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_杨伟国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_杨伟国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_杨伟国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_杨伟国

扩展残疾人就业 发展残疾人事业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本期专题“扩展残疾人就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旨在倡导“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创造适合的工作岗位,促进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挖掘残疾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就业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一文基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结构的视角,从宏观上梳理了我国扩大残疾人就业的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措施、成效及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残疾人就业促进”一文从中观上分析了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和产业升级重要推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而且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和职业幸福感。“从就业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一文从微观上强调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构建与提升,并提倡从残疾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去分析残疾人就业能力建设中的残疾人学习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残疾人就业能力建设政策等。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3

杨伟国,代 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

[摘 要] 基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结构的视角,本文从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已经实施的多项就业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回顾,指出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仍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大众密切配合,以进一步促进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8)0320046208

我国政府对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是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3本文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7年资助课题“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8201214

 [作者简介]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法经济学、人事管理经济学等;代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助理。

ο{ 

ο| 

设的推进而完善的,从对残疾人的扶持为主到对其自主创造能力的强调,残疾人就业政策趋于全面和深化。为了确保残疾人就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①为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等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与《残疾人就业条例》为主

体,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既相互联系,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特性,特别是考虑到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遵循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结构,论文从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三个方面来详尽分析我国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

一、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提升就业能力

 

 ① 

《宪法》中明确了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即“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从而奠定了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基础。学者朱力(2004)指出:“在《宪法》中写进了保障残疾人的内容,这在

世界各国的宪法中是不多见的。”

[1](P29)

由于残疾人自身的限制,使得劣势累积效应在残疾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人力资本普遍低于健康人群体,[1][2]这直接导致了残疾人就业状况不佳。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残疾人劳动力供给政策来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其核心在于教育培训政策与康复政策。

(一)教育培训政策

我国出台的教育培训政策对残疾人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残疾人参加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权利,而且为残疾人参与劳动力市场准备了就业能力基础。除了《宪法》中规定残疾人应享有教育权利之外,《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残疾人保障法》第20条规定,“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

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些法规对高级中等学校和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做了专门规定,要求其按国家要求开展残疾人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无疑是残疾人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与之前的原则性规定相比,它对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做了更全面和细致的说明。其中第四章

(第23条至第28条)专门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层次、机构主体、专业设置等方面做了系统性规定,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以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并“根据社会需要和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合理设置专

业”。这些规定是基于《残疾人保障法》确定的原则发展起来的,构成了我国残疾人教育政策的主体,指导着我国残疾人教育机构的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到,要进一步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开展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还提出要继续办好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等特殊教育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

对于教育机构接纳残疾人考生的义务方面,《残疾人教育条例》第29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国家教委、人事部、劳动部、民政部等国家各有关部委早在198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招收残疾青年和毕业分配工作的通知》,以及199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残疾考生和残疾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通知》专门针对教育机构接纳残疾考生的义务方面做了说明,指出为了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残疾考生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做好残疾毕业学生的分配、接收

工作。

ο}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与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结果相比,残疾人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比198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十五”期间,在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高中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得到大力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25912万名残疾人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市、区)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已发展到1044所,比“九五”末增加74所,接收残疾人参加培训的普通职业培训机构有2206个。全国110所特教学校开办了中等职业教育,除此之外还有48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到中等专业水平。“十五”期间,广东省、深圳市对残疾人实施网络远程教育,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源和形式进一步丰富。在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到2005年分别有1235人和3670人通过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全国有40名盲人医疗按摩师通过高级职称评审。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口,在“十五”期间,实用技术培训45415万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就业能力的持续改善日益重要,这就要求劳动者终身学习,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残疾人终身学习。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更加主动地担负起责任,进行自我主导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

参与学习的方式也应日益多样化。

[3](P108-109)

(二)康复政策

 

 ① 其中第301条款规定,劳工部在全国设立6个试验性计划,其中三个是私有企业提供的岗位培训计划,受益的残疾

人达到3550人,其余三个是宣传和推动残疾人就业的项目。此外,各地还采取了积极的就业行动,其中最多的集中在公共就业计划方面,受益人数达到1912万人。

职业康复是残疾人就业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

方面,也是残疾人就业促进的根本。[4]

康复是残疾人入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早在美

国1973年《康复法案》

(Rehabilitation Act )中就提到康复工作的完成对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康

复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发展。

[5](P1424)

《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第13条至第17条)

对康复工作做了全面的规定,奠定了康复工作开展的基础。第13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

会生活的能力。第14条确定了我国残疾人康复政策的指导原则: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和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联于2002年

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将康复与残疾人就业工作联系起来,表明康复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所起到的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的作用。其中提到要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和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为康复后的残疾人入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并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积极推进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康复员队伍。

国外的康复政策较为完善,例如美国不仅在其1973年的《康复法案》中对其康复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且美国各个州也针对各自的情况开展了康复项目,如弗吉尼亚州的职业康

复项目(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V R )。[6]

随着康复法案的实施,一大批残疾人康复后参加了《1973年全面就业与培训法》第301、303条款中

规定的各类技术培训计划①。[7](P33-34

)在此期间联邦政府还颁布了一些其他法案,这些法案无论是交通无障碍,或是为残疾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等,都从短期或是长期为残疾人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

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客观环境。[8]

这种将康复政策与其他手段相结合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做

ο~ 

法为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

很好的借鉴。

二、劳动力需求支持政策:创造就业机会

与供给政策相对应,劳动力需求政策关注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性安置。我国残疾人就业安置政策有强制性和扶持性两大特点,其中“强制”指强制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主要涉及对福利企业和个体就业者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城镇地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个体从业与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成为城镇残疾人口的三大就业形式,且日益完善和增强。截止到2005年底,城镇按比例就业人口达到14012万人。“九五”末累积集中就业人数9611万人,“十五”末达到12411万人。“个体从业与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在“十五”期间达到19912万人。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累计达到46316万人。从“十五”期间开始,公益岗位、灵活就业方式也逐步得到推广。在农村地区,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包带扶”活动,农村残疾人口的就业累计达到180314万人,比“九五”末高出187万人。

 

 ① 民政部1989年颁布的

《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暂行规定》中也对集中安置进行了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必须认真作好招用残疾职工的工作……目前尚不具备对残疾人员进行职业或技能培训条件的地区,社会福利企业招收残疾人员后,必须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技能训练。”

 ②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积极开发

公益事业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进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备设施改造。”

 ③ 《残疾人就业条例》所称残疾人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④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积极开发

公益事业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进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备设施改造。”

 ⑤ 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提出:会员国要通过各种措施,扶持残疾人参加劳动,采用按比例雇佣残疾人的办法。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所有单位必须按比例雇佣残疾人,如日本、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韩国、沙特、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巴林,分别规定115%-7%的比例,并要求雇佣人数不足比例者缴纳滞纳金。

《宪法》规定了残疾人有劳动的权利。《残疾人保障法》中单独列出了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保障的一章(第27条至第33条),其中对集中安

置①、按比例安置、自主就业②、农村劳动以及各种

优惠与扶持政策都有明确规定。例如,第29条关于集中安置的规定:“国家和社会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工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2007年《残疾

人就业条例》③

的出台不仅是残疾人就业权利保障方面一个大的进步,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在《宪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其不断细化和更新,对用人单位的责任、保障措施和就业服务等均有详细的规定,并结合新的形势提出开发适合残疾人公益性岗位④的要求。该条例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和集中安置的比例进行了量化的规定,其中第8条提到:“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15%。”第11条提到:“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5%以上。”

“强制”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中占较大比重的部分。这种制度安排是我国政府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残疾人就业难的情况依法推行的。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是联合国倡导和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⑤。该就业渠道不仅在《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中有相对系统的规定,我们还看到国家在推行该种就业形式的过程中一直有政策上的倾斜。如1992年国家计委、劳动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联合颁布了《关于在部分城市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和按比例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此外,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自从“八五”期间提出之后,“八五”至

“十五”的残疾人事业计划纲要按照逐层递进的顺序对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逐渐取代集中安置方式成为主流安置残疾人的渠道。《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对按比例和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继续给予关注,提出“全面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落实”,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国外许多国家也实行集中安置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是国外许多国家有关比例的规定会更为详细和明确,如法国规定20人以上的国营或私营企业必须雇佣6%的残疾员工;如果未按比例要求雇佣残疾人的单位,则需交付一笔基本金,用于残疾人的劳动就业工程。[9]

“扶持”政策多体现在对福利企业和个体就业者的税收和信贷优惠上。《残疾人保障法》第23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对于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保障措施部分对此也做了类似规定。200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中,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单位的具体条件以及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征管办法等做了明确说明,其中指出安置残疾人超过25%(含25%),且残疾职工人数不少于10人的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就业转型期,集中就业以及按比例就业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残疾人就业的需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倡导个体从业与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为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呈逐步萎缩的趋势。[10]劳动力需求支持政策的发展不仅要坚持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不动摇,也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我国残疾人自主就业的发展。

三、劳动力供求匹配支持政策:

提高供求匹配效率

劳动力供求匹配关注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国家对此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更有效地运转。该部分政策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相关政策也日益完善,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就业服务政策

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数量和就业服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日益完善。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3048个,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总数达到30983人。残联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残联工作者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十五”期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十一五”期间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2000年中国残联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规划》,对残疾人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并做出了具体部署。按照《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地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选择1-2个就业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市作为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的定点建设城市,2003年以前完成定点城市网络中心的建设,并与当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互联,投入运行。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残联组织开发并投入基层使用的各类项目管理软件30余个;80%的县级残联实现了统计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全国25个省级残联,131个地市县残联建立了互联网网站;22个省级残联和中国残联建立了机关内部办公网;有多个省级残联或市级残联针对自身的业务需求,开发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了为残

πυ 

疾人服务的水平。

在就业服务方面,国家计委、劳动部、民政部、中国残联于1992年颁布的《关于在部分城市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和按比例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按照劳动部门就业服务体系的模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应残疾人特点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这是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求的第一个文件。之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逐步完善,并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扩展到了农村。1998年颁布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服务社并进行企业法人登记注册的通知》中提到,在《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实施之后,已初步形成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在推动城镇残疾人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难以为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供有效服务,因此其中提到要“在已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残疾人服务体系。”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采取积极的扶持和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并完善农村残疾人服务社职能,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密切结合。其中还对服务人员的培养提出要求,指出要“逐步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岗位业务培训和职业指导人员资格培训、鉴定制度。”《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四章第22条规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 11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21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31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41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51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完善残疾人联合会系统网络建设,实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省级残疾人联合会间的网络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残疾人联合会系统公众信息网建设。

国外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更为完善和多样化,例如日本的一个新型就业领域,即在“落实信息无障碍远距离工作中心设施项目”的支助下,雇用残疾人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远程工作。[11]另外,日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得相当完善,1991年残疾人职业综合中心———地方残疾人职业中心———社区残疾人职业中心网络形成。日本政府还大力推行“残疾人社区援助”,正式开展了劳动行政方面的残疾人的职业能力评价工作。[12]对这些国外最佳实践的借鉴可以完善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无障碍设施政策

无障碍设施与维权机构建设为残疾人就业创造了日益友好的环境。自从“八五”期间国家颁布了《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有11个省、84个市(地)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北京等12个城市被建设部、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所在社区(村、居委会)中, 68113%的社区距离最近的法律服务所(司法所)在5公里以内,21186%的社区距离最近的特殊教育学校(班)在5公里以内,47135%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站(室),71195%的社区设有卫生室(所、站)。可以看出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的加快发展,基层已开始逐步建立以上公共服务机构。[13](P18)

无障碍设施建设意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就业环境。《残疾人保障法》第4条提到:“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进一步方便了残疾人就业的环境,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展开铺平了道路。《残疾人保障法》第46条指出:“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之后无障碍建设日益提上日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去推动无障碍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建设部于1998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定和通知,如《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

π? 

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

《关于贯彻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若干补充规定的通知》以及《关于印发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试行办法的通知》等,其中对各大城市开展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做了详细规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建设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又于199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的通知》,其中指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情况,要求各级单位对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按规定进行。这一系列有关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定的出台保障了残疾人就业环境的更加无障碍化,也使得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将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纳入维权体系中,并提出要制定无障碍设施建设行业标准,加快行业无障碍建设;还指出要“积极开展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提倡采用盲文、手语、字幕、特殊通讯设备等辅助技术或替代技术,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四、小 结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就业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受到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14]但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不在业的残疾人比例较高,占到60%以上。另外,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并且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仍然较低,而对于他们来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的制度性基本保障尤为重要。根据调查还发现,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突出。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都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差距非常明显。[13](P16-18)

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等各方面的配合。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残疾人较为充分的就业,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法律维护和政策保护支持力度,加强就业援助,推进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开拓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同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办法,逐步建立符合残疾人就业需要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

伴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国家进一步明确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基于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更加关注,着力推进“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创造适合的工作岗位,促进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挖掘残疾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我国支持残疾人就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必将最终形成,并将有力地推动残疾人就业迈上新的台阶,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残疾人群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力1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判断与若干

建议[A]1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M]1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

[2] Allen A1Mori1Career Education for the Learn2

ing Disabled:Where Are We Now?[J]1Learn2

ing Disability Quarterly,1980,Vol13,No111

[3] 杨伟国1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M]1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

[4] 唐鑛1从就业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企业和个

人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A]1首届中国残

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1北京:20071

[5] Jeffrey O1Cooper1Overcoming Barriers to Em2

ployment:The Meaning of Reasonable Accom2

modation and Undue Hardship in the Ameri2

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J]1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1991,Vol1139,No151

[6] David H1Dean and Robert C1Dolan1Assess2

ing the Role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Disability Policy[J]1Journal of Policy Analy2

sis and Management,1991,Vol110,No141

[7]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dministration1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Report of the Pres2

πω 

ident[R]11981,http:∥www1eric1ed1govΠ

ERICDocsΠdataΠericdocs2sqlΠcontent storage

01Π0000019bΠ80Π2fΠc5Π311pdf

[8] 杨伟国,陈玉杰1美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

迁[A]1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

集[C]1北京:20071

[9] 陈源川1法国残疾人更易找工作[J]1政府法

制,2004,(12)1

[10] 凌航1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的政

策思考[J]1社会福利,2005,(5)1

[11] 龚帆1残疾人劳动就业权保护的比较法和国

际法研究[D]1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1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国家计委等12个部委组

成的赴日考察团关于日本残疾人工作情况考

察和建议(1991年10月)[R]1载中国残疾人

事业年鉴1949—1993[Z]1北京:华夏出版

社,19931

[13]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1第二次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Z]1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71

[14]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1中国残疾人事业

“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Z]12006,

(6)1

Supportive Employment Policies for the Disabled

Y ANG Wei2guo,DAI Mao

(School of Human Resourc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K ey w ords] China;t he disabled;employment policy

[Abstract] Supportive employment policies in favor of t he disabled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 he co urse of const ruct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Chinaπs concern about employment of

t he disabled started during t he Eight h Five2year Plan period and by now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2 tem of policies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aper attempt s to st udy t he existing supportive employ2 ment policies for t he disabled wit h respect to supportive policies concerning supply of labors, needs and matching in t he light of t he labor market policies.The aut hor point s out t hat great ad2 vancement has been achieved in t he supportive employment policy system for t he disabled.How2 ever,f urt her p rogree in t his system demands t he collaborative effort s of t he government,enter2 prises,educational instit utes and people at large.

[责任编辑 陈翔云]

πξ 

江苏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苏财综2017)

附件 江苏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 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残疾人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决定》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障金是为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缴纳的资金。 第三条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残疾人,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上注明属于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人员,或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的人员。 第五条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二章征收缴库 第六条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保障金。 第七条用人单位将残疾人录用为在编人员或依法与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且残疾人实际在岗,支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可计入用人单位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用人单位安排1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1至2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3级)的人员就业的,按照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其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第八条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计算公式如下: 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各市、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按《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决定》的规定设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的公告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 法》的公告 【标 签】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备案管理 【颁布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文 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33号 【发文日期】2016-05-27 【实施时间】2016-05-01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增值税 为规范和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现予以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安置残疾人纳税人申请增值税退税声明 国家税务总局 2016年5月27日 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5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税收减免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3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人享受安置残疾人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适用本办法规定。 本办法所指纳税人,是指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纳税人首次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下备案资料:

(一)《税务资格备案表》。 (二)安置的残疾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复印件,注明与原件一致,并逐页加盖公章。安置精神残疾人的,提供精神残疾人同意就业的书面声明以及其法定监护人签字或印章的证明精神残疾人具有劳动条件和劳动意愿的书面材料。 (三)安置的残疾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注明与原件一致,并逐页加盖公章。 第四条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备案后,应将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信息以及所安置残疾人的身份证明信息录入征管系统。 第五条 纳税人提供的备案资料发生变化的,应于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就变化情况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备案。 第六条 纳税人申请退还增值税时,需报送如下资料: (一)《退(抵)税申请审批表》。 (二)《安置残疾人纳税人申请增值税退税声明》(见附件)。 (三)当期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凭证的复印件及由纳税人加盖公章确认的注明缴纳人员、缴纳金额、缴纳期间的明细表。 (四)当期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或纳税人加盖公章的按月为残疾人支付工资的清单。 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企业,申请退还增值税时,不提供资料(三)和资料(四)。 第七条 纳税人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应对报送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承担法律责任。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和增值税退税额计算的准确性进行审核。 第八条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退税申请后,查询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对符合信用条件的,审核计算应退增值税额,并按规定办理退税。 第九条 纳税人本期应退增值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本期应退增值税额=本期所含月份每月应退增值税额之和 月应退增值税额=纳税人本月安置残疾人员人数×本月月最低工资标准的4倍月最低工资标准,是指纳税人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适用的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月最低工资标准。 纳税人本期已缴增值税额小于本期应退税额不足退还的,可在本年度内以前纳税期已缴增值税额扣除已退增值税额的余额中退还,仍不足退还的可结转本年度内以后纳税期退还。年度已缴增值税额小于或等于年度应退税额的,退税额为年度已缴增值税额;年度已缴增值税额大于年度应退税额的,退税额为年度应退税额。年度已缴增值税额不足退还的,不得结转以后年度退还。 第十条 纳税人新安置的残疾人从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次月起计

当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选择

当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选择 目前,就业问题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因此也成为我国劳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就业渠道、就业形式、就业岗位的创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成熟、系统的研究成果,且有相当部分的理论成果已经付诸实践,为我国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关于就业问题的研究大多仅集中于健全人,而对残疾人的研究和关注甚少。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的成员,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也是劳动者,而且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需要国家政策、制度的帮助,因此,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一、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特殊性 研究残疾人就业,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残疾人。这在各国外关于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规中,其界定角度和内容往往存在着差别。 联合国在1975年公布的《残疾人权利宣言》中对“残疾人”作了如下界定:“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体或精神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在国际劳工组织的《1955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建议书》(第99号)中对“残疾人”的定义是:“一切体力或思维能力减退而确实很少有可能获得并保持一份适宜工作的人”。1983年由第69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组织《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规定,残疾人是指:由于被正当承认的身体或精神上的损伤致使其获得和保持适当的工作并得以提升的前景大为降低的人。该定义不仅强调要获得和保持适当的工作,而且还强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使其得以提升。即强调了残疾人的就业质量问题,这比联合国的《残疾人权利宣言》和国际劳工组织的《1955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建议书》的界定都有所进步。 中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状况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五个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针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保、维权、文体、无障碍环境等保障与服务不断拓展,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和积累了符合国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残疾人服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印发实施,表明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基本收入和支出方面,截至2009年3月,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8.1元,比2008年度高出90.9元,增幅为1.1%,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1元,比2008年高出262.5元,增幅为6.9%,城镇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7%,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05%,分别比上一年降低3个和4.5个百分点,残疾人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09年3月,139.12万城镇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低保对象的5.96%,低保标准208元,月人均补助141元;各地普遍实行分类施保,对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在补助标准和审核程序上予以照顾;383.2万残疾人享受农村低保,占农村低保对象的8.89%;74.84万残疾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370多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和定期补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近两年湖北、安徽、陕西等中西部地区还设立了针对特困残疾人的专项生活救助制度。以安徽为例,截止到2009年8月,已经为384564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特别救助,补贴标准城镇户籍人口每人每年600元,农村户籍人口每人每年360元。专项生活救助制度成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项有效的补充性制度安排,有效地缓解了残疾人基本生活方面的特殊困难和需求。 在社会保险方面,根据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结果,2008年以来,城镇残疾人参加至少一项社会保险的比例显著提高,2009年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64.3%,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达到42.1%。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94.4%。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残疾人中,87.6%的残疾人在1年内看过病,人均看病花费1570.1元。看过病的农村残疾人中有41.7%的人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报销,人均报销743.8元。《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地方政府予以全额或部分补贴。这一政策试点地区广大残疾人参保积极性十分踊跃,截至2009年底,全国首批320个新农保试点县中,领取第二代残疾人证并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共有192万人,实际参保158.9万人,明显高于试点地区一般农村居民参保人数。在社会福利方面,残疾人保障法及地方实施办法都明确了残疾人获得服务、参与社会生活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免费用享有公共服务成为很多地方残疾人的特惠。 在公共服务方面,2008-2009年度,残疾人当年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为23%;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健全省级聋儿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已建立1700多个聋儿康复机构、6000多个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机构和2000多个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在1644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780个市辖区和1411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

企业招聘残疾人必五点

企业招录残疾人须知的五个问题 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并鼓励用人单位招录残疾人,有些地方政府对招录残疾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那么,企业招录残疾人有哪些问题需要了解? 一、企业必须招录残疾人吗? 保障残疾人就业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原则上应当招录残疾人,但是如果不招录残疾人,也可以以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方式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义务。但是,对于工商注册登记未满3年、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初创的小微企业(小于3,小于30<二小>),不招录残疾人时也可以免交保障金。 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第十六条: 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在职职工总数20人以下(含20人)的小微企业,免征保障金。

《关于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18号)第二条: 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一)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范围。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范围,由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在职职工总数20人(含)以下小微企业,调整为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调整免征范围后,工商注册登记未满3年、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可在剩余时期内按规定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二、企业招录多少残疾人才能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企业应当招录残疾人的人数取决于当地的地方性规定,但各地区规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 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地区的企业招录残疾人的比例为在职职工总数的1.7%。假设北京A企业100名员工,则该企业应招录的残疾人为2人才能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 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九条: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_杨伟国

扩展残疾人就业 发展残疾人事业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本期专题“扩展残疾人就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旨在倡导“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创造适合的工作岗位,促进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挖掘残疾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就业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一文基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结构的视角,从宏观上梳理了我国扩大残疾人就业的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措施、成效及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残疾人就业促进”一文从中观上分析了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和产业升级重要推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而且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和职业幸福感。“从就业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一文从微观上强调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构建与提升,并提倡从残疾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去分析残疾人就业能力建设中的残疾人学习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残疾人就业能力建设政策等。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3 杨伟国,代 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 [摘 要] 基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结构的视角,本文从劳动力供给支持政策、需求支持政策和匹配支持政策三个方面对我国政府已经实施的多项就业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回顾,指出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仍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大众密切配合,以进一步促进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8)0320046208 我国政府对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是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3本文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7年资助课题“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8201214  [作者简介]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法经济学、人事管理经济学等;代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助理。 ο{

上海残疾人优惠政策一览表终审稿)

上海残疾人优惠政策一 览表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看看您的企业雇佣残疾人员工的意义: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共有各类残疾人约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由于身体机能的部分缺陷或缺失,以及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误解和能力的不认同,残疾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一直面临这巨大的障碍。没有工作,对残疾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基本生活的难以维系,更意味着他们的社会价值将不能得到实现。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帮助残疾人获得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不仅是社会关心关怀残疾人的一种表现,是残疾人改善生活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社会文明成果的享受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帮助他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 了解一下您企业的法律义务: 2007年2月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本条例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均须按在职职工%的比例安排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残疾人就业,对符合其招收、招聘条件的残疾人,应当录用。 上海市政府82号政令,即《上海市残疾人分散安排就业办法》规定:本市辖区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均须按上一年度在职职工平均人数%的比例安排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残疾人就业(属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型企业、事业单位除外)。安排一名盲人就业,可按两名残疾人计算。如果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的比例,应当按本单位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篇一:残疾人社会保障 一关于残疾人 定义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现状全世界约有6.5亿多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 据20xx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涉及近1/5的家庭。我省有700多万残疾人,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和近3000万人口 郑州市52万残疾人总人口的7.2% 节日1.国际残疾人日 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

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 2.我国助残日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决定于1991年5月15日起在全国实施。根据《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 定义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整个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及养老保险按照正常人实行 城市残疾人参加城市居民养老医疗保险 农村残疾人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 就业保障据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16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为3060万人,占当时残疾人总数的59.25%。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就业保障,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 就业办法1).福利性企业组织(残疾人占总员工比例的50%以上)

2020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最新政策解读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解读 1.缴费人及缴费范围 全省行政区域内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用人单位未安排残疾人就业或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保障金。 2.费款计算 自2020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分档减缴政策。其中: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达到1%(含)以上,但未达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按规定应缴费额的5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50%。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在1%以下的,按规定应缴费额的9 0%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90%。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以公式计算结果为准,可以不是整数。 (1)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执行口径: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季节性用工应当折算为年平均用工人数。以劳务派遣用工的,由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协商一致后,将残疾人数计入其中一方的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和在职职工人数,不得重复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月在职职工平均人数=(月初在职职工人数+月末在职职工人数)÷2 年在职职工人数=月在职职工平均人数之和÷12 (2)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执行口径: 用人单位将残疾人录用为在编人员或依法与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且实际支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可计入用人单位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审核后,确定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出具《湖北省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确认书》,并实时提供给同级税务机关。

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

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的法律法规 (1)我国宪法第二章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2) 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指导工作。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比例。” (3) 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4) 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福利性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5) 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6) 个人所得税条例中规定:“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免征增值税。” (7)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业产品增值税税率和若干项目增值税的通知》中规定:“残疾人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免征增值税。” (8) 营业税条例中规定:“残疾人员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

税。” (9)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残疾人员个体开业给予免征营业税照顾的通知》中规定:“对残疾人员个人从事劳务、修理、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残疾人员个人从事商业经营的,如营业额较小,纳税后生活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给予定期减免税照顾。” (10) 由财政部发布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暂行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1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任务目标和主要措施。 (12) 针对残疾人个体就业,中国残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专门下发了《关于积极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或自愿组织起来从事个体经营的通知》,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予以切实的扶持。 (13) 中国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做好下岗残疾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避免残疾职工下岗和优先安排下岗残疾职工再就业的具体措施。

北京市残疾人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

== 残疾人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 == 一、对安置残疾人单位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 (一)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或减征的营业税的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单位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下同)适用的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二)主管国税机关应按月退还增值税,本月已交增值税额不足退还的,可在本年度(指纳税年度,下同)内以前月份已交增值税扣除已退增值税的余额中退还,仍不足退还的可结转本年度内以后月份退还。主管地税机构应按月减征营业税,本月应缴营业税不足减征的,可结转本年度内以后月份减征,但不得从以前月份已交营业税中退还。 (三)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仅适用于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收入之和达到50%的单位,但不适用于上述单位生产销售消费税应税货物和直接销售外购货物(包括商品批发和零售)以及销售委托外单位加工的货物取得的收入。上述营业税优惠政策仅适用于提供“服务业”税目(广告业除外)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收入之和达到50%的单位,但不适用于上述单位提供广告业劳务以及不属于“ 服务业”税目的营业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 单位应当分别核算上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业务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不能分别核算的,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或营业税优惠政策。 (四)兼营本通知规定享受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业务的单位,可自行选择退还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一经选定,一个年度内不得变更。 (五)如果既适用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又适用下岗再就业、军转干部、随军家属等支持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累加执行。 (六)本条所述“单位”是指税务登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二、对安置残疾人单位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一)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企业就支付给残疾职工的工资,在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年度终了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再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二)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享受安置残疾职工工资100%加计扣除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1年以上(含1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企业实际上岗工作。 2、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企业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3、定期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企业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4、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四)企业应在年度终了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通知第四条规定的相关资料、已安置残疾职工名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复印件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办理享受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的备案手续。 (五)在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税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纳税检查时,应对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

鄭功成教授文章 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及發展思路 鄭功成 本文主要根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並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旨在客觀地揭示中國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現狀及其原因,並為建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社會保障缺失:殘疾人群體的現狀 殘疾人是一個由於身體殘缺與功能障礙而有著特殊困難的社會群體。在國際上,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不僅構成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內容,更被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當中國經濟經過近三十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並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在國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便很自然地構成了衡量社會公正與文明進步程度的基本指標。因此,發展殘疾人事業是中國時代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而努力為殘疾人構建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網無疑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根據2006年的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可以發現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這就是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缺失。 第一,殘疾人群體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巨大。根據調查資料,我國現有各類殘疾人達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4%,有殘疾人口的家庭戶達7050萬戶,涉及到的家庭人口達2.6億人。在殘疾人口中,按照殘疾類型劃分,肢體殘疾、聽力殘疾、多重殘疾、視力殘疾為前四位,其中:肢體殘疾者2412萬人,占29.07%;

鄭功成教授文章 聽力殘疾者2004萬人,占24.16%;多重殘疾者1352萬人,占16.30%;視力殘疾者1233萬人,占14.86%;精神殘疾者614萬人,占7.40%;智力殘疾者554萬人,占6.68%;言語殘疾者127萬人,占1.53%。按照年齡劃分,60歲及以上年齡的殘疾者占一半以上,其中:0-14歲的殘疾人為387萬人,占4.66%;15-59歲的殘疾人3493萬人,占42.10%;60歲及以上的殘疾人4416萬人,占53.24%,其中65歲及以上的高齡殘疾人為3755萬人,占45.26%。按照地域劃分,主要分佈在農村,其中:城鎮殘疾人2071萬人,占24.96%;農村殘疾人6225萬人,占75.04%;如果再根據抽樣調查資料做地區分佈分析,還可以發現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格局,東部地區平均殘疾率為6.11%,中部地區的殘疾率為6.46%,西部地區的殘疾率為6.67%。按照性別劃分,男性殘疾人為4277萬人,占51.55%;女性殘疾人為4019萬人,占48.45%。按照受教育程度劃分,15歲及以上的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3591萬人,文盲率高達43.29%。按照殘疾等級劃分,殘疾等級為一、二級的重度殘疾人為2457萬,占29.62%;殘疾等級為三、四級的中度與輕度殘疾人為5839萬人,占70.38%。由此可見,我國殘疾人不僅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而且老年人居多、農村居多、文盲多、重度殘疾人多,這些特點恰恰客觀地反映了殘疾人群體對社會保障的巨大需求。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殘疾人及與其相關的家庭成員,絕大多數會陷入困難或者生活品質嚴重降低的狀態。 第二,殘疾人家庭收入偏低,殘疾人群體中貧困問題突出,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等加以緩解。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全國有殘疾人的家庭戶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在城鎮為4864元、農村為2260元,而當年全國城鎮人均收入水準為11321元,農村為4631元,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國人均水準的一半。在所

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相关政策

残疾人就业保证金相关政策 一、哪些单位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缴费义务人? 没有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需要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二、申报征收残保金时安置的残疾人持何证件判定? 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上注明属于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人员,或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8级)的人员。 三、安排多少残疾人就业才是符合规定的呢? 本省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应当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本单位安置残疾人人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用人单位未安排残疾人或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保金;用人单位达到安排比例,则不用缴纳残保金。 四、什么情况才能视作是符合规定的安置残疾人就业? 用人单位将残疾人录用为在编人员或依法与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且实际支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方可计入用人单位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用人单位安排1名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1-2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3级)的人员就业的,按照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安排的残疾人就业。 四、残保金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 残保金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五、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如何确定?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季节性用工应当折算为年平均用工人数。以劳

残疾人税收优惠政策

【发文日期】2007.06.15 【发文单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有效性】条款失效 【分类号】Z-3-2 【税种】综合税收政策 【级次】专项综合政策 【标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文号】财税〔2007〕92号 【正文】 注释: 条款失效。第三条第(二)项“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业产品增值税税率和若干项目征免增值税的通知》((94)财税字第004号)第三条的规定”失效,参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若干废止和失效的增值税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财税〔2009〕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作用,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切身利益,经国务院批准并商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同意,决定在全国统一实行新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将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对安置残疾人单位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 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 (一)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或减征的营业税的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单位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下同)适用的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二)主管国税机关应按月退还增值税,本月已交增值税额不足退还的,可在本年度(指纳税年度,下同)内以前月份已交增值税扣除已退增值税的余额中退还,仍不足退还的可结转本年度内以后月份退还。主管地税机关应按月减征营

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 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

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 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残疾人就业工作。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对增强全社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责任意识、促进残疾人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就业形势的变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残保金)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加以完善。为更好发挥残保金制度作用,有效有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稳定制度框架、优化征收结构、规范资金使用、健全激励约束的思路,以完善残保金征收使用管理制度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和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残疾人多元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完善、系统优化残保金征收结构,既稳定残保金征收制度框架,又积极回应企业等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诉求,更好发挥残保金制度作用,通过“有效的征”促进用人单位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逐步形成就业增、成本降的良性循环,实现残疾人就业与用人单位健康发展互利共赢。 ——坚持以人为本。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进一步用好用足残保金,完善精准奖补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以岗适人、因人设岗,更好满足残疾人就业需求,创造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的就业环境,通过“有效的用”,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推动残疾人实现更加稳定、更有质量的就业。 ——坚持多措并举。针对当前残疾人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完善残保金制度为抓手,同步健全残疾人就业保护、就业支持、就业服务,着力强弱项、补短板,充分调动残疾人就业创业积极性,发挥多元主体合力,更好保障残疾人就业。 二、优化征收,切实降低用人单位成本 (三)实行分档征收。将残保金由单一标准征收调整为分档征收,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1%(含)以上但低于本省(区、市)规定比例的,三年内按应缴费额50%征收;1%以下的,三年内按应缴费额90%征收。 (四)暂免征收小微企业残保金。对在职职工总数30人(含)以下的企业,暂免征收残保金。 (五)明确社会平均工资口径。残保金征收标准上限仍按当—2—

残疾人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与税收减免政策解读自测题

残疾人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与税收减免政策解读自测题 第1题 辅助性就业机构因其()和福利性,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可以享受比福利企业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用地、资金扶持等。 A.低利润性 B.非营利性 C.政府认可 D.义务性质 标准答案:B 第2题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52号对盲人按摩机构安置的残疾人人数降低要求为不少于()人 A.4 B.5 C.6 D.7 标准答案:B 第3题 ()指组织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一种集中就业形势,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相对普通劳动者较为灵活。 A.自主就业 B.辅助性就业 C.强制就业 D.双向选择就业 标准答案:B 第4题 残疾人集中就业(广义):用人单位中残疾人职工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以上(也包括“辅助性就业”) A.25% B.15% C.10% D.5% 标准答案:A 第5题 《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目标是到2017年所有市辖区、到2020年所有县(市)应至少建有()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A.1

B.2 C.3 D.4 标准答案:A 第6题 目前我国针对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的政策和法律有() A.《企业所得税法》 B.《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C.《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 D.《残疾人雇佣促进法》 E.《残疾人基本法》 标准答案:A,B,C 第7题 《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52号主要调整的内容有() A.税种(营改增) B.退税标准 C.享受税收优惠条件 D.增加为安置残疾人缴纳生育保险的要求 E.删除“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要求 标准答案:A,B,C,D,E 第8题 福利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A.安置残疾人连续18年下滑 B.市场经济体制下,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福利性体现不足 C.残疾人集中就业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等保护性政策至今无法落地 D.取消福利企业资格认定 E.辅助性就业冲击 标准答案:A,B,C,D 第9题 《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主要扶持政策有() A.用地扶持 B.资金扶持 C.表彰扶持 D.劳动生产项目扶持 E.税费扶持 标准答案:A,B,D,E 第10题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A.工作对象的限制

残疾人就业政策-上海

单位残疾人就业政策 优惠政策中“残疾人”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上注明属于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的人员和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的人员。 一、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上海市残疾人分散安排就业办法》(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一)相关条件 1、对象 第三条凡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本人有就业要求、生活能够自理并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无业残疾人,为本办法分散安排就业的对象。 2、企业要求 第四条本市辖区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均须按本单位上一年度在职职工平均人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一名盲人按两名残疾人计算)。但属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型企业、事业单位除外。 3、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和区、县协调委员会)委托市和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对已申报单位的职工人数和残疾人所占比例进行审核、确定。 本市各单位上一年度职工平均人数和残疾职工平均人数所占比例的年度审核统一在每年的第一季度进行。 4、单位人事或劳动工资部门向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申报单位职工人数和残疾职工情况时,须携带下列材料: ①上年度单位《劳动情况》表;

②上年度单位《残疾职工情况》表; ③单位残疾职工所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含《革命伤残军人证》)复印件和残疾职工名册; ④单位残疾职工年度《上海市在职职工缴费工资基数申报表》(原件、复印件)。 5、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当在单位申报之日起的一个月内,对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核、确定。 (二)、相关规定及要求 1、残疾人就业达到或超过1.6%比例的单位,由市协调委员会委托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出具证明,可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残疾人就业超过1.6%比例的单位,按市协调委员会规定给予奖励。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据超比例的人数,每年的9月由所在地的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报市协调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给予奖励。奖励标准参照全市平均的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公积金标准的一定比例,由市协调委员会确定。 3、残疾人就业未达到1.6%比例的单位,应逐步安排残疾人就业,直至达到法定比例。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可按原有操作办法,对残疾人进行求职登记,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 4、残疾人就业未达到 1.6%比例的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暂时有困难的,应当按本单位上一年度职工工资总额1.6%的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单位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超过全市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一定比例以上的,超过比例以上的部分不计入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基数。 5、单位在每年的5月份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6、单位未向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申报单位职工人数和残疾职工情况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作无残疾人单位对待,依法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7、对已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足额缴纳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后,可在每年6月1日起向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申请返回已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有人数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带好以下材料: ①返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申请报告; ②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单位缴纳残疾人保障金的缴费凭证(结算表)和银行付款凭证(原件、复印件)。 区、县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在收到单位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办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返回手续。 8、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