳃耙的后端终止于第一上鳃骨的侧突起处,其他各列鳃耙都沿着上鳃骨进入鳃耙管中。第五对鳃弧只有外列鳃耙,管外部分排列在单一的下鳃骨的两侧,其间的空隙是第五鳃耙沟,此沟向后伸至咽底。同一鳃弧的内外列鳃耙,在鳃耙管外部以基部接触,尖

燕鱼的繁殖方法

祥解燕鱼的繁殖方法有很多鱼友在网上讨论燕鱼的繁殖,断断续续很不全面,也有一些介绍燕鱼繁殖的文章,也都不太详细,还需要鱼友自己去摸索;也许这样会更有乐趣,但也会带来很多失败的苦恼和遗憾。在这里,我把自己繁殖燕鱼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写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并希望能给那些想繁殖燕鱼或屡遭失败的朋友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一、种鱼首先,我们来谈谈种鱼。选种鱼时,要选健康的、色彩对比强烈艳丽、体形好的小鱼,从小养大。关于“残疾”问题,要一分为二去看,有些残疾是要在选鱼时就坚决避免的,如:身体歪斜,头、咀变形等;但一般的外伤,鳞、鳍破损等,是小毛病,不会影响到繁殖的质量。养种鱼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要加大换水量,以少次多换为好;可以掌握在三天一次,每次30%;其目的在于刺激鱼的代谢功能。二是要注意防病防虫,燕鱼一旦发病,是不好治的,主要是不赖药,要以预防为主。燕鱼最大的病害是体内虫和肠炎,新鱼稳定后,先要喂药饵驱虫,第一次在稳定7-10天时,以后两个月一次,每次连喂三天,每天喂一次就可以了。预防肠炎也用药饵,每月一次,每次二天。小剂量用药是不会影响繁殖的。(药饵我用的是天津产的“珍宝”2号、3号三是要坚持饵料的多样性,避免单一,防止种鱼营养不良。四是要避免高温饲养,一般控制在25-26℃为好,高温对繁殖和种鱼的寿命都不利。种鱼养好了,配对是很容易的,就让他们自然配对好了,不必太苛求。自然配对一般发生在6、7个月大时,但配对不等于就要繁殖,还要再等1、2个月才行。如果你想定向繁殖,也可以两公一母混养,强制配对,时间掌握在6、7个月大,发现有自然配对现象时,成功率在90%左右。二、燕鱼的繁殖周期关于燕鱼的成熟期的问题,鱼友也很关心。有些资料说是6个月,也有说是10个月的;我掌握的时间是8-10个月,因不同品种和个体而有所差异,但多数是8个月;而公母间的差异不大,基本上是同步的,只有极少的公鱼会晚一些,有母鱼产两次卵,而公鱼不能受精的,这种情况很少遇到(我只遇到一次),如果遇到了也不用急,等他几天就是了,没有什么损失,因为燕鱼是极高产的品种. 关于燕鱼的繁殖周期和产卵量的问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燕鱼的繁殖周期并不明显,他们一旦进入成熟期后,就会不停的产卵,并无季节性可言;在一年中会有二、三次间歇,每次30-40天不等,应该是种鱼的恢复期。在产卵期,两次产卵之间的间隔也不固定,少的只有5天,多的有15天,但多数是8-10天,一个产卵周期能产15-20窝左右,每窝的产卵量大约是400-600粒。从开始产卵到第三、四窝时,产卵量达到最高峰,大约从第四个产卵周期开始产卵量逐渐减少,但这种减少并不十分明显。我最近记录了我的一对墨燕的产卵情况,他们是今年8月份开始产卵的,我从10月13日产卵开始记录,他们于10月13日下午、22日下午、27日下午、11月3日下午分别产下四窝卵,时间间隔分别为:9天、5天、7天,每窝产卵量在600粒左右;每窝卵都是48小时孵化,第7天下板。繁殖环境:繁殖缸50*35*40,上过滤,水温27℃,PH7.0,硬度10.0;用10*25厘米的绿色塑料产板,放置角度10度,离底,产板的上边在水面下3厘米左右;卵在孵化桶中人工孵化;喂颗粒饲料和自制汉堡;繁殖缸三天换水30%,直接用的自来水。幼鱼喂丰年虾幼虫,成活率在95%以上。三、燕鱼的繁殖o 繁殖的环境前面说了,不再重复,我不能肯定是不是最佳的环境,但肯定是有效的、成功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水,平时饲养用什么水,繁殖就用什么水,水温比平时高1℃就可以了,并按正常换水。我平时养鱼用的是自来水,所以繁殖也直接用自来水;换水时不加温,让繁殖缸的温度产生波动,这样对种鱼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但要特别注意加水的速度,一定要慢,应控制在排水速度的一半左右,不能直接冲到鱼,可以加到上滤盒中缓冲一下。卵床用产板最好,我用过盆、罐、筒等,都可以,但燕鱼还是更喜欢板,对板的材料并不苛求,只要平整光滑就行;最好是长20-25厘米、宽8-10厘米的绿色塑料板,10-20度倾斜放置(模仿水草叶片的自然角度),下面离开缸底,产板的上边在水面下3厘米左右,燕鱼的卵一般产在水面下5-20厘米范围内。据我的观察,燕鱼产卵的时间一般都是在下午4-5点钟。四、鱼卵的孵化产卵结束后,如何孵化是个小问题,你可以不管他,

鱼类人工繁殖

鱼类人工繁殖 百科名片 鱼类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方法按亲鱼来源于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前者受捕捞水域和季节的限制性大,生产不稳定。后者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促使亲鱼成熟、产卵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 目录 鱼类人工繁殖 原理 人工繁殖方法 环节 编辑本段鱼类人工繁殖 fish,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编辑本段原理 鱼类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以及性引诱和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当这些生态条件综合作用下刺激成熟亲鱼的感觉器官时,鱼即产生冲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刺激下丘脑促使释放激素,使脑垂体间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细胞发生显著变化。在卵母细胞成熟变化过程中,滤泡膜破裂并进行排卵和产卵;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由于池塘内缺乏相应的鱼类繁殖生态条件,不能适度地刺激亲鱼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不能促使亲鱼的垂体分泌一定浓度的性腺激素,使亲鱼自然产卵。因此,人工繁殖的要领就在于将催情剂(如鱼的脑下垂体抽提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入鱼体,达到诱导亲鱼发情、产卵或排精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繁殖方法 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的适温季节里,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雌雄配对,满足其产卵的生态条件,使亲鱼自行繁殖或进行人工采卵和受精。此法适用于鲤、鲫、非鲫和虹鳟等。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某些无法满足其成熟产卵生态条件、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产卵和排精,适用于草鱼、青鱼、鲢、鳙等养殖鱼类、印度鲤科鱼类、闪光鲟和鮻等。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 编辑本段环节 中国鲤科养殖鱼类的繁殖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生理生态法,整个过程分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 ①亲鱼培育。是将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鱼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过程。鱼类成熟年龄因种类和所处纬度而异;雌鱼比雄鱼早熟1龄。亲鱼达到性成熟年龄后,性腺发育要求提供适口而营养丰富的饵料。在进行人工繁殖前约1个月,应适当减少投饵和施肥量,并每日冲注新水4~6次,促其性腺进一步发育。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在外形上腹部膨大、下腹松软、

鱼类繁殖

中文名称:鱼类繁殖 拼音:yuleifanzhi 外文名称:reproductiveof fish 正文:鱼类重要的生命活动,通过这一活动,鱼类才得以保存和繁衍。由于各种鱼类进化进程的差异和对环境适应形式的不同,其繁殖特点也不同。 性分化受精卵发育至形成各胚层时即出现原始性细胞。随着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逐渐发育形成生殖腺。鱼类性分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数鱼类经过性分化之后呈雌雄异体,但不少种类却形成雌雄同体。 性成熟鱼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性细胞集中于腹腔,经性分化发育成熟达生殖状态,称为初次性成熟。不同种类初次性成熟时间不同,同一种类不同种群、同一种群雌雄之间也有不同。同一种鱼初次性成熟时间一般与体长有关,生理年龄并不经常反映性成熟的前后顺序。生长越快,达到性成熟时间越短,同一世代体长生长的差异,造成一个世代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不同。 生殖周期与产卵类型不同种类生殖周期的长短不同,雌雄鱼也有差别,同一个体高龄阶段生殖周期往往会延长。多数鱼类生殖周期1年左右,但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仅30-60天,一年繁殖多次,鲟科(Acipenseridae)鱼类则达2年或更长。鱼类的产卵类型中,按世代分有一生产卵1次、一生多次产卵;按产卵季节分为一个产卵季节一次、一季多次分批产卵。同一种类分布区域不同,产卵类型也可能会改变。 生殖方式和生殖过程多数鱼类行体外受精,少数行体内受精。体外受精鱼类雌雄鱼各自将成熟性细胞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发育和孵化。体内受精鱼类成熟卵在母体内受精,为把成熟镜子输送雌鱼体内,雄鱼一般具有特化的交接器,如软骨鱼类雄鱼腹鳍内侧鳍条特化呈生殖足。体内受精鱼类胚胎发育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1)卵生,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由卵壳包裹,由卵黄供应养分在水中发育孵化。(2)卵胎生,成熟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由卵黄和母体共同供给养分,产出体外时已长成幼鱼。(3)胎生,成熟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发育,由母体供应养分,幼鱼孵化成形后排出体外。 生殖过程中,生殖鱼群依体长大小,组群的现象有明显差异。个体大小不同,在产卵场分布的位置也有不同。亲鱼体长--年龄不同,性细胞质量有差异。一般以中龄大型鱼性细胞的质量最高,低龄鱼或高龄鱼亲鱼较差,其受精率、孵化率和后代成活率均不高。因此,生殖初—中期后代质量和后代成活高于后期产出的后代。每一生殖季节多次分批产卵的鱼类,每批卵子质量也有差别,尤其以第一批卵子质量为高。鱼类一般以高生殖力补偿早期发育阶段的高死亡率。生殖力低的鱼类,除胎生和卵胎生种类后代在母体度过早期发育阶段外,多数种类有护幼习性。如营巢筑穴、口孵哺育,以提高成活率。 产卵期和产卵场鱼类在一年中某一特定季节生殖,是保障其幼体有最良好生长发育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幼体生长发育过程一般与水域中饵料生物繁殖状况相一致,也是其幼体发育所需环境条件(尤其是水温、光照周期)和避开敌害的最佳时期。根据生殖期间水温和光照周期变动趋势,鱼类生殖腺存在两种类型:水温上升期和水温下降期。除热带水域外,春季到夏季,水温上升,一天内光照时间延长。秋季到冬季,水温下降,光照时间缩短。在同一生殖期类型内,生殖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